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指标在水产养殖中检测意义
水质指标在水产养殖中检测意义

水质指标在水产养殖中检测意义水质是水产养殖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影响着水产养殖的生长和发育。
水质指标的检测对于评估水体的适宜性以及水产养殖的健康和生产力至关重要。
在以下内容中,将介绍水质指标在水产养殖中的检测意义。
首先,水质指标可以帮助评估水体环境的适宜性。
鱼类、虾类等水生动物对水质有着相对严格的要求。
通过检测水质指标,可以了解水体中的水温、溶解氧、氨氮、总硬度、pH值等参数是否符合鱼类或虾类的生活需求。
例如,鱼类呼吸道对溶解氧浓度的要求很高,通过检测溶解氧含量,可以判断水体中的氧气是否充足,是否能满足鱼类的呼吸需求。
另外,像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指标的检测也可以判断水质中是否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以及其浓度是否超过了允许的范围。
通过对水质指标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水体环境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理和改善水体环境,以满足水产动物的需求。
其次,水质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了解水产养殖中鱼类或虾类的健康和生长状况。
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产动物的免疫力、抗病能力和生长发育情况。
例如,水温是水产养殖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温度下鱼类和虾类的生长速度和饲养效果都会有所不同。
通过检测水温,可以判断是否符合养殖物种的生长温度要求,并进行调控。
另外,水质指标的检测还可以判断是否有异味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存在,以及它们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这样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因污染物对水产动物的伤害导致养殖业损失。
此外,水质指标的检测还可以帮助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力。
良好的水质条件是实现高产养殖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对水质指标的检测,可以掌握有关鱼类或虾类生长发育所需的有关养分的信息,如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
合理调整养殖方法和水质处理技术,可以控制养殖活动中营养物质的供给,优化饲料配方,提高养殖动物的饲养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水产养殖生产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水质指标在水产养殖中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评估水体环境的适宜性,保持水体的健康和稳定,还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生产力。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监测和调控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监测和调控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养殖、繁殖和生长,以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水质问题一直是限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为了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养殖水质的监测和调控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探讨了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监测和调控的方法和技术。
一、养殖水质监测的重要性养殖水质监测是指对养殖水体中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评估水体的质量。
监测水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证水产养殖的正常运行:养殖水质的不合格会对水产生长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通过监测水质,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养殖的顺利进行。
2.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养殖水质的恶化容易滋生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从而引发水产养殖中的传染病。
定期监测水质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3. 提高养殖效益:良好的水质条件有助于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同时改善养殖环境对养殖动物的压力,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二、养殖水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针对养殖水质监测,目前有多种方法和技术可供选择,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1. 传统监测方法:传统的水质监测方法包括采样、实验室分析等。
采样可以通过采集水样送至实验室进行各项指标的分析,从而得出水质评估结果。
这种方法准确可靠,但是需要时间和专业设备。
2. 在线监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养殖水质的在线监测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设置传感器和仪器,可以实时监测水体中的温度、溶解氧、浊度、PH值等指标。
在线监测技术能够提供更加实时、便捷的监测结果,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质问题。
3. 智能监测系统:智能监测系统是将传感器和网络技术相结合,通过远程监测和数据传输,实现对养殖水质的多个指标进行监测和调控。
智能监测系统具有自动化、高效性和精准度高等特点,为养殖水质的监测和调控提供了更加方便和可靠的手段。
三、养殖水质调控的方法和技术养殖水质调控是在监测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和稳定水质的过程。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的监测与调控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的监测与调控水产养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但是水质的污染问题一直是水产养殖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为了保证水产养殖的质量和稳定性,必须进行养殖水质的监测与调控。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养殖水质监测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监测指标和调控方法。
一、养殖水质监测的重要性养殖水质的监测对于水产养殖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养殖水质的监测可以帮助检测水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这些有害物质对水产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问题。
其次,养殖水质的监测有助于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过高的营养物质含量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等问题,并对养殖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养殖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监测营养物质的含量,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调控养殖水体的营养物质平衡,保持水质的稳定性。
最后,养殖水质的监测还可以通过监测pH值、氧气含量等指标,判断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和酸碱度情况,从而保证水产动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合适的pH值和氧气含量是养殖水体中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基础。
二、常见养殖水质监测指标1. 温度温度是养殖水质监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温对于水产动物的生长和代谢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对温度的适应性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养殖对象来设置适宜的水温范围。
2. pH值pH值是判断水体酸碱度的指标。
不同的水产动物对pH值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pH值在6.5-8.5之间对于大多数水产动物是适宜的。
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对水体中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水产动物的生长受限甚至死亡。
3. 溶解氧溶解氧是衡量水体中氧气含量的指标。
水产动物需要充足的氧气来进行正常的呼吸和代谢。
过低的溶解氧含量会导致水产动物窒息甚至死亡。
因此,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应该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来说,不低于5mg/L。
4. 水体浊度水体的浊度是由于悬浮颗粒物而引起的,可以通过测量光线的透过度来判断。
水质指标在水产养殖中检测意义

水质检测指标每个养殖户都知道,pH、融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养虾(de)还需要关注总碱度.可是说归说,往往水质有问题不会是只有一个指标有问题,养殖户也没办法真(de)判断出是因为具体哪些因素导致,因此用药也只能单纯(de)根据表象来用,用药失误导致(de)严重后果也只能由自己来承担.因此,整理了水质(de)十一大指标,只有了解这些指标及会造成(de)后果,才能准确(de)根据功效来调水,避免半知不解造成(de)严重后果.pH 淡水,海水pH值(de)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若超出此范围,表明此水体有异常情况.通常pH值低于,鱼类死亡率可达7%~20%,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 值高于,死亡率可达20%~89%,pH高于时,可引起全部死亡.症状:1.鱼类碱中毒:体色明显发白,狂游乱窜;体表大量粘液甚至可拉成丝;鳃盖腐蚀损伤、鳃部大量分泌凝结物;水体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de)藻细胞.对虾易发生黑腮病,继而演变为烂腮病、黄腮病和红腮病,致使呼吸机能发生障碍,窒息死亡.值低于时:降低载氧能力,引起鱼组织内缺氧、造成缺氧症状,尽管水体中溶氧量正常,鱼也有浮头现象,pH值过低新陈代谢强度降低,减少摄食量,生长缓慢,也会引起鱼鳃组织凝血性坏死,粘液增多,腹部充血发炎等.溶解氧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冰封期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4mg/L.溶氧高于12mg/L,表明水中氧已过量,此时鱼虾易得气泡病.症状:水体中(de)溶解氧(de)高低对鱼类(de)生存和发育都有直接(de)影响,当溶氧低于1mg/L时,鱼就会浮头,如果不采取增氧措施就会使鱼窒息死亡,同时也给致病菌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降低鱼(de)抗病能力引起鱼病;足够(de)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de)化学反应,转化或降低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de)含量,同时还可以提高饵料转化率对养殖具有重要(de)意义.水体溶氧不足(de)成因:1.养殖密度过大;2.养殖水体过肥;3.水体细菌大量分解有机物,导致氧耗;4.水体文档升高,溶氧降低;5.水中(de)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氨、亚硝酸盐等较多时,其氧化作用也会造成溶氧降低.氨氮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氨氮浓度应小于L,氨氮含量超过毫克/升(mg/l)时,鱼类会出现氨氮中毒症状.目前专家普遍认为,养殖中氨氮(de)含量应严格控制在毫克/升以下.当氨氮浓度一定时,能否引起鱼类中毒死亡,还受池水pH值、水温高低(de)影响.氨氮在水中以游离氨和离子氨形式存在,分子氨对鱼类是极毒(de),可使鱼类产生毒血症.分子氨和离子铵在水中可以相互转化,它们(de)数量取决于养殖水体(de)pH 和水温.pH越小,水温越低,水体总铵中分子氨(de)比例也越小,其毒性越低.pH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de)比例越大,其毒性也就大大增加.另外一个影响氨氮含量(de)因素,就是底泥.若底泥过厚,清塘不彻底,高温季节夜晚,水温较高时,底泥当中(de)有毒气体就会被释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氧气(de)消耗量会加倍,于是造成池水缺氧,氨氮含量也超标,鱼类大量浮头甚至泛塘.因此,养鱼先养水,调节好水质是保证鱼类健康成长(de)前提.氨氮中毒(de)特点:1.中毒时间.氨氮中毒,没有季节、昼夜之分,没有天气好坏之分.但多见于成鱼池、密养高产池及能灌不能排(de)鱼池.2.中毒症状.氨氮中毒,鱼群浮头不明显.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挣扎,游动迟缓,麻痹乏力.体暗,鳃乌,口腔发紫,粘液增多,最后活力丧失,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3.中毒鱼类.氨氮中毒,轻者多见先死底层鱼类,尤其是鲤鱼.耐氨氮力强(de)鲫鱼及泥鳅常可幸存.如池塘混养鲢、鳙、鲤、草鱼时,先大批中毒死亡(de)是鲤和鲢,草鱼及鳙鱼绝不会同批中毒.4.增氧无效.氨氮中毒,开启增氧机,池鱼四散回避,不敢靠近.撒泼增氧剂,浮游鱼群仍然毫无反应,症状如初.依据测定(de)氨氮、pH和水体温度,对应下列表中(de)数据,可以计算出有毒(de)分子氨浓度:例子:如果氨氮检测值为L(当测得pH为,水温为25℃后,可以从下列水体中分子氨在总氨中(de)比重表中查得对应值为15%),则有毒氨分子为×15%=L.然后在可耐受(de)分子氨浓度表中查找对应(de)养殖类.氨氮调节方法氨氮(de)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de),鱼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de)遗骸.当氨氮(de)积累在水中达到一定(de)浓度时就会使鱼中毒.氨氮超标通常发生在养殖(de)中后期,这时候由于残饵和粪便(de)增加,池塘底部(de)有害物不断沉积,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通常先试用解毒净水分解沉降水体中(de)大分子有机质(如“解毒活水源”),然后试用底改类产品(如“低健康”),分解沉积在池塘底部(de)有害物.经过调节后(de)水质,需要定期使用小球藻源(如“藻生元”)、枯草芽孢杆菌等进行肥水,稳定水质.炎热天气除需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体底层足够溶氧.同时,每半月定期施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和有机生物复混肥降低水体中(de)氨氮(如“颗粒菌康”),分解有机废物,抑制氨氮产生.定期应对水体施加消杀剂进行杀菌,做好这些步骤,池塘(de)水质基本不会恶变.。
水质监测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水质监测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 它为满足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养殖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及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因此,实施水质监测对于保障养殖环境的稳定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水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良好的水质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基础。
通过水质监测,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水体环境中的各项指标,如水温、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pH值等。
这些指标是评估水体质量的重要依据。
通过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水质问题,确保水产养殖的稳定和高效运行。
二、水质监测的方法和手段1. 采样方法水质监测的首要任务是准确采集水样。
采样时应选择合适的采样器具,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操作。
专业的水质监测人员在进行采样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和代表性差的问题,以确保采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检测技术针对不同的水质参数指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检测技术。
例如,可以使用光谱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进行水温、溶解氧、水中氨氮等指标的监测。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涌现。
三、水质监测的重要参数和指标1. 水温水温是影响水产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水温范围可以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生物代谢和消化吸收,加快生长速度。
2. 溶解氧溶解氧是维持水生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
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直接影响鱼类、虾类等水产生物的生长和存活。
3. 氨氮氨氮是水产养殖水质中常见的有害物质之一,它的过高含量会引起水产生物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氨氮的监测是及时发现水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的重要手段。
4.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评价水体中氮营养状况的指标。
过高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等问题。
5. pH值水体的pH值对水中生物的代谢活动和养殖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pH值的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不利影响。
四、水质监测的重要意义1. 保障水产养殖的稳定发展水质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水质问题,减少鱼虾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成功率和产量。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水质监测与处理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水质监测与处理在养殖渔业工作中,水质监测与处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良好的水质条件对于养殖动物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渔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本文将探讨养殖渔业工作中水质监测与处理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水质监测是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基础工作之一。
通过定期监测水体的各项指标,可以判断水体的污染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常见的水质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
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到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养殖环境的稳定性。
首先,水温是水质监测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养殖动物的生理机能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在养殖渔业中,根据不同的养殖物种,对于水温的要求有所不同。
因此,监测水温并保持合适的水温范围非常重要。
其次,溶解氧是衡量水体中氧气含量的重要指标。
养殖动物需要足够的溶解氧来维持正常的呼吸和代谢活动。
当水体中溶解氧过低时,养殖动物会出现缺氧的情况,严重时甚至导致窒息死亡。
所以,监测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并采取相应的通气和增氧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PH值也是养殖渔业中常用的水质指标。
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性的指标,对于不同的养殖物种,对水体的PH值要求也有所不同。
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定期监测水体的PH值,并根据需要采取调节措施非常重要。
另外,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指标也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参数。
这些污染物来自养殖动物的排泄物和饲料残渣,当水体中这些污染物浓度过高时,不仅会对养殖动物的健康产生危害,还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和藻类暴发。
因此,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来减少水体污染非常重要。
除了水质监测,及时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也是养殖渔业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对于具体的处理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生物处理、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等。
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等生物资源来净化水体的方法,通过提供适宜的生境条件,使微生物和植物能够有效降解和吸收污染物。
水产养殖行业水质监测标准

水产养殖行业水质监测标准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迅猛发展,水质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水产养殖行业的水质监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水质监测的必要性、监测参数、监测方法以及监测报告等方面,论述水产养殖行业水质监测的标准。
一、水质监测的必要性1.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包括废水排放、养殖废弃物对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富集等。
监测水质能及时了解水体的污染状况,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保护水体的生态环境。
2.确保养殖品质量。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养殖个体的生长发育和养殖品质。
定期监测水质可以及时发现水质污染问题,保证水产养殖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3.防止疫病暴发。
水质的污染会增加养殖动物感染疾病的概率,而疫病的暴发会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通过水质监测,可以早期发现水体中的疫病因子,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疫病的发生。
二、监测参数1.水质理化指标。
包括水温、溶氧、pH值、浊度、电导率、盐度等参数,用于评估水体的基本理化特性,为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水质营养物质。
包括氨氮、总磷、总氮等参数,用于评估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水华等问题。
3.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
包括铅、汞、镉等重金属以及有机物如农药、兽药等,用于评估水体中的污染程度,防止对养殖动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监测方法1.现场监测法。
适用于一些实时反映水体污染状况的参数,如溶氧、pH值等,可以使用便携式仪器进行现场快速监测,及时了解水体的状况。
2.实验室分析法。
适用于一些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分析的参数,如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等,可以收集水样后送至实验室进行深度分析,获取准确的监测结果。
四、监测报告监测报告是水质监测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监测的核心内容。
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摘要。
简要介绍监测内容、方法和结果,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水质管理与监测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水质管理与监测在养殖渔业工作中,水质管理与监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养殖鱼类的生长和健康,因此,科学有效地管理和监测水质是养殖渔业成功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养殖渔业工作中水质管理与监测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一、水质管理与监测的重要性养殖渔业中的水质管理与监测是确保养殖鱼类健康与生长的基础。
清洁、充氧、适温、适盐的水质环境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都至关重要。
而污染、富营养化、毒素堆积等不良水质条件则会导致疾病感染、生长迟缓甚至群体死亡。
因此,水质管理与监测对于养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质管理与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水体的稳定和适宜性。
首先,养殖渔业工作者需要确保水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符合鱼类的生存需求。
其次,通过及时而准确地监测水质指标,可以实时了解水质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调控措施,避免潜在的危害或灾害。
最后,养殖渔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对水质数据的分析,优化养殖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常用的水质监测方法和技术1. 实地测量与观察实地测量与观察是最基本的水质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水体的色泽、气味、浊度等物理特性,可以初步判断水质的良好与否。
此外,还可以使用测温仪、浑浊度计等工具对水温、浊度等指标进行定量测量,从而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2. 化学分析水质的化学分析是水质监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采集水样,运用一系列化学试剂和分析仪器,对水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
常见的化学指标包括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硅酸盐、总磷等。
化学分析可以帮助养殖工作者了解水质的营养状况、污染程度和有害物质含量,为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通过观察水体中生物的生长状况和群落结构来评估水质状况的方法。
通过对水生生物的生态分析,可以判断水中有无毒素和潜在的病原体,评估水质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例如,通过观察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可以判断底部水质的污染程度和富营养化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质指标在水产养殖中
检测意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水质检测指标
每个养殖户都知道,pH、融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养虾的还需要关注总碱度。
可是说归说,往往水质有问题不会是只有一个指标有问题,养殖户也没办法真的判断出是因为具体哪些因素导致,因此用药也只能单纯的根据表象来用,用药失误导致的严重后果也只能由自己来承担。
因此,整理了水质的十一大指标,只有了解这些指标及会造成的后果,才能准确的根据功效来调水,避免半知不解造成的严重后果。
pH 淡水,海水pH值的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若超出此范围,表明此水体有异常情况。
通常pH值低于,鱼类死亡率可达7%~20%,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死亡率可达20%~89%,pH高于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症状:
1.鱼类碱中毒:体色明显发白,狂游乱窜;体表大量粘液甚至可拉成丝;鳃盖腐蚀损伤、鳃部大量分泌凝结物;水体存在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
对虾易发生黑腮病,继而演变为烂腮病、黄腮病和红腮病,致使呼吸机能发生障碍,窒息死亡。
值低于时:降低载氧能力,引起鱼组织内缺氧、造成缺氧症状,尽管水体中溶氧量正常,鱼也有浮头现象,pH值过低新陈代谢强度降低,减少摄食量,生长缓慢,也会引起鱼鳃组织凝血性坏死,粘液增多,腹部充血发炎等。
溶解氧
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冰封期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4mg/L。
溶氧高于12mg/L,表明水中氧已过量,此时鱼虾易得气泡病。
症状:
水体中的溶解氧的高低对鱼类的生存和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当溶氧低于1mg/L时,鱼就会浮头,如果不采取增氧措施就会使鱼窒息死亡,同时也给致病菌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降低鱼的抗病能力引起鱼病;足够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转化或降低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同时还可以提高饵料转化率对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体溶氧不足的成因:
1.养殖密度过大;
2.养殖水体过肥;
3.水体细菌大量分解有机物,导致氧耗;
4.水体文档升高,溶氧降低;
5.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氨、亚硝酸盐等较多时,其氧化作用也会造成溶氧降低。
氨氮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氨氮浓度应小于L,氨氮含量超过毫克/升(mg/l)时,鱼类会出现氨氮中毒症状。
目前专家普遍认为,养殖中氨氮的含量应严格控制在毫克/升以下。
当氨氮浓度一定时,能否引起鱼类中毒死亡,还受池水pH值、水温高低的影响。
氨氮在水中以游离氨和离子氨形式存在,分子氨对鱼类是极毒的,可使鱼类产生毒血症。
分子氨和离子铵在水中可以相互转化,它们的数量取决于养殖水体的pH和水温。
pH越小,水温越低,水体总铵中分子氨的比例也越小,其毒性越低。
pH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的比例越大,其毒性也就大大增加。
另外一个影响氨氮含量的因素,就是底泥。
若底泥过厚,清塘不彻底,高温季节夜晚,水温较高时,底泥当中的有毒气体就会被释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氧气的消耗量会加倍,于是造成池水缺氧,氨氮含量也超标,鱼类大量浮头甚至泛塘。
因此,养鱼先养水,调节好水质是保证鱼类健康成长的前提。
氨氮中毒的特点:
1.中毒时间。
氨氮中毒,没有季节、昼夜之分,没有天气好坏之分。
但多见于成鱼池、密养高产池及能灌不能排的鱼池。
2.中毒症状。
氨氮中毒,鱼群浮头不明显。
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挣扎,游动迟缓,麻痹乏力。
体暗,鳃乌,口腔发紫,粘液增多,最后活力丧失,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
3.中毒鱼类。
氨氮中毒,轻者多见先死底层鱼类,尤其是鲤鱼。
耐氨氮力强的鲫鱼及泥鳅常可幸存。
如池塘混养鲢、鳙、鲤、草鱼时,先大批中毒死亡的是鲤和鲢,草鱼及鳙鱼绝不会同批中毒。
4.增氧无效。
氨氮中毒,开启增氧机,池鱼四散回避,不敢靠近。
撒泼增氧剂,浮游鱼群仍然毫无反应,症状如初。
依据测定的氨氮、pH和水体温度,对应下列表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有毒的分子氨浓度:
例子:如果氨氮检测值为L(当测得pH为,水温为25℃后,可以从下列《水体中分子氨在总氨中的比重》表中查得对应值为15%),则有毒氨分子为×15%=L。
然后在《可耐受的分子氨浓度》表中查找对应的养殖类。
氨氮调节方法
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鱼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
当氨氮的积累在水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就会使鱼中毒。
氨氮超标通常发生在养殖的中后期,这时候由于残饵和粪便的增加,池塘底部的有害物不断沉积,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
通常先试用解毒净水分解沉降水体中的大分子有机质(如“解毒活水源”),然后试用底改类产品(如“低健康”),分解沉积在池塘底部的有害物。
经过调节后的水质,需要定期使用小球藻源(如“藻生元”)、枯草芽孢杆菌等进行肥水,稳定水质。
炎热天气除需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体底层足够溶氧。
同时,每半月定期施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和有机生物复混肥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如“颗粒菌康”),分解有机废物,抑制氨氮产生。
定期应对水体施加消杀剂进行杀菌,做好这些步骤,池塘的水质基本不会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