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人民版必修2 专题4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件(53张)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四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共34张PPT)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 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 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西装到中山装,从旗袍的改良 启示
1、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 2、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他的“断发”主张能否实现?为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情景发生在什么时期?(2分)
(3)近代中国,包括“断发”在内的社会习俗 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影响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 因素有哪些?(4分) 6.(1)留辫子会妨碍机器生产;留辫子不利于作战; 留辫子不卫生,梳辫子又浪费时间;留辫子会遭到外人欺 侮。(4分)不能实现,因为戊戌变法失败。(2分) (2)辛亥革命时期(或民国初年)。(2分) (3)主要因素:①近代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传入。 ②近代社会变革的推动(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的推 动)(4分)
1、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2分)
2、门襟五粒纽扣指的是五权分立(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察)(3分)
3、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3分)
三民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二)饮食的变迁(食)
一、近代以来服饰变化 (衣)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 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男女服饰变化的情况。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共31张PPT)

识体系梳理部分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 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前面五个扣代表 立法、行政、司法、监察、考试 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代表 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 上衣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寓为以文治国,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严谨治身 的理念。
异彩纷呈
袍
食
传统中餐到鸦片战争后中西餐并存
住 社会 风俗
传统民居(北方四合院)→西式住房出现、中
西合璧
婚姻由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反对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
包办、主张婚姻 自由; 丧礼趋于简化;
丧葬由土葬开始向火葬 改革、社会习俗也得到
其他风尚变化; 极大变化
作业:
背诵近代以来社会生活领域 发生变化的原因
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 恋爱经过。(完全新式)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 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
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 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中西合璧)
●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 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
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合影
拘谨、保守、呆板
美观、适体、方便
西餐在中国
广州最老的西餐馆:太平馆 设在路边的“咖啡茶座”
四合院: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西式住房开始出现 (外国人来华后)
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婚俗变迁
●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旧式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4)

物 质
鲁菜
生
清香、鲜嫩、味纯
活
和
社
会
习
俗
的
变
迁
物 质 生 粤菜 活 鲜、嫩、爽、滑 和 社 会 习 俗 的 变 迁
物 质 生 川菜 活 味浓、重辣 和 社 会 习 俗 的 变 迁
物
质
生 活 淮扬菜
和
清淡、味甜
社
会
习
俗
的
变
迁
物
质 生
各式西餐
活
和
社
会
习
俗
的
变
迁
居室建筑的演进
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住宅:_四__合__院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①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 区开始大量出现。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5、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中国社会家庭生活产生重大变 革的标志是( ) A取缔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B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C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D制定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思想观念: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_女__子___ 获得受教育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民国初年的西式婚礼
晚清留短发的留学生
辛亥革命后人们在街上剪辫子
传 统 社 交 礼 仪
清 末 中 外 官 员 握 手 致 意
封 建 迷 信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
1、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 是( )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2、维新派在改良社会风俗上,大胆地突破清朝禁忌,走 在了时代的前面。突破的禁忌主要有( )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答案:B
2.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
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
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 变化。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 A.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 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 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 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 )
长袍马褂并行不悖。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特点, 设计出 中山装 ,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 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经过多 次改革与创新的改良旗袍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代服饰变化:
这则征婚广告提出了哪些条件?反映了什么?
提示:不缠脚;有知识;礼仪文明。反映了工业文明下 中国人思想的开放。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
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 的变化。 (2)中国政府的各种改革,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 步发生变化。
(4)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上海竹枝词中有云:“清晨相见谷(好)猫迎(晨),好度由途叙 阔情。若不从中肆鬼汁(赚钱),如何密四叫先生。”出现这样 的表达方式是 ( )
A.自然地理决定的
C.中西交融的结果
B.传统文化导致
D.外国侵略的体现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化的英语,即 “洋泾浜”英语。中国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解放 了人们的思想。
2.婚丧礼俗的变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9)

辩论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
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 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 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 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观点1: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观点2: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 这种现象和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包办婚姻
婚姻自主
中式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2、丧葬礼俗
(1)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 旧式丧礼趋于简化 ② 出现了带有西方色彩的西式葬礼,
一些城市建立了殡仪馆、公墓 特点:新旧并存,民间多为旧式
(2)新中国成立后
土葬
火葬
阅读下列材料: 3、其他风俗
材料一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
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
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
拜跪礼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1)变化:近代教育兴起; 剪辫易服; 妇女由缠足到放足、不缠足; 采用阳历;
内因:辛亥革命社交外礼因仪:由西跪方拜文作化揖的变影为响鞠躬、握手。 新文化运动 (新1)中阅国读成材立料一,概述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和习俗有哪些变化? 改革开放
三、住——居室建筑的演进
1、北方典型的传统 民居 四合院
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三、住——居室建筑的演进 2、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花园、别墅)
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西式家具的传入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姻: 2、葬礼: 3、其他风俗:
1、婚姻习俗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1)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材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学习要求:列举近代以来西装、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列宁装的盛行,四大菜系的形成与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西菜西点的盛行,居室建筑与家具的变化等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描述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外来文化影响、法令规范等方面,探讨影响人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社会因素。
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难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空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7)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A项是对 材料的片面解读,且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外国传教会 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推动社会习俗变革,这不是文化侵 略,故B项错误;虽然清政府下令废止缠足,外国传教会极 力宣讲缠足的弊端,缠足仍然屡禁不止,这反映出移风易 俗任重道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文明的对比 ,故D项错误。
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
我的观点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 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 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 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 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 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九转大肠
油闷大虾
醋酥鲫鱼
• 广东菜也叫“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粤菜的特点 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 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 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 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 滋六味。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
6.(2016·河南郑州联考)《清稗类钞·婚姻类》记述
了人们称之为“文明结婚”的新风尚:先由男子陈志愿于
父母, 得父母允准, 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
得其父母允准, 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 男女同
意,婚约始定。 “新风尚”体现在 ( )
A.婚俗已不讲究父母之命 B.多数人崇尚西方新式婚姻 C.媒妁之言左右婚约缔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从题干中“举 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可以看出康有 为认为变易服饰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推动中国发展,故A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变革服 饰,这说明近代服饰随着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故B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 撞融合,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出主动学习 西方风俗,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

自主思考 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
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这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
的什么发展特点?
提示:表明当时中国Leabharlann 居室建筑出现逐渐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
成为其典型特征。
一
二
三
四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影响因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婚姻风俗的变迁 (1)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青年男女开始主张婚姻自主。 (2)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葬礼俗的变迁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西方色彩的 新式丧礼。 (2)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探究点
当堂检测
1.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色彩
解析: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馆,说明西 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材料没有显示照相 业“快速发展”;仅凭该启事也不足以说明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而在经济和 政治方面,实际上都依附于帝国主义,材料也没有体现半殖民地色 彩。所以选C项。 答案:C
一
二
三
四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城乡普通居民的住房都以四合
独院为主。
2.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区,西式住房开始大
量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艰难如万里„„”中华民国成立后多次明令禁止缠足,得
到普遍响应,当时有的妇女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 作,多快活„„”随着历史的发展,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
变迁,妇女缠足的陋俗逐步被废除。
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方面有哪些变化?其 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整体感知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2.西式住房: (1)出现。 租界 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 ①鸦片战争后,在________ 量出现。 京、津 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 ②20世纪30年代前后,________ 的新式住宅。 (2) 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 , 中西合璧 ________成为典型特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专 题 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1
情 境 导 入
2
整 体 感 知
5
拓 展 深 化
3
知 识 梳 理
6
随 堂 演 练
4
合 作 探 究
7
课 时 作 业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情境导入
③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1.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有哪些? (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早, 也较为深入。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 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而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为
薄弱。
(3)这些地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庭宗族的血缘 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民居: (1)地位:蕴涵着深刻的 ________ 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 体。 四合院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代表:________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西式服式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
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
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 情趣等方面的变化。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3.现代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在女童五六岁时开始用 5
尺长2寸宽的布条,把脚紧紧地缠住,使4指下屈压至足心, 变成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近人林纾曾写道: “小脚妇,谁家女,裙底弓鞋三寸许。下轻上重怕风吹,一
①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 ________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列宁装 、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 ②中山装和以________
们的普遍选择。
干部服 ”盛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________ 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式样和颜色趋于
单调 。 ________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和港台、欧美等 (3) 改革开放以后:受 _________________ 文化的影响,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本课第一、二、三、四目分别讲述近代以来中国在衣、 食、住和习俗方面的变迁。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知识梳理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 .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
平民化 转变。 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
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衣食住行、风 俗习惯,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无一不体现出近代社会 以来的巨大变化,而中国近代的变化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烙印。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交通、通讯和 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变化。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知识的考查力
人民版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专 题 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破了天朝之梦, 国门就此打开,洋货如潮水般涌来,国人在惊叹国运危亡的
同时,也感受到了西方的先进;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下,
渡。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民众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鲁菜 、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传统 1 .中餐:有 ________ 菜系,到清朝末年特色更加鲜明。 2.西餐:
度有所加强。在学习时应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社会习
俗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演进,报刊、 影视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不断发展的史实及其对人们生活 方式的影响等。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本专题与现实的联系密切。学习时,可以通过访问长辈,
调查本地的历史,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我国近 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引起这种变迁的因素。
(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
之传入。 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 (2)区别:在烹饪方式、________ 等方面都与中餐存在明显区别。
专题四 第1课
人民版 ·历史 ·必修2
(3)影响: ①________ 西餐 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②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