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科学:1.4《水的压强》同步练习(浙教版八年级上)
科学《水的压强》同步练习(浙教版八年级上).doc

§1-4水的压强
1.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而产生的。
压力作用在上,压力的方向与。
当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的大小就是的大小。
2.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和有关。
我们用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
在受到的压力大小。
其定义公式表示为P= ,F= ,S= 。
3.2帕= 牛/米2,2帕代表的科学涵义是。
4.菜刀磨得很快是通过来压强;骆驼具有很宽大的脚掌是通
过来压强,铁轨铺在枕木上是为了通过来压强。
5.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米2。
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的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和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都有压强;并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液体的压强随增加而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有关。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练习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练习1〉地球上的水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
(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
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 g。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
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
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
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2)利用玻璃杯和冰块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大气中有水。
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13)水湿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4)在测定“种子里含有水分的”实验中,如果要比较不同种子的含水量,应控制那些条件相同。
把种子倒进干燥清洁的试管里,在酒精灯上均匀烘烤(试管口应,)不久能看到从试管口的管壁上凝结成,这个实验可以说明。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同步练习

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混合物中的物质,不能称为溶质的是()A. 碘酒中的碘B. 糖水中的糖C. 泥水中的泥沙D. 生理盐水中的盐【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常见溶液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根据溶质的概念:被溶解的物质为溶质,据此常见常见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碘酒是固体碘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的溶液,碘为溶质,酒精为溶剂,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糖水是糖的水溶液,糖是溶质,水是溶剂,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泥沙不溶于水,泥沙水不是溶液,故泥沙不能称为溶质,故选项符合题意;D.生理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欲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用托盘天平称取10.0 g氢氧化钠固体B. 氢氧化钠易潮解,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C. 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量筒D. 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所需的仪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A.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所需的仪器,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实验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氢氧化钠的质量=100g×10%=10g,故选项说法正确;B.氢氧化钠易潮解,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选项说法正确;C.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氢氧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量筒、玻璃棒,故选项说法错误;D.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故选项说法正确。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课时同步练习题卷:1.2 水的组成

1.2 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中可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是( )A.水由氢和氧组成B.有氧气和氧气产生,且二者的体积比约为2:1C.两电极管中均产生气泡D.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2.能反映水的化学性质的变化是( )A.水蒸发B.水沸腾C.水分解D.水结冰3.如图是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有关该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分子中氢和氧的原子个数比为2:1B.水在电解过程中产生氢气和氧气C.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D.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4.下列关丁水的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氧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C.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5.在做电解水的实验时,常在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氧氧化钠,其目的是()A.增强水的导电性B.增加氧气的生成量C.增加氢气的生成量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6.某中学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家里的塑料盆、输液瓶、铜导线、废旧电池的碳棒、家用停电宝等做了一个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实验后送交一份实验报告给老师,上而写明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其中,不能通过该实验说明的结论是()A.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输液瓶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输液瓶中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水在通电条件下有新物质生成D.水只有在通电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分解7.理论上,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氧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
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A.反复实验查找原因B.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D.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8.如图是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水电解属于物理变化B. 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C. 水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9.如图表示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科学:1.5《水的浮力(一)》课内同步练习(浙教版八年级上)

1.5 《水的浮力(一)》课内同步练习1.阿基米德原理可用公式F 浮=ρgV 表示,式中ρ是 液体的密度 ,V 是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浮力的方向是 竖直向上的 。
2.弹簧秤的下端挂着一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袋本身体积和重力不计),秤的读数为20牛,若将它完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F 浮= 20 牛,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0 牛。
3.如图1一23所示为一平底试管,长为l 1,横截面积为S ,倒扣并漂浮在水面上,其露出水面的长度为l 2,进入管内的水柱长为l 3,水的密度为ρ,则试管受到的浮力为. ( D )A.ρgSl 1B.ρgS(l 1—l 2)C.ρgSl 2D.ρgS(l 1—l 2—l 3)4.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放入水中后,有52的体积露出水面。
求该木块受到的浮力。
V 木=10-3米3V 排水=6×10-4米3F 浮=ρ水gV 排水=5.88牛5. 将质量是2.34千克的钢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钢块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由于钢块浸没在水中,故V 排水=V 钢。
因此可以先根据钢块质量,计算出钢块的体积,即算出钢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然后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解。
V 排水=V 钢=钢钢ρm =33/108.734.2米千克千克⨯=3×10—4米3 F 浮=G 排水=ρ水gV 排水=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3.0×10—4米3=2.94牛钢块受到的浮力为2.94牛。
6. 一只铁球在空气中重3.12牛,全部浸没在水中重为2.5牛,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ρ铁=7.8×103千克/米3) 这类题有多种解法。
解法一:比较密度。
先计算出铁球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再计算出排开水的体积,即为球的体积,从而求出球的密度ρ球,再与铁的密度ρ铁相比较,就可知球是否空心。
F 浮=G —G '=3.12牛—2.5牛=0.62牛V 排水=gF 水浮ρ=千克牛米千克牛/8.9/100.162.033⨯⨯ =6.3×10—5米3ρ球=球铁V m =35103.6/8.912.3米千克牛牛-⨯⨯= 5.05×103千克/米3因为ρ球<ρ铁,所以此球是空心铁球。
浙教版科学八上《水的压强》word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八上《水的压强》word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共两课时。
本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安排的“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要紧让学生们感受到压力和压强的存在、了解压力与压强的概念及其运算。
通过运算公式的学习为第二课时判定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进行判定,同时为水的压强和大气压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1、本班学生为青春中学初二学生,学习水平处于同年级中等,整体思维不活跃同时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
针对这一情形,在本节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科学史故事和现实生活中有关压力与压强的例子列举与分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内容时,对压力较为熟悉,但容易将压力与重力混淆。
关于压力的作用成效的实验设计存在难度,不容易分析得出其阻碍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感受压力与压强的存在。
(2)分析压力产生的成效的阻碍因素。
(3)把握压力与压强的概念及压强的运算公式、单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压力分析,把握压力的产生缘故、作用点和方向,区分压力与重力的不同。
(2)通过比较压力的作用成效实验,分析出压力的作用成效和受力面积以及压力的大小有关。
(3)通过实验中压力与受力面积比值的分析,得出压强的运算公式、单位,把握其运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约翰·墨累的实验故事和科学家帕斯卡经历的讲述,引发学习压力与压强的爱好并加深知识内容的印象。
(2)通过压力存在和常用物体压强大小的实例的列举,加强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明白得。
4、STS教育(1)在日常的生活中,分析压力和压强存在有关的现象。
(2)通过小组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增强动手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3)关于科学家帕斯卡的科学事迹的学习,引发自身勤奋摸索和认真学习态度的建立。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力的作用成效及运算教学难点:关于关于压力的作用成效实验的设计与分析;五、教学预备:玻璃碗、面粉、塑料小桌子、砝码、镊子、报纸六、教学过程:七、课后练习:P18第1、2、3的习题八、板书设计第4节水的压强一、压力:物体之间犹疑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附答案第一章第4节 常见的碱

第4节常见的碱1.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A.都能与指示剂作用B.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C.都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D.都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2.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式为CsOH,与氢氧化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CsOH溶液能与CO2反应B.CsOH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C.CsOH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CsSO4D.CsOH在水中能电离出Cs+、OH-3.下列化学方程式不能..反映碱的共性的是()A.2NaOH+CuSO4===Cu(OH)2↓+Na2SO4B.3NaOH+FeCl3===Fe(OH)3↓+3NaClC.Ca(OH)2+Na2CO3===CaCO3↓+2NaOHD.2NaOH+H2SO4===Na2SO4+2H2O4.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在Ca(OH)2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B.在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C.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D.在NaOH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5.化学变化常伴随着一些现象,下列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观察到化学反应发生的是()6.小明同学学习了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后知道: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能产生明显的现象。
于是小明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同学联想到在做“固体碘溶解在酒精中”的实验时,酒精作为溶剂,能溶解固体碘。
酒精能否溶解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呢?小明查阅资料后获知:氢氧化钠不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但能溶解在酒精中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氢氧化钠的酒精溶液与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化学性质相似;碳酸钠不与酒精反应也不溶于酒精。
至此,小明同学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解决方案。
2022-2023学年浙江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同步练习1-4常见的碱(含详解)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节常见的碱【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是探究碱性质的实验,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体现了“碱的通性”的组合是()A.①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用下列对比实验探究碱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1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需密封保存B.实验2中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C.通过对比A、C瓶的现象证明CO2与水发生化学反应D.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好3.如图两圆相交部分是五种物质中两两之间相互反应的示意图。
下列对反应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a处形成黄色溶液B.b处形成大量气泡C.c处反应放热D.d处溶液呈蓝色4.利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注射器中的两种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瓶内气体压强变化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先推入的是NaOH溶液B.BC段,CO2与NaOH反应基本停止C.D点压强比瓶内初始压强大,此时瓶内二氧化碳气体的量比初始多D.最终压强比瓶内初始压强小,可能是因为有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5.小科在研究碱的化学性质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五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实验能观察到无色变成红色,可推出氢氧化铜也能使指示剂变色B.乙组实验无明显现象,说明两者不能发生反应C.丙组和戊组实验能观察到相同现象D.丁组实验产生蓝色絮状沉淀,说明凡是碱都能和含铜离子的溶液发生反应6.豪豪在做电解水实验时,现在水中加入少量含酚酞的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在通直流电一段时间,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a为氧气,该电极与电源负极相连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附近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C.通过该实验可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D.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气体b,发现木条复燃7.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生石灰样品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不正确的是()A.该样品已完全变质B.液体丙呈红色或无色C.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D.白色固体甲可能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8.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以探究“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则物质A是()A.浓氨水B.浓硫酸C.生石灰D.浓盐酸9.现有①铜和稀盐酸①氢氧化钠和水①熟石灰和水①生石灰和水①纯碱和稀盐酸,五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下册-打印版
§1-4水的压强
1.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而产生的。
压力作用在上,压力的方向与。
当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的大小就是的大小。
2.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和有关。
我们用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
在受到的压力大小。
其定义公式表示为P= ,F= ,S= 。
3.2帕= 牛/米2,2帕代表的科学涵义是。
4.菜刀磨得很快是通过来压强;骆驼具有很宽大的脚掌是通
过来压强,铁轨铺在枕木上是为了通过来压强。
5.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
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的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和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都有压强;并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液体的压强随增加而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