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及防治措施探究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检测结果探讨

计 数资料采用 进行检验 ,P< 0 . 0 5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本组 2 45 例 患 者 中,大 三 阳 患 者 占 4 2 . 8 6 % ;有
9 9 . 1 2 %的患者血液标本 中的乙肝病毒定 量值大 于 l 0 。拷贝 / m l ,有 6 4 . 4 7 %的患者血液标本 中 的乙肝病毒 定量值 大于
乙型 肝 炎 病 毒 血 清标 志物 的 I 临床 检 测 结 果 探讨
姚 红 莲
南 昌大学第 四附属 医院向塘分院检验科 ,江西 南昌 3 3 0 2 0 1
【 摘
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 炎病毒血清标 志物的临床监 测结果。方法 :观察 2 4 5 例 乙肝 病毒感染者 进行血 清标志物 的临床检 验 ,
二对 半检测 的组 合模 式多 种 多
样 ,难 以辨别 。临床研究显示 ,对 HB V进行 常规检测 ,结
果主要 以大三 阳和小三 阳两种结果模式 为主。在感 染早期 ,
一
1 . 3 统计 学方法
采用 S P S S 1 3 . 0统 计软件 进行统计 ,组
般 表现为大三 阳 ,表 示病毒 具有复制 和传 染性 ,处于 发
c Ag。
验 ;采用美 国生 产的 B I O—T E K E L X 8 0 0全 自动酶标 仪进行 检验 ;采用 F Q—P C R对 H B V D N A进行 定量 检测 ,仪器 为
MJ O P T I C O N实时动态荧光 P C R仪。
3 . 2 HB V—M 检测 模式
乙型肝 炎是 常见 的传 染疾 病 ,在 我 国的发 病率 较 高 , 对公众 健康 造成 严重威 胁 ,主要 由乙型 肝炎病 毒 ( H B V) 感 染所 导致 。大约 1 0 %的人都会携带或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 ,
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

60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7 年 1月 B 第 5 卷第 2 期Nov. B 2017 V ol. 5 No. 2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王 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一医院,吉林白城 137000)【摘要】目的 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
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检测其血清标志物,并分析其结果。
结果 HBsAg、HBeAg以及抗-HBc的阳性率是27.0%;HBsAg、抗-HBe以及抗-HBc阳性率21.0%。
结论 检测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有利于做好相关防治工作。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2.60.02BHV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具有十分广泛的流行范围,并且危害性非常大。
BHV具有不固定的流行时间,在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病,随着近些年来我国BHV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其临床检测、治疗越来越受重视[1]。
在BHV患者肝脏中存在一种嗜肝病毒,随着医疗技术提升,患者肝外器官细胞中也相继检测出这种病毒,以往有资料提示,HBV病毒主要在肝外细胞中复制,但是通过血清电镜检查结果证实这类病毒除了在肝脏细胞中繁殖,也可在肝脏意之外的器官细胞中复制。
为了进一步分析HBV患者的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文章抽取了100了对象展开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检测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所选的100例对象均属于我院2016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男性是70例,女性是30例;患者的年龄均在19岁~73岁的范围中,平均是(58.8±5.0)岁,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及防治分析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及防治分析摘要】目的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乙肝病毒感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乙肝病毒检验的150例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方法(定义为对照组)和化学发光免疫法(定义为研究组),对HBsAg、HBsAb、HBeAb、HBcAb、HBeAg等五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
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的HBsAg、HBsAb、HBeAb、HBcAb、HBeAg等五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灵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五项指标指标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在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方面化学发光免疫法比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方法更具优势。
【关键词】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验防治【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102-02乙型肝炎是目前我国临床医学界公认的一种常见传染类疾病,且该项感染类疾病,具有广泛传播和危害严重的基本特征,对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
本次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乙肝病毒感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11月选择在我院接受乙肝病毒检验的150例患者的血清样本,其中包括男性研究对象79例,女性研究对象71例;研究对象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8.5±1.9)岁;研究对象体重43-88kg,平均体重(62.3±0.5)kg。
上述自然指标研究对象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本次研究所用相关仪器和设备,均为我院现有,主要包括:酶标仪、与仪器配套的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发光免疫分析仪。
所有150名研究对象,在入院后当天晚餐之后,均禁食12小时以上,于次日清晨,在空腹状态下,抽取正中静脉血液10mL,在室温条件下放置半小时左右,然后在3000rpm/min条件下,进行离心处理15min左右,取血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方法(定义为对照组)和化学发光免疫法(定义为研究组)对乙肝病毒血清指标进行测定。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管理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管理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方法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为例,选择吉林省卫生厅临床检验中心下发的200份乙肝质量控制血清为检测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00份,分别采用常规检测及经实验室质控管理后的检测。
结果观察组准确率96%,对照组74%,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结论加强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质量控制管理,建立有该实验室针对性的、科学可行的室内质控管理方法,同时做好室间质量控制管理,不仅可明显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又可有力促进检验过程的标准化,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标签: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管理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乙肝病毒(HBV)标志物俗称两对半,包括HBsAg和抗-HBs、HBeAg和抗-HBe、抗-HBc,乙肝病毒标志物检验是临床重要的检测项目。
HBV病毒侵人人体血液引发病毒血症,随血液进入肝细胞转录复制,释放病毒抗原性物质,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造成肝细胞造成损伤[1-2]。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检验手段,包括免疫原与血清制备、抗原抗体反应、化学发光免疫、放射免疫等检测技术,是一种重要的临床疾病检验方式,检测结果是临床重要的诊断治疗依据[3-4]。
加强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免疫学检验可以尽早发现感染者,及早治疗。
该文选择吉林省卫生厅临床检验中心下发的200份乙肝质量控制血清为检测对象,探讨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管理的相关措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吉林省卫生厅临床检验中心对乙型肝炎病毒检测进行质量控制管理研究下发的200份乙肝质量控制血清为检测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00份。
1.2 方法1.2.1 检验方法及措施两组血清样本均采用常规(ELIsA)方法进行检验。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分析及防治对策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分析及防治对策作者:王继峰钟存荻刘家政来源:《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4年第04期【摘要】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的检验结果,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方法:选取1500例该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标志物予以检验,基于检验结果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结果:HBsAg阳性率、患者年龄呈正比关系;抗-HBs阳性率、患者年龄呈反比关系。
结论: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而言,加强其血清标志物检验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该病的及早发现和有效治疗,与此同时,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05-02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将会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所以,该病的防治便成了人们热议的焦点[1]。
做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验工作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可根据检验结果对该病毒的具体复制状况予以判断和评价,能为乙肝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有鉴于此,本文选取1500例该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血清标志物的检验,以期在分析检验结果的基础上,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15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4例,女826例,年龄3岁到87岁,平均27.8岁,职业分布如下:1)幼托儿童20.1%;2)工人41.3%;3)小学生10.6%;4)干部职员19.3%;5)中学生8.6%。
1.2方法1.2.1实验室检测对患者行静脉采血,剂量大约为4mL,提取血清,留作备用。
对血清进行检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英文简称ELISA[2])对乙肝病毒标志物五项予以严格检验,并由专业人员对最终的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探究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探究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探究,为乙型肝炎病毒的预测、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所有标本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进行检测,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根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病毒血清标志物(HVB-M)表现模式进行分类,其中A为最主要模式,占74.9%,B即小三阳模式为第二主要类型,占7.50%;同时对男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进行比较,单独分布在每组的感染模式例的患者,男性多为女性的2倍多。
结论: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其结果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211-01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世界性的性传染疾病。
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以后,机体的血液中会产生一种或多种的抗原抗体系统,对患者血清中病原标志物进行检测,可以指导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分型、发病机理和传染性的判断。
本文就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探究,分析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患者800例,其中男性521例,女性279例,年龄在6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39.5±11.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嘱患者禁食,清晨空腹,用一次性负压采血管采集静脉血5ml,2小时内送检。
所有标本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所有的试验操作和结果判断均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判断标准HBeAg S/CO<1为阴性,反之为阳性;HBsAg S/CO<1为阴性,反之为阳性;抗- HBe S/CO>1为阴性,反之为阳性;抗- HBs S/CO<1为阴性,反之为阳性;抗-HBc S/CO>1为阴性,反之为阳性。
乙肝血清标志物ELISA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乙肝血清标志物ELISA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摘要:乙肝血清标志物是临床常用的检测项目,常用的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在日常工作中,影响其检测的因素较多,常出现一些临床和实验室解释困难的结果或者在不同的医院甚至同一医院内结果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保证ELISA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现就其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在实际操作中易出现的问题和质量控制措施加以分析。
关键词:乙肝血清标志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质量控制乙肝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可能半数以上世界人口曾受感染,每年发生5000万例新感染,每年100万人死亡。
由此可见,我国乙肝流行状况十分严峻。
但是在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时要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出现,不能因假阳性引起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也不能出现假阴性结果,以利于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是目前临床分析和判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程及其传染性的重要依据,常用方法是ELISA法,其商品试剂盒和自动或半自动酶标检测仪现已经在各级医院临床检验中普及应用。
现阶段,由于我国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多采取手工方式操作,影响因素较多,为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必须重视质量管理,下面就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汇报如下。
1 乙肝标志物ELISA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是,试剂盒的质量和试剂的运输与贮存。
试剂盒质量是关系到ELISA 检测结果准确度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生产ELISA试剂盒的厂家众多,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资料显示,不同厂家试剂的敏感性为89.4%~99.3%,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ELISA试剂盒热稳定性差,遇热后灵敏度、特异性都将降低。
而ELISA 试剂盒的货架寿命只有6个月,这样就要求试剂盒在4~10℃下运输贮存,各实验室在贮存环节上都能达到要求。
但目前在炎热的夏季无法保证试剂盒的冷链运输。
试剂盒经过几天的长途高温运输,其货架寿命将消耗殆尽,如各实验室还按说明书的有效期使用至6个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将无法保证。
对西安市大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和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 是全球性 的公共 卫生问 题 ,我 国人群 HBV携带率约为 10% [ 1] 。HBV感染后易发展成慢性 肝炎 ,部分可演变为肝 硬化 或原发性肝癌 。据 1995年全国大 学生体质健康 调 查显 示 ,我 国 大学 生 HB sAg平 均阳 性 率为 10. 09% [2 ] 。为了 了解大学新生 中 HBV 的感 染状 况 , 尤其是 医学院校的学生 ,更好的做好预 防工 作 ,我们对本市一所医学 院校 2006年入学新生进行了 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 1 材料和方法 1. 1 调查对 象 以 本市 一 所 医学 院 校 2006年 入 学新 生 2 555人为对象 。 1. 2 方法 空腹抽 取静脉 血 5 m l,分 离血清 , EL ISA 法测定 HB sAg、HB sAb、HBeAg、HBeAb、HB cAb, 按 试 剂 盒 说 明 书 操 作 ,试剂盒购自上海科 华生 物技术有限公司 。 2 结果
sAg的检测最为重要 ,可发现无症状的携 带者 ,是预防 乙肝的 重 要途径 。在我 们的检 测结 果中 , HB sAg阳性率 为 1. 92% , 低 于我 国大学生 HB sAg平均阳性率 。
在 49例 HB sAg阳性的学生中 , HB sAg+ HBeAg+者 11例 , 由 于 HB eAg阳性提 示 HBV在体内复制 ,有较强的 传染性 ,故 应 给予 高度重 视 , 尤 其 是无 症状 的 携带 者 ; HB sAg+ HBeAg+ HBcAb+ (俗称“大三阳 ”)者 10例 ,占 HB sAg阳性人数的 20. 48% ,提示有较 强 的传 染 性 , HB sAg+ HB eAb + HB cAb + (俗 称 “小三阳 ”) 者 19例 ,占阳性人数的 38. 78% ,应密切关 注病情 的 发展 变化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资料 与方 法 1 . 1临床资料
年1 2 月之间收治的1 0 0 0
例 乙型肝炎病毒 患者 为观察对象 ,男 t  ̄ 6 3 o 例 ,女性3 7 0 例 ,患者年龄 在7 - 7 7 岁 ,平 均年龄 ( 4 3 . 5 ±2 3 . 5 )岁 。所 有患者经过 相应的 临床检 查 ,均确诊为乙型肝炎 ,且符合相关 临床诊 断标 准。 1 . 2 方法
9 2 ・临床研 究 ・
F e b r u a r y 2 0 1 4 , V o 1 . 1 2 , N o . 4 圈衄
避
乙型肝炎病毒血 清标 志物 的检测及 防治措施探究
张 海 波
( 四平市 中心人 民医院检验科 ,吉林 四平 1 3 6 0 0 0 )
【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乙型 肝 炎病毒 血 清标 志物检 测的 意 义。方 法 本次 临床研 究选择 我 院 2 0 1 0年 1月至 2 0 1 2年 1 2月收 治的 1 0 0 0 例 乙型 肝
3 O 例 ,约 占3 %,H B e A g( + )1 3 0 例 ,约 占l 3 %,抗H B s( + )H B e A g
生乙型肝炎后,其机体血液中会出现多种或一种抗原抗体系统,通过
检 测患者 血清 中的病 原标志物 ,能够为乙型肝炎 的感 染性判断 、发病 机 制、类型分析和 临床诊断提供 可靠依据 。本 次临床研究就对 乙型肝 炎病 毒血清标志 物检 测的意义进行 了分析 ,现 将本次临床研 究结果报
炎病毒 患 者 为观察 对 象 ,所有 患者 均接 受血 清标 志物检 测 ,回顾 分析 患者血 清标 志物 临床 检 测结 果 以及 乙型肝 炎 相应 防治措 施 。结 果 所 有1 0 0 0 例 观 察对 象 ,共检 测 出 2 4中 H B V 模 式 ,其 中 8 种 为常 见模 式 ,1 6中 为少 见模 式 ,抗 H B s E阳性 率 为 2 2%, 乙肝病毒 携 带 者 约
者 约 占1 4 %。
全部观察对象均于前晚完全禁食 ,清晨一次性负压采集5 mL 静脉
血 ,并在采血后2 h 内送检 。全部血液标本 均通 过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
3讨
论
乙型肝 炎病毒感是 目 前 传播速度较快 的一种疾病 ,也是相关医学 研究人员 关注 的重点 ,现阶段 ,我 国共有 9 3 0 0 万左右 的慢性 乙型肝炎 病毒感染者 】 。H B V 携 带者和H B V 患者 的阴道分泌物 、精 液 、血液和 唾液等 都是H B V的主要 传染源 ,其主 要传播 途径 包括性 、黏膜 和皮 肤等途径 H B s A g 是 临床上最为常用 的H B V 检测标 志物 。患者发生 H B V 感染 后,通 常不会出现十分典型的临 床症 状 ,但能够通过血清 中 H B s A g 水 平的检 测等方面进行判断 ,但是 ,H B s A g 只能够作为H B V 感 染 的临床 评定标准 ,无法准确 反映预后情况 、传 染程 度的强弱 、病 毒 复制程度和病 毒复制性等其他相关指标 。表 面乙肝抗原携带者和H B V 早期感染患者 的传染性通常较弱 ,如果抗. H B s 检测结果为 阳性 ,则证
实 患者 机体 已经形成免 疫性 ,由此可知 ,乙肝 感染患者 发病 后基本能
析法 ( T R F I 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 E L I S A)两种方式进行检测,严
乙型肝炎属 于乙型肝炎病毒 ( H B V)感染所 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 病 ,该疾病的发生率 在世界范 围内都呈现 出逐步 上升的趋势 。患者 发
约 占3%,抗H B c( + )抗H B s( + )1 5 例 ,约 占1 . 5%,抗H B e( + )
抗H B s( + )3 0 例 ,约占3%,抗H B c( + )抗H B e( + )抗H B s( + )
( + )2 0 例,约 占2%,抗H B c( 一 )抗H B e( 一 )H B s A g( 一 )H B e A g ( 一 ) ̄t t B s( . )7 5 例 ,约占7 . 5%,各种类型H B V 检出率对比具有明
显的统计学差异 ( P <O . 0 5 )。抗H B s E 阳性率为2 2%,乙肝病 毒携带
占l 4 %。结 论 由本 次临床 研 究结果 可知 ,血 清标志 物检 测应 用于 乙型肝 炎病毒 的临床检 测 ,具有较 高的应 用价值 。 【 关键 词】 乙型 肝 炎病毒 ;血 清标 志物 ;防 治措 施 中图分 类号 :R 5 1 2 . 6 + 2 文献标 识 码 :B 文章 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4 )0 4 - 0 0 9 2 — 0 2
道如 下。
( + )3 0 例 ,约 占3%,抗H B c( + )H B e Ag ( + )抗H B s( + )H B s Ag ( + )3 O 例 ,约 占3 %,抗 H B c( + )抗H B s( + )H B e A g( + )H B s A g ( + )3 O 例 ,约 占3%,抗H B c( + )抗H B e( + )抗t t B s( + )H B s A g ( + )1 5 例 ,约 占1 . 5 %,抗H B e( + )H B s A g( + )1 3 0 例 ,约 占l 3 %, 抗H B c( + )H B s A g( + )8 0 例 ,约 占8 %,H B e A g( + )H B s A g( + ) 7 O 例 ,约 占7% ,抗t t B c( + )抗H B e( + )H B s Ag ( + )9 0 例 ,约 占 9%,抗H B c( + )H B e Ag( + )H B s A g( + )2 0 例 ,约 占2%,抗H B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