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示范高中用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3之表现手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中语⽂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般语⽂书中的现代诗歌也会讲解,也需要背,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诗歌深层次的情感,结合作者的背景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中语⽂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家阅读参考学习!1⾼中语⽂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式、表现⼿法、修辞⼿法、构思⽴意的技巧四⼤类。

(⼀)表达⽅式主要涉及抒情⽅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和描写⽅法【正⾯描写(明写)/侧⾯描写(暗写),⽩描/⼯笔,实写/虚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景/静景,远景/近景】。

(⼆)表现⼿法包括⼀些具体的描写技巧【如衬托(正衬、反衬)、对⽐、渲染、⽩描、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情景交融、乐景哀情等】;也包括形象意义的表现⽅式【如象征】;还包括材料的组织⽅式【如联想、想象】。

(三)修辞⼿法包括⽐喻、拟⼈、夸张、借代、对偶、排⽐、反语、双关、⽤典、设问、反问等。

(四)构思⽴意的技巧包括先景后情、以景作结、起承转合、抑扬、铺垫(蓄势)、照应、过渡、以⼩⻅⼤、借古讽今等。

2⾼中语⽂诗歌鉴赏表达的技巧1、衬托A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烘托⼈,如《秦罗敷》中借“⾏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或者以景物烘托⼈物,如《琵琶⾏》中三次写江中之⽉,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琵琶⼥的技艺⾼超和⼈物凄凉孤独⽽悲伤的⼼情。

反衬,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作背景,烘托主体。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衬托,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杜牧《⻬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看微⾬,鸳鸯相对浴红⾐。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孤寂的⼼情。

如“蝉噪林愈静,⻦鸣⼭更幽”、“僧敲⽉下⻔”“⽉出惊⼭⻦,时鸣春涧中”等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

广义上指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和行文措辞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包括修辞手法(针对诗句而言)篇章手法(针对全诗)、表达方式、结构方式四大类。

一、修辞手法1. 比喻: 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叫“打比方”。

作用: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作用:把物人格化或人“物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画面更加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隽永。

3.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

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或事物叫“借体”。

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鲜明、形象,更能感染读者。

5. 对偶: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6. 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类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层层深入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强化感情。

7.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手法。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手法及技巧归纳篇教学内容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手法及技巧归纳篇教学内容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手法及技巧归纳篇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篇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大部分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因事抒情抒情方式乐景乐情借景抒情哀景哀情间接抒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1例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例2:杜甫《倦夜》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答: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2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①因事抒情:例3: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例4: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②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衬哀情:例5: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后两句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

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

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哀景衬乐情:例6 :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 说你的理由。
〖试题透视〗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 妙变化,耐人寻味。问题是“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从什么 转达什么上来。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 的“悔”。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 的赏析。
〖试题透视〗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 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 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 人非”。下片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想借游览 以排遣凄楚的心情,有泛舟双溪的想法。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 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又预料到愁重 舟轻,不能承载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参考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 “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女主人公触景生 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婿,自身的孤独寂寞、 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 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寓情于景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 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 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 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 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

古诗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关于古诗词鉴赏,江苏高考考试说明指出:1、鉴赏诗词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为了在高考中有效地解读古诗词,我们必须要了解何为表达技巧。

下面我们来细细阐述。

诗词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互文、反复等。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藉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议论三、表现手法:衬托(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渲染烘托、抑扬对比、虚实结合、托物言志、象征、比兴、、联想和想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用典等。

㈠表达方式:1.描写:①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达到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目的,那么就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强烈推荐)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强烈推荐)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总结一、表达技巧的分类(一)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1.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

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表达主旨含蓄。

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曲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

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

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2.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

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举个欲扬先抑的例子。

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诗中三四两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

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考生在遇到此类表达技巧的时候,就要仔细分析诗人扬抑的对象,不要歪曲了本意。

3.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联想和想象一样,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总结)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总结)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总结)1、考点解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比喻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

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

夸张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时练习2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这首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分外明亮,(步骤二)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三)。两处反 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现了心中由飘泊引 起的孤独寂寞之情(步骤四)。
2、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关系
区别 表现手法是用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 的表达效果的手法。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 的表达效果的手法,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 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 角度表现文章的。 联系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 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 表现手法;比喻、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 是一种表现手法。 在具体的语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 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表现力,或是某 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 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例3: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贾岛《暮过山村》
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 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 例4: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 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 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 者孤独的心境。
(二)烘托(渲染)
• 烘托(渲染):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 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石头城(唐·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例1 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 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 烘托渲染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例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两句共六个特写镜头,描写了六种不同的景物:劲急的秋 风、高远的天空、凄厉的猿啸、清冷的渚、白色的沙、归巢的鸟, 高、低、动、静、声、色、态都有,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渲染出 一种空阔高远,凄清孤寂的环境气氛,为后两联叙述自己的悲苦 经历和境遇,抒发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之
表现手法(第三课时)
二O一二年十一月
诗词鉴赏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第一课时
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表现手法也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文章整 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感染读者的 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 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1、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 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 运用形式。 表现手法则是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的方 法。
朱 熹 的 解 释 现 在 的 解 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直接表达 排比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就是譬喻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比喻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内容。 联想
பைடு நூலகம்
即时练习1(即时巩固P36题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 答。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问题: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 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 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 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提示】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 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 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 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 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
再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赋”1: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赋”2: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三)赋比兴
我国古典诗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艺术表 现手法。“赋、比、兴”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主 要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是直接叙事写景的方法;比是打 比方,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是 烘托气氛的渲染手法。这三种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很大,后 世出现的多种表现手法都可以看作是赋比兴的发展和综合运用。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 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 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如《诗经.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第三章首句)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 可说也。” 比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 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 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

表现手法主要有: 衬托(正衬和反衬)、烘托(渲染)、 赋比兴、用典、象征、虚实(联想和 想象)、卒章显志、白描、借古讽今。 • 以下逐一简释。
(一)衬托(正衬和反衬)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 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 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 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 “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 突出了周瑜的地位——正衬。 • 《鹊桥仙》(陆游)“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日夜常啼杜鹃。”以“静”突出杜鹃悲 切的叫声——反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