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关系的哲学思考
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S s A IS y r 嘶 d
2 0 9.8(中 ) 0
{占 l 缸会 ; J
和 谐 社 会 的 哲 学 思 考
金
摘 要
栋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基本特征, 实践、 辩证法和唯物史观阐述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础.坚持理论和实
和谐 社会 辩证 法 唯 物 史观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90 9(090 -4-l 10 .5220 )8 8O 2
马克思主义 哲学认 为, 联系 是事物 内部诸要素之 间 以及 事物
处: 充满 活力 , 是能够 使一切 有利 于社会 进步 的创造 愿望得 到 之 间的相互 影 响、相互 作用 和相 互制 约 的关 系 。和 谐社 会 的构 就 尊 重 , 造活动 得到支 持 , 造才 能得 到 发挥 , 创 创 创造 成果 得到肯 建, 即意 味着社会各 个组成 部分 的和谐共 处, 政治 、 济、 经 文化 、 社 定 : 定有序 , 是社会 组织机 制健 全, 安 就 社会管 理完 善, 社会 秩序 会 四个 子系统 , 共处 于一个 大系 统之 中 , 能互补 , 功 良性互 动 。 在 良好 , 民群众 安居乐业 , 人 社会 保持 安定 团结 ; 人与 自然和 谐相 四个子系 统 的互 动 中, 治系 统无疑是 处于 占主 导地位 的系统 , 政
我国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社会公平之哲学思考

2012年第·12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7期Dec2012[摘要]社会公平历来是许多社会科学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追求公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当前的社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社会公平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
因此,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公平;和谐社会;原则;过程[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2-0145-02我国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社会公平之哲学思考郭(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针对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不和谐的社会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的和谐社会。
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社会公平的矛盾和问题,首先应该对社会公平有一定的认识。
一、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正如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中所指出的,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这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任务明确地告诉人们,我国当前和今后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综合的、多层面的、动态的概念。
就其基本内容来说,主要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等四个层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
而关于社会公平,从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公平问题始终是人们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我们不应当用道德学或法学,也不应当诉诸任何人道、正义甚至慈悲之类的温情”,社会公平归根到底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对人类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就提出了公平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这样的事实, 即对社会和谐与否的体验 和感受在总体上更多的
的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对 是凭借感性; 第二, 对体验和感受的主体外延的界定不能一味地 于当代中国来说, 就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 是由中国共产党领 求“ , 全”而只能是指特定的社会中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当然,
中 国 分 类 号 34 1 6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1 35 20  ̄ I 08 3 17 一S6 (06 I 一09 —0
积极、 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 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 美感产生于主体从客体那里体验到 自己生活中健康、 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以和谐社 。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全体人 民各尽其 的对象化活动的所有对象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中国来说 , 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主席指出, “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
和谐是位居于人类三大追求之中的最高层次美的追求的一 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
99
为建设民主法治服务 , 进行广泛的民主法制的宣传教育, 培育和 提高公民的民主和法制意识 , 为民主法治的真正落实打下坚实 的基础; 为实现公平正义服务, 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公平
正义的含义, 认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认识每个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协调人们之问的利益矛盾的过程中发挥它
个方面, 也即是和谐美。“ 从本质上讲, 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 和谐相处的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 就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与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思考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下面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与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理念。
它强调人类共同性,并主张各国和民族应该超越利己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共同构建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世界。
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促进人类命运的共同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1. 辩证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动态的、矛盾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辩证唯物主义提醒我们要正视和解决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通过矛盾的斗争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2. 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产生和变迁的。
它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过程,各个社会形态都有其历史使命和特定的发展阶段。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通过历史经验和教训来指导我们解决当今存在的社会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
3. 公有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
这种公有制的实现有助于消除私有制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剥削,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公有制有助于解决贫富差距、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4.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维普资讯
黄孟州 邹 以军 姚 曦亮
构建和谐社会 的哲学思考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 国的第 一要 务 , 这是 我们 党对 执政规 律 、 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 的升华 。 社 在构建和谐社 会这个 宏伟 的 目标 和道路 上 , 我们 必须 深化对发展的认识 , 解决发展观念问题 , 正确认识发 展的作 用 , 刻认识发展 的机遇 。必须认真研究新 情况 , 决好发 深 解 展思路问题 , 清“ 弄 三个代表 ” 重要思 想对 发展提 出 的新 要
益和共 同愿 望。本 文从系统和谐 出发 , 图阐明和谐社会 应解决 的主要 矛盾、 谐社会 的 目的和动力 以及 构 力 和
建和谐 社会的道路 问题。 关键词 : 和谐 社会 ; 哲学 ; 学发 展观 科
中图分 类号 :92 C1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0 — 7( 0) — 04 0 1 8 6 2 60 03 — 2 0 9 0 2 和谐社会任务 的提出 , 明中 国共产 党对 中 国特 色社 表 会主义和社会 主义 现代化 的认识 , 发展到 了一个新的 水平。
相处的社会 。
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统筹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经济
全球 化和加人世贸组织 的新形 势对 我 们提 出的 时代课题 。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辅相成 , 可偏废 , 不 始终保 持一种富
有生机与和谐的运行状态, 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和标
【 收稿 日期 ]o 6 O —1 20 一 1 O
的、 绝对的、 单向度作用的因素, 指出这种观点是一种“ 错
误” 它会引起 “ , 惊人 的混 乱 。【 为此 , ” 】 马克思 、 思格 斯在 阐
扩大的趋势 。 阶段社 会经济发 展的需要 。 是深化改革 是新 也
对毕节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

20 0 6年 第 3期 总 第 2 4 卷 ( 第 86期 ) 总
毕 节 学 院 学 报
J OURNA UI NI ERS L OF B E U V nY
NO. 2 o 3. 0 6 V0 . 4 I2 Gen rlNo. e a 86
一
、
成全体 人 民各 尽其能 、 各得 其所 而又和谐 相处 的社会 是巩 固党执 政 的社会 基础 。 现党执 政 的历史 任务 实 的必 然要求 , 明确 了构建 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 具备 的基 本特 征是 : 并 民主法 治 、 平正 义 、 信友 爱 、 满 公 诚 充 活力 、 安定 有 序 、 与 自然和谐 相处 , 现 民主 与法 治 的统 一 、 平与效率 的统 一 、 人 体 公 活力 与 秩序 的统一 、 科 学 与人 文 的统 一 、 与 自然 的统一 。建 设这样 一个 和谐社 会 , 应我 国改革发 展进 入关键 时期 的客 观需 人 适 要 , 现了广 大人 民群众 的根 本利 益和共 同愿望 。 体 二、 和谐 社会 建设 及其与 自然 的 内在 关 系 唯物辩 证法认 为 , 世界上 的任何 事物 都是矛 盾的统 一体 。我们生 活 的现实世 界 , 是 由人类社 会 和 就 自然 界双方 组成 的矛 盾统一体 , 者之 间是辩证 统一 的关 系。一方 面 , 与 自然是 相互 联 系 、 两 人 相互 依存 、 相互渗 透 的 : 人类 的存 在和发 展 , 刻也 离 不开 自然 , 一 必然 要通 过 生 产 劳动 同 自然进 行 物 质 、 量 的 交 能 换 。随着生 产力 水平 的提 高 , 人类 认识 自然 、 造 自然 的 能力 不断 增强 , 在 的 自然 到处 都 留下 了人 的 改 现
关于和谐社会社会主体的哲学思考

道 德 人 同样 不 可 能 也 不 应 该 绕 开 利 益 去 高 谈 所 谓 的高 尚 正如邓 小 平所 言 :“ 重视 物 质利 益 , 不 对 少数 先 进分 子 可 以 ,对广 大 群众 不行 , 段 时 一
间可以,长期不行 。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 没 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 行动 。 但是 , 革命是在物 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 的,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 , 不
是 一切社 会 关 系的 总和 。马克 思正 是在 这个 意 义 上说 :“ 特 殊人 格 ’的本质 不是 人 的胡子 、血液 , ‘
和谐 人 具有 深厚 哲 学底 蕴 ,尤其 是 马克 思 主 义 人学 思想 。文章域 于 哲学 视 角 ,从 人 性假 设发 展 轨迹 、理 论依 据及 科 学理 解三 个 方面对 和谐社 会 主体 作点 粗 浅探 索 。和谐 社会 主 体研 究一 定程 度 上丰 富 了人学 的当代 发展 内涵 ,也 是对 社 会 主 义 和谐社 会 状态 下社 会 主体 的科 学合 理 的诠 释 。
私” 无利” 、“ 。从 现实 的角 度看 ,利 益是 基 石 ,
济 人 ”假设 和 “ 道德 人 ” 出现 危机 时 ,基 于人 与 自然 的可持 续发 展理 念 的背 景 中提 出的一种 新 的
人性假 设 。
但 是 ,“ 生态 人 ”假设 同样 是 片 面 的 ,不 妨
从 以下 两个 方 面 予 以分 析 :( )“ 1 生态 人 ” 假设
适应 。在哲 学视 角下 ,从人性假设 发展轨迹 、理论依据 以及科 学理解 三个方面对和谐社会 主体进行较 为深入
的论述 ,可以丰 富人 学的 当代发展 内涵 ,也是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状 态下社会主体的科 学的合理的诠释。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与社会伦理分析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与社会伦理分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命伦理观和社会伦理分析两个方面,探讨庄子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一、庄子的生命伦理观庄子的生命伦理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放下欲望和功利心,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保持内心的宁静。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像大自然一样,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还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应该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庄子提出了“大道至简”的观点,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简单和纯粹,不被外界的杂念所扰,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境界的升华。
他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由。
二、庄子的社会伦理分析庄子的社会伦理分析主要集中在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和扭曲。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关系的本质,进而提出了一些对社会伦理的思考。
庄子认为社会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和和谐的基础上。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不应该争斗和压迫。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摒弃功利心和竞争心,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的。
庄子还对权力和政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权力和政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容易导致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平。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揭示了权力和政治的本质和影响,进而提出了一些对权力和政治的思考。
他主张政治应该服务于人民,不应该滥用权力和追求私利。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警惕权力的腐败和滥用,追求公正和公平的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沟 通 、平 等 对 话 、 互 补 共 赢 、 自 由选 择 的行 动 性 原 则 ,摒 弃各 种 不 “ 和 谐 ” 的 错 误 文 化
章 百 姓 ,百 姓 昭 明 ,协 和 万邦 ” ;《 论语》 日 :“ 君 子 和
而 不 同 ,小 人 同 而 不 和 ” l 3 ] 。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和 谐 观 认 为 ,和谐 是 对 立 事 物 之 间 在 一 定 的条 件 下 ,具 体 、动 态 、相 对 、辩 证 的 统 一 ,是 不 同事 物 之 间 相 同相 成 、
形 成 关 系 的 统 一 。 换 言 之 ,以 和 谐 思 维 促 成 和 谐 行 动 ,是 实 现 社 会 和谐 的 必 然 维 度 。本 文 从 和 谐 的概 念
的 个 体 处 于 彼 此 对 等 的水 平 地 位 上 ,因 而 可 以形 象 地 称 之 为 横 向 差 异 。而 人 类 社 会 中 的 差 异 却 以垂 直 性 关 系 为 主 ,也 就 是 具 有 差 异 性 的个 体 以 上 下 、尊 卑 、贵 贱 等 人 为 制 造 的 价 值 判 断 予 以划 分 ,彼 此 之 间 并 不 对 等 , 而是 处 于垂 直 地 位 上 ,可 称 之 为纵 向差 异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人类 社 会 常 常 不 是 尊 重 和 正 视 差 异 ,而 是
关 键 词 : 和 谐 ; 差 异 : 冲 突 ; 垂 直 性 关 系 : 平 行 性 关 系
中 图 分 类 号 :B 2 6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4 9 4 ( 2 0 1 3 ) O l 一 0 0 7 1 - 0 5
和 谐 作 为事 物 之 间 的一 种 特 定 关 系 类 型 ,首 先 意 味 着 存 在 两 个 或 两 个 以上 相 关 的 元 素 。 和谐 并 不 是 元 素 之 间 相 互 关 联 的 必 然 结 果 ,和 谐 关 系 的形 成 需 要 具 备 一 定 的客 观条 件 。 当两 个 或 两 个 以上 不 同元 素 在 平
等 互 补 的 基 础 上 彼 此 连 接 并 相 互 对 象 化 时 ,就 可 能 呈 现 和谐 状 态 。 为 了 取 消 差 异 ,用 各 种 手 段 消 除 异 己的 行 为 ,不 仅 不 能 带 来 和 谐 ,还 会 导 致 灾 难 性 的 后 果 。
“ 夫 和 实 生 物 , 同则 不 继 。 以 他 平 他 谓 之 和 ,故 能 丰
相 辅 相成 、相 反 相 生 、互 助 合 作 、互 利 互 惠 、互 促 互
补 、共 同发 展 的关 系 。笔 者认 为 ,和 谐 是 差 异 互 补 的
平 等 统 一 。 这 一 定 义 虽 然 简 洁 ,但 内 涵 却 极 其 丰 富 ,
概 括 了这 一 概 念 应有 的 内涵 和外 延 。 莱 布 尼 茨 说 ,世 界 上 没 有 两 片 完 全 相 同 的 树 叶 。 孟子也说 : “ 夫 物 之 不 齐 ,物之 情 也 。或 相 倍 蓰 ,或 相 什 百 ,或 相 千 万 。子 比而 同 之 ,是 乱 天 下 也 。” _ 4 正 是 因为 差 异 性 的 普 遍 存 在 ,整 个 世 界 才 丰 富 多 彩 。 自然 界 中 的差 异 以 平 行 性 关 系 为 主 ,也 就 是 说 具 有 差 异 性
受 利 益 及 由此 产 生 的纵 向差 异 思 维模 式 的 影 响 ,经 常 走 向两 个 极 端 :或 企 图 以简 单 粗 暴 的 方 法 取 消 差 异 , 或 企 图 以粉 饰 虚 张 的 手 段 夸 大 差 异 ,不 仅 人 类 社 会 被 区 隔 划 分 ,而 且 自然 界 也 因人 类 意 志 的 干 预 而 危 机 四 伏 , 自然 和谐 状 态 面 临着 人 类 社 会 的诸 多 挑 战 。 《 道德
长 而 物 生 之 。若 以 同 裨 同 ,尽 乃 弃 矣 。” 口 可 以 说 ,和 谐 是 事 物 多 元 相 关 的一 种 完 美 状 态 与最 高 原 则 。 和 谐
要 求 我 们 首 先 要 学 会 如 何 正 视 并 尊 重 事 物 之 间 的 差
异 ,然 后 在 差 异 的 基 础 上 以平 等 、共 赢 、互 利 的 原 则
界 定 开 始 ,对 和 谐 的 本 质 特 征 进 行 辩 证 分 析 ,在 具 体 的 社 会 情 境 中考 察 和谐 的 构 成 要 素 与关 系 变 量 ,分 析
达 成 社 会 和 谐 的行 为选 择 与 现 实 条 件 。
和 谐 概 念 的界 定
一
、
“ 和 谐 ” 自古 以 来 就 是 哲 学 家 、思 想 家 研 究 的重 要 范 畴 。古 希腊 哲 学 家 毕 达 哥 拉 斯 认 为 ,整 个 宇 宙 就 是 一 个 和 谐 ;赫 拉 克 利 特 认 为 ,和 谐 产 生 于对 立 的事 物 。 中 国古 代 典 籍 中更 是 充 满 了关 于 和 谐 的论 述 。
社 会 和 谐 关 系 的 哲 学 思 考
口 孙 浩 然
( 云 南 民族 大 学 ,云 南 昆 明 6 5 0 0 3 1 )
摘 要 : 和 谐 是 多 种 元 素 差 异 互 补 的 平 等 统 一 。 自 然 界 的 差 异 以 平 行 性 关 系 为 主 , 人 类 社 会 的 差 异 以 垂 直 性 关 系 为 主 。 在 社 会 中 互 动 的 主 体 , 形 成 高 低 、 主 次 、 先 后 、 强 弱 、 左 右 、 内 外 、 我 他 等 七 种 关 系 类 型 社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