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及背根神经节分离方法的改进

合集下载

改良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

改良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

改良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目的: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通过研究其出血后认知、行为学改变,基底动脉变化探讨枕大池穿刺二次注入自体动脉血溶血物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的实际可行性。

方法:将72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300~350 g)随机分成对照组(n=12只)、实验组(n=60只)。

实验组又分别划分为出血后12 h、24 h、48 h、3 d、5 d 5个时相组,每个时相组各12只大鼠。

造模后,通过水迷宫试验观察各时相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认知、行为学改变,评价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结果:水迷宫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大体标本观察,对照组脑蛛网膜下腔未见出血,实验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可见有大量血液或血凝块弥漫分布于蛛网膜下腔。

结论:枕大池穿刺二次注入自体动脉血溶血物法建立模型操作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强,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改变明显。

大鼠基底动脉痉挛明显,模型复制成功。

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目前对于该病早期的高死亡率知之甚少,因此动物实验成为研究的重要方法。

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发病机制相似的动物模型来研究SAH 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采用枕大池穿刺二次注入自体动脉血溶血物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通过研究其出血后认知、行为学改变,探讨模型的可靠性,以期提供简单、可靠的SAH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Otsuji等[6]1994年对Endo的模型进行改良,第二次注血时改用氧合血红蛋白代替全血,发现动物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更加严重,使SAH的模型更加完善。

刘承基等[7-8]亦发现,SAH后急性脑血管痉挛与动脉破裂后血液成分进入蛛网膜下腔有关,血液对血管的长时间浸泡导致血管调节功能紊乱,血管收缩功能增强,同时舒张功能出现障碍,诱发血管痉挛。

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摘取方法的研究

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摘取方法的研究

596JournalofAudiologyandSpeechPathology2010.Vol18.No.6・技术与方法・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摘取方法的研究’王士杰1黄畸辉1雷雳1王鸿1范尔钟’李颖【摘要】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快速、高效摘取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的方法。

方法分别采用先剪除头部、四肢、腹部,后打开椎管的传统方法和直接固定打开椎管的方法摘取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计算两种方法的用时和获得的神经节数量,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采用传统方法,每只胎鼠平均用时29.20±1.61min,平均获得20.40±1.17个神经节,每分钟可获得0.68士0.02个神经节,每个神经节平均用时1.44±0.01min;采用直接固定打开椎管法,每只胎鼠平均用时24.10士1.63min,平均获得30.502=0.97个神经节,每分钟可获得1.23士0.03个神经节,每个神经节平均用时0.79±0.01min,两种方法间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

结论直接固定打开椎管法能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数量的背根神经节,操作简单,可为细胞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背根神经节;椎管;摘取DOI:10.3969/j.issn.1006—7299.2010.06.022【中图分类号】R7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99(2010)06—0596--02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又称脊神经节,是躯体和内脏感觉的初级中枢,富含感觉神经元…。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z],将背根神经元植人耳蜗后,可以替代受损的感觉上皮并与螺旋神经节细胞形成连接,具有初步的传导功能,这为临床治疗感音神经性聋带来了希望。

但采用文献报道[3。

1的传统摘取方法,操作难度相对较大,获取神经节数鼍相对较少。

本研究探索了一种快速简便、实用性更强、效果更佳的背根神经节摘取方法,为神经元的体外培养和耳蜗移植研究奠定基础,现介绍如下。

一种大鼠腰膨大背根神经节取材的改良方法

一种大鼠腰膨大背根神经节取材的改良方法

一种大鼠腰膨大背根神经节取材的改良方法崔媛媛;王兰;赵璇;徐浩;张婷;史娟【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 improved method of effective extracting dorsal root ganglion (DRG) of lumbar enlargement inrats.Methods We compared the efficiency of two methods to remove DRG.The tradi-tional one is through directly exposing foramen intervertebrale followed by disecting the DRG.The improved one is to expose and pull sciatic nverve thereby removing DRGs.Results By the traditional method,we successfully ob-tained 3.07±1.28 complete DRGs among six ones of lumbar enlargement (L4 ,L5 ,L6 segments,both sides)in each rat.The averaged time spent for each ganglion is 5.6±1.18min.Employing the improved method raised the num-ber of complete DRGs to 4.33±1.11 whereas shortened the time spent for each to1.73±0.88 min.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 The improved methodis more effective to ex-tract complete DRGs and to get high-quality tissue for further morp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experiments.%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快速、完整取出大鼠腰膨大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的改良方法。

新生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新生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新生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稳定、高效的新生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

方法:摘取新生24h SD大鼠背根神经节,采用0.25%胰酶和0.1%Ⅳ型胶原酶消化,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于Neurobasal/B27无血清培养液中。

将培养3d 的DRGn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行细胞形态学检测,应用β-tubulinⅢ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纯度。

结果:体外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生长状态良好,纯度可达到(92±6)%。

结论:本实验方法简单、稳定、高效,可以获得高纯度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

【关键词】背根神经节;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纯化【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034-03The dissection, purification and culture of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from new born ratsZhang Yuyao1, Liang Chen1, HU Xueyu(corresponding author)21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 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32, China2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Xijing hospital,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32,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simple, efficient, reliable method for the purification culture system of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derived from new born rats. Methods Dorsal root ganglions harvested from new born SD rats were digested with the mixture of trypsin and collegonease Ⅳ, then turned into single cell suspension and plated in neuralbasal media. The purified rate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cell count and β-tubulinⅢ immunocytochemistry stain. Results Cultured dorsal root ganglion cells could survive healthily. The purification rate of neurons was(92±6)%. Conclusion The method, which is used for culture and purification of DRGn, is a simple, efficient and reliable way. Using it could obtain highly purify neurons.【Key words】Dorsal root ganglion; Animal experimentation;CellCulture;Purification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主要由感觉神经元组成,参与脊髓反射与感觉功能的调节,DRG因其细胞种类、生物学特性单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大鼠脑组织灌注固定方法的改进

大鼠脑组织灌注固定方法的改进

大鼠脑组织灌注固定方法的改进卢文朋;栗世方【摘要】Objective Effective tissue perfusion fix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munofluorescence experiments and other studi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modify the method for perfusion fixation of rat brain tissue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cedure . Methods Conventional thoracotomy was modified by cutting the skin from the xiphoid along the mediventral line to the lower jaw to expose both sides of the thorax and then freeing the chest wall .The tip of the infusion needle was cut off and the needle in-serted into the left ventricle , pushed to the ascending aorta , and fixed there to prevent sliding .Perfusion and fixation began after tho-racic aortic occlusion.The regulatory valve was opened , followed by infusion of 0.9%physiological saline and cutting the right atrial appendage .When the perfusate became clear , the infusion tube was replaced , without removal of the needle , and fixed with4%paraformaldehyde .The fixation process was slowed down gradually till the neck became stiff , which indicated its completion . Results The head, neck and upper limbs were all fixed desirably by this method , which shortened the operation time , saved 4%paraformalde-hyde, and achieved satisfactory immunofluorescence results a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procedures . Conclusion The modified method is simple , obviously improves the results of perfusion fixation of rat brain tissue , and therefore deserves to be popularized .%目的:免疫荧光等实验研究中良好的组织灌注固定效果对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一种大鼠腰膨大背根神经节取材的改良方法

一种大鼠腰膨大背根神经节取材的改良方法

一种大鼠腰膨大背根神经节取材的改良方法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大鼠神经节样本,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良的取材方法。

通过对大鼠腰椎进行解剖,切除脊柱并暴露出神经节,使用显微镊子和显微注射器进行取材,避免了常规方法中可能出现的神经节损伤和污染,同时保证了样本的完整性和纯度。

本方法在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关键词:大鼠腰椎;神经节;取材;改良方法引言神经节是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与神经元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神经节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大鼠是神经科学领域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其神经节样本的获取对于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取材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神经节损伤、污染等,影响了样本的完整性和纯度。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良的大鼠神经节取材方法,以期提高样本的质量和可靠性。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本研究使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250-300g,由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取材工具显微镊子、显微注射器、手术刀、剪刀、镊子、无菌手套、无菌巾等。

3. 取材步骤3.1 麻醉和解剖将大鼠置于麻醉盒中,用异氟醚气体麻醉2-3分钟,待大鼠完全麻醉后,将其移至手术台上。

用无菌巾将大鼠的四肢固定,用手术刀在腰部进行皮肤切开,剪开腹肌,暴露出腰椎。

3.2 切除脊柱用剪刀将腰椎两侧的肌肉和韧带剪开,用镊子将椎弓切除,将脊柱暴露出来。

用剪刀将脊柱切开,切除椎体和椎间盘,暴露出神经节。

3.3 取材用显微镊子将神经节取出,放置在无菌PBS缓冲液中。

用显微注射器将PBS缓冲液注入神经节,使其膨胀,便于后续的分离和处理。

将取出的神经节进行离心,去除PBS缓冲液,即可得到纯净的神经节样本。

结果本方法成功地获得了大鼠腰膨大背根神经节样本,样本完整、纯净。

与传统的取材方法相比,本方法避免了神经节的损伤和污染,取材效率高,样本质量好。

讨论本文提出的大鼠神经节取材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作用机制与病理生理改变

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作用机制与病理生理改变

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作用机制与病理生理改变脊髓容纳在椎管内,为脊膜所包裹。

脊膜从内向外分三层,即软膜、蛛网膜和硬脊膜。

硬脊膜自枕骨大孔以下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与椎管内壁的骨膜和黄韧带融合在一起,内层形成包裹脊髓的硬脊膜囊,止于第2骶椎。

通常所说的硬脊膜实际是硬脊膜的内层。

硬脊膜内、外两层之间的间隙为硬膜外间隙,硬脊膜内层与蛛网膜几乎贴在一起,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即硬膜下间隙,而软膜覆盖脊髓表面与蛛网膜之间形成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阻滞是通过腰穿针把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而产生的神经阻滞。

尽管有部分局麻药浸润到脊髓表面,但局麻药对脊髓本身的表面阻滞作用不大。

蛛网膜下腔阻滞主要是阻滞脊神经根,离开椎管的脊神经根未被神经外膜覆盖,暴露在含局麻药的脑脊液中,通过背根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入冲动及通过前根离开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出冲动均被阻滞。

因此,脊髓麻醉并不是局麻药作用于脊髓的化学横断面(chemical transection),而是通过脑脊液阻滞脊髓的前根神经和后根神经,导致交感、感觉及运动神经被阻滞。

脊神经后根多为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纤维,对局麻药特别敏感;而前根多为有髓鞘的运动神经纤维,对局麻药敏感性差。

所以,局麻药阻滞的先后顺序为:自主神经纤维、感觉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有髓鞘的本体感觉纤维。

具体顺序为:血管舒缩神经纤维→寒冷刺激→温感消失→对不同温度的辨别→慢痛→快痛→触觉消失→运动麻痹→压力感觉消失→本体感觉消失。

消退顺序与阻滞顺序正好相反。

对交感神经的阻滞总是最先起效而最后恢复,因而易造成术后低血压,尤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交感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的平面并不一致,一般交感神经阻滞的平面比感觉消失的平面高2~4个神经节段,感觉消失的平面比运动神经阻滞平面高1~4个神经节段。

和硬膜外阻滞一样,蛛网膜下腔阻滞对循环的影响主要源于局麻药对胸腰段(胸1~腰2)交感神经血管收缩纤维的阻滞,引起阻滞范围内血管扩张,从而继发一系列循环动力学改变,其程度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的平面高低一致。

一种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一种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一种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成年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

方法:使用立体定位仪在显微操作下行枕大池两次注射静脉血建立大鼠SAH模型。

术后第一天,4%多聚甲醛灌注后取脑。

脑组织用异戊烷-液氮快速冰冻并-80℃低温保存,行冰冻切片。

MASSON染色观察蛛网膜下腔。

结果:(1)动物模型实验成功率为83.33%;(2)MASSON染色显示脑膜的结构保存良好,蛛网膜下腔有大量的血细胞。

结论:此实验为研究SAH提供了较好的动物模型。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纤维化;柔脑膜;MASSON染色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一种常见综合征,不仅可引起血管痉挛[1],而且还可以引起蛛网膜下腔纤维化,甚至导致慢性脑积水的发生[2],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相关研究较少。

柔脑膜是蛛网膜和软脑膜的合称,两者之间隔以蛛网膜下腔并以小梁相联系[3]。

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成年大鼠SAH模型,为进一步研究SAH提供了较好的动物模型,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18只SD雄性成年大鼠,体重(200±10)g(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动物部提供)。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Masson三色盒(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异戊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提供),液氮、甲基纤维素(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病理科提供),手术显微镜及显微手术器械(上海医用光学仪器厂),脑立体定位仪(Narishge,Japan)1.3 方法1.3.1 动物模型的制作:术前禁食24 h,自来水饲养。

用10%水合氯醛300mg/kg经右侧腹腔注射麻醉后,头颈部备皮及左侧腹股沟区备皮。

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切开左侧腹股沟区皮肤,找到左侧股静脉并置管备用;取俯卧位使用立体定位仪固定大鼠,颈部稍屈。

常规消毒铺巾,参照Konczalla方法[4],在显微镜下沿头颈部交界处作一长约3~4 mm的纵切口,暴露环枕筋膜,先用0.45号注射针头(针尖需较钝)固定在立体定位仪纵臂上,垂直穿刺枕大池,抽出清亮脑脊液0.1 ml后,从原股静脉置管处抽0.2 ml新鲜血缓慢注入枕大池,注射完后留针5 min,拔针后用医用耳脑胶封闭针眼,缝合切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 蛛 网膜 下腔
背根 神经节 大鼠
大 鼠在生物医学实验 中应用广泛 。在疼痛 和镇痛 的动物研究 中, 鼠的给药 途径通 常为腹腔 内注 射 、 大 皮
重 20~2 0 g 清 洁 级 , 0 5 , 由南 方 医 科 大 学 动 物 中心
提供。
1 2 实验 方 法 .
尾 突然出现侧摆及后腿抽动 为成功标 志。向尾侧 置入 P 1 E一 0导管 2c m。 固定导管 , 于皮下。术后每 天观察 大 埋
鼠有无脊髓神 经损伤 表现 。术后 第 2天鞘 内注射 2 罗哌卡 因4 l观察双 下肢 阻滞效果 。术后 第 7天, 内注 % 0 , 鞘 射 2 l 甲蓝标记导管尖端位置 ,%多聚 甲醛灌 注固定后 打开椎 管及椎 间孔 , 0 亚 4 观察 导管位 置 , 辨认并 分 离背根 神经 节, 显微 镜下确认 组织结构。结果 术后 每天观察 置管后 的 大鼠 , 未见明 显脊髓神 经损 伤症状 ,0只均未 出 2
1 1 1 实验 试 剂 1% 水 合 氯 醛、 哌 卡 因 ( s .. 0 罗 A.
t znc , 国, 号 5 38—0 ) 0 9 生 理 盐 水 、 r eea 英 a 批 91 2 、.% 7 % 乙醇 、 5 碘伏 、 青霉素钠 、%多聚 甲醛 、 甲蓝 。 4 亚 112 实验 器材 手术 刀、 ., 眼科剪 、 组织剪、 有齿镊 、 持
全置 于管腔 内 , 量 不要外 露 , 尽 以防刺激 、 肉芽 组织增
生, 为下 一步 实 验增 加 难 度 。导 管埋 于皮下 , 合 切 缝 口。术毕肌 肉注射 青霉 素钠 。台灯 照射保温 1~ 。 2 h 大鼠单笼饲养 1周 , 天检 查有无 脊髓神 经损 伤及 局 每
2 l 0r 注射器。左 手置 于大 鼠脊柱下 段两侧 可触 及一 n
内脏感觉 的初级传人神经元 。在神经病理性 疼痛 的发 生与维持 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关于大 鼠背根 神经 节组
织 的分离方法文献报道很少。熊南翔等…学 者 曾报道 大 鼠活体取背根神经节组织 , 但该 法 出血较 多 , 组织损 伤大 。本文拟选取研究大鼠局麻 药的周 围神 经毒性损 伤时 , 改进大 鼠蛛网膜下腔置管术及 寻找一种 简单 、 损 伤小的分离背根神经节方 法。现将实验 的具 体操作方 法及 体会总结如下 , 以供同类研究 者参考。
12 1 麻 醉 成 年 S 大 鼠称 重 并 记 录 , 腔 注 射 .. D 腹 1 %水合氯 醛(0 g k ) 醉。 0 10m / g 麻
12 2 置管 将 P .. E一1 0导管剪成 8e m一段分装 , 高 压消毒 、 存 备 用 。大 鼠取 俯 卧 位 , 腹 部 垫 一 个 封 下
“” V 形切 口, 以利于手术操 作。进 一步暴露 上、 下关节 突间黄韧带 。左手 持 弯钳提 起下位 棘 突, 右手 以 7号
针头探查 , 穿破黄韧带及硬 脊膜 , 以鼠尾 突然出现侧摆 或后腿抽动为成功标志 , 同时可见清亮 的脑脊液外溢 。
经硬脊膜 破 口 向尾侧 插 入 P E一1 0导管 2e 此 时 可 m,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材 料 .
对钝形 突起 ( 髋结节 ) 其水平 连线为大鼠 L 水平 。剪 ,
毛、 碘伏 消毒 。于 背部正 中线 L.问 隙处作 长约 2c 1 m
的皮肤纵切 口 , 切开筋 膜 , 钝性分离 L 及 L 棘 突周 围 1 4 肌 肉, 暴露 L 3 突 间 隙, 棘 部分 L , 4 突切除 , 3L 棘 形成
维普资讯
广东医学
20 年1 0" 2月 /卷 ・l 5・ 9l
大 鼠蛛 网膜下 腔置 管 及 背 根 神经 节 分 离 方 法 的 改进 冰
芮海涛 张庆 国 徐世 元
南方 医科 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 广州 50 8 ) 12 2 【 要】 目的 探 讨改进大鼠蛛 网膜 下腔 置管术与分 离背根神 经节的方法 。方 法 成年 s 摘 D大鼠 2 0只 , 麻 醉后行 背部 . 间隙皮肤纵切 口, 钝性 分 离棘 突周 围肌 肉, 分 部 棘 突切除 。7号针 头探 查并穿破 硬脊膜 , 以鼠
针器 、 弯钳 、 钳 、 蚊 缝针 、 线 、 缝 7号针头 ( 去针尖 打磨 ) 、 P 1 E一 0导管( 外径 0 6ml 内径 03ml . i, l . i l 。宁波市科 技 园区安 来 软 件 科 技 有 限 公 司 ) 腰 麻 针 针 芯 ( 径 、 直
见导管 内充盈清亮 的脑脊液 。 l2 3 导 管的固定 蛛 网膜下 腔置 管成功 后 , ,, 固定 、 缝扎导管。至少缝 扎两次 , 以防脱 落。0 9 . %生 理盐水 1 l 0t 冲洗 P x E—l 管 , 0导 防止血栓 堵塞 。管 腔用 消毒 后 的腰麻针 针芯封 闭 , 防止脑 脊液外 溢 。针芯 务必 完
下注射或脊髓 鞘 内置管 , 前两 者操 作 容 易 , 给药 量 但 大、 全身 副作用 多且 不利于药 物 中枢 作用 的位点及 其
机制 的研究 ; 而后者 具有给 药量小 、 相对定 点给药 的优 点 , 蛛网膜 下腔置 管手术 复杂 、 伤 大 、 管理 。大 但 创 难 鼠背 根神经节 位于脊 神经后根 、 问孑 骨性结构 内 , 椎 L 也 称脊神 经节 或感觉神经节 。背根神经节细 胞是躯 体和
改进后 的大鼠蛛 网膜 下腔 置管术损伤 小, 成功 现神 经并发症 。术后第 2夭 , 内注射 2 罗哌卡 因, 鼠全部 出现双 下肢麻痹 。术后 第 7天 , 鞘 % 大 解剖 大鼠椎 管证 实 置管位置正确 。显微镜 下观察确认所取组 织为背根 神经节。结论 率高 。背根神 经节分 离方法 简单 、 组织破坏 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