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译英中中国文化的保留

合集下载

浅谈汉译英习语翻译中针对文化意象的应对办法

浅谈汉译英习语翻译中针对文化意象的应对办法

- 24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汉译英习语翻译中针对文化意象的应对办法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梁原【摘要】汉语习语是汉语言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珍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

翻译汉语习语时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象。

本文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列举了汉译英习语翻译中针对文化意象的三种应对方法。

【关键词】汉译英 习语 文化意象一、习语的概述习语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文化意象的概述意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

而文化意象从属于意象,是相对于自然意象而言的,是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尤其增加了文化翻译的难度。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有关。

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寓言、文艺作品中,慢慢的它们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

三、汉语习语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汉语习语是经过长时间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往往表达精炼,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

在将这些习语译为英语时,其难点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处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

通常来说,译者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翻译习语:其一,省略原文中的文化意象,直接表达原文的含义;其二,改变原文中的文化意象,采用英语读者能够理解的意象表达出与原文同样的含义;其三,保留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必要时间可增添注释,以说明其特别的含义。

1.省略原文的文化意象。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些汉语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具有特殊性,很难用英语来表达同样的意象。

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被保留下来吗英语作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被保留下来吗英语作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被保留下来吗英语作文English: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definitely be preserved. It holds significant historical value and represents the rich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 practices, such as calligraphy, painting, martial arts, and tea ceremonies, embody centuries of wisdom, values, and belief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Preserving these traditions not only allows us to connect to our roots but also enables u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and depth of our cultural identity. Furthermore, traditional culture serves as a foundation for shaping individual character,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d fostering a sense of national pride. By continuing to uphold these traditional customs, we can ensure that China's unique cultural legacy remains intac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cherish and learn from.中文翻译: 中国的传统文化绝对应该被保留下来。

从翻译目的论看大学英语四六级文化翻译策略

从翻译目的论看大学英语四六级文化翻译策略

从翻译目的论看大学英语四六级文化翻译策略摘要:大学英语四六级是国内广为接受的重要考试,自举办以来,一直起着标杆的作用。

2013年考试题型的变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翻译题型的重大变化,段落翻译加大了中国文化的比重,也对考生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选取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段落文本若干,以目的论为指导,从翻译者(学生)的角度分析这些文本的英译。

从目的论的三大翻译原则出发,讨论和分析不同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四六级翻译文化目的论三原则翻译策略On Cultu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ET-4 and CET-6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WANG Ting LIU Xuan(Chengdu Aeronautic Polytechnic, Chengdu, Sichuan, 610100)Abstract As widely accepted tests, CET-4 and CET-6 have been playing a benchmarking role. The major change in translation after the reform in 2013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osed new challenges to students. This paper selects some texts in CET-4 and CET-6 translation and analyz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se tex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 Based on the thre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Key words CET-4 and CET-6 translation, Culture, Three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一、引言中国自古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汉译英机辅翻译课程的中华文化素养培养模式研究—以英语专业为例

汉译英机辅翻译课程的中华文化素养培养模式研究—以英语专业为例

汉译英机辅翻译课程的中华文化素养培养模式研究—以英语专业为例发布时间:2021-12-15T01:49:17.450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8期作者:杨斯婷[导读]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是翻译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

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以配合国家的对外文化政策,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进行输出的自觉意识和相应的翻译技能。

长春理工大学摘要: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是翻译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

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以配合国家的对外文化政策,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进行输出的自觉意识和相应的翻译技能。

本文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考察如何在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寻找一条既能紧跟技术革新的步伐,又能兼顾人文精神养成的中华文化素养培育模式。

关键词:中华文化素养;计算机辅助翻译;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博物馆文化1.文化素养在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的作用素养(literacy) 这一概念在教育学最初提出时,指的是基础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016年,受教育部委托的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文化素养(culturalliteracy) 这一概念由美国教育学家赫希(E.D. Hirsch) 提出,指的是能够理解、参与某一特定文化的能力。

我国学者把文化素养定义为通过对文化的发掘、体验、生成,将人文精神内化为人的核心素养的能力[3]。

我国的翻译教学层次大致可以分为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翻译专业本科(BTI) 、翻译专业硕士(MTI) 、翻译学博士等几个阶段[4-5]。

英语专业本科却普遍开设翻译课程。

作为翻译教育的入门阶段,英语专业本科的翻译教学对未来翻译人才的文化素养、职业精神的养成,以及对翻译这一学科/职业的宏观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英翻译中文化内涵的解读——文化内涵与汉英翻译的考量

汉英翻译中文化内涵的解读——文化内涵与汉英翻译的考量
和竞争力 ,提 高传 播 能力 。文 化 ,一个 古 老而 年轻的字 眼 ,涵盖 面广 泛又复 杂 ,是 人类 与生
俱 来 之物 。文 化 是 与 自然 对 立 的 一 种 社 会 历 史
中国文化 和英 美文 化虽有相 似之处 ,但仍存 在
较大差异 ,这给 汉英 翻译 在一 定程度 上造成 了
摘 要 : 文化 是 国 家发展 的 软 实 力 , 因此 文 化 的 吸 收 与 输 出都 同样 重要 。在 开 展 汉 译 英 的 时
候 ,需要克服语 言和文化 双重障碍 ,也应 当考虑 中外文化 交流的双 向性 ,既要 适 当吸收 外来文化 , 又要适 当对 外介 绍华夏文化。 因此 ,对于汉英翻译 中文化 词汇 的解读 ,提倡 尽最 大 限度 保存 并再
现 本 国 文化 ,促 进 跨 语 言 、跨 文 化 的 交 流 。 关 键 词 :文化 ;汉 英 翻 译 ;文 化 留 存 中 图分 类 号 :H 0 5 9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0 5 2 0 ( 2 0 1 3 ) 0 6— 0 1 2 5— 0 4
作者简介 :戴桂珍 ( 1 9 7 1 一) ,女 ,福建漳 州人 ,副教授 ,研 究方向 :翻 译理论 与实践 。

1 2 5・
戴桂珍 :汉荚翻译 中文化 内涵的解读
—— 文化 内涵与汉英 翻译 的考量
必要渠道 。就 整体 而言 ,每一个 国家 的翻译事 业都将翻译与文化战略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 , 将 翻译定位为 文化 战略手 段 ,使之服务 于 国家 或民族 的核 心利益 L 2 ] 。民族 文化 的留存 是加 强 国外对 我国文化 了解 的有 效手段 ,推 进文化 走 出去的必然之路 ,也 是缩 短本土文 化与外来 文 化之 间的距 离 、寻 求 不 同文 化 之 间 的 “ 普 遍 性” ,即共性 的必要 渠 道 。赫 维 ( H e r v y ) 指出, 有些相对 性 的 文化 成 分 ,异 族 文化 虽然 没有 , 但其成员可 以通过想 象读懂 ,在一定程度 上成

中国文化汉译英的失误问题及解决办法

中国文化汉译英的失误问题及解决办法

中国文化汉译英的失误问题及解决办法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些典型实例的分析和比较,说明囫囵吞枣对于翻译的危害性和加深理解对于翻译的重要性,以期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标签:中国文化;理解;表达中国是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 汉语更是有着渊源久长的历史。

它所包涵的内容和覆盖的内涵繁杂而广泛。

如何把汉语的内涵通过翻译尽可能如实有效地传达给另一种语言的使用者, 以达到彼此交流的目的? 要说明这个问题, 根据笔者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必须先从理解入手。

充分和必要的理解,才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途径。

[1] 否则,便会是不甚达意或是张冠李戴。

一、中国文化的汉译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曲解原意,不求甚解大家都知道中国唐代诗仙李白曾写下一篇赞誉秦始皇完成统一伟业的五言诗“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该诗言简意赅地刻画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巨人秦始皇以秋风扫落叶之磅礡气势横扫群雄争霸并一统天下的赫赫声威。

诗中的“六合”指那时的各路诸侯中有上乘国力的韩、魏、楚、赵、燕、齐六路诸侯,诗中的“浮云”指的是那时的诸侯争相割据以图称雄天下的混乱时代,诗的后两句则是说秦王率军以凌厉的攻势令各路诸侯闻风丧胆,俯首称臣。

笔者曾经看到过一本对外宣传兵马俑的小册子上对李白那首五言诗作了如下的翻译:The King of Qin swept across the world,Like cutting through clouds with a flying dagger.With the majestic glare of a tiger,Princes and barons all paid homage to the west.这样的译文着实让人不忍目睹,更令人啼笑皆非。

在译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封建朝代登基的秦始皇由皇帝变成了国王,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横扫掉了与他争天下的诸侯之后当上了世界霸主,秦始皇佩带的宝剑变成了匕首,他在云里雾里劈啊斩啊的。

英语翻译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探究 —以大学英语四级为例

英语翻译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探究 —以大学英语四级为例

28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4期总第811期No.14,2020Total of 8111 研究背景自2013年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后,翻译题型从以往的句子翻译改成了如今的段落翻译,为顺应我国“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一战略,四级翻译题型也开始以中华文化为导向,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纵观历年四级真题,翻译部分涉及中国历史、文化、景点、习俗等方面,出现了众多中华文化负载词、成语或谚语等,例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剪纸、泰山、茶文化、丝绸之路、武术、风筝等。

所谓的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1]。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本国的文化习俗,还要具备用英语向外人传递中华文化相关信息,即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因此,改革后的四级翻译题型在考察过程当中,无形之中会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为未来当代大学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打下基础,因为只有通过翻译,才能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2],更好地让外国友人了解中文民族优良文化。

同时,中华文化作为课程思政的一部分,也让高校英语教师思考如何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课堂中,在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思想品德和文化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祖国,理性看待外来文化[1]。

2研究目的根据官方公布的翻译题型要求来看,段落翻译长度约为140~160个字,虽然字数并不多,但是却难倒了大多数学生,每次考试都会出现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翻译版本,自然翻译部分的得分也不会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无法将文化负载词用正确地方式翻译成英语。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汉语的文化负载词因为历史的典故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果学生采取直译的方式则很难准确地表达出其本身的意义。

除此之外,在当今大学英语课堂中,阅读材料多为外刊文章、文学作品等,很少有关于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等相关内容的文章。

大学英语课堂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也应该让学生具备用外语传播中华文化这一能力,因为跨文化交流不能只局限于“文化理解”层次,也需要拓展到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与“文化影响”方面[3]。

汉译英常用分类词汇——中国文化

汉译英常用分类词汇——中国文化

汉译英常用分类词汇——中国文化概述general terms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爱国主义精神patriotism诚实守信honesty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The Program for Improving Civic Morality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highlight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times whileencouraging diversity全民健身运动nationwide fitness campaign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education in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andfamily virtues为人民服务serving the people深入群众,深入生活go deep among the masses and into the thick of life奉献无愧于时代的作品contribute to the people works worthy of the times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and has a long history.重要文化遗产major cultural heritage优秀民间艺术outstanding folk arts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stand proudly in the family of nations一、传统节日风俗文化三节(中国的三天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the thre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Dragon-Boat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and Spring Festival1. 春节Spring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大扫除 year-end household cleaning扎花灯焰火make ornamental lanterns and fireworks烧纸钱burn paper coins/ burn paper money烧香burn incenses in a censer除夕New Year’s Eve春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conveying best wishes for the year)年画New Year picture年夜饭family reunion dinner on Lunar New Year’s Eve压岁钱 New-Year Money/money given to children as a Lunar New Year gift爆竹firecracker鞭炮 a string of small firecrackers辞旧迎新 bid farewell to the old and usher in the new ; ring out the old year and ring in the new饺子dumplings (with meat and vegetable stuffing)拜年paying a New Year call贺年片 New Year film恭喜发财 May you be prosperous! / Wish you all the best!2. 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元宵sweet rice-flour dumplings (eaten on the Lantern Festival)庙会temple fair观灯viewing the lanterns灯谜lantern riddles龙灯舞 dragon lantern dance狮子舞lion dance秧歌舞yangge dance植树节 Tree-planting Day3. 清明节 Tomb-sweeping Festival/ Tomb-sweeping Day/ Ch’ing Ming Festival 扫墓 paying respect to the dead《清明上河图》 A Riverside Scene at Qingming Festival4. 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 l Duanwu Festival赛龙舟dragon-boat race粽子zongji/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a pyramid shape dumpling in reed leaves5. 七夕节Double-seventh Festival6. 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赏月enjoying the full moon月饼moon cake团圆be united7. 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登高hill climbing饮酒wine drinking赏菊enjoying chrysanthemum吃糕eating cakes (糕与“高”谐音)国庆节National Day8. 冬至the winter solstice 冬至饭winter solstice dinner9. 立春the Beginning of Spring/ early spring10. 秋老虎autumn tiger11. 芒种节Festival of Grain in Ear12. 春分Rain Begins13. 白露White Dew14. 霜降Frost Falls15. 小雪Slight Snow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说放晦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译英中中国文化的保留
作者:张峥帆田静张玉娇赵月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
摘要:本论文主要从三方面论述了汉译英中中国文化保留的问题。

第一部分主要从时代背景阐述其重要性;其次,第二部分,本论文主要阐述了汉译英中保留中国文化的一些阻碍因素;最后本论文从翻译手段角度提出了一些途径和手段来进一步推动汉译英中中国文化的保留。

关键词:中国文化元素;汉英文化差异
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影響范围日益广泛,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但文化不对及文化空白等现象,也在汉译英过程中显露无疑。

因此,在汉译英中应采取何种方式来处理汉语与英语的关系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中国文化以“旧化”的方式进行处理,而渴求将“原作的丰姿”真正呈现在外国读者面前。

这无疑对译者的翻译水平有着巨大的考验,译者应在了解源语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使用适当的翻译手法以达到保留并传达作品中的文化的效果。

一、汉译英中保留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提出中国作家历来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上,因个人喜好,修养不同分为两支:一支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籍,这些书籍以传奇的情节、通俗易懂的描述以及夸张化的语言见长。

另一支则是《红楼梦》等比较生活化的、主题具有多样性的、细节性强的书籍,充满了浓郁的文学色彩。

后一支翻译起来则较难,其原因是《红楼梦》更易被大家所崇扬,最代表中国文化,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这种作品便需要我们在汉译英中充分注意到保留其独有的中国味道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在汉译英中对中国文化元素进行保留的必要性。

二、汉译英中保留中国文化的阻碍
(一)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是开门见山,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这是豪爽的语气,若翻译者采取直译的方式可能会使英文译本让目标语读者感到缺乏礼貌。

例如:I wish to talk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hich you are interested.这样的译文会给目标语读者带来错误的体会,与译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不相符,那便使讲话者太肯定听众会对自己所讲内容感兴趣,尽管说话者以中国式开门见山的方式,但未能得到理想效果。

I would like to brief you on China’s e 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might be of interest to you.像這种直截了当地表达会使汉译英中表达的意思出现偏差,影响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二)中英语言翻译习惯的差异
正如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欧化的语法”一章中所指出的“中国语中多用意合法,连接成分并非必需”。

西方采用形合法,注重显性连接。

汉语的文章乐于采用层层展开方式,使用并列句结构,但大多数用以表明语言逻辑关系的连接词是不需要表达出来的,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已经内化在国民的思维中,若写出来反而会让人觉得啰嗦、冗长。

中英文之间的不同点是英语文章注重将其主题突出、重点突出,习惯性地将其所要表达的重要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其句子语法结构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二者语言表达习惯之间的差异则会导致汉译英中存在语言阻碍问题。

三、如何在汉译英过程中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在汉译英过程中应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和手段以达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成分:
(一)翻译归根结底地说在于英语基础,更重要的是译者要读懂汉语意思,不可随意猜想。

译者要在充分熟悉汉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基础上积极地将其应用到译本的方方面面,做到在汉译英过程中以目标语语言习惯为手段充分保留中国文化。

同时汉译英中还需要译者具强的素质水平以及负责任的态度,需要一系列集理性和感性于一身的判断以达到翻译界所倡导和追求的完美性。

(二)在进行文字转换的过程中,我们应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语言风格转换到译文中去,使目标语读者感受到语言本身的独特魅力,译者不仅应当是目标语语言和源语语言的专家,更应当迎合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将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元素有效地呈现出来。

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译者应了解西方文化,在文学观和写作手法等方面借鉴其优秀之处以更好地使西方读者体味并理解中国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语言风格以及内在含义。

四、结论
在弘扬文化多样性和比拼文化软实力的当下,我们应当在汉译英中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方式。

在汉译英过程中不断探索新方法,创新性地翻译出符合原作者的意图以及目标语语言文化习惯的作品,更好的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孙慧怡.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