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的过年习俗
青岛过年习俗

青岛过年“讲究”盘点初四祭财神初五赶五穷(图)阅读:4284 回复: 24楼主青岛过年“讲究”盘点初一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只看楼主回复发表于 15-02-22 08:46:34狐观青岛的签名档青岛狐法王送礼物留言关注加好友初三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发表于 15-02-22 08:46:34只看此用户回复狐观青岛的签名档狐观青岛狐法送礼物留言关注加好友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发表于 15-02-22 08:46:34只看此用户 回复狐观青岛的签名档狐观青岛狐法王送礼物留言关注加好4楼初五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发表于 15-02-22 08:46:34只看此用户回复狐观青岛的签名档狐观青岛狐法王送礼物关注加好友初六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
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青岛春节的习俗

青岛春节的习俗文章目录*一、青岛春节的习俗*二、春节贴春联的传说*三、春节的传统饮食文化青岛春节的习俗1、青岛走亲戚的春节习俗从正月初一开始走亲戚。
在青岛,“亲”与“戚”是严格分开的,大年初一这一天是给重要人物和长辈拜年的,以前是需要给长辈磕头的,现在不怎么讲究了,一般就是作揖问“过年好”而已,但姑表姨表亲戚是不可以在这一天走动的。
初二那天给姥姥拜年,姥姥不在了给舅舅拜年,初三是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四是未结婚但已订婚的准媳妇给未来的公婆拜年,从正月初五开始,就是走动姑姨表亲的日子了。
2、青岛的各地春节习俗崂山。
春节期间,崂山村村镇镇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
元宵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灯节。
崂山沿海的渔村里,鞭炮齐鸣,渔民在船老大的带领下来到各自的渔船上送灯,预祝新的一年渔业丰收。
即墨。
年夜饭要吃豆腐和鱼,叫做“福有余”,要吃芋头,叫做“粘合”(意思是团结和睦),要吃黍糕,叫做“年年登高”。
3、青岛的传统春节习俗3.1、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2、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春节贴春联的传说春联的历史。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就符。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优久的历史。
山东青岛除夕风俗作文

山东青岛除夕风俗作文
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前一天,在山东省青岛市,有着许多独特的风俗习俗。
腊八起彩
在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青岛人会开始准备过年的物品。
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购置年画和门神画,将它们贴在房门上、窗户上。
年画和门神画绚丽多彩,寓意吉利美好,旨在辟邪纳福,迎接新的一年。
杀年猪
在农村,每户人家都会在除夕当天早晨宰杀一头大年猪,精心制作成各种腌腊熟食,用以过年。
宰年猪不仅为过年储备食物,更蕴含着殿实祥和的寓意。
有些家庭会在杀猪时撒些米粮,希望来年五谷丰登。
压岁钱
在除夕夜,孩子们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收到长辈亲戚们发的压岁钱。
长辈们会将钱压在书本或砧板下面,让小孩子们用嘴咬钱币或书本。
这有培养勤奋好学的寓意,也预示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取得好成绩。
团年饭
过年的高潮莫过于全家人团聚共进除夕夜的"团年饭"。
饭菜之丰盛
程度,往往也反映了这一家一年的收成和经济状况。
剩下的菜肴会放到第二天,寓意"年年有余"。
用过年夜饭后,家人们通常会守岁,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
在青岛,每个家庭过除夕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饱含着人们对美好新年的祝福与期盼,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瑰宝。
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习俗正在逐渐演变,但它们的精神内核将永远流传下去。
青岛除夕的注意事项

青岛除夕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青岛除夕的注意事项*二、除夕的风俗习惯*三、除夕要注意的饮食方式青岛除夕的注意事项1、青岛除夕的注意事项1.1、灯长开不关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1.2、忌吃药正在服药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
1.3、不汲水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2、除夕要给压岁钱的原因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3、除夕放鞭炮的由来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
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
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
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
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
“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
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
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
“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青岛春节民俗

青岛春节民俗
青岛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文化的城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青岛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青岛的春节庆祝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习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青岛的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就是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
在青岛的街头巷尾,人们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龙和狮子在舞动,象征着吉祥和祝福。
除了舞龙舞狮,青岛的春节还有传统的祭灶活动。
在元旦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在屋内的灶头上放置各种供品,以祭拜灶神。
在祭灶过程中,人们会燃放鞭炮和放飞孔明灯,以驱逐邪灵和祈求平安。
在青岛的春节期间,还有一种叫做“逛庙会”的活动。
庙会是传统的集市,人们可以在庙会上品尝到各种美食、购买到各种商品,还可以观看到各种文艺表演。
庙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此外,在青岛的春节期间,还有一项非常特别的活动,那就是海祭。
青岛是一个海滨城市,海祭是青岛特有的一种庆祝方式。
在春节期间,许多人会前往海滩,举行祭海仪式,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和丰收。
青岛的春节民俗活动丰富多样,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
丰富文化。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每年的春节,青岛都会洋溢着喜庆的氛围,吸引着游人和当地居民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青岛过年习俗

青岛过年习俗青岛过年从小年开始到送年,经过小年、忙年、办年货、年除日、大年、接年、守年、迎年、拜年、送年。
它串起春节一个个符号,串起青岛一段历史,串起青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
小年青岛农村也叫“辞灶”,是腊月二十三。
该节旧俗是送“灶君”上天,傍晚在锅灶上方贴“灶马”,以代“灶王”。
晚饭时供奉“糖瓜”,据说能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青岛过小年,包饺子、放鞭炮、烧纸之俗尚存。
忙年一进腊月门到小年前后,多在忙年,主要分为收拾卫生、洗浆晾晒、购置新衣、置办年货、单位分年货。
扫墙灰、擦玻璃、刷房子、煎鱼、炸麻花、蒸枣饽、灌肉肠、炒花生瓜子、洗澡理发、窗户用粉红色纸糊上,家家忙年。
岛城“每逢年,必灌肠”习俗尤在。
如今,不少市民春节买一两盆鲜花摆设,如水仙、杜鹃、仙客来、蝴蝶兰等,门上贴“福”字,有的张灯结彩,阳台悬挂一对夜间带闪光的红灯笼。
青岛农村忙年,较有特色的如《崂山县志》所记:蒸豆包、做豆腐、蒸年糕、蒸米面、割肉、买鱼、购置筷子。
年货置办年货,分为早期年货、分发年货、自选年货。
早期年货,青岛以前过年凭票供应年货,每家每户,半个猪头、五瓶啤酒、五盒前门(香烟)。
孩子们最喜欢的年货即 20世纪 70年代前后青岛最流行的几种老式烟花爆竹:滴答纸、二踢脚、刺花子、刚鞭。
20世纪 90年代更加讲究烟花爆竹的色彩性、玩具性、美观造型性、多功能性,出现大批新品种,像魔术弹、蹿天猴、坦克车……近年,街头出现大型礼炮焰火。
分发年货,单位分发给职工成箱的新鲜蔬菜和彩盒包装的熟肉等食品。
青岛老字号“万香斋”的五香扒鸡、酱猪头肉、五香包肚、熏鱼,驰名岛城,曾为青岛百姓必备的年货。
自选年货,有的人愿到超市、农贸市场、水产品市场、李村大集选购一些年货。
年除日即大年除夕年三十。
青岛农村有的上午糊对联、贴窗花、挂灯笼、炕上贴年画,在正屋挂宗谱,摆好供品,炒花生、煎鱼、煮肉。
青岛市区和农村,下午做饺子馅、包饺子,饺子里面包上硬币或红枣。
青岛小年的风俗

青岛小年是青岛传统的节日,也叫青岛礼拜,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传
统节日,通常在正月十五晚上开始,到伏月初八凌晨结束。
当晚,青岛市民会聚在街头,穿戴上红色的新衣服,携带大量的新糖果,喜庆地陪伴著家人和朋友。
不少家庭也会把新的家电、家具等放置在
家里,以增强家中的欢乐气氛。
晚上,青岛的街道上灯火通明,联唱队伍唱响着夜晚的歌曲,很多热
心的青岛人会主动赠送新糖果和向街头的表演者捐款。
青岛文化中心也会
举办新年节庆,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让大家度过一个开
心的新年。
小年这天,不少人会聚集在青岛的山海关,体验端午和端午节的环境。
游客们可以在青岛最著名的地标景点里饱览山海关古乐园。
在整个小年期间,游客们可以放松身心,了解及体验青岛的文化,称颂青岛的历史古迹
及人文环境。
青岛春节时的风俗

青岛春节时的风俗青岛春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一、拜年过春节期间,青岛人家家户户都要参加拜年活动,表达间接、衷心的祝福。
尤其是大年初一,到客家、朋友家作客拜年,表达对客户及朋友们新春美好祝愿。
二、放鞭炮过春节的时候,可以看到各个街巷中都少不了放鞭炮的声音。
当放鞭炮的时候,青岛人会传统的拍手并大声喊着“新年快乐。
” 在青岛,放鞭炮除了赶走旧运,还带着祝福意义,那欢乐的气氛和期盼新的美好使人深受感染;三、吃团年饭青岛人为了仪式感和欢聚的气氛,往往都点到家人朋友齐聚一堂,吃团年饭。
此时,房间里弥漫着欢腾的歌声和欢笑声,大家团聚开怀畅谈,大家一起聊天,吃饭玩耍,让大家体验到了家庭温馨的真谛。
四、添置新衣按照传统习俗,过春节给家人添置新衣,能带来新年新气象。
一般情况下,穿新衣要跟家人一起拍照留念,有些戴新帽也是传统习惯。
另外,有些乡下人家也有让孩子们在春节穿比基尼服装、蹦床等活动。
五、分糖过年期间,往往拿起一小袋糖放入口袋,走出家门,去乡下拜访祖祖辈辈,也入城市拜访亲朋好友,以示尊重,想要表达心意。
最重要的是,分糖的意思也代表着希望能够把新年的祝福带给大家,让祝福洋溢新年气氛。
六、贴春联贴春联也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青岛传统习俗,在青岛,现在贴春联依旧很流行,人们一般会在门口,窗口,摆放物品都会贴上春联,表达出自己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把好运聚集到家中,祝福家人平安顺遂。
七、缅怀先贤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家庭,很多传统的家庭,他们都会在春节期间,把真正的祭奠放在家里,表示对过去的祖先们的尊敬和缅怀。
他们会在春节期间烧纸金,祭祀面轴,这些都有古老的传统意义,不仅让家里的孩子们体验到传统文化,也更加坚定他们对祖先们的尊敬和敬意。
总之,青岛春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一些古老传统习俗和新的风格使春节更加多姿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人的过年习俗一、小年农历腊月23是小年,又叫“辞灶”,就是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的日子,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按照青岛的当地民俗,过了腊月22,出嫁的闺女就不能再进娘家的门,包括外甥在内,所有的外姓人都要各自回家忙年。
一般人家,这时候要在正堂挂上“拄子”,“拄子”分两种,一种叫做“文拄”,供得多是自家先人,是一种纪念先祖的祭奠方式;另一种叫做“武拄”,供财神、供关老爷,求得是新年的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挂上“拄子”就得摆上供台,上铺红纸,必须要摆供碗供碟,一般是三碗三碟,碗里有蔬菜、鸡蛋和黄花鱼,在所有的供碗当中,黄花鱼是最重要的一个碗,必须要供于中间,大户人家也有“武供”,供得是猪头、公鸡和黄花鱼;三碟相对要简单一些,糖果、点心和和白面馒头。
因为小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摆上“糖瓜”,让灶王爷上天的时候给自己家说几句好话,求老天爷能够保自家来年的平安。
供台上最重要的要属烛台和香炉,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烛台距离“拄子”的距离为三寸三,而香炉居中,与两侧的烛台距离是四寸半,这也显出青岛地区老人的心细,三寸三的距离,是一个照明效果最好的距离,也是一个绝对安全距离,既没有火灾的隐患,又能保证照明效果,两侧的四寸半,刚好使香炉的烟被烛火所吃到,过去说的香火,指的就是这。
这是必须要讲究的,如果摆供不按照这个要求的话,据说是摆了白摆。
晚上一般的是象征性的吃一顿饺子,先上了供,也是三个碗,灶间,前院和正堂都要设台,都是各摆三个碗,碗里装三个饺子。
饺子盛碗里以后,要烧纸,这是给灶王爷路上的“盘缠”,一个摆台要烧三刀纸,总共九刀,所烧得纸里要包上香,是金条的意思,就是向灶王爷行贿,灶王爷见这家很心诚,上了天之后就不会乱说,会极力在老天爷面前说好话,以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健康。
穷人家也会在这个时候贴上对联,有些还不上钱的交不上租的农民,就会提前在门上贴好对联,意思是告诉债主,我现在已经过年了,过年就不能提债务的事,这也是一个规矩,一般的债主看到对联之后就不再去逼债,等出了正月之后再说。
二、忙年腊月24,各家各户开始忙年。
忙年的“总指挥”一般是由婆婆来担当。
从这一天开始,全体娘们儿就要全力以赴,把所有的碗柜灶具,比如盖甸、锅盖、芊筐、笊篱、笸箩等全部要洗刷凉干,晚上再加夜开始给孩子缝制新衣服,打好榷子准备纳鞋。
腊月25,爷们开始整理院子,给牲口起圈,把庭院打扫干净,各种不用之物归置到位;孩子们也闲不着,要把谷秸抱到院子里拆捆、翻晒,只有浸透了日光的古秸才能做“赶草”铺地;女人开始泡发面引子准备做馒头;做馒头要赶双日子,通常都是腊月26。
女人和大一点的女孩子就要动手做馒头;过年的馒头不是随便人就可以做的,寡妇不能做,只能烧火;做的馒头品类比较多,一般先做豆包和“棋溜”,“棋溜”是用地瓜干煮熟了以后掺上面粉蒸出来的;然后还要做枣山、枣饽饽、鱼花、刺猬、盘虫等;馒头出锅以后,还要再用红颜色在中间点个红点,图个吉利。
腊月27,男人去赶年集,买回来茶肴,揭对子、买窗花、选门挂、请福字,临了再去爆竹市买几挂鞭,鞭不一定个头大,但是要响,青岛地区一般都钟爱潍县鞭——潍坊地区生产的一种鞭,个不大,却个个很响很脆,200头一挂,通常都是在年五更六挂或八挂接在一起。
还有其它的烟花,像花子令、二踢脚等。
赶年集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结束,回到家里之后,都收拾利索了,就要开始准备杀猪宰羊。
习惯上说,腊月27的菜是最好的,吃血肠,喝肉汤,炒一锅杀猪菜。
一直忙到黑天。
腊月二十九,扫灰:屋里就要全部扫一遍,这样忙年就基本结束了。
三、年三十(白天)到了年三十,大人先对孩子说:今天不许说废话,不许大声说话,然后发几个零爆竹到街上去玩。
过年应该说是从下午就开始,在外的人都要赶在这个点回家,先拜拄子,再拜父母,开始打糨糊贴对子挂福字。
这挂福字是个讲究的事儿,不能随便乱挂,什么地方该挂什么样的福字,都必须要讲究,否则就是贴了白贴,还不如不贴。
福字一般分“到福”,取一个谐音叫做福“到”了;正福,大福字小福字,该贴哪儿的就得贴哪儿,千万不可不懂装懂胡贴乱贴,套句话说,叫把吉利搞得不吉利。
“到福”一般是斗方,一个福字倒过来贴,这不不能搞错了位置,我曾经看过在自家的照壁上贴倒福的,那可真叫青岛人说话——混逡!“到福”的位置必须要坐北向南贴在室内,过去一般都是中堂的位置,意思是福到了屋内,而如果是坐南朝北呢?意思就完全反了;其次,“到福”不可贴于门外,只能在室内而且一家只能贴一个“到福”,切不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到福”,切忌随便乱贴。
斗方正福要坐西面东,讲究的是福如东海。
斗方正福也是仅限一个,不可多贴。
起他的福字,一般二号福字要挂粮仓和厨房(灶间),出门要挂抬头福,门侧要挂招财福,牲口圈兴旺福,都非常讲究。
对联贴在大门外,什么样的家庭要贴什么样的对联,不能先生家贴幅生意对联,这让人耻笑没有文化。
女人们从下午开始准备年夜饭,剁馅子、醒面,绑“赶草”,准备过年。
四、年三十(夜)年三十的下午饭一般吃的比较早,通常在4点到5点左右就要吃,不论贫贱,基本上都是猪肉白菜豆腐炖粉条,敞开吃,主食是新馒头、“棋溜”。
富裕人家再加上两个菜。
菜不是用盘子盛,而是用一个大盆。
有点经验的人都不会在这个时候吃饱,因为收拾下去之后,从8点左右就要开始吃年夜饭了。
吃完了下午饭,大人就会撵孩子们去睡觉,准备晚上守岁。
大人就开始忙活准备晚上的年饭了。
吃年夜饭前,家里的次子就要开始把已经梳理好的“赶草”铺到地上,从灶间一直到正厅,长子要带着长孙去请神回来过年,带着纸钱和水,到土地庙去烧,要先在地上划一个圈,在正北的位置上留出门,把纸钱放在圈里店着,嘴里还得叫着先人的名字,回家过年。
纸钱烧完了,在纸灰上洒上点水,然后就往家走,路上不能说话,要一直把先人的“灵魂”带到“拄子”前,叫做先人到位了。
西镇的土地庙在老八院那里,东镇的在今天的延安路上,过去叫天门路。
这一切准备停当,就要准备接年。
由次子挑鞭,长子点火,在自家的院子或门前放一挂鞭,然后男爷们就坐在炕上开始喝酒,年过16岁的长孙也在其行列,女人不能上桌,婆婆带着几个媳妇和孩子在灶间开伙。
到11点左右,年夜饭吃完,桌子不能撤,开始下饺子。
下饺子的活是由婆婆或者是由婆婆选定的儿媳妇来下锅掌勺,哪个媳妇被婆婆选定为掌勺,哪个媳妇的奖赏肯定就多,所以过去在这个时候,所有的媳妇都会拼命的去巴结婆婆。
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
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按照天地神的次序来依次摆放,天井的是供天,灶间供得是地,正堂供得是先人,每台三个碗,每碗三个饺子,每台少9刀纸。
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
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
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
饺子里面一般都包着钱、年糕和枣。
按照人口来计算,家里有几个人,就在饺子里包几个钱和年糕、枣。
谁吃出了钱,说明新年有财运,年糕是步步高升,枣是甜甜蜜蜜。
饺子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反正要拣好听的说。
和前面一样,女人孩子不能上桌,在灶间单独吃。
饺子吃完了,女人就要进来把剩下的饺子在架上笼屉倒回到锅里,这叫做“压锅”,同时压锅的,还要有豆腐、鱼花、盘虫。
这个时候不能扫地和洗碗。
把桌子收拾完毕以后,家里年龄最长者要去放置“拦门棍”,拦门棍必须要用柳木做成,放到大门的门槛下面,以防穷神饿鬼趁黑进来争夺“财气”。
收拾停当,回屋里坐下,上茶加水肴,开始发压岁钱,先由当家人也就是长辈来发,每人一份,不准说少。
最后由婆婆来做一年的“总结”,每个媳妇一份,互相不许打听谁多谁少。
五、拜年拜年从正月初一开始。
青岛地区最早开始拜年的,是从五更鼓之后,大人孩子就要依次给老人磕头拜年,平辈的要见面作揖,互相问候一声过年好,一示祥和。
过去都是大家庭,多有兄弟不睦,婆媳不和,妯娌间隙等等家庭矛盾,但是在拜年的时候,要一律忘记前嫌。
从时间上来说,分春节7天,叫做一鸡,二狗,三猫,四鼠,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棉花,十二瓜,十三十四收芝麻。
就是按照每一天的天气来排,比如初一天气好,意味着今年的鸡长势很好,初二的天气好,为鸭的长势好马灯等,一此类推。
家里拜年之后,小孩子就要睡觉,等第二天早晨出门穿上新衣服,出门去给邻居街坊拜年,大人要守岁,守岁一般要到鸡叫头遍的时候,才能合衣躺一会,老人叫小眠,也是不脱衣服。
从年三十到正月初二送年之前,不能扫地和洗碗,不论这个地上有多脏,都不能扫,以免扫走了材气。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管这一套,一看地上脏了,拿起笤帚就扫,这是不对的。
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该遵守的就一定要遵守,起码没有坏处。
邻里之间的拜年一般的要在天亮以后,简单地吃过了早饭之后,开始走动邻里街坊,进门之后要先问过年好,商人作揖,互祝恭喜发财,市民道一声平安,这就是早先青岛的拜年,初一先拜得一般都是重要人物,但是不能走亲戚,再近的亲戚也不能走动。
这里所讲的亲戚一般的是指姑表姨表亲戚,都不能走动。
初一初二两天是拜年的日子,要集中在这两天里,把自己的朋友同学先生都要拜一遍,从正月初三开始,就要走亲戚了,这叫做走年,又叫走春。
六、走年从初三开始就要走年了,初三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到现在还在施行。
从腊月二十二晚上,闺女就不能再进娘家门,有什么大事也只能让人捎个话回去。
为什么不能进娘家门?这就叫做规矩,一切都得按规矩来。
闺女一直要等到正月初三,才能和女婿孩子一起,从新回娘家,这个时候回来的闺女和女婿是家里的客人,不能干活,谁干呢?要那些没结婚的弟弟妹妹们在家里伺候客。
进门以后,闺女和女婿先得吃上六个荷包鸡蛋,过去穷,能拿出鸡蛋来伺候客就是最高的待遇了,青岛有一句当地话说,丈母娘疼女婿,进门抱出个大母鸡,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闺女回家很有说道,要赶在中午之前回家,买的礼品有六斤肉,六斤鱼,六个头面馒头,六盒点心等总共六个六,凑起一个六六大顺。
中午这顿酒是丈人管的,没结婚的弟弟当陪客,这也就是青岛当地“舅子灌姐夫”的说法,在酒桌上,小舅子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让姐夫(妹夫)喝高兴,当然能把他灌醉了为最好,这就成了故事,谁谁在丈母娘家被小舅子灌醉了,也能当做笑料流传一阵子。
闺女离开家的时候,必须要顶着日头,太阳落山之前就必须要走,这一点很重要,我反复查阅了一些史料,包括《周易》都有一定的介绍,很有科学的道理,切不可忽视。
所以说,民俗的东西往往是一些国粹,赶在明天回娘家之前我写出来,就是要使人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