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参考!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谢朓《王孙游》鉴赏《王孙游》译文及赏析

谢朓《王孙游》鉴赏《王孙游》译文及赏析

谢朓《王孙游》鉴赏《王孙游》译文及赏析《王孙游》是由谢朓所创作的,诗虽短小,艺术风格却颇具特色,体现了齐梁间诗歌创作雅俗结合的一种倾向。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王孙游》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王孙游》南北朝:谢朓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王孙游》译文春天,绿草如丝蔓延大地,各类树上红花竞放,绚丽夺目。

且不说心上人儿不归来,即使回来,春天也已经过去了。

《王孙游》注释蔓:蔓延。

英:花。

无论:莫说。

歇:尽。

《王孙游》赏析谢眺有一些小诗,带着南朝民歌气息,语言精练,情味隽永。

《王孙游》就是这样一首小诗。

其“母题”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也就是说诗人的创作灵感或自《楚辞》,而所写的内容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感受。

这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个妇女独守青春的苦闷。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蔓:蔓延。

红英:红花。

这两句是说,地上长满了如丝的绿草,树上开满了各样的红花。

这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

春天里,绿草如丝,葱葱茸茸,蔓延大地,一派绿色的世界;各种各样的树上,红花竞放,绚丽夺目。

绿的氛围,红的点缀,在鲜明的对比中,烘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绿草、红花使人想起这个思妇的青春年华。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无论:莫说。

歇:尽。

这两句是说,且不要说你不回来,就是你现在回来也赶不上春天了,花儿也谢了。

言外之意,是说等丈夫回来,自己也就老了,当然还是盼望丈夫早些归来。

她的丈夫出门在外,自己一个人在家度过她的青春年华,心情苦闷。

目睹大好春光,红颜难持久啊!这里诗人不主要写少妇如何急切地等待自己的丈夫归来,而是着重写她对于红花的珍惜,对于大好春色的留恋,由此描写她思君、恋君的春一般的情愫。

这种对春的珍惜、对时光流逝的留恋透出主人公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

这样,从景物的描绘,到情感的抒发,再到理性的升华,三者水乳交融的融合在一起了。

所以这是一首充满了生命意识的景、情、理俱佳的好诗。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原文及赏析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原文及赏析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原文及赏析林逋不趋荣利,独自隐居于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自娱。

他高标遗世,但仍渴求着友情的慰藉。

张先等人皆时时造访。

公元1007年词人送别友人离去,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点绛唇·金谷年年宋代: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译文金谷年年生青草,年复一年,每到春来,长势繁茂,乱生的春色谁是它的主人?枝头残余的花朵在蒙蒙细雨中凋落一地。

又是离秋,黄昏时分,送行的人在这里话别。

远游的人已经走了,芳草萋萋生满前行之路。

注释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

又指生死相伴的情谊。

离歌:送别的歌曲长亭:亦称十里长亭。

古代人们常在长亭设宴饯别为亲友送行并吟咏留赠。

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这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

萋萋(qī):草盛的样子。

赏析前兩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

“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

“谁为主”的叹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

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濛濛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

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以下几句写离情。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

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

最后“王孙”三句,是全词之主旨。

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

《好事近梦中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好事近梦中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好事近梦中作》原文及翻译赏析《好事近梦中作》原文及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好事近梦中作》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好事近梦中作》原文及翻译赏析1好事近·梦中作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古诗简介《好事近·梦中作》是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作者的一次梦中之游的经过。

词的上片先写他梦魂缥缈,在一条山路上漫游。

下片是写词人的醉酒,写梦中仰望碧空,看到“飞云”涌动,如龙蛇飞舞,变幻莫,不禁为之神往,以至于忘乎所以,进入不知南北、物我两忘的仙境之中。

全词着笔浓淡相宜,意兴飞扬,雨光花色,春山古藤,皆可入画,构思新妙,造语奇警,不似寻常手笔。

翻译/译文一场春雨,给山路上增添了许多鲜花,鲜花在风中摆动,又给满山带来了盎然春色。

我走到小溪深处,无数黄鹂飞跃啼鸣。

天空中飞动的云彩在眼前干变万化宛如奔腾的龙蛇,在碧空中屈伸舒展,十分自如。

这时,我正醉卧古藤阴下,朦胧迷离,全然不知南北东西。

注释1.好事近:词牌名。

又名钓船笛、倚秋千、秦刷子、翠圆枝等。

双调四十五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2.黄鹂:乌名,鸣声婉转。

亦称黄莺、黄鸟。

3.龙蛇:似龙若蛇,形容快速移行的云彩。

5.空碧:碧空。

6.了:完全,全然。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春天,秦观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时。

如词题所示,系写梦境。

因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欲在梦中寻求解脱,故有此词。

赏析/鉴赏此词作于词人贬监处州酒税时。

此词名扬于时。

苏轼有题跋云:“供奉官莫君沔官湖南,喜从迁客游……诵少游事甚详,为予道此词至流涕。

高中语文 宋词鉴赏《林逋词作鉴赏》素材

高中语文 宋词鉴赏《林逋词作鉴赏》素材

林逋词作鉴赏生平简介林逋〔968—1028〕字君复,钱塘〔今某某某某〕人。

少孤力学,恬淡好古。

初游江淮间,后归隐某某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经身不仕,也不婚娶,旧时称“梅妻鹤子〞。

天圣六年卒,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宋史》、《东都事略》、《名臣碑传琬琰集》均有传。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诗风格淡远,有《林和靖诗集》四卷,《补遗》一卷。

《全宋词》录其词三首。

●点绛唇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

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林逋词作鉴赏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

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某某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石崇《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金谷涧为其饯行。

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成了典故。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人既去,园无主,草木无情,依旧年复一年逢春而生。

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

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

“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濛濛细雨而去。

“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

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

长亭,亦称十里长亭。

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

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

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

“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咏小草的词

咏小草的词

咏小草的词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城南宋代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春草唐代唐彦谦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唐多令清代曹雪芹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感遇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村居清代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敕勒歌佚名南北朝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游子吟唐代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村晚宋代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苏轼莺初解语。

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

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

颠倒红英间绿苔。

忆秦娥·别情宋万俟咏千里草。

萋萋尽处遥山小。

遥山小。

行人远似,此山多少。

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情说便说不了。

说不了。

一声唤起,又惊春晓。

晚晴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点绛唇》阅读题及答案

《点绛唇》阅读题及答案

《点绛唇》阅读题及答案《点绛唇》阅读题及答案「篇一」《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点绛唇》一词起句“醉里春归”与结句“梦里寻春去”颇有艺术韵味,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5分)2. 词富情趣,宋诗多理趣。

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6分)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答案:1.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与伤感,奠定了全词的基调(2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表明诗人的惜春之情(2分)。

首尾回环照应(1分),突出惜春之情。

2.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也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2分)秦诗直接讲明道理。

(1分)元词之情趣: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意象渲染了春逝的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惆怅。

(答出手法情景交融或渲染2分,答出惜春之情,1分。

因8题已考查情感,所以“惜春”之情给1分。

)解析: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开“理趣”和“情趣”这两个概念。

“理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

诗人借助诗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

“情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考生作答时要抓住词中重点字、词语来分析。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赏析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富有哲理,蕴含“理趣”。

“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部分[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释:①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②秦观【踏沙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③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出自宋代林逋的《点绛唇·金谷年年》
原文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

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

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

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

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1028年(天圣六年)卒。

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

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创作背景:林逋不趋荣利,独自隐居于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自娱。

他高标遗世,但仍渴求着友情的慰藉。

张先等人皆时时造访。

公元1007年词人送别友人离去,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译文
金谷年年生青草,年复一年,每到春来,长势繁茂,乱生的春色谁是它的主人?枝头残余的花朵在蒙蒙细雨中凋落一地。

又是离秋,黄昏时分,送行的人在这里话别。

远游的人已经走了,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