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延嗣经
安徽文化100名人

安徽100位文化名人安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大省:徽山皖水孕育出来的徽派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进程中是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
各朝各代的文学、学术以及科技名人对人类历史的前进,也曾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其中不乏曾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文学家、科学家、军事家、学者等等,历史上的安徽可谓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为您了解安徽的文化历史名人,加深对安徽的认识。
遴选出安徽历史上100位文化名人:1、管仲(?—前645)名夷吾,一称敬仲,颍上人。
春秋时期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今存有《管子》一书。
2、老子(生卒不详)传说为李氏,名耳,字伯阳,或称即老聃,涡阳人,一说河南鹿邑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今存有《老子》一书。
3、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人,一说河南商丘人。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著有《庄子》一书。
4、文翁(生卒不详)庐江人。
西汉教育家,曾任蜀郡守,创立官学,大兴教育,风气影响全国,垂范后世。
5、刘安(约前179—前122)寿县人。
西汉思想家、文学家。
袭封淮南王。
善鼓琴,尤工词赋,曾集宾客编写《淮南子》一书。
6、桓谭(约前20—56)字君山,淮北人。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又好音律,善鼓琴。
著有《新论》29篇。
7、华佗(约141—208)又名旉,字元化,亳州人。
东汉医学家,精通诸科,以创“麻沸散”和“五禽戏”闻世。
8、曹操(155—220)字孟德,亳州人。
东汉末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有治才,精兵法,又善诗文,开启独具风骨的建安文风。
著有《魏武帝集》。
9、曹丕(187—226)字子桓,亳州人。
三国时期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善诗文,尤擅文学批评,所著《典论》开中国文学批评之先河。
10、曹植(192—232)字子建,亳州人。
三国时期文学家,诗文冠当世,尤工五言诗,与父操、兄丕并称“三曹”。
著有《陈思王曹植集》。
11、嵇康(223—262)字叔夜,濉溪人。
三国时期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藏外道书目录

《藏外道書》,大型道教叢書,16開36大冊,共收集《道藏》未收道教經籍和著述991種,由巴蜀書社先後於1992年和1994年編纂出版。
是中國國家“八五”重點圖書出版計畫專案、中國古籍整理出版“八五”計畫重點專案。
曾被評為1992年度四川省優秀圖書,曾獲1992-1993年全國古籍優秀圖書獎二等獎。
《藏外道書》薈粹了明代正統和萬曆年間編成的《道藏》和《續道藏》未收的道書,以及自明萬曆以後至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各種道書。
更可貴的是收編了一些道書中之稀世孤本和海內珍本,如:《太清風露經》、《天罡玄秘都雷法》、《大成金書》、《玉笈金箱》等。
它的分類方法不再沿用《正統道藏》和《續道藏》的框架,而採用按內容特點區分類別的方法。
全書分為:一、古佚道書類;二、經典類;三、教禮教義類;四、攝養類;五、戒律善書類;六、儀範類;七、傳記神仙類;八、宮觀地志類;九、文藝類;十、目錄類;十一、其他。
《藏外道書》彙集的道教典籍,大致包括六類:一是新發現的明代以前成書而《道藏》未收道書,例如,北京圖書館收藏的孤本《太清風露經》,據考證是世存惟一的元代《道藏》的刊本,《道藏闕經目錄》就已收錄此經名,可知在明代此經已闕。
馬王堆考古發現的帛書《老子》甲乙本以及黃老道系的部分經典,等等;二是明代以後產生的道教經籍,例如,清代全真龍門派第十一代高道劉一明的《道書十二種》,書名十二,其實內有道書二十餘種之多,此書對於清代和民國以來的道教曾經有過很大的影響。
清代另一名高道閔小艮的《古書隱樓叢書》,內輯道書三十餘種,對於清代江南道教有相當的影響;三是明代以後只在道教內部秘傳的經籍,例如,明代龍虎山高道周思德編纂的《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簡稱大成金書),據臺灣學者研究,此書存世僅兩部,收藏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臺北中央圖書館,《藏外道書》編委會依靠編委的共同努力,將上海圖書館的藏本公諸於世。
《廣成儀制》是全真龍門派科儀經書的彙集,一向收藏於四川青城山,從未傳世,原書也似未定稿。
《教孝章》(文昌孝经)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文昌孝经》教孝章关于文昌孝经《文昌孝经》是道家从自身的自然宇宙观出发,指出人的自然生命承载体的可贵,父母生育子女受尽辛苦,养育子女耗尽心血,子女应该体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还可以获得上天赐福科举成功,乃至证果得道,是一部很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扬孝道的典籍。
教孝章原文真君曰:孝自性具,教为后起,世多不孝,皆因习移。
意既罔觉,智又误用,圣人在上,惟教为急,教之之责,重在师傅,尤当重择。
贤良之师,化恶为善,不贤之师,变善为恶。
师而不教,过且有归,教之不善,其罪尤大。
不贤之师,导之匪僻,引之邪佞,养成不肖,流为凶顽,越礼犯纪,妄作无忌,虽欲救之,急难格化,如是为教,罪实非轻。
药石之师,惟贤是与,行己端庄,导人忠信,教不他设,孝无畸行,因其本然,还所固有,朝敦夕诲,幼育长循,惟兹孝弟,化行是先,虽至愚氓,无不晓习。
如是为教,功实不少,为功为罪,职岂易任,惟名尊严,其实如何?孝弟是宗,能孚孝者,弟亦本诸。
助君为理,转移风俗,全在师儒。
教不可误,师不可违,自重在师,率教在弟。
孝原自具,有觉斯兴。
偈曰:孝弟虽天性,良师当时省,一或千不孝,何能全弟行,罪愆有攸归,师实难卸任,能作如是观,训之方有定。
又说偈曰:教虽赖良师,人亦当自谨,无自干不孝,徒然费师训。
教孝章译文真君说:孝是人性中本来自有的,教育尽孝则是后来出现的。
世人多半不孝,都是因为习俗使其改变。
愚笨之人不明道理,聪明的人又错用心思。
圣人在上,唯独对于孝道而着急。
教习孝道的责任,重要的是在师傅,尤其应当慎重选择。
贤良的师傅,能将恶人化导成善人;不贤明的师傅,却能将善人变成恶人。
作为师傅而不教导学生,师傅有过错,并对过错负有责任;而如果教导不好的东西,其罪过就更加重大了。
不贤明的师傅,会教导人行为邪恶,引到奸邪的道路上,教成品行不端之人,流变为凶狂顽劣之人,毁越礼法,违犯法纪,胡作非为而没有忌惮。
虽然想拯救这样的人,但急切间也难以改正变化。
_文昌孝经_的道教孝道观

《文昌孝经》的道教孝道观肖群忠 《文昌孝经》,据明代少保大学士耶浚仲所著《文帝孝经原序》所说,出现在宋代,作者不详,该经托文昌帝之口,劝人尽孝。
无论是从托文昌帝之形式上看,还是从思想内容上看,可判定其属道教思想,而且在历史上,它与《太上感应篇》等一起,被列为道教之劝善经典,因此,以该经为个案,探讨一个道教之孝道观,是很有意义的。
一、《文昌孝经》之孝道观与道家、儒家思想之关系道教以老子为宗,实际上,先秦时期之道家本不重孝。
从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先秦道家是要从根本上超越道德,主张返归于“无名之朴”的。
所以,他们认为所谓“孝”,无论其名称或现象都是人类堕落之后所产生的一种不祥的东西,应该和仁、义、礼、乐、圣、智等同归于毁灭。
老子认为孝是文明社会中因“六亲不和”才产生的虚伪的束缚自然人性的东西。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第十八章》),不过,老子所反对的“孝”,只是作为一种观念,一种道德规范或人为礼法的“孝道”,而绝不是不承认亲子之情。
孝道本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根本。
在道教发展史上,能出现《文昌孝经》这样专门劝孝的经典,完全是三教融合,道教向儒教靠拢的结果。
道教作为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不能不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儒家的观念对于中国来说,早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学说,而是渗透到传统文化每一根毛细血管的血液中了,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又有力地牢笼了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
因此,凡是从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思想学说,宗教流派,都无一例外地带有这一文化精神的痕迹,道教在萌芽的胞胎里,就受到过这种“胎教”式的薰陶。
传说中的吕洞宾便常常告诫道士:“孝弟忠信为四大支柱,不坚其柱而用心,椽瓦何能成得大厦?”(《云巢语录》,《道藏辑要》璧集三册》)《太平经》中,也有这样的说教:“大慈孝顺”,“孝悌始学化善”,在道教成熟时期,这一类成份就更多了,葛洪《抱朴子》卷三《对俗》引《玉钤经》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星移斗转催官诀(上)

星移斗转催官诀(上)陈名“催官天马太岁吊,合着方迁调。
流年限上恩忽到,平地承恩诏。
催官恩星四正逢,官居在京朝。
”三僚廖岐山公曰:“寅葬卯发,玄乎其玄。
”廖鹏飞古课承诺:三年必中科甲。
微乎其微,神乎其神,惊世绝学,叹为观止!一、催得官星到山头,官贵叫能响赖仙曰:“若问人间爵禄兴,安坟立宅遇明星,斗中台星兼帝将,三耀归之福最荣。
”《催官篇》:“火星不起官不显,仍观造化阴阳宜。
”明清《天机汇元》与《玉尺经》舍星斗而演绎,难窥其奥。
所谓“二流地师看水口”,岂识“一流地师观星斗”之妙?本文引领同道进入杨公最上层领域——星移斗转不传之秘,演绎《天玉经》“合绿合马合官贵,本卦生旺寻”之真机。
龙真穴的前提下,天魁星、文昌星、天机星安在笔架峰官位上,推演坐实乘旺,流年太岁吊合,即有出科甲之验,百发百中。
天喜星、红鸾星安在秀峰上,推演五行生克制化得力,一峰得力亦惊人,满门喜气洋。
龙向三合宫,紫微星、禄马星到向,流年太岁吊合,则应人丁,断无虚言。
禄马星在向宫,在来水口上贪狼星、巨门星,坐实乘旺,无凶神克制,流年太岁吊合,立发财禄,铁断无误!紫微星在龙,贪狼星在向,天马星在奇峰,五行生入,坐实乘旺,流年太岁吊合,即立应官职升迁,催得吉星到山头,官贵叫能响,星移斗转,全凭掌上起星辰。
天府星、天机星在龙上则长寿;武曲星、天将星、功曹在棋鼓之峰出武官。
咸泄星、天妣星在子午卯酉水口,贪狼星在向上,男主风流,女主桃花……百发百中。
水来女人跟上门,水去女人跟人走,断无虚言。
二、要谁发就谁发,全凭掌上起星辰要谁发就谁发,星移斗转,全凭掌上起星辰。
催官催贵指日间,催得魁星到三台,科甲指日出。
要谁发丁,何时添喜,谁出科甲,何时升迁,何时发财,何房发财,发多大,家人平安,逢凶化吉,房房发福,人丁兴旺而高寿,子孙文章而可人,有如神技。
如此神术,即杨公“星移斗转”秘诀,并非神话。
《青囊奥语》:“劝君再把星辰辩,吉凶祸福如神见。
”三、惟有挨星最为贵,泄露天机秘《天玉经》“金枝玉叶四孟装,金箱玉印藏。
初中必背古诗词作者介绍

《初中必背古诗词》作者介绍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宋八大家:柳宗元,韩愈(唐);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宋朝)王勃(649 或 650~ 676 或 675 年),唐朝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 ( 今山西万荣 ) 人。
此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有《王子安集》。
诗风英俊,关于改变初唐诗风有重要影响,散文《滕王阁序》是传诵的名篇。
杨炯( 650~693),唐朝诗人。
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有名,所作如《参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概轩昂, 风格豪迈。
卢照邻(约 636- 约 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人,初唐诗人。
卢照邻工诗,特别善于七言歌行,对推进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因为政治上的失落和病痛的摧残,投颍水而死。
骆宾王 ( 约 619- 约 687 年 ) 唐朝诗人。
字参观,婺州义乌 ( 今中国浙江义乌 ) 人。
擅七言歌行。
张九龄 (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 ( 今广东韶关市 ) 人。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诗风平淡。
有《曲江集》。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有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为“开元之治”作出了踊跃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朴素的语言,寄望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打扫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孟浩然(689--740 ),唐朝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 ( 今湖北襄樊 ) 人。
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川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 " 王孟 " 。
以写田园山川诗为主。
因他不曾入仕,又称之为孟隐士(“隐士”是对隐士的称号)。
曾隐居鹿门山。
有《孟襄阳集》。
崔颢(h ào)(704-754) ,汴州 ( 今河南开封市 ) 人,唐朝诗人。
唐开元年间进士,他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诗歌是他那首《黄鹤楼》,听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美。
《文昌孝经》

《文昌孝经》
孝子文印偈曰:至文本无文,韫之孝道中,发现自成章,司之岂容泄。
天聋与地哑,非聋亦非哑。
特将天地秘,不使尽人解。
朱衣与魁光,变幻文人心,遇彼纯孝子,塞其聪明路;遇彼纯孝子,开其智慧途。
凡才作仙品,仙品作凡才。
文虽有高下,黜陟岂人操,或因前生报,或因今生报,今生或后报,必当为孝显,文章作证明,阐扬在大道。
【白话文通俗译】
孝子文印偈说:最好的文辞是没有文字描述的,都蕴藏在孝道中,发现它的道理就能自然成章,实行起来不能有一点泄露。
天聋和地哑,并不是真的聋,也不是真的哑,是特别为了使天地的秘密,不尽被人所解知。
朱衣神和魁星,变幻文人心智。
遇到不孝的子女,就会阻塞其聪明的道路;遇到纯洁的孝顺子女,就会开辟其智慧的道路。
平凡才智的人可以列入仙品,具有仙品的人也会成为凡才。
文章的好坏虽有高下之分,贬斥和提升都不是人所能操控的。
或者是因为前生今报,或者因为今生今报,今生报或后世报,都必定是通过孝而得到显扬。
用文章作证明,说明和宣扬在于大道。
文昌孝经守身章第四的原文及翻译

文昌孝经守身章第四的原文及翻译文昌孝经守身章第四的原文及翻译【原文】真君曰:所谓孝子,欲体亲心,当先立身①。
立身之基,贵审其守。
无身之始,身于何始?有身之后,身于何育?有挟俱来,不可或昧,当思在我。
设处亲身,爱子之身,胜于己身。
菩菩乳哺,望其萌芽,冀其成材。
寸节肢体,日渐栽培。
何一非亲,身自劳苦,得有此身。
亲爱我身,如是之切。
保此亲身,岂不重大?守此亲身,尤当倍笃。
遵规合矩,如前所为。
矜骄不形②,淫佚③不生,嗜欲必节。
父母之前,声不高厉,气不粗暴④;神色温静,举止持祥。
习久自然。
身有光明,九灵⑤三精,保其吉庆;三尸诸厌⑥,亦化为善。
凡有希求,悉称其愿。
兢兢⑦终身,保此亲体,无亏而归,是谓守身。
苟失其守,块然⑧躯壳,有负父母,生而犹死。
【注释】①立身:安身处世,立身处世。
②不形:不显露。
③淫佚:纵欲放荡。
④粗暴:粗鲁暴躁。
⑤九灵:指身中的九位神灵。
⑥三尸:亦称“三虫”、“三彭”。
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三条虫,或称“三尸神”。
⑦兢兢:谨慎小心的样子。
⑧块然:木然无知貌。
【译文】真君说:所谓孝子,要想体恤双亲的心志,首先应当立身处世。
立身的基始,最为重要的是要慎重自己的操守。
没有人身的初始之时,我的身体是从何处而来的呢?有了人身之后,身体又是怎么得以抚育的呢?我有从出生挟持同来的良心,此心不可暗昧,我应当仔细想想。
以父母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想,父母怜爱子女的身体,胜过爱护自己的身体。
艰难地哺乳,期望他渐渐成长,希冀他能够成为有用的人。
一寸一节肢体,日渐栽育培养。
哪一点不是靠双亲勤劳保护,才得以有了我的存在?父母爱我此身,是如此的关切,好好保护此身,怎能不关系重大?守持好双亲给我的身体,尤其应当加倍地坚定。
遵守规则符合规范,效法前人的行为。
骄横傲慢之貌不显,淫欲放荡之心不生,节制自己的不良嗜好和欲望。
在父母面前,声音不要太高,气息不要粗大;神色温柔娴静,行动举止舒缓。
坚持久了就成为自然的事情。
这样,身体就有光明,九灵三精等神就会保佑你吉祥;而三尸等邪神,也会化恶为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昌應化張仙大真人說注生延嗣妙應真經延嗣經序孟子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善哉是言也。
知斯言之為要,則知延嗣經之不可少矣。
盖天之生機,本自不息,而人乃有嗣有不嗣者。
以其人之善恶有殊,而之生機因而異耳。
然歷觀乏嗣之人,半屬癡迷不悟,X(此处缺一字)於聲色貨利之場,而於立心行巳之要,置若罔聞,於是玉皇大天尊,哀憫凡愚,爰命帝君,著斯經以垂世,俾人於捧持之際,猛然深省,改其向日之非,以歸於是,將一心悔悟,即格天心。
心既可以對諸天地,而天地之生機即在我矣,又何虑嗣之不延乎,倘謹以拜誦了事,而於經中妙義,徒口誦而弗心維,則我帝君雖仁,究亦無如之何也。
惟願睹斯經者,鹹以吾言為藥石,共樂休徵,則幸甚矣。
時雍正甲寅孟冬月文昌右弼天聾真人降撰文昌應化張仙大真人說注生延嗣妙應真經大興朱珪石君敬校五台李永恒壽山重刻開經偈頂禮上界尊,皈依先天祖。
人間大不孝,無後為最苦。
今持妙應經,種種慙無補。
惟願憫微忱,賜我蒸甞主。
爾時玉皇大天尊,在浮黎空境,鬱羅洞天,觀無極世界,見無量眾生,有富貴康寧,子孫繞膝,金紫肩摩者。
亦有業界萬金,榮敷數世,後來繼世不續,宗祀無承者。
有受貧窮苦楚,孤獨伶丁,形影孑立者。
亦有家無擔石,地鮮卓錐,後來子姓昌大,數世不衰者。
萬有不齊,是雖前葉來因,亦由今生造作。
天尊劑量,大生愍念,哀此煢獨,乃降玉音,宣召歷劫遐邇至真仙眾,雲駢鶴馭,浮空而至,俯伏瑤台,稽首聽命。
維時張仙真人,越班而出,長跪白言:“天尊大聖,諸天之父,眾真之祖,恩覃萬類,澤沛九壇,上天下地,往古來今,色色形形,生生化化,無有紀極,無有盡藏,今此下民,老而無子,孽由己作,悔不可追,伏願廣佈好生之德,照原無後之愚,宥其往愆,示之生道,使人人有後,代代相承。
臣不勝懼幸,不勝懇愿之至。
”天尊言:”蠢爾眾生,莫知至道。
道生天地,天地妙合,二五儲精,成男成女,至秀至靈,盈天地間。
若有知,若無知,若有情,若無情,皆從不有中有,不形中形,惟人最貴,尤獨得靈,反罹孤絕,其何以故,吾今宣說,爾當諦聽。
”天尊言,人生在世,乾父坤母,陰受陽施,氣稟清濁,男女異姿,賢愚貴賤,造物攸司。
厥初生民,媾遇有時,天然節制,準以信期,多生男子,聖哲胚基,所以聖人,不屏男女之慾,惟循人道之宜。
降及後世,情竇日開,風氣日漓,非時淫縱,任意妄為,元精耗竭,欲熾神疲。
或裸露星月,或觸穢神祗,或三元五臘,或四絕四離,或晦朔弦望之日,或疾風暴雨之時,不知禁忌,大則絕嗣,生亦愚夭。
更有妻不和順,內多嫉妒,妾媵不容,以致滅宗,不孝之罪,上與天通,似此眾生,太上不痌。
亦有夫婦,於婚配時,或犯咸池,或坐華蓋,或罹三刑,或招六害,孤陰寡陽,天羅地網,命宮所載,嗣息艱難。
是雖氣數之適然,亦或天心之有在。
於是張仙真人,領聞玉旨,作禮長跪白言,天尊大聖,天尊大慈,廣度眾生,說是因緣,臣伏維思,若此眾生,無有嗣息,皓首何依,空悲日暮,舉目誰親,病來疇顧,獨對孤燈,涕淚交注。
太息呼天,天高難訴,一旦無常,空歸泉路,骨肉未寒,家資殘破,柩返夜臺,誰歌薤露,誰繼蒸甞,誰承封樹。
惟願哀憐,屈為普度。
天尊言,稀有真人,善哉善哉,爾今名高玉籍,位正瓊宮,上應張宿,典司化權。
佐南斗而注生,判桂祿以翊運。
尋方顯化,行著崇勲,今以哀憫心,念未來世界一切無後眾生,殷勤啓請,吾特演此妙應真經,若有善男信女,欲求嗣息者,能於二月初三日,及每遇朔望,本命甲子庚申等日,持齋虔禮,捧誦此經,自然居室懽和,精神完暢,祥光馥鬱,生氣氤氳。
當有九天監生高元帥,招神攝靈,篤生桂胤,比及生產,太乙在門,司命在庭,或有觸冒,或有兇厄,虔誦此經,即得九天衛房聖母元君,陰空抱送,臨盆有慶,子母無虞。
嬰兒在於繈褓之中,為父母者,有能考據五蒸十變之期,焚香祈禱,持誦此經,即得五臟六腑,長養和平,胎毒潛消,痘疹稀少,關煞不侵,如欲聰明智慧,壽命延長,本命生辰,宜誦此經,諸所饒益,福德無量。
爾乃神遊宇內,遍歷十方,為人演說,佑啓善良,鐘(此處一字不清,疑為:奇)毓秀,遂生英豪,綿綿瓜瓞,蟄蟄螽斯,爾乃福德,勝他福德,諸天聞已,眾真咸悅。
於是真人再拜受命,宏宣十戒,廣化愚蒙。
一戒宰殺之惡邛人杜章,躬親烹割,膾炙不離,貧無資身,屠劊就食,取過命之錢,即為操刀。
見飛走之物,遂萌殺心,所生五子,手無一指。
章復病癩,體無完膚,陰為神使,自揭瘡痂而食,更以指染膿血而自吮之,以為嗜殺者報。
若人知此惡,悔心誓永戒,玉皇大天尊,赦消一切罪。
二戒竊盜之惡節孝婦陽靚中,適寒士雍有章。
章亡姑老,婦矢不他適,斷發毀容,女工給養,姑死禮葬,鄰里助金,有盜者竊之而去。
當為陰兵執於市,自稱我竊楊節婦物,當悉還彼,復自舉手向口,十指咀嚼俱盡,以為盜竊者報。
若人知此惡,悔心誓永戒,玉皇大天尊,赦消一切罪。
三戒酷取之惡蜀江王仔,承檄監督,強民倍課,其主先夢仔生牛尾,產於田氏之家,隨果變為牛。
益昌馬諤,出郡督錢,必期多得,民甚苦之,號曰馬刷錢,一夕暴病而死,忽聞棺中有聲,啓視之,已變為豬,此為酷取者報,若人知此惡,悔心誓永戒,玉皇大天尊,赦消一切罪。
四戒淫污之惡李登少年首領鄉薦,後屢不第,乃求法師葉靜,代查桂籍,归語登曰:籍載汝應十八歲魁鄉薦,十九歲作狀元,三十三歲位至右相。
因得舉后,窺鄰女張燕娘,不諧而繫其父張澄於獄。
後於長安邸中,淫一良人婦鄭氏,而成其夫白元之罪。
又盜鄰居王驥家室女慶娘,為惡不悛,已削籍矣,終身不第。
登聞之失色,一夕愧憾而死,此為污淫者之報。
若人知此惡,悔心誓永戒,玉皇大天尊,赦消一切罪。
五戒口舌之惡龜城祝期生,有口才,日習汙下,譏訕善良,謗富侮貧,攻發陰私。
暴揚人過,教人詛訟,訶詆幽冥,一日自以其手探舌出,復以指爪犁之,涎血淋漓,宣告諸人曰,口業莫作,舌枯而死。
此為口惡者報。
若人知此惡,悔心誓永戒,玉皇大天尊,赦消一切罪。
六戒巧詐之惡東郭黎永正,以梓匠為業。
因計日值無幾,乃作折底隆梁之斗,可減升勺,又坐空中接絲之秤,以任重輕,圖取倍值。
夜夢神示撻警,而不改悔。
尋瞽雙目,妻棄他適,二子亦盲,手指復殘,骨節零落,行乞於市,遍暴己惡而死,此為巧詐者報。
若人知此惡,悔心誓永戒,玉皇大天尊,赦消一切罪。
七戒忍親之惡蜀中江壬千,其父母買香板以自備,千以杉板易而貨之,尋又以株板易其杉板而復售之。
及父母死,千更留其株板而以松板葬之,千當被雷擊死而而倒植其屍,其子哭而扶屍,亦為雷挈而擲於五里之外,洎復回,見父屍依前倒植,凡兩瘗皆然。
又梓潼庠生羅鞏欲應鄉試,中途夢神人告語曰,汝已獲罪天曹,亟宜還鄉,前程事不必問也。
鞏叩以獲罪之由。
神曰,子無他,為久停父母之柩而不葬耳。
鞏曰,家有兄弟,何獨罪鞏。
神曰,以子習禮義,為儒者,當任其咎,其餘碌碌,不足責也。
鞏既悟,治裝即還,中途而卒,此為忍親者報。
若人知此惡,悔心誓永戒,玉皇大天尊,赦消一切罪。
八戒棄子之惡苴饒富戶張干十,凡租其田而食者八十餘家,先授田之日約有男子力能耕獲者留之。
後有所生,斷不容留,率以為常。
干十有二子,長者廢疾,次子三歲有癎,醫卜巫禁,皆不能治。
動輒數日不蘇。
一夕其子自言,棄人之子而愛己子,惜其冗食而輕其命,其諸佃之棄其子者,已四十餘命矣,俱訴於冥,今率汝子而同死也。
言畢而死,干亦隨斃。
嗣遂絕焉,此為棄子者報。
若人知此惡,悔心誓永戒,玉皇大天尊,赦消一切罪。
九戒焚焰之惡劍南民李轅,孝於母,一夕有客投宿,轅方烹雞,客以為相饋,喜形於色。
少頃食至,乃脫粟飯也,客不舉箸。
轅謝曰,家有老母,病起思肉,適之司晨,不及供客矣。
客赧然揚袂而去。
夜闌,乘風縱火,以燼轅居,火熾,轅負母而出,仰天號泣。
忽反風吹焰,燎客鬚髮,迷仆火中,自言俠士蒲光度,亡命流離,命即死,不作無名之鬼,遂斃於火,此為焚焰者報,若人知此惡,悔心誓永戒,玉皇大天尊,赦消一切罪。
十戒暴性之惡北郭富民王尚忠,五十無子,性益險急,妾媵小過,輒鞭笞之,或窘辱之,或轉易之。
繼子違教,即責逐之,遇一長者語曰,子欲求子,當寧心改行,周貧濟急,憫孤容過,自養寬和。
三年之後,必產佳胤。
忠警改悔,葬貧人父母五十余喪,成貧人男女八十余婚。
三年舉子,取名神保,長登仕藉,為改過遷善者報,此性暴之惡,尤當戒也。
若人知此惡,悔心誓永戒,玉皇大天尊,赦消一切罪。
天尊聞彼真人,宣說十戒,生大歡喜,傳諭眾真曰:如是如是乃如真人金闕昊天太師糾察三界,兼司四方禍福。
真人禮謝畢,即分遣功曹,隨處應變,為國宣勞,扶鸞降筆,垂示眾生曰:(此處一字不清,应为:冫谷)爾有眾,聽予格言,毋欺天遠,毋謂神幽,毋言暗室可欺,毋道明庭不畏。
毋可一念忘乎父母,毋使一事昧於倫常。
毋凌孤寡,毋侮老成。
毋取不義之財,毋淫非己之色。
毋厚結他人而親戚陌路,毋氾交異姓而兄弟鬩墻。
毋恃己長。
毋攻人短。
毋立身不正,以曖昧貪饕為能。
毋立心不臧,以機巧奸詐為勝。
毋面譽背非而苟合於人,毋口是心非而不容於物,毋外貌慈祥,徒巧言而善色,毋中情狠暴,好潛賊而陰謀。
苟負吾言,難逃天憲。
或覆滅宗祀,或殃及子孫,惟有敬惜字紙,亦可回格天心,果報昭然,在人耳目。
如瀘州楊百行,坐經文而舉家害癩;昌郡鮮于坤,殘孟子而全家滅亡;楊全善埋字紙而五世登科,李子才拾字紙,而終身顯達。
若人能以字紙,或埋于土,或焚於火,或以之而教習後人,或以之而播譽親友,自然富貴康寧,多男衍慶,陰報昭昭,毫釐不爽,凡祈嗣者,信受奉行。
又曰,吾一日上朝玉皇上帝,天下諸神表奏善惡,押送獄司,明彰報應,冊載某人害眾成家,以劫盜報。
某人刻取貧民,略無惻隱,以子孫窮乏報。
某人文才合占高選,而輕薄蕩佚,不少自檢,以終身不遂報。
某人富而不仁,貪而無厭,傲忽眾人,以疫癘病死報。
甚者數人,以王法流死報,又有放無息錢者,活及千人,以子孫顯官報。
有散施死者棺斂,病者醫藥,產者饘粥,用心甚廣,但作止所及未洪,以子孫登第報。
如此種種,毫髮不貸。
嗟哉世人,沉迷莫悟,善報者百無一二,惡報比比皆然。
不知改悔,不生善心,惟計多積錢穀,謂可貽後,豈知罪惡貫盈,反為己累。
惟有社倉一事,可以拯救貧弱,計時豐歉,賤糴貴糴,不取子錢,互有所濟,其利甚廣,行之一族,或給一鄉,自然後胤繁衍,建立功業,享有遐齡,報應不爽。
富足有餘,凡欲求嗣,信受奉行。
天尊聞說,首勅真人分身應化,專主嗣籍,鑒察人心,紀錄陰功,昭垂善報,并勅真人挽弓挟彈,以兆懸弧誕子之祥,以滅孤辰寡宿天狗等害,以佑善人。
真人肅容再拜天尊,恭對玉几而說頌曰:慶沐大慈悲,為演至真道。
道生天地人,生續造化妙。
人本非空桑,何以絕宗祧。
惠吉與逆兇,皆由人自造。
生已無奉承,死誰卜宅兆。
嗟哉無後人,存歿均堪悼。
臣誓廣宣揚,勤凜天尊教。
嗣續各綿延,普免於不孝。
真人說是頌已,天尊言,此經功德,不可思議。
所在之處,即有諸天神王,金剛力士,救苦真人,護法靈官,隨所侍衛。
若人誦之,吾當呼召三精九靈之神,使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身體康強,子孫逢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