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的医疗 读后感
用科技让医学回归初心而不是迷失:无效的医疗读后感

用科技让医学回归初心,而不是迷失:《无效的医疗》读后感近一年来医疗界可谓激荡不已,医生面对狂暴的医闹已然麻木,而公众对儿科危机和糖尿病大爆炸却意识淡漠。
”魏则西”事件爆出细胞免疫治疗等新技术被滥用,更深挖出莆田系『医疗产业化』的阴暗往事。
我们的医疗体系究竟能不能维护我们的健康?医学技术的进步究竟能不能促进我们的健康?JörgBlench 的《无效的医疗》(HeilloseMedizin)在十年前提出的问题,如今仍显得振聋发聩。
在中国的语境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更是怵目惊心了。
我不是很满意把HeilloseMedizin翻译为『无效的医疗』,Heillose这个词很有深意:Heil在德语里是安全,完美,纯洁无暇的意思(P.S:纳粹著名的致敬词里就用了这个词),而Heil+lose的书面意思是『幻想破灭』。
曾几何时,公众对医疗有着玫瑰色的幻想:安全的照料,完美的医术,和纯洁如白大褂的医生。
然而现实却是血淋淋和令人失望的,JörgBlench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揭示了令人失望的原因,即医疗界的三种失控:过量的药物,不必要的手术和徒生烦恼的检测过量的药物大处方其实并不是中国特色,而是全世界的医生都会干的事情。
$@@x年,德国每年开出x万吨药物,平均每人一斤药(真是大吃一斤!)。
导致药物滥开的原因很多:医生虽知疾病可以自愈,却拗不过病人而开出安慰剂。
诊断疑云重重,那就多开几类来地毯式轰炸。
老医生依赖临床经验或同行推介而开出并没有卵用的药物,疏于学习因此也不知道自己过时了(甚至在看到实证研究后还坚持己见,拒绝指南,视之为学派斗争的产物)。
而不同医生为不同病症开出的处方,累加起来也会互相打架,以至于某些老人竟要同时吃$@多种药,包括为药物性肝肾损伤擦屁股的药。
如果说医生的处方还受到医学规范和道德的节制,那患者自己在零售药房,街坊朋友的保健品推销员的洗脑下服用的中药,药膳和来源不明的保健品,就可怕的多了。
《无效的医疗》德国医生揭露医疗界触目惊心的真相

《无效的医疗》:德国医生揭露医疗界触目惊心的真相好书推介畅销书《发明疾病的人》作者最新力作,数月雄踞德国非文学类图书排行榜前十名,《无毒一身轻》作者林光常倾力推荐!为什么医疗开销越大,我们对健康的担心却越重?为什么医生总是建议用昂贵的药品、甚至让患者接受那些医生本人不会选择的手术?本书运用了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告诉我们,现代人类正在接受着很多无效甚至有害的药物和手术……这两天读了一本书《无效的医疗》,是德国医生尤格.布来克所著。
我们绝对有必要了解更多的医学病理知识。
来应对医生带给我们的不真实信息。
这本书给我们上关于医疗领域了触目惊心的一课,出身医生的布来克勇敢的揭开了医疗领域的“灰色面纱”。
他在书中揭示了的医疗领域的种种“潜规则”。
这些“潜规则”常常无情的侵害着无助的患者和家属,在欧美,一些不透明、不清晰的治疗方法渐渐被民众所怀疑和摒弃。
但在我国,这些所谓“高端治疗术”正被一些医院炒得“如日中天”,如“干细胞移植”技术,国外目前仍处在研究阶段,国外临床应用十分慎重,而在中国“干细胞移植”正被医院应用得热火朝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字——利。
民众对医院司空见惯的麻木与蒙蔽,竟然一相情愿的痴迷和信任。
在患者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很难区别,疾病的治愈究竟是成堆的药品和外科手术的作用,还是身体自我康复的结果。
全世界25000种医学刊物,每年发表200万篇医学论文,但其中70%研究结果都不公之于众——因为这些论文反映的是现代医疗的负面和弊端,是医疗界的“雷区”,一旦公布对医疗机构非常不利。
这是一个谎言,很多时候,它欺骗了生命,更多时候,它自欺欺人。
从整形外科的神话,到心脏手术的误导;从无奈的腰痛,到以痛苦出名的化疗,都令人忧虑。
人们知道的信息越少,接受治疗的情况也就越频繁,未知会带来恐惧。
伤痕累累的心脏10多年前,有一种“心脏激光手术”,是在跳动的心脏上烧灼出20—30个小洞,让血管得以再生来改善心肌供氧,这项手术的创立者是瑞士克劳茨林心脏外科医学中心首席医生迪克·马斯,这项手术在欧洲曾经疯狂的盛行,后来经英国专家反复论证,此项手术并没有比仅仅服药的患者有更高的生存率,但手术费用却非常之高。
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读后感

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读后感
以前吧,觉得医疗这事儿就像个神秘的大盒子。
医生在里头捣鼓,病人在外面等着结果,偶尔出点岔子,那简直就是一场混乱的大战。
可这个条例一出来,就像是给这个混乱的战场立了些规矩。
从病人的角度看啊,这就像是给了我们一把保护自己的小伞。
以前要是遇到医疗事故,咱普通老百姓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该咋办。
现在好了,这个条例清楚地告诉我们有啥权利,要是真有啥问题,该怎么去解决。
就像有了一个明确的地图,不会再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了。
比如说,它规定了医疗事故的鉴定程序,这就很靠谱啊,不是谁随便说了算的,得按照科学的方法来鉴定到底是不是事故,是哪方的责任。
这就好比在一场比赛里有了公正的裁判,大家都得按照规则来。
再从医生的角度想想呢,其实也是一种保护。
医生们也不容易啊,每天面对那么多病人,就像在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的。
有了这个条例,明确了责任范围,那些无端的指责和冤枉也能减少一些了。
只要医生按照规定的医疗程序好好看病,就算出了点意外情况,也能有个公正的处理方式,而不是被病人或者家属不分青红皂白地大闹一场。
这就像是给医生穿上了一层防护服,让他们能更安心地治病救人。
不过呢,这个条例要真的实施得好,还得大家都遵守才行。
就像一场游戏,规则有了,但是玩家要是都耍赖,那这游戏还是玩不下去。
病人不能因为想多要点赔偿就无理取闹,医生也不能仗着自己懂医学知识就隐瞒事实。
大家都得坦诚相对,按照条例的要求来处理医疗事故才行。
2020年关于阅读医疗事故的读后感

关于阅读医疗事故的读后感医学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由于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疗行为所导致的医疗事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了巨大危害。
给大家了关于医疗事故的读后感,仅供参考。
又看到关于医院出医疗事故的帖子,心情很沉重。
现在的医疗环境是越来越好,但是医院医生的行为并没有像外在环境那样越来越好,而是越来越冷漠。
许多的医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略了作为一名医生的医德,忘记了医者仁心的要求,医生永远没有办法体会作为一名患者或患者家属是怀着一颗怎样的心情迈进医院大门的!她他们是怀着一颗仰视的目光迈进医院,带着一颗卑微的心情,他们的要求有时很底,就是医生抽出一点点时间听听他们的咨询,但是我们的医生大部分都是板着脸,或是一脸的不耐烦,还没有等病人说出什么,检查单开出一大捧,检查做完了,问也不问,刷刷。
,药也开好了,病人莫名其妙的就被打发了。
如果我们的医生都能耐下心听听病人的主诉,给病人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病人的病也许不用药就先好了一大半了。
真希望去医院看病能看到医生的笑脸和真诚的问候!其实医患沟通好了,也就少了太多的争论。
失去亲人的家属很悲痛,这是肯定的,。
即使是个陌生人看了,也觉得很难过。
但人毕竟已经离开了,失去亲人的痛苦,是作为旁观者所不能体会。
一边要忍着伤痛,一边也要好好冷静的想想,到底什么样的解决方式和结果是这样一个已经悲伤的家庭想要的。
做为医生,也是人,不是神,目前有很多病情不能明确诊断,诊断了也不能治愈例如癌症,轻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即使医生一点都没马虎,患者生命有的也是不能挽回的。
但是医生也是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出一丁点的差错。
医生是凡人,诊断及治疗疾病需要经验和知识,更何况,在医治患者的过程ing,各种复杂的情况都有,身体的差异、药物的敏感度、病症发生的不同原因、存不存在其他的疾病问题和隐性症状等等,都会对不同的患者即使是相同的治疗相同的用药也产生不同的效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两个同样身高体重年龄的小孩,如果同时因为一种病因发烧39度,之后在同一时间吃了相同的药,一段时间后,一个人病愈,一个人因为是恶性传染病而死去了,两个人就诊时症状相同,但有两个不同的结果,。
一部震惊世界的医学真相著作《无效的医疗》

-部震惊世界的医学真相著作《无效的医疗》一部震惊世界的医学真相著作《无效的医疗》来心唤醒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这两天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无效的医疗》,是德国医生尤格•布来克所著。
这本书给我们上关于医疗领域了触目惊心的一课,出身医生的布来克勇敢的揭开了医疗领域的“灰色面纱J他在书中揭示了的医疗领域的种种“潜规则”。
我们绝对有必要了解更多的医学病理知识,来应对医生带给我们的不真实信息。
在一次全国政协医卫组委员联组讨论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协和医院肝胆外科著名医生黄洁夫同志拿出一本震惊欧洲医学界的真相著作《无效的医疗》说:很多药不是该吃的,却在吃;很多治疗是不需要的,却在做; 很多手术会使病人更痛苦,却也在做。
这是现在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黄洁夫,中国肝胆外科专家。
现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无效的医疗》是德国医生尤格•布来克所著。
这本书给我们上了关于医疗领域触目惊心的一课,我们绝对有必要了解更多的医学病理知识,来应对医生带给我们的不真实信息。
正如《新京报》刊登黄洁夫的话语时所说的那样:美国,40% 的医疗是无效的;在我国,这种现象也已经非常突出。
黄洁夫说:“我是肝胆外科的,在临床上,很多小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 肝上的血管瘤对人是无害的,70%的胆囊结石是无症状的,医学上称为,安静的石头S并不影响健康,但是现在只要进了医院,一般都要你去做手术”。
治愈疾病的到底是医学,还是人体自身?在患者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很难区别,疾病的治愈究竟是成堆的药品和外科手术的作用,还是身体自我康复的结果。
全世界25000种医学刊物,每年发表200万篇医学论文,但其中70%研究结果都不公之于众——因为这些论文反映的是现代医疗的负面和弊端,是医疗界的“雷区”,一旦公布对医疗机构非常不利。
比如:10多年前,有一种“心脏激光手术”,是在跳动的心脏上烧灼出20-30个小洞,让血管得以再生来改善心肌供氧。
这项手术的创立者是瑞士克劳茨林心脏外科医学中心首席医生迪克•马斯,这项手术在欧洲曾经疯狂的盛行,后来经英国专家反复论证,此项手术并没有比仅仅服药的患者有更高的生存率,但手术费用却非常之高。
别让医生害了你读后感

别让医生害了你读后感《别让医生害了你》是一部旨在揭示医疗行业中的不足和危害,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著作。
这本书由医生马杰写就,经过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医疗体系的深入研究,披露了医生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误诊,以及一些不负责任和不合法的医疗行为。
通过对临床案例的具体分析和数据的支持,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医疗事故对病人和家庭所造成的悲剧,并通过提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帮助读者避免成为医疗系统的受害者。
首先,本书通过举例说明了医疗行业中常见的问题和不足。
例如,医生的职业疲劳、过度劳累和工作压力会导致他们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犯下错误。
同时,一些医生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和手术,这不仅造成了病人的经济损失,还可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长期影响。
此外,医患关系的紧张和沟通不畅也是导致医疗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这些事例,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对个人健康的影响。
其次,本书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和方法,帮助读者避免成为医疗系统的受害者。
作者强调了患者应该积极参与和管理自己的医疗过程,提高医疗决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他还提供了一些建议,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医生和医院、如何主动获取并理解病情、如何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如何保护个人权益等等。
这些实用的建议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更加理性地面对医疗问题。
此外,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一些改进医患关系的方法,如加强沟通、培养信任和尊重。
通过这些方法,医生和患者可以形成更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医疗治疗的效果和质量。
这对于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和误诊的概率,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增强医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总体来说,《别让医生害了你》这本书给了读者一个更加客观和全面的了解医疗行业的机会。
通过揭示医疗行业中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提供解决方案和方法,作者帮助读者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并提高医疗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这本书不仅对医学专业人士有指导意义,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帮助他们成为更理性和谨慎的医疗消费者。
医疗纠纷读后感

医疗纠纷读后感最近看了些医疗纠纷的事儿,那可真是让我心里五味杂陈啊。
以前总觉得医院嘛,就是个救死扶伤的神圣地方,医生那都是白衣天使,可这医疗纠纷一掺和进来,感觉就变复杂了。
就好像一锅香喷喷的汤里突然掉进了几只苍蝇,让人觉得膈应。
你看啊,有些医疗纠纷是因为患者或者家属对治疗结果不满意。
这能理解,毕竟谁生病了都想一下子就好得跟没事儿人似的。
可有时候这病它就是很棘手啊,医生又不是神仙,不能保证药到病除。
但患者和家属在那种焦急、痛苦的情绪下,就容易把气撒在医生身上。
就像我有个朋友,他亲戚生病做手术,手术是成功了,可恢复得没有想象中快,他亲戚就开始抱怨医生没尽力。
我就想啊,这不是不讲理嘛,病去如抽丝,哪能那么快呢。
还有些纠纷是因为沟通不到位。
医生每天忙得像个陀螺,可能在解释病情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细致耐心。
患者和家属呢,本来就对那些医学术语一知半解的,一听医生说得模棱两可,心里就犯嘀咕,觉得医生是不是在敷衍。
我记得有个新闻里说,一个患者去看病,医生就简单说了句“先吃药看看”,也没详细说为啥吃这个药,可能会有啥副作用。
结果患者吃了药有点不舒服,就觉得是医生开错药了,大闹一场。
这要是医生当时能多说几句,不就没这事儿了嘛。
当然啦,也有个别医生确实存在技术不过关或者责任心不强的情况。
这就像在一个团队里,总有那么一两个拖后腿的。
这种医生肯定得受到批评和处罚,毕竟患者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都交到了他们手上。
医疗纠纷可不能光指责一方。
现在有些患者和家属就是抱着一种“我是消费者,我花钱了就得给我治好”的心态。
可医疗这事儿,它不是普通的消费啊,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了。
要是都这么想,那医生的压力可就太大了。
就好比你去坐过山车,你不能因为过山车有点颠簸就怪工作人员没把你伺候好,对吧?从这些医疗纠纷里啊,我觉得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和家属,都得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医生呢,要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想想,多给点耐心解释病情,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患者和家属呢,也得明白医生不是万能的,要相信医生也是想把病治好的。
一部震惊世界的医学真相著作《无效的医疗》

一部震惊世界的医学真相着作《无效的医疗》来心唤醒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这两天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无效的医疗》,是德国医生尤格.布来克所着。
这本书给我们上关于医疗领域了触目惊心的一课,出身医生的布来克勇敢的揭开了医疗领域的“灰色面纱”。
他在书中揭示了的医疗领域的种种“潜规则”。
我们绝对有必要了解更多的医学病理知识,来应对医生带给我们的不真实信息。
在一次全国政协医卫组委员联组讨论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协和医院肝胆外科着名医生黄洁夫同志拿出一本震惊欧洲医学界的真相着作《无效的医疗》说:很多药不是该吃的,却在吃;很多治疗是不需要的,却在做;很多手术会使病人更痛苦,却也在做。
这是现在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黄洁夫,中国肝胆外科专家。
现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无效的医疗》是德国医生尤格·布来克所着。
这本书给我们上了关于医疗领域触目惊心的一课,我们绝对有必要了解更多的医学病理知识,来应对医生带给我们的不真实信息。
正如《新京报》刊登黄洁夫的话语时所说的那样:美国,40%的医疗是无效的;在我国,这种现象也已经非常突出。
黄洁夫说:“我是肝胆外科的,在临床上,很多小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肝上的血管瘤对人是无害的,70%的胆囊结石是无症状的,医学上称为‘安静的石头’,并不影响健康,但是现在只要进了医院,一般都要你去做手术”。
治愈疾病的到底是医学,还是人体自身?在患者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很难区别,疾病的治愈究竟是成堆的药品和外科手术的作用,还是身体自我康复的结果。
全世界25000种医学刊物,每年发表200万篇医学论文,但其中70%研究结果都不公之于众——因为这些论文反映的是现代医疗的负面和弊端,是医疗界的“雷区”,一旦公布对医疗机构非常不利。
比如:10多年前,有一种“心脏激光手术”,是在跳动的心脏上烧灼出20—30个小洞,让血管得以再生来改善心肌供氧。
这项手术的创立者是瑞士克劳茨林心脏外科医学中心首席医生迪克·马斯,这项手术在欧洲曾经疯狂的盛行,后来经英国专家反复论证,此项手术并没有比仅仅服药的患者有更高的生存率,但手术费用却非常之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效的医疗读后感
本书作者尤格·布莱克曾在德国和英国获得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学位。
1994年起从事医疗和学术领域的编辑工作。
虽然他的日常工作是与文字密不可分,但他的著作对医学领域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与其他医疗有关的书籍不同,这本书对医疗界的黑暗面进行了放大和批判,揭露了医疗领域的“灰色地带”,为我们这些还未深刻接触医疗体系的普通人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诊疗体系。
书中的内容无疑刷新了我对医生们的看法,虽然医德低下的医生是极少的,但是一个个无比生动的案例,让我对这个社会又产生了一丝惊恐与敬畏,让我不禁反思:医疗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在几个世纪前,放血疗法大行其道,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几乎无人敢质疑这种骇人听闻的医疗手段,只因为这是以治疗为目的的医学,患者对医者的信任使医学的谬误无法得到改变。
英王查理二世成了当时“荒诞的医学”的牺牲品,在放血,拔罐,催吐,灌肠,烧灼…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治疗”后,仍是撒手人寰,御医们看着国王的尸体,说道:“所有的方法都已经试过了呀…”如此可怕的“治疗”,和杀人又有什么两样呢?这已经不是无效了,而是有害了。
到了现代,那些奇奇怪怪的治疗方法终于被禁止了,医学逐渐迈入发展的正轨,所迎来的,却是医疗体制和个别医生的金钱欲望带来的问题。
回到“无效的医疗”这个主题,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一些效果不佳甚至相反的外科手术,比如膝盖清创手术,儿童“内八字”腿部矫正手术等,通过大量的数据证明,这些外来的手术干扰其实并不算完全有用的,可为什么有些不应该继续存在的手术还在医院里进行呢?我们总是向往好的事物,对于有效的医疗手段我们当然是努力推行,而一些无效的手段因为利润,信条的原因,没有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
“只实施那些你愿意用在自己身上的手术——西奥多。
比尔罗思”将这句话作为外科医生的座右铭是很难做到的。
患者对于医生建议的手术,拒绝是很少见的。
但如果医生成为了患者,他们基本会拒绝因背痛等因素带来的手术,这就像以前流传的,菜市场里卖青菜的不敢吃青菜。
因为他们身处于体系之中,深知其中的某些危害。
“在许多状况下,医生们宁可信赖自身的免疫力,而不重视本专业的标准疗程。
”书中也谈到我们日常的现象,感冒用药治疗需要七天治愈,而依靠自身免疫力恢复需要一个星期,很常见的椎间盘突出也可通过合理的锻炼来进行恢复,治疗,而不是期望通过切除椎间盘手术或一些药物治愈。
是药三分毒,依靠外来的力量总会有一些弊端,但人们往往会忽略医疗的负面影响,而只看重于治疗效果,对于自身的免疫能力总是缺乏信心,相信医疗手段才能治愈自己,这也造就了安慰剂这种特殊的药物的诞生和发展。
安慰剂是一种没有任何药效的特殊药品,主要是对病患进行心理上的“治疗”,通过患者心理态度的转变来进行身体的恢复,对一些不严重的疾病常常起到很好的效果。
书中提到医生进行安慰剂效应的测试,对一组病人进行真正的膝盖清创手术,另一组病人进行麻醉,而不进行常规手术,病人并不知情。
结果术后恢复效果基本相同,证实了一些手术的无效性和安慰剂效应的存在性,有时候,什么都不做比什么都好。
“医生除了从一般医疗行为赚取投保人的费用外,还能通过健康检查获得额外收入。
”书中写道诊断后进行的健康检查是一种稍具争议的医疗方式,绝大部分的检查都是毫无意义的,无非是医院为了将检查机器的成本通过检查费收回的手段,然而收入手段不止于此。
医院中播放的商业广告无形中带有一种权威的认证,使得一些病人毫不犹豫地产生信任,给广告商和医院本身带来了巨额的利润,损失的只有病患的钱包罢了。
这种双方获利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盲目地进行无意义的医疗手术,不仅在物质方面对患者造成了损失,更是让现今本就敏感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患者有时不信任医生也是情有可原的,患者对病情的不了解使得他
们只能依靠医生来治疗,当某一天医生都开始不为患者着想了,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值得信任之处呢?
“深入掌握医学知识不应该是少数人的特权。
”不仅是医生,病人也应当理智对待目前的医患处境,尽管书中提出了种种医疗“无效”的案例,但我们应将其当作参考,在就诊时有自己的主见,努力向医生了解病情,平等交流,没有基本的医学常识,就无法理解医生的讲述,因此,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是受益一生的,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PS.黄色高亮部分为引用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