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东部地区农业利用,FDI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基于2003—2009年省际数据的相关分析
FDI对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影响差异分析r——基于个体固定效应的省际面版数据模型

FDI对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影响差异分析r——基于个体固定效应的省际面版数据模型严恒普;邓晓雨【期刊名称】《巢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20)3【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采用实证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选取我国23个省(市)2000—2015的面板数据对东、中和西部地区FDI 与各地区的GDP进行建模研究,构造个体固定效应的回归模型,估计模型得出FDI 对三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最后根据实证结论从引导外资区域、行业均衡分布方面提出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引导外资均衡分布,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增长差距.【总页数】8页(P1-7,25)【作者】严恒普;邓晓雨【作者单位】巢湖学院,安徽巢湖 238000;安徽大学,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2【相关文献】1.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效应研究——基于东、中、西部省际面板数据(1988-2005)的分析 [J], 黄肖广;李睿鑫2.我国不同省份FDI对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研究——基于我国省际面版数据的经验证据 [J], 何雄伟3.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东、中、西部1993-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 [J], 刘文;陈秋璇;尹宗成4.我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省际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 [J], 张万兴;郭小卉;杜静花5.金融结构差异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曾国安;马宇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FDI区域分布差异问题及原因探析

我国FDI区域分布差异问题及原因探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绝对差异、增长率差异、相对规模差异的现状分析,认为外资经济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但外商直接投资并没有均衡地进入我国各地,地区间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差异的不断扩大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成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在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均衡地进入到我国各个地区,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带来看,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从各个具体省份来看,FDI的区域分布差异也是非常悬殊。
外商直接投资在地理空间上的这种非均衡分布状况对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差异的现状(一)绝对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明显落后于山东,在差距较大的2003年达到了20.1倍;和四川相比,差距也较明显。
2004年,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为全国的1.4%,同是中部,却是江西省的42.7%,湖北省的50%,湖南省的61.6%。
这表明,河南利用外资的规模相比于全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需要而言还比较小,这种状况与其在中部地区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总体上来说还需要大力吸引外资。
(二)增长率差异从变动速度看(见表2),三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而且波动的幅度较大。
2000~2005年,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基本上是一直增加的,2003年达到了最高点72.7%,但2004年却跌到了最低点-12.8%。
而河南和四川的增长率都表现得不很稳定,特别是四川。
总的来说,近两年河南出现引资增速较快的趋势,这对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有一定推动作用。
(三)相对规模差异从相对规模来看,3个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
如表3所示:“相对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吸收FDI水平的重要指标,表示的是该地区FDI与当年GDP的比值。
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流入我国的FDI规模迅速增长,而近年来就业日益成为中国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本文以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为横截面单元,利用各横截面单元1985年~2003年的样本组成面板数据,进而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FDI对我国不同地区就业的影响。
结果表明,FDI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就业影响是有差异的。
FDI对于东部地区的就业效应要小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标签:FDI 就业实证分析一、引言一般而言,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都会给东道国带来较多的就业机会,对于缓解东道国就业压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矛盾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当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投资存在进入效应时,社会投资总量扩张,从而就业人数也会随之上升,这个时候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国内就业是创造效应;反之,挤出效应的存在将会迫使国内企业削减投资,进而导致失业增加,这个就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国内就业的替代效应。
Magnus Blomstrom以美国和瑞典为例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就业的影响,认为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就业有负面影响,而瑞典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就业有正面影响。
Tain-Jy Chen和Ying-Hua Ku以中国台湾省为例,用联立方程实证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台湾省内部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认为在大部分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台湾就业有正面影响,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劳动力的影响是不同的。
陈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数量、三大产业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的影响。
丁明智运用双对数模型,主要是从三大产业就业效应的角度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三产业就业影响最大,对第二产业其次,对第一产业就业影响最小。
王剑运用联立方程分析并测算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的综合效应,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不仅存在着积极的直接拉动效应,而且还通过挤出国内投资和提升生产率水平对国内就业产生负面的间接抑制效应。
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动态面板经验数据

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动态面板经验数据■伍希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基金项目: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4qn33)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一直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
本文基于1990—2013年三大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系统SYS-GMM动态面板回归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化肥施用量、农村居民固定资产投入以及农村居民个人收入等因素对全国三大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但是就影响差异而言,东部地区的农村固定资本投入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带动作用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农用化肥投入量的增加以及农村居民个人收入的提高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带动作用反而高于东部地区。
可见,东部地区农村固定资本的投入数量及利用效率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同时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讲,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已成为近年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瓶颈。
关键词:东中西部;农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SYS-GMM一、引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增长的源泉,也是非农产业发展的基础,是解决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增富的关键所在。
在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农村劳动生产率在三大经济区域也存在差异,就其影响因素来看,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怎样的不同?在相关文献中,XinandQin通过使用Maudos,Pastorand-Serrano提出的增长分解框架,认为自1987年-2005年,要素积累是中国农村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依靠因素,而全要素生产率(尤指技术前沿的进步)是重要贡献方面。
张平运用索罗模型就1980年—2007年我国省区横截面数据表明,生育率和人力资本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重要贡献。
余康等利用1988年—2008年29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发现劳均物质资本、农村劳动力规模和劳均土地因素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影响逐渐减小,而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逐渐增大。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FDI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FDI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投资方)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被投资方)购买或建立企业,以获得在被投资方销售其产品或服务所必需的物质和服务资源,同时掌控企业经营管理权和利润分配权。
FDI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转移、就业机会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发展,被各国政府和企业视为重要的国际化战略。
中国和中东地区作为两个典型的地域集团,在FDI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各自独特的特征和趋势。
中国的FDI在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增长,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中东地区各国受到石油等资源禀赋的影响,FDI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等资源开发领域。
虽然两个地区的FDI路径和规模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承担着世界经济和全球化进程中不同的角色。
二、研究目的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比较分析中国和中东地区的FDI,包括FDI的规模、结构、动态、趋势和历史演变等方面,旨在阐明中国和中东地区作为FDI主要来源地和目的地的异同点,为相关国家和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提供参考。
具体来说,本论文将完成以下目标:1、分析中国和中东地区FDI的现状和规模,主要从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等方面展开。
2、比较中国和中东地区FDI的结构和性质,分析两者在直接投资、并购、股权参与、绿地投资等方面的异同点。
3、研究中国和中东地区FDI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探讨两者在不同时期和政策环境下的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4、评估中国和中东地区FDI的优势、劣势和潜力,为相关国家和企业的FDI决策提供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地总结和比较中国和中东地区FDI的规模、结构、历史演变和趋势等方面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两者异同点和发展趋势。
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包括对相关文献、统计年鉴、专题研究报告等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获得对中国和中东地区FDI的全面了解。
FDI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尼亚 的研究表明 ,F D I 对当地农业生产率 ,尤其是对小农生产率有积极影响。C h a n d a n a C h a k r a b o r t v 等( 2 0 0 8 ) 对F D I 对印度农业的影响研究表 明,农业部门中F D I 和产 出不存在因果关系;也有学者将 T F P 分解为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 ,从而分析 F D I 的技术进步溢出效应和效率变化溢出效应 ,S u y a n t o 等( 2 0 1 0 ) 对印度尼西亚粮食加工业 中F D I 的溢出效应进行分析 ,结果表 明,粮食加工业 F D I 效率变
关键 词 :F D I ;全要 素 生产 率 ;技 术溢 出
中图 分 类号 :F 3 2 3 . 5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编号:1 6 7 4 — 9 1 8 9 ( 2 0 1 4 ) 0 1 — 0 0 1 2 — 0 9
近年来我国粮食需求持续增长 ,但粮食产量增长却有 限,供需矛盾 日 益 凸显。随着 中国粮食 需求刚性 的增加 ,粮食供 给压力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大 。此外以A D M 、邦基 、嘉吉以及路易达孚 为代表的国际粮商正逐步进入我 国粮食 市场 ,加上近年来世界粮食供应和粮食价格 的反复波动。 在这样 的背景下 ,随着各 国贸易开放 的不断深入 ,利用国内国外特别是 国外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 性逐步显现。在 国内粮食生产上引进资本不仅可以解决我 国粮食生产部 门投资不足的问题 ,而且
歇. 1 } 镱 管理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c o n o m i c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
苎
FDI 对 我 国 农 业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 影 响 研 究
农业市场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原因分析

农业市场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原因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市场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然而,中国农业市场的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种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
在进行原因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市场发展现状。
一、农业市场发展现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市场的发展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策措施密切相关。
目前,中国农业市场的发展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农业市场相对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
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面积相对较小,但通过科技创新、高效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手段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
东部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较高,农业市场更加多元化,农产品种类和质量要求更加多样化。
2.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农业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薄弱。
由于自然条件和环境限制,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大,但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也较低。
在农业市场方面,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主要以传统农产品为主,市场需求比较单一。
3.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农业市场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
农业生产面积适中,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
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优势,中部地区的农产品运输成本较低,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产品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二、农业市场差异的原因分析1. 自然条件差异:中国的自然条件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如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
这些因素对农田可利用面积和农作物种植种类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水平和市场需求。
2.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吸引了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农业市场的发展滞后。
3. 政策措施差异: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政策措施存在差异,这也是造成农业市场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FDI区位分布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因素分析

FDI区位分布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因素分析作者:高延鹏吕贵兴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和动力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此同时,在引进和利用FDI的诸多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外资的大量流入进一步拉大我国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本文对FDI区位分布不均衡造成的地区经济差距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优化FDI及缩小地区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FDI 地区差距二元经济外商直接投资造成地区经济差距理论解释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已成为困扰整个社会的重要问题。
其中,FDI扮演了关键角色,它对于我国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及深化起了重要作用。
这种效用可以用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循环原理来加以解释。
缪尔达尔根据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把一个国家分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通常称为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他假设最初一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处于静止的落后状态,各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利润率都相差无几。
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地区因优越的自然条件或历史偶发事件或国家的倾斜政策而开始出现增长,收入和利润率差别开始拉大。
那么,一个累积性的因果循环就开始了。
一方面,发达地区因工资较高,年轻的、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者就会从落后停滞的地区流入正在蓬勃发展的地区;资金也会竞相从落后地区流入发展迅速的地区,以寻求更高的利润率;企业也会从停滞地区迁移到繁荣地区,因为繁荣地区的创业和获利机会较多;由于新兴地区经济增长快,工资和利润水平持续上升,使得储蓄率和投资率高,市场旺盛,这又进一步促进了繁荣地区更快的发展。
先进地区更快的发展使落后地区的人才、资本不断地向繁荣地区转移,导致该地区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样,发达地区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累积因果循环。
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年轻人和具有较高技术的人才以及资本纷纷外流,结果落后地区收入水平、投资水平更低,形成了一个恶性的累积因果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疆 农 垦 经 济
21. 0 22
我 国中、 东部地 区农 业 利 用 F I D 的 地 区差 异 与 影 响 因素
基 于 2 0— 0 9年省际数据 的相关分析 0 3 20
涂成悦 滕 玉华
( 西农 业大 学经 贸学 院 江 西 南 昌 3 04 ) 江 3 05
一
资 (D ) F I已成为农业利用外资的主要方 式 , 在弥 补农业发展中资金不足 、 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出 口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国外学者关
农 业 F I 研 究 比较 多 ,主 要 有 : eaog D 的 Werpn
产业的研究较少。曾寅初 、 陈忠毅(04 比较 20 ) 了台湾赴大陆投资对 两岸总体 贸易与农产 品贸 易的不同影响 , 与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是政策限
农业 的各个 细分部 门的影 响。Lc il e ui We s dr e se
i] ‘ f TTFRS CNM r  ̄ ^ AEAM OO Y i 朋 G — 6 _ S E
三 农 问 题
新 疆 农 垦 经 ; 齐
2 12 o2
用机械总动力 和农林牧副渔业 的从业人数为投 入变量 , 农业总产值 为产 出变量 , 利用 D A 21 E P ., 得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F ) T P 的环 比指数 , 再通 过 环 比换 定 基 ,计 算 得 出 以 20 0 3年 为 基 期 (0 3 1 的定基指数( 20 = ) 如表 1 所示) 。
四 、 地 区农 业 F I 入相 关性 因素 分析 各 D流 ( ) 量选择 一 变
产率指数值 , 得到各年度相应 的 T P F 均值。从均 值来看 ,0 3 20 20 年 09年 ,我国的 T P均值均大 F
于 1且 随时 间推 移 ,F , T P均 值一 直 处 于增 长 的趋
势。东部的 T P均值平均每年增长 3 9 中部 F . %, 2 平均每年增长 3 4 表明 , . %。 1 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
1 5 … 一 一 一 一 … 一
12 . L 1 5 1 1 .
1 0 .5
1
1农业技术进步因素。 . 通过 引进并 利用 F I能 引进 国外 优 良品种 、 D,
[ 要] 摘 针对我 国农业利用 F I D 存在的地 区差异 , 文章测算 了中国中、 东部地 区 l 8个省
( 自治 区、 直辖 市 ) 业的 生产 率指数 , 农 将其 (F ) 为度 量农 业技 术进 步 因素 的指 标 , T P作 并联合 农
业对外开放程度 因素、 农业扶持政策力度 因素、 农业基础设施 因素, 对农业 F I D 进行 了实证 分 析 。结 果发现 : 业利 用 F I 农 D 的技 术 溢 出效应在 中、 东部地 区都 不 明显 。 持政 策 因素 与基础 设 扶 施 因素对 中、 东部农业利 用 F I D 都有促进作 用, 而对外开放程度对 中、 东部农业利用外资的影响 存在着差异。据此 , 文章提 出了相应 的政策建议。 [ 关键词 ] 农业 F I 地 区差异 D A 相关分析 D E
农业 的全要素生产率( F ) T P 作为度量农业技术进
步因素的指标 , 联合其他三项指标 , 对农业 利用 外商直接投资额作相关性分析 。 本文 中的农业指 的是广义上的大农业 , 是按照国家统计局三大产
出了 F I D 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投资有效 性的作用 。 ui We s dr20 ) L c il e 09 考察了 F I e se ( D 对
表 1
率增长的时序成 长特征 与我 国农业科学技术水 平的不断提高的情况是相吻合的。 ( 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分布特征 二) 东部 与中部地 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 , 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东部与 中部地区农 业的全要素生产 率
( ) 国农 业全 要 素 生产 率 的 时序 成 长 特 一 我
制与 产业分 工 。
S tpo 20 ) aahn(0 6 基于面板协整分析 , t 研究了 F I D 是否会 促 进 东亚 的农 业发 展 。Ei r i ua l ak Ms b i y (0 7分析了阻碍 F I 20 ) D 流入农业的因素 , 特别 提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选择农业 的 F I D 为研 究 对象 , 测算 了 M lq i 农业的生产率指数 , a ut m s 再将
征
பைடு நூலகம்
增 长表 现 出 了地 区之 间 的不平 衡 增 长 , 分为 三 个 阶段 :0 3年 ~0 5年 ,中部 的农 业 全要 素 生 产 20 20
本 文运 用 几 何 平 均 法 处 理 2 0 一 09年 0 3年 20
我 国东部与 中部地 区各省( ) 市 的农业全要素生
率增长略微高于东部 ;06年 0 8 ,东部 的 20 20 年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部 ;09 20 年东部与中部 地 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不大 , 东部 的 T P F 均值 比中部仅高 0 1 . 。显而易见 , 国农业全要 O 我 素生产率的增长所表现出的地 区差异与我 国经 济发展水平的地 区差异基本一致 , 经济相对发达 的省( ) 市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较快 , 而经 济 相对落后的省( ) 市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 长相 对 较慢 。
一
、
引言
(0 9 、hma ce i2o ) 过 实 证 分 析 . 20 )T o sHekl (o 8 通 e
我国在 2 0 年就已经将农业列为鼓励外商 04 投资的重点行业之一 , 农业的发展仅依靠内资是 不够的, 必须积极利用外资 。 在我 国, 外商直接投
揭示 了欧盟 与地 中海 国家间 的农业 F I D 与农 产 品贸易的存在互补关系。国内学者对于外商直接 投资 的实证研究大多集 中在第二 、 三产业 , 对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