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全册教案
2018年二年级数学教育教研目标

姓名
李陈舒
课目
数学
班级
二年级
课节
64
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
教养目标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观察物体(一)、表内乘法(二)、量一量,比一比、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等内容。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结合计算教学,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也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2、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17-2018学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山师附小-王伟伟公开课课件公开课

王老师有40个小粘贴,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3个, 还剩下多少个小粘贴?
小明拿了50元,买了4套 , 还剩多少钱?
5元
7元
3.归一问题 3张纸能做27朵花,5张纸能做多少朵花? 8件上衣需要40个扣子,6件上衣需要多少个扣子? 买4斤苹果24元,买6斤苹果多少钱?
4.带括号的应用题
白乒乓球3个,红乒乓球4个,每个球2元, 一共需要多少钱?
美术组有男生16人,女生24人,书法组有8人, 美术组的人数是书法组的几倍?
学校要买足球23个,买的跳绳的个数比足球少16个 每条跳绳8元,买跳绳一共花了多少钱?
男生有8人,女生比男生多16人,女生的人数是 男生的几倍?
谢谢
20.小兔要种30棵白菜,已经种了4行,每行7棵, 还剩下多少棵?
21.4个篮子能装28个苹果,7个篮子能装多少个 苹果?
22.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如果平均分给6个人, 那么每人能分得4个,如果平均分给8个人, 每人分几个呢?
23.王老师买了4种小粘贴,每种9个,想要 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几个?
24.5分钟能写40个字,8分钟能写多少个字?
15.电影院成人票30元,儿童票半价,爸爸妈妈 和小华去电影院,买票要花多少钱呢?
16.把30套桌椅,每5套为一行,能分成几行? 每6套一行能分成几行呢?
17.一把直尺3元钱,15元钱,能买几把直尺?
18.妈妈20元钱买了5个苹果,一个苹果多少钱?
19.一个文具盒7元,小红想买8个文具盒,可是 只带了50元钱,请问还差多少钱?
5.一本书一共70页,第一天看了28页, 第二天看了23页,还剩下多少也没看?
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
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
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
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
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
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
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
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
2017-2018学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编

2018年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目录教学计划 (1)教学进度表 (3)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1)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2)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二) (4)第3课时练习一 (6)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7)第1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8)第2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 (8)第3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9)第4课时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10)第5课时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 (11)第6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12)第7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 (13)第8课时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5)整理和复习 (16)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17)第1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17)第2课时平移 (19)第3课时旋转 (20)第4课时解决问题 (21)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22)第1课时7、8乘法求商 (23)第2 课时9乘法求商 (24)第3课时解决问题 (25)第4课时整理和复习 (26)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28)第1课时同级运算 (29)第2课时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31)第3课时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33)第4课时解决问题 (35)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38)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40)第1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41)第2课时竖式与试商 (43)第3课时解决问题(例5) (46)第4课时解决问题(例6) (48)第5课时小小设计师 (50)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51)第1课时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52)第2课时三位数的读、写法 (53)第3课时认识算盘 (55)第4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57)第5课时读数和写数 (58)第6课时数的大小比较 (60)第7课时准确数近似数 (62)第8课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64)第9课时利用估算解决问题 (66)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68)第1课时千克、克的认识 (69)第2课时解决问题 (70)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 (71)第1课时推理 (71)第2课时数独 (72)第十单元总复习 (73)第1课时除法及混合运算 (74)第2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75)第3课时克和千克 (77)第4课时图形的运动和数据收集整理 (78)教学计划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017-2018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全册教案

如果把剪子的构造抽象成一个几何图形,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剪子的构造可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而剪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剪刀刃之间的角所成角.(1)中的∠1和∠2不是对顶角,是因为它们不是两条直线相交而成,即它们既无公共顶点,每个角的两边只有一边是互为反向延长线;(2)中和∠2虽有公共点,但∠2的一边不是∠1两边中的一条反向延长线;)中的∠1和∠2也不是对顶角,只有(3)中的∠1和∠2是对顶角.解:如图4,由邻补角的定义,可得∠2=180°-40°=140°;解:因为直线AB、CD相交于点O,所以∠和∠BOC是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AOC和∠是邻补角(邻补角的定义),所以∠AOC=∠(对顶角相等).又因为∠AOC+∠BOD=240°(已知),所以∠AOC=在两条相交直线所形成的四个角中,•按照两个角的关系分类有邻补角和对顶角两类.如果按照角的大小分类,两条直线所形成的角有锐角、直角、钝角.的过程中,当转动到木条b和木条a•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总结用三角板画垂线的基本方法,强调用两条直角边“一贴”:贴住已知直线,“一靠”:靠住已知点再画直线练习1:如图6(1),∠B=90°,过B作AB、BC、CA的垂线.练习2:如图6(2),过B作AC的垂线,过A作BC的垂线,过C作的垂线.练习3:如图6(3),过P点作AB、BC、CD和DA的垂线.四、课堂小结1.理解垂线的意义;为跳远时脚落地点.体育老师是如何量出跳远的成绩的?的垂线,垂足为O,AO的长度就是跳远的成绩.2:•为什么测,两点间的距离是指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直线的距离是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足之间的线段的长度,最终归结为两个特殊点之间的距离.AB的垂线,垂足为O沟最短.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线段PO是P与直线上任一点连接成的生先回忆两条直线相交这部分知识,•并问:你们能够把它们画成一个知识结构图吗?.教师加以指导结构图.3.请学生畅所欲言,叙述一节课的收获与体会.五、布置作业课本本节练习.,CD的上方,并变式图形:图2中的∠1与∠2都是同位角.图形特征:在形如字母“F”的图形中有同位角.2.再看图1中,∠3与∠5,这两个角都在直线AB,CD之间,并且图形特征:在形如“Z”的图形中有内错角.3.在图1中,∠3和∠6也在直线AB,CD之间,但它们在直线的同一旁(左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在图图形特征:在形如“U”的图形中有同旁内角.4.辨一辨与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与截线的位置关系,AC,截线是DE,所以与∠5,∠4与∠7,∠1与∠与∠5,∠3与∠8;同旁内角:∠与DE被AC所截得的同位角;与DE被AC所截得的同旁内角;与DE被AC所截,是内错角.DE、BC被直线AB所截.是内错角,解:图(7)中,∠1的边DA与∠2的边BD都在直线AB上,个角的另一边分别是DE、BC.所以∠1和∠2是直线AB截DE、BC的一对同位角.∠3的边DE•和∠4•的边ED都在直线DE上,这两个角的另一边分别是DB、EC.所以∠3和∠4是直线DE截DB•、•EC所成的一2.如图9,∠而成的______角;∠而成的_______角;∠截而成的______•角;问题:(1)如图1(2),在木条a转动的过程中,观察∠2的变化以及它与∠1•的大小关系,你发现木条a与木条b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改变图1(1)中∠1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方式,再做一做.∠1与∠2•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在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看到∠1与∠2的大小关系为三种情况:大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相交,构成几个角?的同一侧,并且在AB、CDCD∥E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图5中,因为线段EF、GH相交所成的锐角是因为∠1=∠2=45°,所以CD;因为∠2=∠3=45在图6中,∠3是∠的对顶角,所以∠3=55°(对顶角相等)因为∠1=∠2=55°,∠°,所以∠1=∠3.构成同位角,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小明身边只有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归纳、总结;教师可引导学生,所以∠1=∠2.由此可得“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练习:在铺设铁轨时,两要直轨必须是互相平行的.如图经知道∠2•是直角,那么再度量图中哪个角(图中已标出的)以判断两条直轨是否平行?说出你的理由.谈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重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理解平行公理.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写出你_______;•内错角______;∠1和∠2是同位角,通过测量知∠1=65°,∠2=50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是平行线特有的性质.(1)解答如下: 与∠1相等的角有:∠∠9,∠11,∠13,∠15与∠1互补的角有:∠∠8,∠10,∠12,∠14,问题(2)解答如下:因为AB ∥DE,所以∠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1=∠2,∠3=∠4(已知)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问题(1)的解答如下:内错角相等,所以乙地可以按南偏西°方向施工.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过程给予评价.问题(1)的解答如下:解:如图3,因为梯形上、下两底互相平行,所以∠A与∠D互补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的直线A1B5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而命题(2)(3)(5)是正确的命题我们把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是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1)观察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2)上面这些图案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整个图案?若能,•你能(2)你能将图3图案继续向右画下去吗?(3)在图4中所画的小雪人图形中任意找三个点或更多的点,连接这些对应点,观察所得出的线段,它们的位置、长短有怎样的关系?和三角形A′B′C′有什么关系,.经过平移,△ABC的顶点A移到了点D,(如图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如图4,将字母A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3cm,作出平移后的图形.如图5,因为经过平移,D,所以点A与点是对应点;又因为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所以连接AD,然后过则线段CD就是线段因为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所以在作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时,•可过点D作DC∥AB,则线段DC就是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由此可知:按要求进行平移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时,一般都是应用平移的基本性质进行的.解:在字母A上,找出关键的5个点(如图9所示)点按箭头所指的方向作5条长3cm的线段,将所作线段的另原来的方式连接,即可得到字母A平移.三、巩固提高“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如图4•中的标志表示“怪兽”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图中“怪经过的其他几个位是某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借助刻度尺、量角器,解决如下教学楼位于校门的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上?离约为多少厘米?实际距离呢?)某楼位于校门的南偏东75°的方向,到校门的实际距离约为米,说出这一地点的名称.)表示图上校门的位置,那么图书馆的位置应)表示哪个地点的位置?A和点B分别表示哪一个数?,5,请用数轴上的点C和点D表示这两个数.学生参与活动,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并发表见解;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发现数学问题.在数轴上,确定一当坐标轴的位置发生变动时,各点的坐标变不变?各点的坐标也发生变化.例如在图6.1-7中,BC所在的直线为x •纵轴(y轴)位置不变,则六个顶点的坐标为A(-2,3),B(0,C(3,0),D(4,3),E(3,6),F(坐标原点、.能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由点位置确定点的坐标.预习课本P48.并完成习题6.1复习巩固.)与点M′(x,y)在同一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轴的距离等于4,那么点M′的坐标为()和四边形BDFH都是正方形,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写出点A,B,C,D,E,F,“大树”,•其中,第(1)(2)组点连成一栋)组点连成一棵“大树”.二、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的分类问题:已知点A(3,3),B(1,1),C(9另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时正方形的顶点A、B、C、D的坐标又分别是多少?与同学交流一下.(2)写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各个顶点的坐标,这种表示唯一吗?活动3——你能从上面的探究过程中,归纳出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的过程吗?类似地,你能把6棵古槐树也用坐标表示出来吗?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绘制一幅树木平面分布图.活动步骤:①取已准备好的坐标纸,标出4棵古松树的坐标,S3(11,6),S4(12,11);②确定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③标出6棵古槐树,写出坐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平均分》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1.在操作与对比中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认识和辨析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
【课前学习任务】
1.有分物的经验。
2.了解什么是公平,具有公平的思想。
3.准备练笔本、尺子、笔、18 个圆片或小棒。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1.通过小明分糖,认识平均分。
2.平均分判断练习巩固理解平均分含义。
学习任务二:
1.实际操作分橘子,感悟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出分的结果。
2.会在图上可以通过连线或画圈分物,对比两次分果冻,辨析平均分两种不同的方法。
学习任务三:
在巩固练习中明确知道的条件不同,平均分的方法就不同。
【学习资源】
1.《好玩的数学绘本》系列中的《奇怪的一天》故事。
2.教材第 7 至 12 页相关内容。
3.视频课课程《平均分》。
【作业设计】
1.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在它下面画“√”。
2.
3. 用连一连的方式分一分,并填空。
4.用圈一圈的方式分一分,并填空。
【参考答案】
1.第一种为平均分;
2.16,4,4;
3.连线略,(1)8 (2)3;
4.8,4,2。
2018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学生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
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
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变动情况1.降低了难度。
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
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
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
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
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K12教育文档)

(完整word)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教案(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学科数学教案二年班执教者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教材分析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近似数。
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
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具、主题图等。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补充、总结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学生自由回答。
学习新知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
除法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应用,加深理解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2)、小结。
挑战园地:(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汇报。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谈话:你看,这是在游乐场上的蝴蝶风筝和蜻蜓风筝,认真观察,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特征?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物体,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
(教师出示叶子、蝴蝶和天安门图。
)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庭?(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可以纠正。
)2、教学“对称”同学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
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物体就是对称现象。
3、(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码?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引导:我们剪轴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学们,用铅笔画出你们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流。
剪一剪——认识轴对称图形。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同桌交流,将剪出的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说说同桌剪的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学生操作,判断。
指名上台演示,说说判断的理由。
(展示时,教师注意让学二、互动探究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像缆车是向前平移,滑滑梯是向斜方向平移,你瞧,这里有一个观光电梯,它是什么运动?(平移)说得真棒,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平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平移)对了,这是平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吗?举例说说。
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
真棒!请坐。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面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2、移移看。
(1)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
)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谈话: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平移重合在一起。
(2)画一画。
谈话: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快来移移看!3、生活中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
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师: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9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小结:像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一个中心)移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
板书揭示课题:旋转(2)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
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学生活动,互动评。
)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让学生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再指名回答。
学生边说边做。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
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学生活动,互动点评。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这边画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投影仪下。
为什么只要剪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小人呢?追问:如果在开口的这边画半个小人,会出现什么情况?谈话:看来即使是简单的剪纸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可以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先画出半个图案,再剪,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还要注意不要在折纸开口处剪。
谈话:我们已经会剪一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2个拉手的小人呢?明确:对折两次就能剪出2个小人。
学生试着折纸,对折两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画小人的胳膊时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最后剪开。
(1)我们已经会剪2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4个手拉手的小人呢?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课间展示剪一排4个小人的方法。
教师明确:把长方形纸对折后,只画半个小人,小人的中线应都是折痕的一边,画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
谈话:我们刚才剪出了4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你能想办法剪出8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吗?提问:这些小人之间的位置变化有什么特点?(平移)教师小结:这些小人不管是4人并列的还是8人并列的,都是通过1个小人平移所得。
人。
学生尝试剪。
明确:如果在开口这边剪,会出现两个一半的小人。
学生有了学习对称图形的基础,因此剪一个小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去剪组织学生剪2个小人。
展示学生的作品。
自主交流,组织学生学习剪一排小人的方法。
组织学生分组剪一排4个小人,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
展示学生的作品。
说说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4个小人手拉手地站一圈。
1、同学们请看,这4个小人不是并排站着了,而是手拉手地站一圈呢,你能剪出这样的图形吗?。
教师提示:剪这样的图形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纸张?(正方形纸)怎样折才能剪出来?(先将正方形纸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剪一圈小人的方法。
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2题。
小组合作试一试先让学生董脑筋想想应采取哪种方法,想好了,(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分步算式综合算式53-24=29 53-24+38=6729+38=67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53-24+38计算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