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镇简介
七里镇三号桥小学简介

敦煌市七里镇三号桥小学简介七里镇三号桥小学创建于1953年,现在是一所村级完全小学。
学校占地面积7754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54.6平方米;建筑面积931平方米,生均6.56平方米。
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142人。
有教师人数9人,师生比1:16,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其中本科学历7人,专科学历2人,学历合格率100%。
有兼职实验员1名,兼职图书管理人员1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1名。
学校现有教学及辅助用房765平方米,办公用房117平方米,生活用房49平方米;每间教室面积54平方米,教室总面积324平方米,生均使用面积2.28平方米;学校设有科学实验室、音体美器材室、学生心理辅导室、保健室、少队室、多媒体电教室。
其中学生用电脑20台,生机比7:1,教师办公电脑5台,师机比1.8:1。
“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6套全部接入10M宽带网络,视听资料306件;有数学、科学教学仪器234种(套),演示实验开出率100%,学生实验开出率100%;设有图书室兼图书阅览室,图书藏量6589册,生均46册;有体育运动场地1484平方米,生均运动场面积10.45平方米,设有150米环形跑道一个,60米直道一个,1个篮球场、1个乒乓球活动场,3张标准乒乓球台,音体美器材齐全,基本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学校布局合理,各种辅助用房齐全;绿化面积480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3.4平方米,树木搭配种植合理,校园绿树成荫整洁美观,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多年的发展中,学校形成了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
学校各功能教室都是展现学生才华和能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的平台。
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以“建文化校园,塑智慧教师,育创新人才,办精品学校”为总体目标,重视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发展”为办学宗旨,以敦煌文化为底蕴传唱敦煌歌曲,学生行为养成为目的,注重校本课程“122”项目(即每位学生掌握一项劳动技能、两项体育技能、两项艺术技能)的开发与教学实践活动,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师生参与的“阳光体育活动”、两操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定期举行“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并掀起了全校同学们的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热情。
古镇印象

龙源期刊网
古镇印象
作者:刘晓玲
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9年第47期
赣州城东,有一座七里古镇。
它仿佛是上天遗落在人间的一颗明珠,只是经历了千百年时间的推移,逐渐剥落了昔日的繁华。
贡江水面,清波涟漪,七条山脚一字排开,斜插江边,分开七条水路,犹如七条大鲤鱼。
“七里”又称“七鲤”,因江水系七条支流在此并流,形似七条鲤鱼嬉戏抢水而得名,这座幽静的临江小镇,宛若伊人,在水一方。
走进这千年古镇,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沉重的历史感惹人轻喟。
放眼望去,明清时的古建筑早已破败,徒留峥嵘岁月里一抹黯淡的色彩。
江水养成了古镇人淳朴善良的品格,也成就了这座古镇的盛名。
那悠长又幽深的古巷,绵延着古镇人世世代代的血脉与深情。
茂盛的爬山虎爬满了颓圮的墙,铺叠着层层的忧伤过往,青石板上依稀可辨的痕迹,承载的如流往事,却已无人倾听。
古榕遮天,落花蹁跹。
古老榕树裸露的根须,虬曲的树枝,压抑着那些早已埋入黄土的是非对错,却坚定地庇佑这座江边古镇。
卵石小路上俯首可拾的古瓷碎片,还能隐约看见千年前七里镇窑烟袅袅、车水马龙的盛景。
七里镇以烧瓷闻名,与瓷都景德镇齐名。
七里镇的瓷以青白釉古瓷为主,品质极好;该地木材产业也尤为兴盛,七里镇也因此成为江南地区最为繁华的古镇之一。
然而战争使古镇人流。
敦煌七里镇的“青海风情"

英东小区……柴达木盆地的重要的油气区也集合到了一起。 在 油城主要地 段 的各类 大 型雕塑 .集 中体现 了青海石 油 人的品味和气质 : 漫步在石油广场 。 高达十余米的“ 圣火欢腾” 雕塑格外引人注 目, 远看一个银白色的火炬冉冉升起 , 象征着 青海油田“ 奉献能源 , 创造和谐” , 造福青甘藏三省区人民的理 念 和追求 。 月色初上, 道路两旁的霓虹灯欢快的闪耀 , 繁花簇拥的中 心广 场高耸 而立 的 “ 昆腾 ” 雕塑, 在月 光 、 灯光 的交 相辉 映下 . 构 成 了一 副安宁 、 温馨 、 和谐 的画面 ……“ 昆腾 ” 是七 里镇最 大 的广场雕 塑 ,雕塑 主体 为蓝色 的飘带造 型底 部三个 柱体成 鼎 立之势, 寓意油田发展具备稳固的资源基础。 红黄两色组成的 展翅欲飞的翅膀和火焰图形, 则寓意青海油田奋发向上 。 蓬勃 发展, 向着全 面建设高 原千万 吨油气 田目标腾 飞。 在科技馆 门前 , 一组 的阿吉老人 带领勘探 队员进盆 地的群 雕, 把我们带到了艰苦奋斗的创业年代 , 它像是随时提醒和警 示 着柴达 木石油 的后来人 : 没 有柴达木 石油精 神 . 就没有青 海 油 田的昨天和今天 , 丢失这种精神 , 就不会有青海油 田的明天 。
神” 教育基地 。
七 里镇 的防护林在全 国可谓 大名 鼎鼎 .是 国家级重点 公
这 是一 座蓝 天 白云 、 绿树 婆娑 、 鸟语 花香 , 具 有现 代气 息 益林管 护区 , 被全 国绿 化委员会称 作“ 塞外戈 壁改造 自然 面貌 的新兴石油城。 三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沙丘遍布、 砂砾覆盖的 的又一面旗帜” . 是七里小镇的“ 卫士” 和“ 守护神” 。
【 中图分类号】 X 7 0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4 2 4 4 ( 2 0 1 3 ) i 0 — 2 2 6 — 2 在世界文明进程中。 希腊文化、 伊斯兰文化、 印度文化和中 石油人 珍惜生命 、 热爱 生活的情怀 。 华文化是 自成体系、 流传最广、 影响人类发展方向的“ 四大文 从 油 城北 大 街前 行 . 有 一个 著 名 的 “ 坦克” 公园, 这 里 的
敦煌市七里镇

敦煌市七里镇展开全文敦煌市七里镇敦煌市七里镇为敦煌市第二大镇。
位于敦煌市西面,全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3个居委会,总人口13946人。
七里镇青海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生活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所以在50年代油田开发初期开始,石油部门便选择以邻近的敦煌为出发基地,这个位置在老石油基地玉门油田的管辖范围内。
敦煌基地虽然在甘肃省,其实与青海油田仅一山之隔,有公路相通。
青海油田并非青海省省属企业,总部不一定非要在本省。
青海油田在敦煌、格尔木、花土沟建有三个基地,敦煌基地在敦煌市七里镇,是局本部和生活、教育、科研基地所在。
七里镇,青海油田的生活基地,现在有10多万是有人生活在这里,当你在仲夏时节踏上七里镇,你会惊叹于这里的绿树成荫和瓜果飘香,根本想不到八十年代时,这里还是飞沙走石的戈壁滩、经过这些年,三代石油人的共同努力,硬是在在这片生命的禁区中建成了号称小香港的现代化小镇。
青海石油人就是有一股善于敢叫天地换新颜的拼劲儿,就像50年代初开发冷湖,在荒无人烟无人区把冷湖无中生有地建设成为一个繁华石油小镇一样。
七里镇七里镇,一排排郁郁葱葱的壁纸白杨树,热闹的绿色和远处黄色的鸣沙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美也成了很多摄影师、画家创作猎艳的素材。
敢叫天地换新颜当然不止是绿化运动,还有七里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青海油田人把终于有了自己家的那种兴奋和热情全部用在了自己窝的建设上,一切都按照最高标准来建设。
七里镇七里镇的教育硬件设施至少在西北地区是领先的,机关楼、各二级单位的办公楼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尤其是整洁优雅、统一着色、统一规划的住宅楼淹没在了绿树、花草的环环抱中,老一辈退休的石油人和其他10多万职工家属在自己建成的花园似的小区里幸福地生活着。
笔直宽敞的马路、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各类现代化建筑,都像立体的奖章一样彰显、肯定着青海油田人对敦煌的经济、乃至甘青两省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赣州七里古镇泼水节介绍语

赣州七里古镇泼水节介绍语
我的家乡在赣州,赣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它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和特色美食。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赣州七里古镇的泼水节了。
每年三月,每个人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自己亲手做的美食,带上自己最好的朋友、亲戚来到七里古镇这个地方。
我们要去参加盛大的泼水节,这是个很有意义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所有人都要互相泼水,一起欢呼、欢笑。
人们一边泼水,一边唱着欢快的歌,跳着欢快的舞……
大家都穿上了节日服装,手拿着鲜花和彩带来到了七里古镇。
大家到了广场上,有两个人帮我们抬水过来。
大家拿出准备好的水果和糕点在广场上摆放着,然后他们把水泼在我们身上、脸上、头上。
然后他们把水泼到我们身上、脸上、头上……
我们开始泼水了。
大家一起唱着歌向前走去。
这时我们看见有两个人在拿着水枪向一个人射击,那两个人打得很猛烈,都溅起了许多水花来。
大家看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有人喊:“快看!”原来是有两个人在放孔明灯呢!
—— 1 —1 —。
苏州七里山塘景区简介

苏州七里山塘景区简介
一、景区概述
苏州七里山塘景区位于苏州市相城区七里镇,是一处集历史文化、生态环境、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景区以山、水、园、寺、亭、廊、桥为主要景观元素,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是江南水乡风景的代表。
二、历史文化
七里山塘景区始建于宋朝,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塘文化。
景区内有很多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如著名的云岩寺、董氏宗祠等。
这些古建筑和文化遗址,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传统,也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三、生态环境
景区内有梦幻的水系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这里有清澈的小溪、漫步的田间小路、远离城市的宁静,让人仿佛置身于天然的画卷之中。
景区内的植被丰富,有着许多稀有的植物和动物。
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妙,感受生态环境的宁静和祥和。
四、旅游休闲
景区内的建筑和环境非常适合旅游和休闲。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观,如亭、廊、桥、山、水等。
游客还可以在这里体验古老的苏州文化,品尝到正宗
的苏帮菜肴。
同时,景区还有许多娱乐设施和活动,如划船、钓鱼、乘船游湖等,让游客在快乐的氛围中度过难忘的时光。
总之,苏州七里山塘景区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景点,集历史文化、生态环境、旅游休闲于一身。
这里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
七里镇旅游景点

七里镇旅游景点
七里镇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是一座千年古镇。
以下是一些七里镇的旅游景点:
1. 七里画廊:七里画廊是七里镇景区的代表性景点,沿途横跨数十座古桥、九百多座屋宇,被誉为七里画廊,也是长三角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2. 沙城古镇:沙城古镇是七里镇的核心区域,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风情。
这里有古色古香的木雕、石雕建筑,还有风情独特的悠闲街巷,非常适合游客散步游玩。
3. 百丈古桥:百丈古桥建于明代,是闽浙两地交通的要道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客可以在这座石拱桥上留影、欣赏七里镇古色古香的风光。
4. 七里慢城:七里慢城是七里镇推行“慢生活”理念的产物,这里布满了古香古色的民宿和文艺小店,是游客体验慢生活的好去处。
除了以上景点外,七里镇还有各种名胜古迹,如文庙、钟楼等等。
峨眉半山七里坪简介

峨眉半山七里坪简介峨眉半山七里坪是一个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的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距离峨眉山金顶26公里,海拔1300-1500米,是峨眉山景区的一部分。
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一个集医养、游、居、文、农、林为一体的综合型项目,被誉为“生态氧吧”和“国际抗衰老健康产业试验区”。
自然资源峨眉半山七里坪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资源:这里植被覆盖率达95%,有万亩千年柳杉林、百合园、仙草园等多种植物园区,还有森林禅心谷、森林养生禅道等休闲场所,让人在绿色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气候资源:这里属于黄金养身区域,夏季平均温度24℃,冬季平均温度8℃,四季如春,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于市区200-400倍,每天散发抗癌康养因子的薄荷空气,对人体有很多益处。
3、水资源:这里有清澈的曹溪、温泉水和矿泉水等多种水资源,曹溪是一条天然溪谷,沿途风景秀丽,有栈道、桥梁、亭台等设施,适合漫步或骑行;温泉水来自地下2525米,富含锶、氟、偏硼酸、偏硅酸等多种元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医疗价值;矿泉水来自地下300米,是纯天然的饮用水源。
4、景观资源:这里有峨眉山金顶的绝佳视野,可以欣赏到日出、云海、佛光等奇观;还有S6山地运动公园、国际汽车营地、太阳季度假乐园等多种户外运动和休闲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人文资源峨眉半山七里坪的人文资源也十分深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文化: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有着悠久的佛教历史和文化。
峨眉半山七里坪紧邻峨眉山景区,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佛教气息,参观寺院、造像、法器等,聆听经典禅乐,修身养心。
2、民俗文化:峨眉半山七里坪的民俗文化也很丰富,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
这里有七里镇风情小镇,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商业配套,有着独特的山地建筑风格和特色餐饮街、旅游购物街、酒吧一条街等;还有七里坪民俗博物馆,展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手工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七里镇
简介
七里镇距赣州城区约七华里,交通方便,与赣县梅林交界。
地势北高南低,南部沿江平地,北部属丘陵地貌,面积约1.6平方公里。
辖有沿江上坊、中坊、下坊、岭背等自然村,共约5000多人。
赣州城东部的贡江水面,清波涟漪,七条山脚一字排开,斜插江边,分开七条水路,犹如七条大鲤鱼戏嬉抢水上行。
“鲤鱼”对岸,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赣南著名古镇——七鲤镇(又称七里镇,今为七里村)。
今天的七里古镇古榕遮天,风景秀丽,没有喧哗,也没有人流,是座悠闲宁静,伫立在江边的古镇。
往日的车水马龙已经逝去,剩下的是偶尔可见的稀疏卵石小路。
只有在聊以穿行沿江数十座如山的古瓷窑堆时,从俯首可拾、斑斑砂碛的古瓷片上,才会透出千余年前,窑烟若雾,瓷贾如云,江西宋代四大名窑之一的七里镇曾有过的辉煌。
从那宽阔的江面,沿岸木材堆场的遗迹和一方光绪十二年的官府告示上,仍可寻找出当年七里镇木流穿梭,排满江面,照章纳税的繁华。
历史文化
七里镇历史悠久。
赣县县城曾于晋义熙七年(411年)设县在七里镇达142年。
唐代晚期,由于七鲤窑的兴盛,这里成了一座以制瓷业为主的手工业集镇。
宋代鼎盛时期,七里镇居民6000人左右,成为江西南部最大的集镇。
成书于北宋时期的《元丰九域志》一书就有“七里”之名。
到了明代,由于竹木发达,上游于都、瑞金、宁都及三南各县的木材大量水运到七里镇一带,再从七里扎成木排通过赣江运到长江中下游各大城市,七里镇便成了赣南最大的竹木集散地,一批木材富商便在这里兴起,并开始在此建造规模宏大的住宅。
七里民居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建造,既有赣南客家民居的特点,又吸收江浙一带民居所长,大部分为三进式,配有天井、走廊、厢房、四边采用柱板、雕花木扇隔断空间,有的有石柱、对联。
七里古民居集中在上坊、中坊、下坊三个自然村,有50栋以上,并都建在贡江沿岸。
七里镇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里镇古窑遗址就坐落在此,还有市场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仙娘古庙和池家祠。
池家祠位于七里镇古街东端,贡江北岸,是赣州城区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状元池梦鲤(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甲戍恩科状元)的家祠,堂名敦本堂。
赣南池氏的祖籍为灌南省西平县。
南宋时期,绍兴至喜定年间(1132—1224),池梦鲤的祖父在广东边州为官,返乡时途经赣州,因慕
此地山水田间之美,遂在赣州城东水脉洞(今南市街)安家,成为了赣南池氏的始祖。
至池梦鲤(第三世)这一代迁到七里镇定居。
池梦鲤的七里镇旧居一直保持到明代才因为失火而被烧毁。
清代乾龙十九年(1754),散布在各地的池氏后裔在池梦鲤旧居的遗址兴建了池氏宗祠。
池家祠面朝贡江,遥对峰山,是一栋上下厅布局的建筑,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外部是高大的五山式封火山墙,并且配以砖雕、水磨、灰塑等工艺,内部装修有澡井、轩棚、倒板及雕刻精美的木拱、雀替等。
整座建筑气势宏伟庄重,是赣南宗祠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赣南文化史及宋城赣州的历史,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199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座落在七里镇境内,建于明代。
为三进式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东、西、北为封火墙,进深96米,面阔45米,第一进为古戏台,第二进为天井、走廊,第三进为神位。
整座庙宇规模宏大,为水东寺庙之首,是当地群众祭祀许真君的一座庙宇,又称真君庙。
198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娘庙,始建于明末,坐西北,朝东南,正中间有一扇宽1.5米,高2.9米的大门,左右各有一扇门,左边小门上方书有“福海”,右边小门上方书有“慈航”,古庙幅宽26米,进深32米,中门面阔三间。
为三进式砖木结构,四周为封火墙。
第一进上层为亭式“文昌阁”,中层是古戏台,底层为进入第二进的通道。
古戏台以六根大木柱为支柱,柱头上书有三幅对联;古戏台的左右为厢房,上为戏楼,是古代专为女子观看戏文而设。
第二进为天井和供群众看戏的走廊,走廊廊顶为覆盆式造型,古戏台和走廊的倒板绘有彩绘图案。
第三进为正殿,左有庙钟,右有庙鼓,正殿放在神位,分上下两层,上层祀观音,下祀金霄、琼霄、碧霄三位神像。
198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鲤镇古瓷窑遗址
座落在赣州市水东镇七里、沿垇两村境内,323国道南侧,贡水北岸,因窑址集中于七里镇而得名。
始烧于唐代,宋代最为兴盛,是宋代江南四大窑场之一,宋代外销瓷产地之一,元代开始衰落。
现遗址总面积达2平方公里。
出土瓷器主要为民间日用品,有青釉、影青釉、白釉、褐黑釉瓷,器形多碗盏、杯、碟、壶、钵、罐、枕、瓶等,并有狮、蟾蜍等形象精美的高档瓷,器表有刻花、划花和模印的连、菊、鸟、云、山、水、乳丁刻等纹饰。
七鲤窑的青白釉瓷器可与同时代景德镇的同类产品相媲美,各类瓷器曾出口到欧洲、日本、韩国等地。
七鲤窑的装烧工艺在唐末五代时采用垫柱支钉叠烧,宋代以后,则采用垫饼匣钵装烧,窑型以龙窑为主。
1986年曾在张家岭清理出两座并列的宋代龙窑,各长30多米。
该遗址195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