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定位方法和鉴别征像及常见生理钙化

合集下载

颅内钙化CT、MRI鉴别表现与特点

颅内钙化CT、MRI鉴别表现与特点
30岁以下出现基底节钙化时,应警惕为病 理性钙化,主要为代谢性或内分泌性疾病 所致,应仔细询问有无癫痫症状货进行有 关钙磷代谢和内分泌方面生化检查。
5、小脑齿状核钙化
比较少见,其意义同基底节钙化。可为生 理性或病理性。
6、其他部位硬脑膜钙化
小脑幕、鞍隔、岩锥后床突韧带等均可发 生钙化,CT扫描呈条形、线状、点状高密 度影。钙化明显时可压迫周围结构产生相 应临床症状。
三、病理性钙化
病理性钙化可以是颅内病变的一 种主要临床表现或伴随征象,也 可以是颅内病变转归和痊愈的结 果。
病理性钙化可以是颅内病变的一种主要临 床表现或伴随征象,也可以是颅内病变转 归和痊愈的结果。
根据钙化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分析原因将其分为 五种情况考虑:
1)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结节样钙化是颅内感染 性病变钙化特点;除外感染性病变,还应考虑结 节性硬化。
果体肿瘤,建议MRI检查。 直径超过1.0cm,应怀疑松果体肿瘤。 10岁以下儿童出现松果体钙化,应警惕松
果体区肿瘤。
2、脉络膜丛钙化
主要见于侧脑室三角区,出现几率与松果 体钙化相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为 对称性,少数情况下可以比较大,也可以 不对称,不能误认为脉络丛乳头状瘤。
一般没有临床意义,但通过观察侧脑室三 角区钙化的脉络膜丛有无移位及根据移位 的方向对脑内等密度占位性病变的发现和 定位有帮助。
钙化在T1WI呈高信号时,应与含脂肪的病 变(脂肪瘤)、含黑色素的病变(黑色素 瘤)、亚急性出血、富含粘液蛋白的病变 级某些顺磁性物质沉积相鉴别,最简单的 方法就是进行CT扫描。
二、生理性钙化
1、松果体钙化
颅内最常见的钙化之一,约占日常病例75%。 绝大部分没有临床意义。
但要注意: 是否明显偏离中线:仔细观察有无早期松

颅内肿瘤的影像识别—-基础篇

颅内肿瘤的影像识别—-基础篇

颅内肿瘤的影像识别—-基础篇肿瘤的识别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

颅脑直接征象:肿块。

生长失去调控导致形成肿块(空间结构类似球体,无限伸展----转换成CT或MRI 影像征象----长宽高类似相等)颅脑直接征象:异常密度及信号。

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其新生物不同于正常脑组织,因此密度及信号不同。

周围水肿(血管源性水肿):髓质为主,少累及及皮质原因(髓质多,皮质少,髓质疏松,皮质致密)CT低密度区,MRI为T1WI低T2WI高(水肿单独于肿瘤之外的异常密度或信号)脑膜瘤压迫静脉或窦水肿明显(静脉回流障碍所致的血管源性水肿)转移瘤、恶性胶质瘤明显(指状--沿着脑白质伸展)(小病灶,大水肿)脑外肿瘤水肿轻或无(如脑膜瘤,如无静脉窦压迫,则无水肿,垂体瘤,无水肿)占位效应:肿瘤及水肿致,脑实质、脑沟室池移位或/和变形。

如髓质挤压征(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多出来的东西,肯定压迫周围的组织)邻近组织结构的改变:骨质、蝶鞍(骨质破坏--恶性多见或骨质硬化--良性多见)脑积水:肿瘤压迫脑室系统所致--脑脊液循环障碍·脑疝:肿瘤本身持续占位效应不能缓解,加上水肿、部分有肿瘤出血所致。

肿瘤直接征象:团块状高密度影(不同于正常脑组织),间接征象:周围水肿肿块信号差异(正常组织),占位效应(脑干变形,脑室受压变窄)脑炎水肿,未见确切肿瘤组织肿瘤占位+周围水肿脓肿(脑组织正常组织,液化性坏死,肉芽肿形成所致)+周围水肿血肿(多出来的病灶,血管破裂所致,CT值偏高,容易鉴别)+周围水肿占位效应:肿瘤、脑出血偏重。

脑梗塞、海绵状血管瘤偏轻(除非合并出血)。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学体现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 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见,多无钙 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体现 CT增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强化
影像学体现
MRI平扫:T1WI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灶周 可有水肿和占位体现 MRI增强:呈不规则强化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学习要点
应了解、熟悉和掌握旳知识点: -掌握颅内肿瘤旳影像诊疗原则 -掌握常见颅内肿瘤旳经典影像学体现 -熟悉多种影像学措施对颅内肿瘤诊疗 旳价值与程度 -了解特定解剖部位好发肿瘤旳影像学 诊疗及鉴别诊疗
学习要点难点
本节学习中旳要点难点: -神经上皮肿瘤旳分类及影像学体现 -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转 移瘤旳影像学体现 -桥小脑角区、鞍上、松果体区常见肿瘤种类
肿瘤诊疗三要素
定位 定量 定性
(精确) (精确) (力求精确)
颅内肿瘤影像五要点(影像诊疗五要点)
部位 大小 形态 密度(信号、回声) 毗邻关系
颅内肿瘤旳定位诊疗
脑内和脑外 脑室内和脑室外 幕上和幕下
脑内外鉴别
脑 内
脑 外
肿瘤边沿
欠清或不清
清楚锐利 ,周围可见CSF密度/信号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图)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单纯少突胶质细胞瘤少见,仅占原发脑肿瘤 旳2%-5%,常见为含少突和星形细胞旳混合 性胶质瘤;发病高峰35-40岁,85%在幕上, 以额叶最常见 病理学: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 并可侵及颅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旳囊 变,出血坏死少见, 70%以上发生钙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常见肿瘤类型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87例临床资料。

结果:颅内常见肿瘤为星形细胞瘤、颅咽管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脑膜瘤、转移瘤、听神经瘤、松果体瘤、、结核瘤、垂体瘤;幕上104例,幕下83例。

颅内肿瘤以星形细胞瘤多见,幕上以颅咽管瘤、松果体瘤最为常见;幕下以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为常见。

结论:ct可以准确定位颅内肿瘤,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通过颅内肿瘤病变部位、病灶的大小、密度高低、形态及与周围的关系可以推测病理诊断,对颅内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颅内肿瘤;ct扫描;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110.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73-02现将现将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经检查和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87例肿瘤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87例经临床、手术(活检)、病理证实。

其基本资料见表1。

1.2 临床资料:头痛142例,头晕32例,呕吐74倒,癫痫31例,视力减退22例,听力减退5例,多饮多尿6例;头颅局部凸起7例,头颅增大4例,颅神经障碍20例,眼底水肿56例,肢体感觉障碍l4例,肢体运动障碍25例,引出病理反射22例,共济失调25例。

1.3 方法:用美国ge9000及picker premeir,采用常规水平扫描后, 再加作增强扫描静脉个别病例加做冠状扫描。

2ct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的密度对鉴别诊断很有价值[1-3],肿瘤囊壁的密度对肿瘤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5]。

2.1大脑半球星形细胞瘤:多深居大脑半球内,浸润性生长。

良性与恶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ct表现:良性星形细胞瘤常呈低密度影,边缘光滑,伴有囊变或钙化,瘤周水肿不明显,增强后常不强化或有轻度的瘤边不整齐的环形增强;恶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肿块影,瘤边呈明显的指痕状水肿,有液化、坏死、囊变及出血的影像,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瘤壁呈厚薄不均 (图1)。

颅内肿瘤影像学的诊断与应用

颅内肿瘤影像学的诊断与应用

颅内肿瘤影像学的诊断与应用颅内肿瘤原发性颅内肿瘤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组织及先天性胚胎残余,继发性者包括各种转移瘤。

1.X线平片和血管造影由于各颅内肿瘤的x线平片及血管造影表现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将颅内肿瘤的基本X 线表现作这一概述。

颅内压增高征象:在小儿主要表现为颅缝分离、囟门扩大和延迟闭合、脑回压迹增加、颅板变薄和密度减退。

在成人,蝶鞍改变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征象,如蝶鞍的骨质吸收模糊、密度减低,进一步发展者鞍底轮廓也被吸收变模糊,甚至鞍背和后床突也完全破坏吸收。

长期慢性颅内压增高者可使蝶鞍扩大。

颅内肿瘤定位征象:(1)颅骨局限性骨变化,如局限性骨受压或侵蚀性破坏。

颅内肿瘤也可刺激成骨细胞引起局部骨质增生,多见于脑膜瘤。

(2)肿瘤钙化。

多种颅内肿瘤可发生钙化,如颅咽管瘤、良性胶质瘤、脑膜瘤、松果体瘤等。

x线平片表现为颅内点状、斑片状、壳状或团块状致密影,单发或聚集成堆。

钙化的部位可帮助确定肿瘤位置。

肿瘤发生钙化一般表示其性质为良性或恶性程度较低。

有些肿瘤钙化形态比较特殊,结合所在部位可提示肿瘤性质,如颅咽骨瘤钙化常见于蝶鞍内外。

肿瘤实体部分钙化多为零星小点状聚集成堆,囊壁钙化则呈弧线状;沙粒样脑膜瘤的钙化多较密实,外面绕以壳样轮廓或淡而均匀,显示出整个肿瘤块影,其钙化常位于颅腔外围;松果体瘤钙化较正常松果体钙化为大,或呈环状。

(3)颅内生理钙化移位。

颅内肿瘤可推移松果体或脉络膜丛钙化斑向病变的对侧移位,从而可推测肿瘤所在的位置。

钙化松果体在头颅正位片上位于中线,超过中线2mm以上是侧移位表现,多见于大脑半球肿瘤。

此外,额顶叶肿瘤可使松果体钙化下移和后移。

(4)蝶鞍变化。

鞍区或接近鞍区的肿瘤长到一定大小时可引起蝶鞍变化,其形态有一定特征性,一般将鞍区占位所致的蝶鞍改变分为3型:①鞍内肿瘤型,表现为蝶鞍扩大,鞍背向后竖起、变薄而伸长,前后突相对变长,鞍底下陷,蝶窦变窄;②鞍旁肿瘤型,其表现为鞍背下部及一侧鞍底骨质吸收下陷,出现双鞍底,也可使蝶鞍增大加深,病侧前床突受压变尖上翘,甚至完全破坏消失;③鞍上肿瘤型,x线表现为后床突吸收破坏,鞍背缩短,蝶鞍呈扁平形态。

关于颅内肿瘤定位的方法和鉴别征像

关于颅内肿瘤定位的方法和鉴别征像

颅内肿瘤的定位就是指肿瘤位于脑实质内还是脑实质外。

脑实质内就是指脑皮质和脑髓质内;脑实质外是指脑室内、蛛网膜下腔、硬膜组织甚至是颅骨。

我们可简单称为脑内和脑外。

肿瘤的定位对肿瘤的定性有重要意义,成功的定位是定性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又为下一步的诊断提供信息。

例如:如果确定肿瘤是脑外肿瘤,那么应该考虑的肿瘤就是脑膜瘤、血管内皮瘤或外皮瘤、颅骨肿瘤等,或是鞍区的垂体瘤、颅咽管瘤等,桥小脑角区的神经源性肿瘤等等。

如果确定是脑内肿瘤那么应该考虑的肿瘤就应该是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等的胶质类肿瘤或淋巴瘤等少见肿瘤。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颅内肿瘤脑内和脑外均能出现,比如转移瘤可以是脑内肿块的形式也可以是脑外肿块的形式,但以脑内常见。

下面说一下颅内肿瘤的定位的方法和鉴别的征像。

一、肿瘤的边缘。

颅内肿瘤常常边界不清晰,肿瘤周边水肿严重,引起水肿的原因常常是血管源性水肿。

颅外肿瘤往往表现为边界清晰,周边脑组织的水肿不严重,但能见到环绕在肿瘤周边的脑脊液(不要当成是瘤周水肿)。

其征像见下图
二、肿瘤导致脑皮质和邻近蛛网膜下腔的改变。

颅内肿瘤使脑组织肿胀脑皮质向外移位,相对应区域蛛网膜下腔变窄变小。

颅外肿瘤使脑组织向对侧移位,周边有皮质环绕并向里凹陷(皮质塌陷征),相对应区域蛛网膜下腔扩大。

三、肿瘤最大径线和肿瘤形态。

脑内肿瘤的肿瘤最大径线和肿瘤中心多位于脑实质内,肿瘤形态呈“O”形。

脑外肿瘤的肿瘤最大径线和肿瘤中心位于脑轮廓外,肿瘤形态成“D”形。

颅内肿瘤征象影像学分析

颅内肿瘤征象影像学分析

颅内肿瘤征象影像学分析1.直接征象1)密度:(1)钙化:CT值多大于100HU,极高密度,边缘锐利。

不同类型的肿瘤其钙化各异,如颅咽管瘤囊壁的钙化呈“蛋壳”样,少突胶质瘤的钙化多为弯曲条带状或斑块状。

(2)新鲜出血:CT值多在60~80HU之间,呈高密度,边缘稍模糊,肿瘤出血最常见于胶质母细胞瘤,其次为转移瘤和垂体腺瘤。

(3)富血管组织:富血管肿瘤CT平扫多为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后多明显强化。

常见的有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4)液化坏死:CT值多在0~20HU,肿瘤生长速度越快,体积越大越易发生液化坏死,表现为肿瘤内部出现不规则低密度区。

(5)囊液:囊性肿瘤因其囊液成分的不同而致密度不同,一般CT值在0~10HU之间,与脑脊液密度相仿。

常见的有蛛网膜囊肿和血管母细胞瘤等。

(6)胆固醇物质:CT值可在40~10HU之间,多见于颅咽管瘤和表皮样囊肿,增强时无强化。

(7)脂肪:CT值一般在-40~-100HU左右,常见于畸胎瘤、皮样囊肿和脂肪瘤。

2)部位:不同解剖部位所发生肿瘤的类型有所不同。

(1)鞍区肿瘤最常见为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其次为脑膜瘤和动脉瘤。

(2)松果体区则以生殖细胞瘤多见,其次为胶质瘤、脑膜瘤和松果体细胞瘤。

(3)桥小脑角区肿瘤依次为听神经瘤、表皮样囊肿和脑膜瘤。

(4)脑室内肿瘤最常见为室管膜瘤,其次为脑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

(5)血管母细胞瘤和髓母细胞瘤则位于小脑。

3)肿瘤的数目、形态和边缘:(1)一般认为原发性肿瘤多为单发,多发肿瘤多为经血循环转移而来,多分布在大脑皮质髓质交界处,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2)良性肿瘤因膨胀性生长常呈类圆形,境界清晰,边缘光滑。

(3)恶性肿瘤因浸润性生长形态多不规则,边缘模糊。

4)增强扫描:(1)均匀强化多见于脑外肿瘤,如脑膜瘤。

(2)不规则强化最常见于胶质瘤。

(3)环形强化常见于转移瘤和胶质瘤。

(4)少数肿瘤可无强化,如Ⅰ级星形细胞瘤。

颅内钙化诊断详述

颅内钙化诊断详述

颅内钙化诊断详述
*导读:颅内钙化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CT能清楚显示平片上不易显影的颅内钙化,
①生理性钙化,指临床没有基底节功能障碍,又没有导致钙化的代谢异常疾病,且年龄在60岁以上(包括患脑血管病、痴呆等),其钙化的临床意义相当于松果体和脉络丛钙化。

②继发性钙化,如甲状旁腺机能低下,假甲状旁腺机能低下,CO中毒,Fahr's氏病等所致基底节钙化,其临床意义就是病理性基底节钙化,并大都伴有基底节症状,且年龄也较轻。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颅内钙化的诊断,颅内钙化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颅内钙化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第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肿瘤的定位就是指肿瘤位于脑实质内还是脑实质外。

脑实质内就是指脑皮质和脑髓质内;脑实质外是指脑室内、蛛网膜下腔、硬膜组织甚至是颅骨。

肿瘤的定位对肿瘤的定性有重要意义,成功的定位是定性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又为下一步的诊断提供信息。

例如:。

如果确定是脑内肿瘤那么应该考虑的肿瘤就应该是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等的胶质类肿瘤或淋巴瘤等少见肿瘤。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颅内肿瘤脑内和脑外均能出现,比如转移瘤可以是脑内肿块的形式也可以是脑外肿块的形式,但以脑内常见。

如果确定肿瘤是脑外肿瘤,那么应该考虑的肿瘤就是脑膜瘤、血管内皮瘤或外皮瘤、颅骨肿瘤等,或是鞍区的垂体瘤、颅咽管瘤等,桥小脑角区的神经源性肿瘤等等
下面说一下颅内肿瘤的定位的方法和鉴别征像。

一、肿瘤的边缘。

颅内肿瘤常常边界不清晰,肿瘤周边水肿严重,引起水肿的原因常常是血管源性水肿。

颅外肿瘤往往表现为边界清晰,周边脑组织的水肿不严重,但能见到环绕在肿瘤周边的脑脊液(不要当成是瘤周水肿)。

其征像见下图
二、肿瘤导致脑皮质和邻近蛛网膜下腔的改变。

颅内肿瘤使脑组织肿胀脑皮质向外移位,相对应区域蛛网膜下腔变窄变小。

颅外肿瘤使脑组织向对侧移位,周边有皮质环绕并向里凹陷(皮质塌陷征),相对应区域蛛网膜下腔扩大。

三、肿瘤最大径线和肿瘤形态。

脑内肿瘤的肿瘤最大径线和肿瘤中心多位于脑实质内,肿瘤形态呈“O”形。

脑外肿瘤的肿瘤最大径线和肿瘤中心位于脑轮廓外,肿瘤形态成“D”形
四、相邻内外骨板与骨质改变
脑内肿瘤骨质骨板改变较少,脑外较常见,表现为增生破坏。

五、肿瘤与骨板接触所成角度
脑内多成锐角、窄基地;脑外肿瘤多成钝角、宽基底。

颅脑:1.松果体钙化:颅内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之一。

(1)、钙化的松果体是否偏离中线,明显偏离中线时应仔细观察有无早期松果体区肿瘤。

(2)、松果体团块太大,直径超过<?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10mm时,应怀疑松果体区肿瘤。

(3)、10岁以下儿童出现松果体钙化时,应警惕有松果体区肿瘤存在。

2.脉络膜丛钙化:
主要见于侧脑室三角区,钙化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情况下脉络膜丛钙化为双侧对称性。

⏹∙∙∙∙∙ 3.大脑镰钙化:
多呈沿大脑镰走行的线状,也可局部钙化较著,呈梭形或球形,少数可呈大脑镰多发结节状钙化。

⏹∙∙∙∙∙ 4.基底节钙化:
40岁以上正常人中,颅脑CT扫描时发现基底节钙化也很正常,通常双侧比较对称,但也可不对称,以苍白球钙化最为常见。

注:如果基底节钙化出现在30岁以下时,应警惕病理性钙化,基底节病理性钙化主要为代谢性或内分泌性疾病所致,应仔细询问有无癫痫等相关临床症状或进行有关钙、磷代谢和内分泌方面的临床生化检查。

5.小脑齿状核钙化:意义同基底节钙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