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 第五讲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
中国当代文学

结论
结论
中国当代文学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仅是对作品本 身的品味,更是对一个时代、一个 社会、一个文化的深入了解。这些 优秀的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 富的阅读体验,更为我们提供了一 个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的重 要视角。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 激发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热爱和
探索
中国当代文学欣赏(续)
结论
第四部分:戏剧
第二部分:诗歌
第二部分:诗歌
第二部分:诗歌
《回答》
北岛的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直白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当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 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第三部分:散文
第三部分:散文
第三部分:散文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荷塘中的美景。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 将荷塘月色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的才华
第四部分:戏剧
《茶馆》
老舍的这部作品,以一家茶馆为背景,描绘了各色人物的生活和命运。通过这部作品,我 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艰难。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 会批判,成为了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第五部分:网络 文学
第五部分:网络文学
1 近年来,网络文学在中国蓬勃发展,产 生了一大批深受读者喜爱的网络作家
2 这些作家的作品风格各异,题材广泛, 从玄幻、武侠到都市、言情,应有尽有
3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全职高手》、 《斗破苍穹》等
4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欢迎,还 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 影响
结语
结语
中国当代文学以其多元 的创作风格、丰富多样 的题材以及深入人心的 内容,吸引了无数读者 的目光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5

2)50年代中后期 ) 年代中后期
56年在“双百方针”和苏联“批评特写”的影响下, 56年在“双百方针”和苏联“批评特写”的影响下,出现了 年在 干预生活”的特写。如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一批 “干预生活”的特写。如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和《本 报内部消息》 突破“ 报内部消息》等。——突破“颂歌”,针砭时弊 突破 颂歌” 58年在 大跃进”的生产建设高潮中, 文艺报》 年在“ 58年在“大跃进”的生产建设高潮中,《文艺报》开辟专栏 和发表社论“大搞报告文学” 出现了一批好作品。 和发表社论“大搞报告文学”,出现了一批好作品。如巴金等的 创造奇迹的时代》 房树民等的《向秀丽》 王石等的《 《创造奇迹的时代》、房树民等的《向秀丽》、王石等的《为了 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郭光《英雄列车》 徐迟《祁连山下》 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郭光《英雄列车》、徐迟《祁连山下》等。
风格特征:以知识见长——学者散文 风格特征:以知识见长——学者散文
1)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 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 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 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 活和知识根底。 活和知识根底。 表现形式多样化,潇洒自然,文笔游走灵活, 2)表现形式多样化,潇洒自然,文笔游走灵活, 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 流 、 生 , 和 谈 的 文 。 家 是 十 分 对 重 要 的 。 作 识 文 知 散 活 一 个 生 的 , 富 料 丰 材 有 占
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当代散文的诗化问题
3、杂文小品的沉浮 、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政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政治的变化,以批评讽 刺见长的杂文文体开始减弱和走向萎缩。 刺见长的杂文文体开始减弱和走向萎缩。
现当代小说导读之第五讲 民主主义小说大家之巴金

一、巴金的生平、思想与创作实绩
•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 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 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 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 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 激流三部曲”。
一、巴金的生平、思想与创作实绩
•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 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 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 寒夜》。(《寒夜》、《憩园》、《第四 病室》成为“人生三部曲”)短篇小说以 《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 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
巴金这一笔名取自巴金当时所尊敬与 崇拜的俄国两位“无政府主义 ”(anarchism)的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巴 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名字的“首”、“尾 ”。
二、巴金早期小说中的“革命”情结
说到巴金无政府主义革命观的形成,除了他青少 年时期接受了无政府主义学说的影响以外,“萨 凡事件”对他的无政府主义革命情结的形成也扮 演着着不可或缺的因素——凡宰特(B .Vanzetti)是 美国籍的意大利工人,无政府主义者。美国当局对 他恨之入骨,在一九二O年五月五日,以捏造的杀人 抢劫罪把他逮捕,引起了全世界进步人士的抗议与 救援,如法朗士、罗曼· 罗兰、巴比塞、爱因斯坦等 都曾发表过抗议声明。 ——这件事对巴金无政府 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可谓至深至巨。
• 成就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家》,是巴金的第 一部长篇小说,是三十年代长篇小说的代表 作,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 《家》一九三一年在上海的《时报》上以《 激流》的名字连载。解放前先后出版了三十 多版,销量数十万册,这在旧中国是一个很 可观的数字。解放后,曾先后多次被改编为 电影、话剧、越剧等。 • 鲁迅说:“ 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 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此话是在1936年所讲,其赞誉的具体成就, 应该是《家》。
完整版)中国当代文学___

完整版)中国当代文学______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思想主题主要是对官僚主义现象的揭示和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环境冲突的表现。
通过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革命意志和工作热情的衰退,以及个人在这种环境中的无助和困惑。
同时,小说也表现了个人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冲突,呈现了主人公在这种冲突中的成长和进步。
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茶馆》是___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它采用了独特的构思方式,使用“反描法”生动而精炼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
通过一个大茶馆来反映社会的变迁,展现了旧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
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具有史与象结合、虚与实结合、广度和深度相结合的特点和优越性。
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怪异的事件,以自身非同一般的荒诞性,表现社会的荒诞性和怪异性。
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单纯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
亦悲亦喜的内在感情基调,统一在喜剧因素下面,隐藏着深刻的悲凉情调,又包含着对光明的确信。
9、“三家村札记”的杂文有哪些特色?___是一个具有天然的新农民本质的人。
作为“无父”的孤儿,被“养子”收养后,___对他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因此,党成为他新的父亲,他能够彻底摆脱与传统农民的血缘关系。
社会主义是与生俱来的信仰,这成为文革文学中的模式之一。
___对私有制有本能的仇恨,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农民英雄。
他继承了老一代农民忠诚厚道、勤劳简朴、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目光远大、朝气蓬勃、聪明能干、诚信自律、克己奉公、富于牺牲精神的时代品格。
他的故事喻示着历尽艰辛的中国农民终于具有了自己的时代本质。
此外,他与___的感情也表现出爱情服从于事业的精神。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

艺术成就及对新时期战争小说的开 拓性意义
文学史地位:《保卫延安》是当代战争文学的开 山之作,对当代战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高层与基层结合,主 要战场与次要战场的结合)及全知的叙事视角 (2)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 行人物塑造——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彭德怀、周大勇、李诚、王老虎 (3)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 产阶级知识分子
余永泽:个性解放(骑士英雄)
林道静
卢嘉川:民族独立(精神英雄)
江 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革命英雄)
33
性别魅力与政治魅力呈现为 一种互为转喻的关系。 A、以性爱方式对政治观念 的演绎; B、通过政治话语对性爱的 改写。 对革命女性来说,只能选择 爱情的政治关系而不能选 择爱情的伦理关系。
1、旧瓶装新酒:《铁道游击队》、《敌后武 工队》、《烈火金刚》
38
2、《林海雪原》(1957)
曲波,(1923—2002), 念过 五年半小学,1938年 参加八路军,曾任连、 营指挥员。抗战胜利后 ,解放战争期间,曾率 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 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 带深山老林进行剿匪战 斗,《林海雪原》的生 活内容即取材于此。 《山呼海啸》 《桥隆飚》
23
创作谈
“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故事、情节,绝 大部分在我的短篇、中篇、剧本中不止出现 过一次,他们的形成都有较长的过程。如果 没有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做基础,我是写不 出这本书的。” 四场斗争:“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 、“反割头税运动”、“保定二师学潮”
24
2、朱老忠形象与严志和的形象
A、成长人物:巴赫金的命名:“人在历史中成长” B、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 C、动因:家族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 靠山”意义。 D、阶级意识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 人复仇。“成长”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 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 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我的超越。 E、成长的标志:反割头税斗争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安排【精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安排陈晓明以下是我们这学期的课程安排,请选课的同学下载,因今天数一下下面,将近200人,我就没有复印。
因也有一部分是旁听的同学,也可共享资料。
今天因是讲绪论,可能有点理论性,把一些文学史的前提和大家谈谈,开始可能面对文学史观念叙述之类会有些抽象,讲完绪论就回到文学了,这样大家可以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中来理解和把握文学史。
还有哪些同学没有登记到书的,请周四来登记。
也欢迎大家有想法可以在我博客上留言。
今天因解释课程进度占用了一些时间,下次课留出时间供大家提问题。
主干基础课:《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安排北京大学中文系,2009-2010学期。
第一讲绪论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2次4课时)一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二当代文学史的性质和叙述观念/三寻求必要的理论参照体系/四现代性与“历史化”/第二讲《讲话》的方向与革命文学的范例(2次4课时)一启蒙运动与革命文学二革命文艺方向性质的确立与主体的建构三解放区革命文艺创建的美学范例四革命文学的历史本质与生活细节问题第三讲建国初的文学运动(2次4课时)一第一次文代会及革命文学的历史确认二在主流边缘的胡风与沈从文/三关于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四对电影《武训传》和《〈红楼梦〉研究》的批判第四讲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斗争(1次2课时)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起源与扎根二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与文艺批评活动三左翼阵营对胡风的批判四对胡风“反党集团”的批判第五讲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1次2课时)一农民作为当代文学主体的地位二赵树理的创作:在观念与本真的生活之间三历史地与经验地把握乡土中国四《创业史》: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第六讲革命历史叙事的兴起(2次4课时)一重写革命历史的现实依据与现代性动机/二革命历史的重现:宏大场景与英雄气概/三历史的奇迹化:革命传奇与英雄主义/四历史化的叙事与文学的品质/五英雄化与革命传奇:《红岩》/六回避现实的企图:重写历史或边缘性的写作第七讲“双百”方针及其对文学的影响(2次4课时)一“双百”方针的背景与形成/二现实批判性:反官僚主义的文学/三情感的多样性:《洼地上的“战役”》、《红豆》与《百合花》四具体化的革命史及其个体化/第八讲集体想象中的超我表达(2次4课时)一超我的颂歌:时代的代言人/二在自我与时代之间:困境中的自由/三小我的表达,有限的情感流露/四新民歌运动:艺术的祛魅/第九讲“十七年”的话剧、散文与儿童文学(1次2课时)一突显时代精神的话剧创作/二风云变幻中的散文创作/三时代夹缝中的儿童文学/第十讲“文革”时期的文学(1次2课时)一“文革”的发生与政治化的文学/二“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学/三“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第十一讲“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及其反思性(2次4课时)一伤痕的展示:拨乱反正后的历史反思/二伤痕的确认:修复历史及其主体/三王蒙的寸草心:对“文革”后的独特反思/四伤痕的深化:人性论与人道主义/第十二讲朦胧诗开启的精神向度(2次4课时)一“地下”的状况与《今天》的诞生/二“三个崛起”与对现实的“回答”/三朦胧的明朗化:从自我到历史/时代/四“归来的诗人”群体/第十三讲历史选择中的改革文学与知青文学(2次4课时)一时代主体的塑造:开拓者家族/二现实的期望:改革攻坚战/三知青文学:归来的迷惘/四时代的精神镜像:超越的理想主义第十四讲应对西方潮流的现代派与寻根派(2次4课时)一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二现代主义的引介与争论/三现代主义在叙事文学方面的表现/四寻根文学的源起及其代表作/第十五讲先锋派的形式变革及其后现代性(2次4课时)一变革的前行者:莫言、残雪、马原/二先锋派的简要历史寻踪/三90年代:先锋派的转向与撤退/四先锋小说的后现代性/第十六讲历史祛魅时期的新写实与晚生代(2次4课时)一王朔的出场与90年代初的文学语境/二新写实:原生态与认同生活现实/三晚生代与当下生活的奇观性/第十七讲女性主义写作表征的文化与美学意向(1次2课时)一历史叙事中的女性经验/二自我内在化的女性话语/三时尚前卫的女性写作/第十八讲转向语词与叙事的第三代诗人(2次4课时)一第三代诗人的创作流变/二90年代中国诗人在海外的创作/三9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诗歌/第十九讲新时期以来的话剧、散文与儿童文学(1次2课时)一新时期以来的话剧:现实、实验与小剧场/二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个人叙述与宏大历史三新时期儿童文学:从传统的回归到现代性的延续/第二十讲多元分化与“后文学”时代的到来(2次4课时)一多元分化格局与个人化写作/二自在写作的边缘空间/三“80后”与网络写作/第二十一讲乡土叙事的转型与汉语文学的可能性(2次4课时)一传统精神与审美的重建:《白鹿原》与《废都》/二现实主义的多样性与乡土叙事/三本真倔强的乡土叙事/四新世纪的乡土叙事与本土化问题/另:4课时机动研讨。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新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研究(新时期部分)中文本科选修课讲稿目录序说:“经典”乱弹 (1)第一讲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一、反思文学和张贤亮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2)1.反思文学 (2)2.复出作家 (2)3.张贤亮小说引出的话题 (3)二、解读小说的一个理论模式 (3)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分层解读 (4)1.故事层(叙事和道德批评) (4)2.寓言层(隐喻和社会历史批评) (4)3.神话层(象征和神话原型批评) (5)第二讲阿城的《棋王》 (7)一、寻根文学和阿城的“三王”系列 (7)1.寻根文学 (7)2.浪漫主义 (8)①作为文学理论范畴 (8)②作为文学史范畴 (8)③作为艺术表现手法 (8)二、《棋王》表现的传统文化观念 (8)1.观照方式:“涤除玄鉴”,“澄怀味象” (9)2.建构方式:身心合一,天人合一 (10)3.表现方式:静和虚(或空) (12)第三讲池莉的《烦恼人生》和《不谈爱情》 (13)一、新写实主义和池莉的市民小说 (14)1.新写实 (14)2.世俗化 (14)二、“人生三部曲”的文化读解 (15)1.解崇高:“烦恼人生” (15)2.反浪漫:“不谈爱情” (18)第四讲苏童的《红粉》 (23)一、“新历史”小说和苏童的女性系列 (23)1.新历史小说 (23)2.元话语和宏大叙事 (23)二、《红粉》对元话语的改写 (24)第五讲林白的《回廊之椅》 (28)一、林白和新女性小说 (28)1.女性主义 (29)2.新女性小说 (29)3.菲勒斯(中心主义) (29)二、《回廊之椅》的女性主义读解 (30)(2006年8月31日备毕)序说:“经典”乱弹“经典”是个众说纷纭概念。
其传统的意义是指卓越的、具有典范性的可以传世的作品,这个基本的理解一般说来没有什么大的争议。
现代理论讨论得比较多的是:如何确定其典范性和为什么会传世。
这就产生了关于“经典”的诸多阐说,简单梳理一下,大致有如下几种解说。
中国当代文学作选课程讲稿

详细描述
余华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基调, 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他 的作品常常引发人们对生命、命 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语言平实
却富有力量。
代表作品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兄弟》等。
阿来及其作品
总结词
藏族文化,历史与现实交织,诗意表达
详细描述
阿来的作品以藏族文化为背景,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展现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他的作品诗意浓厚,语言 优美,情节紧凑。
主题与意义的关联
探讨主题与意义之间的内 在联系,理解作品的整体 意义和价值。
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技巧
风格分析
分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包括 语言、结构、修辞等方面,理解
作品的艺术特色。
技巧运用
探讨文学作品所运用的写作技巧, 如叙事、描写、象征、隐喻等,理 解技巧对作品表现力的贡献。
风格与技巧的关联
探讨风格与技巧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解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传承
1 2
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学作品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Nhomakorabea, 如诗歌、戏曲、小说等,通过文字载体得以流传。
地域文化的呈现
文学作品常常描绘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民俗习 惯,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
3
民族精神的弘扬
文学作品在传递民族精神、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方 面具有独特价值,有助于凝聚民族认同感。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丰富世界文学的多样性
中国当代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 审美视角,为世界文学注入了新的元 素和活力,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 。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社会现实 、人性探索等主题,为世界读者提供 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有助于促进 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第一节“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命名,最早是由现居 香港的学者黄子平提出的。是对中国大陆20世纪— —70年代一大批作品的文学史命名。在这一时期, 革命历史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就是指描写这段历史的小 说。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 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的胜利。
四、《红旗谱》人物形象分析
朱老忠形象的典型意义: 朱老忠的形象有力地概括了中国农
民由自发反抗走向有组织斗争的历 史过程,他是三十年代农民农民英 雄的典型形象。
五、《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1.从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来看,《红旗谱》 描写了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农民的革命斗争, 他们的斗争道路、斗争方式,无不表现出鲜 明的民族特色。 2.小说的民族风格,表现在具有浓郁的地方 色彩上。
《中国当代文学 作品选》 课程讲稿
河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李金娥
目
录
第一讲:当代文学发展史简介 第二讲:当代诗歌创作 第三讲:当代散文创作 第四讲: 当代戏剧创作 第五讲:当代小说创作
第五讲 中国当代小说
第一章 50、60年代的小说概述 第一节 50、60年代特点: 一、革命历史题材; 二、农村生活题材; 三、 激进时期的边缘文学; 四、青春写作。
第三章 英雄史诗《红旗谱》
一、作者简介:梁斌(1914——1996),当代作家, 原名梁维周。1930年入保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投 入抗日爱国的学潮斗争,这对他的生活和创作有很 大影响。1933年到北平,1935年发表了第一篇小 说《夜之交流》,1937年发表了《三个布尔什维克 的爸爸》(后扩展为中篇小说《父亲》),剧本 《千里堤》《》等。这些作品中开始出现了《红旗 谱》中的人物。1955年开始创作《红旗谱》,后被 改编为话剧和电影,并译成外文出版。1963年出版 了第二部《播火记》,1983年出版了第三部《风烟 图》,还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记事》,作品集 《笔耕余录》以及《春潮集》、《一个小说家的自 述》(自传)等。
第五章 曲波的革命英雄传奇 《林海雪原》
一、作家简介 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小说一出版,就引起了很大轰动,并被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将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改编成话剧《智取威 虎山》上演,受到观众的热列欢迎。《林海雪原》 是曲波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1959 年先后完成了《山呼海笑》和《桥龙飙》两部长篇 小说的初稿,分别于1977年和1979年正式出版。 80年代,他还写了一部反映抗战时期火线办医院的 长篇小说《戎萼碑》
三 、《红旗谱》的主题
《 红旗谱》从新的历史高度,深刻地概括了新民主 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小说以朱老忠、严 志和两家三代人的历史和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历史 为主线,揭示出农民阶级同反动统治阶级以及日本 帝国主义的尖锐对立,农民同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 关系,再现了中国农民走向革命的历程。 小说通过三代农民生活道路的深刻描绘,概括了 中国农民的苦难史、斗争史、革命史,展现了大革 命至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图景。
第一章“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 1. 宏大的叙事倾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讲述革 命历史起源的故事。 2. 史诗般的规模:革命历史小说的作者,多是他们 所描写的故事的亲历者,在具体的写作中,将有影 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小说中予以表现。 3.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革命历史小说中塑造出 了一系列新的英雄人物形象,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 和思想品质,既促进了群众对革命英雄的了解,也 成为群众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信念可资借鉴的 依据,并且给群众提供了新的仿效的榜样。
第七章 赵树理的《锻炼锻炼》等
第一节 作者简介
一、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解放后长期深 入山西太行山区农村工作,创作了短篇了小说《登记》、 《求雨》、《“锻炼锻炼”》、《卖烟叶》、《套不住的 手》、《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灵泉洞》 等。“文革”期间,赵树理惨遭“四人帮”的迫害与摧残。 二、赵树理被誉为是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铁笔圣手”。解 放后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较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忠于 现实的创作态度,使他能以锐利的眼光观察现实,判断是非, 真实表现建国后农村曲折变化的饿生活和农民在特定历史时 期的思想状况,深刻揭示人民内部的矛盾。
三、《青春之歌》的取材等问题
1.从取材上来说,《青春之歌》带有自传的性质。 2.从文体上来说,《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 小说。现代小说理论将以启蒙时代的歌德为代表的 “成长小说”视为现代小说的开端。 成长小说: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发展— “成长”成为小说的主要线索,这里的“成长”与 进步同义,是一个带有鲜明的目的论色彩的现代性 概念,“成长”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长大,而是在 线性历史中,从某个设定历史点向某个理性方向的 发展。
五、《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3.小说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梁斌采用 了一种“比西洋小说略粗一些,比中国古典 小说要细一些的写法”。
(1)构布局上,小说采用了相对集中的短章节结 构的手法,组织故事、安排人物,使全书的故事连 贯,主干突出,层次分明 (2)在表现手法上,作者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 重于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人物性格的写法,也吸取 了外国小说通过人物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长 处。
二、《红旗谱》的情节格局
二、故事梗概《红旗谱》情节可概括为几个格局: 序幕:朱老巩大闹柳树林 开端:朱老忠、严志和邂逅相逢 铺垫:朱老明三告冯兰池、脯红鸟风波起祸端 朱老忠文武复仇记 转折:运涛南下革命被捕 插曲:张嘉庆领导秋收起义 高潮:农民反割头税斗争、保定第二师范学潮 尾声:朱老忠劫狱救出张嘉庆
第五章 曲波的革命英雄传奇 《林海雪原》
一、作家简介 曲波,1923年出生于山东黄县。少时由于家贫,只读书到 小学六年级就辍学在家,除打柴干农活外,就是到武术馆习 武。武术馆的人们在习武之余,喜欢聚在一起谈古论今。曲 波受其影响很大,并读了许多古典小说。1938年,15岁的 曲波参加了八路军。1946年,曲波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 林海雪原进行剿匪战斗,立下了不小的战功。1950年专业 到地方工作,在大型工厂里任党委书记,。当他对工人进行 革命传统教育时,经常给工人讲他在剿匪战斗中的故事,特 别是他的战友杨子荣的故事,他发现工人们因此受到了形象 生动的教育,效果相当好,于是,他下决心要将这些经力写 成一部长篇小说,将战友的事迹传变大江南北。
四、《红旗Leabharlann 》人物形象分析(一)朱老忠是一个融合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的农民英雄典型形象。朱老忠是《红旗谱》的主人 公,他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一生横跨 新旧两个时代。因此,在他的身上既有旧时代农民 英雄的叛逆血液,又有新时代无产阶级的先进革命 理论和和斗争精神。他是在革命的实践中逐渐成熟 起来的农民英雄,具有新时代那么英雄的鲜明性格 特征。
五、《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4.从语言上看,小说的语言朴实、
通俗、生动、浑厚。作者写景叙 事干净利落,十分口语化;刻画 人物的语言简洁有力。富有个性 化。
第四章 杨沫的成长小说《青春之歌》
一、杨沫简介: 杨沫(1941——1995),原名杨成业,194 1年 生于北平一个没落官僚地主家庭。1928年考入北平 西山温泉女子中学读书,后来因家庭破产而失学, 曾经当过小学教员、书店店员。曾在北京大学旁听, 并开始接触进步思想,逐步参加了革命活动。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杨沫在北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 业余时间从事写作,1951年开始写作《青春之歌》, 1957年完成,1963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后创作 了《青春之歌》的续集《芳菲之歌》和《英华之 歌》。
二、《林海雪原》故事梗概
《林海雪原》中的四个战役:
1.奇袭奶头山 2.智取威虎山 3. 绥芬草原大周旋 4. 大战四方台
三《林海雪原》最突出的特点
《林海雪原》的通俗性特点: 《林海雪原》在当时能够取得轰动和成
功,主要是由于它的“通俗性”,即作 品在保证其方向和主题思想正确性的前 提下,而小说吸引读者的确是它与通俗 小说相通的一面。
二、《青春之歌》故事梗概
《青春之歌》的故事格局:林道静
通过四次出走,两次思想上的决裂, 完成了由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先 锋战士转变的过程。
二、《青春之歌》故事梗概
1.北平—北戴河杨庄 (第一次)反抗封建家庭的包办婚 姻,只身离家出走,想过自己养活自己的独立的生活。 2.杨庄—北平 (第二次)不满反动校长的思想束缚,毅 然辞职出走,回到北平,寻传单宣传革命而被捕入狱, 求独立而自由的生活。 3.北平—河北省定县宋庄 (第三次)因张贴传单宣传革 命而被捕入狱,被保释出狱后,到宋庄小学教书。 4.宋庄—北平 (第四次)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因宣传、 组织农民反抗封建地主的斗争,被反动当局发现,又返 回到北平。
四、《红旗谱》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朱老忠具有强烈的阶级爱增情感和坚 定的立场,具有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且他 胆略过人。 其次,朱老忠具有强烈的阶级爱增情感和坚 定的立场,具有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且他 胆略过人。 再次,朱老忠具有强烈的阶级爱增情感和坚 定的立场,具有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且他 胆略过人。
六、小说故事情节方面 的通俗性特点
小说故事情节的传奇性、惊险性,
许多情节的巧合性,都是通俗小说 所具有的特点。 在20世纪50年代,旧的通俗小说被 取消后,《林海雪原》填补了这一 空白。
第六章 土地之歌(农村题材的小说 创作)
第一节 农村题材的小说特点: 首先,当代农村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同农村的变革和 农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真实地再现了五六十年代中 国农村社会主义变革的历史进程和农民的思想情感 历程,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编年史。 其次,建国以来的农村题材小说注重在广阔的历史 背景下开展对各种人物命运的农村人物形象。 再次,着一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在文学走向民族化、 大众化的艺术追求和探索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