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资料
景颇族的资料

景颇族的资料1.简介景颇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怒江、德宏和临沧三个州。
他们也生活在邻近的缅甸和印度。
景颇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独特的民族之一。
2.历史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景颇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4000年。
他们最早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后来逐渐转向农业。
在历史上,景颇族曾被称为契丹、黑契丹、遗朝、纳西等多个名字。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曾形成了独立的王国,并且对中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3.语言和文字景颇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乌孜嘎-缅甸语群。
他们没有独立的文字系统,使用汉字和拉丁字母来记录语言和文化。
近年来,景颇族的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景颇族青年学会了使用汉字写作。
4.生活习俗景颇族是个崇尚自由的民族,他们喜欢唱歌、跳舞、赛马、射箭等各种传统体育活动。
在结婚习俗方面,景颇族采用一夫多妻制,通常一个男人可以娶多个妻子。
婚礼上的歌舞表演是一大特色,景颇族人们穿着传统的服饰,跳着优美舞蹈,祈祷新婚夫妻的幸福。
5.宗教信仰景颇族人民多信契丹教,这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崇拜自然神灵。
契丹教信徒通过祭祀来祈求丰收和平安,同时他们还会举行一些仪式来庆祝丰收和传承民族文化。
6.传统节日景颇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是契丹年,这是景颇族的农历新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家庭团圆、舞蹈和唱歌等。
此外,景颇族还有丰收节、刈麦祭和尤努斯节等。
7.衣着和饮食景颇族的传统服饰非常丰富多样,男性喜欢穿短衣、长裤和长袍,女性则穿着颜色鲜艳的民族服装。
在饮食方面,景颇族人民主要以粮食为主食,如大米、玉米和小米。
此外,他们还喜欢吃野味,如猴子、鹿肉和蛇肉等。
8.经济状况景颇族人民经济以农业、畜牧业和手工艺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和棉花等作物。
他们还擅长制作竹木工艺品、织布和编织等手工艺活动。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为景颇族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许多景颇族人民从事导游和酒店等相关行业。
五十六个民族简历_五十六个民族资料

《五十六个民族简历_五十六个民族资料》摘要:、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弹唱,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织独龙毯,烤烙饼11、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拉手风琴,烤面包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驯鹿、爬犁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竿球,龙舟,编织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制作糯米团,地戏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剪羊毛,弹唱,刺绣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庙会,舞龙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22、回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
德昂族的资料简介20字特点

德昂族的资料简介20字特点德昂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的主要族群之一。
德昂族人口稀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德昂族的特点如下:1. 文化独特:德昂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民俗传统、音乐舞蹈、服饰等,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2. 物产丰富:德昂族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德昂族人民以种植水稻、玉米和烟草等为主要经济活动,物产丰富。
3. 信仰多元:德昂族信仰多种宗教,包括原始宗教、佛教、道教等。
他们尊崇自然,崇拜神灵,对祖先怀有敬意。
4. 语言独特:德昂族拥有独特的德昂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缅甸语支。
这种语言是德昂族的重要文化符号和沟通工具。
5. 文化交融:由于接壤缅甸和泰国,德昂族与周边地区的民族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
这种文化的交融使德昂族的文化更加多元化。
6. 崇尚和平:德昂族历史上长期生活在边境地区,他们崇尚和平,注重与邻近民族的友好交往,和睦相处。
7. 传统工艺:德昂族人民擅长手工艺制作,特别是织布和银器制作。
他们的传统工艺技艺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8. 丰富的节日:德昂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例如开耕节、泼水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吸引着游客和学者前来观赏和研究。
9. 温馨友善:德昂族人民热情友好,待人亲切。
他们乐于与外来者分享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接待来访者。
10. 保护意识:德昂族人民非常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弘扬保护生态的理念。
德昂族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他们的文化独特、物产丰富,信仰多元、语言独特。
他们崇尚和平、注重文化交融,擅长传统工艺制作。
德昂族人民以温馨友善著称,并且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尊重的民族。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景洪市世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壮族、回族、苗族、景颇族、佤族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
一、傣族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群。
据傣文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开始迁入景洪地区。
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明确记载。
汉代称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白衣”;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或“夷”;清代以来则多称“摆夷”。
在景洪,因居住地域和文化方面的某些差异又分别称为“水摆夷”,“旱摆夷”和“花摆夷”。
上述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为“傣”。
但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可分为傣泐(水傣)、傣讷(旱傣)、和傣雅(花腰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在景洪市,傣族主要分布在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勐龙镇、嘎洒镇、勐罕镇、勐养镇、景讷乡、普文镇、勐旺乡。
2011年,傣族人口为139799人。
二、哈尼族哈尼族源于古代西北部羌人。
早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哈尼先民就以“和夷”、“和蛮”、“和泥”、“哈尼”等名称见于汉文献记载中。
据考察,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沅江、江城等地进入景洪地区。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
内部分为吉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等支系。
景洪哈尼族自称为“阿卡然”,汉族称哈尼族为“阿卡”,傣族称哈尼族为“卡戈”。
1953年7月15日召开的格朗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经代表们协商,将哈尼族自称“雅尼”译为“僾尼”,统称为爱伲族。
国家正式进行民族识别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景哈乡、勐龙镇。
2011年人口为71495人。
三、拉祜族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
战国时期向南迁徒,分布于今四川大渡河、云南安宁及滇西北地区。
傣族的资料

傣族的资料1. 傣族简介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湖南等地。
傣族人口较多,是中国人口最集中的少数民族之一。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傣族国家。
傣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
2. 傣族的语言傣语是傣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
傣语有多个方言,其中以西双版纳傣语最为常见。
傣语是一种声调语言,有六个声调。
与其他藏缅语系语言相似,傣语也有自己的文字。
傣族的文字主要有三种:傣文、缅文和汉字。
傣文是傣族自己创造的文字,而缅文和汉字是傣族通过与缅甸和中国的接触而学习和使用的。
3. 傣族的文化3.1 衣着傣族人民喜欢穿着传统的傣族服饰。
男性通常穿着一件短袖衣裳和一条长裤,裤脚上绑有布带。
女性则穿着一袖带花的长袖上衣和一条长裙。
傣族服饰多采用鲜艳的颜色和纹饰,给人以热情而明亮的感觉。
3.2 饮食傣族的饮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搭配蔬菜、水果、鱼类和肉类。
傣族人民喜欢辛辣和酸味的食物,他们的传统菜肴有傣味酸菜鱼、傣味火锅等。
此外,傣族还喜欢饮用咖啡和茶。
3.3 舞蹈傣族人民喜欢跳舞,他们的舞蹈多以傣族传统乐器的伴奏为背景。
傣族舞蹈形式多样,有傣族舞、波波舞、门州古舞等。
这些舞蹈通常展示了傣族人民勤劳智慧的一面,也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4 节日傣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傣族新年“水灯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到江边放水灯、举行划龙船比赛等活动。
此外,傣族还有泼水节、蛇王节等富有特色的节日。
4. 傣族的宗教信仰傣族的宗教信仰非常丰富多样。
他们主要信仰原始宗教、佛教和道教。
在傣族的村寨中,常见到各种宗教场所,如庙宇、神坛等。
在宗教仪式上,傣族人民会进行祭祀、祈福和开光等活动,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傣族人民相信宗教可以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吉祥。
5. 傣族的传统工艺傣族人民有丰富的手工艺传统。
他们擅长制作竹编、木雕、织布和银器等工艺品。
傣族资料文档

傣族资料引言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也有部分分布在泰国、老挝和缅甸等国家。
傣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傣族的历史背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和传统艺术等方面的资料。
历史背景傣族是云南地区最早出现的民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左右。
在古代,傣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在宋代,傣族先后建立了傣国和傣文化政权,成为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傣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居住地区和人口分布格局。
语言文字傣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台语族,其文字称为傣文。
傣文是傣族人民用于书写的一种象形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傣族社会中,傣文被广泛用于记载历史、文学、宗教经文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因受到外界影响,傣族人民也常使用汉字作为交流工具。
傣文的文字特点独特,并通过傣族人民的口头传承,保留了该民族的文化和思想。
宗教信仰傣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其中以原始宗教和佛教信仰最为常见。
在傣族社会中,原始宗教信仰是主要的宗教形式,人们崇拜自然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和福祉。
同时,佛教也在傣族中广泛传播,成为重要的信仰体系。
傣族人民崇尚佛教的思想,认为佛教能够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因此,在傣族地区,佛教寺庙被视为宗教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节日庆典傣族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傣族水灯节。
水灯节是傣族人民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间举行。
这个节日一般持续三天,期间,傣族人民会在河边放置彩灯,燃放烟花爆竹,载歌载舞,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活动。
节日期间,人们还会进行泼水活动,以象征洗去一年的晦气和灾难,迎接新一年的好运和祝福。
水灯节是傣族人民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展示傣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绝佳时机。
传统艺术傣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手工艺品和绘画等。
三年级景颇族资料袋

三年级景颇族资料袋一、景颇族简介1、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
景颇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呢。
2、景颇族的族名可是有特殊含义的,“景颇”二字包含着他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自豪。
3、景颇族的人口数量虽然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庞大,但他们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景颇族的文化1、语言方面,景颇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自己独特的发音和语法规则。
比如一些简单的景颇语词汇,像“目瑙”,这可是景颇族盛大节日的名称哦。
2、服饰特别漂亮。
景颇族的服饰色彩斑斓,男子一般穿黑色对襟短衣,裤腿短而宽,还会裹上黑色绑腿呢。
女子的服饰就更复杂啦,上衣为黑色对襟,下着色彩鲜艳的筒裙,而且还会佩戴各种银饰,走起路来银饰叮当作响,可好看了。
3、饮食文化也很有趣。
景颇族喜欢吃竹筒饭,把米和水装进竹筒里,放在火上烤,烤好后的竹筒饭既有竹子的清香,又有米饭的香甜。
还有景颇鬼鸡,这道菜很有特色,把鸡肉煮熟后撕成丝,加入各种调料和野菜,酸辣可口。
三、景颇族的传统节日1、目瑙纵歌节那可是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啦。
这个节日通常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举行。
2、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最漂亮的服饰,汇聚到一起。
大家在广场上跳目瑙纵歌,这个舞蹈很有特色,舞步复杂而又富有节奏感。
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沿着特定的路线跳舞。
3、目瑙纵歌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传承景颇族的文化和历史。
在跳舞的时候,大家会唱着景颇族的传统歌曲,歌词里包含着景颇族的神话故事、祖先的事迹等等。
四、景颇族的艺术1、景颇族的音乐很有特色,乐器种类也不少。
像竹笛,吹奏出来的声音清脆悦耳,就像山间的小溪流水一样。
2、舞蹈方面,除了目瑙纵歌,还有其他的舞蹈形式。
这些舞蹈动作大多来源于景颇族的日常生活,比如狩猎、采集等动作经过艺术加工后,就成了独特的舞蹈动作。
3、景颇族的雕刻艺术也很值得一提。
他们会在木头上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有动物、植物还有一些神秘的图腾,这些雕刻品既可以用来装饰房屋,也可以作为工艺品保存。
关于景颇族文化的资料

关于景颇族文化的资料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四川等地。
景颇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关于景颇族文化的一些资料。
1. 语言景颇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与西藏的藏语和缅甸的克钦语有一定的关联。
景颇族的语言是一种声调语言,有方言区别。
在景颇族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会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
2. 宗教景颇族的信仰主要是藏传佛教,同时也有部分信仰原始宗教。
在景颇族的村庄中,经常可以看到寺庙和佛塔,这些是景颇族人民信仰和崇拜的象征。
3. 艺术景颇族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绘画等。
景颇族的音乐以管乐器为主,如葫芦笙、箫等,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崇敬。
景颇族的舞蹈多样化,有舞龙、舞狮、舞蹈等,舞蹈动作独特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景颇族的绘画主要以壁画和刺绣为主,绘画形式鲜艳多彩,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性。
4. 服饰景颇族的传统服饰以手工纺织为主,使用的材料有棉布、皮革等。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衫和长裙。
景颇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多样,常常装饰有刺绣和珠饰,体现了景颇族人民的精致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5. 婚嫁习俗景颇族的婚嫁习俗独特有趣。
在景颇族中,男女双方的父母会通过红线来牵线搭桥,确定婚姻关系。
婚礼当天,男方需要扮演“维吾尔”(即媒人)的角色,完成一系列的婚礼仪式。
在婚礼上,景颇族人民会载歌载舞,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喜悦。
6. 饮食景颇族的饮食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景颇族人民的饮食习惯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同时喜欢吃辣。
景颇族人民还以猎捕野味为食,如野兔、野鸡等。
7. 节日景颇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泼水节、火把节等。
泼水节是景颇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相互泼水,象征着洗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火把节则是景颇族人民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的节日,人们手持火把,绕村庄走一圈,祈求平安和丰收。
景颇族的文化独特而丰富,不仅体现在语言、宗教、艺术、服饰、婚嫁习俗、饮食、节日等方面,更体现在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傣族----简介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
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井加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
“目瑙纵歌”,意为“大伙跳舞”。
这是景颇族规模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庆祝活动形式之一。
历史上,举凡出征、凯旋、五谷丰登、婚丧嫁娶、喜迎嘉宾,景颇族都要举行目瑙纵歌这一喜庆活动。
绿叶长街宴: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
糯米饭、绿叶宴
阿昌族人口数为39555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舞蹈以象脚鼓舞和猴舞最流行。
节
日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窝罗节
火把节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地区,中国一侧在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缅甸一侧在掸邦、克钦邦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错而居。
民族舞蹈主要是象鼓舞和水鼓舞。
传统节日是泼水节
蒲公英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
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
蒲公英的花中午开,早晨和傍晚不开放。
在乡间,它也叫布谷英。
黄山天都峰,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
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
此峰特色是健骨竦桀,卓立地表,险峭雄奇,气势博大,在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丽。
与莲花峰、光明顶并称为黄山三大主峰。
天都古时无路,难登峰顶。
据山志载,唐代岛云和尚曾历经千险,从东侧攀崖,始至峰顶。
天都峰与莲花峰、光明顶并称为黄山三大主峰。
天都古时无路,难登峰顶。
据山志载,唐代岛云和尚曾历经千险,从东侧攀崖,始至峰顶。
他是现存文字记载中登上天都峰的第一人。
那时,攀登"于石壁外无路",其艰险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与古今中外探险家相比,也未必逊色。
天都峰上奇景很多。
峰顶突然平阔,有石室嵌立,可容数十人。
室外有巨石,形如醉仙斜卧,名为"仙人把洞门"。
另有仙桃石、天梯、鲫鱼背等奇景,以及探海松、舞松等奇松。
峰壁巨岩上,有"登峰造极"等石刻。
文峰头极目远望,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巧石献奇。
若烟云乍起,披霞驭风,如入仙境。
古诗有句:"任它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1965年5月,董必武题咏:"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
"今有民谣:"不上天都峰,等于一场空。
"意为游黄山而不登天都,等于虚此一行。
1983年,浙江温岭石工队又在半山寺上方,从天都的腰南侧峰壁上另辟新径至天都峰顶,全长1050米,共2175级台阶。
沿途风光奇绝,为黄山增添了许多新的景点。
小兴安岭
基本情况
中国黑龙江省山脉。
西北接伊勒呼里山,东南到松花江畔,长约500公里。
小兴安岭西与大兴安岭对峙,又称“东兴安岭”,亦名“布伦山”。
纵贯黑龙江省中北部。
在西部有几个火山群:德都五大连池火山群,有14个火山丘;科洛火山群,有5个火山;二克火山群,有3个火山丘;尖山火山群等。
这些火山群都比较年轻,是第四纪以来形成的。
其中五大连池火山群最年轻,素有“火山博物馆”之称,1720年其中的老黑山、火烧山火山喷发,熔岩流堵塞了讷莫尔河支流,形成五个串珠状堰塞湖,称为“五大连池”。
它是我国第二大火山堰塞湖和著名的游览胜地。
地理地形
小兴安岭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北纬46°28′至49°21′,东经127°42′至130°14′。
北部以黑龙江中心航线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9.5公里,是中国东北边疆的重要门户。
林业施业区面积386万公顷。
小兴安岭属低山丘陵,地理特征是“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
北部多台地、宽谷;中部低山丘陵,山势和缓;南部属低山,山势较陡。
最高峰为平顶山,海拔1,429米。
西部铁力市位于松嫩平原,地势呈波状。
水文气象
小兴安岭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冬季严寒、干燥而漫长;夏季温热而暂短。
年平均气温-1℃至1℃,最冷为1月份,-20℃至-25℃,最热为7月份,气温20℃至21℃,极端最高气温为35℃。
全年≥10℃活动积温1,800℃至2,400℃,无霜期90天至120天。
年平均日照数2,355小时至2,400小时。
年降雨量550毫米至670毫米,降雨集中在夏季。
干湿指数1.13至0.92,属湿润地区。
林木资源
林区森林茂密,树种较多。
有林地面积280万公顷,森林覆被率为72.6%,活立木总蓄积2.4亿立方米。
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杨、椴、桦、榆等,藤条灌木遍布整个施业区。
1998年木材生产总量为214.5万立方米,同时,每年还有100多万立方米的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可为木材综合利用提供充足的原料保证。
人们一边伐一边栽,保持了生态平衡。
动植物资源
小兴安岭的森林、沟壑中,栖息着东北虎、马鹿、驼鹿、黑熊、野猪、猞猁、野兔、松鼠、黄鼬等兽类50余种,鸟类有榛鸡、雷鸟、中华秋沙鸭、金雕、啄木鸟、猫头鹰、杜鹃等220多种。
山林内有野生药材320多种,其中鹿茸、熊胆、麝香、林蛙油、人参、刺五加、五味子、三颗针、党参、黄芪、兴安杜鹃等十分名贵。
小兴安岭还是山野果、山野菜的丰产区。
有松籽、平榛、山核桃、山梨、山葡萄、猕猴桃、都柿、蓝靛果、草莓等山野果30多种;有蘑菇、木耳、猴头菌、刺嫩芽、金针菜、猴腿、蕨菜等已被采集利用的山野菜资源20多种,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在黑龙江水域,生长的鱼类有7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鲑鱼(俗称大马哈鱼)、鲟鱼(俗称七粒附子)、鳇鱼、鲤鱼、鲫花、鳌花、鳊花(俗称“三花”)、哲罗、法罗、雅罗、胡罗、同罗(俗称“五罗”)等。
矿产资源
据初步勘探,有金、银、铁、铅、锌、铝、锡等金属矿藏20多种,已探明的金属矿床、矿点达100多处,其中黄金储量居黑龙江省首位。
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更为广泛。
有石灰石、大理石、玛瑙石、燧石、紫砂陶土、泥炭、珍珠岩、水晶石、褐煤等25种,矿点多达140多处。
旅游资源
巍巍的小兴安岭绵延起伏,逶迤千里;美丽的汤旺河碧波荡漾,流光溢彩;茂密的大森林郁郁葱葱,层峦叠翠。
这里,冬长夏短,日温差大,气候变化悬殊。
林区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造就了各有特色的四时景观:春天的雪中花、夏季的清凉地、秋日的五花山色、隆冬洁白的世界。
依此可开展春游、夏漂、秋赏山色、冬嬉雪的四季养生旅游。
这里不仅四季带给你不同的景象,就是每一天、每一时都是气象万千,令人心潮起伏:晨观拱北云海、夕望卧虎日暮、晴日朗空万里、雨中山色空蒙。
人文历史
隋时小兴安岭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集团和民族国家,《隋书》将其列入东夷传而统称东夷,其中高句丽国力最为强盛并与隋接壤。
公元668年,唐朝灭亡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
后来靺鞨逐步崛起,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
靺鞨之后金代的女真人崛起于中国东北小兴安岭附近,金代作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统治,虽然它只有120年的历史,但它对中国历史北部疆域的缔造,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中却做出过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