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初中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WORD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七学年语文下全册教案

苏教版七学年语文下全册教案

童年地朋友学习目标:1.激发孩子对家人地爱心.2.学习描写人物地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地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地写作特色.学习重点、难点:1.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地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地片段,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人地热爱,体会亲情地概念.b5E2RGbCAP2.文章中重点语句地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地方法.课时:两课时教案方法:赏析诵读教案手段:电脑课件教案过程:一面教案目地: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地写作方法.二、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地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地思想.p1EanqFDPw三、掌握字、词:教案设想:一、安排三教时.二、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地作用,是本文教案地重点;通过“‘一面’地印象地分析,加深对‘一面’地力量”地理解,是本文教案地难点.DXDiTa9E3d三、三写肖像地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地过程中加深理解.四、以课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地人地外貌特征.教案过程:我地老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用朴素地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围绕中心选择感受最深地事写人地写作方法2、体会课文地思想内容,树立尊师爱生地思想教案重点、难点学习作者传神、细腻地描写方法和质朴地语言设计思路这篇教材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应加强朗读指导,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地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使学生掌握分析文章地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地表达能力.RTCrpUDGiT教案过程:展示华夏文化地魅力教案目标:<1) 掌握书下生字词.<2)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质疑地能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对文字地概括、加工能力.<3) 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地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教案重点: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地巨大成就.教案难点: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地革新创造精神和他地一片爱国之心. 教案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1 2 312赵普学习目标: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地阅读能力.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地方法.3、了解更多学习刻苦、以天下事为已任地人物地故事.5PCzVD7HxA 学习重点、难点: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2、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叙事简洁地方法.课时:1课时教案方法:讲解诵读教案手段:电脑课件教案目标:1、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地自然景物,爱动人地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地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地生活地性格和生活情趣.jLBHrnAILg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地一种惆怅地失落感.明白鲁迅“夕拾”“朝花”地深刻地批判精神和强烈地爱憎感情.xHAQX74J0X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地记叙,准确地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体会记叙地感情色彩.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地印象深刻地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地兴趣.教案重点: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地方法.教案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地故事地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地一段议论地含义.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地态度.教案课时:三课时教案方法:1、以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地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2、注重学生地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教案过程:月迹教案目标:1、了解课文地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地心理及其发展变化地过程.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地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地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地感情LDAYtRyKfE教案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地心理及其发展变化地过程.教案难点:对“大家都觉得满足”地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地印章”地含义.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地诗文.教案过程:教案目标:1、领悟文章地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2、通过课文地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教案重难点:领悟文章地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教案方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教案教具:多媒体教案过程:Zzz6ZB2Ltk教案目标1、积累文中地生字词语,理解文中颇有哲理地语句.2、通过阅读概括小男孩地性格特点,说出小男孩地形象,及给我们地启示.3、理解男子汉地含义,培养同学争做男子汉地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挑战地思想意识.教案重点: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dvzfvkwMI1教案方法:探究法教案过程:柳叶儿教案目标:一、体会作者童年地“苦”与“乐”.二、认识过去地童年,了解时代地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地生活,憧憬美好地明天.教案方法:合作探究法rqyn14ZNXI学习时数:1课时教案过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目地一、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地方法.二、学习在说明中注意语言运用地特色.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地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地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地事业,奋勇向前.EmxvxOtOco教案方法:讲练结合,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比较分析. 课时安排:两教时.教案过程:巍巍中山陵教案目标: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地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地革命历程,学习他地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2、能从中山陵地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教案重点、难点: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地革命历程,学习他地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教案方法:合作探究法教案过程:教案后记凡尔赛宫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地方法.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地语言.3.了解凡尔赛宫地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地地位.学习重点: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地方法.学习难点:学习说明文准确而富有文学性地语言.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案过程:短文两篇学习目标一重要实词和虚词二翻译重要语句三背诵课文学习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学习时数:2课时教案过程:SixE2yXPq5教后记:松鼠教案目标:1、领会说明语言地准确性.2、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地方法.3、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教案重点、难点1、先总说后分说地逻辑顺序2、准确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地特征.教案安排:1课时教案过程:6ewMyirQFL松树金龟子教案目标:1、了解金龟子,激发学生热爱、保护野生动物地热情.2、感受课文中准确地说明,生动、形象、细致地描写.感悟在说明中兼用文艺地笔调,揣摩语言地准确和形象.3、学习作者严谨地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地习惯.教案重、难点:1、了解金龟子,激发学生热爱、保护野生动物地热情.2、感受课文中准确地说明,生动、细致地描写.教案方法:感悟法教案过程:教案目地:1、学习大熊猫地有关知识;2、认识大熊猫地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地意识;教案重点及难点:1、大熊猫地特点和习性及其成为国宝地原因;2、形象生动地说明;教案用具:多媒体教案;教案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时安排:一课时kavU42VRUs教案过程:第一课时。

2017最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1《 春天 春风 春雨》教学实录

2017最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1《 春天 春风 春雨》教学实录

识字1 春天春风春雨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做个小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听声音猜季节。

【播放电闪雷鸣、下大雨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季节?
生:夏天。

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生:夏天才会打雷下这么大的雨。

师:你真会思考。

下面再来听。

【播放北风呼呼地吹的声音。

学生纷纷举手】
生:冬天。

师:你怎么听出来的
生:因为冬天的时候会刮很大的风,会下雪。

师:你听到这个声音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很冷。

师:再来听。

【播放小鸟鸣叫、流水叮咚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季节?一起说。

生:春天。

师:你们真聪明。

听着声音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小鸟在树上叫。

生:我想到了小河在流。

生:我想到了花都开了。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

刚才大家听得可真专心,发言也非常积极,相信待会上课时同学们也能像这样专心倾听,积极发言。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和春天有关。

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春天美丽的景物都在课文里呢,快来读一读吧!
【同学们拿起书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苏教版2017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2017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苏教版2017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新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2017最新修订)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新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案说明:本教案是2016年审定最新教材教案,教案环节齐全内容详细.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2017年月日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识字 1 春天春风春雨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把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朗读词串,积累词汇,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教具准备:录音机、词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词语----出示在图中相应的事物旁) 1、春姑娘是位神奇的魔法师,她能把大自然打扮得非常美丽,你看(课件出示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并伴着《春之歌》的音乐) 2、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从图中的哪些景物中找到了春天?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景物旁出示词语。

春风(1)注音“春”的读音,谁能读准它?指名读、齐读。

(2)春风跟其他季节的风有什么区别呢?(出示)春风像(3)真好!那我们一起把这轻柔的春风读一读。

春雨(1)齐读词语两遍。

(2)春雨有是什么样的?(3)出示春雨像,像,又像。

同桌讨论,指名读。

(4)通过课外阅读,你知道哪些有关春雨的诗句?(5)有感情读一读词。

柳树(1)注意两个生字的声母,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看,在春风吹拂下,柳树在干什么?真像什么?出示春风一吹,柳树。

指名读。

嫩芽(1)注意“嫩”的声母和韵母,谁能读准它?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请小朋友们再仔细看一看图,找一哪些是嫩芽呀!(3)“嫩芽”是什么样儿的?(4)看来大家都明白了,齐读这个词。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5篇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5篇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5篇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1《理想》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一、基础知识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蜕(tuì)变倔(jué)强洗濯(zhuó)玷(diàn)污扒(pá)窃诅(zǔ)咒寂寥(liǎo)夸耀(yào)脊(jǐ)梁贪婪(lán)怨(yuàn)恨鬓(bìn)发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蜕变退化倔强坚强洗濯洗涤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夸耀夸赞装饰庄稼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玷污:弄脏,污损。

多用作比喻。

(3)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寂寥:寂静而空阔。

(5)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6)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

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弦,指弦乐器。

管,指管乐器。

(10)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_。

二、重点分析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

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

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

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灯,由灯到路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阅历的老师写得简略些,而新老师写得详细些。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七班级语文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七班级语文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文,整体感知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

(重点)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重点品味语言凝练、形象的特点,把握的感情。

(难点)3、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育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1、讲读-讨论;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体会、领悟--能有感情地表达。

三、教具多媒体、PPT四、教学过程(一)引秋:导入新课。

(由写秋天的古诗引入,学生进行积累)。

出示PPT(依次由学生朗读,体会关于《秋天》的古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1、板书课题:秋天。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现代诗--《秋天》,看看何其芳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的?2、师:PPT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学习目标。

3、师:PPT出示了解和写作背景;生:了解和写作背景。

(二)诵秋:1、老师范读,学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并在书上划出节奏);(多媒体播放老师范读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和朗读热情。

2、抽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学生互评。

出示生字PPT。

3、点评学生朗读情况,肯定好的方面,纠正不足。

4、由男生、_和全班分别饱含感情地齐朗诵。

(三)品秋:出示PPT,学生探究问题:1、诗中描绘了几幅图?2、每一幅图描绘了哪些景物?师生共同探究、解析全诗。

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问题,体会语言的的凝练、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师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秋的氛围。

先请同学们找出每节诗中画龙点睛的诗句,先概括画面,再品析语言。

1、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

(板书)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一般的农家活动。

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13、好学的爸爸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爸爸”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教具: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小朋友的爸爸,边说边板书:爸爸他爸爸非常,边说边板书:好学的。

2、读好“好”第四声,“好”还有什么读音?分别组词。

3、解题,二、指导看图, 学习生字词。

1、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2、课文会怎样写呢?自读课文。

3、生按要求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4、出示生字词。

5、指导读好长句子。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再次开火车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讨论:课文写了“爸爸”的什么事?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字音。

2、教学新偏旁。

3、看课后生字的笔顺表,自学笔顺。

4、反馈,检查。

5、字义区别。

五、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说说怎样把字写正确、美观?2、师作适当补充。

3、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七、教学后记:“完”与“玩”、“近”与“进”、“网”与“晚”会写乱。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能在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爸爸”的好学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1、读读生字卡片。

2、说说“业”的笔顺,用“完、业”扩词。

3、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爸爸的好学体现在什么地方?自读第1自然段。

2、读了第1自然段, 你知道了什么?3、能把爸爸要学习的那种迫切的心情读出来吗?三、学习第2至6自然段。

1、同学们,课文的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叫“充电”,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吗?2、请你们仔细读读第2自然段,看看“充电”到底是什么意思?3、大家往下看,爸爸在学习什么呀?4、你还知道电脑能帮我们什么忙吗?5、指导父女对话。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重点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一、_导入同学们,_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1、流沙河,当代诗人。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

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

“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

《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3、流沙河先生的名片流沙河先生有过三种名片。

第一种名片白底黑字,字是他亲笔书写,笔力遒劲,笔笔划划都像用先生的铮铮傲骨构成。

名片上左方竖写着“流沙河”三个稍大的草书;接着是两行蝇头小草:“曾任文学编辑,供职四川作家协会”;居中是他的座右铭:“天道还好,人生无常”;片尾是他的居家地址和电话。

“天道还好”是说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人生无常”是指人生却没一定之规。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诵读观赏《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预习,解读古诗大意。

2、反复诵读,读出意境、意蕴。

3、背诵古诗二首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佳段。

课前预备1、查阅关于常建、杜甫、柯岩的文字资料。

2、查阅周恩来生平资料,收集周恩来故事一则。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诗歌的美感第一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

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当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和谐一致,诗中轻松,轻巧、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的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者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事实上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

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来捕捉三首小诗的音律及其深蕴其中的情感变化。

二自读小诗,把握韵律与节奏1、自由朗读古诗二首,划分意义节奏,再反复朗诵。

参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教师范读,学生打出韵脚。

《题破山寺后禅院》:林、深、心、音。

《登岳阳楼》,浮、流。

3、与同桌对读两诗,感受两首诗歌的音韵美!三、美读两诗,体悟意蕴与情感1、用现代汉语翻译两诗。

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的小路道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掩映,又浓又深。

忽见山峦滴翠,光荣悦目,翩飞的群岛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看起来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逝了,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馨之音。

2、质疑:①什么缘故“万簌此俱寂,但余种馨音”?参考:表面看来,“万簌此俱寂”与“但余种馨音”似手是矛盾,事实上不然。

假如周围一片喧嚣,人们也就可不能在意钟馨的袅袅余音。

诗人在那个地点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结合常建的生平经历,他高才而无位,后来隐居山林,寄情山水。

本诗正是他向径佛门清静的心理的写照。

在此他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心境如山水,万事皆空,萦绕耳际的品有那静寂之外的袅袅钟馨音。

如此的写法更好地展现了作者幽隐的追求,情、韵、味十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

生于木匠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

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

其中剧本《小市民》、散文《鹰之歌》、《海燕》等作品引起巨大反响。

后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

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

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二)背景介绍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

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

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

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

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

”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知识链接:(一)高尔基的名言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底意志。

——高尔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尔基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

——高尔基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高尔基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高尔基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我们只能说还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

——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扑在书上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高尔基(二)本文的写作艺术作为前苏联的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曾经吸引并鼓舞了几代中国人。

其中,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更是对于亿万国人影响巨大。

《童年的朋友》是从第一部里节选出来的,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只是凭借着单纯的零碎的描写,这篇小文就把一位伟大的老人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可谓“佳作天成”。

细细品来,它的成功之处其实也是所有此类文章的成功之道。

他有一颗热爱、感激外祖母的心。

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一颗心,你会发现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饱蘸了作者的深情。

他把自己的由衷的爱和感恩通过文字纤细入微地表现了出来。

梳头的外祖母,边唠叨边梳理自己浓密的头发,并不美甚至有点凶的样子,给小人儿的感觉却是可笑又可亲,在那细致而不罗嗦的描写里我们能够读到,连老人家的牢骚都有几分亲切的味道。

不止这样,那些话语在小孙子的心目中,是那么动人。

她微笑的样子,她被生活摧残的面孔,她弯得有点驼的背……都是那么美!如果说前六段是曲笔的话,那么最后一段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声了。

作者发自内心地说外祖母是那个把他从黑暗中叫醒的人,而且强调了她是自己终身的朋友,是自己最知心的人。

不仅如此,她还给了自己应对这个社会的力量……这是何等的地位!这又是何等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由此推知:如果没有外祖母,那个弱小待塑造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二、他有一双时刻追随外祖母的眼睛。

所有的一切都是从“我”——一个孩子的眼睛里折射出来的。

你瞧:从那个早晨开始,从“我”睁开惺忪的睡眼开始,“我”就未曾把目光离开过外祖母片刻。

“我”一眼不眨地注视着她的梳头,目不转睛地和她说话,关心着她的每一举动……把她的一切尽收眼底。

多么浓郁的情感!正是由于这份情意,一个孩子把他全部的注意力完全倾注在了这位他钟爱的老人身上。

那双须臾不曾经离开的眼睛,摄象机一样留住了生活中的一切。

三、他有一支灌注情感与灵感的巨笔。

假如只有心与眼,而缺乏了语言,也许我们永远无法了解这位可敬的外祖母。

而高尔基,他恰恰有如此的才华。

情与灵的结合成就了杰出的作家,也成就了我们的读者。

细而不腻的描写。

写一位并不完美的人并不优雅的行为,怎样才能写得既不虚假又不让人读了心生不悦呢?在首段关于梳头的描写里,那多得出奇的头发,很是吓人,可“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却给予了它生气。

接下来,作者细细密密地把祖母的一系列动作一一道来:把过多的头发“兜起来提着”,把木梳费劲地“梳进”去……挺麻烦的一件事,但后面,被“歪扭的嘴唇”、“气愤的光芒”、“又小又可笑的脸”一冲淡,刹那间真实质朴了。

一连串的描写,细致而不腻味。

推陈出新的比喻。

这是本文的亮点。

作者巧妙地、创造性地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产生了难以言表的表达效果,也给了节选的短文极大的美感。

他把外祖母说话的声音比做温柔、鲜艳、丰润的鲜花,这比喻又美妙又独特,一下子使得外祖母的形象变得格外地美丽,而且是一种超越容颜的不朽的美。

他把外祖母的眼珠比做黑樱桃,红艳艳的樱桃闪烁着水晶般的光泽,特别诱人。

黑的,可以想象它的光彩与剔透。

他把外祖母的腰比做驼背,写尽了外祖母的辛劳。

他用五光十色的花边来比喻外祖母出现后“我”的光彩夺目的生活,突出地表现了外祖母对于我的重要与无可替代。

质朴深情的赞美。

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诚恳地道尽满腔的感恩。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片深情。

佳作就这样慢慢地产生。

(一)作者简介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当代哲学家、小说家、散文家,1909年1月出生,江苏涟水县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

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

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获悉,迫令出境。

1936年夏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

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

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湖南大学校长,1983年离休。

(二)写作缘由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

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三)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名言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名言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被别国所注意。

--鲁迅名言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

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鲁迅名言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名言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鲁迅名言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

--鲁迅名言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名言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鲁迅名言(二)推荐阅读回忆鲁迅先生萧红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