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34神农本草经疏卷二十三~卷二十六

合集下载

神农本草经——精选推荐

神农本草经——精选推荐

神农本草经作者:***豆丁书城<篇名>邵序内容:《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郑康成曰∶慎物齐也。

孔冲远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

康成《周礼注》亦曰∶五药,草、木、虫、石、谷也。

其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是《礼记》注所谓慎物齐者,犹言治合之齐,指本草诸书而言也。

冲远既引旧说,复疑其非郑义过矣。

《汉书》引本草方术而《艺文志》缺载,贾公彦引《中经簿》,有《子仪本草经》一卷,不言出于神农。

至隋《经籍志》,始载《神农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当属汉以来旧本。

《隋志》又载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传。

自《别录》以后,累有损益升降,随时条记,或传合本文,不相别白。

据陆元朗《经典释文》所引,则经文与名医所附益者,合并为一,其来旧矣。

孙君伯渊偕其从子因《大观本草》黑白字书,厘正《神农本经》三卷,又据《太平御览》引《经》云∶生山谷生川泽者,定为本文,其有预章、朱崖、常山、奉高,郡县名者,定为后人羼入。

释《本草》者,以吴普本为最古,散见于诸书征引者,缀集之以补《大观》本所未备,疏通古义,系以考证,非澹雅之才,沉郁之思,未易为此也。

古者协阴阳之和,宣羸缩之节,凡夫含声负气,以及倒生旁达,飞蠕动之伦,胥尽其性,遇物能名,以达于利用,生生之具,儒者宜致思焉。

《淮南王书》曰∶地黄主属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药也。

又曰∶大戟去水,葶苈愈张,用之不节,乃反为病。

《论衡》曰∶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蜜丹;《潜夫论》曰∶治疾当真人参,反得支罗服;当得麦门冬,反蒸横麦,已而不识真,合而服之,病以浸剧。

斯皆神农之绪言,惟其赡涉者博,故引类比方,悉符药论。

后儒或忽为方技家言,渔猎所及,又是末师而非往古,甚至经典所载鸟兽草木,亦辗转而昧其名,不已慎乎!《后汉书·华佗传》∶吴普从佗学,依准佗疗,多所全济,佗以五禽之戏别传。

又载魏明帝使普为禽戏,普以其法语诸医,疑其方术相传,别有奇文异数。

神农本草经读

神农本草经读

神农本草经读神农本草经读序后叙凡例卷之一上品人参黄白术甘草薯蓣肉苁蓉地黄天门冬麦门冬细辛柴胡黄连防风续断牛膝巴戟天石斛泽泻五味子薏苡仁卷之二上品菟丝子葳蕤沙参远志菖蒲赤箭车前子羌活升麻茵陈蒿甘菊花龙胆紫苏藕实茎鸡头实黑脂麻益母草子茜草茯苓猪苓牡桂菌桂橘皮枸杞木香杜仲桑根白皮桑上寄生槐实柏实大枣朴硝丹砂滑石紫石英赤石脂禹余粮发龙骨阿胶白胶牛黄麝香石蜜龟板牡蛎桑螵蛸卷之三中品干姜生姜葱白当归芎淫羊藿荆芥麻黄葛根葛谷黄芩元参丹参丹皮防己狗脊秦艽紫菀知母贝母栝蒌根芍药木通白芷苦参水萍款冬花浓朴栀子枳实黄柏山茱萸吴茱萸杏仁乌梅犀角羚羊角卷之四中品鹿茸鳖甲白僵蚕蚱蝉卷之四下品附子半夏大黄桃仁旋复花葶苈连翘夏枯草代赭石本草附录别录、唐本草、……本草附录别录、唐本草、……何首乌延胡索肉豆蔻补骨脂白豆蔻缩砂仁郁金神曲藿香前胡红花香附金樱子茯神丁香蜀椒沉香乌药琥珀竹茹竹沥青皮木瓜枇杷叶龙眼肉山楂子小麦马料豆绿豆扁豆谷芽豆豉饴糖薄荷香薷白芥子五灵脂虎骨小茴香土茯苓萆槟榔牵牛子忍冬马兜铃钩藤人乳小便神农本草经读序陈修园老友;精于岐黄之术;自负长沙后身;世医环而姗笑之..及遇危证;断桅横;万手齐束..修园往;脱冠几上;探手举脉;目霍霍上耸;良久干笑曰∶“候本不奇;治之者扰之耳..”主人曰∶“某名医..”曰∶“误矣..”曰∶“法本朱、张、王、李..”曰∶“更误矣..天下岂有朱、张、王、李而能愈疾者乎”口吃吃然骂;手仡仡然书;方具则又自批自赞自解;自起调刀圭火齐;促服之..服之如其言..尝以李时珍纲目为谫陋者;有神农本草经注六卷;其言简;其旨赅;其义奇而不于正..其钩深索隐也;元之又元;如李将军之画;不肯使一直笔..其扃辟奥启也;仍复明白坦易;如白香山诗句;虽灶下老妪;亦可与知;解不可解而后解;及其解之了;不异人也..可谓金心在中;银手如断矣..出山后;敛抑才华..每诊一病;必半日许;才出一方;有难之者;其言讷讷然如不能出壬戌冬回籍读礼;闭门谢客..复取旧着六卷;中遴其切用者;一百余种;附以别录;分为四卷;俱从所以然处发挥;与旧着颇异;名曰本草经读..盖欲读经者;读于无字处也..修园为余言;所着尚有伤寒论注四卷;重订柯注伤寒论八卷;重订活人百问八卷;金匮浅注十六卷;医医偶录二卷;医学从众录八卷;真方歌括二卷;景岳新方砭四卷;伤寒论读四卷;金匮读四卷;医约二卷;医诀三卷..虽依类立言;义各有取要..其阐抉古经之旨;多与此书相发明..暇日时予将遍读焉嘉庆八年岁次昭阳大渊献皋月既望;侯官愚弟蒋庆龄小榕氏序..后叙上古之圣人;仰观天之六气;俯察地之五行;论草木、金石、禽兽之性;而合于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着有本草经;词古义深;难于窥测..汉季张长沙伤寒论、金匮要略;多采中古遗方;用药之义;悉遵本经;应验如响..自李唐而后;千金、外台等书;有验有不验者;盖与本经之旨;有合有不合也..沿及宋、元诸家;而师心自用;药品日增;经义日晦;只云某药治某病;某病宜某药;因陋就简;愈趋愈下..而流毒之最甚者;莫如宋之雷;窃古圣之名;着为炮制;颠倒是非;不知本经为何之;而东垣纯盗虚名;无稽臆说流传至今;无有非之者..李濒湖世俗之说;以多为贵;不无喧客夺主之嫌..汪庵照纲目而精通医学;起死回生指不胜屈..前着四卷;视前着又高一格;俱从所以然处发挥;且以内经之旨;金匮、伤寒之法融贯于中;一书堪为医林之金书;洵神农之功臣也..余自髫年;以慈闱多病;矢志于医..因本草向无缮本;集张隐庵、叶天士、陈修园三家之说;而附以管见;名为本草经三注;而集中唯修园之说最多..今得修园之本草经读;则余三注之刻;可以俟之异日矣..喜其书之成而为之序..凡例一、明药性者;始自神农;而伊芳尹配合而为汤液..仲景伤寒、金匮之方;即其遗书也..阐阴阳之秘;泄天地之藏;所以效如桴鼓..今人不敢用者;缘唐、宋以后;诸家之臆说盛行;全违圣训;查对与经方所用之药不合;始疑之;终且毁之也..二、神农本草药止三百六十品;字字精确;遵法用之;其效如神..自陶弘景以后;药味日多;而圣经日晦矣..张洁古、李东垣辈;分经专派..徐之才相须、相使、相恶、相反等法;皆小家伎俩;不足言也..是刻只录一百余种;其余不常用与不可得之品阙之..其注解俱遵原文;逐字疏发;经中不遗一字;经外不溢一词..三、是刻只录时用之药;其品弟及字样;不尽遵旧本..考陶隐居本草;有朱书墨书之别∶朱书为神农本经;墨书为名医别录..开宝间重定印本;易朱书为白字;兹因其近古而遵之..是刻遵古分上中下三品;别录等本;采附于后..四、药性始于神农..用药者不读本草经;如士子进场作制艺;不知题目出于四子书也..渠辈亦云药性;大抵系珍珠囊药性赋、本草备要及李时珍本草纲目之类;杂收众说;经旨反为其所掩;尚可云本草耶五、近传本草崇原;越之张隐庵着也..本草经解;吴之叶天士着也;二书超出诸群书之上..然隐庵专言运气;其立论多失于蹈虚;天士囿于时好;其立论多失于肤浅;而隐庵间有精实处;天士间有超脱处;则修园谢不敏矣;故兹刻多附二家之注..六、上古以司岁备物;谓得天地之专精..如君相二火司岁;则收取姜、桂、附子之热类;如太阳寒水司岁;则收取黄芩、大黄之寒类;如太阴土气司岁;则收取、术、参、苓、山药、黄精之土类;如厥阴风木司岁;则收取羌活、防风、天麻、钩陈之风类;如阳明燥金司岁;则收取苍术、桑皮、半夏之燥类..盖得主岁之气以助之;则物之功力倍浓..中古之世;不能司岁备物;故用炮制以代天地之气;如制附子曰炮;助其热也;制苍术曰炒;助其燥也;制黄连以水浸;助其寒也..今人识见不及;每用相反之药;而反制之;何异束缚手足而使之战斗哉侣山堂之说最精;故节录之..按制药始于雷公炮制;荒谬难以悉举..要知此人名;宋时人;非黄帝时之雷公也..七、熟地黄、枸杞;取其润也;市医炒松则上浮;烧灰则枯燥矣..附子、干姜;取其烈也;市医泡淡则力薄;炮黑则气浮矣..以及竹沥盐、咸枳实之类;皆庸医两可之见;不足责也..至于枣仁生则令人不眠;熟则令人熟睡;黄生用则托里发汗;炒熟则补中止汗;麦门冬不去心;令人烦燥;桑白皮不炒;大泻肺气之类;数百年相沿之陋;不得不急正之..八、本经每药主治;不过三、四证及六、七证而止..古圣人洞悉所以然之妙;而得其专长;非若后世诸书之泛泛也..最陋是李时珍纲目;泛引杂说而无当;李士材、汪庵;每味必摘其所短;俱是臆说;反启时辈聚讼纷纷..修园为活人计;不得不痛斥之..九、神农尝草而作本草经;实无可考;其为开天明道之圣人所传无疑也..张仲景、华元化起而述之;陶隐居之说不诬也..汉时去古未远;二公为医中之杰;遵所闻而记之;谓非神农所着可也;谓为神农所着亦可也..十、每药注解;必透发出所以然之妙;求与内经、难经、仲景等书;字字吻合而后快..古云群言淆乱衷于圣;愿同志者取法乎上..卷之一\上品人参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陈修园曰∶本经止此三十七字..其提纲云∶主补五脏;以五脏属阴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惊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阴虚为阳亢所扰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为定之、安之、止之、明之、开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气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阴虚而壮火食气;火即邪气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邪气除矣..余细味经文;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故仲景于汗、吐、下阴伤之证;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加此阴柔之品;反缓姜、附之功..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汤用之者;以其在汗、下之后也..今人辄云∶以人参回阳..此说倡自宋、元以后;而大盛于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辈;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尤为杂沓..学人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生姜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浓朴生姜半夏人参汤、桂枝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理中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是因汗、吐、下之后;亡其阴津;取其救阴..如理中、吴茱萸汤以刚燥剂中阳药太过;取人参甘寒之性;养阴配阳;以臻于中和之妙也..又曰∶自时珍之纲目盛行;而神农之本草经遂废..即如人参;本经明说微寒;时珍说生则寒;熟则温;附会之甚..盖药有一定之性;除是生捣取汁冷服;与蒸晒八、九次;色味俱变者;颇有生熟之辨..若入煎剂;则生者亦熟矣..况寒热本属冰炭;岂一物蒸熟不蒸熟间;遂如许分别乎尝考古圣用参之旨;原为扶生气安五脏起见..而为五脏之长;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为一身之橐龠者;肺也..人参惟微寒清肺;肺清则气旺;气旺则阴长而五脏安..古人所谓补阳者;即指其甘寒之用不助壮火以食气而言;非谓其性温补火也陶弘景谓∶功用同甘草..凡一切寒温补泻之剂;皆可共济成功..然甘草功兼阴阳;故本经云∶“主五脏六腑”..人参功专补阴;故本经云∶“主五脏”..仲景于咳嗽病去之者;亦以形寒饮冷之伤;非此阴寒之品所宜也..卷之一\上品黄气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补虚;小儿百病..生用、盐水炒、酒炒、醋炒、蜜炙、白水炒..陈修园曰∶黄气微温;禀少阳之气入胆与三焦;味甘无毒;禀太阴之味入肺与脾..其主痈疽者;甘能解毒也..久败之疮;肌肉皮毛溃烂;必脓多而痛甚;黄入脾而主肌肉;入肺而主皮毛也..大风者;杀人之邪风也..黄入胆而助中正之气;俾神明不为风邪乱;入三焦而助决渎之用;俾窍道不为风所壅;入脾而救受克之伤;入肺而制风木之动;所以主之..癞疾;又名大麻风;即风毒之甚也..五痔者;五种之痔疮;乃少阳与太阴之火陷于下;而此能举其陷..鼠者;瘰之别名;乃胆经与三焦之火郁于上;而此能散其郁也..其曰补虚者;是总结上文诸证;久而致虚;此能补之..非泛言补益之品也..叶天士云∶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则不病;所以概主小儿百疾也..余细味经文汗止;玉屏风散之散以驱风;风平则汗止..诸方皆借黄走表之力;领诸药而速达于表而止汗;非黄自能止汗也..诸家固表及生用发汗、炒用止汗等说;贻误千古;兹特正之..卷之一\上品白术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仲景有赤术;即苍术也..功用略同;偏长于消导..汗多者大忌之..陈修园曰∶此为脾之正药..其曰∶风寒湿痹者;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三气杂至;以湿气为主..死肌者;湿浸肌肉也;痉者;湿流关节也;疸者;湿郁而为热;热则发黄也;湿与热交蒸;则自汗而发热也;脾受湿则失其健运之常;斯食不能消也;白术功在除湿;所以主之..“作药饵”三字另提..先圣大费苦心;以白术之功用在燥;而所以妙处;在于多脂..张隐庵云∶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今以生术削去皮;急火炙令熟;则味甘温而质滋润;久服有延年不饥之效..可见今人炒燥、炒黑、土蒸、水漂等制;大失经旨..卷之一\上品甘草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清火;炙用补中..陈修园曰∶物之味甘者;至甘草为极..甘主脾;脾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受气焉..脏腑之本气;则为正气;外来寒热之气;则为邪气;正气旺则邪气自退也..筋者;肝所主也;骨者;肾所主也;肌肉者;脾所主也;气者;肺所主也;力者;心所主也;但使脾气一盛;则五脏皆循环受益;而皆得其坚之、长之、倍之之效矣..金疮者;为刀斧所伤而成疮;疮甚而肿..脾得补而肉自满也..能解毒者;如毒物入土;则毒化也..土为万物之母;土健则轻身延年也..卷之一\上品薯蓣气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陈修园曰∶此药因唐代宗名蓣;避讳改为山药..山药气平入肺;味甘无毒入脾..脾为中州而统血;血者阴也;中之守也;唯能益血;故主伤中..伤中愈;则肌肉丰;故补虚羸..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血虚则热邪生;血气充而寒热邪气除矣..脾主四肢;脾血足则四肢健;肺主气;肺气充则气力倍也..且此物生捣;最多津液而稠粘;又能补肾而填精;精足则强阴..目明、耳聪、不饥;是脾血之旺;轻身是肺气之充;延年是夸其补益之效也..凡上品;俱是寻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药;故神农另提出“久服”二字..可见今人每服上品之药;如此物及人参、熟地、葳蕤、阿胶、菟丝子、沙苑蒺藜之类;合为一方;以治大病;误人无算..盖病不速去;元气日伤;伤及则死..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药;如五谷为养脾第一品..脾虚之人;强令食谷;即可毕补脾之能事;有是理乎然操此技者;未有不得盛名..薛立斋、张景岳、冯楚瞻辈;倡之于前..而近日之东延西请、日诊百人者;无非是术;诚可慨也卷之一\上品肉苁蓉气味甘、微温;无毒..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症瘕..久服轻身..陈修园曰∶肉苁蓉是马精落地所生;取治精虚者;同气相求之义也..凡五劳七伤;久而不愈;未有不伤其阴者..苁蓉补五脏之精;精足则阴足矣..茎中者;精之道路;精虚则寒热而痛;精足则痛已矣..又滑以去着..精生于五脏;而藏之于肾;精足则阳举;精坚令人多子矣..妇人症瘕;皆由血淤;精足则气充;气充则淤行也..叶天士注∶症瘕之谓其咸以坚;滑以去着;温以散结;犹浅之乎测苁蓉也..张隐庵曰∶马为火畜;精属水阴..苁蓉感马精而生;其形似肉;气味甘温;盖禀少阴水火之气;而归于太阴坤土之药也..土性柔和;故有苁蓉之名..卷之一\上品地黄气味甘、寒;无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参叶天士地黄气寒;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重浊;阴也;阴者;中之守也;伤中者;守中真阴伤也..地黄甘寒;补中焦之精汁;所以主之..血痹者;血虚闭而不运也..地黄味甘以滋脾血;气寒以益肾气;气血行而闭者开矣..肾主骨;益肾则水足而润脾则土滋而肌肉丰也..作汤除寒热积聚者;汤者荡也;或寒或热之积聚;汤能荡之也..盖味甘可以缓急;性滑可以去着也..又曰∶除痹者;言不但逐血痹;更除皮肌筋骨之痹也..除皮肉筋骨之痹;则折跌绝筋亦可疗矣..久服轻身不老;以先后二天交换;元气与谷气俱纳也..生者尤良;谓其本性俱在也..陈修园曰∶地黄;本经名地髓;尔雅名;又名芑..唐以后几蒸几晒为熟地黄;苦味尽除;入于温补肾经丸剂;颇为相宜;若入汤剂及养血凉血等方;甚属不合..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凉;全失其本性矣..徐灵胎辨之甚详;无如若辈竟执迷不悟也..又曰∶百病之极;穷必及肾..及肾;危证也..有大承气汤之急下法;有桃花汤之温固法;有四逆汤、白通汤之回阳法;有猪苓汤、黄连鸡子黄汤之救阴法;有真武汤之行水法;有附子汤之温补法;皆所以救其危也..张景岳自创邪说;以百病之生;俱从肾治..误以神农本经上品服食之地黄;认为治病之药..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毒药攻邪..神农所列上品;多服食之品;即五谷、五果、五菜之类也;玩“久服”二字可见..圣人药到病瘳;何以云久服凡攻邪以去病;多取毒药..滋润胶粘;反引邪气敛存于少阴而无出路;以后虽服姜、附不热;服芩、连不寒;服参、术不补;服硝、黄不下;其故何哉盖以熟地黄之胶粘善着..女人有孕服四物汤为主;随证加入攻破之药而不伤;以四物汤中之熟地黄能护胎也..知其护胎之功;便可悟其护邪之害..胶粘之性最善着物;如油入面;一着遂不能去也..凡遇有邪而误用此药者;百药不效..病家不咎其用熟地黄之害;反以为曾用熟地黄而犹不效者;定为败症;岂非景岳之造其孽哉卷之一\上品白术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仲景有赤术;即苍术也..功用略同;偏长于消导..汗多者大忌之..陈修园曰∶此为脾之正药..其曰∶风寒湿痹者;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三气杂至;以湿气为主..死肌者;湿浸肌肉也;痉者;湿流关节也;疸者;湿郁而为热;热则发黄也;湿与热交蒸;则自汗而发热也;脾受湿则失其健运之常;斯食不能消也;白术功在除湿;所以主之..“作药饵”三字另提..先圣大费苦心;以白术之功用在燥;而所以妙处;在于多脂..张隐庵云∶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今以生术削去皮;急火炙令熟;则味甘温而质滋润;久服有延年不饥之效..可见今人炒燥、炒黑、土蒸、水漂等制;大失经旨..卷之一\上品甘草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清火;炙用补中..陈修园曰∶物之味甘者;至甘草为极..甘主脾;脾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受气焉..脏腑之本气;则为正气;外来寒热之气;则为邪气;正气旺则邪气自退也..筋者;肝所主也;骨者;肾所主也;肌肉者;脾所主也;气者;肺所主也;力者;心所主也;但使脾气一盛;则五脏皆循环受益;而皆得其坚之、长之、倍之之效矣..金疮者;为刀斧所伤而成疮;疮甚而肿..脾得补而肉自满也..能解毒者;如毒物入土;则毒化也..土为万物之母;土健则轻身延年也..卷之一\上品薯蓣气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陈修园曰∶此药因唐代宗名蓣;避讳改为山药..山药气平入肺;味甘无毒入脾..脾为中州而统血;血者阴也;中之守也;唯能益血;故主伤中..伤中愈;则肌肉丰;故补虚羸..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血虚则热邪生;血气充而寒热邪气除矣..脾主四肢;脾血足则四肢健;肺主气;肺气充则气力倍也..且此物生捣;最多津液而稠粘;又能补肾而填精;精足则强阴..目明、耳聪、不饥;是脾血之旺;轻身是肺气之充;延年是夸其补益之效也..凡上品;俱是寻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药;故神农另提出“久服”二字..可见今人每服上品之药;如此物及人参、熟地、葳蕤、阿胶、菟丝子、沙苑蒺藜之类;合为一方;以治大病;误人无算..盖病不速去;元气日伤;伤及则死..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药;如五谷为养脾第一品..脾虚之人;强令食谷;即可毕补脾之能事;有是理乎然操此技者;未有不得盛名..薛立斋、张景岳、冯楚瞻辈;倡之于前..而近日之东延西请、日诊百人者;无非是术;诚可慨也卷之一\上品肉苁蓉气味甘、微温;无毒..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症瘕..久服轻身..陈修园曰∶肉苁蓉是马精落地所生;取治精虚者;同气相求之义也..凡五劳七伤;久而不愈;未有不伤其阴者..苁蓉补五脏之精;精足则阴足矣..茎中者;精之道路;精虚则寒热而痛;精足则痛已矣..又滑以去着..精生于五脏;而藏之于肾;精足则阳举;精坚令人多子矣..妇人症瘕;皆由血淤;精足则气充;气充则淤行也..叶天士注∶症瘕之谓其咸以坚;滑以去着;温以散结;犹浅之乎测苁蓉也..张隐庵曰∶马为火畜;精属水阴..苁蓉感马精而生;其形似肉;气味甘温;盖禀少阴水火之气;而归于太阴坤土之药也..土性柔和;故有苁蓉之名..卷之一\上品地黄气味甘、寒;无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参叶天士地黄气寒;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重浊;阴也;阴者;中之守也;伤中者;守中真阴伤也..地黄甘寒;补中焦之精汁;所以主之..血痹者;血虚闭而不运也..地黄味甘以滋脾血;气寒以益肾气;气血行而闭者开矣..肾主骨;益肾则水足而润脾则土滋而肌肉丰也..作汤除寒热积聚者;汤者荡也;或寒或热之积聚;汤能荡之也..盖味甘可以缓急;性滑可以去着也..又曰∶除痹者;言不但逐血痹;更除皮肌筋骨之痹也..除皮肉筋骨之痹;则折跌绝筋亦可疗矣..久服轻身不老;以先后二天交换;元气与谷气俱纳也..生者尤良;谓其本性俱在也..陈修园曰∶地黄;本经名地髓;尔雅名;又名芑..唐以后几蒸几晒为熟地黄;苦味尽除;入于温补肾经丸剂;颇为相宜;若入汤剂及养血凉血等方;甚属不合..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凉;全失其本性矣..徐灵胎辨之甚详;无如若辈竟执迷不悟也..又曰∶百病之极;穷必及肾..及肾;危证也..有大承气汤之急下法;有桃花汤之温固法;有四逆汤、白通汤之回阳法;有猪苓汤、黄连鸡子黄汤之救阴法;有真武汤之行水法;有附子汤之温补法;皆所以救其危也..张景岳自创邪说;以百病之生;俱从肾治..误以神农本经上品服食之地黄;认为治病之药..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毒药攻邪..神农所列上品;多服食之品;即五谷、五果、五菜之类也;玩“久服”二字可见..圣人药到病瘳;何以云久服凡攻邪以去病;多取毒药..滋润胶粘;反引邪气敛存于少阴而无出路;以后虽服姜、附不热;服芩、连不寒;服参、术不补;服硝、黄不下;其故何哉盖以熟地黄之胶粘善着..女人有孕服四物汤为主;随证加入攻破之药而不伤;以四物汤中之熟地黄能护胎也..知其护胎之功;便可悟其护邪之害..胶粘之性最善着物;如油入面;一着遂不能去也..凡遇有邪而误用此药者;百药不效..病家不咎其用熟地黄之害;反以为曾用熟地黄而犹不效者;定为败。

神农古本草经序

神农古本草经序

神农古本草经序《神农古本草》三品,品各一卷,合三百六十五药。

伊尹撰用《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汤液》以为《伤寒》。

圣作贤述,源远流长。

乃汉晋而后,为道家陶弘景所窜乱,陶氏其《神农》之罪人哉!《医官玄稿》论其集注渐成润色,《文献通考》斥其论证多作谬语,盖亦有所见而云然。

唐慎微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所据者为陶本,而非古本;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所据者为唐本而非陶本。

至若缪希雍、卢之颐、刘若金、邹润菴辈,徒据唐本,以求经文,未免荒陋。

而张隐菴、叶天士、陈修园、张山雷辈,未见《大观》,仅据《纲目》,则更失之远矣!惟清儒孙星衍、顾观光两氏辑本,知以《太平御览》为据,较之《纲目》诸本,有足多者。

今读王壬秋先生校刊本,其题记云:求之六年,严生始从长安得明翻本,盖古本也。

古本在兹,三品具备,终始贯通,原为完璧,然则题记所称“聊存梁以来之仿佛”一语,虽直指为陶氏以前,汉晋世传之古本,可也!尝考医学源流,古分二派:一曰炎帝神农,二曰黄帝轩辕。

神农传本草,黄帝传针灸,家法不同,学派遂异。

后汉张仲景,农伊家也,所广汤液,为集经方之大成。

凡治经方者,以汤液为主;凡治汤液者,以本草为主。

而本草致用,又以证候为重,与岐黄家法,针灸学派,专重藏府经络者不同。

是以知《神农古本草》中,凡有固执藏府经络者,皆当属于岐黄。

例如:赤芝,味苦,益心气;黑芝,味咸,益肾气;青芝,味酸,补肝气;白芝,味辛,益肺气;黄芝,味甘,益脾气。

以五色五味,分配五藏,绝非神农家法。

观其以“紫芝,味甘温,益精气”者,殿于五芝之后,是以紫芝为五芝之大主也。

证以五云母,不言各随五色安五藏,更不以云华为五云母之大主,但言安五藏、益子精而已。

然则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藏,正与五芝各随五色益五藏,同属岐黄家言。

不然,消石,味苦、寒,主五藏积热;石斛,味甘、平,主五藏虚劳,皆以一味而同主五藏者也。

即如白芝,味辛益肺气,而沙参则以苦味益肺气也;再如黑芝,味咸益肾气,而玄参则以苦味补肾气也,石南则以辛味养肾气也。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序录上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

、酒、膏、丸散,用半夏皆且完。

以热汤洗去上滑,手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洗之,令滑尽。

不尔,戟人咽。

旧方廿许过,今六七过便足。

亦可直煮之,沸易水,如此三过,仍洗毕便讫,随其大小破为细片,乃秤以入汤。

若膏、酒、丸、散,皆须曝燥乃秤之也。

旧说皆称《神农本草经》,余以为信然。

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

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

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

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

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

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

中国古籍全录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但轩辕以前,文本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

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

至乎桐、雷,乃着在篇简。

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

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

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遗一。

如此。

案盖谓单行一两种毒物,如巴豆、甘遂辈,不可便令至剂耳,依如经言。

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小豆;四物一毒,服以数为丸。

而毒中又有轻重,如野狼毒、钩吻,岂同附子、芫花辈耶?凡此之类,皆须量宜。

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

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

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

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华叶形色。

《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

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

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

或三品混糅。

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

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

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

读《神农本草经疏》

读《神农本草经疏》

读《神农本草经疏》《神农本草经疏》为明代缪希雍所著。

全书据经以疏义,条析诸药,以究其用;附以简误,以知其忌;详列病忌药忌,以别其微。

朴实详尽,不涉玄渺。

从药理学角度言,我国的药物本草学因本疏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故周学海《新刻本草经疏·序》谓:“缪氏之书本于《神农》,参以《别录》以后诸家,取之不可谓不广,择之不可谓不慎。

其为疏也,字梳句栉,贯穿透彻,朴实详尽,不涉玄渺,不为肤浮。

而又考之成方,以尽其变,附之简误,以知其忌。

持论允而条理明,后来注《本草》者,盖莫能愈其范围矣。

”缪希雍幼年丧父,体弱多病,但聪颖异常,久患疟疾未愈,自检方书竟获痊可。

遂矢志于医,曾师从无锡名医司马铭鞠,尽得其传,得以医名世,声震江淮。

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医道,精于本草,长于临证,治病每多奇效。

著有《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等,均为医界所称许。

本书30卷,第一、二卷为“续序例”上、下。

续序例上论述药物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载有医论著作30余篇;续序例下将药物与辨证结合论述,分列阴阳表里虚实、五脏六腑虚实、六饮、杂证、妇人、小儿、外科七门。

卷3至卷30疏注药物,按《大观证类本草》分玉石部、草部、木部、人部、兽部、禽部、虫布、鱼部、国部米谷部、菜部十类论述。

本书是古代诠释本草学成就很高的著作,故有“《经疏》出而《本草》亡”之说。

全书耗费了仲淳先生30年时间,是先生研究本草学毕生精华所在。

全书除开首两卷外,其余28卷均为诠释本草学的内容,主要部分以《神农本草经》为经,以《名医别录》为纬,旁涉其他本草著作,共载有药物1400余种,经先生诠释者约490种。

因感于历代本草多只录载药物的性味功效,而于其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多未曾详加解说,虽简洁明快,却失于笼统和简单,理解和运用不易。

因而,奋然鼓念,对常用药物详疏其义,阐释药物功效的所以然。

其自序曰:“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参互以尽其长,简误以防其失。

【《神农本草经》原文】卷二

【《神农本草经》原文】卷二

【《神农本草经》原文】卷二雄黄味苦平寒。

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

炼食之,轻食神仙。

一名黄食石。

生山谷。

吴普曰:雄黄,神农苦,山陰有丹雄黄,生山之陽,故曰雄,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黄也。

名医曰:生武都敦煌山之陽,采无时。

案西山经云:高山其下多雄黄。

郭璞云:晋太兴三年,高平郡界有山崩,其中出数千斤雄黄。

抱朴子仙药篇云:雄黄当得武都山所出者,纯而无杂,其赤如鸡冠,光明晔晔乃可用耳,其但纯黄似雄黄,色无赤光者,不任以作仙药,可以合理病药耳。

石流黄(流旧作硫,御览引作流,是)味酸温。

主妇人陰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能化金银铜铁奇物(御览引云:石流青、白色,主益肝气明目,石流赤,生羌道山谷)。

生山谷。

吴普曰:硫黄一名石留黄,神农黄帝雷公咸有毒,医和扁鹊苦无毒,或生易陽,或河西,或五色,黄是潘水石液也(潘,即矾,古字),烧令有紫焰者,八月九日采,治妇人血结(御览云:治妇人绝陰,能合金银铜铁)。

名医曰:生东海牧羊山,及太山河西山,矾石液也。

案范子计然云:石流黄出汉中,又云刘冯饵石流黄而更少。

刘逵注吴都赋云;流黄,土精也。

雌黄味辛平。

主恶创头秃痂疥,杀毒虫虱,身痒,邪气诸毒。

炼之,久服,轻身增年不老。

生山谷。

名医曰:生武都,与雄黄同山生,其陰山有金,金精熏,则生雌黄,采无时。

水银味辛寒。

主疥瘘痂疡白秃,杀皮肤中虱,堕胎,除热,杀金银铜锡毒。

熔化还复为丹,久服神仙不死。

生平土。

名医曰:一名汞,生符陵,出于丹砂。

案说文云:澒,丹沙所化为水银也。

广雅云:水银谓之汞。

淮南子地形训云:白,九百岁生白,白,九百岁生百金。

高诱云:白,水银也。

石膏味辛微寒。

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生山谷。

名医曰:一名细石,生齐山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

慈石味辛寒。

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消,除大热烦满及耳聋。

一名元石。

生山谷。

吴普曰:慈石,一名磁君。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介《神农本草经》别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

其成书年月自古就有不一样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期间,或谓成于战国期间。

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代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 &amp;#8226; 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旧唐书 &amp;#8226; 经籍志》、《唐书&amp;#8226; 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amp;#8226; 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 &amp;#8226;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

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 ),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 ),以及清顾参观辑《神农本草经》( 1844 )、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

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

孙星衍( 1753~ 1818 ),字伯渊,又字渊如,清朝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

乾隆五十二年( 1787 )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世博学多才,贯穿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另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 3 卷,载药 365 种,此中植物药252 种,动物药67 种,矿物药46 种。

依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一样,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 3 卷分别阐述。

卷 1 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卷 2 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神龙本草经

神龙本草经

神龙本草经资料来源:江西抚州主治医师:方欣内科:偏头痛:生萝卜汗二匙,仰卧滴鼻中,左痛滴右,右痛滴左,左右皆痛俱滴。

发热:生梨汁20毫升,生藕汁20毫升,一次服下,每日2次。

食欲不振:羊肉50克,山药30克,大米50克,生姜3片煮粥吃,每日1次。

消化不良:鲜山楂20克,鲜葡萄30克,生吃,每日2-3次。

呕吐:苹果1个,蜂蜜30毫升,苹果蘸蜜,饭前吃,每日2-3次。

腹胀:枣树皮20克,陈皮10克,水煎服,每日1-2次。

腹泻:大米100克,莲子50克,将大米炒黄,与莲子研末,每次服6-9克,每日2-3次。

外科:风湿性关节炎:黄豆30克,玉米叶30克,桃仁15克,水煎服,每日2次。

肩周炎:白菜根30克,生姜12克,乌蛇15克,水煎服,每日1-2次。

急性腰扭伤:鲜茴香苗60克,生姜20克,共捣烂,敷患处,每日1次。

扭伤:韭菜100克,捣烂敷患处,每日1次。

外伤出血:艾叶3克,丝瓜叶6克,共研细末,敷伤口上。

阑尾炎:芹菜30克,野菊花30克,藕节20克,水煎服,每日2次。

儿科:小儿高热:蝉衣、人参各15克,黄芩、茯神、升麻、牛黄、牡蛎各地0.3克,天竺黄3克.共研细末,每次1.5克。

用荆芥、薄荷煎汤兑服。

一日3次,日数不限。

百日咳:尖贝粉10克,冻糖30克。

蒸服,每日1剂,连服10天。

婴儿腹泻:水芋头杆(晒干或晾干)20克,煎水20毫升,分2次服。

新生儿黄疸:鲜藕15克,赤小豆3克,水煎服,每日2次。

麻疹:胡萝卜60克,老丝瓜1个,洗净,切碎,水煎服,每日2次。

风疹:荞麦叶15克,甘草1克,水煎服,每日1-2次。

白喉:白萝卜叶30克,野菊花30克,水煎服,每日2-3次。

1 APC除PP水污迹P·P水(高锰酸钾溶液)使用后, 会使接触部位、特别是手染成黄色, 一般洗涤剂又不能去除. 若用1片APC或维生素C, 蘸水擦洗被染黄的部位, 很容易洗去。

2 “核麻蜜”治愈哮喘病哮喘病患者天一冷就气短, 稍一动就气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