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判断句的发展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二、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现代判断句要用判断词“是”,古汉语相反,一般不用,这 是古今汉语判断句最重要的差别,先秦汉语中,有很多“是” 字,很象判断词: ①是吾师也。(左传· 襄31)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从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似乎都可以用判断词“是”的 意思去理解,其实“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此”。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 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襄26)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子张)
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 中的判断词“是”相当: ⑤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公孙丑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 “即”或语气词“维(惟)”。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不是判断词,而 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10)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13)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三国志· 失街亭)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主语+者,谓语。
⑤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 情采) 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判断意味没有带“也”的强。
4.主语,谓语。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 屈贾列传) ⑧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汉献建安十三)
判断意味更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 有人认为是判断词,认为是“为”的较古的形式,其实这种 看法是欠妥当的,“维”“为”上古根本不同音,“维、惟” 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们不仅用 在判断句中,也用在描写句或叙述句中。
古汉语判断句详解

古汉语判断句详解分类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格式:主语+谓语+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王,人君也;斶,人臣也。
《战国策·齐策四》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2、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格式:主语+者+谓语+也例: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3、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省略“也”字。
格式:主语+者+谓语例: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4、省略“者”、“也”,这是“……者……也”的省略形式。
格式:主语+谓语例: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5、判断句的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承上文省略,这时,句末的“也”字必不可少。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论语·子路从而后》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
天子曰:“嘻!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
”《韩非子·十过》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区分“是”为判断动词还是指示代词。
①先秦时代,“是”字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
例:公曰:“是吾宝也。
”《左传·僖公二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荀子·天论》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左传·哀公元年》国平养侠儒,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
浅论古汉语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的产生形成

浅论古汉语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的产生形成作者:秦琴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9期摘要:一、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产生于先秦;二、判断词"是"的形成。
关键词:判断词"是" "是"字判断句产生及形成判断词又叫系词,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名为“不完全动词”、杨伯峻《论语译注》叫“联系动词”。
叫法虽然多,其实质是一样的,为陈述方便,我们一律称之为判断词。
判断词主要指的是“是”字,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用“是”,这是由古代汉语的“是”字判断句继承发展而来的。
梁国华先生认为汉语判断词“是”是从先秦萌芽产生,在两汉逐渐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熟。
⑴(P.8)其实对于判断词“是”什么时候产生?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多年来还没有定论,本文将试图做一番探讨。
[1]一、判断词“是”及“是”字判断句产生于先秦“是”作为判断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概括的说,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见解:一种见解认为,判断词“是”在先秦还没有出现,因而“是”不能作为判断词用。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王力先生,王力先生认为“汉语真正判断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
⑵(P.252)北大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汉语》称:“在先秦时代的‘是’字不能作为判断词用,有时它在句中的地位很像判断词,但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它仍是指示代词”。
⑶(P.297)[2]另一种见解则认为:判断词“是”在先秦已经出现,只是位数尚少。
持这种观点的,如: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编写组编写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则明确提出“‘是’字开始作为判断词用,大概在我国战国后期”。
⑷(P.95)赵立哲先生认为先秦已有了判断词“是”。
就这两种观点而言,我们偏向于后一种观点。
下面让我们看看先秦文献资料中有关判断词“”的一些例句。
(1)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发展

张彬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判断词,也叫系词、断词,它是联系主语和名词谓语构成判断的词。
判断句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判断词的产生与发展。
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字来联系。
但是,在古汉语中则不然。
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由多个判断词发展到以判断词“是”为主,是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这两个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在“是”作为判断词之前,“惟” 、“为”作为判断词都只占判断句的少数,而在“是”作判断词之后,才逐渐扩大影响,使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而其中主要的判断词就是“是”。
一、判断词“是”产生以前的判断句二、判断词“是”的产生与发展三、判断“词是”的成熟与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0709 张彬【内容提要】判断句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判断词“是”的产生与发展。
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由多个判断词发展到以判断词“是”为主,是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关键词】古汉语判断句发展“是”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判断词,也叫系词、断词,它是联系主语和名词谓语构成判断的词。
判断句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判断词的产生与发展。
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字来联系。
但是,在古汉语中则不然。
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由多个判断词发展到以判断词“是”为主,是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这两个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在“是”作为判断词之前,“惟”、“为”作为判断词都只占判断句的少数,而在“是”作判断词之后,才逐渐扩大影响,使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而其中主要的判断词就是“是”。
一、判断词“是”产生以前的判断句古汉语中,最早是不使用判断词的,直接表示判断,或者用“者”、“也”表示判断。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表示否定判断,则在判断句的谓语之 前加上“非”字。
楚虽大,非吾族也。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1.“……者……也。” (1)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
家》)
(2)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也。”
(1)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庄子·养生主》)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 也。(《论语·宪问》)
问题:何谓判断句?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判断句以名词为谓语,叙述句以动词为 谓语,描写句以形容词为谓语。
‘居王上力位《而中不国恤语其法下理,论骄》也’ 两类判断句:
”
广义断:定凡主是语对所主语指的和性谓质语、所情指况同进行属判一断物的的都。是判 断句断,定它所包指过的具有人此物种属作于用某的一名性词谓质语或句种、类动的词谓 语 狭义句:和判形断容句词的谓条语件句王:。力(《1)汉主语谓语两法部分纲有要等》同关系;
渠本不是我, 我本不是渠。
为 “为”很容易被误为判断系词。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以上三句其实均为叙述句,而不是判断句。
“为”不能作为系词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它不是普遍应用的,而是偶然出现的。在用 “也”字煞句的情况下,一般不用。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 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
日月“星是辰”瑞在历判,断是句禹中桀作之为所代同词也之。所 繁以启必蕃要长,于是春因夏为,:畜主积语收既藏可于是秋一冬个,是 又禹或桀几之个所名同词也,。也可是一个或几个句 指示子代形词式省,略或的谓形语式形:式。
对古汉语判断句的再认识和判断

对古汉语判断句的再认识和判断作者:王霞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11期王霞苏教版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文本研习”第3题,要求:翻译下列句子,想一想要注意哪些问题。
其中有一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教参分析这句是判断句。
笔者不敢苟同,所以引出对文言判断句的再认识和判断。
一、对古汉语判断句的再认识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某一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
而古汉语判断句是在这种思维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句式特点。
1.判断句的定义及演变古汉语判断句三种主要定义(来自百度百科):(1)王力《古代汉语》:“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2)郭锡良《古代汉语》:“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
”(3)朱振家《古代汉语》:“判断句是用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表示判断的,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
”这三个定义大同小异,指出判断句的三个特征:(1)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2)对主语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3)谓语和主语是同类关系或类属关系。
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和灵活运用,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判断句,比如:(1)谓语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2)主语与谓语之间并非简单的同类关系或类属关系,如:……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比喻关系)(《谏太宗十思疏》)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凭借关系)(《报任安书》)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因果关系)(《庖丁解牛》)邻之厚,君之薄也。
(假设关系)(《烛之武退秦师》)2.判断句的形式(1)用助词“……者,……也”“……,……也”“……,……者也”等作判断句的标志,这是标准的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古漢語的判斷句一、判斷句判斷句是斷定兩事物是否同屬一類的句子,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的短語作謂語。
(一)古漢語判斷句的特點1.一般不用判斷詞。
主要有四種形式:A、主語+謂語+也字。
(1)制,嚴邑也。
(左傳·隱公元年)(2)虢,虞之表也。
(左傳·僖公五年)(3)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傳·宣公二年)(4)而母,婢也。
(戰國策·趙策三)(5)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左傳·隱公元年)B、主語+者+謂語+語氣詞。
(1)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
(戰國策·趙策三)(2)彼吾君者,天子也。
(戰國策·趙策三)(3)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逍遙遊)(4)臣之所好者,道也。
(莊子·養生主)C、主語+者+謂語。
(1)虎者,戾蟲。
(戰國策·秦策二)(戻:暴虐)(2)粟者,民之所種。
(晁錯《論貴粟疏》)D、主語+謂語。
(1)趙,秦之深讎。
(戰國策·秦策二)(2)賈生,洛陽之少年。
(蘇軾《賈誼論》)共同特徵: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直接作謂語,句中有“者”字,只是表示語氣上的提頓;句末有“也”只是用來幫助判斷。
認識以上幾個特點的同時應當注意:1、不能因為句中有“者”、“也”呼應,就簡單地認定為判斷句。
如:(1)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
(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3)令尹貴矣,王非置兩令尹也。
(4)呂公者,好相人也。
2、判斷句謂語後,根據表達需要也可以用別的語氣詞。
如:(1)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
(2)白起,小豎子耳。
(3)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3、“是”字在古漢語中,通常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指示代詞“這”、“這個”、“這些”之類,經常作判斷句的主語。
(1)是吾師也。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論語·季氏)(3)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過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寡人是问。(左·僖4) 判断词“是”的形成?
来源 产生时间
1.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常以指示代词“是”作主语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 故也?(墨子·非攻上)
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蔺列传)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诗经·小雅) 尔维旧人。(尚书·大诰) 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孟子·万章上) 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 吕公女,乃吕后也。(史记·高帝本纪) 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史记·袁盎列传)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诗·曹风·鸠) 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传·僖公五年) 子诚齐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列御寇盖有德之士也。(庄子·让王)
即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即一些有了是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即这都说明即不是判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同主语之间的表达关系给句 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木直中绳,糅以为轮。(《荀子·劝学》)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
公二十六年》)
即使用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 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能 算是判断词。如:
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
A. 用“者”、“也”帮助判断 1.主语+者,谓语+也。 2.主语 ,谓语+也。 3.主语+者,谓语。 4.主语 ,谓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A].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C] 北京:中华书局,1 980. [2]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 980. [3]杨伯峻,何乐土.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下册[M ].北京:语文 出版社,2001 . [4]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 992. [5]张昊.古汉语语法特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 986. [6]洪诚.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J].语言研究,1 957,(2).
孰是吾君也,而可以无死乎?(国语·越语)
- 115-语文学刊来自2006 年第 3 期
在以上例句中,我们可见,除了“ 是”以外已经有一个指 事。(郑玄《 王制》疏引《 驳异义》)
示代词“ 此“”其”存在,而且例句主语简略,没有复指的必要,
同是被逼迫,此是命矣夫!(焦仲卿妻)
可见战国末期已经产生判断词“ 是”的用法,即使数量较少或
【 关 键 词】外语教学改革;多媒体语言互动实验室;语言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 应用,语言教学已从原有的电气化时代、自动化时代走向了 多媒体网络信息化时代, 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产品应运而生, 语言学习系统也在近几年发生了许多技术上的突破,由传统 型的模拟、数字语言实验室发展到目前的多媒体网络数字 语音室。在多媒体网络数字语音室中,以符合教育部大学英 语教学改革,吸收国内英语教学的经验,结合国外语言学习 的 E-learning 模式,采用 IM S、W 3C 等国际学习标准的多 媒体线上互动学习体系而开发的语言互动实验室逐渐进入 校园,为语言教师所关注。
表示复指前面的事物, 可以译为“ 这“”这个“”这样“”这里” 不可忽视。
等。例如:
“ 是”字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某些判断句里的“ 是”和现
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代汉语很接近,这个大约从汉代就开始了,并且是从口头语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言而来的。如: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多媒体语言互动实验室: 语言实验室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赵卫国
(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 内 容 提 要】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多媒体语言互动实验室应运而生。多媒体
语言互动实验室从设计的研发理念;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教学管理、教学互动方面和学习环境的现代化 建设方面与传统型的模拟、数字语言实验室有着本质的差异,它是未来语言实验室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用判断词“ 是”字来联系。但是,在古汉语中则不然。判断句由 断词。它们的运用有时代先后。在春秋以前多用“ 惟(维)”,春
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由多个判断词发 秋以后多用“ 为”加强语气,这两个词有先后交替的关系。汉
展到以判断词“ 是”为主,是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最主 魏之后“, 是”作判断词的用法逐渐增多。但是,无论在先秦还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到了东汉,判断词“ 是”使用的就更多了,在皇帝诏令、史
汝是大家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家传记、学者论辩和文人辞赋以及佛经、道藏和笺注中都有
宋元之后的诗文,尤其是平话小说里“, 是”字判断句的
判断词“ 是”的用法。举例如下: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又经过大约一百年的发展才确立起来。”洪诚先生则认为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 是”这个判断词(系词)西汉前期就产生了。赵立哲先生认为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 秦汉间已经有系词‘ 是’”。史存直先生认为“: 到了春秋时
有时会加起联系作用的副词,如“ 乃”“、素”“、皆”“、诚”、 代,判断句就有了系词,这时充当系词的主要有‘ 为‘’是’两
使用越来越接近口语,也越来越接近现代汉语了。
夜梦老父曰“: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怀古)
其谓霣之者皆是星也。(论衡·说日)
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僧是卷帘大将。(西游记)
社是上公,非地祗,稷是田正。(许慎《 五经异议》)
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儒林外史)
古汉语判断句的发展
○吴翠芹
( 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 南京 210093)
【 内 容 提 要】判断句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判断词“ 是”的产生与发展。判断句由以没有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
有判断词为主,由多个判断词发展到以判断词“ 是”为主,是判断句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 关 键 词】古汉语;判断句;发展“;是”
何用见其是齐侯也?(同上)
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世说新语·识鉴)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牛屋下是何物人?(世说新语·雅量)
在战国末期以前,有些“ 是”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是判断
夫存亡终始,诚是大体。(抱扑子·论仙)
词。判断词“ 是”产生以后,由于“ 是”同时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判断词“ 是”的发展已经完全成
年到公元前 345 年之间或稍后,正是战国时代,这就有力地 判断句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完全处于主导地位。从散文到韵
证明了判断词“ 是”在当时的产生与使用。
文, 从书面语到口语“, 是”字判断句都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这种“ 是是”连用的表达方式在战国后期的竹简中还有 “ 是”字判断句句型有了变化,判断词“ 是”后面的表语扩大,
……”或“ 者也”连用等都是古汉语判断句中典型的格式。例 国文法的系词》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 是”作为判断词(系
如:
词)始于“ 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王力先生的论述引起了许
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
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围绕着这个问题,陆续发表了不少文章。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四年)
而马忠先生认为“ 是”作为判断词(系词“) 开端于东汉初年。
“ 是”是判断词,这也说明了当时指示代词“ 是”和判断词“ 是”“ 是”,如“ 龟者,天下之宝也“”, 余所嫁妇人之父也”,都用上了
是并存的。
判断词“ 是”。原来用判断词“ 为”的判断句也都改用“ 是”字,
谓彼是是也。(墨子·经说下)
如“ 社是上公“”, 周礼是周公之制”,在先秦一般用“ 为”字表
在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幅帛书中的 示,说成“ 社为上公“”, 周礼为周公之制”。这些都反映了判断
周礼是周公之制, 王制是孔子之后大贤所记先王之
被打死的乃是小的主人。(红楼梦)
- 116-
语言文字修辞
基础教育版
通过对判断词尤其是“ 是”这个判断词的产生发展过程 的简单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古汉语中判断句的简略发展过 程。从最早的不使用判断词,到判断词的产生,从几个判断词 的交替使用和并存,到判断词“ 是”的一枝独秀,这个过程正 是判断句的发展过程。
要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在“ 是”作为判断 是汉魏,这几个判断词都曾同时存在,尤其是“ 为”和“ 是”,曾
词之前“, 惟(维)”“、为”作为判断词都只占判断句的少数,而 长期并用。
在“ 是”作判断词之后,才逐渐扩大影响,使判断句由以没有
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尚书·皋陶谟)
判断词为主发展到以有判断词为主,而其中主要的判断词就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 列传)
子。判断词,也叫系词、断词,它是联系主语和名词谓语构成
子诚齐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判断的词。判断句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判断词的产
到了上古汉语中出现了类似判断词的“ 惟(维)”“、为”、
生与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 “ 是”,它们的动词性已经很弱了,而系词性加强了,可看作判
由上可见,东汉时修饰判断词“ 是”的副词增多,如上例
处于萌芽状态,但我们仍然不可忽视它们的存在。
中的“ 皆是”“、同是”“、真是”“、尽是”等,这些副词的使用,加
尤其是“ 是是”连用这样一个形式在战国末期的出现,也 强了判断的作用。
说明了判断词“ 是”的产生。前一个“ 是”是指示代词,后一个
在先秦不带判断词的判断句, 两汉时增加了判断词
[4]李作南李仁孝.古今汉语语法比较[M ].呼和浩特:内 蒙 古 人民出版社 1 986.5. [5]马国荣.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 990.9. [6]邢公畹.现代汉语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 997. [7]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7. [8]李宇明.语法研究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7]唐钰明.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J].中国语文,1 991 ,(5). [8]唐钰明.中古 “ 是”字判断句述要[J].中国语文,1 992,(5). [9]董希谦.古汉语系词“ 是”的产生和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 (哲社版),1 985,(2). [1 0]林序达.判断词“ 是”的形成和发展[J].西南师范学院学 报 1 979,(2). [1 1 ]赵立哲.秦汉间的系词 “ 是”[J].中国语文,1 957,(2). [1 2]马忠“. 是”的用法演变[A].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论集:第 三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 959. [1 3]刘士儒.略论魏晋南北朝系动词“ 是”字的用法[J].中国 语文,1 957,(1 2). [1 4] 冯胜利.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 [J]. 中国语言学报, 1 991 ,(2). [1 5]毛玉玲.判断词“ 是”和指示代词“ 是”的再探讨[J].云南 师范大学学报,1 994,(3). [1 6]裘锡圭.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J].中 国语文,1 9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