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第1课时)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第一课时课题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时安排共(2)课时课程标准标注课程标准页码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2. 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知诗意,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品味法教学准备课件课前作业搜集诗人和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课堂合作交流二次备课(修改人:)环节一一、导入课文:假设我们生活在战争年代,你不幸被敌人抓捕了,你在监狱中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作答)总结后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是诗人在被捕后创作的,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情况?(相互交流收集的资料,并补充、记录)课中作业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环节二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记录停顿和重音。

2、问:诗歌在写什么?你觉得诗歌寄托着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学生讨论自由回答)3、教师总结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再次朗读(齐读或个别学生范读)。

4、问:把诗歌分为两节该怎么划分?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根据诗人感情变化来划分,从开始到“手掌沾满了阴暗”为第一部分,描写沦陷区的情况,表现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课中作业有感情诵读并明确诗意环节三三、赏析第一部分,体味诗人情感: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象征手法,象征祖国]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3、总结:诗人由北向南,手掌抚过祖国大地,这些象征性事物让诗人感觉到了什么呢?[荇藻和水的微凉,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4、这样的情景作者在诗中进行了总的描述,是哪些句子?[“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5、朗读讨论:这些描述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讨论回答]6、总结: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资料助读(投影)戴望舒 (1905 ~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 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 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 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 年加入左联。

1932 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 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 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 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全文主旨b) 掌握全文的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c) 运用主旨来分析并解析该文本2. 能力目标a) 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b)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判断和分析问题、总结思考的能力3. 情感目标a) 激发学生对孝亲、助人为乐的兴趣b)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该篇文章,提高学生对孝亲、助人为乐的认识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性2. 课堂教学a) 展示让人感动的图片,让学生叙述其感受b) 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主旨,让学生理解全文主旨c) 阅读全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和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d) 理解文章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及语言表达以及修辞手法e)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难问题,就各自的解读进行交流,扩展深化学生理解f) 基于全文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就孝亲、助人为乐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同时也呼吁学生发扬这些传统美德3. 课后拓展a) 让学生完成练习,调研、总结与孝亲、助人为乐有关的历史名人及事迹b) 进行自我检测,检查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和张会能力c) 让学生写一篇名人传记作业,重点介绍其对孝亲、助人为乐的表现和作为四、教学评估1. 能达到 55 分:能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2. 能达到 70 分:已掌握文章要点,能够理解文章意思并能加以应用3. 能达到 80 分以上:基本掌握全文的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能够口头及书面表达五、教学要求充分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积极练习、勤于思考和创新的良好习惯。

同时,注意课堂互动,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本文针对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一篇名叫《打手掌》的文章为例,教学内容包括阅读、理解和分析文章、讨论孝亲和助人为乐的重要性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2《我用残损手掌》教案5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我用残损手掌》教案5新人教版

《我用残损的手掌》【授课目的】1、品析诗歌感情色彩鲜亮的语言2、感悟诗人心里感情的变化起伏3、碰到爱国主义的熏陶4、练习听记朗诵的方法【授课重、难点】1、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2、练习听记和朗诵的方法。

【授课方法】听记、朗诵、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一、朗诵一首诗歌,作为献给祖国母亲的寿辰礼物;二、自主预习:作者介绍:戴望舒( 1905.3.5 —— 1950.2.28 )现代诗人。

原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余杭县人,祖籍南京。

现代诗人。

1905 年 11 月生于浙江杭州。

出身于职员家庭。

在杭州宗文中学修业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商议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

1923 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 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凑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要影响。

1926 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公布诗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加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

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公布诗作。

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首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

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 年初版。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流行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

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

1930 年 3 月中国左翼作家缔盟建马上,即为成员。

但此后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公布好多著、译作。

同年11 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连续从事著、译活动。

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 年 8 月初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0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0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0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读准字音,准确把握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语速、停顿教学重点学习本诗通过意象的鲜明对比来表现作者的爱憎情感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942年,日军侵华的炮火弥漫在中华大地上,大片国土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

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下面聆听一段慷慨激昂的乐曲,感受中国人们奋起抵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聂耳作曲田汉作词这首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在当时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奋起抗战、打击日本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可歌可泣、振奋人心的历史诗篇。

建国后,这首歌被确定为中华人民某某国国歌,让人们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励精图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下面我们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二写作背景三朗诵指导这首诗抒写诗人对沦陷区土地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

所以,诗的前半部分朗读时感情要沉痛,语调要沉重,语气要沉郁,才能表现沦陷区在日寇铁践踏下的阴暗惨痛的血淋淋的现实;后半部分朗读时感情要热烈,语调要轻缓,语气要昂扬,才能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代表的新中国的热烈赞美和期盼。

下面请欣赏名家朗诵,感受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永恒的中国的赞美之情。

老师X读,学生朗诵。

四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生于某某某某,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秋入某某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一诗脍炙人口,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使之成为20世纪30年代现代“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

早期的诗作多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战爆发后,诗风有较大转变,在某某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了《耕耘》杂志。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CAl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

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屈辱我们可以宽容,但绝不可忘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去听听这个柔弱的中国文人,虽身陷囹圄却又曾怎样激情满怀地歌唱——(板书标题、作者)二、吟诵1、在音乐声中范读。

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教师的教学行为及语言设计。

(1)“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和三个“那里”指什么地方?明确: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2)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穿插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

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

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写《等待(二)》一诗时,还记忆犹新地写下了这样叫人刻骨铭心的句子: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等待(二)》有人说朗读这首诗,你叹不出声,只有深沉的悲和热,在腹腔里沸腾。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如下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

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教学依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

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投影)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