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的耦合研究
地方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问题研究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e t r a i n i n g mo d e r e f o r m o f s e c o n d c l a s s r o o m,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a n d u p g r a d i n g , a n d e n in g e e r i n g p r a c t i c e , a n d t o i s —
P r o b l e ms o f S t u d e n t E mp l o y me n t a n d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Qu a l i t y o f L o c a l C o l l e g e s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现状与调查分析

调查组人员:宣江华、李立娜、郭士睿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现状与调查分析内容摘要: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师范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职业取向和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
通过对师范大学生就业素质现状的调查,了解师范生就业素质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师范大学生就业教育建议的建议。
在高校学生中,师范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和其他类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就业目标相对来说更有针对性,专业对口的可能性也更大。
(一)师范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基本现状1.自我认识状况。
调查发现, 大部分师范大学生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
这些途径包括: 征求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了解自己, 调查的师范生中有723 %选择使用这一途径; 通过各种心理测验了解自己的有54 %。
这说明师范大学生大都有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愿望, 他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了。
但是, 仍有小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想去了解自己。
调查中, 有277 %的学生根本没有征求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46 %的学生未曾通过心理测验去试图探询自己的能力倾向、气质等。
另外, 还有176 %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试想, 一个连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都不清楚的人, 又怎么可能为将来的职业做好准备呢?2.就业探索状况。
师范大学生要为就业做准备, 就需要首先了解就业, 获取相关的就业信息。
调查表明, 656 %的师范大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就业信息;60 %的师范学生确立就业目标时寻求他人的帮助; 52 %的学生试图了解人才市场的状况, 并有据此改变自己的职业定向的打算; 723 %的学生的职业定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712 % 的学生向老师或父母等了解就业特点。
但是, 仅有236 %的学生到就业场所实地参观访问。
以上数据可见, 师范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的途径无外乎是媒体和他人(包括父母、老师等)。
学生获取了信息, 自己加以分析, 就形成了引导他们就业选择的路标。
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匹配

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匹配高校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而高校教育是否能够准确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则是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将就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匹配这一话题展开论述,探讨如何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1. 迅速反应社会需求高校教育应该紧密追踪社会发展的步伐,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以便迅速做出调整。
当社会发生新的变革和发展时,高校教育必须能够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确保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例如,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可以增设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培养更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2. 增强实践教育环节实践教育是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匹配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通过与社会的实际接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
例如,在高校开设实习课程,让学生有机会融入实际工作环境,提前适应社会的运行机制与职业规范。
3. 强化跨学科知识与能力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领域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高校教育不能只侧重于某个专业领域的培养,而应该注重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只有具备了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因此,高校教育需要增加通识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4. 加强就业创业指导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就业创业讲座、开设创业课程等方式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培训。
同时,高校也应该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就业竞争力。
总结起来,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匹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地方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

地方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作者:张婷崔国新谷远勇来源:《大学教育》2014年第07期[摘要]地方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和就业质量评估体系包括:客体(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特征、稳定性等),主体(毕业生个人受尊重程度、个人发展、福利),就业满意度(个性认识、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
通过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该体系,可以为地方师范类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 G6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24-03近年来,政府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的就业评价已从仅注重“就业率”指标发展为注重“就业质量”指标。
建立科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定,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一、目前国内外的评价体系指标在国外,国际劳工组织编制了一个指标体系,内容包括“就业机会、不可接受的工作、足够的收入和生产性的工作、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公平待遇、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工作与家庭生活、社会对话与劳动关系、经济和社会因素等11个方面”。
[1]在国内,设置本体系指标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种:1.注重体系的客观全面性,认为应包括“就业层次指标、学校层次与行业、区域性指标、学生的主体满意度(如薪酬待遇)”等[2];2.注重毕业生的主观感受,认为应包括“对毕业生收入情况、个人能力与薪酬满意率情况、工作岗位情况、专业对口情况、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满意率、对工作感兴趣程度、对发展前途的认可度等就业质量权重指标分项系统”[3];3.注重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认为应该体现在“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度、薪酬平均值、就业结构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上”[4];4.注重社会宏观判断,设计了“薪酬福利(含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社会发展等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
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探析

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探析【摘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下,就业难已成为各级政府、市场、高校等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棘手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整个经济状况、市场用工需求、用工制度、大学生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外,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之一,而此种现象在地方师范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
导致大学生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引导大学生理清就业的思路;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培养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必要的社会关怀是当前地方高师院校缓解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择业;心理矛盾;引导思路前言就业和择业是人生的大事,它既受制于经济形势、用工制度,也受制于大学生自身技能、综合素质和就业意向,同时也受家庭、社会、个人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不用讳言,当前大学就业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它不仅引起了毕业生、家长、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急切关注,而且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
就业难的形势对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的心理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他们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
本文仅针对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心理矛盾进行探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矛盾产生的背景1.经济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另一方面高校的招生规模连年增加,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局部的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
而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比去年增加约30万人”。
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又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仍然紧张。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分析在当今社会,高校人才培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学历,更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机制。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就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趋势,社会对于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
高校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调整培养方案。
例如,传统的人文类学科在大数据时代可能需要加入相关的技术知识,使学生具备更全面的能力。
因此,高校应该与社会紧密合作,了解其需求,以保持与时俱进。
其次,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和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此外,高校人才培养还需要注重专业选择的灵活性。
现如今,社会对跨学科、综合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的选择,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学习和思考。
例如,工学院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人文科学的课程,而理学院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工程技术的知识。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另外,高校人才培养还需要注重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多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课程设置的调整,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
最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高校应该建立一套评估体系,定期评估培养方案和教学效果,从而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的方式。
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

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摘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本研究基于供需耦合的视角,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优化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为高校提供就业能力培养方案的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供需耦合、优化、实证研究一、引言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所具备的就业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因此,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供需耦合的理论框架供需耦合理论提供了一种多元化视角来分析就业问题。
根据该理论,就业能力的提升应该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供需耦合可以分为静态供需耦合和动态供需耦合,前者意味着供需关系保持相对稳定,后者则强调供需关系不断变化。
根据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应该适应动态供需耦合的变化,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方法1. 知识结构优化:大学生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同时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跨学科的教育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2. 技能结构优化:大学生应该掌握实用的技能,如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
高校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结构优化:大学生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包括乐观、自信、责任心等。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四、实证研究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大学生普遍认为,在知识结构方面,缺乏实用性知识;在技能结构方面,缺乏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情感结构方面,缺乏自信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关于高等学院应届师范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师范生应具有的素质的调查报告

高师范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师范生应具有的素质冯慧语教091 30摘要:随着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师行业越来越吃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教师行业。
市场的供大于求,使这一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想在日后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我们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关注社会,关注外界形式的变化,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
更要着眼自身,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社会要求,使自己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调查时间:2010年5月6日调查方式:网上查找资料,走访调查对象:高师毕业生调查方向: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及优秀师范生应具有的素质。
调查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生的就业形势也逐渐严峻起来。
调查目的:了解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关注社会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关键词:就业、严峻、素质调查了解:一、师范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急需‚趟‛出新路子2005年师资过剩使师范生就业形势艰难:外省户口难找工作,大多数单位都要本地人,至少也要本省;很多学校都不考虑外省学生,偶尔招外地学生的,学校又不够理想,双方较难达成协议。
师资过剩,就业形势严峻,虽然04年起我省师范类毕业生放开就业限制,但绝大多数师范类毕业生还是选择当老师,出教育系统的很少。
而我省前几年中小学教育大发展,大量师资引起使得师资过剩矛盾日益凸显。
教育部规定到2020年高中普及率要达到80%,而在03年我省已达到90%以上。
因此,之后几年我省师资过剩的情况不会有太大变化。
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师范生的就业期望值还要进一步降低。
今年,全国高等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总数将超过60万,而整个教育系统提供的用人需求不足25万。
当前形势下,我们师范院校按原先的路子走,已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急需‘趟’出一条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子!由于近年来教师岗位缩减,师范生就业竞争加剧,使师范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造成结构性失业。
师范类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城镇中小学校合并数目增多,教师需求量锐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年 4月 01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I e l gc la d P ltc lEd c to s a c d oo ia n oiia u ain Re e rh
Vo .7 1 No2 2 .
Ap . 01 r2 1
◇书记 论 坛
作者简 介 : 力(9 1 , , 刘 16 -)男 河北滦县人 , 广西师 范学院党委 书记 , 教授 ;
李 玲(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女 , 1 7 一 , 安徽颖上人 , 广西师范学院党委 办公 室秘 书, 讲师 .
8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2 1 正 01
样本 量基本达到全校 在职教师样本量 的 2%; 0 用人单
( 西师范学 院高年 级总人数 为 62 人 ) 计 70 广 0 1 ,共 8
个 样本量 ( 回收有 效问卷 7 5份 )高校教师样 本为随 6 ;
专 家( 德尔菲法专家小组 1 名成员 的组成 : 领导 1 高校
3名 、 高校德育专 家 2名 、 中学校 长 4名 、 知名企 业老
机 抽取 的教 师代 表 20名( 0 回收有效 问卷 16份 )包 9 , 括 班主任 、 团委 书记 、 分 政治辅导员 、 社科 部等德育老
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的耦合研究
刘 力, 李 玲
( 广西师范学院 党委 。 广西 南宁 500 ) 3 01
摘
要: 结合 当前社会 需求和 高校 发展 的需要 , 通过 实证的方法 , 究地 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素质与社会 需求 的 探
耦合度及耦合点 , 以期 能够突围当前 大学生就业瓶颈 问题 。 关键词 : 方高师院校 ; 地 社会需求 ; 合研 究 耦 中图分类号 : 6 2 G 4.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94 (0 10 — 0 7 0 17 — 7 9 2 l )2 0 0 — 4
师、 一般 教师代 表和 职能部 门教师代 表等 , 出教师 选
总 1 、 为事件被 访谈 者代表 1 , 名 行 名 这种组 成方 式 涵 盖 了德 育专家 、 用人单 位 、 学毕业 生三 个层 面的 大
收稿 日期 :0 1 0 — 0 2 1— 2 2
基金项 目: 新世细
憩啃 教学改革工程项 目“ 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素质结构与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 1. z 1) (0 G 09 0 r
颈问题 , 对高等学校 的人 才培养和大学生成 长成才提 供合 理的建议 和科 学的指导 。
一
、
调查方法与样本设计构成
本研究采 用文献 法 、 脑风暴 法 、 为事 件访谈 头 行 法和德 尔菲法等方法反复论证 , 学客观地确定 大学 科 生素质项 目内容 , 根据大学 生素质项 目内容认 真设 计 大学生就业 素质重要程度调查 问卷 , 从地方 高师 院校 大学生 、 高校教 师以及用人单位 三个视角进行数据采 集。 首先将文献法 、 头脑风暴法 、 行为事件访谈法得 到 的素质项 目进行 登录和类属分析 , 别得出大学生 素 分 第 三轮 专家反 馈后得 出 的大 学生 就业 素质 指标
说 明文理 科学 生 对 于没 有 明显 学科 界 限 的知识 , 比 如, 职业理念方 面的知识追求 是一致的 。而对 于有学 科 特征 的知识 , 进一 步 的调查显示 , 文理 科 学生则 表
样本量 为 10 个案 ( 0个 回收有效 问卷 9 份 )其 中 , 7 , 党 政机关 3 个样本 、 0 事业单位 4 个样本( 0 鉴于地方高师
图 1 德尔菲法程序图
体 系已达 成专家组共识 , 并一致 同意将上表所含 素质 项作为最后 的大学生就业 素质项 目内容 , 从而进行 大 目内容设计 的大学生就业 素质重 要程度调查 问卷 , 从
大学生 、 高校教师 、 用人单位三个视角进行数 据采集 。 调查样本 的基本构成 : 生样本为随机抽取 的 大学 广 西师 范学 院高 年级 ( 、 三 四年 级 ) 生总 数 的 1% 学 3
质清单和大学生素质类属清单 。 从编码清单 和类属清 单来看 ,其 素质项 目包括 了大学生 素质 的方方面 面。 同麦 克莱兰德 提 出的对素质模 型划 分 的 3个纬 度相
比较 , 这些类 属基本涵 盖 了其 研究 的 3个 纬度 , 包括 个性特质 、 识和技 能。将此清单 与第一 轮德尔菲法 知
位 的样本 覆 盖 了党政 机关 、 事业 单 位 ( 校 ) 企业 学 和 等, 统计 学上 基于 实际条 件 的限制 , 允许 的最低 样本 量为 3 0个个案 以上 ,我们确 定用人单位 的随机抽样
从 排序结果我们 可以看 出 : 文理科 学生在知识 结 构 的选 择上高度一致 。 职业素养知识 、 专业知识 、 法律 知识 、 信息技术知识这 四种知识 的排 序一模一样 。这
“ 耦合 ” 意是指 物理学上 两个 或两 个 以上 的体 原 系或 两种运 动形式之 间通过各 种相 互作 用而彼 此影
不 同视角 , 比较合理 。) 的意见 汇总 , 而进行第二 轮 、 从 第三轮 的德尔菲法 的反馈 。如 图 1 所示 :
响 以至联合起来 的现象 , 现在 引申为 两种现象 的重合 和交叉 。本文 的耦合研 究 主要 从定 性和 定量两 个方 面, 探究地方 高师 院校毕业生就业素 质与社会需求 的 耦合度及耦合点 , 以期能够突 围当前 的大学生就业瓶
院校学生 的主要就业方 向为教 师 , 大该样本 量 )企 加 、 业3 0个样本 。 后 , 然 根据调查数据 , 利用 S S P S统计软 件 , 大学 生就业 素质 进行定 量分 析 , 究地 方 高师 对 探 院校毕业生就业 素质与社会需求 的耦合 度及 耦合点 。
现出迥异 的态度 。 如文科学生把 “ 文知识” 人 放在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