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

合集下载

最新《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最新《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1【原文】2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①,梁父即楚将项3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4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5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6又不肯竟学③。

项梁尝有栎阳逮④,乃请靳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⑤,以故事得7已⑥。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⑦。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8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⑨,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9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⑩,族矣(11)!”梁10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12),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13)。

11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

“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②去:放弃,丢下。

③12竟学:学到底。

“竟”,终于,完毕。

④逮:及,指有罪相连及。

⑤请:求,要。

书:信。

13抵:到达,这里是送达的意思。

⑥以故:因此。

已:止,了结。

⑦皆出项梁下:意思是14都不如项梁。

⑧繇:同“徭”。

⑨阴:暗中。

部勒:部署,组织。

宾客:“指客居吴中依15附项梁的人。

子弟:指吴中的年轻人。

⑩妄言:胡乱说。

(11)族:灭族,满门抄斩。

(12) 16扛:两手对举。

(13)虽:即使。

惮:害怕。

17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

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18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

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19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20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21项梁对他很生气。

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22不值得学。

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23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羽本纪原文及其翻译

项羽本纪原文及其翻译

项羽本纪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闻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

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

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婴。

婴谢不能,遂彊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

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原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项羽本纪原文及其翻译

项羽本纪原文及其翻译

项羽本纪原文及其翻译项羽本纪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谨,称为长者。

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

婴谢不克不及,遂彊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

项羽本纪的文言文翻译

项羽本纪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楚汉之际,英雄辈出,而项羽者,豪杰之雄也。

项羽,名籍,字羽,其先祖乃楚国名将项燕。

籍生而英武,力能扛鼎,气盖世,自视甚高,不事权贵。

籍少时,尝与叔父项梁游学吴中。

吴中人士皆知其勇,号为“羽飞”。

秦灭楚,籍随叔父梁起兵反秦。

梁死,籍遂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令诸侯,威震四海。

籍以勇猛善战,每战必胜,故得天下之心。

然其性好刚愎,不喜听人言,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因此失天下之助。

汉王刘邦,虽勇猛不及籍,而宽厚待人,得人心,渐有天下之势。

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交战于垓下。

汉军四面楚歌,楚兵士气低落。

籍闻歌,泪如雨下,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遂与爱妃虞姬诀别,自刎乌江,年仅三十一岁。

项羽死后,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然项羽之死,使天下英雄为之扼腕。

后世之人,对项羽之勇猛、豪迈,亦多感慨。

项羽本纪,载籍之生平,亦载楚汉之争。

籍以勇猛、豪迈、忠诚,成为千古英雄。

然而,其性格之缺陷,亦使其陷入绝境。

是以,后世之人,常以项羽为镜,反思自己之为人。

昔者,籍以一己之力,横扫天下,然终因性格之缺陷,而陨落乌江。

此乃天意,亦是人意。

项羽本纪,记载其一生,使后人得以窥见英雄之风采,亦使后人深思。

译文如下:昔者,楚汉之际,英雄辈出,而项羽者,豪杰之雄也。

项羽,名籍,字羽,其先祖乃楚国名将项燕。

籍生而英武,力能扛鼎,气盖世,自视甚高,不事权贵。

籍少时,尝与叔父项梁游学吴中。

吴中人士皆知其勇,号为“羽飞”。

秦灭楚,籍随叔父梁起兵反秦。

梁死,籍遂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令诸侯,威震四海。

籍以勇猛善战,每战必胜,故得天下之心。

然其性好刚愎,不喜听人言,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因此失天下之助。

汉王刘邦,虽勇猛不及籍,而宽厚待人,得人心,渐有天下之势。

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交战于垓下。

汉军四面楚歌,楚兵士气低落。

籍闻歌,泪如雨下,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遂与爱妃虞姬诀别,自刎乌江,年仅三十一岁。

《史记 - 十二本纪 - 项羽本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史记 - 十二本纪 - 项羽本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史记 - 十二本纪 - 项羽本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史记 - 十二本纪 - 项羽本纪汉·司马迁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剪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

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篇一: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原文及翻译 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 兵少食尽,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 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 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 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 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 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 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 固决死, 原为诸君快战, 必三胜之, 为诸君溃围, 斩将, 刈旗, 令诸君知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

”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四乡。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 期山东为三处。

於是项王大呼驰下, 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 赤泉侯为骑将, 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 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 “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 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 万人,亦足王也。

原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 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苏教版《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内容分析+作文素材)

苏教版《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内容分析+作文素材)
听劝谏的一面。
虞姬
忠贞不渝、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宠 姬形象;她对项羽的爱情忠贞不
渝,最终为爱情献身。
范增
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谋士形象; 他尽心尽力辅佐项羽,但最终因
项羽的猜忌而离开。
06
跨学科拓展与应用
项羽故事在文学、戏剧、电影等领域的改编与呈现
1
文学改编
项羽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广泛流传 ,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如小 说、诗歌、散文等。这些作品通过丰富 的想象和艺术加工,使项羽的形象更加 生动鲜明。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 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 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文章概述
文章在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 述项羽的家世和早年经历,第二部分是写项 羽在灭秦过程中的功绩,第三部分是写项羽 的失败及悲剧结局。
文章在表现手法上善于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 和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如“破釜沉舟”、 “鸿门宴”等故事,充分展示了项羽勇猛善 战、有胆有识的性格特点。
苏教版《项羽本纪》(原文 +翻译+内容分析+作文素
材)
目录
• 引言 • 原文呈现 • 翻译对照 • 内容分析 • 作文素材挖掘 • 跨学科拓展与应用
01
引言
背景介绍
《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 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 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项羽人物形象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解读与探讨
心理学解读
项羽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心理学家通过分析 项羽的决策过程、情绪变化等方面,探讨了他的性格缺陷和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学探讨
项羽作为历史人物,他的社会地位、家族背景、文化背景等都与当时的社会环 境密切相关。社会学家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等角度出发,对项羽的形象进行 了深入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格决定命运
• 凡是能统一天下营造太平盛 世的君王皆有以下三种非凡的品质, 项羽却都不具备。 •其一,斩钉截铁,当断则断。 •其二,仁慈之心,择时弃之。 •其三,深思熟虑,智勇过人。
也许项羽性格中有着一切悲剧人物所无法抗 拒的命运吧——他残暴凶狠、好杀成性,他性格 直率、感情用事,他刚愎自用、听信谗言,他自 恃甚高、冥顽不灵。他顽固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执着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虽然这种性格让他遭受痛苦磨难,使他最后身心 具疲,使他最终四面楚歌,以至乌江自刎。 但又试想,一个叱咤风云的楚霸王,倘若不能依 靠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下去,活着对他来说又有 什么乐趣呢?他是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苟活的, 所以他选择了自刎,或许这也就是悲剧英雄所留 给我们的无奈吧。
梳理文意(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太史公赞
• 1.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 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 • 2.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 3.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 4.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 • 5.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人物形象分析
• 情节 • 垓下之围 • 东城快战 • 自刎乌江 形象特点 多愁善感、儿女情长 勇猛无敌、自负逞强 知耻重义、(沽名钓誉)

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武 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羽个人的英 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能挡住民心的向背。 生存以人为本,无论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领域、 一个项目都是如此。 • 他可以去攻城略池、啸傲疆场,但他不适合去经 营天下。他不知道用人,本来能人就不多,有一个厉 害的范增却不好好任用,依靠个人的英勇只能营造一 个短暂的传奇。而刘邦则不同,他文武都不突出,但 善于用人,他任用张良、萧何、韩信各挡一面,依靠 群体的力量最终成就了一个王朝的霸业。 • 在秦末乱世的天空中,项羽原本只适合做一颗流 星,他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历史前进的道路。 • 项羽是一面镜子,他反射的光芒足以耀亮古今、 警示整个社会。后人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梳理文意(6)自刎乌江
• 9.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 王也。 • 10.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 11.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 12.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 13.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 14.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 15.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 1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 • • • •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 四方云动 剑在手 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抹 我独爱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忠 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 • 我心中你最忠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 我心中你最忠 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 • 我心中你最忠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 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 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 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 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 实失天下心。”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 ②印刓(wán)敝:把印信捏在手中, 棱角都被摸圆了。
(妇人之仁、失去人心)
人性矛盾的统一体——项羽
韩兆琦在《史记博议》说,“项羽是 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 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 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的像一头驴 子;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暴戾凶残 的令人发指”。
思考探讨 项羽才气过人,英 勇非凡,但最终却 落得个自刎乌江的 悲惨结局,那么,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 他的悲剧呢?
思考: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 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巨鹿之战主要运用了侧面烘托手 法,本段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 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所向披 靡的英雄形象。两场战争,作者运用不 同手法刻画了项羽的性格特点。项羽不 仅有叱咤风云、勇猛善战的一面,他还 有儿女情长、重情重义的一面。
• 京剧《霸王别姬》的一开头就是刘邦准备发兵攻打项羽, 群臣根据当时的不利形势,纷纷劝阻项羽不要出兵。 但项羽不听劝阻,最后竟然蛮横地宣布“退班”。戏演 到这里,周总理轻轻地说道:“一言堂”。 • 项羽回到内宫后,虞姬又规劝项羽不要出兵迎战。项羽 却毫不耐烦地说道:“孤意已决!”周总理评论说:“一 家之长。” • 当戏演到项羽孤军深入到刘邦的埋伏圈时,周总理评论 说:“一意孤行。” • 随后,当项羽被围垓下时,周总理评论说:“一筹莫 展。” • 演到项羽咏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周总理十分惋惜 地说道:“一曲挽歌。” • 戏快要结束时,周总理叹了一口气,说:“一败涂地。”
写作竞技场
我眼中的项羽

虽然在快战中刻画了项羽的神勇无比、威猛异常、 勇力过人、临危不惧的性格特点,让人佩服、敬仰,但 性格决定命运。 • 谁都知道,垓下之围是楚汉相争的最后一次战役, 也是决定最后胜负的关键一战,是不折不扣的决战。然 而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却不是决战,而是快战。用 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也就是说,痛痛快快打一仗,速战速决,尽快了结。这 是逞匹夫之勇啊! • 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 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 于一时,不过逞强示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 • 作为统帅,是应该取“决战”还是“快战”呢? 当然是前者,“胜败乃兵家常事”。所以项羽的性格也 决定了他的失败。
• 司马迁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经久不衰的项羽 形象,对于项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 看看人们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1、司马迁对项羽有怎样的评价?
明确:司马迁并不完全是以成败论英雄,而是 遵从历史,从实际出发,基本客观地评价了历 史人物。他赞扬项羽,但并不隐瞒他的缺点, 他批评项羽的缺点,但并不妨碍对他的敬仰, 这些都是司马迁的可贵之处,也是成功之处。 而司马迁把项羽放入“本纪”来写,也足见对 项羽的赞扬和崇敬。
刘邦之评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 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 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 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 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 要能够在人生的转折关头,特别是 带历史性的关头,头脑清醒,把握契机, 多谋善断,培养理想人格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否则,决不 可能在人生转折的大舞台上演出威武雄 壮的话剧来,而只能像项羽那样仰天长 啸“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为自 己。给历史留下一个个遗憾……
• 结合前人评价项羽评价的诗歌(《题乌江亭》杜 牧、《乌江亭》王安石、 《夏日绝句》李清 照),谈谈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请说明理 由。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 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北宋· 王安石《乌江亭》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南宋· 李清照《夏日绝句》
梳理文意(5)东城决战
• • • • • • • •
1.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2.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田父绐曰:“左”。 5.汉骑追者数千人。 6.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7.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辟易数里。 8.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 项羽悲歌别姬的描写,后来被改编成多种形式 的作品,如元杂剧《楚霸王别虞姬》,元散曲 《项王自刎》,京剧《霸王别姬》,琵琶曲 《十面埋伏》等。
• 故事链接:1966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总 政排演场审查出国节目时,对京剧《霸王 别姬》中的项羽,从头至尾连用了6个 “一”字开头的成语,把项羽的性格特征 和失败的全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
思考:“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 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 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 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 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他特意奋力杀敌,予以证 明。显其勇猛、自负。 呜呼!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 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 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 明确:三位诗人对项羽兵败自杀态度各不相同: 李清照持赞扬态度,歌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 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 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 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 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宁为玉碎,不为 瓦全;杜牧持肯定态度,又对项羽未能重整旗 鼓、卷土重来表示惋惜;王安石持否定态度, 认为项羽自杀是历史的必然。王安石的诗是针 对杜牧的诗写的,他反驳了杜牧诗中“江东子 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