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胺与戊二胺的介绍
戊二胺的生物合成-李治

LOGO
戊二胺在关闭孔蛋白通道和保护大肠杆菌免受氧的毒害方 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内源性戊二胺的分泌以及胞内高浓度戊 二胺积累可导致外膜渗透性降低,抑制某些抗生素如头孢霉素 类抗生素的作用。在农业上,外源施加戊二胺可以改善坐果和 促进果实发育,提高果实的产量;在医学上,它也可作为一种 有效治疗痢疾的药物;在工业上,戊二胺与二元酸进行聚合反 应可合成优质高分子材料——新型尼龙。
LOGO
微生物转化法生产尸胺的过程可分为菌体发酵培养过程(产酶过程)、底 物与菌体转化反应过程和产物尸胺的分离提取精制过程。日本东丽尖端融合研 究所用高效表达大肠杆菌来源的赖氨酸脱羧酶高效率生成尸胺。其流程如下: (1) 将大肠杆菌中 cad A 基因进行 PCR 扩增,然后连入到pUC18中,将质粒 转入宿主菌大肠 JM109 菌株中,利用卡那霉素筛选出转化子。 (2) 将E.coli JM109 pcad A 菌株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种子液接入的培养基 中,在发酵罐中进行培养。经培养,培养物转入发酵罐中继续培养,培养之后 加入IPTG(溶于水中)诱导,再继续培养。 (3) 培养结束后经离心来收集菌体,可得到湿菌体,再将底物和湿菌体加入到 反应器中进行转化反应。并不断向其中流加己二酸,目的是中和产生的戊二胺, 使pH维持在6.0左右,尸胺转化率可达到 98%。 (4) 反应液离心除去菌体,在上清液中加入活性炭并在 20 ℃下搅拌进行脱色, 然后过滤除去活性炭,滤液再减压浓缩。然后,在4℃冰箱中冷却析出晶体。离 心收集晶体,于减压干燥器中干燥数天。 (5) 将所得干燥的晶体经 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果发现,晶体是按戊二胺:己二 酸摩尔比为 1:1的方式而形成的结晶,晶体纯度达到 99 %或更高,可直接进行 聚合反应生产尼龙。
LOGO
戊二胺的分子量

戊二胺的分子量戊二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5H14N2,它的分子量是116.18 g/mol。
在化学和生物领域中,戊二胺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戊二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学原料。
它可以被用作合成聚酰胺、聚酯和其他聚合物的中间体。
聚合物是现代工业中必不可少的材料,用于制造塑料、纤维和涂料等产品。
戊二胺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原料,可以调节材料的密度、硬度和强度,从而满足不同产品的需求。
此外,戊二胺还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能够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常用于清洁剂、染料和润滑剂等产品中。
由于戊二胺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乳化性能,它可以在液体中形成稳定的胶束结构,使其具有优异的清洁和乳化性能。
因此,戊二胺常被用作洗衣粉、洗洁精和洗发水等产品中的重要成分。
此外,戊二胺还被广泛用于制药工业。
药物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很多药物的合成过程中需要使用戊二胺。
举例来说,戊二胺可用于合成某些抗癌药物和抗生素。
它能够在化学反应中充当中间体或催化剂,提高药物的产率和质量。
因此,戊二胺在药物制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戊二胺作为一种有机化合物,在化学和生物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和重要意义。
它可以用于合成聚合物、制备表面活性剂和药物等,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研究和应用戊二胺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戊二胺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戊二胺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戊二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中含有两个氨基(-NH2)基团。
戊二胺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主要用作聚酰胺的中间体,也可用作染料、医药和农药等领域的原料。
本文将从戊二胺的化学结构、用途和合成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化合物的特性和应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展示戊二胺在化工领域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其未来发展的潜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包括了对戊二胺的概述,介绍了戊二胺在化学领域的重要性及研究的传统。
同时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了整体的阅读框架。
-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戊二胺的化学结构,包括其分子式、结构式等,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
同时还会介绍戊二胺的合成方法,为读者展示如何制备这一重要化合物。
- 结论部分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戊二胺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最后,作者将通过一些简短的结束语,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丰富文章的内容和味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戊二胺这一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戊二胺这一化合物的结构、用途以及合成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戊二胺的特性和应用领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这种化合物在化工领域的重要性和潜力。
同时,本文也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参考资料,以促进对戊二胺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推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运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读者对戊二胺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2.正文2.1 戊二胺的化学结构戊二胺,化学式C₅H₁₂N₂,是一种含有两个氨基基团的有机化合物。
其分子结构中包含一个五碳的戊烷骨架,两个氨基基团分别连接在戊烷骨架的两个碳原子上。
戊二胺的化学结构如下图所示:HH - C - C - HN NH H在戊二胺的结构中,两个氨基基团通过两个共价键与戊烷骨架相连。
2023年丁二胺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丁二胺行业市场分析现状丁二胺(也叫做1,4-丁二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4H10N2。
它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和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染料、涂料等领域。
本文将对丁二胺行业的市场分析现状进行探讨,总结主要市场驱动因素和发展趋势。
一、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目前,全球丁二胺市场规模逐年递增。
据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丁二胺市场规模将达到XX亿美元。
市场驱动因素包括:1. 化学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化学品行业不断扩大,对丁二胺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2. 医药行业的日益增长。
丁二胺广泛用于医药中间体的制备。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医疗技术的需求增加,对丁二胺的需求也相应增长。
3. 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丁二胺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是许多新型材料的制备必备原料之一。
随着新型材料研究的深入,对丁二胺的需求量也将超过预期。
二、主要市场分布与竞争态势丁二胺市场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欧洲和北美地区。
亚太地区占据了丁二胺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中中国市场规模最大。
目前,丁二胺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上存在着许多丁二胺制造商和供应商。
这些制造商和供应商竞争激烈,主要通过技术创新、质量稳定、价格优势等方面来争夺市场份额。
三、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1. 技术创新促进市场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丁二胺的制备工艺将不断改进和优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趋势。
丁二胺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丁二胺制造商将逐渐采取更环保、节能的生产方式,以满足市场需求。
3. 新兴市场的兴起。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如印度、巴西等国家对丁二胺的需求量将逐渐增加,丁二胺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综上所述,丁二胺行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逐年增大,竞争激烈。
然而,随着技术创新和环保意识的提升,丁二胺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将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前景。
制造商和供应商应积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赢得市场份额。
戊二胺的分子量

戊二胺的分子量戊二胺的分子量戊二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5H14N2,分子量为102.18g/mol。
它属于胺类有机化合物的一种,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戊二胺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特殊氨腥味。
它是一种常见的胺类有机化合物,由于其分子中含有两个氨基(-NH2)基团,所以被称为“二胺”。
戊二胺的分子结构非常简洁明晰,由一个五碳的碳链(戊烷)上分别连接着两个氨基基团。
这样的分子结构使戊二胺具有一定的化学反应活性和生物活性。
从化学分类的角度来看,戊二胺属于胺类有机化合物的脂肪胺亚类。
脂肪胺是指分子中只含有单一碳链的胺类化合物,而脂肪胺亚类则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氨基基团的胺类化合物。
脂肪胺亚类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相对简单,但由于分子内的氨基基团数目的不同,使得这类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各有差异。
对于戊二胺来说,由于其分子相对较大并且带有两个氨基基团,使得它具有一定的缩聚反应性。
戊二胺可以与一些酸类化合物发生反应,形成不同的化合物。
例如,与戊二酸(adipic acid)发生反应,可以得到聚酰胺类化合物,用作塑料材料的主要原料。
同时,戊二胺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用于制备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如抗生素、普萘洛尔等。
此外,戊二胺的分子结构使得它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表面活性。
这使得戊二胺在染料、涂料、胶黏剂等工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作染料的可溶性助剂,可以提高染料的显色力和均匀性。
在涂料和胶黏剂中,戊二胺可以作为交联剂和固化剂,改善产品的物理性能和耐久性。
总之,戊二胺作为一种含有两个氨基基团的胺类有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和一定的活性。
它属于脂肪胺亚类化合物,可以用于合成聚酰胺、抗生素等化合物,同时也广泛应用于染料、涂料、胶黏剂等领域。
戊二胺的独特分子结构赋予了它多样的化学反应性和生物活性,对人类的生产和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61729丁二胺

丁二胺1、标识中文名二丁胺,英文名n-diautylamine分子式 C8H19N相对分子量 129.24CAS号 111-92-2危险类别第8.2类碱性腐蚀品化学类别脂肪胺2、主要组成与性状主要成份含量≥90.0%外观与形状无色液体,有氨气的气味主要用途用作腐蚀抑制剂、乳化剂、橡胶促进剂、杀虫剂、阻聚剂。
3、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后出现鼻、喉和肺刺激、恶心、头痛。
液体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短促接触,即可引起灼伤。
眼直接接触可引起严重损害。
口服刺激口腔和消化道。
4、急救措施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15分钟。
就医。
眼接触立即拨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清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5、燃烧特性与消防燃烧性易燃闪点(℃) 41爆炸上限(%)无资料爆炸下限(%) 1.1引燃温度(℃)无资料最小点火能:(mJ)无资料最大爆炸压力(MPa)无资料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用雾状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用水喷射逸出液体,使其稀释成不燃性混合物,并用雾装水保护消防人员。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但可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6、泄露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置场所处置。
7、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与阴凉、通风仓间内。
远离火种、热源。
防止阳光直射。
丁二胺生物合成

丁二胺生物合成丁二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合成物质。
它在生物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其生物合成机制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丁二胺的生物合成过程,并探讨其在生物科学中的意义和应用。
丁二胺是一种含有四个碳原子的二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4H10N2。
它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比如某些细菌和酵母菌。
丁二胺在生物体内起到调节细胞功能的重要作用,在植物体内还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的调控。
丁二胺的生物合成主要发生在微生物的细胞内。
首先,微生物通过一系列酶催化的反应将一种叫做丙酮胺的化合物转化为亚硝酸钠。
接着,亚硝酸钠再经过还原作用,被转化为丙醇胺。
最后,通过一系列酶催化的反应,丙醇胺被合成为丁二胺。
整个过程中,酶起到了关键的催化作用,加速了反应的进行。
丁二胺的生物合成过程虽然相对复杂,但是它的产生在生物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丁二胺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在植物体内,丁二胺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抗病性。
在动物体内,丁二胺在神经递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多种神经调节过程。
此外,丁二胺还具有抗菌和杀虫的功能,在农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农药的研发和生产。
除此之外,丁二胺的生物合成过程还对于生物科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丁二胺的合成机制,可以揭示细胞内的生化反应过程和酶催化的原理。
这对于深入理解生物体系的运作和调控机制有着重要的帮助。
同时,丁二胺的生物合成也为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通过改造合成丁二胺的酶,可以设计出更加高效和具有特定功能的药物合成途径,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和创新。
总结起来,丁二胺的生物合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丁二胺作为一种有机化合物,在生物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不仅在植物体内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还在生物农药和新药物的研发中具有潜力。
通过对丁二胺的生物合成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系的运作和调控机制,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胺的性质(最新整理)

CH3
+ SO2Cl
NH2
NaOH HCl CH3
SO2NH
N- ℃ ℃ ℃ ℃ ℃ ℃ ℃ ℃
NaOH
CH3
SO2Cl + R2NH - HCl CH3
SO2NR2
N, N- ℃ ℃ ℃ ℃ ℃ ℃ ℃ ℃ ℃
CH3
+ SO2Cl
R3N NaOH ( )
伯胺生成的磺酰胺中,氮原子上还有一个氢原子,由于受到磺酰基强—I 效应的影响而显酸性,故能 溶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中。
苯胺就可能引起严重中毒。许多芳香胺,如β-萘胺和联苯胺都具有致癌作用。
由于胺是极性分子,且伯、仲胺分子间 N—H 可以通过氢键合,所以它们的沸点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非
极性化合物高,但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羧低。由于氨基形成氢键的能力与氮上所连氢原子数成正比,
所以碳原子数相同的脂肪胺中,伯胺沸点最高,仲胺次之,叔胺最低。
伯、仲、叔胺都能与水形成氢键,所以低级脂肪胺可溶于水,随着烃基在分子中的比例增大,形成氢
键的能力减弱,因此中级和高级脂肪胺以及芳香胺微溶或难溶于水。胺大都能溶于有机溶剂。表 10-1 列出
了一些胺的物理常数。
表 10-1 一些胺的物理常数
名称
熔点/℃
沸点/℃
溶解度
pKb
g·(100g 水)‐¹
甲胺
-92.5
中的二氧化碳,其浓溶液对玻璃有腐蚀性等。
胺与卤代烃在一般条件下不发生反应。
3.氧化反应 胺比较容易氧化。不同的脂肪胺可被过氧化氢或开诺酸(H2SO5)氧化生成不同的产物, 脂肪族伯胺主要生成醛或酮的肟:
RCH2NH2+2H2O2 醛肟
RCH==NOH+3H2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1,5—戊二胺在E.coil中的代谢图谱
13
目前,在工程菌的研究改造方面 多集中于C.glutamicum, C.glutamicum 的最佳生长pH 条件 为中性,而ldc在中性条件下更有 利于提高其表达量;因此,一方 面有构建携带ldc基因或赖氨酸— 戊二胺反向转运调节基因cadB的 穿梭质粒,在C.glutamicum中复 制表达蛋白;另一方面或将ldc基因 插入到C.glutamicum的基因组中
连续易错PC策略(sequentialermr-PronePCR):将一次扩增得到的有益突变基因
作为下一次扩增的模板,连续反复的随机诱变,让有益的正突变不断的积累。 DNA shuffling:目前最方便,有效的一种分子水平的体外定向进化技术,通过对 单基因或相关基因家族的靶序列进行多轮随机诱变、重组和高通量筛选,可胺反应得丁二肟(wo),经还原得丁二胺;也有通过丁 二氰脱氢反应来制备丁二胺。
19
3.2
大肠杆菌中1,4—丁二胺的代谢图
20
E. coli possesses two forms of ODC: one is a constitutive one encoded by the speC gene, and the other is an inducible(可诱导) one at low pH, which is encoded by the speF gene. In an earlierstudy, recombinant E. coli DR112 strain overexpressing the speC gene produced 25 mg /Lof putrescine (Kashiwagi and Igarashi, 1988). More recently, Eppelmann et al. (2006)reported production of putrescine up to 5.1 g /L by fedbatch culture (补料分批培养)of E. coli LJ110 overexpressing the speF gene.Even though this concentration is relatively high, it is nothigh enough to be considered to be competitive with theexisting chemical process. Also, the use of rather expensiveisopropyl-b-Dthiogalactopyranoside (IPTG) as an inducerin the above study is notencouraged for real industrialapplication.
朱婧在《微生物转发L赖氨酸为尸胺》的硕士 论文中优化了产酶培养 基和培养条件,经过 20h的反应,细胞的酶活 基本比较稳定,20h时还 能保持起始酶活的91%, 投入底物赖氨酸160g, 应得尸胺111.1g,实际 得到尸胺105.11g,尸胺 收率为94.61%。
9
采用游离细胞进行微生物转化法生产戊二胺,虽然能够富 集赖氨酸脱羧酶,无重复使用性较差,并且由于菌种不能 积累赖氨酸,需要外加赖氨酸作为酶的反应底物,故仍无 法解决原料成本过高的问题。
质粒; ②用强启动子增强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转录水平;增加赖氨酸代谢支路的 流量; ③增加1,5—戊二胺的排泄或筛选解除产物反馈抑制突变株以解除1,5—戊 二胺对赖氨酸脱羧酶的反馈抑制; ④敲除压力反馈调节基因rpoS,降低戊二胺对菌体生长代谢的抑制作用。
15
技术手段:
①进行有效基因定向改造,利用易错PCR、DNA 改组、杂合酶、交错延 伸等酶的体外定向进化的方法对赖氨酸脱羧酶进行基因改造; ②应用生物信息学和代谢组学等知识构建完善的代谢模型和计算模型,对 产物代谢流进行分析; ③采取单因素、响应面法和正交设计法等方法,优化产酶培养基条件,从 而达到提高酶活、进一步提高1,5-戊二胺产量的目的; ④采用恒温等离子诱变技术(ARTP)对现有高产赖氨酸工程菌进行等离 子诱变,筛选正突变菌株。
23
3.5 学习与总结
易错 PCR
质粒 构建
酶工 程
学习什么?
启动 子替 换 rpoS
代谢 流
24
3.6 参考文献
[1]蒋丽丽,刘均忠,沈俞,等.用固定化L一赖氨酸脱梭酶细胞制备1,5一戊二胺[s].精细
化工,2007,11:1079一1084. [2]牛涛,黎明,张建中等.一步法生产1,5—戊二胺谷氨酸棒杆菌基因工程菌的构 建[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93-99. [3]朱婧.微生物转化L-赖氨酸为尸胺的研究[D]. 天津: 天津科技大学.2009. [4]黄云雁 黎明 刘萌,等.赖氨酸-尸胺反向转运蛋白cadB基因谷氨酸棒杆菌表达 载体的构建及转化[J].生物技术通报,2012,8 [5]M· 弗尔科特,O· 策尔德尔,B· 恩斯特,等.发酵生产1,5—二氨基戊烷的方法 [P].200980110562.9,2009,1,23. [6]刘玉芳.尼龙54的改性[J].陕西化工研究所,1988.
关于两种二元胺微生物发酵法 生产的介绍
李小刚
目录
第一章
胺谈
第二章
1,5—戊二胺谈
第三章
1,4—丁二胺谈
第一章
胺
什么是胺?
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后的产物。
R" R NH2 R NH R' R N R'
伯胺(一级胺)
仲胺(二级胺)
叔胺(三级胺)
R3 R1 N R2 R4 X
R = 烷基: 脂肪胺 芳基: 芳香胺
21
3.3
改造思路
3.4
改造方法
①构建含有speC基因的低拷贝p15speC质粒; ②敲除染色体基因; ③用trc启动子替换原基因启动子
22
其中实心正方形曲线图为 XQ52菌株并携带p15speC。 空心曲线为XQ43菌株并携带 p15speC质粒。 atoC基因跟短链脂肪酸的代谢
有关;
rpoS压力调控基因, 是大 肠杆茵RNA聚合酶的一个亚基。 在压力情况下,如高温、酸、 渗透冲击、营养缺陷和生长进入 稳定期等能够被诱导,并在一定 程度上能够取代σ70与核心酶结 合形成全酶,从而激活多数σs 依赖的基因的转录
蒋丽丽等研究了4种固定化 蜂房哈夫尼菌菌体细胞的 材料和方法,包括海藻酸钙 包埋法,半透膜透析袋法, 海藻酸钙一明胶交联包埋 法和明胶包埋法,其中海 藻酸钙包埋法稳定性最好。 用该方法转化测得酶活可 达1028.9U/mL,重复性佳: 第一批固定化细胞酶活可 达游离菌体的98.62%,第四 批为第一批的38.68%
季胺(四级胺)
第二章 戊二胺
2.1 1,5—戊二胺的性质
1,5—戊二胺又称为尸胺,是一种多胺,又名1,5一二氨基戊烷,是 一种粘稠状液体,沸点178一180度,折光率为1.463,易溶于水、 乙醇、难溶于乙醚,深度冷冻可凝固结晶,但在常温下又熔为液体, 有六氢吡啶的臭味,在空气中发烟,能形成二水化合物。它是生物
2010年天津科技大学牛 涛等通过PCR 扩增获 得蜂房哈夫尼菌 中的赖 氨酸脱羧酶基因ldc,以 大肠/谷氨酸棒杆菌 穿梭 质粒pXMJ19 为载体, 将目的基因ldc 克隆至谷 氨酸棒杆菌中,经36 h 发酵,产量为0. 96 g /L
8
微生物转化法
产率38%
海藻酸钙包埋法
收率94.61
日本学者Takahshi 研究大肠杆菌 的游 离细胞,以D,L - 赖氨酸为底物通过 LDC不对称降解L - 赖氨酸获得D-赖氨 酸和1,5-戊二胺, 经过多步骤的产物分 离过程,可达到38% 的产率。产物分离过 程复杂,成本高,细 胞无重复使用性。
18
第三章 丁二胺
3.1 1,4—丁二胺的性质
分子式:C4H12N2,分子量为88.15,白色结晶,熔点27—28℃,沸点为158— 159℃,相对密度为0.8777,易溶于水,能吸收二氧化碳,有强烈的氨臭味。 用途:有机合成中间体,用于制药和生化研究;制备表面活性剂,以及农用化学
品;是合成新型材料尼龙46的原料。
10
2.4
戊二胺的代谢机理研究
L— 赖氨 酸脱 羧反 应机 理
1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氨酸脱羧酶(LDC)
L一赖氨酸脱羧酶(L一lysinedecarboxylase,简称LDC),是可逆的将赖氨 酸脱C02生成尸胺(1,5一戊二胺)的酶,此酶是诱导性胞内酶,需磷酸毗 哆醛为辅酶促进脱羧反应。LDC 存在于E.coli、尸杆菌( Bacterium cad averis) 、Hafnia alvei 等大多数微生物中,其也存在于高等植物 中,如黄瓜等。其中细菌来源的赖氨酸脱羧酶有2 种: cad A 和 ldc C , ldc C是功能基因,在任何时候表达量都很弱。此外,在携带ldc C 多 拷贝量的菌株中,赖氨酸脱羧酶酶活会增加。
尸胺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含氮碱, 它在腐烂的尸体中可以分离得到,但是由于含量较 低,不适合大量生产
7
微生物直接发酵法
产量72g/L
产量2.5g/L
产量0.96g/L
2009年德国学者学者 2005年日本东丽尖端融 Martin·费尔科 合研究所通过对赖氨酸 特,B·恩斯特等人以 工业生产上所用的谷氨 C.glutamicum 为出发菌株, 酸棒杆菌进行转基因操 经发酵、pH 调控、热处 作,把来源于大肠杆菌的 理、萃取、蒸馏纯化等 赖氨酸脱梭酶基因的表 过程,经80 h 发酵后, 达单元插入高丝氨酸脱 最终获得戊二胺产量可 氢酶基因座,发酵15小 达72 g /L。 时生产出2.5g/L
[7]Zhi-Gang Qian,Xiao-Xia Xia,Sang Yup Lee.Metabolic Engineering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