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民间印刷
清代的版画印刷技术

清代的版画印刷技术清代的版画印刷技术版画是一种经过刻版再进行印刷的图画。
清代版画,延续了明朝的雕版印刷工艺。
初期两代交替之际,明末刻工艺匠大都健在,所以,顺、康时期的版画承袭明朝遗风,多有精品佳作。
但是入清之后,总的趋势是没有新的发展进步,且逐渐步入衰落。
武英殿的单色版画印刷清代前期的统治者,除了重视印刷图书之外,对于版画的刻印也很热衷。
大力从各地方延请名工巧匠入京,为宫廷镌刻图书之插图,或其他各类版画。
因此形成了独具风格“殿版版画”。
其成果,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清代内府刻书,多为御制、御纂、奉敕编撰的著作,如:初期编纂的天文历象等自然科学书籍的插图《律历渊源》中的《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律吕正义》;《仪象图》、《西清古鉴》、《皇朝礼器图式》等绘图极为精致。
其次,清政府为宣扬其文治武功,粉饰太平,绘刻了大量的专集型的版画图录。
如:康熙五十一年由着名画家沈嵛绘图,吴中名匠朱圭、梅裕风雕刻为康熙御制《避暑山庄诗》配画的《避暑山庄三十六图景》。
乾隆六年(1741年)又增添乾隆之诗,由朱圭重刻印,比康熙刻本更为精细纤丽。
雍正年间刻印的《圆明园四十景诗》,以及乾隆间的《南巡盛典》、《八旬万寿盛典》等盛大典礼图书中的版画插图,画面开阔,内容丰富,绘刻俱精,为殿版版画中的优秀代表作品。
第三是,内府刻印的大型类书、丛书中都附有精美的木版版画图。
雍正年间以铜活字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附图为木版雕刻,其中山水、地志、名物图录,均请名工雕镌,刻印极为精细,为殿版插图之杰作。
又如乾隆时期以木活字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内附雕版插图十六幅,插图形象、逼真,准确地配合文字内容,是一部珍贵的活字版印刷文献。
第四,清代殿版插图中比较突出的一类是内府刻印的官修地理、方志性书籍的大量版画作品。
康熙三十一年阮溪水香园刻本《古歙山川图》二十四幅,为靳治荆纂修《歙县县志》时,特请画家吴逸绘山水图别刻成书。
连嶂叠秀、笔墨生动,堪称清初徽派版画中杰作。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

起源:唐朝时期,中国开始使用木版印刷技术 传播途径:通过丝绸之路,木版印刷技术传入西亚和欧洲 影响:木版印刷技术的传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木版印刷逐渐被活字印刷取代
雕版印刷术:唐朝时期发 明,采用雕刻木板的方式
印刷
活字印刷术:宋朝时期发 明,采用活字排版的方式
印刷
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和知识的 传播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 播
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创 新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中 国古代科技的重要进步
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文 化的传播和交流
印刷术的影响:推动了社 会的发展和进步
印刷术的传承:对现代科 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 普及,对现代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X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起源:东汉时期
发明者:蔡伦
原理:利用刻有文字或图 案的版片进行印刷
特点:效率高,质量好, 成本低
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 步和发展。
发明者:毕昇 发明时间:北宋时期 原理:使用单个活字进行排版印刷 优点:提高了印刷效率,降低了成本 影响:推动了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促进了文学艺术 的繁荣和发展
提高了文化艺术 作品的传播速度 和范围
丰富了文化艺术 作品的表现形式 和创作手法
推动了文化艺术 创作的创新和发 展
印刷术的出现: 促进了古代文 献的保存与传
承
印刷术的发展: 提高了文献的
复制效率
印刷术的应用: 使得古代文献 得以广泛传播
清代新闻传播史及媒介文化

清代新闻传播史及媒介文化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新闻传播史也有一定的特点。
在清代,媒介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首先,清代的新闻传播主要依靠文字媒介。
在这个时期,印刷术已经广泛传播开来,书籍、报纸、刊物等印刷品开始大量出现。
清朝官方也设立了一些机构,如《京报》、《辉报》等,出版官方新闻资讯。
同时,一些私人或商业机构也纷纷出版了一些报刊杂志,如《字林西报》、《商约报》等。
这些印刷品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新闻传播的作用,也为清代媒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其次,清代的新闻传播受到官方审查和控制。
清朝统治者对新闻传播有一定的掌控,通过设立官方报刊、监督印刷业、实施审查制度等手段来控制信息的传播。
官方对于新闻资讯的发布和传播有一定的限制,只允许对政府官方政策、天灾人祸等内容进行报道,而不允许对社会问题、政权动态等进行讨论。
这种审查制度限制了新闻传播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第三,清代的新闻传播形式也开始多样化。
除了印刷品以外,传统的口头传播方式仍然存在,如民间故事、说唱艺人等。
此外,一些传统的媒介形式如书信、私家院落、庙社等也扮演着信息传播的角色。
这些传统媒介与印刷品相互结合,形成了清代媒介文化的独特面貌。
总体来说,清代的新闻传播受到官方审查和控制,而印刷品、口头传播和其他传统媒介形式并存,形成了多元化的媒介文化。
这种新闻传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背景。
清朝冷知识——清代的造纸与印刷成就

清朝冷知识——清代的造纸与印刷成就造纸业的分布和主要品种清代造纸业在明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尤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兴盛。
造纸作坊大多分布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广东和四川次之,北方以陕西、山西、河北等省为主。
当时一些纸厂的工人已达百数十人,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造纸原料有竹、麻、树皮和稻草、麦秆等。
其中竹纸产量居首位,竹纸中以江西、福建的“连史”、“毛边”最为普遍,多用于印刷书籍。
皮纸产量居第二位,多作为书画纸和印刷纸。
麻纸主要产于北方各省,但其产量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由稻草、麦秆制造的纸比较粗糙,多作包装、火纸等杂用。
造纸技术清代造纸技术集历代之大成且有所创新,各地工艺虽略有不同但都已达到较完善的地步。
例如,据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所载,道光初年陕南地区的竹纸制造工艺大致如下:选择适当时节砍取水竹,经过用水浸沤,蘸石灰浆堆沤,再经过甑蒸,碱水煮,加入黄豆与白米水浆(淀粉溶液)蒸等工序,制成纸料;然后将纸料下踏槽细踏,再下纸槽搅匀,用竹帘抄造,叠压去水,最后逐张揭起,刷贴在焙墙上焙干。
如做细白纸,则在纸料入槽后加入适量的白米汁,可制成细紧的白纸。
如做黄表纸,加姜黄末,即成黄色。
清代黄兴三在《造纸说》中记载的浙江常山造竹纸技术与此基本相同,但在制纸料时减少一道蒸煮,增加两次曝晒,纸料用水碓舂捣而非人工踩踏,整个造纸过程要经72道操作手续才能完成。
中国传统造纸术中,主要用竹帘作为抄纸工具。
康熙年间出现了用铜网抄造的“阔帘罗纹纸”,纸宽有六尺。
用铜丝编成的铜网,要比竹帘坚牢,使用寿命也较长,并且能造出较薄的纸张,因此它是造纸技术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
但铜网容易起拱走形,制作上也存在一些技术困难,特别是这一发明并未引起重视,以至“无人继作”。
直到此后一个世纪左右,西方于十八世纪末及十九世纪初发明了长网造纸机和圆网造纸机,才又开始应用了铜网造纸技术。
数量和质量清代前期纸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品种增加,用途也更加广泛,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道光年间(1821—1850)。
明清时期的书籍出版与文化传播研究

明清时期的书籍出版与文化传播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出版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从书籍的题材、数量、品质、印刷技术和空间范围等方面来看,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
一、明清时期的书籍出版明清时期的书籍出版是由官方和民间两种力量共同承担的。
官方出版主要在皇帝及其官吏的主持下进行,一些重要的经史子集、百科全书和史籍等都由官方承办。
其中,《永乐大典》是明代的代表性作品,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共有22158卷,收录了当时的所有知识。
而在清代,光绪年间《大清一统志》的出版标志着清朝的文化成就。
它是一部全国性的百科全书,共1200卷,收录了当时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方面内容。
民间出版则是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商业路线,以达到某种经济利益的牵引。
在明代,各地的书坊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以北京的白鹿洞书院最为有名,它集书店、书坊、修制、刻印于一体,成为中国的古代图书集中地。
在清代,民间出版的机构更加繁荣,全中国的各种书会、书社、洋务会等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
这些出版机构,不仅出版了大量的佚籍,青少年读物、小说、歌谣等,而且还有组织幼儿教育、读书促销、济贫救困等活动,成为中国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一个既漫长又复杂的历史过程,这个时期所 form的文化传承和艺术产生的结果,也是中国文化宝库的丰富和多样化的源头。
尤其在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增强,使书籍的生产和流传更加广泛。
这些反映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以及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明清时期书籍印刷技术明清时期的书籍印刷技术,为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明代的铜版印刷,使书籍的印刷速度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清代,影印技术开始应用于出版业,使书籍的印刷成本显著降低,更加符合普通百姓的经济承受力。
【方法】主观题“特点类”题型实战举例(3)

“特点”类主观试题难,真的很难,另学生望而却步,在选作题中,学生往往对此类型题避而不选,教师也是对其深感头痛和无奈,其不仅考察具体历史知识和学科素养,还要考察对具体材料的分析、运用、提炼,从具体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的高度的概括能力,并非历史单学科就能解决之事,但问题总归有解决的办法,虽不是绝对,但毕竟有些方法可循,大家应在平时的做题中慢慢感悟,体会总结,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一些常规套路,且举一反三,也能在此类型题上多拿些分数.....说明:本推送【实战举例】1、中华法系是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上的原生法系,不仅适用于中国的国情,也适合于邻国日本、朝鲜、越南等的国情,故而有可能奉中华法系为母法【中华法系特点概括为:扎根本土、实用性强、波及(影响)他国】2、近代学者梁启超对子女进行教育除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之外,还悉心传授格致之学,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强调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倡导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要服务于社会和国家【梁启超教育子女特点概括为:中西结合、形式多样、理论联系实际、经世致用】3、清代印刷的殿本书籍,校刊、写刻、纸墨均精,为木版中的上品,.......到近代用石印和泰西铅字机印刷,质量和效率大为提高【清代印刷特点概括为:印刷技术不断进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4、清代印刷品,官方主要有各类儒家经典、官方正史和佛经等书籍,民间印刷更多为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术等书籍【清代印刷特点概括为:有官方和民间印刷形式多样(官印和民印相结合),官方印刷服务于统治,民间印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且逐渐世俗化】5、民国初年,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演讲、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民众进行教育【民国初教育特点可概括为:政府主导,形式多样】6、北宋科学家,沈括“凡所至之处,莫不询究,或医师、或里巷、或小人。
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隐者,无不访求”,任海州主薄期间,对境内古墓进行考证,在医学方面翻阅大量医药古籍,于其他门类如天文、方志、律历、卜算、音乐无所不通,皆有论著【沈括科学研究特点概括为:注重实践、涉及领域广泛、前人基础、皆有建树】7、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
中国活字印刷术发展史

中国活字印刷术发展史中国活字印刷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成果,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
它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文化、历史以及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1. 传统雕版印刷在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中国采用的是雕版印刷。
这种印刷技术主要是通过将文字或图案雕刻在木或铜板上,再将印版印刷到纸张或绸缎上。
其体积较大,制版周期长且费时费力,极大限制了印刷工艺的发展。
2. 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毕升是中国活字印刷的发明者。
他利用铜钱的形状和尺寸,精心制作出印刷所用的铜版字,可以反复使用,印刷周期大大缩短。
这一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和印刷质量,成为中国印刷技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 活字印刷技术的传播活字印刷术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吸引了其他国家的关注。
朝鲜和日本分别在15世纪和16世纪先后引进了活字印刷术。
越南和东南亚国家也在明代到清代时期引入了活字印刷术。
而欧洲则是在17世纪才开始学习并重视中国的印刷技术。
4. 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
在明代,活字印刷术的技术不断完善并推广到全国各地。
清代时期,由于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影响,印刷技术发展缓慢,但仍有人通过更换材料和改进工艺提高了印刷的质量。
在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变化,印刷业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5. 活字印刷术在当今时代的地位与前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活字印刷术在数量和效率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但作为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活字印刷术仍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保护。
在各地,许多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都有活字印刷技艺的传承工作。
同时,一些艺术家也开始利用活字印刷来创作作品,使这一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中国活字印刷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成果,发明和发展历程与中国的文化、历史以及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活字印刷已经被取代,但它仍是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需要被继续保护和传承。
石印本——清朝最先进的印刷技术

石印本——清朝最先进的印刷技术石印本——清朝最先进的印刷技术来源:福建省邮电印刷厂责编:羽佳核心提示:石印技术是在晚期时期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费工费时的手工雕版印刷技术逐渐被取代。
清光绪十年前后,正是石印技术应用成熟之时,许多珍贵的古籍善本通过石印得到复制和流传。
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印刷技术,本土的石印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化,其流传下来的作品,更是秘不示人的瑰宝,如敦煌的石印经书等。
而本土的石印在晚清以后,逐步融合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出现了一个石印的完美时代。
【中国包装网讯】石印技术是在晚期时期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费工费时的手工雕版印刷技术逐渐被取代。
清光绪十年前后,正是石印技术应用成熟之时,许多珍贵的古籍善本通过石印得到复制和流传。
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印刷技术,本土的石印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化,其流传下来的作品,更是秘不示人的瑰宝,如敦煌的石印经书等。
而本土的石印在晚清以后,逐步融合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出现了一个石印的完美时代。
以往的石印,一般是凹印,即在平整光滑的石材上,事前请刻工把要印刷的文字或者画稿雕刻上去,经过打磨修饰,就可以上印色了。
石印匠将纸覆盖在印版上,用一把大刷子在纸张背面均匀地来回刷几次,让墨色与纸张尽量濡湿,并充分吸收,揭开纸,其正面就拓印下了石板上的文字或者画稿,就算印完了一张。
▲石印版石印还可以印彩色制品,这就要使用套色印印,直到调整出满意位置。
优秀的石印工,浪费绝少,其对纸张、油墨、干湿的了解,仅凭感觉就达到了鬼斧神工、神乎其技的地步。
他们印出的年画、招贴画、对联等,颜色鲜亮,丰满圆润,广受民众的欢迎。
西方进入中国的石印,准确地说叫石版印刷,是以石板为版材,将图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质书写、描绘在石板之上,或通过照相、转写纸、转写墨等方法,将图文间接转印于石版之上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
其中,前者称作“绘石”,后者称作“落石”。
绘石和落石是石版印刷术的两种制版方法。
绘石制版工艺简单,是石版印刷发明初期应用的工艺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的民间印刷
乾隆年间后期,民间印刷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时的民间印刷,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民间印刷的规模超过了以前任何时代;二是印刷业的分布更为广泛,民间印刷业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及主要城市;三是古代发展的各种印刷方法,如雕版、木活字版、铜活字版、泥活字版等,都有所采用。
套色印刷、彩色印刷等印刷技术,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清代早期的民间印刷,其内容多为古代经、史、子、集等典籍,或训、诂考据等著作。
由于清初的文字狱,使民间印刷业多不敢印刷当代的著作。
最为稳妥的是翻印“殿本”书,因为政府也提倡民间对殿本的翻印。
因此这时期的民间印刷内容较为单一。
清代中期以后,由于政府政策的放宽,民间印刷业不但数量大增,而且印刷的品种也突破了经史子集的内容,戏曲、小说等民间出版物大量印刷。
清代的民间印刷业,仍以江浙一带最为发达。
这里经济繁荣,物产丰富,自宋、元、明以来,一直是印刷业最集中的地区。
由于历史的久远,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刻版能手,再加上纸、墨、版等印刷材料丰富,书籍的销售通畅,使这里的印刷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乾隆以后,江西、广东的印刷业开始发展起来,成为印刷的重要地区。
到了清代的中期,两湖一带的印刷业也发展起来。
自乾隆年间,北京的民间印刷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其规模也逐渐扩大,印刷作坊林立,书市遍及城区。
二、北京的民间印刷
早在辽、金时期,北京就开始出现了民间印刷业,但其规模一直不大。
到了明代,随着政府印刷的大规模发展,才有了很快的发展,但还比不上江浙一代的一些城市。
北京是清代政府所在地,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图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书铺林立,仅琉璃厂一带就有一百多家,隆福寺街也是京都书肆繁集之处。
有的以贩卖为主,有的兼作雕版印刷发行。
如老二酉堂、聚珍堂、善成堂、文成堂、文宝堂、荣禄堂、文锦堂、文贵堂、文友堂、翰文斋等,都是刻印兼发行的。
所刻书大部分是村塾采用的《五经》、《四书》和启蒙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七言杂字》以及初学书写临摹的字帖等。
或者是医、卜、星相、佛经、善书、类书、小说、缙绅等。
这些刻本,不为藏家士大夫所重视,大都行销民间,所以保存下来的也很少。
老二酉堂:经营时期较长,肆设于琉璃厂路南,刻书很多,行销华北各地。
书前封面题刻:京都老二酉堂,或在书尾刻:老二酉堂梓行。
光绪十五年(1835年)刻明伦评《聊斋志异》,朱墨套印,镌刻精审。
聚珍堂:主人刘魁武,河北束鹿县人,于同治年间创肆北京隆福寺街路南。
聚珍堂印书很多,而且采用雕版与活字两种技术。
《五经》、《四书》用刻版印刷,文学、小说、诗词等作品多用活字排印。
聚珍堂所印书籍,版式较小,多在封面题刻:京都隆福寺街路南,聚珍堂书坊梓行,版心下刻:聚珍堂藏版。
刻有《书经》、《四书章句》、《幼学琼林》以及用木活字排印的《王希廉评红楼梦》、《儿女英雄
传》、《三侠五义》、《济公传》、《聊斋志异》等。
聚珍堂本各书,校勘审慎,镌刻清晰,属坊刻本中上乘之作。
翰文斋:主人韩心源,河北衡水县人。
光绪年间在琉璃厂设肆。
属于书林中通晓版本者。
祖孙三代从事书肆经营,长达百余年。
刻有《蒙古源流》、《元遗山先生全集》、《清秘述闻》、《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樊川全集》、《百宋一廛赋注》等。
该店除刻印书籍之外,收集旧版古书,也是主要业务。
陶氏五柳居:主人陶正祥,江苏吴县人。
少年时家境贫寒,后来以经营书肆为业。
后迁寓北京,设书肆于琉璃厂路北。
陶氏长于版本鉴定、搜访异书秘本,深受学者、藏书家称赞,刻有《十三经注疏》、《抱朴子》、《太玄经集注》等。
在北京的印刷作坊中,还有一家鸿远堂,于乾隆三年(1738年)刻印过《满汉字书经》,是一种汉、满文对照的书。
嘉庆六年(1801年)京都文萃堂刻有《新刻校正买卖蒙古同文杂字》,蒙汉图文对照,三节版,上层下层为对照文字,中间是图。
收辑了许多当时习用的会话词语,刻印精雅,携带方便。
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各族语言的交流,还刻有学习满、蒙、汉文对照的《三合便览》,全书十二册。
亦当时坊间刻本。
其它印刷作坊也刻有很多书籍。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本立堂刻有《医学入门》等医药书籍。
韦氏鉴古堂乾隆间设书肆于琉璃厂刻有《辑宋诗钞》。
泰山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有《古文释义新编》、《四书读本》、《续彭公案》。
文成堂光绪二十五年(189
9年)刻有《升仙传》,二十九年(1903年)刻有《诗经》。
龙文阁刻有《日下尊闻录》、《徐氏三种》。
文宝堂刻有《唐诗三百首注释》等。
荣禄堂以刻卖缙绅全书为主要业务,但也刻了一些其他书籍,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所刻《名法指掌》,刻印清晰悦目。
文锦斋刻了一些医药书籍。
文贵堂刻了一些五经四书。
文友堂刻有《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说》、《中国艺术家徵略》、《明诗纪事》等。
文友堂除刊版印书外,以收售旧本书为其经营特点。
三、其他地区的民间印刷
自乾隆年间起,广东的印刷业也开始发展起来,成为书籍的主要产地之一。
最初,印刷业主要集中在顺德,后来逐渐发展到广州和佛山。
广东的刻工有许多妇女参加,价格较其他地区便宜,因而吸引了不少出版者。
苏杭一带的一些书商往往到广东刻版,将版运回当地印刷。
各地官员将自己的著作送到广东刻印。
在广州,可考的书坊有三元堂、五桂堂、文经堂、善书堂、敬业堂、翰文堂等二十三家。
清代中后期,佛山的商业、手工业开始繁荣,印刷也形成一个很大的行业,福建、徽州人也来这里开办纸行和墨行,印刷作坊可考的有二十多家。
这里所印的书不但销往内地各省,也被贩卖到南洋。
佛山印书的内容多为通俗小说、日用医书,如《红楼梦》、《群英杰全传》、《慈云走国》、《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达生篇》、《济人良方》等。
清代民间印刷业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印刷作坊分布较广,几乎所有的省都有一定量的印刷。
福建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厦
门等地。
江西的印刷业主要在金溪县的许湾。
山东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聊城、济南等地。
陕西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西安、安康等地,安康的来鹿堂从成都请来刻工,先后印刷书籍二百多种。
湖北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武昌、汉口、沙市、等地。
湖南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长沙、常德等地。
四川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重庆、成都、德格等地。
安徽的印刷业主要在安庆。
河南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开封、彰德、郑州、周口等地。
奉天(辽宁)的印刷业主要分布在盛京(沈阳)、辽阳等地。
云南的印刷业主要在昆明。
另外,吉林、山西、甘肃、西藏等省,都有一定数量的印刷,印刷业分布的这样广泛,是过去所没有的。
善成堂:为晚清规模较大、刻书较多的书肆之一。
总号设在重庆,在成都、南昌、汉口、山东东昌、济南、北京等地设有分号。
所刻书也多经史小说之类,行销南北各地,刻印有:《监本书经》、《唐诗三百首补注》、《说唐前传》、《第一才子书》、《幼学故事琼林》等。
书前有封面,刊书名、字号和刻书地点等。
如《净发须知》封面:京板绣像净发须知,善成堂藏板,这是北京刻本;《礼记》封面刻:渝城善成堂梓行,这是四川刻本;《五柳仙宗》封面刻:东昌善成堂书局藏板,这是山东刻本。
有的书不刻刊版地名,如《聊斋志异》封面则只刻:光绪丁亥季冬善成堂镌。
版心下方和卷尾刻:善成堂三字。
善成堂除自己印书以外,还贩卖其他各家出版书籍。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安徽屯溪菇古堂书坊刻印了唯堂编著的《开眼经》,这是一本四字一句、便于诵记的启蒙读物。
总之,清代坊刻事业十分活跃,许多民间大众读物,诸如小说、戏曲、唱本、医方、星占、类书、日用杂字等,多由这些书坊刻印出版。
反映民间生活、社会风俗习惯的资料,也从这些书中可以找到。
虽然书肆多重营利,往往因降低成本,影响书品质量,不如官刻、家刻版本精美。
但是它在繁荣市场、普及文化教育方面所做的贡献是不容抹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