中国兵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兵书有哪些?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

中国古代兵书有哪些?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

中国古代兵书有哪些?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笔者虽然以本书较多的篇幅,介绍了我国25位名家撰写的28部名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和主要朝代在军事学的主要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但在数量上也仅仅占有百分之一或数百分之一。

那么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呢?史家们虽曾经过多方努力,但大致也只能求得一个精选后的近似数字。

汉初的张良和韩信曾奉命整理兵书,得182家之作。

其后各代著录的兵书之数约为:《汉书·艺文志》53家、790篇、43卷,《隋书·经籍志》133部、512卷,《旧唐书·经籍志》45部、289卷,《新唐书·艺文志》60部、319卷,《宋史·艺文志》347部、1956卷,《明史·艺文志》58部、1122卷,《清史稿·艺文志》59部、238卷,加上《补编》53部、359卷,共112部,597卷(明、清时只著录本朝的著书数)。

1933年4月,陆达节所著《历代兵书目录》问世,其中著录历代兵书1304部、6831卷(内有203部的卷数不明),得以流传者仅288部、2106卷。

1990年,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申宁所写的《中国古代兵书总目》,共收录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兵书(包括清代后期翻译的兵书)4221种。

这是迄今所收兵书目录最全的一部工具书,其中现在所能看到的大约有500种左右。

如果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说,把内容重复、内容相近而书名不同、名为兵书而并无论兵价值、同一名著而只是校注释解稍有不同(如《武经七书》的七种名著)的兵书进行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本删衍,那么所存兵书的精粹之作,大致在二三百种左右。

1987年,解放军出版社和辽沈书社,开始联合出版《中国兵书集成》,收录历代兵书近200种,既注意了精选,又注意了代表性,基本上包容了历代兵书之精粹。

除上述兵书专著外,中国古代讨论军事问题,研究兴亡得失,记述战争和军事的典籍,还有经、史、子、集,历代的典、鉴、志、考、实录、会要、汇编,帝王的诏令、文武大臣的军事奏疏,以及丛书、类书等。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排行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排行

中国古代⼗⼤兵书排⾏古代⼗⼤兵书包括孙⼦兵法、孙膑兵法、吴⼦、六韬、尉缭⼦、司马法、太⽩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兵书。

介绍了兵书的年代,作者,兵法等。

10 《练兵实纪》《练兵实纪》是明代军事著作。

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

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

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兵书姐妹篇。

九卷九篇共⼆百六⼗四条,具体篇⽬是:练伍法第⼀、练胆⽓第⼆、练⽿⽬第三、练⼿⾜第四、练营阵第五(场操)、练后附杂集六卷六篇:储练通论(上下篇)、将官到任宝鉴、登坛⼝授(李超、胡守仁辑)、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

书前还冠有“凡例”即“分给教习次第”共⼗五条,记述了将、卒各⾃应学习的内容、标准,教材发放办法,督促学习的措施等。

营阵第六(⾏营)、练营阵第七(野营)、练营阵第⼋(战约)、练将第九。

9 《纪效新书》《纪效新书》是明代军事著作,属于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

他在《⾃序)中说:“数年间,予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

第于下⼿详细节⽬,则⽆⼀及焉。

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也,下学者何由以措。

于是乃集所练⼠卒条⽬,⾃选*亩民丁以⾄号令、战法、⾏营、武艺、守哨、⽔战,间择其实⽤有效者,分别教练,先后次第之,各为⼀卷,以海诸三军俾习焉。

顾苦于缮写之难也,爱授粹⼈。

客为题⽈:《纪效新书》。

8 《虎钤经》中国宋代著名兵书。

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许洞,历四年于景德元年(1004)撰成,凡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

许洞曾任雄武军推官、均州参军等职。

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库全书》等刊刻本。

《虎钤经》吸收了《孙⼦》和《太⽩阴经》的精华,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根据天时⼈事的变化加以推衍,既祖述古⼈,⼜有作者的见解。

其中奇谋诡道,凡适于兵家需要,就⼴为搜罗,不受“六经”的束缚。

该书上⾔⼈谋,中⾔地利,下⾔天时,兼及风⾓占候、⼈马医护等内容。

7 《太⽩阴经》《神机制敌太⽩阴经》⼜称《太⽩阴经》,道家著作,中国古⼈认为太⽩星主杀伐,因此多⽤来⽐喻军事,《太⽩阴经》的名称由此⽽来。

中国古代八阵布列的兵书《握奇经》(又名《握机经》)

中国古代八阵布列的兵书《握奇经》(又名《握机经》)

中国古代八阵布列的兵书《握奇经》(又名《握机经》)《握奇经》又名《握机经》。

是中国古代八阵布列的兵书。

旧本题风后撰,所以有时也称《风后握奇经》。

风后是传说中轩辕黄帝的大臣。

有人考证系晋武帝时西平太守马隆伪托。

晋史记载马隆曾与西羌作战,制作用于防御的编箱车,在广阔地带依八阵图联车为营并用磁石放路旁,使穿铁甲的敌人行走不便,在军事上是颇有创造性的。

本书内容混杂,可能是不同时期不同人的作品混合而成,主要论述商周时代车兵和徒兵方阵的队形变换,对后代讲阵法的兵书影响很大。

它用正兵和奇兵来说明八阵,指出:“经曰八阵,四为正,四为奇。

”徒兵在车的四周组成方阵,自身队伍可以进行变换,“或合而为一”,将兵车首尾连接;变为圆阵;“或离而为八”,将兵车、徒兵分别配置变为八阵。

它还提出要有“余奇”之兵,即游军,执行“从后蹑敌,或惊其左,或惊其右”的机动任务,认为无论八阵或游军都应根据“天文、气候、山川、向背、利害,随时而行”。

布阵时,一般先由游军于阵前两端警戒;布阵毕,游军即撤至阵后待命。

作战时,一般用四正四奇之兵与敌交锋,游军视情况由阵后出击,配合八阵作战。

这种灵活多变的布阵方法,突出了军队的机动性,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思想。

《握奇经》最大的特点有二:一、游军:中外古代军事思想一般都不很重视游击部队的作用,但《握奇经》的游军理论明显已经关乎军事战役的成败。

对游击作战的重视很能与现代世界“少而精”的部队组建及“快速反应”作战战略相媲美。

二、阵法:《握奇经》应该说是中国古代阵法的专著,而阵法在中国古代的军事作战中处于相兵种配合思想与协调能力,是无法恰当组织与应用的。

而《握奇经》以哲学的高度抽象概括出了一些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奇”的概念。

虽然《握奇经》没有就军事作战的每个方面都给以论述,但其“奇正”的军事哲学观却可实践到军事艺术的每一个环节。

严格的说,它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军事哲学著作。

而这部军事哲学著作只有380个字(据说原始文本只有19个字)。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司马法》 亦称《 司马穰苴兵法》 、 《 军礼司马法》 、 《 古司马兵法》 , 旧题作者 为 司马穰 苴。《 司马法》 原为西周
时有关 军礼、 军法的汇集, 战 国中期 , 齐威 王令大夫追论古《 司马兵 法》 , 于是将 司马 穰苴的 阐发之辞也 附于其 中, 便形成 了后来 的《 司马法》 。是书为宋代“ 武经七 书” 之一。 《 尉 缭子》 相传 为战国尉缭所作 , 共3 1 篇, 今存 5 卷, 共2 4 篇 。该 书比较集 中而有 系统地 记述 了战 国时期
第2 期


执行调解正 当性分析
5 7
[ 2 ] 张嘉 军. 民事诉 讼 契约 研究 [ D ] . 成都 : 四川 大学 , 2 0 0 6 .
[ 3 1 7 = 惠 安. 人 民法 院在 执行 案 件 中不适 用 调解 口] _ 人 民 司法 , 1 9 9 1 ( 4 ) : 1 6 —1 7 . [ 4 ] 谭 秋 桂. 民事执 行法 学 [ Ⅳ 【 ] . 北京 : 北 京大 学 出版社 , 2 0 0 6 .
( 责任 编辑 : 许
金)

补 白 ・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 孙子兵法》 亦称《 孙 子》 、 《 吴孙 子兵 法》 、 《 孙 武兵法 》 , 是 我 国现存 最早 的兵书, 为春秋 末孙 武所作 。《 汉 书 ・艺文志》 著录有《 吴孙子兵法》 8 2篇, 图 9卷。今存本 1 3篇, 历 来被称 为“ 兵 经” 、 “ 百世谈 兵之祖” , 受到 国内
[ 5 ] 兼子一, 竹 下守 夫. 民事诉 讼 法[ Ⅳ 【 ] . 白绿 铉 , 译. 北京 : 法 律 出版社 , 1 9 9 5 . [ 6 ] 陈计 男. 民事诉 讼 法论 : 下卷 [ Ⅳ 口 . 台北 : 三 民书局 , 1 9 9 4 . [ 7 ] 刘 青 峰. 司法判 决效 力研 究 [ Ⅳ 【 ] . 北京 : 法 律 出版 社 , 2 0 0 6 . [ 8 ] 邵泽 毅 , 赵 凤强 . 执行 调解 妥 当性 探析 [ J ] . 山东审 判 , 2 0 1 1 ( 2 ) : 7 1 —7 5 . [ 9 ] 征汉 年 , 马 力. 论 权利 意识 [ J ] . 北 京 邮 电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 2 0 0 7 ( 6 ) : 6 5 — 7 0 . [ 1 O ] 汤维建 , 许 尚豪 . 论 民事执 行 程序 的契 约化 —— 以执行 和解 为分 析 中心 口] . 政 治与 法律 , 2 0 0 6 ( 1 ) : 8 9 — 9 7 . [ 1 1 ] 顾 培东 . 能 动 司法若 干 问题研 究 [ J ] . 中国法 学 , 2 0 1 0 ( 4 ) : 6 —2 7 .

中国古代兵书的分类

中国古代兵书的分类

中国古代兵书的分类
随着兵书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其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便试图根据兵书中主要内容的属性,进行适当的分类。

首创其例者是汉代刘歆所著《七略》中的《兵书略》。

《兵书略》系汉代步兵校尉任宏所辑,书中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大类。

《兵书略·小序》对这四类兵书的含义做了解释:“兵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从任宏的解释可知,兵权谋类是以论述战略为主,兼有其他三类内容的兵书,是古代兵学的基础理论著作,其代表作是《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

兵形势类是论述战术的兵书,存世的代表作是《尉缭子》。

兵阴阳类是论述天候、地理、阴阳占卜的兵书,其中既有古代朴素的军事天文和军事气象知识,也杂有荒诞迷信的糟粕。

兵技巧类是论述军事技术及其运用的兵书。

从上述的解释来看,虽然任宏对各类兵书的定义并不十分严格,每一类兵书的涵盖面过宽,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清晰,况且有些兵书多种内容并存,难以确定其类别,因而互相之间出现了一定的交错和重叠,但是就总体而言,他对兵书分类的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其后历代学者虽也提出过不同的分类方法,但都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

现在学术界和一些图书馆,一般从军事学各学科的内涵和兵书的主要内容,将兵书分为兵家、兵法、兵略、阵法、训练、城守、兵制、兵器、兵垒、军事后勤、军事地理、军事历史、名将传略、综合性兵书、军事丛书等类。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分类方法。

中国最早的兵书《军政》、《军志》

中国最早的兵书《军政》、《军志》

中国最早的兵书《军政》、《军志》我大中华文明从远古演进到了夏、商、周朝代之际,先祖们对于与军事直接相关的军队、战争等事物逐渐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认识,这种认识体现在史学典籍的文献中就是,不再仅仅是对各场战争的双方、时间、地点、结局的简单记录,而是出现了军事领域较为系统的理性论述,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出现了萌芽,其中的代表就是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军事类著作《军政》与《军志》。

从目前我国的史学研究上看,《军政》与《军志》是我国史籍记载中最早的两部兵书。

虽然这两部书已经佚失,对其作者及具体内容尚难以考证。

但通过我国自春秋时期以后的典籍(《左传》、《孙子兵法》《李靖兵法》、《十一家注孙子》等书中都有所体现)中散见的只言片语的引用中,我们仍可洞察其部分详情。

经后人整理,这些典籍中引用的《军政》、《军志》中的文字主要有以下几句:其一,“《军志》曰:’允当则归。

’又曰:’知难而退。

’又曰:’有德者不可敌’。

”这句话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的引文。

其背景是楚国与晋国的城濮之战前,楚成王认为其对手晋国在其国君晋文公(重耳)治理之下国富军强,难以全胜,在此在对其禁军统帅子玉下达命令时引用了《军志》中的这三句话进行告诫。

“允当则归”与“知难而退”两句的含义是指战争双方兵力大致相当,没有必胜的把握的情况下应适可而止,必要时不宜恋战,应主动撤出交战,以免遭重大创伤。

这就是“知难而退”的真正含义。

这与近代的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提出的“进攻的顶点”理论是相近的。

“有德者不可敌”其内在的逻辑是如果敌方君主有德,就会获得民众的支持,其军队也必然会有凝聚力与战斗力,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就是一个国家内政稳定,在遭遇外敌入侵时就会万众一心地抗击,而这样的对手是难以战胜的。

后来的孙武将其称为是“道”,并说“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指的正是这个道理。

与此相近,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也有“《军政》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六韬》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六韬》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六韬》姜子牙是商周之际的军事家、政治家,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秦汉以前的一些著述,常托用(即借用,假托)其名以提高威望,就连《六韬》这样一部著名的兵书也不例外。

(1) 兴周灭纣的姜子牙姜子牙,生卒年月不详,原名吕望,又名吕尚,姜姓,吕氏,子牙是他的字,齐国始祖,称太公望,人们又尊称他为姜太公。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淫宠妲己,百姓遭殃,诛杀大臣,残害忠良。

隐居深山、钻研兵法的姜子牙,应思贤若渴的周文王之邀请,助其兴周灭纣。

周文王采纳子牙的谋略,屈事商纣,暗中积蓄实力,积极争取与国,乘隙翦除商纣的羽翼,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奠定了灭纣的基础。

文王去世后,武王继位,尊子牙为“师尚父”。

为了做好伐纣的准备,姜子牙潜入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打探情况,制定了乘虚进军、奔袭朝歌的作战方略。

周武王即位的第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十二月下旬,子牙协助武王率虎贲3000人、甲士4.5万人,拥战车300乘,进至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反商纣王的八个诸侯国军队会合,尔后进军牧野(今河南淇水以北、卫河以南地区),与商军激战。

商军大败,纣王登鹿台自焚而亡。

周军占领朝歌。

姜子牙助周灭纣之大业告成,其军事业绩被后人称颂和神化。

周成王亲政后,姜子牙以周朝开国重臣而受封于齐(今山东北部)。

史传《六韬》为其所著,但经学者考证,实难凭信。

(2)托名吕望的《六韬》《六韬》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隋书·经籍志》注称“周文王师姜尚撰。

”后经历代学者考查并断定其成书年代,大多认为它不会早于战国晚期。

其版本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见图11),以及明、清《武经七书》本等。

全书六卷,60篇,内容丰富,对战争和军事的许多问题都有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世纪后,开始译成外文,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有流传。

《六韬》虽为兵书,但却能从政治胜敌的高度,阐发胜敌的思想。

改变世界的十大兵书

改变世界的十大兵书

改变世界的十大兵书一、《孙子兵法》,时间:约公元前512年,作者:孙武(中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武一部2500多年前的兵书,至今仍然在不停地被世人解读和学习,其影响力不局限于诞生地而是辐射至整个世界,其生命力不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渗透至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这部兵书就是中国春秋时代军事思想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内容共13篇,包括计篇、作战、谋攻、形篇、势篇、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

书中探讨了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种种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以朴素的哲学辩证思维研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逻辑缜密,常读常新。

作者孙武,是春秋末期吴国将军、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军大破楚国军队,占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

二、《战争论》,时间:1832~1837,作者:克劳塞维茨(德国)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全书60余万字,分3卷8篇,分别论述战争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进攻与防御和战争计划等。

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尽管该书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由于克劳塞维茨注意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战争问题,因而阐发了诸如“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三、《制空权》,时间:1921年,作者:杜黑(意大利)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孫子兵法:孫武
• 第八篇九變篇:有人解釋為用兵九法。 • 第九篇行軍篇:包含戰鬥序列、宿營及如何觀 察敵情。 • 第十篇地形篇:列舉了敵我雙方通用之六種地 形,並舉出在不同地形中應如何作戰。 • 第十一篇九地篇:列舉了以我方觀點之九種戰 場地理環境,並舉出在不同地形之戰法。 • 第十二篇火攻篇:說明用火攻敵之工具、天候、 戰術及技術。 • 第十三篇用間篇:如何使用間碟﹝鄉間、內間、 反間、死間、生間﹞以知敵情。
決勝於廟堂之上:始計篇二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 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 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 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 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 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 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 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兵 書 分 類
權謀類: 權謀類:著重研究戰爭規律、戰略、戰術及其運用的兵書。 陰陽類:著重研究天文、地理、醫藥、卜筮及其用於軍事的兵書。 陰陽類 技巧類: 技巧類:著重研究與論述攻守兵器和器械製造與應用的兵書。 兵制軍律類: 兵制軍律類:著重研究論述軍隊編制機構與軍隊制度的兵書。 營陣類 營陣類:著重研究論述作戰中戰鬥隊形配置變化及其應用的兵書。 邊策類:著重研究論述邊防、軍隊戌邊等方面的兵書。 策類: 練兵類:著重研究論述教育操練軍隊一類的兵書。 兵類: 兵史類: 兵史類:著重研究論述歷代戰史戰例和歷代名將用兵事略及其得失的 兵書。
尉 遼 子
• 作者不可考。 • 第一卷四篇:天官、兵談、制談、戰威; 內容屬國家戰略層面。 • 第二卷五篇:攻權、守權、十二陵、武 議、將理;內容屬野戰戰略層面,包括 作戰和戰術。 • 第三卷六篇:原官、治本、戰權、重刑 令、伍制令、分塞令;前三篇內容較廣, 後三篇為部隊的組織問題。
尉 繚 子 兵 法:作者不可考
六 韜:姜太公呂尚
•第一卷文韜十二篇:主要論述奪取及治 理天下的韜略,即是「文治」的一面。 •第二卷武韜五篇:主要論述戰前的政治 準備即用各種非軍事方法分化、瓦解、 打擊敵人的策略。 •第三卷龍韜十三篇:主要論述以將帥為 首的統帥部的組成與職能、將帥應具備 的各種才德與統軍方法、挑選將領的原 則、將領應追求的用兵境界,以及平時 就需注意寓兵於農等。


•第四卷虎韜十二篇:分別論述各種兵器、 器材裝備,以及對陣、突圍、反包圍、 攻城、火戰等戰術戰法。 •第五卷豹韜八篇:主要論述在山林水澤 地帶的作戰原則,以及如何以弱勝強、 對付突擊的方法等。 •第六卷犬韜十篇:主要論述部隊的編組 和訓練方法,尤其對車、騎、步三大兵 種的特點,士兵的選拔,作戰的編陣等 事宜做了詳細闡述。
三略:黃石公
• 上略:陳述禮法賞罰之事,辨別姦雄詐偽之人,而 論成敗之關鍵。 • 中略:述德行之差別,審權變之機運。 • 下略:以道德而察安危,明賢愚賊害之殃咎。 • 為人君主者,深明上略,則能任賢用士, 擊敗敵 國;深明中略,則能統御將帥,撫治兵眾;深明下 略,則能明瞭盛衰之根源,審查治國之綱紀。 • 為人臣者,深明中略,則能知明哲保身之道,而能 功成、名遂、身退,免遭殺身之禍。 • 三略為防備世道衰微而做,雖號稱兵書,其實敘述 治國安邦的道理比軍事戰略還多。 • 高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
尉 遼 子
• 第四卷五篇:束伍令、經卒令、勒卒令、 將令、踵軍令;內容為作戰中的指揮、 管制、通訊﹝3C﹞。 • 第五卷四篇: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 兵令下;前兩篇以國防教育為主,後二 篇重申組織和軍律的重要及全書總結。
李衛公問對:李靖
• 唐太宗與李靖二人討論兵法的問答紀錄。 • 上卷:討論奇與正。概分奇正之變、握奇、管 仲、三門四種。 • 中卷:討論虛與實。概分虛實與奇正、治力、 主客速久、破陣樂舞。 • 下卷:討論攻與守。概分丘墓險阻、多方以誤 之、攻守兩齊、兵法孰為最深。 • 兵法孰為最深?李靖說:已先賢為例,臣常分 為三等,一曰道、一曰天地、一曰將法。 • 道:孫武、范蠡、張良。 • 天地:樂毅、管仲、諸葛亮。 • 將法:王猛、謝安。
吳 子:吳 起
• 漢書記載有四十八篇,現存僅上下卷六篇。 • 圖國:分析戰爭的起因、分類、定名,及應用何種 方法來加以克服。堪稱一篇簡明的戰爭論。 • 料敵:情報。收集敵情研判,提出因應對策。 • 治兵:作戰。兵不在多而在於治,治者組織、管理 也。 • 論將:強調將之重要,及良將、智將需具備五慎、 四機、三威。 • 應變:分析各種不同的變局,以及應變的方法。 • 勵士:強調嘉獎有功士兵以鼓勵無功之重要,以達 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 而人樂死。
•戰國初期衛國人,生於西元前440年,卒於西元 前381年,享年61歲。 •生於衛國富有之家,因浪蕩將家產花完,被鄉里 譏為敗家子,為此事,殺了三十多人逃到魯國求 學。與母親臨別時,咬腕立誓:不做到宰相,絕 不回到衛國。 •在魯國拜曾申門下,因母死不葬,被指不孝而離 開師門轉學兵法。 •後殺妻表明心跡以求官,受魯國重用大敗齊軍。 •吳起非常照顧士兵,曾先後為一對父子傷兵吸膿。 •在魯因受人忌妒,被攻擊操守有問題,先後投效 魏文侯、楚悼王﹝任為國相﹞ ,西元前381年楚 悼王暴斃,於楚國政變中被殺。
黃 石 公
•作者不可考,相傳為濟北榖城山下之黃石 化身,並將兵法傳於張良。 •張良襲擊秦始皇不成,逃亡於下邳,與黃 石公相遇於下邳橋,因幫黃石公撿鞋、穿鞋, 老人走了一里又折回,謂稱:孺子可教也, 並相約五天後早晨見。 •首日:張良依約前往,老人已先到。 •次日:張良雞鳴時出門,老人仍先到。 •三日:張良半夜出發,終比老人先到。 •老人與張良相約十三年後,濟北榖城下見。
決生之地,存亡 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 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 五日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 可與之生而不詭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 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 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 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 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姜 太 公 呂 尚
• 太公望,姓呂,名尚,字子牙。生於西元前 1215年,卒於西元前1110年,享年105歲。 先祖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夏、商代之際,被 封於呂,姓姜氏。 • 呂尚晚年甚為潦倒直到周文王在渭水之濱打 獵遇太公相談甚歡。 • 周文王說:我祖先曾說,後世將有聖人協助 我周朝,國勢因而大興,你真是那位聖人嗎? 我的先祖盼望你太久了!因此又號太公望。 • 周武王尊以為師,故又曰:師尚父。 • 先後輔佐文王、武王。
司 馬 法:司馬穰苴
•仁本第一:論立國主義與治國,需以仁為本,不好 戰,不忘戰。 •天子之義第二:論元首應做之事,如教民保國為民、 任用賢能等。 •定爵第三:論戰爭準備、戰爭指導、戰爭手段權變。 •嚴位第四:論作戰指導、作戰統御、作戰取勝之 法。 •用眾第五:論戰場指揮、戰場選擇、進退路線考慮。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亡。敵若傷 之,醫藥歸之。
尉繚子兵法
4.卷四:包括束武令、經卒令、勒卒令、將令、踵 軍令五篇,旨在論述軍中指揮、管制、通信等事務。 5.卷五:包括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四 篇,前兩篇談的是國防教育,後兩篇強調戰爭獲勝 的指標。 綜合言之,尉繚子之書在戰國末期可以代表兵家之 正統,其不迷信,重人事都可顯示其思想是孫吳的 延伸。他分別受儒家、道家、法家的影響,而尤以 法家為甚。
1.卷一:包括天官、兵談、制談、戰威4篇,論述 大戰略層次思想。特色是充分反應「人」的重要性。 「天官時日,不若人事」。三勝-「道勝」、「威 勝」、「力勝」實乃孫子「伐謀」、「伐交」、 「伐兵」的延伸。內容屬國家戰略層面。 2.卷二:包括攻權、守權、十二陵、武議、將理五 篇,討論兵力集中,鞏固領導中心,審時度勢、充 實戰備、制敵要領。必須在國內完成準備,始可向 外發展。內容屬野戰戰略層面。 3.卷三:包括原官、治本、戰權、重刑令、伍制令、 分塞令六篇,涉獵分官設職,公平任事、內文德外 武德、重刑罰、守紀律
司 馬 穰 苴:生於西元前500年,卒年不詳
•姓田名穰苴,為齊國田完最後一個孫子,因官拜 大司馬,以司馬穰苴稱之。 •齊景公時晉、燕來犯,而時嚐敗仗,宰相晏嬰推 薦司馬穰苴,齊景公拜為大將軍, 令派莊賈為將 軍﹝司馬穰苴約其明日午時在軍門見﹞。 •斬齊景公寵臣莊賈及營救使者之衛士及馬﹝騎馬 入營﹞,以立軍威。 •司馬穰苴在戰爭中非常照顧士兵,自己的糧餉飲 食亦和士兵同等,連傷兵也願意出戰,晉燕聞之 撤軍。 •後官升大司馬,田氏一族均受重用。 •鮑、高、國氏忌妒穰苴,向齊景公進讒言,穰苴 遭解任,不久病死。自此引發齊國四姓之亂。
所謂武經七書
宋朝元豐年間,諭令將孫子兵法、吳子、 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 問對稱為「武經七書」,列為武學必讀 的經典。 註:吳子為吳起;六韜為姜太公呂尚所著; 司馬法為司馬穰苴;三略則是黃石公所 著。
孫子兵法:孫武
• 第一篇計篇:強調慎戰、多算。 • 第二篇作戰篇:決定發動戰爭後,如何完成戰 爭準備。 • 第三篇謀攻篇:如何計畫發動攻擊。 • 第四篇形篇:善戰者必須同時善攻與善守。 • 第五篇勢篇:善戰者必須善用正﹝以正合﹞與 奇﹝以奇勝﹞ 。 • 第六篇虛實篇:如何因敵變化以取勝,避實擊 虛。 • 第七篇軍爭篇:雙方會戰前,搶先到達有利戰 地之運動。


吳起的戰爭論
•凡兵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爭名,二曰 爭利,三曰積德惡﹝恩怨﹞,四曰內亂, 五曰因饑。其名又有五。一曰義兵,二 曰疆﹝強﹞兵,三曰剛兵,四曰暴兵, 五曰逆兵。禁暴救亂曰義,恃眾以伐曰 疆,因怒興師曰剛,棄理貪利曰暴,國 亂人疲、舉事動眾曰逆 。五者之數,各 有其道。義必以禮服,疆必以謙服,剛 必以辭服,暴必以詐服,逆必以權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