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重读《潘先生在难中》

合集下载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先生精心制作的一部描写灰色人生的杰作。

主要写了在军阀互相乱战的时期,作为小资产阶级的潘先生面对战乱的自己表现和态度。

作者以战争动荡为背景,以潘先生逃难为线索,描写一个小市民在动荡面前一种自私保利的心理。

从潘先生的逃难中,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到小市民的庸俗和鄙俗,展现了那一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苍白生命情态。

潘先生第一次遇难的时候逃难到上海,他放下一切逃到上海,但是当自己认为一切都好,学校要他回归的时候,他又回到家乡,他消极的避难,苟且的偷存。

他作为一个小学的校长,却表现出一副不关心国家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样子,他关心的是他自己和他的利益。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自私和庸俗。

在逃难中,潘先生表现出消极求安。

文中写到当正安失守后,一处描写十分细致深入。

这他想到车已开动,自己不需要回答了,这才让他安心的缩住了。

缩字形象生动的描写了潘先生的虚荣虚伪和做作。

这一处体现了潘先生的迂腐,虚伪。

《潘先生在难中》一书注重细节的描写,让情节更加深刻的刻印的读者的脑海里。

语言风趣、从风趣的言词中体味到发人深省的时代意义。

这一作品无疑成功的展现了那时代一类的真性情。

用一种讽刺的态度表明了自己痛恨这些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

小说故事起伏变化,章法严谨,结构完善。

让读者比较能接受和感受。

叶君《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1200字

叶君《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1200字

叶君《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1200字叶君的《潘先生在难中》,以军阀混战为背景,从本质上揭露了乱世中的代表-——潘先生,一个卑怯自私、随遇而安的灰色知识分子的典型。

用一种诙谐的语调描述了在五四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挣扎过活的形象。

这一类型的民众在社会环境的夹缝中求生存而又朝不保夕,以小见大,通过潘先生的这一个体从而加以引申为一个群体的灰色生活。

小说一开始,在一列满载难民的火车上,潘先生就出场了。

叶君着重写他的行动——“首尾一气,犹如一条蛇,什么地方都好钻了。

”但是随着人流的冲击,潘先生家人便不禁被冲散了,潘先生愤怒的想:“没用的东西。

”随即又拉扯着家人向前冲。

潘先生的不自量力,自作聪明的可笑形象便由此在读者的心中扎下了根。

潘先生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经济上的贫乏以及作为人的卑微,使得这样的冲劲也赋予了隐喻式的意义,他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有不停的征战不住的向前钻才能存活下去。

他的人生哲学是养家糊口,在战乱的年代便以活命为上策,可是利己主义和投机取巧的思想蒙蔽了他,他争先恐后地寻找夹缝来钻,潘先生自以为精明能干,实际上迂腐可笑的性格得到了鲜明有力的表现。

而后潘先生一家在密密的人流之中走散,他的心中萌生了一种破灭感,他禁不住的渗下两滴眼泪来。

而随后团聚之后潘先生所发之感慨:“现在好了!”说明潘先生只顾个人私利,一味苟且偷安,就是这种人生活的目标。

本文的精彩部分主要集中在潘先生回到让里之后的种种表现,通过前后的对比加重了讽喻意义。

如前文中他带着妻儿逃难去上海,当得知教育局长要照常开学的消息之后他的矛盾心理,“他心中似乎很安慰,又似乎有点儿惆怅。

1”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心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一方面希望逃难成功,另一方面又害怕被免职之后生计会受困。

第二部分是草拟完上课通知之后的行为,他去往红十字会领取了旗子与徽章,他的心中是这样的感受“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

”而其实此时的妻儿远在上海。

由此,我们心中可以臆测这样的心理,他觉得心里空茫需要一些外物以包裹不安全的内心。

读《潘先生在难中》有感

读《潘先生在难中》有感

读《潘先生在难中》有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小说是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叶圣陶作为当时出色的小说家其作品《潘先生在难中》让我读后有所想法,对我有所触动。

《潘先生在难中》是以二十年代军阀混乱下的江浙地区为时代和生活背景的,通过一个小镇教员潘先生在战乱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为,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中小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

整体的故事情节引发我的思考,或许批判的就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没有锐气,安于现状,苟且偷生,逆来顺受,卑怯,自私的思想弱点吧!但当我在细读文本第一片段描写潘先生逃难到上海时的情形的时候,他又屡次叮嘱,教大家握得紧紧,切勿放手;尚恐大家万一忘了,&&这一描写又自然流露出潘先生在危难中仍不忘关心妻子和孩子,可体现潘先生对家人的爱意;然而也侧面写出了潘先生没有社会意识,卑怯的利己主义形象。

从这一正一反的描写分析中我读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

不言而喻,潘先生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形象便是受封建军阀毒害所致成的。

其实叶圣陶先生对中国的教育状况有深入的思考,所以我想叶圣陶先生在描写《潘先生在难中》有关教育方面的细节也是顺理成章地想要说明当时的社会军阀战乱的背景对社会教育造成的苦难。

在第三个片段中写战争停止后,潘先生为欢送杜统帅而写颂辞的环节,又写第三张,是‘德隆恩溥’。

他写到‘溥’字,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

在这里我看出潘先生是看到军阀混乱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潘先生隐藏自己心中的不满,显示出的是毫无骨气。

苟且偷安,表里不一,缺乏正义感的奴性形象就这样跃然纸上了。

《潘先生在难中》让我有所启迪。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危难的时候,关键是人民如何去应对。

国家危难正是考验国民爱国主义情怀的时刻。

若军阀混战只使一个带着浓厚小市民气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逃窜中疲于奔命,而不知如何去拯救一个国家的话,这个国家或许就永远只有落后的份,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吧!读了《潘先生在难中》,我懂得了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的含义。

关于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关于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关于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一) 读完《潘先生在难中》这篇小说让我深刻体会到叶圣陶小说中反映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生活及其丑陋的一面。

让读者了解到了当时的背景,及潘先生苟活的日子。

这是一篇按时间顺序写下的短篇小说,共有三节。

第一节,潘先生带着妻儿逃往上海避难,在路途中所遇到的一系列表现潘先生在慌乱局势中精于谋算的心理。

从叶圣陶先生运用精细冷峻的细节描写长蛇阵,打电报,用黑漆皮包做前锋,胸腹部用力向前抵,对着前面的人的后脑勺叫喊……面对身家安危潘先生所体现的竭尽全力精于盘算,我读出了潘先生苟且偷安的性格,作者想借此讽刺当时逃难者狼狈可笑的神态。

第二节,潘先生从上海回到让里,及加入红十字会两件事。

表面上是写出潘先生对学子的教育问题担忧,是一位爱国救民的慈善家,实质上潘先生是想讨好上司,假公济私,为弄护身符保全性命。

通告的内容,及后面他起好草稿,往复看了三遍,觉得再没有可以增损,局长看见了,至少也得说一声“先得我心”。

这一句是我所喜欢的,作者通过这段论述讽刺的意味更加深沉,让我深有感悟,做到了让事实本身说话,将意图不动声色表现出来。

这是对潘先生这样的市民知识分子书上堂皇言论,背里卑琐自大的绝妙讽刺。

第三节,写了潘先生到红房子避难,及写条幅的两件事。

在红房子避难过程中,潘先生遇见了局长而后发生的一心为己,善于逢迎的自私胸襟和圆滑世故的特点,在最后给讽刺以一重击。

我读出作者的主观见解,寄托在不着文字的处所,给读者不断地回味,更写出了第一个十年里社会的黑暗一面和高官知识分子道貌岸然,心口不一,虚伪卑劣的形象。

通过《潘先生在难中》这篇短篇小说,作者不仅严格遵守现实主义原则如实地写“人生”,而且通过描写高傲自大,患得患失的潘先生的形象来讽刺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小市民阶层知识分子。

综上所述,军阀混战当中,是作者对战争制造者的罪行的揭露和指斥。

文中对主人潘先生的心理言行,精神品质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出来,给以读者对待现实社会,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暗生活的自我臆想。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_2(1000字).docx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_2(1000字).docx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我读完了叶圣陶先生的《潘先生在难中》这篇小说,一种战争时代的压抑和战争年代人性的丑陋全部涌上我的心头……作品以1924年江浙战乱为背景,描写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举家逃难。

在潘先生的整个精神世界中,只有妻子、儿女和自己的身家姓命。

全然不顾国家命运的安危和其他人的死活。

为了维护财产安全,他主动让出学校作妇女收容所,并在自家门前挂了红十字的旗帜;为了保住饭碗,不得罪权贵,他一昧地在权贵面前“低头哈腰”,违心地为军阀书写歌颂公德的牌匾。

本文最能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战争中丑陋的人性!文章描写的第一个情节,描述了一位潘先生带着家人外出逃难的情节,我曾天真的以为潘先生是一位热爱家人,极富责任心的好男人。

可是,我错了。

当我发现潘先生视帝国主义为靠山,在乱世中却能自我陶醉,怡然作诗时,我开始感到失望。

反而感觉这类人或许已经被战争所麻痹……,在潘先生这一类人仅仅看重自己和家人的生命,我很怀疑,他的心中,是否,有这个国家?或者,国家的生与死,与他们已经没了牵连?在文章的第二个情节中,潘先生为了不被上级开除,急急忙忙又赶回了家中。

目的自然不纯,明摆着是为了“抢头功”,并讨好上级的欢心。

然而潘先生最终急急忙忙发送的开学通知也没有结果,为了保命,他捐出学校,无耻的跑去红十字会报名,又撒谎弄到两面红十字旗和几枚勋章,可惜,一面旗子老老实实地挂在自己的家门上,其他的勋章,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家人。

虚荣,虚伪,自私,懦弱的潘先生跃然纸上,让人厌恶,可笑,可同时,又感到一种可怜。

“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文章最后一节,叙述了潘先生得知正安失守,仓皇逃往“红房子”避难,以及战后为军阀书写颂词的事情。

突出表现了潘先生明知军阀割据,四处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却昧着良心,胆怯地写下那一句句阿谀奉承的敬辞。

让人心寒,却又无能为力,为潘先生的胆小怕事,苟且偷生而叹息痛恨,为身旁人麻木鼓吹,盲目鼓动权贵而心寒。

简评叶圣陶小说《潘先生在难中》700字

简评叶圣陶小说《潘先生在难中》700字

简评叶圣陶小说《潘先生在难中》
《潘先生在难中》这篇小说写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为听说军阀要在本地区开战了,便举家逃往上海避难,在逃难的过程中潘先生患得患失,历经艰辛,到了上海后,刚刚安顿下来,又顾虑着自己的前途,犹豫不决中决定回去就职,想讨得教育局长的欢心,便把老婆孩子留在上海,独自回去了。

回去后潘先生一边工作,一边想求自保,做尽了虚伪的事,他自私自利、胆小懦弱的性格充分展现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灰色的卑琐人生。

这部小说以20年代军阀混战下的江浙地区为时代和生活背景,通过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思想弱点,塑造了潘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叶圣陶的小说以现实主义特色著称,小说以潘先生的行踪为线索,以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言、白描的手法描摹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其次,在文章中没有新奇的形式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而都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在文中,潘先生有两次不同的喊车细节描写,第一次是他历经千辛万苦挤出车站时,喊面包车的“威严”,还伴着傲慢的收视,老道地和车夫讨价还价。

另一次是他在回到家乡后,听说正安失守时,赶紧收拾好东西出门,慌张地喊车,顾不得讲价就迫不及待地跳上车,催促车夫赶紧走。

两次不同的喊车描写,折射出人物自身前后鲜明对立的心理和一个苍白空虚且懦弱的灰色灵魂。

结尾潘先生肉麻的歌颂军阀,是为了保全自己而抛弃了是非和原则,表现出了小市民的最劣根性,是小说的点睛之笔。

这部作品在展现小市民知识分子的方面尤为经典,是不可多得好作品。

《潘先生在难中》作品赏析

《潘先生在难中》作品赏析

《潘先生在难中》作品赏析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先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当时江浙战乱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作品主人公潘先生是一个典型的当时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他带着小市民的卑琐和苟且,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眼光,但又渴望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和家人。

潘先生的形象被刻画得细腻入微,叶圣陶先生通过对其行为的描绘,比如他如何拉着家人在混乱中寻找生存之地,以及如何以首尾相接的蛇形方式带着家人穿过车站等,生动地展现了他的自作聪明与自不量力。

潘先生在故事中的行为和心态,既可笑又可悲,叶圣陶先生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揭示了乱世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此外,叶圣陶先生在描述潘先生与家人走散后的情感变化时,也表现得十分出色。

潘先生在面对家庭困境时,既表现出他的自私和懦弱,同时也揭示了他内心的善良和责任感。

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描绘,使得潘先生成为了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角色,让读者既对其可笑行为感到好笑,又对其悲惨命运感到同情。

叶圣陶先生的语言诙谐幽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紧张和刺激,又能轻松愉快地领略到作者对人物的独特见解。

这种幽默风格与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潘先生在难中》是一部揭示乱世中人民生存状态的作品。

它以一个满载难民的火车为开端,生动地描绘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和灰色生活。

通过潘先生的形象和故事,叶圣陶先生既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私和懦弱,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在乱世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主题和内涵,而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是梁实秋先生创作的一部传记文学作品,讲述了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潘先生在动荡的岁月中坚守教育事业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对叶圣陶潘先生的事迹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叶圣陶潘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奋斗一生为中国的教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不仅在教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指导。

书中描述了叶圣陶潘先生在各种困境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他在中国经历了多个动荡时期,面对战争、政治运动等艰难时刻,但他始终坚守教育事业,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中国人。

叶圣陶潘先生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他从不放弃。

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无论是在山村农家学校中还是在城市里,他都尽力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叶圣陶潘先生热爱儿童,把他们视为教育的根本。

他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关爱,他们都可以做出杰出的成就。

他提倡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的教育理念深受后来教育家的影响,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事业的艰辛和重要性。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基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像叶圣陶潘先生一样,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和责任感。

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和困境,我们都要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努力。

此外,书中还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历史进行了描述,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风云变幻。

通过叶圣陶潘先生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困境,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进步。

总之,《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作品,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叶圣陶潘先生的事迹和教育理念,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和社会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阀凯 旋的彩 牌坊上 的字 ,潘先 生也推 辞 了,但是 “ 笔杆 便 送 到潘 先 生 手里 了 ” ,但他 的心 情 也是 极 其 复杂 矛 盾 的。 他深深 的 明 白,造 成他 们狼狈 逃难 的人恰 恰是他 现在提 笔 歌功 颂德 的人 。但 潘先 生有很 多无奈 。 除 了这 篇文 章的社 会历 史背景 ,作家 自身 的经历 也对 人物 形象 的塑造起 到很 大的影 响 。叶圣 陶先生他 曾当过近 十年 的小学 教员 ,后来 又从事 中学 、大学 的教 育实践 。对 于 教 育界 的状 况 了解 的 比较 清 楚 。他 曾说 ,“ 不幸得很, 用 了我的尺 度去 看小 学教育 界,满 意的事 实在太 少 了。我 又没 有什 么力量 把那些 不满 意的事 情改过 来 ,我 也不 能苦 口婆 心的 向人家 劝说 ,因为 因为我 完全没 有 口才 。于 是 自 然而 然走 到用文 字来 讽他 一下 的路上 去… …。 ”[ 2 】 叶 圣陶 先生 所处 的 旧中国的教 育界 充斥着 各种弊 端和 黑幕 。一方 面反 动 军 阀之 间争 权夺 利 、战 争不 断 ,不 顾及 百 姓死 活 。
1 9 2 5 年1 月 《 小说 月报 》 发 表 了 叶圣 陶 先 生 的 《 潘 先生 在 难 中 》 ,实 现 了 叶圣 陶 先 生现 实 主 义创 作 的 高峰 。 这 部作 品与 以往那 些在相 对平稳 的环境 中展 现小 资产阶级 知识 分子灰色 心理 的手法 不 同,而是在 一个 军阀混 战 的动 荡年代 以第三 人称 的限制 视角淋 漓尽致 的表 现 出了这类 知 识分子 较为复 杂 的心理性格 特 点。 全篇分共 为 四个部分 。第 一个部 分写战 争来 临前 ,潘 先生 早就 带着 全家 大 小收 拾好 了一 切 准备 前往 上海 避难 , 通 过描 写在车 站 的人潮拥 挤 、到达上海 后 叫黄包车 去找旅 馆 、在 旅馆 安顿好 以后 的窃喜等 等情 境下潘 先生 的言行 来 刻 画潘 先生胆 小怕 事 、 自私 、苟 安等 小市 民知识分 子 的真 实 心态 。第 二个部 分主要 写好 不容 易到 了上 海 ,但 为 了拍 上 司 的马屁 ,积极 筹办开 学 的相 关事 宜 ,不 料不但 白忙 活 场 ,还 暂时 失 去 了同妻 儿 的联 系 。表 现 了潘 先生 懦 弱、
潘先生在难 中》
汪延 芳 河 北 大 学
摘 要 :叶圣 陶先生 的 《 潘先 生在难 中》 是作者 描 写旧 中国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 子 “ 灰色 的卑琐人 生” 的代 表作 。 《 潘 先生在难 中》 以军 阀混战 为背 景 ,通过 对战 争 中一个小 资产 阶级知识 分子 的性格 剖析 ,指 出他们 的 自私 与虚伪 ,并将 整 个 教 育界 的黑暗暴 露在读 者面前 ,以此表达 战争给 人 民带来 的不仅仅 是物 质上 的匮乏 ,更是 一种精 神上 的毒害 。本 文从 社 会 历史批评 的 角度 ,以更广 阔的视 野对 《 潘先 生在难 中》 的故事 背景及 作家所 处 的时代 背景进行 分析 ,力 求展 现这 篇 小说产 生的社会 功 能。 关键 词 :军 阀混 战 ;知 识分子 ;历 史背景 ;社 会作用
现 了潘 先生 苟且 偷安 、麻 木 、缺少正 义感 的奴性 心理 。潘 先生 的形 象代 表 了绝 大部 分 小资产 阶 级知 识分 子 的形 象 , 抛 开与 生俱来 的性 格 因素 ,那 究竟是 什么 原因造 就 了潘 先 生这类 人物 的性格 呢 ?笔者认 为最 主要 的原因就 是社会 历 史环境 。
另一 方面 ,是教 育界 的领导 者贪污 腐败 ,把教 育这种 头等 大事 当成 自己谋 生或者 争取 利益 的工具 。潘先 生既不 是军
阀首领也 不是教 育界 的领头 羊 ,甚 至在某 些时 候就是 风箱 里 的老 鼠一 两头 受气 。他 既不能 阻止战 争的爆 发 ,挽 救百 姓 于疾苦 之 中,也不 能励志 革新 ,改变 教育界 的现状 。他 能做 的 ,就是维 护 自身 以及 亲人 的周全 ,苟安 于乱世 。叶 圣 陶先生 亲历 了很多才 能用 如此冷 静客观 的笔 触 同情 与讽 刺 兼备 的刻画他 们的性 格特 点 。 这 篇 文 章写 于 五 四新 文 化 运动 之 后 ,五 四新 文化 运
《 潘先 生 灾难 中》 的创作 背 景是 1 9 2 4年 的江浙 战 争 , 是1 9 2 4年 中华 民国江 苏督 军齐 燮 元与 浙江 督 军卢 永祥 之 间进 行的战 争 。这 场战 争实 际上是直 系军 阀与反 直系军 阀 势 力之 间 的一次重 大较量 。说 白了局 势军 阀之 间争夺地 盘 的战 争。这样 的 战争 ,胜 者王 败者寇 ,对 于老百 姓确 实百
虚 伪 、习惯看 上 司的脸色 行事 的性格 特点 。第三 个部分 写 临近 的碧 庄 开火 了,潘先 生仓 皇 到 “ 红房 子 ”里面 避难 , 在 这 里遇到 了 同样 来避难 的教 育局局 长 。最 后一 部分写 战 争结束 了,教育 局里 的几个推 举潘先 生写欢 迎凯 旋军 阀的 彩 牌坊 条幅 ,潘 先生 内心矛盾 ,颇具 讽刺 意味 。进一步 表
害 而无 一益 。 我 们 来 看 看潘 先生 的无 奈之 举 。作 为 一 位普 通 的 教
动 己使得 一部分 知识 分子觉 醒起来 。我们 也希 望潘 先生也 能够 振臂 一呼 ,高举 民主与 科学 的大旗 ,带领 大家救 亡 图 存 。但是 不得不 面对 的一个 事实就 是五 四新文 化运动 的影 响 也是有 限 的。在 当时仍然 有很 多像潘 先生这 样 的人 ,他 们 懦 弱 、 自私 、苟 安 、卑 怯 、麻 木 、 安 于现 状 、 不敢 反 抗 。《 潘 先生 在难 中》虽 然没 有直 接 对战 争 的残酷 场 面进 行描 写 ,但 是通 过潘 先生 的眼睛 ,让读 者感受 到 了战争 的 张皇 与混 乱 。百姓流 离失所 ,交通 、教 育等人 们 的生存环 境 陷入瘫 痪 ,人 性虚 伪 自私 的暴 露 ,教 育制度 的腐 败等等 都展 现在 眼前 。能够 帮助读 者更加 清醒 的认识 到社 会黑暗 的深 层次 原 因,鼓舞 更多 的像潘 先生这 样的 小资产 阶级知 识 分子人 去反抗 、去 斗争 。 参考 文 献 : 【 1 】 茅盾 . 《 王鲁彦论》 . 小说月报 . 1 9 2 8 年1 月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