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标志物的血清学检测
常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其检测意义

常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其检测意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HBsAg是乙肝病毒外壳部分的蛋白质,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便在肝细胞内复制装配,其中外壳部分常有剩余,此剩物进入血液就形成HBsAg血症。
由于HBsAg本身不是完整的乙肝病毒,不含核酸,也无DNA 聚合酶活力,故无传染性,但有抗原性。
由于它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故已被定为现症HBV感染的指标之一。
检测HBsAg有助于乙型肝炎的诊断。
在急性乙型肝炎,HBsAg常在感染乙肝病毒后6-12周出现,当氨基转移酶(ALT、AST)或胆红素开始上升时,HBsAg滴度达到高峰;当症状出现后HBsAg滴度开始下降,多在发病4-5个月内消失。
由于HBsAg 是感染乙肝病毒后出现的第一个乙肝病毒标志物,故常用于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在乙型肝炎急性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后,仍持续阳性者,常提示肝炎慢性化。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相当一部分HBsAg阳性的肝炎病人,其原先可能就有乙肝病毒感染,常表现为无症状带毒者,病情在不知不觉中进展,一旦出现症状,已是慢性乙型肝炎,甚至已是肝硬化了。
HBsAg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指标,但HBsAg阴性并不能排除乙型肝炎,约有5%的乙型肝炎病人出现HBsAg阴性。
原因如下:1:急性乙型肝炎HBsAg阴性可能是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即HBsAg消失,抗HBs尚未出现之际。
2: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重叠感染,丁肝病毒大量复制,对HBsAg合成有抑制作用。
3:乙肝病毒的S基因变异,不表达HBsAg。
4:低水平的乙肝病毒感染,其HBsAg阴性是因为目前检测HBsAg 的方法还不够灵敏。
另外,即使HBsAg阳性,亦需澄清是否有其他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
因甲型和乙型、乙型和丙型、乙型和丁型以及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均有双重感染。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即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抗HBs可作为乙肝病毒既往感染的判断指标。
常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其检测意义

常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其检测意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HBsAg是乙肝病毒外壳部分的蛋白质,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便在肝细胞内复制装配,其中外壳部分常有剩余,此剩物进入血液就形成HBsAg血症。
由于HBsAg本身不是完整的乙肝病毒,不含核酸,也无DNA 聚合酶活力,故无传染性,但有抗原性。
由于它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故已被定为现症HBV感染的指标之一。
检测HBsAg有助于乙型肝炎的诊断。
在急性乙型肝炎,HBsAg常在感染乙肝病毒后6-12周出现,当氨基转移酶(ALT、AST)或胆红素开始上升时,HBsAg滴度达到高峰;当症状出现后HBsAg滴度开始下降,多在发病4-5个月内消失。
由于HBsAg 是感染乙肝病毒后出现的第一个乙肝病毒标志物,故常用于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在乙型肝炎急性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后,仍持续阳性者,常提示肝炎慢性化。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相当一部分HBsAg阳性的肝炎病人,其原先可能就有乙肝病毒感染,常表现为无症状带毒者,病情在不知不觉中进展,一旦出现症状,已是慢性乙型肝炎,甚至已是肝硬化了。
HBsAg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指标,但HBsAg阴性并不能排除乙型肝炎,约有5%的乙型肝炎病人出现HBsAg阴性。
原因如下:1:急性乙型肝炎HBsAg阴性可能是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即HBsAg消失,抗HBs尚未出现之际。
2: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重叠感染,丁肝病毒大量复制,对HBsAg合成有抑制作用。
3:乙肝病毒的S基因变异,不表达HBsAg。
4:低水平的乙肝病毒感染,其HBsAg阴性是因为目前检测HBsAg 的方法还不够灵敏。
另外,即使HBsAg阳性,亦需澄清是否有其他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
因甲型和乙型、乙型和丙型、乙型和丁型以及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均有双重感染。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即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抗HBs可作为乙肝病毒既往感染的判断指标。
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五项标志物(“两对半”)的临床意义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sAg是机体感染HBV的标志,也是在机体血清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
HBsAg出现的时间,与机体感染HBV的途径和感染的剂量有关。
如果系输用HBsAg 阳性血,2周后即可检测到HBsAg,如用RIA法检测,于接种后6天,血清中即可出现HBsAg阳性;如感染剂量少,HBsAg出现阳性的时间可达3~4个月,甚至6个月;一般在感染HBV后4~6周可出现HBsAg阳性。
HBsAg出现阳性后1~7周(平均约4周)才出现肝炎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经血感染者,其潜伏期约为2个月;经口感染者,其潜伏期大约为3个月。
急性乙肝病程一般持续1-3个月,80%~90%的患者可以临床治愈[1]。
H BsAg阳性在血中一般持续1-6周,长者可达20周(14-148天);在肝炎症状出现后1~4周或血清转氨酶达高峰后1~12周消失,如果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仍不转阴则称为持续阳性或慢性携带状态; 如系急性乙肝,HBsAg 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则提示慢性化。
我国HBV感染(急性和慢性)的人群中每年大约有4%~10%的HBsAg阳性者转阴,同时每年又有约4%~10%的人群由易感人群成为受感染者,因而,人群HBV感染状态在不断变化[2]。
HBsAg阳性持续的时间和急性乙肝慢性化的比例与感染者的年龄有关,年龄愈小,形成持续感染或病情慢性化的概率愈大;围产期感染的婴儿80%将成为HBsAg的携带者;幼儿期感染者约30%将成为持续HBsAg携带者,正常成年人感染HBV后形成持续性感染的比例可能在5%以下;社会普通人群中约35%~50%的HBsAg阳性携带者是在母婴围产期感染的[3]。
临床上,HBsAg阳性可见于急性乙肝患者的潜伏期、急性期;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者;部分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血清中和受HBV感染的肝细胞浆中。
HBsAg阳性一般来说表明机体内存在HBV感染,但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H BV感染。
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比较

检验 医 学 与临 床 2 0 0 7年 1 0月 第 l 第 ∽ 卷
I dC i . co e 0 7 Vo 4 o 1 bMc l O t b r 0 , l ,N 0 n 2
9 45
两种 方 法检 测 乙型 肝 炎病 毒血 清 学标 志物 的 比较
HBV r e si c u l a d c mp t n y i k d i ma k r n s n n o a e wi e z me l e mmu o o b n s a ( r r h n n s r e t a s y ELI A ) S .Me hd TRF A n to s I ad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号 : 6 29 5 ( 0 7 1 - 4 - 2 1 7 - 4 5 2 0 ) 0 9 50
【 键 词 】 乙 型 盱 炎墒 毒 m清 : 物 ; 时 间 分 辨 荧 光 免疫 分 析 技 术 ; 酶 联免 疫 吸 附试 验 关 ’初 忠
C mp r o fsrlgc l r eSo o ai no eoo ia kl fHB、 b womeh d MA ,XI S ih a eo d Pep eSHop t l f s ma ‘ ’ yt to s Li A u— u .T PS c n o l s ia o
马 莉 , 岁华 夏
( 苏 省 淮 安 市 第二 人 民 医 院 ! 江 !
【 要】 目的 研 究 I _ ・ 色 爱 舒 技 术( R I 在 HB 感 染 者 血 清 免疫 学 标 志 物 检 测 中 的 应用 及 摘 ¨叫 , , 爻 T F A) V 其 与 E IA 法 的 比较 方 法 川 TI I LS { . F \翻 E S、 耐 2 0例 临 床血 清 学 标 本 进 行 检 测 , 对 结 果 进 行 分 析 。 结 I .法 I 0 并 果 T F A 和 E S R I l A法 比较 . \ 、 \ 、 一 e 果 符 合 率 分 别 为 9 、 9 、4 , 配 对 Y I H1 g HI g 抗 HB 结 7 9 9 % 经 检 验 , P> TR I 与 FA 0 0 , 异 无 统计 学 意 义 ,抗 Ht HI 结 果符 合 率 均 为 8 % , < O O , .5差 -、 ; e { ( 6 P . 1 差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结 论 对 HB 感 染 的 诊 断 、 V 临 , ,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和HBV-DNA检验结果分析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和HBV-DNA检验结果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
血清学指标和HBV-DNA检验结果是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和结果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进行个性化治疗。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和HBV-DNA检验结果的分析。
一、血清学指标分析1.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是指在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的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常见的血清标志物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等。
2. 血清学指标的变化血清学指标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标志物和指标变化,可以及时发现病毒感染状态、肝炎活动程度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HBV-DNA检验结果分析1. HBV-DNA的检测方法HBV-DNA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遗传物质,检测HBV-DNA是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HBV-DNA检测方法包括定量PCR法、荧光定量PCR法、原位杂交法、基因芯片技术等。
HBV-DNA检验结果通常表示为病毒载量,单位为IU/ml或copies/ml。
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HBV-DNA水平高低与病毒活动性和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HBV-DNA水平升高意味着病毒复制活跃,肝脏受损程度较重。
HBV-DNA检验结果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监测患者的HBV-DNA水平变化,可以及时发现病毒活动性和患者治疗效果,指导临床用药和调整治疗方案。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和HBV-DNA检验结果是了解患者病情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相关分析及临床意义

硬 变者 H B V - D NA 定量 平 均对 数值 的差 异。结果 大三 阳组 与小三 阳组 的 H B V - D NA 定量平 均对数 值分 别 为 ( 7 . 8 2 士1 . 0 2 )v s( 3 . 5 2 土O . 7 6 )
I U/ r n L( P = o . 0 2 4 ) ;H B s A g 、H b e A g与 H B V - D N A 定 量呈 正 相 关 ,而 H b e A b 、H B c A b与 H B V - D N A 定量 无相 关。慢 性 肝 炎、 重型 肝 炎和 肝硬 变者 H B V - D N A 定量平 均 对数 值 为分别 为 ( 9 . 2 3 土1 . 7 3 ) 、( 9 . 4 5 ±1 . 2 6 ) 、( 8 . 9 3 士1 . 3 8 )I U / mL ( P < O . 0 0 1 ) 结论 H B V血 清学标 志物 结
血液供应最为丰富的血管,能够准确反映脑循环动态,而当胎儿大脑
中动脉 的血 流指 标 出现异常 降低 时 ,说 明胎 儿缺 氧 ,机体 降低血 流 量 ,通过 自身神 经及体液 的调节 ,对血流量重新分 配 ,使胎儿脑 动脉
[ J 】 . 现 代 中西医结 合杂 志, 2 0 1 1 , 2 0 ( 0 5 ) : 5 3 6 — 5 3 9 . [ 3 ] 孙 丽 艳, 李学 强 . 胎 儿宫 内窘 迫 孕妇 剖 宫产 6 3 例分 析 [ J 】 . 中国当
的血流指标 降低,以增加脑部 血流量 ,发挥平衡血流代偿 的作用 ,为
重要器官保持 血液供 应 ,这一变化称之 为 “ 大脑保护效应 ”。因此 ,
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阻力指标,可以准确判断胎儿大脑的血流循环情 况,及时发现其异常变化。预测胎儿是否出现宫内窘迫的情况,以便
乙型肝炎标志物血清学检测

922
922 922
电子化学发光免疫试验(ECLA)
• 检测过程高度自动化控制
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菜单
肿瘤标志物
AFP CA 125 II CA 153
传染性疾病
Anti-HAV Anti-HAV IgM Anti-HBc
心肌功能
CK-MB (mass) Myoglobin NT-proBNP
激素类
ACTH Cortisol C-peptid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甲状腺疾病 骨标志物 贫血/其它
T3 T4 FT3 Total-PINP β- Crosslaps Osteocalcin Ferritin Vit B12 Folate
CA 19-9
CA 72-4 CEA CYFRA 21-1 Free PSA Total PSA NSE
Anti-HBc IgM
Anti-HBe Anti-HBs HBeAg HBsAg HBsAg confimatory HIV
HBsAg检测面临的挑战
• HBsAg 是乙肝病毒感染后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指标,缩短HBsAg检测的“ 窗口期”对于阻止进一步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 HBV的多个基因型,也对试剂的检测性能提出很高要求。 • HBV的高的复制变异率要求试剂具备良好的突变株检测灵敏度。 • 保证检测的特异性。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
• 没有药物直接作用于cccDNA,所以肝炎病毒的复制模板很难清 除,乙肝很难根治;
乙型肝炎病毒的变异
• HBV DNA 有4个主要的编码基因
• S 基因区编码病毒的外膜蛋白(如HBsAg) • 前C/C 基因编码 HBeAg 和 HBcAg • P 基因编码病毒逆转录酶-DNA聚合酶 • X基因编码具有反式激活功能的蛋白HBxAg. • HBV 复制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经过mRNA进行逆转录,在这一个过程中, 缺乏校对酶的作用,容易发生变异。 • 是其他DNA病毒突变率的10倍
(完整版)肝炎的诊断检查项目

(完整版)肝炎的诊断检查项目背景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
为了准确诊断肝炎,医生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诊断检查,以确定疾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诊断检查项目以下是常见的肝炎诊断检查项目:1.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估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并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肝脏的触诊和听诊。
2.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诊断肝炎的关键步骤之一。
常见的血液检查项目包括:- 肝功能检查:检测肝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ST)、血清谷草转氨酶(ALT)、总胆红素等指标的测定。
- 免疫学检测:检测肝炎病毒特异性抗体,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等。
- 炎症标志物检测: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等,用于评估炎症的程度。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了解肝脏的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项目包括:- 腹部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和血流情况。
- CT扫描:可以更详细地观察肝脏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 MRI检查:对于肝脏病变的定性和定量评估更为精确。
4. 病毒学检测病毒学检测主要是为了确定肝炎的病因,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 PCR检测:能够检测肝炎病毒的RNA或DNA,对于肝炎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 血清学检测:通过血清标本检测肝炎病毒的抗体和抗原,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等。
5.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通过肝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的,可以直接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确定肝炎的类型和程度。
结论肝炎的诊断检查项目多样化,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病毒学检测和组织学检查等综合评估。
及时准确地诊断肝炎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表示刚感染了乙肝病毒,有较强传染性; • (HBsAg+HBeAg) • 10.表示属乙肝恢复期或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乙 肝病毒表面抗原易转阴;(HBsAg+HBeAb)
• 乙型肝炎病人由HBsAg(+)转变成抗-HBe(+ ), 叫做血清转换。 • 抗-HBe(+)时,乙肝病毒在肝组织内的复制减少, 病毒复制活跃期转变成不活跃期,肝组织的炎症 也常由活动变成不活动,血中及肝组织内病毒颗 粒均减少,传染性也减少。
乙型肝炎e抗体
•
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 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
பைடு நூலகம்
临床意义
• 早期:抗HDV-IgM,与肝内HDVAg的表达和肝 脏炎症程度密切对应。
• 是HDV急性感染的最有价值的判断指标。 • 抗HDV-IgM持续阳性是HDV慢性活动性感染的可靠指标。
• 晚期:抗HDV-IgG
• 检测HDV RNA是诊断HDV感染最灵敏、最特异的 确诊性指标。HDVRNA检出阳性即可确诊HDV感 染,表示HDV复制活跃,具有传染性。
• 2)血清HCV-RNA是HCV存在的标志物。
HCV感染的自然病史
HCV感染的潜伏期平均大约30天(6~12周), 从血液制品感染病毒的潜伏期为20天左右。
90~95%的病例原发感染病程是无症状的。 急性丙肝预后良好,易转为慢性,慢性感染为无 症状,有30%患者可经一定时间(10~20年)发 展为肝硬化。 与HCV有关的肝硬化病人具有向肝细胞癌发展的 危险。
戊型肝炎病毒检测
•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属经 肠道传播的RNA病毒,颗粒直径27~38nm,具 有表面结构但不稳定。 • 戊型肝炎经粪-口传播,流行病学和传染病规律 类似于HAV,大多由于食用水污染造成暴发流行。
临床意义
IgG型戊肝抗体主要适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 研究HEV人群感染率、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等。 IgM型抗体用于HEV现症病例免疫诊断,并用于与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 e抗体阳性,肝细胞内仍然可以查出乙型肝炎病毒 DNA,表明病毒仍然存在。 •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e抗体出现阳性是病毒复制降 低并且传染减少的标志,这时病毒颗粒有可能已 经很少,但并不表示病毒已被消除了。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
• 核心抗原在血清中查不出来(它在血中很 快被裂解),但是它具有抗原性,能刺激 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出特性抗体,即核心 抗体。
临床意义
1)Anti-HCV是机体针对HCV产生的的特异性抗 体,针对基因编码蛋白产生,为非保护性抗体。
抗体分为IgG和IgM两类。
IgG型抗体一般在发病较长时间后才能检出,急性期 阳性率仅为50% IgM型抗体产生较早,急性期阳性率将近70%,恢复时 可转阴。检查此型抗体可提高急性丙肝的早期诊断率和判 定预后。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表示已感染乙肝病毒,并且病毒不断复制,有 很强的传染性,俗称“大三阳”; • 2.表示乙肝病毒仍在复制并仍具有传染性;如果 是从“大三阳”转变而来,提示病毒复制逐渐趋 向停止,传染性不大;(HBsAg+HBcAb)
抗- HBcIgM及IgG的诊断意义
急性乙肝(第一次乙肝病毒感染):血清 中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 预后好,可彻底治愈
• 慢性携带者急性发病:抗-HBcIgG或抗HBc的水平较高,抗-HBcIgM较低或是稍高
• 易转为慢性肝炎
HBV DNA
•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蛋白质分子包裹着病毒 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形成了球形的病毒颗 粒。 • HBVDNA与核心抗原相结合,位于病毒颗粒内部。
• 肝炎病毒感染急性期即可测到很高的抗-HBc。
• 急性期过后,核心抗体水平仍保持一定高度,并 持续若干年。表面抗原已呈阴性的病人,还可查 出抗-HBc阳性。
• 单项抗-HBc阳性,难以确定病人是近期感染,还 是以前有过感染。
• 检测抗-HBcIgM和抗-HBcIgG可确定病人是近期 内感染还是以前有过感染。 • 核心抗体有两种成分:分别由不同的B淋巴细胞 产生。 • 免疫球蛋白M:抗-HBcIgM • 免疫球蛋白G:抗-HBcIgG。
乙肝病毒电镜照片
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图
常用检查乙肝的血清标志物
• • • • • •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乙肝表面抗体(HBsAb) 乙肝e抗原(HBeAg) 乙肝e抗体(HBeAb) 乙肝核心抗体(HBcAb) 在血中消长顺序通常为 HBsAg→HBeAg→HBcAb→HBeAb→HBsAb。
乙肝表面抗原
•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 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是 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 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水、 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
乙肝表面抗原
• 乙肝表面抗原位于病毒外层
• 病毒表面抗原的数量大大超过组装成完整病毒颗 粒所需的量,使得大量剩余的表面抗原分子聚集 成小的球形颗粒,单独存在于血循环中。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 若在婴儿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往往不产生表面 抗体,而持续携带表面抗原,有时经过若干年后 出现抗-HBs,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就慢慢转阴了。 所以,如查出抗-HBs阳性结果,就表示不会再感 染乙型肝炎了。
乙型肝炎e抗原
• 一般通称e抗原,来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 核心抗原的亚成份。 • 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 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 • 核心抗原在病人血清中查不到,仅在肝细胞中才 能查到。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 表面抗体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在体内与 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把病毒清除掉, 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故称表面抗体 为保护性抗体。
• 有了表面抗体,证明人已产生了免疫力。 • 人自然感染后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均可产生乙型 肝炎表面抗体。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一般成人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发生急性乙型肝 炎,也可没有症状,绝大多数在3~6个月以后才 出现表面抗体。 • 检查出抗-HBs阳性,疾病即已逐渐恢复。血液里 表面抗体能维持很长时间,直到老年期抗体水平 才有所降低。
乙型肝炎e抗原
• 查出e抗原,其意义就等于查出核心抗原,表示病 毒复制活跃,并且传染性较强。 • 如果HBsAg(+),其意义与在血中存在病毒颗粒, 或在血中查出乙型肝炎病毒DNA或核心抗体IgM 相同。
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
• 是由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出来的特异性抗 体,能够和e抗原结合。
甲型肝炎病毒检测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是小核 糖核酸病毒科,属于嗜肝RNA病毒属,直径27~ 30nm,呈球形,无包膜,有蛋白外壳。它存在于 被感染人和动物的肝细胞、血浆、胆汁和粪便中。
粪-口传播是HA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染性极强, 目前我国人群感染率为70~80%。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
•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属嗜 肝病毒科DNA病毒,又称Dane颗粒。
• HBV衣壳直径42nm,分核心和外壳两部分,是乙 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可急性发病、持续带病 毒感染、症状不明显和迁延不预形成慢性肝炎等。 • 乙肝患者的潜伏期、急性期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 的血液具有高度传染性,其危害性大于甲肝,少 数可导致肝硬化、肝癌。
• 不含核酸,既没有感染性,也不能复制和增殖。
乙肝表面抗原
• 在感染乙肝病毒后2~6个月,当丙氨酸氨基转移 酶升高前2~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 •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 性乙型肝炎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 一般简称表面抗体。
• 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 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 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就是表面抗体。
• 11.表示未感染过乙肝病毒,无抵抗力。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为有包 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36~62nm。
复制所依赖的多聚酶缺乏校对功能,以及本身适 应环境的逃避宿主监视的作用,常常发生基因突 变。 • HCV感染在我国感染率约为5%左右,传染方式 主要经输血、注射感染,也可通过性接触和垂直 传播。急性病例易转为慢性,且发展成肝硬化的 比例较高,甚至癌变。
机体感染HAV后,可产生HAV抗体,早期为IgM, 维持2个月左右,恢复后期出现IgG,可维持多年, 对同型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临床意义
• 1、HAV-IgM型抗体是感染HAV后的早期抗体, 感染后1周即可产生,并在疾病急性期持续6周; 在症状出现前存在于血清中的HAV-RNA通常与 抗HAV-IgM的峰值相关,但持续时间短。它可 作为诊断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根据。
己型肝炎病毒检测
己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F Virus, HFV)为 双股DNA病毒,直径27~37nm,HFV是否与 HBV同属一个科,目前尚无定论。
2、HAV-IgG型抗体的产生稍晚于IgM型,一 般感染HAV3周后能在血中检出,2~5个月后到 达高峰,以后有所降低但长期存在高滴度IgG对诊 断HAV感染有参考和辅助价值,低滴度为既往感 染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