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明清的服装艺术
宋元明清五朝妆容和服饰的变化

宋元明清五朝妆容和服饰的变化中国历史上的妆容和服饰一直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话题。
即便是同一朝代,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宋元明清五朝的妆容和服饰同样具有各自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变化。
宋朝(960年-1279年)宋代的妆容和服饰非常注重修饰面容和线条。
女子们会化妆、梳发、束腰,以突出头部和身材的纤细曲线。
宋代的服装特点是麻、绢和布的使用,以及以皇宫和官员的服饰为基础衍生而来的流行服饰。
女子的服饰半臂衫、旗袍、长袍、针织鹅黄裙、弯腰裙、拖裾和宽袖子的绸缎袍等等。
对于妆容的话,唇色偏红,匀称的眉毛和淡妆范围是从眉毛到口唇。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代时期,中国的妆容和服饰逐渐开始受到蒙古族和西亚民族的影响。
妆容和服饰都更加露骨和豪放。
妇女的衣服和鞋子都变得更加宽松,肩部位置上强调着露红色棉花,袖子多半是扶风袖或折叠袖。
元代的女妆主要是以艳丽的面色和浓重的脂粉为主,一般都不化眉,睫毛和眼影是最为常见的妆容。
明朝(1368年-1644年)在明朝时期,妆容和服饰的流行又开始发生了变化。
早期女子的服装形式并不是很多,主要穿红色的半臂衫、青绿绫裙和朱红贴衫。
裙摆的长度不一,短一点的土裙和长一点的撩九裙。
而到了后期,穿着则更加注重与时俱进的符号。
一开始流行的长袍,是没有衫的。
再到明代末期到清朝初期,女子们强调皮肉匀称身形修长,薄荷绿、大红、玫红等花色流行,腰带则是宽大的、细长而有规律的状,呈现出一种修长优雅的感觉。
关于妆容的话,总体可分为两类:明代末期皮簇的“花脸”和清代初期白妆的流行。
清朝(1644年-1912年)从清代开始,中国的妆容和服饰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清代的女装以长袍为主,款式和颜色都比较丰富。
清朝的腰带偏重从上到下逐渐加宽,呈波浪状,鞋子高底而宽,面料多用缎子、丝绸和绸缎。
而妆容方面,清朝时期是白妆最为流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女子面目清隽,白脸红唇。
清代的妆容也被拱形眉所代表,以及高额头巍峨的发式。
设计美学-服饰(明清服饰)

其它特点
• 《明会典》是明代官修的一部典章制度书,其中记录 贵族女装用料均为"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而平民女服 用料则受限制,即便是礼服,也限用紫色粗布(即"絁") 并且禁止用金绣,袍衫也只限用紫色、绿色和桃红色 等浅淡的颜色,而禁止使用大红色、鸦青色和明黄色 等浓艳的色彩。明洪武十四年还规定,商贾之家只能 用绢布制装,农家可以使用紬纱和绢布。
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02.PART TWO 清朝服饰
简介
•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 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 冕、礼服以及汉族的一切服饰,但满族服饰同时吸 收了明朝服饰的纹理图案。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 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 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 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 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 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COO
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
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
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
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明代袄裙
服饰分类
明代上袄下裙的服装形式, 与唐宋时期的裙衫是完全不 一样的,明代女子常在裙外 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 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 种装束。上袄的领式很多, 有交领、方领和竖领。裙子 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 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 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 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 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 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这 是遵循古仪,即所谓“裙拖 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 年,裙幅始用八幅,腰间细 褶数十,行动辄如水纹。到 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 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 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 一种颜色,轻描淡绘,色极 清雅,微风吹来,色如月华, 故称“月华裙”。此外,还有 用绸缎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 每条绣以花鸟图纹,另在两 边镶以金线,称凤尾裙;又 有一种,以整锻折以细道,
明清服饰

还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 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 了服用范围。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 的偏爱。这种“比甲”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 有渊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的马甲,就是这种比甲的 变形。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佳饰物,并且十分醒 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 饰物。其 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 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叫"杂 佩”。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 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即镊子(是一种一头固定,一 头张开的铁制小工具用以夹取细毛之用,人称“毛镊 子”)、牙签(剔牙之用)、耳挖子(挖耳用的小勺) 和小刀,均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
明朝衮冕图
冠
明 神 宗 冕
明定陵出土冕冠
冕冠
延 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 后面比前面应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 象征国王应关怀百姓的含义,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旒 liu2 冕板两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 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 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帽卷 即帽身,图中没有标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 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玉笄(ji1) 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用于固定头发。 武 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 缨 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 充耳 缨上左右各一块的黄玉,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 信谗言。 天河带 冕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
衣水 田
弓鞋
明代女子不仅沿袭了前代缠足的风俗,而且使之大胜。 缠足后所穿的鞋叫做“弓鞋”,这是一种以香樟木制 成的高底鞋。木底露在外边的叫“外高底”,有“杏 叶”、“莲子”、“荷花”等名称;木底藏在里边的 一般叫“里高底”,又称“道士冠”。老年妇女大多 穿平底鞋,称为“底而香”。
中国服装史:明代服饰、清代服饰

一裹团:妇女的便服四面不开叉者,叫做一裹团。男子亦有之,及前后不开叉者,如后 世的长衫。 裤子:清后期女子着裤子为常服日益盛行,裤子也更为华美,裤边亦有镶滚。
一扣钟:一扣钟又名“一扣衷”、“蓬蓬衣”,就是今天所谓的斗篷。为御寒所用,男 女都扣钟多 以鲜艳的绸缎为表,以裘皮为衬。
清早期皇帝及皇后朝服
三、清代男女服饰特征
(1)清在原有满族的基础上吸纳明朝服制的某些典章制度,制定了各种冠服制度的形制。 (2)其中皇室帝后的宫廷服饰日趋完备,沿袭了明代的服饰种类,如礼服、吉服、常服 以及象征皇权的十二章纹饰,但在服装形制上,仍保留满族有马蹄袖的右衽窄袖紧身直身 袍服形式。 (3)皇帝的袍服以龙为章,皇帝吉服用明黄色,织绣五爪金龙。满族钦定清朝冠服冠帽, 与中国前朝历代也有所不同。百官所穿的朝服、补服也随改满制,仅补服中保留补子以辨 品级。常服主要为褂、袍形制,满族袍为上衣连下裳形制,圆领或立领,衣襟有对襟、大 襟等,皆用纽扣系合;袍身较之汉族袍服紧窄,袍长一般至脚背。
四、清朝服饰纹样的审美特征
(1)清代染织工艺的空前发展,为面料的精细繁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将丝绸产 品的精致华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民间所有的面料制作也极为精美,而且种类繁 多,数不胜数。 (2)面料早期以花纹雅丽、色调清新为主,宫廷纹样配色多仿汉、晋、唐、宋各代而 加以变化。纹样在继承明代纹样的基础上,更为精致细密,甚至发展到堆砌雕琢的程度, 意蕴以富贵、吉祥、如意的含义居多。早期多用暗蟒、拱璧、汉瓦当纹、富贵不断、江 山万代等。后期纹样日趋写实。 (3)清代的服饰是中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图案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 极的程度。如果说历史服饰图案都有一定的发展,都有尚可创造的余地,那么,到了清 代,服饰的装饰纹样就是繁杂堆砌。如果说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也有不同的话,
明朝的时装美学与设计思想

明朝的时装美学与设计思想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它不仅有着伟大的政治和军事成就,还拥有着独特的时装美学和设计思想。
明朝时期的时装主要分为两种:宫廷服装和民间服装。
无论哪种,都表现了明朝时期人们高雅、典雅、朴素的审美情趣。
一、宫廷服装明朝宫廷服装的设计以华丽和肃穆为主,最早期的明朝服装,主要是模仿了先前的元代服装,如明太祖朱元璋装束依然采用了元朝御袍的样式,衣袍上还绣上了龙纹和云雾图案,寓意着皇权至高无上。
到了宣德年间(1426-1435年),宫廷服装的样式更加华丽、奢侈,颜色也更为丰富,服装主管官员开始对服装进行严格管理。
此时,服装设计开始体现明朝时期人们对时尚及服饰文化的重视程度:如锦袍、龙袍、鹤氅等服装形式那精美的刺绣、繁复的彩绘,不断改进刺绣技术,使得刺绣更加细腻、华美,从而提高了宫廷服装的造型效果。
明朝时期宫廷服装的主要着色主要是金、银、红、墨黑和翠绿,以及淡蓝色等基本颜色配合,平时在宫廷里主要穿带有云纹和龙纹的衣袍和袍马,还有更为隆重的祭天祭祀时的龙袍,通过这些诸多方面的不断改进,使得宫廷服装的设计更加丰富多彩、华美精致。
二、民间服装明朝时期的民间服装设计则更注重实用性,更加朴实和自然,颜色呈现出平实而朴素的感觉。
明代民间女子服饰中,织锦裙、褌裤和缎袄是主要的三种形式,这些服饰都以丝绸织造为主,细腻平滑、柔软透气。
男子服饰则以衣裤为主,衣服是比较中式风格的改良版衣服,通常有宽松领口,是为了方便活动,下摆是左右分叉的样式,下摆也比较宽松,有利于舞蹈和其他活动。
裤子则以紧身、肥腿大腚形式为主,下摆通常是敞开式。
此外,鞋子也是民间服装的一部分,可以体现出明代民间服装的特色。
女鞋通常很小巧,是一种披麻方式的鞋子,有带子或绑带的鞋子,十分适合行走;男鞋则比较宽松,大多数是平底鞋或带厚底的鞋子。
三、设计思想无论宫廷服装还是民间服装,在设计上都表现了明代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风度和文化背景。
明清时期苏州妇女的服饰追求

明清时期苏州妇女的服饰追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千年古城,苏州在历史上盛产丝绸业和服装业。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苏州的女性服饰造型和款式更是演变成为一个玲珑剔透、细腻华美的代表,成为了中国服饰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为后人们留下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
历史背景明清时期,苏州经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因此,苏州女性的服饰装点也是无人能及。
传统的衣裳在苏州的妇女手中变得精致,穿出了一种特有的品味。
在这个时期,服饰的流行向丰富化、细致化和华丽化方向发展。
苏州女性开始追求更加精美的服饰,将其表现为细节的精美与丰富变化的设计。
在这种文化环境下,苏州女性的服饰逐渐形成竞争、比拼的局面。
社会地位的影响明清时期,女性在婚姻、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地位和权利都受到了很大限制,不能像男性那样参与社会各个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便开始通过服饰来突出自己不同于其他女性的个性和风格。
而这也促进了苏州妇女服饰的发展,服饰不再只是一种装饰,更是女性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新款式和新工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妇女服装,苏州女性服饰在新款式开发上有着自己的特色。
苏州女性喜欢在许多明亮的色彩中选择服装和装饰品,尤其是红、黄、绿和蓝色,这些颜色的搭配在服饰上显得更加和谐。
新工艺和新款式也让苏州女性成为了中国文化服装的代表。
款式和细节总体来说,苏州妇女服装以精美、高雅、着重细节和小巧精致为主要特点,几乎每个款式都极具细节,且款式和花式也非常多样。
这里我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款式和细节:长袍长袍作为常见的一种妇女服装,其含义绝不仅仅是一件外衣,更是一种表达身份和地位的途径。
苏州长袍普遍选用轻盈柔滑、亮丽华贵的府绸、缎子和轻薄丝綢。
长袍的款式制作精巧,常以对称的图案和绣花为主要装饰。
同心襟苏州妇女服装中,同心襟也是比较常见的款式。
其特点是袍身前下衣裳的两侧重叠而闭合,形成对称而又立体的透明襟,给人感觉华丽而又不失庄重。
与其他妇女服装相比,同心襟衣袍显得更加亮丽华贵,表现出无比的高贵品味。
明清时期的民间艺术与歌舞文化

明清时期的民间艺术与歌舞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与歌舞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民间艺术和歌舞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舞蹈艺术明清时期的舞蹈艺术,是中国民间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时期的舞蹈,以民间艺术为主,呈现出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色彩。
明清时期,中国的舞蹈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包括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社交舞蹈等等。
在明朝时期,宫廷舞蹈已经有了比较高的艺术水平。
明朝时期的宫廷舞蹈,主要分为象征性的礼仪舞蹈和娱乐性的戏剧舞蹈两种。
礼仪舞蹈是皇帝举行仪式时进行的宫廷舞蹈,其舞蹈动作缓慢而优美,体现出了皇室的庄严和尊贵;而戏剧舞蹈则以讲故事为主,通过表演舞蹈,描述戏剧情节,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
与宫廷舞蹈不同的是,民间舞蹈更加注重表现快乐和欢乐。
明清时期的民间舞蹈,以技巧性和热情洋溢的特点著称于世。
比如说,“鸳鸯戏水”舞、蒙古舞、星巴克(梨花草)舞、山歌舞等等,这些舞蹈表现形式多样,而且有很强的地方特色,让观众产生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二、戏曲艺术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处于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戏曲艺术,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明清时期的京剧和湘剧是最为著名的两种戏曲艺术。
其中京剧的流传最广,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含义。
京剧的艺术特点是注重表演技巧和情感表现,通过表演角色,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形象。
湘剧在清朝成为了流行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音乐、唱腔、表演和服装都有极高的艺术水平,被誉为“千峰秀色银山,一派豪情翩翩”。
三、民间音乐在明清时期,民间音乐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形式。
比如说,宴乐、山歌、儿歌、口琴、笛子、古琴、音乐戏曲等等,展现了明清时期民间音乐的多元和独特之处。
明清时期的宴乐,是由宫廷乐队为官方宴会而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汇集了民间音乐的精华。
课程名称_中外服装史 (Foreign Fashion History)

百度文库专用课程名称:中外服装史〔ForeignFashionHistory〕课程代码:00672〔理论〕第一局部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之一。
本课程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历史的演变,而且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课程通过对中西方服装、服饰的演变历史和地域文化变迁关系的讲解,以及大量的形象资料和理论的分析,能够开阔学生对中西服饰造型、色彩、图案、装饰等艺术区不和文化特点的了解与熟悉;开阔学生的现代服装设计视野和制造性思维。
本课程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又兼顾艺术修养的熏陶,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对服装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分析能力和制造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全然要求中外服装史是了解中西方服饰文化的重要窗口,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和理论资料,蕴涵着许多创作灵感,起到拓展设计思维的作用。
学生应掌握中西方服装史不同时期服饰的变化与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与风格。
熟悉具体服饰造型、面料、色彩、装饰图案等各种元素,为学习中西方文化、借鉴与开展中西方服饰奠定扎实的理论根底。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中外服装史是服装专业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服装设计学?、?服装结构学?、?服装色彩学?、?服装消费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根底,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二局部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中国局部〔2学分〕第一章先秦服装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原始社会服饰状况,了解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瞧念的碍事,掌握礼制与冠服制度以及冕服的要紧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服饰艺术的变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重点〕识记:礼服、一般服装的样式特征理解:文化背景下的服饰特点;应用:熟记相关服饰名词内容,明白得纹样含义;〔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艺术;〔次重点〕识记:十二纹章的意义理解:冕服要紧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瞧念的变化;应用:原始社会的衣料与服饰样式;〔三〕中华服饰的起源,文化背景〔非重点〕识记:礼的概念以及对服装的碍事;理解:商周时期服饰制度及具体服饰样式与含意;应用:原始社会的衣料种类与服饰具体样式的设计和相关名词解释;第二章秦至唐代服装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秦至唐代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变化,掌握服饰设计在社会文化变迁中起到的社会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服
清代朝服根据不同 的季节,又有四季适用 的皮、棉、纱等多种质 地,颜色也并不是只有 人们普遍认为的明黄色 一种,而是有明黄、红、 蓝和月白(浅蓝)四种颜 色。 清代朝袍分冬、夏 两种。冬朝服祭祀、圈 丘、祈谷用蓝色,朝日 用红色,夏朝服常雩 (求雨),祭祀时用蓝 色,夕月时用月白色, 即浅色蓝。
(3)上衣与下裳相连的束 腰袍裙
其形式与元代辫线袄 近似,宪宗皇帝就穿这种 袍子,上衣为右衽窄袖, 腰间束剑作褶裥,下裳散 褶,明朝称“曳撒”。
穿宽袖背子的贵妇
穿窄袖背子的妇人及侍女
(4)对襟合领与对襟直领式衣服
合领或直领对襟,衣长与裙齐,左右腋下开禊,衣襟敞开,两边 不用纽扣,或以绳带系连的褙子,为女子便服,合领对襟大袖者为贵 族妇女所穿,直领对襟小袖者为平民妇女所穿。
明代衣料
1.民间衣料冬季以棉布为主, 夏季以纻布为主。
2.上层社会穿丝绸或丝绵交 织物或者毛织物。
左图:明代暗绿地织 金短衫。
四、服饰纹样
人们常将几种不同形状的 图案配合在一起,或取其 寓意,或取其谐音,以此 寄托美好的愿望,或抒发 自己的感情。这些富有浓 厚民族色彩的传统图案被 称为“吉祥图案”,在明 代的织物上体现得非常充 分:如“福从天来”“金 玉满堂”“连年有 余”“八吉祥”等等。尽 管这些图案的形状各不相 同,结构也比较复杂,但 在一幅画面上,被组织得 相当和谐,常在主体纹样 中穿插一些云纹、枝叶或 飘带,给人以轻松活泼的 感觉。
贾府众命妇的凤冠霞帔全家福,注意左边扶着老太太的是凤姐,没有诰封,所以 也没有凤冠和霞帔。
二、明代服饰禁令
官服: 1、图案:官民不得用蟒龙、飞鱼、 斗牛、大棚等。 2、色彩:不得使用玄、黄、紫明黄、 姜黄、柳黄等。 民间: 1、衣料:只许用绸、绢、素纱,不 许用金绣、绫罗、锦绮等高级衣 料。更不许用貂皮。 2、饰品:庶人巾环不许用金玉、玛 瑙、珊瑚、琥珀等。甚至帐幔、 宝石首饰、镯钗都不得用。
斗牛: 斗牛 四爪,其 与龙、蟒 的区别是 双角向外 弯曲呈牛 角状,尾 部或处理 为鱼尾。
飞鱼: 飞鱼服:飞鱼早 期的特征是无角, 脸部接近鱼形, 鼻子不突出,腮 部特征明显,后 期有些加上了角, 脸部也越来越接 近龙、蟒,但腮 部仍然有些许区 别,前肢有鳍状 翼,后肢不是爪 而变成鱼鳍,尾 巴为翻卷式鱼尾。
(2)盘领式衣衫
明代公服,常服大多为 高圆领、缺胯,袖宽大。 平民所穿无插摆,袖为 窄袖。但60岁以上老者可穿 大袖,袖长也可适当加长至 出手挽回至离肘3寸处(官服 可挽回至肘)。 明代衮服原为交领式, 自明英宗开始,衮服也改成 盘领式,饰十二团龙和十二 章纹样,北京定陵曾有此种 款式的缂丝衮服出上。
七品文官鸂鶒补服
八品文官黄鹂补服
九品文官鹌鹑补服
如图:明代一品文官大红补服,仙鹤图案栩栩如生.可以看到明显的盘领
官员的服饰装扮
系 白 玉 腰 带 的 官 吏 戴 展 角 幞 头 、 穿 织 金 蟒 袍 、 戴 貂 蝉 笼 巾 、 佩 方 心 曲 领
中间着蓝袍的那一位.注意他并未穿朝服,皆因其官职只是"捐了个同知"----不 入品的,所以穿得乃是一般正装.但是胸背部依然绣有精美的大团花图形。
明代:大红金彩绣过肩麒麟服
三、明代服装的几种款式
(1)交领式衣衫 (2)盘领式衣衫 (3)上衣与下裳相连的束腰袍裙 (4)对襟合领与对襟直领式衣服 (5)裙子 (6)足履 (7)巾帽
(1)交领式衣衫
遵从古礼的一种传统样式,多用于朝服、 祭服、燕服、中单内衣,民间劳动者所穿 短衣,也多为交领式。
(5)裙子
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 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 款式: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 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 颜色: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 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挂上 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宫绦的 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 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如图所示,一般 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 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 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 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 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 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 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 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行动辄如水纹。
服饰除了为人们遮身蔽体的实用功能 之外,也是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 国作为礼仪之邦,服饰是封建统治者以 “礼”治天下的最直接、最外在的表现形 式,与阶级、身份等级关系密切,是权力 和屈从的象征 。
顶戴 云肩
补子 马蹄袖
靴
清代官员服饰部件
自清初至乾隆朝,清朝统治者在坚持 满族官服的基础上,又在许多方面沿袭了 明朝的官服制度,最终形成了清朝官服制 度 。历代官服都很重视等级尊卑,秩序井 然,不得僭越。清代也不例外,最能体现 此特点的便是顶戴和补服。清朝官员等级 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 ,每 一品级都有独特的顶戴和补服来区分。
清代 乾隆皇 帝孝贤纯皇 后夏朝服像
清代 乾隆皇 帝孝贤纯皇 后冬朝服像
清代 雍正皇后朝褂
清代 皇后朝冠
朝珠
皇后常服
皇后常服样式, 与满族贵妇服饰基 本相似,圆领、大 襟,衣领、衣袖及 衣襟边缘,都饰有 宽花边,只是图案 有所不同。本图展 示的服装纹样为凤 穿牡丹。
马蹄底鞋
盆底鞋
(2)官员服饰
二、清朝服饰
(1)宫廷服饰 (2)官员服饰 (3)民间服饰
(1)宫廷服饰
清代皇帝的服饰基本上分为三大类——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包 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 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 清代服饰制度还规定,穿不同的服装,要与不同的冠帽如朝服冠、 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相应,且腰间都要系相应的腰“带”,穿朝服 系朝服带、穿吉服时系吉服带等。 朝袍是清朝皇帝的礼服之一,是皇帝在朝贺和祭祀活动时穿的服装。 朝袍的基本款式是上衣、下裳相连的长袍相配而成,通身绣三十四条金 龙,两袖各绣金龙一,披领绣金龙二。另配箭袖和披领,二者是清代朝 服的显著特色。
中 国 服 装 史
2.文武官服:颜色、质地、式样、花纹图案以及尺寸因级别而异。
(1)式样:明代文武官员一律穿盘领 右 衽、袖宽三尺的袍衫。 文官:衣底襟离地一寸。
武官:衣底襟离地五寸。
庶民百姓:衣长离地五寸。
(2)在日常服装中,都带乌纱帽或幞 头,并在前胸和后背缀以一方补子。
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作装饰。
3.士人服装
明代的读书人一般都穿蓝 色或黑色袍子,四周镶有宽边, 也有穿浅色衫子的,衣长一般 到脚面,袖子比较宽肥,袖长 也一律过手。通常会与儒巾或 四方平定巾相配,风格清静儒 雅。
(一)皇后及命妇冠服
皇后在受册、朝会时穿礼服。 礼服由凤冠、霞帔、翟衣、 背子和大袖衫组成。凤冠上 饰有龙凤和珠宝流苏,配玉 革带,青色加金饰的袜、舄。 皇后的常服是穿金绣龙纹的 红色大袖衫、霞帔、红色长 裙、红背子,配凤冠。
顶戴分为暖帽和凉帽两种 暖帽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 料多为皮质 ,凉帽为喇叭形。每年三月 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
补子
一品文官 仙鹤补服
主要有:太师、太 傅、太保、殿阁大 学士 、各部院尚书、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
月白地云龙纹朝服 为乾隆皇帝夕月时所穿
清代 雍正皇帝朝 服像 头戴夏朝冠, 肩披披领,身穿 明黄夏朝袍,要 束朝带,脚穿朝 靴。
吉服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 ,平 时较多穿着。古时称帝王之位,为 九五之尊。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 献记载,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 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 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 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 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 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 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 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 好相吻合。龙袍下摆斜向排列着许 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 脚之上,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 水浪上面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 水江崖”,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 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皇后服饰----霞帔展示图
霞帔的形状像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
明代凤冠:以金、银、铜等金属丝网为胎,衬以罗纱,并挂有珠宝流苏。 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的上缀有凤凰、龙等装饰,龙凤嘴中常 衔着珠花,下垂至肩;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 仅缀珠翟、花钗等,但习惯上也称它为凤冠
第二节
一、文化背景
清代的服饰艺术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 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清王朝时,以暴 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 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 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族服饰 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剃发易服。清初汉人反满情绪高涨,以 各种形式发泄反清情绪,抵御外族的入侵。
水田衣
中国诗句中有“裁衣 学水田”的描述,女子 水田衣的浪漫和新奇从 中可见一斑。水田衣是 用许许多多零星的织锦 缎料拼合而成的。这些 缎料色彩不同,图案不 同,大小不同,形状也 各异,所以拼制起来的 服装色彩斑斓,形如水 田,具有一种极其特殊 的装饰效果,受到明代 女子的普遍喜爱。
(6)足履
高跟鞋 :为明朝时新的女鞋,于鞋底 后部装有4厘米至5厘米高的长圆底跟, 以丝绸裱裹。北京定陵出土的尖足凤 明代女子不仅沿袭了前代缠足的风俗, 头高跟鞋,制作十分讲究。 而且使之大胜。缠足后所穿的鞋叫做“弓 鞋”,这是一种以香樟木制成的高底鞋。木 底露在外边的叫“外高底”,木底藏在里边 的叫“里高底”。老年妇女大多穿平底鞋, 称为“底而香”。
皇后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