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
读书与强国的名言50句

读书与强国的名言50句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 杜甫2. "读书无疑是最好的投资。
" - 美国总统林肯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 高尔基4. "书是人类知识的源泉和智慧的灯塔。
" - 培根5. "书籍是社会进步的阶梯,而读书是登上阶梯的必由之路。
" - 高尔基6.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阵地,是国家强大的基石。
" - 习近平7. "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 - 波尔克8.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 - 罗曼·罗兰9. "读书是学习的出发点,实践是知识的归宿。
" - 朱自清10. "读书,使人宽于量,精于思,约于礼。
" - 胡适11. "书籍就像一粒种子,通过思维的灌溉会长成巍然耸立的参天树。
" - 鲁迅12. "读书,就是与高尚的人连为一体。
" - 吕坤13. "书籍,是构建一个强大国家不可或缺的砖石。
" - 约翰·亚当斯1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工具,也是培育国家强大的基石。
" - 尼克松15. "读一本书就是和一个优秀的人对话。
" - 大仲马16. "读书是人脑与世界相互交流的最佳方式。
" - 爱因斯坦17. "书籍不仅是造就将军的武器,也是培养国家人民素质的必备品。
" - 蒙哥马利18. "书籍是最好的良师益友,读书是强国之路的必经之路。
" - 乔治·华盛顿19. "书籍是培养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 - 李光耀20. "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也可以影响国家的前途。
红色书籍阅读心得体会三篇

红色书籍阅读心得体会三篇红色书籍阅读心得体会1《保卫延安》是一部著名的红色经典,英雄史诗,作者杜鹏程从基层写起,描写了一九四七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在国民党军以十倍于我军的绝对优势兵力发动疯狂进攻的情况下,由防御转为进攻,并在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蟠龙镇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军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的故事,赞颂了无数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精神和许多解放军指战员镇定自若、运筹帷幄的大将风度。
整本书以解放军某纵队第一连的经历为主线,重点塑造了周大勇等人的英雄形象。
年轻的老革命周大勇既是英勇无畏的战士的代表,又是冷静果断的指挥员的代表。
因为他年轻,又有对敌人无限的仇恨,他起初无法理解我军撤出延安的举动,但他是老革命,他还是理解了党中央的智慧决策,逐步成长为优秀的指挥员。
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形象。
除了周大勇、卫毅、张培等指挥员和孙全厚、马全有、李江国等战士。
书中,作者还第一次描写了彭德怀将军的形象,也是从书中,我认识了彭德怀将军。
虽然着墨不多,但我们仍能清楚地看到一个长于作战善于指挥,而又淳朴真诚,甘于清苦,有人饥己饥精神的人民勤务员。
他是一个伟大的模范共产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好公仆,是一个伟大的人民勤务员。
他关心每一个战士和人民群众,从不摆架子,陈兴允旅长这样转述过他的话:我们要像扫帚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
泥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它经不住一扫帚打。
扫帚虽是小物件,躺在房角里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家都离不了它。
长期革命斗争的锤炼使得他富有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优良品性,他朴厚、博大、真诚、正直,严肃却又慈爱,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虚怀若谷的谦虚精神。
他以这样的精神品质来矢志不渝地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把中国劳动人民的优良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党性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为中国走向解放、统一之路而奋斗。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在道法书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在道法书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在道法书,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动荡的乱世,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都陷入了形势危难的险恶之中,是一批像田丹、田怀中这样的能人志士坚定不移地将自身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和平解放二者统一结合,才摆脱了旧时代黑暗枯朽的反动统治,迎来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创造了美丽新世界。
反观之,他们一路攻克艰难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改写了国家命运轨迹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个人命运,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新世界》讲述的是一个时代与一群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将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结合,只有将个人的人生价值融入国家的命运前途,国家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奋进不止;个人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无限的价值。
在和平发展的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中,中华儿女的个人梦应以国家梦、民族梦梦为引领,将人生价值与祖国命运相连,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富强、人类命运相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文明富强的新时代而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观看故事书的观后感范文300字7篇

观看故事书的观后感范文300字7篇观看故事书的观后感范文300字1我是一个7岁的女孩,我最喜欢读童话故事。
今天,我让妈妈又帮我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
里面曲折离奇的故事仿佛把我带入了梦境,仿佛我就是童话中的主人公。
读安徒生的童话,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
他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描述,他所塑造的一个个多姿多彩的童话形象,都会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海的女儿》中可爱,美丽的小人鱼公主——她把“人”看的那么高贵和庄严,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甚至自己的生命,去争取获得一个“人”的灵魂;《野天鹅》中善良,可爱的艾丽莎小公主---她冒着一切困难和危险,以最大的毅力和坚韧的精神,使得她的哥哥得救;《拇指姑娘》中的那个娇小的姑娘——她虽然长的身材微小,却具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她追求光明,也终于获得了光明,给别人也给自己创造出幸福。
这些崇高的理想赋予他的童话诗一样的境界。
同时安徒生对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残酷和虚伪,给予无情的揭露和讽刺。
《豌豆上的公主》中那个“公主”,《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位皇帝,《夜莺》中的那一群大臣,他都用幽默和夸张的笔调,把他们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穷苦的人们,安徒生则给予无限的同情。
他着力的描写了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
这一点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小女孩在无人关怀,给予她温暖的冰冷的黑夜,只能依靠划着火柴来取暖,最后在她美丽的梦幻中冻死在了街头。
安徒生的每个故事情节都注入了感情,生动活泼,曲折离奇,让我走进了书中的仙境……拥有这些故事,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快乐而幸福的童年,从中得到的教益,必将伴随我们的一生!观看故事书的观后感范文300字2我读过许多童话,《海的女儿》却让我最受感动。
故事讲诉了海王国有一条美丽而善良的人鱼,美人鱼爱上了陆地上英俊的王子,为了追求爱情幸福,不惜忍受巨大痛苦,褪去鱼形,换来人形。
但王子最后却和人间的女子结了婚。
巫婆告诉美人鱼,只要杀死王子,并使王子的血流到自己腿上,美人鱼就可回到海里,重新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明大计者胜,了延续者存 ——读《命运与选择》有感

明大计者胜,了延续者存——读《命运与选择》有感陈旭麓老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和多的结合,只有一没有多,一无活水,会枯萎;只有多,没有一,则是散沙,无凝聚力。
”我觉得,在这里替换做中华史,也是一样,不一定是一和多,也可以是文明与制度的结合,他们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相互促进发展,若是单有其中一个,都是难以发展下去的,正如书中所言,是命运和选择的问题。
我是如下解读的:文明的诞生有命运决定,似乎北纬30度线上就注定会多几个文明,而制度则是选择,文明的延续与扩大进程中,不可避免问题的诞生。
问题需要制度规则来解决,那便是选择,但是不同制度的选择决定了命运的方向的不同。
有的文明被取代,有的文明消失在了时间里。
易中天老师在本书中通过3700年来的大结点,概述了历史上的前人的命运与选择,但他并没有在文中直接说明什么道理,顺着朝代往下数,没有赘述,一问一朝堂,一朝一改变,一变一抉择,用史实回答问题。
陈老先生说:“实与论的关系,事为体,论为用。
”而那些史实,很好地诠释这一点。
那都是决定命数的东西,虽然易老师在最后并没有回答提出的问题,而是将回答寄希望于之后的实践,但并不妨碍我们的民族寻根路,诚然,最容易让人直接联想到的与实践相关的应该是改革开放前的《实践是决定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我在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选择本身。
为什么选择决定了未来?因为那是个人的选择,民族的选择,文明的选择。
一个人的选择,对自己未来负责,决定自己的命运;一个民族的选择,对民族未来负责,决定民族的命运;一个文明的选择,对文明的将来负责,决定了文明的命运,个人的命运最多是跨世纪的。
民族的命运却与文明的命运同舟共济,源远流长。
但纵使跨过千年万年,放眼于历史长河,那长河毕竟洪水滔滔,跳进了无数个夕阳,又吐出了无数个初升的太阳,浩浩汤汤,就流过个几千亿年,而太阳照常升起,故也并不算长久。
因为任何命运都不是永恒的,只有新陈代谢才是永恒的。
只不过虽然“事物是不断地演变,不断地更新的”但阳光下并没有绝对全新的东西。
读书改变命运演讲稿800字作文,读书改变了我演讲稿

读书改变人生的演讲稿篇一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时侯,在一本书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没有书会非常痛苦,我当时,并不懂这话的意思,只想读不读书没什么用,把课本里的知识学到就满足了,其实这些还不够。
因为我以前看书的时候,只是读那满页的文字,我还没有能力透过文字的栅栏,看到作者的身影。
而现在当我重新去读小时侯的那些书刊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个个不同的、可敬又可爱的身影,是他们陪伴了我的童年,我会一生想念他们。
读书,充实了生活,拓宽了视野。
从书中懂得了知识,从书中了解了如何全面的评价历史,如何客观认识自我。
从书中能够吸收丰富的营养,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可以使我受益非浅。
这使我深深感悟到:书多么繁华,是多少敏感的心灵在喜怒哀乐中碰撞出来的火花,书是多少深思的头脑对社会,对人生反复思索的结晶。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的是学习的快乐。
明代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读书当作赏心乐事来欣赏,其中滋味,又断非一般浅人所可知。
时下,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句比较时行的话叫做“终生学习”。
人生七十古来稀,真正用于读书的时间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不要以为生命的资本可以肆意挥洒,苍老可是眨眼间就会降临的。
只有勇敢地迈出脚步,将所学所想化为所用,你的读书才可谓之成功。
我现在终于明白“人的一生没有书是很苦的”这句话的含义。
我还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有生之年如果没有书,那么他就永远不明白什么是人生。
余秋雨说过,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铸。
“如果有人让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楼阁里,也不能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这是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中提到的。
麦考莱宁愿做读书的穷人,也不愿做不读书的富有国王,可见阅读对他而言的重要性。
如果他没有在仔细考察历史古迹的同时饱览历史巨作,能了解历史吗?能更好地发现文物古迹吗?能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吗?显然阅读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书的故事》优秀的读书笔记

《书的故事》优秀的读书笔记《书的故事》优秀的读书笔记1人类有人类的历史,书也有它自己的命运,也有它自己的历史。
《书的故事》讲了书的一生,最开始人们用手势来对话,后来用图画来代替文字,再后来文字出现了,人们开始在石头上刻字,然后用芦叶纸写字。
后来羊皮纸打败了芦叶纸,慢慢地中国用破布头造纸,最后变成了木头造纸。
这就是书的一生,在这中间纸在世界旅游了一大圈,也变了很多次。
书就是这么有趣!如果你看了《书的故事》也会这么感觉。
《书的故事》优秀的读书笔记2《书的故事》是苏联作家伊林写给少年儿童的一本科普读物,讲述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从文字的历史开始,讲到发明纸张和印刷术。
在上古时期,人们还没发明文字和纸张,人们之间的交流靠打手势。
他们用背的方法来记东西,这样既不方便,也浪费人力,还容易忘。
后来人们发现,可以用实物来记,渐渐地,这种方法就流传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开始用图画代替实物的方法,比如,想写大象,就在石头、岩壁等上面画一头大象。
这样可以代替实物,方便多了。
再后来,出现了文字。
因为人类的生活在变化着,由游猎部落,渐渐变成农牧部落。
为了方便生产生活,记号慢慢代替了图案。
又经过了几千年,许多种画图的文字,慢慢地变成了记号的文字。
直到我们现在,有好些地方,还照旧用着象形文字呢。
有了文字,人们试着找出一种物品来记载文字。
渐渐地,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试图制造纸张。
埃及人发明了芦草纸,将芦草茎劈成薄片,一片片粘合,再压平,晾干,磨光。
但芦草纸不易折叠,只能成捆地卷。
后来人们用蜡版刻字,蜡版虽然易涂改,但不易保存。
后来,人们试着用羊皮纸。
羊皮纸虽然代替刻字的石头,但是价格太贵,而且不容易涂改。
中国人开始用草根、树皮来制作纸,可以折叠,便于涂改,也不易碎。
经过不断的改进,纸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书的命运,往往跟着人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而转变。
书不仅记录过去的历史,指示各科的知识,书的本身也参加战争与革命。
如今,进入电子时代,纸质书的命运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在第几课人教版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在第几课人教版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在九年级下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以下为四单元十二课的内容:
4.12.1
一、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①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②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与国家的兴衰和民族荣辱联系在一起。
国家命运决定个人命运。
二、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①个人的利益的实现,不能以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前提。
②当我们的自身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首先想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三、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①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②人生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③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基础上,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①我们的理想只有符合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才能变成现实。
②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理想的实现。
③我们应当在社会理想的指引下确立个人理想。
五、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书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
作者:唐宝民
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5年第08期
魏源被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有感于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后,魏源写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旨在通过这本书,使国人能够了解外部世界,重视世界的变革,看到本国的落后,以此来适应挑战,努力缩短中国和外国之间发展上的差距。
《海国图志》于1843年出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出版后却没有几个人读,20年间才卖出了1000来册。
但这本书流入日本后,却广为流传,诚如史学家所言:“正是《海国图志》掀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
”变革后的日本开始强大起来,不断向外进行扩张,并于1894年甲午海战中打败了中国。
无独有偶,清代学者徐继畲,曾撰写了一部帮助国人认识世界的启蒙著作——《瀛寰志略》。
1849年,《瀛寰志略》正式刊行,也遭到了空前的冷遇。
非但如此,这本书的出版,还引发了那些永远砸不碎的花岗岩脑袋们的公愤,因为这本书的观点打碎了国人“世界中心”、“天朝上国”、“国中之国”的迷梦。
在遭到种种打击之后,这本书被停止刊印,打入了冷宫。
然而,这本书在大海的对面岛国日本却受到了热捧。
《瀛寰志略》传到日本后,引起极大重视,人们争相阅读,被不断地重印,被誉为是“通知世界之南针”。
此时正是日本历史上重大政治改革“明治维新”即将发起之际,可想而知,此书对日本民众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1871年,中国与日本缔结了《中日修好条规》,黄遵宪受命出任第一任驻日参赞。
在日期间,黄遵宪认真进行实地调研并开始着手撰写《日本国志》,以期为中国摆脱困辱提供借鉴。
黄遵宪花费8年时间完成了《日本国志》,共12志40卷50万字,此书“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集大成代表作”。
书稿完成之后,黄遵宪一直在想方设法出版,但就是没有人能认识此书的价值。
黄遵宪曾想把此书稿投给总理衙门,由官方出版社出版,但他级别低,只能通过李鸿章向总理衙门推荐,李鸿章热情地推荐了这本书,但总理衙门并没有理会他的推荐。
后来,黄遵宪又将书稿转给两广总督张之洞,希望张之洞能给予推荐,张之洞也热心做了推荐,但总理衙门还是没有理会。
官方出版社既然没戏,就只好给民间出版社了。
黄遵宪便将书稿给了广州羊城富文斋书局,但羊城富文斋书局对这本书也不重视,所以一直未能刊印。
《日本国志》1887年在日本刊行后,受到日人的关注。
直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
一个民族未来是强大还是落后,从对待书的不同态度上,就可预知出来。
对书的不同态度,决定了民族不同的命运。
[感悟]中国自古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对周边的国家有着强烈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国人传统意识中的文化优越感,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包袱。
由此,当长期处于文化优势地位的中国遭遇西方文化的冲撞时,优越已久的国人习惯性地将西方列强视为蛮夷之邦,根本没有意识到富有生命力的西方文化的先进性。
在以后每一次变革中,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清政府坐拥着华夏正统文化这个巨大的包袱,让每一次文化的对接交融都变为惯性抵触,让每一次的迈步前行都变得步履维艰,一次次地失去变革时机,最终沦为被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
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酿成了近代中国受侵略受奴役的屈辱历史。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城厢中心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