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分组

合集下载

地质工程勘察地层划分规律

地质工程勘察地层划分规律

工程地质勘察中地层的划分我们在勘察中经常要将地层划分,本人给你谈谈各自划分的原则:冲积为主的地层:首先遵循上细下粗的划分原则;其次根据地方习惯寻找大层, 状态\力学性质为主去分1.先定名,按定名分成大类,然后再根据物理力学性质细分,颜色一般反应成因的不同,进而物理力学性质也不同.在现场分层时,颜色\结构\包含物\夹层等都是好的分层依据2.土层的划分首选应考虑土的成因,残积和冲积的就不能划为一层,其次是土的类型,粘性土中也要分粘土和粉质粘土,再次是状态,硬塑和可塑的一般不能划在一层,除非是受其它因素影响且被影响部分比例很小,颜色是个最不重要的因素,如果成因、类型、状态都一样,如冲积成因的砖红和褐黄色的硬塑粘土那就应该划为一层,不应再分开,因为成因、类型、状态都一样,其强度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对于工程建设来说,细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3.大致看看持力层选择在什么地方,然后根据状态,力学性质上细下粗划层,一般来说同一种土如果厚度较大时就要根据颜色夹杂物把它细分4.土层的划分首选应考虑土的成因\其次是土的类型,再次是状态,颜色在确定成因时,有很大的作用.状态和成因关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在工程上,关键是把物理力学性质相同的土划为一层,性质不同的土要分开,这是根本.5.主要根据土体原位测试数据和室内试验来划分,我一般以力学性质为主,颜色为辅助.当然了不同地方分类有差别,还是要靠经验.6.颜色代表沉积环境,状态代表性状、工程性质。

个人认为:根据颜色分大层、根据状态分亚层7.本人觉得首先要看场地所处的区域,根据区域地质年代、成因特征进行大体划分;然后根据当地习惯,把握好标志层特点进行划分;在根据勘察目的,若是建筑、路桥勘察,自然是从力学角度考虑,寻找合适的基础持力层,那么主要按照状态进行划分,而把颜色、局部结构放在后面考虑。

川中油气区地层层序表

川中油气区地层层序表

川中油气区地层层序表
摘要:
一、川中油气区的概述
二、地层层序表的介绍
三、地层层序表的具体内容
正文:
川中油气区地层层序表是对该油气区地层进行分类和排序的重要工具,对于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油气资源分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层层序表是地质学中一种重要的工具,主要用于描述和记录不同地区地层的组成和结构。

川中油气区的地层层序表主要包括了从地表到地下的各个地层单元,这些地层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排列,构成了川中油气区的地层体系。

具体来看,川中油气区的地层层序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地表层:这一层主要包括了各种风化壳、冲积层和坡积层等,是油气区最外部的地层。

2.第四系:这一层主要包括了各种河流、湖泊和海洋沉积物,是川中油气区的主要油气储层。

3.第三系:这一层主要包括了各种火山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是川中油气区的地层主体。

4.第二系:这一层主要包括了各种泥质岩、砂岩和碳酸盐岩,是川中油气区的辅助储层。

5.第一系:这一层主要包括了各种花岗岩、闪长岩和辉绿岩等,是川中油气区的地层底界。

以上就是川中油气区的地层层序表的主要内容。

地质年代记分组 十

地质年代记分组 十

地质年代记分组十寒武系是寒武纪形成的地层,分下、中、上三个统。

中国寒武系共有九个阶,分属三个统。

下寒武统(以滇东为例)包括梅树村阶、筇竹寺阶、沦浪铺阶和龙王庙阶;中寒武统(以华北为例)包括徐庄阶和张夏阶;上寒武统(以华北为例)包括崮山阶、长山阶和风山阶。

中国寒武系全为海相沉积,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寒武系代表古生代第一次海浸,多为浅海相,对各种生物繁殖极为有利。

岩层沉积程序也极有规律,由砂岩、页岩到灰岩。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下寒武统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夹灰岩;中寒武统以厚层鲕状灰岩为主;上寒武统主要为薄层灰岩及竹叶状灰岩。

在华中西南,寒武系以巨厚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和厚层灰岩为主。

下寒武统在东南区以黑色页岩为主,中上寒武统以黑色薄层灰岩含大量球接子类三叶虫为主。

在西北区的三叶虫类与东南区相似。

寒武系底部含有磷矿层,分布于滇东、黔、川、鄂、湘、皖南、豫西及陕南等地。

河北、辽东上寒武统的厚层白云灰岩具有工业价值。

磷和白云灰岩是中国寒武系中的主要矿产.奥陶系(Ordovician System)指奥陶纪形成的地层。

中国奥陶系分下、中、上三个统、六个阶。

下奥陶统(以皖南、浙西、赣东北为例)包括新厂阶和宁国阶,中奥陶统(以皖南、浙西、鄂西、赣南为例)包括胡乐阶和江阶,上奥陶统(以赣南、桂湘为例)包括石口阶和五峰阶,古地理方面,在我国,奥陶纪海侵范围与寒武纪大致相似,不过出现了岩相和生物群的分异现象。

动物群因岩相而异,广阔的浅海相黑色页岩中以笔石群为代表,滨海相碎屑岩(砂岩)以软体动物贝壳相的混合动物群为代表,静海灰岩相以头足类动物群为代表。

沉积岩相随地区和时间而变化,如华北区开平盆地为灰岩相,以头足类为代表,扬子区云贵一带,下奥陶统下部为碎屑贝壳相,以软体动物为代表,中奥陶统为浅海笔石相,如甘肃平凉和新疆笔石相。

华北奥陶系含竹叶状灰岩,为浅海相标志。

奥陶纪中期海侵范围最广,晚期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发生了普遍的海退现象。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第二节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一、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一)地层划分地层的划分是地层学的一项基础任务,也是地质工作的基础。

其目的在于确定区域地层层序和建立相应的地质年代系统。

我们把一个地区的岩层,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岩性、化石等特征归纳成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了解该区域地层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称为地层划分。

如果地层形成以后,一直保持其原始生成顺序,即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属正常层序。

但在地壳发生过强烈运动的地区,由于岩层遭受褶皱和断裂的影响,使原始地层产状发生变动,甚至倒转,使早期形成的岩层覆盖于晚期形成的岩层之上。

因此地层划分首先要判定地层的正反顺序,建立正常层序。

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岩层的几何形态、接触关系、岩性、岩石组合、化石特征、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其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

由于切分地层的依据和标准不同且具有多样性,因而可以划分出多种地层系统,不同种类的地层划分可以重叠在同一剖面上进行,这就是地层单位和地层划分的多重性。

目前常用的有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三种。

(二)地层对比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将不同地区(或剖面)的地层进行比较,论证其地质时代、地层特征和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即为地层对比。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特征和依据不同,有不同种类的对比。

例如:岩石地层对比是论证岩性特征和岩石地层位置是否相当;年代层对比是要论证地层的地质年龄和年代地层单位的位置是否相当;生物地层对比是要说明含化石层的化石内容和生物地层位置是否相当。

地层划分与对比两者在原则和依据上是同一的,在方法上是有密切联系的。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一)岩石地层学方法凡是以地层的岩性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岩性界面变化为准,划分地层,是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主要方法统称为岩石地层学方法。

岩石特征主要指岩性、岩石组合、岩相、岩层的横向展布和岩石的变质程度等。

根据岩石特征的相似程度,对地层进行划分,并建立岩石地层系统。

山东省地层划分简表

山东省地层划分简表



香夼组水泥灰岩
元古宇
新元古界
震旦系
下统
石旺庄组
Zt
白云岩段
香夼组
ZpX
石灰岩段
灰岩段
砂质灰岩段
浮来山组NhF
泥灰岩段
佟家庄组
NhT
页岩段
南山组ZpN
叠层石灰岩段
辅子夼组ZpF
砂岩段
豹口山组ZpB
朋河石岩组ZP
青白口系
上统
二青山段
QbtE
页岩段
灰岩段
砂岩段
黑山官组
QbtH
页岩段
砂岩段
古元古界
(滹沱系)
山东省地层划分简表
年代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
含矿性
(主要矿产)




全省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
旭口组QXK
小坨组QXt
黄河组QHh
寒亭组QHt
潍北组QW
沂河组QY
泰安组QT
白云湖组QB
山前组
Q
砂矿:金、金刚石、蓝宝石、金红石、锆石、玻璃用石英砂
巨野组
单县组
鱼台组
临沂组QL
黑土湖组QH
更新统

C-Py
山西组Py
煤、耐火粘土、铝土矿、镓、高岭土、硫铁矿
太原C2-P1yT
石炭系
上统
本溪组CyB
湖田铁铝岩段
奥陶系
上统
马家沟组
OM
新汶白云岩段OMx
水泥、化工、熔剂用灰岩、白云岩、石膏
八陡石灰岩段OMbd
原马六段
中统

地层如何分层及代号各是什么?

地层如何分层及代号各是什么?

地层如何分层及代号各是什么?地层(stratum[ 'streit?m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成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岩浆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

】地层是指在某一地质年代因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及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的总称。

(所谓的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

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

)地壳中具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

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

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

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导致层面不十分明显。

[编辑本段]地层系统的单位是如何划分我国地层委员会采用宇、界、系、统、阶、亚阶等六个地层单位术语。

[编辑本段]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某一时间阶段的划分方法。

地质年代的单位的划分地球的历史按等级划分为:宙、代、纪、世、期、亚期等六个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代共分五个代,为:1)太古代2)元古代3)古生代4)中生代5)新生代其中,古生代共分六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分为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分为三个纪,分别是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相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

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地质时代单位的长短。

绝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是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编辑本段]地层和地质年代的关系每个地层代表着它形成时相应的地质年代。

ylf519 2009-05-16 09:26:26地层自老至新发育为:一志留系代号S,距今4.4~4.05亿年分布于九连山——兰山一带。

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

>>>> 2、划分总原则工程勘察进行岩土分层时,一般应按“两级单元”进行,不宜划分太多的亚层,一般是将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地质成因的岩土划分为主层,如②3代表第②主层第3亚层;分层应与工程需要密切配合,要明显反应对拟建工程的不利层位(如液化土层、湿陷性土层)和可主要持力层。

>>>> 3、主层划分细则按时代同一时代的地层根据工程需要可划分为多个主层,但不同时代的岩土不能划分为同一主层;主层划分应自上而下,层位反应时代和覆盖关系,如④层不能在③层上(倾覆岩层除外),层位代号越大,地层沉积时代越古老,主层层位代号大的层位不能出现在层位代号小的层位之上。

按成因当时代相同,不同成因的土应划分为不同的主层;原则上不宜将沉积环境差异较大的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内,如坡积层不应与冲、洪、湖积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同一主层不宜有不同成因的土;可单独划分为主层的特殊情况厚度大,性质好的受力层,单独划分为主层有利于分析利用;厚度大,性质特殊的土(如湿陷性土、液化土、盐渍土等)应单独划分为主层;对工程影响大的层,也宜单独划分为主层(如砂层中夹了一层2米厚的漂石,影响成桩);与工程相关的不利地层、对拟建工程影响巨大的不利层位,也应单独划分为一个主层;对松散地层,一般同一主层厚度不宜过厚,如大厚度填土,只分为一个主层,不利于分析、评价;填土、耕土、植被土一般划分在一个主层,但对厚度特别大,需进行不同的处理的大厚度填土,可根据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主层;主要受力层宜划分为主层方便分析评价,如对于厚度大性质良好的天然基础持力层位或厚度大性质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可单独划分出一个主层,起到突出持力层的作用。

>>>> 4、亚层划分总则亚层一般按岩性、状态、密实度、分布深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进行划分。

>>>> 5、亚层划分细则亚层的划分依据主要层位的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在编号顺序上可适当考虑空间分布和覆盖关系,由上至下依次编号,但亚层的代号顺序并不一定代表严格的沉积顺序;对于一个主层内不同岩性的地层,应划分出不同的亚层;同一地质、地貌单元的同一主层内,亚层必须是唯一的;对状态或密实度、其它物理力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工程性能出现一定差异时,应再细分为多个亚层;对于同一主层内岩性相同、状态或密实度变化小,或土质均匀的亚层,当厚度较大,或埋置深度差异较大,由于部分地层参数(如桩端阻力、实际应力范围的压缩模量等)与地层埋置深度密切相关,应再依据埋置深度细分为多个亚层,亚层的厚度不宜太厚;对于一个钻孔,其亚层的分层厚度一般应大于米,对于单层厚度小于米的偶然出现的层位,可以并入上、下其它物理力学性质相近或较差的层位,但对本孔中出现的薄亚层,在其它钻孔中该层厚度较大时,应予以保留。

地层划分类型和地层单位表

地层划分类型和地层单位表

地层划分类型和地层单位表
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照表
在使用地质年代名称时,要与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名称相符合。

界、系、统地层单位,一般划分为下、中、上三部分或下、上两部分,而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则为早、中、晚三部分或早、晚两部分。

如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古生界,二叠纪形成的地层称二叠系,早寒武世的地层称下寒武统,中寒武世形成的地层称中寒武统,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称上寒武统等。

在一个区域,地质年代单位是连续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地层地质年代表
宇(宙)、界(代)、系(纪)、统(世)、阶(期)、时间带(时)。

第三节地层划分与对比
一、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
1、地层划分:对某一地区的地层根据形成的次序及岩石性质、化石和接触关系等特征,将它们划分成许多单元并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

2、地层对比:在一个区域内,确定不同地区各地层单元相互对应关系的工作。

划分与对比是相辅相成的。

地层划分与对比分为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和油气层划分与对比。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1、古生物化石法:
2、沉积旋回法:
3、构造地质学法:
4、地球物理特征法:
三、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一)、古生物化石法
1、标准化石法
2、生物群组合法
3、微体古生物法(介形虫、孢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层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

一般指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由沉积岩及火山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上下地层之间可以为明显的地层或沉积间断面所分开,也可以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特征的变化所导致的十分明显的界线所分开。

广西地层发育齐全,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以古生界最为发育,其中的泥盆系分布最广。

计有12个系和2个相当于系的群。

地层出露面积21万余平方千米,约占广西陆地面积的90%。

广西地层按沉积特征可分三大发展阶段:前泥盆纪为地槽型沉积,泥盆纪—中三叠世为准地台型沉积,晚三叠世—新生代为陆缘活动带盆地型沉积。

广西地层赋存矿产丰富,主要有锰、铝、铁、煤、锡、金、铅、锌、锑、重晶石、膨润土、钛铁砂、高岭土等,最主要的含矿层位是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

四堡群(PtS)1973年广西区域地质测量队根据《中南地区区域地层表》(12972)修篇会议,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宝坛乡四堡村创名。

指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伏于丹洲群之下的一套变质砂泥质岩夹中-基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层状或似层状基性超基性岩。

分布于桂北九万大山至元宝山一带,自下而上分为九小组、文通组、鱼西组,主要由灰、灰绿色变质细砂岩、变质粉砂岩及变质泥质粉砂岩组成,其中夹有中、基性熔岩、科马提岩、火山碎屑岩及层状或似层状基性超基性岩。

厚度大于5700m。

形成于2219~1000Ma(百万年),相当于早-中元古代。

赋存矿产有锡、铅、锌、铜、镍等矿。

D) 1941年,赵金科、吴燕生等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乡创丹洲群(Pt3名。

原意指桂北地区长安砂岩之下的一套云母片岩及千枚岩地层,称为丹洲片岩及千枚岩,曾引用湖南省板溪群名称,1985年广西地矿局厘定为现名,指整合于长安组之下,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四堡群之上的一套浅变质岩系。

分布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地区,以及贺州市鹰扬关一带,自下而上划分为白竹组、合桐组、鹰扬关组、拱洞组,各组之间为整合接触。

由变质砂泥岩及少量碳酸盐岩组成。

厚度2193~5657m。

形成于1000~800Ma(百万年),时代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

赋存矿产有滑石和磷矿、锰矿等。

震旦系(Z)分布于桂北和桂东地区。

桂北地区自下而上划分为长安组、富禄组、黎家坡组、陡山沱组、老堡组,由一套轻变质的含砾砂泥岩、砂岩、泥岩等组成,上部夹有碳质页岩、白云岩凸镜体,厚360~4859m;桂东地区仅有培地组,从岩性组合看与桂北大致相当,其下、中部为灰绿、灰黑色厚层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中部夹铁矿层及低磷层,上部为厚层砂岩、粉砂岩、不等粒砂岩夹多层硅质岩、页岩,厚1301-1373m。

形成于837~615Ma(百万年),时代为晚元古代。

赋存矿产有铁矿、磷矿、锰矿等。

寒武系(∈)主要分布于桂北和桂东地区,在桂西及桂西南地区亦有小面积出露。

根据岩性变化特征及古生物群组合,分桂北、桂东、靖西和桂西四个沉积区:桂北区划分为清溪组、边溪组,桂东区划分为小内冲组、黄洞口组,靖西区仅为三都组,桂西区划分为龙哈组、唐家坝组、博菜田组。

其中桂北区以砂岩、页岩为主,夹碳质页岩及少量灰岩、硅质岩,产海绵骨针化石;桂东区为一套砂岩、不等粒砂岩、粉砂岩与页岩砂质页岩互层,夹少量碳质页岩,产海绵骨针,局部含三叶虫及腕足类化石;靖西区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桂西区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有少量泥岩,产三叶虫化石。

厚983-6877m。

形成于615~500Ma(百万年),时代为早古生代。

桂北、桂东所见与下伏震旦系呈整合接触。

赋存矿产有磷矿、铀矿、金矿、钒矿及石煤、重晶石矿等。

奥陶系(O)分布于桂东北、桂东南及大明山地区。

根据岩性特征,划分为六陈组、白洞组、黄隘组、升平组、石圭组、东冲组、田岭口组和兰瓮组等8个岩性组。

桂东北区为一套富含笔石的砂、页岩互层,底部为灰岩,中部夹碳质页岩及少量灰岩,与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触,局部地区底部为火山质砾岩与寒武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被泥盆系莲花山组不整合覆盖,厚1146~2879m;桂东南及大明山区沉积物相对较粗,为砂岩与页岩互层,局部地区底部夹砾岩、火山碎屑岩,下部除含笔石外,兼含少量介壳类,中上部则全为介壳相,与上覆、下伏地层均为整合接触。

在云开地区地层普遍变质。

厚1485-3621m。

形成于500~ 440Ma(百万年),时代为早古生代。

赋存矿产少,主要有含铁层风化形成的磁铁矿。

志留系(S)分布于桂东南地区。

根据岩性特征,划分为大岗顶组、古墓组、连滩组、合浦组、防城组等5个岩性组。

为一套富含笔石碎屑岩,底部为一套沉积砾岩,往上为砂岩、页岩、砂质页岩互层,并夹有石英砂岩、碳质页岩及砂砾岩。

与下伏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在防城、钦州一带与上覆泥盆系为整合接触,岑溪马路、糯垌地区则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厚1457-8335m。

形成于44 0~405Ma(百万年),时代为早古生代。

赋存矿产有铁矿、磷矿等。

桂东南地区是华南唯一有海相志留纪与泥盆纪地层连续沉积的地区,也是研究我国中、上志留统及志留纪与泥盆纪界线重要地区之一,对建立中、晚志留世及早泥盆世笔石带和研究广西运动均属理想的地区。

泥盆系(D)广西泥盆系分布广泛,地层发育良好,为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碎屑岩、泥质岩及硅质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分上、中、下统,共有32个岩石地层单位。

化石分两大类,一类以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棘皮动物、腕足类、介形类、瓣鳃类为主,兼有三叶虫、牙形类、竹节石等和植物组成的底栖生物群落,另一类是笔石、菊石、薄壳腕竹节石、介形类、薄壳腕足类、牙形类、三叶虫和鱼类等游移生物群落。

与下伏地层的关系除钦州、玉林一带与志留系呈整合接触外,其余地区普遍为不整合接触。

桂东北、桂北局部缺失早—中泥盆系部分地层,中、上泥盆统直接超覆在下古生界及元古界不同层位之上。

厚595-6 778m。

形成于410~354Ma(百万年),时代为晚古生代。

赋存矿产有锰、铁、钒、磷、铅、锌、钨、锡、锑、汞、金、银、铀、黄铁矿及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重晶石、硅灰石、大理石、水晶等矿产,是广西最重要的含矿层位。

石炭系(C)广西石炭系分布广泛,地层发育良好,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分上、中、下统,共有14个岩石地层单位。

其中下石炭统在桂北、桂东北一带为海陆交互相滨岸碎屑岩,局部夹硅质岩及海底基性火山岩。

化石有珊瑚、腕足类、腹足类、蜒类、菊石、层孔虫、苔藓虫、海百合、三叶虫、瓣鳃类、牙形类和植物等。

与下伏泥盆系一般呈整合接触,仅东兰县金谷、龙州县武德、扶绥县大陵等地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厚85-6675m。

形成于354~295Ma(百万年),时代为晚古生代。

赋存有煤、油页岩、锰、黄铁矿、磷、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等矿产,是广西重要含矿地层之一。

二叠系(P)广西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桂中、桂西、桂北,桂东北和桂东南亦有零星出露。

地层发育完整,为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及海底基性火山岩。

分上下统,共有9个岩石地层单位。

化石主要有蜒类、菊石、腹足类和植物等。

与下伏石炭系一般呈整合接触,局部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下统之间大都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少数为整合接触。

桂南钦州一带,上二叠统以角度不整合伏于下二叠统乃至志留系不同层位之上。

厚385-7164m。

形成于2 95~250Ma(百万年),时代为晚古生代。

赋存有铝、煤、锰、铁、黄铁矿等矿产,是广西重要含矿地层之一。

下—中三叠统(T1- T2)广西下—中三叠统主要分布于桂西、桂西南,下统为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中统为海陆相陆缘碎屑浊积岩、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共有9个岩石地层单位。

化石主要有菊石、双壳类、牙形石、腹足类和介形类等化石。

与下伏二叠系呈整合接触。

厚376-5400m。

形成于250~227Ma(百万年),时代为中生代。

赋存有金、锑、锰等矿产,是广西重要含矿地层之一。

上三叠统(T3)广西上三叠统主要分布于十万大山地区,分为平垌组和扶隆坳组,其中平垌组在桂林—阳朔一带零星出露。

为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为一套砾岩、砂岩与泥岩交替互层。

含双壳类和植物等化石。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厚725-7052m。

形成于227~206Ma(百万年),时代为中生代。

赋存有金、锰等矿产。

侏罗系(J)广西侏罗系分布于恭城—平南—东兴一线以东及十万大山一带,分下、中、上统,共有9个岩石地层单位。

十万大山和钦州盆地地层发育较齐全,桂东带仅有下、中统出露。

为一套内陆断陷盆地山麓相、滨湖相、深湖相、三角洲相的碎屑岩和泥质岩沉积,局部含煤。

化石主要有双壳类、叶支介、介形类和植物等。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厚达6000m。

形成于206~137Ma (百万年),时代为中生代。

赋存有煤、锰等矿产。

白垩系(K)广西白垩系主要分布于宁明、扶绥、邕宁、藤县、桂平、苍梧、岑溪、容县、博白、合浦等地的盆地,局部分布于桂中来宾、宜山及桂东北永福、桂林、全州等小盆地。

上下两统发育齐全,为山麓相至河流湖泊相沉积碎屑岩,自下往上划分为新隆组、大坡组、双鱼咀组、西垌组及罗文组;桂中—桂东北仅见下白垩统,称永福群。

化石主要有双壳类、介形类、腹足类、植物、轮澡及脊椎动物等,其中新隆组和罗文组均含恐龙化石。

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厚903-4938m。

形成于137~65Ma(百万年),时代为中生代。

矿产有石膏、膨润土、沸石、珍珠岩、黑曜岩等,是广西重要含矿层位之一。

第三系(E-N)广西第三系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桂南及右江一带,包括下第三和上第三系两部分。

下第三系以百色—田东盆地发育最好,自下往上划为洞均组、那读组、百岗组、伏平组和建都岭组,其余地区总称邕宁群,为陆相断陷盆地沉积;上第三系仅见于合浦等地,属海相沉积,称南康组。

化石有脊椎动物、腹足类、植物及双壳类、介形类孢粉等。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厚771 -3842m。

形成于65~2.60Ma(百万年),时代为新生代。

矿产有石油、天然气、褐煤、石膏、膨润土等,是广西重要含矿地层之一。

第四系(Q)广西第四系分布广泛,但较零星。

地层发育良好,沉积类型有河流沉积、洞穴沉积、滨海沉积和其他堆积,包括冲积—洪积、残积—坡积等。

更新世时期的火山喷发活动,形成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广西第四纪以来发育的岩溶景观和洞穴堆积,是研究古人类和发展旅游事业的基础。

更新世古脊椎动物化石经研究,可分早、中、晚三期,分别命名为柳城动物群、巴马动物群、柳江动物群。

形成于2.60 Ma(百万年)~830 年,时代为新生代。

赋存矿产极其丰富,有粘土、砂金、砂锡、钛铁矿、稀有金属、分散元素,砂、砾石及堆积型锰矿、铝土矿、褐铁矿、红锑矿、磷矿等,是广西重要含矿地层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