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海南海患的防御措施
清初中国东南沿海的抗清及海防

月, 鲁王 被郑 彩迎 入 闽海 , 建 成 为 抗 清 的 主 战 场. 福
鲁 王首 先攻 打 厦 门 、 州 , 没 有 得 到 实 质 性 的 进 漳 但 展, 于是 改变 战略 主攻 方 向 , 厦 门北上 , 从 攻打 福 州.
武, 在攻 海 澄 、 同安 、 取 拔漳 浦 、 云霄 的一系列 军事 下
德二 城也 顺利 占有 … . 二月底 , 彩 率军 数 万 围 十 郑
福州 , 州城 陷 于饥 荒 状 态 . 治 五 年 夏 , 朝 派 出 福 顺 清
收 稿 日期 : 0 1—1 0 21 2— 7
行 动 中取得 战争 的胜 利. 解决供 给 困难 , 成功 还 为 郑
作 者 简 介 :刘 锡 涛 ( 9 7 ) 男 , 士 , 教 授 , 16 一 , 博 副 主要 从 事 专 门 史 、 国历 史 地 理 研 究 中
5 0
广 州 航 海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第2 O卷
率 军进 入 广 东 潮 州 . 剿 杨 广 、 隆 ; 达 濠 , 张 “ 许 渡 诛 礼 ; 新墟 , 田等 寨 , 剿 金 皆平 之 . … 这 些 军 事 活 动 ”
第2 O卷 第 2期
2 01 2年 6月
广 州 航 海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URNAL OF GUANGZHOU MARI ME TI COL LEGE
V0 . No 2 120 .
J e 2 2 un . 01
清 初 中国 东南 沿海 的抗 清 及 海 防
顺治 四年七 月 , 激 励 将 士 , 大 战 果 , 王 本 人 亲 为 扩 鲁
清朝对南海的控制措施有哪些

清朝对南海的控制措施有哪些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其对南海的控制措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清朝对南海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海军力量的建设、海上贸易的发展、领土的巩固和外交手段的运用等方面。
首先,清朝对南海的控制措施包括海军力量的建设。
清朝在南海地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以确保对南海的控制。
清朝海军主要由战舰、巡逻船和渔船组成,这些船只都装备有先进的武器和设备,能够有效地维护南海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清朝海军的建设为清朝在南海地区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清朝对南海的控制措施还包括海上贸易的发展。
清朝在南海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海上贸易活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往来。
清朝通过海上贸易活动,加强了对南海地区的经济控制,同时也扩大了对南海地区的影响力。
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清朝在南海地区的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此外,清朝对南海的控制措施还包括领土的巩固。
清朝在南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领土开发和建设,加强了对南海地区的实际控制。
清朝在南海地区建立了许多城市和港口,加强了对南海地区的行政管理和控制。
清朝通过领土的巩固,加强了对南海地区的实际控制能力。
最后,清朝对南海的控制措施还包括外交手段的运用。
清朝通过外交手段,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密切的外交交往,加强了对南海地区的政治控制。
清朝通过外交手段,维护了对南海地区的利益,同时也加强了对南海地区的政治影响力。
总的来说,清朝对南海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海军力量的建设、海上贸易的发展、领土的巩固和外交手段的运用等方面。
清朝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对南海地区的实际控制,维护了对南海地区的利益,同时也扩大了对南海地区的影响力。
清朝对南海的控制措施,为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晚清政府的海洋主张与对南海权益的维护

2007年9月第17卷 第3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hina ’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 eography Studies Sep 12007Vol 117No 13晚清政府的海洋主张与对南海权益的维护郭 渊 晚清时期,南海诸岛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军事上的战略枢纽地位,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此时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已经较为明显地凸现出来。
在与列强斗争过程中,晚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南海诸岛的开发建设,并自觉运用国际法来捍卫我国的海洋国土主权。
关键词 晚清政府 南海诸岛 西方列强作者郭渊,1971年生,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邮编150080。
南海诸岛是中国南部海疆的第一道天然防线,其星罗棋布的岛礁沙滩洲,以及丰富的海洋资源和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在我国国防、对外交往和海洋经济建设与开发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晚清时期,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已经较为明显地凸现出来。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对东沙群岛东沙岛的侵略问题上,而对英、法、德等列强对我国南海诸岛的侵略问题则少有论述。
①事实上,在与列强斗争过程中,晚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南海诸岛的开发建设,并自觉运用国际法来捍卫我国的海洋国土主权。
一、晚清时期我国南海疆域的严峻形势晚清之际,西方列强携海上之势东来,撞开中华国门,觊觎南海诸地。
它们在中国南部海疆非法游弋,肆意调查和勘探岛礁及其附近海域。
中国南海形势顿时严峻起来。
在西方列强对我国南部海洋国土的侵略中,英国走在前面。
英舰船勘测的范围广,遍及中沙、西沙、南沙和东沙群岛,非法勘测的次数也最多,近30次。
②英国勘测南海诸岛礁的主要原因是便利其在该海域航行,也为将来掠夺资源做准备。
③1868年英国海军部测绘局在大量勘测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海指南》一书,记述了许多南海岛礁的地理位置、物产和资源等情况。
清代的海防政策

清代的海防政策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海防政策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在当时的海防政策中,主要通过增强军事力量、修建海防设施、加强巡逻等手段来保障国家安全。
这些措施不仅是当时的统治者需要领悟和实施的,现在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强化军事力量清代的海防政策中,强化军事力量是最为重要的一项。
在它的统治期间,朝廷不断加强对海防军事力量的投入和管理。
清代除了从京师调遣精兵强将外,还设立了巡捕海员、海员等海上警卫队伍,这些队伍使得海上秩序更加稳定,执法更严格。
当然,军事力量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优势,还包括装备的升级和技术的提升。
在清代,制造黑火药、加工青铜和铁制枪炮等技艺不断发展,这极大地提高了国家对抗外敌的能力。
建立海防设施除了对海防军事力量的强化,清代还在海防设施建造方面下了大力气。
在东北地区,清代修建了夹山城、石城等一系列海防设施,捍卫了东北的国界安全。
在南方,清代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建立了一系列的海防城堡、炮台和关口,挫败了不少海盗的骚扰。
当然,设施的建造不仅仅是为了防范外敌入侵,还可以为国家船只定期维护、补充补给,以便它们能在关键时刻高效地出击。
加强巡逻和侦察除了军事力量和设施的守卫,清代的海防政策还侧重于巡逻和侦察。
为了及时获取有关敌情的信息和防范行动,当时建立了一套专门的系统,负责对海上情况进行相应的侦察和监控。
清代不仅仅加强了对江河流域的巡逻,掌握海流、气象、水文等巡逻技能也让巡逻队伍的侦察更加准确和权威。
同时,朝廷还设置了一些情报专员,负责收集有关对外情报信息,并及时上报给中央。
总之,清代的海防政策是多方面、高度协同的系统,而这种系统有一些启示和意义:首先,强化军事力量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首要条件,而军事力量的提升不仅能够降低敌对者的威胁,同时也能够让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更好地发展;其次,设施建设是海防政策的一项基础,需要在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影响下因地制宜发展;最后,加强巡逻和侦察是海防政策的重要保障,这种保障可以让国家及时了解到外部威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康乾时期琼州军防探析

2019年第3期第32卷(总第189期)No.32019General No.189Vol.32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康乾时期琼州军防探析付永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康乾之际,琼州水师负责琼州北半部各州县之海防,亦巡防琼州北部洋面,并与琼州海峡北岸之龙门协、海安营定期会哨于海上,形成比较严密的北部巡防体系。
但琼州南部仅有崖州半营水师,本就将少兵寡,令其巡防的海域却远超琼州水师协两营水师所巡防的海域,故康乾之际清廷将琼州海防重心放在其北部的意图甚为明了o此外,军兵防守琼州有邻藩接壤之忧、军纪涣散之风、域广兵寡之困,皆严重制约琼州军兵之防御和作战能力。
因黎族“盘踞”其中,“黎乱”时有发生,故清廷唯有重兵防黎,以保琼州安宁。
防海与防黎并存,使琼州之军防体系捉襟见肘。
关键词:康乾;琼州;军防;域广兵寡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2019)03-0124-08顺治间,清廷虽占领琼州,但包括黎族在内的各种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使清廷无暇顾及海防,而专注于征服琼州内部各种反抗势力。
琼州外环大海,中盘黎恫,域广两千余里,为海外要区,西南屏障。
且明清之际,往来琼州之船运量与日俱增,但鱼龙混杂,加之四面环海,处处通外,使海防局势愈发紧张。
故琼州政局平稳后,清廷开始重视琼州海防,于康熙十七年(1678)正式设立琼州水师,成为琼州海防的中坚力量。
一、琼州军防之布局明代郑开阳在《郑开阳杂著》中虽认为琼州“四面而环列占城、暹罗诸番,西南外峙,东北又与闽、浙诸洋相通,稍或撤备,则门庭皆劲敌矣。
广东处南海之边,而琼又当其南,实南徼之要害也”①,直指琼州之门户前哨作用。
但其亦将广东海防划为三路,如图1所示,东路最为紧要,中路次之,西路又次之,且将琼州划归西路。
清朝时期的海防建设与海洋文化

清朝时期的海防建设与海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还牵涉到海洋领域。
清朝时期的海防建设与海洋文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一、清朝时期的海防建设清朝时期的海防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
在清朝初年,由于清军入关,汉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遭到破坏,海盗或者海外土匪也趁机作乱,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此,清朝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注重海防建设,加强海岸线的防守。
清朝时期的海防建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修建海防城池清朝时期,为了保卫海疆,修筑了很多的海防城池。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奉化海防城池,该城池规划巨大,可以说是中国海防城池的一个缩影。
该城池的建筑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当时的建筑水平和文化艺术。
2、设置海防机构清朝时期,为了把握海上的形势,设置了海防机构。
清朝设立了神木所、审计使司、劝农使司等机构,以加强海防宣传和对海盗等行为的打击。
3、加强军事力量为加强海防力量,清朝时期进行了大量的招募和组建部队。
当时的海军主要以沿海各地的水师和镇守海防的禁卫军为主,以及调派北洋水师进驻海南岛沿岸。
4、加强海上技术装备清朝时期为了保持海防力量的先进性,加强了海上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
当时的技术装备包括多种石弹、和式火枪、喷火器、火箭筒等,这些装备为海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清朝时期的海洋文化清朝时期的海洋文化也是非常深厚的。
在文化领域中,海洋文学、绘画、舞蹈、音乐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海洋文学中,《离骚》、《岛夷志略》、《浪淘沙·北戴河》等作品都是以海洋为主题,反映了当时人民对海洋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在绘画领域中,清朝时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海洋画家。
他们以和素小木为主要形式,表现了当时对海洋的追求和探索。
清朝时期还形成了一些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舞蹈和音乐,这些艺术形式的诞生代表了当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大清水师护南海

大清水师护南海1909年,南海东沙岛被日本人强占,激发了大清上下捍卫主权的热情。
清政府不顾自身羸弱,毅然宣示主权,维护领土的完整。
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也因缘际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南海各岛宣示主权的海军将领。
鸟粪引来日本人东沙岛,一个面积只有1.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每年在此经营的中国渔船,不下数百艘。
这片海域,数百年来一直都是广东、福建沿海渔民的淘金宝库,这里的出产太丰盛了,来此捕鱼的大清渔民许多都发了财,沿海一带普遍有“要发财、趁东沙”的说法。
在西方的海图中,东沙岛明确标注是广东之岛屿。
不过,捕鱼致富的大清渔民们,并没有注意到东沙的另一个富饶资源:鸟粪。
千百年累积下来的鸟粪,已经形成了富含磷质的砂矿资源,是绝好的天然肥料,在欧美广受欢迎。
1901年,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因商船遇风暴偏离航道,漂到了这里,发现了这个巨大的鸟粪金矿。
次年,他率船前来大量挖掘,运到台湾贩卖,这是他从东沙岛攫取的第一桶金。
西泽吉次决心大规模开发东沙岛。
日俄战争结束后,1907年夏,西泽吉次带领120名工人登上东沙岛。
他在东沙岛的南端,用废木料建了一个码头,并修建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小铁路,还通上了电话、水管,建立了淡水厂,盖起了日式办公室和宿舍。
他将这块“无主荒地”命名为“西泽岛”,升起了日本国旗,竖起了日本的主权木碑。
这一年冬天,日本军舰也前来助威,护送商船“二辰丸”号,满载日本移民和军火,计划在东沙长期据守。
英国人的警报两江总督端方首先得到消息,他在1907年9月底迅速向外务部报告了该情况。
同时,端方也将情报电告两广总督张人骏,并强调此岛“确是中国之地,不可置之不问”。
1908年9月18日,英国驻广州领事提出要在东沙岛上设立灯塔。
英国领事提出,英政府此前曾建议在该岛建立灯塔,便利航运,但因为“不能决断该岛应属何国,应由何人设灯遂作罢议”。
端方认为,英国人是以“拟设灯塔为辞”,向清政府发出警报,“明知该岛为日人占据,见中国并未诘问,故为此旁敲侧击之词,暗为提醒……”端方认为,该岛属于中国,虽无旧籍可证,但在英国官方公布的海图中明确此岛属于中国,建议外务部照会英、日两国,声明主权。
清代治河思想在海口河段的实践及成效

史志学刊 Journal of Histon and Chomumphy
NO.2.2221 Serial Nr.33
一、清代黄淮运综合治理体系中的海口问题
明初都城北迁后,治黄保运成为黄河治理的主要目标。有明一代的治河主旨虽未发生变化,其具体治河 措施却是多种多样,如北筑南疏、束水攻沙、分黄导淮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束水攻沙”的理论。其 首倡者万恭“自境山至茶城北岸筑堤,以束漕水,使其力劲可敌黄流,黄水顺下,则沙不倒壅至潘季驯 而形成了一套以河治河的理论,主要举措就是在清口以上兴筑堤防,建立了以遥堤为骨干,以束水攻沙为目 的的遥、缕、月诸堤以及减水坝、滚水坝、涵洞等工程配合使用的堤防系统[]1400
-32 -
张裕童/清代治河思想在海口河段的实践及成效
固守“束水攻沙,蓄清刷黄”,可见靳辅的治河方略在清代影响深远。 在靳辅确立的治河体系中,海口河段至为重要。靳辅接任河道总督时,黄河下游连年决口,弊坏至极。他
认为黄河弊坏的原因在于“顺治十六年,……至康熙六七年间,河淮两水,俱从他处分泄,不复并力刷沙。以致
靳辅的治河思路深深影响了后世黄淮运治理。每当上游决溢、清口淤积,总有舆论以下泄不畅为据,主张 治理海口。又因“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局限,清口至海口河段淤积延伸“清口淤积、河道两岸的不利地形“黄 河入海口的拦门沙横亘等问题,引发了 “蓄清刷黄”的危机,制约着清代黄淮运综治体系的运转。
康熙初年,黄河“自清口,……至海口 ,尚有三百三十里之遥”4535''至康熙三十五年,“从云梯关至海口 为二百余里”56)。乾隆四十一年,黄河“自安东县云梯关以下,计长三百余里^M(33'o嘉庆年间“关外递年淤 积,……相距竟有三百七十余里”M(43''海口较康熙初年远出244余里。黄河海口河段的快速淤积延伸,是下 游堤防巩固,泥沙大量下排的必然结果。据测算,1578年一1855年河口向海延伸74千米,延伸速率为237 米/年册心-叭 再就黄河口的演变而言“黄河河口,十年一改道”,黄河三角洲的尾闾一直处于淤积、延伸、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fensiveMeasuresoftheMarineCatastropheforHainanIslandinQingDynasty
CHENYifei
(CollegeofEthnologyandSociology,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China 530006)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019,41(2):32~37 JournalofKunmingUniversity
ISSN1674-5639 CN53-1211/G4
【边疆治理研究】
清代海南海患的防御措施
陈逸飞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清政府对海南海患所采取的防御措施是一个不断完善强化的过程。前期主要为对水师结构、装备 与巡防体系的初步设置以及填充调整;中期针对跨国跨省的海盗问题,主要为跨国、跨区域的联合缉捕, 同时强化乡勇防御的作用,建设起完整的巡防体系;晚期在海盗与西方列强并存的态势下,官方与民间 双管齐下,同时加强守备,通过新式兵器以及军队等改革,海南岛此时的防卫已然是达到巅峰,逐步迈 向近代化海防的大门。 关键词:清前期;清中期;清后期;海南海患;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K249;K252;K92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19)02-0032-06 DOI:1014091/jcnkikmxyxb201902006
收稿日期:2019-03-07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 “清代西南边境管理研究” (18XZS039)。 作者简介:陈逸飞 (1993—),男,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清代海疆史研究。
第 2期 陈逸飞:清代海南海患的防御措施
33
看法,不妥缺漏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清前期的防御措施
清前期① (1644年—1735年),海南海患主要为 明朝残余势力,他们既抱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以夺取 海南进行割据为目的,但又为了生存,往往通过掠 夺、绑架等手段获取所需的物资,补充队伍。海南岛 因为其本身的地理因素限制,无法像其他沿海区域一 样进行居民内迁,但据司徒尚纪的研究, “海南岛沿 海各县,虽未令迁界,但岛四周仍立界 2700余里, 禁止居民外出。”[9]除了在沿岸施行海禁政策试图断绝 海盗的补给之外,清政府对海南防卫也做了相应的调 整,主要为水师结构与船只的调整、本岛连界巡防的 初始设置以及巡洋会哨制度三个方面。
Abstract:ThedefensivemeasurestakenbytheQinggovernmentforHainanmarinecatastropheareaprocessofcontinuousimprovement andstrength.IntheearlyQingDynasty,theymainlyaimatthepreliminarysettingofthenavy’sstructure,equipmentandpatrolsys temadjustment.InthemiddleofQingDynasty,forthetransnationalcrossprovincialpiracyproblem,theyaremainlyfortransnational andcrossregionaljointarrest,andatthesametimeforstrengtheningtheroleoftownshipdefenseandtheconstructionofacompletepa trolsystem.InthelateQingDynasty,underthesituationofthecoexistenceofpiratesandWesternpowers,thegovernmentandcitizens aretwoprongedtostrengthentheguard,andthroughtheweaponandmilitaryreform,thelocalgovernmentobtainsthestrongestde fensepowerandevenmodernizedmarinedefense. Keywords:theearlyQingDynasty;themiddleofQingDynasty;thelateQingDynasty;marinecatastropheofHainanIsland;defen
篇幅,只 是 简 要 分 析 [5]。 目 前 专 题 性 的 研 究 有 何永涛的 《试 析 张 之 洞 与 晚 清 海 南 海 防 事 业 的 发展》[6]与董茜茜的硕士论文 《晚清时期海南岛 海 防 建 设 研 究 》[7], 都 主 要 着 眼 于 张 之 洞 督 粤 期 间对 海 南 岛 海 防 设 施 的 建 设。王 宏 斌 的 论 文 《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海患与水师 巡 洋 制 度 之 恢 复》 则从全国沿 海 水师 巡 洋 制 度 恢 复 的 角 度 进 行研究,[8]对理解海南水师巡 洋 制 度 的 变 化 也 大 有帮助。有鉴 于 此,本 文 拟 对 清 代 海 南 海 患 的 防御措施分阶段再加解析,尝试提出一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