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精品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

精品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

21 《孟子》二章课时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顺为正.者(2)贫贱不能移.(3)空乏..其身(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出则无敌.国外患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妾妇之道.B.必先苦.其心志C.与民由.之D.生.于忧患4.翻译下列句子。

(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有删改)【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________(2)其母引.刀裂其织引:________6.【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7.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课时训练答案1.(1)准则,标准(2)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3)财资缺乏(4)奋起,指有所作为(5)匹敌、相当2.B3.B4.(1)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导致死亡。

5.(1)常常(2)拿起6.【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7.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这个故事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练习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练习新人教版

21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名校讲坛1.知识链接孟子与《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

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考点链接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来说,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如“饿其体肤”中“饿”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却带有宾语“其体肤”,“饿”就活用为使动词,意思为“使……经受饥饿”。

【习题链接】见“富贵不能淫”“积累与运用”T3。

01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ɡuàn)富.贵不能淫(yín)2.填空。

(1)孟子,名轲,战国(朝代)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基础提升】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2)安居而天下熄.熄:停息(3)父命.之命:教导、训诲(4)以顺为正.者正:准则,标准(5)与民由.之由:遵循(6)独行其道.道:道路(7)富贵不能淫.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8)贫贱不能移.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9)威武平能屈.屈:屈服。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习题 新人教版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习题 新人教版

21 《孟子》二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quǎn)傅说.(yuè)丈夫之冠.(guàn)胶鬲.(gé)拂.士(bì) 拂.乱(fú)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之(教导、训诲)(2)与民由.之(遵循)(3)威武不能屈.(使屈服)(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5)人恒.过,然后能改(常常)(6)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意思。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3)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女子之嫁也A. 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B.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C. 往之.女家 (《富贵不能淫》)D. 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解析: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与例句同;B.助词,的;C.音节助词,不译;D.代词,文中指正道。

)5.填空。

(1)孟子,名轲,战国(朝代)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孟子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孟子二章》练习题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孟子二章》练习题 新人教版

.21 《孟子》二章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下列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C.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开头连用六个事例,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参考答案1.D 点拨:D项中“于”是“从”的意思。

2.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点拨:本题运用【文言语句翻译法】。

抓住重点词“征”“发”“喻”,翻译要完整流畅。

3.不能删除。

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这句话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这句话,就不能够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4.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精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含试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含试卷)

21 《孟子》二章课时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顺为正.者(2)贫贱不能移.(3)空乏..其身(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出则无敌.国外患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妾妇之道.B.必先苦.其心志C.与民由.之D.生.于忧患4.翻译下列句子。

(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有删改)【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恒:________(2)其母引.刀裂其织引:________6.【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7.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课时训练答案1.(1)准则,标准(2)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3)财资缺乏(4)奋起,指有所作为(5)匹敌、相当2.B3.B4.(1)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导致死亡。

5.(1)常常(2)拿起6.【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7.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这个故事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字词书写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_____)傅说.(______)丈夫之冠.(_____)胶鬲.(_____)拂.士(_____)拂.乱(______)二、语言表达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之(_____)(2)与民由.之(_____)(3)威武不能屈.(_____)(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5)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6)衡于虑,而后作.(_____)(7)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往之女家______(2)曾益其所不能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4.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___(朝代)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_____。

三、选择题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A.丈夫之.冠也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C.往之.女家D.与民由之.四、综合性学习6.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孟子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_____________(2)(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

你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吗?请说明理由。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练习新人教版_19(含答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练习新人教版_19(含答案)

21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名校讲坛1.知识链接孟子与《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

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考点链接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来说,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如“饿其体肤”中“饿”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却带有宾语“其体肤”,“饿”就活用为使动词,意思为“使……经受饥饿”。

【习题链接】见“富贵不能淫”“积累与运用”T3。

01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ɡuàn)富.贵不能淫(yín)2.填空。

(1)孟子,名轲,战国(朝代)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基础提升】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2)安居而天下熄.熄:停息(3)父命.之命:教导、训诲(4)以顺为正.者正:准则,标准(5)与民由.之由:遵循(6)独行其道.道:道路(7)富贵不能淫.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8)贫贱不能移.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9)威武平能屈.屈:屈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练习题专项汇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练习题专项汇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专项汇编(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

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

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

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

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 )(2分)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

表示反诘。

译为“岂,难道”。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A )(2分)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孟子》二章—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B.饿其体肤(饥饿)
C.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了解,明白)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相与步于中庭
C.果得于数里外
D.管夷吾举于士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0.作者在文中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其观点是什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②,安乡重家则敬上③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④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
【注】①奚以:即“以奚”,根据什么。

②重家:重视家庭。

③敬上:服从上司。

④陵:同“凌”,侵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凡治国之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B.奚以知其然也
公欣然曰
C.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民富则易治也
险躁则不能治性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凡治国之道
A.何陋之有
B.又数刀毙之
C.丈夫之冠也
D.居天下之广居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14.本文作者主张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
15.结合当今我国建设和谐平安社会的政策,你对作者的政治主张有何评价?
(二)[16郴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傥:倘若。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管夷吾举于士
(2)衡于虑
(3)病虽愈
(4)四夷俱服
1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18.【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用又是什么?
19.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1)升迁:举、辟,举,举荐;辟,招用。

拜,按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

陟,提升,提拔。

升,提升。

迁,“右迁”“迁除”表示升职。

(2)贬谪:贬,降职并流放,与“谪”相近。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

退,撤销或降低官职,自己辞职。

斥,摒弃不用。

迁,“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3)平调: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调,调动、调迁。

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出,京官外放,与“放”相近。

迁,“转迁”“迁调”表示调职。

(4)辞职: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20.[17儒墨教研原创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指升职。

B.拜,是指按一定礼仪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等。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选拔官吏的制度。

D.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中,“授”“拜”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调”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参考答案
7.B
【解析】B项,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8. D
【解析】D项与例句,于:从;A项,于:给;B项,于:到;C项,于:在。

9.【答案】_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案】_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之后才能有所作为。

10.【答案】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C
【解析】C项,故:所以;A项,道:方法/道路;B项,然:这样/……的样子;D项,治:治理/修养。

12.D
【解析】D项与例句,之:结构助词,的;A项,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B项,之:代词,代狼;C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13.(1)【答案】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困就难以治理(国家)。

(2)【答案】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先使人民富裕,这样以后再好好治理。

14.【答案】使老百姓先富裕起来。

15.【答案】略。

(提示:对作者在当时的政治主张要给予肯定,然后分析他的不足)
16.(1)狱官。

(2)同“横”,梗塞,不顺。

(3)即使。

(4)臣服。

17.(1)【答案】_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2)【答案】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18.【答案】【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19.【答案】【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

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20. A
【解析】A项,“左迁”指降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