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判断句

合集下载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二、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现代判断句要用判断词“是”,古汉语相反,一般不用,这 是古今汉语判断句最重要的差别,先秦汉语中,有很多“是” 字,很象判断词: ①是吾师也。(左传· 襄31)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从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似乎都可以用判断词“是”的 意思去理解,其实“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此”。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 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襄26)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子张)

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 中的判断词“是”相当: ⑤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公孙丑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 “即”或语气词“维(惟)”。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不是判断词,而 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10)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13)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三国志· 失街亭)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主语+者,谓语。
⑤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 情采) 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判断意味没有带“也”的强。

4.主语,谓语。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 屈贾列传) ⑧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汉献建安十三)


判断意味更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 有人认为是判断词,认为是“为”的较古的形式,其实这种 看法是欠妥当的,“维”“为”上古根本不同音,“维、惟” 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们不仅用 在判断句中,也用在描写句或叙述句中。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 (6)高祖曰:“此齐辨士蒯通也。”(汉
书·韩信传)
(唐钰明:《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中国语文》 1991-5;《上古判断句辨析》,《古汉语研究》19934)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1.类属关系:主语属于谓语的同类
➢仲弓父,贱人。(史记·陈涉世家) ➢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 2.等同关系:主语等于谓语 ➢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D.判断动词“是”
▪ 主语+是+宾语 ▪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鬷(zong)夷氏是其后也。(论衡·龙虚)
▪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 单个名词/代词+是+名词性成分
▪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孟子·公孙丑上)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
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重也。(韩非子·五蠹) 5.条件、目的等复杂语义关系 ▪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10) ▪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小结:
▪ 句式:
❖ 表达功能
▪ 1.主语+者,谓语+也。 ❖ 1.类属关系
▪ 2.主语,谓语+也。
❖ 2.等同关系
▪ 3.主语+者,谓语。
❖ 3.比喻关系
▪ 4.主语,谓语。
▪ 2.判断动词(系词) ▪ 3.形容词:对的,正确的 ▪ 魏其言是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同上)
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 1、表达比喻内容 ▪ 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

古汉语判断句详解

古汉语判断句详解

古汉语判断句详解分类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格式:主语+谓语+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王,人君也;斶,人臣也。

《战国策·齐策四》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2、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格式:主语+者+谓语+也例: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3、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省略“也”字。

格式:主语+者+谓语例: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4、省略“者”、“也”,这是“……者……也”的省略形式。

格式:主语+谓语例: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5、判断句的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承上文省略,这时,句末的“也”字必不可少。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论语·子路从而后》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

天子曰:“嘻!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

”《韩非子·十过》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区分“是”为判断动词还是指示代词。

①先秦时代,“是”字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

例:公曰:“是吾宝也。

”《左传·僖公二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荀子·天论》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左传·哀公元年》国平养侠儒,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

古代汉语: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
(1)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二)因果判断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了因果关系复句的内容,主语说明事情的结果,谓语说明产生的原因。 翻译时应加上“是因为”。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4)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判断句谓语前,出现的“即、皆、必、则、维、乃、素”等,都
是副词,用来修饰判断谓语,虽然可以按照“是”来翻译,但不能认
定为判断词。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身非木石。《报任安书》 (4)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乃”“即” 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 中的“就”完全相同。
汉语基础课题组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情况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
定判断的句子,表示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从形式上看,判断句
的主语和谓语一般都是名词性成分。
(1)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是皆秦之罪也。《苏秦以连横说秦》 这里的:“是”为指示代词。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判断动词“是”,例“我是中国人”。 古汉语判断句则不用判断动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 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是表示归类、等同是判断句中常见的语义关系,表示比喻也可以归入这种 类型。 二是还常用来解释原因,这样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常要加进跟说明原因有关 的词语,而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是”。 三是用来对有关的事实加以评议,这种句子的主语是评议的对象,谓语则是 评议的内容。

判断句古代汉语例句

判断句古代汉语例句

判断句古代汉语例句一、古代汉语判断句例句那可太多啦。

1. 陈胜者,阳城人也。

这是史记·陈涉世家里的句子哦,直接点明陈胜是阳城这个地方的人呢。

2.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在鸿门宴里出现的,一下就说出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3.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在师说里写的这个句子,明确指出老师是做传道授业解惑这些事的人。

4. 吾所欲者,土地也。

很直白地表示我想要的东西就是土地。

5.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句子,说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6. 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句子,说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7. 粟者,民之所种。

强调粟是百姓所种植的。

8.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把君主比作舟,百姓比作水。

9. 夫战,勇气也。

在战争中,靠的就是勇气。

10. 是寡人之过也。

这是我的过错,很干脆的判断句。

11.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城的城墙超过百雉,那就是国家的祸害。

12. 制,岩邑也。

制这个地方,是险要的城邑。

13.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贡品没有献上,是我们国君的罪过。

14. 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15.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说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16. 子瑜者,亮兄瑾也。

点明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

17. 刘备,天下枭雄。

直接判断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18. 妪,先大母婢也。

这个老妇人是我去世祖母的婢女。

19.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呢,就是以前的南阁子。

20.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贿赂秦国导致自己力量亏损,这就是国家破灭的原因。

21.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百姓养生送死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

22. 非我也,兵也。

不是我(的过错),是兵器(的过错)。

23. 是社稷之臣也。

这是国家的臣属。

24.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把对方比作刀俎,自己比作鱼肉。

25.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26.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虽然是反问句形式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8
(5)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谓语前 面加上“乃”、“即”、“皆”、“必”、“诚”、 “亦”等副词,加强肯定判断的语气。 例如:
《战国策·赵策》:“吾乃梁人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留侯世家》:“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史记·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孟子·公孙丑上》:“子诚齐人也。” 《战国策·赵策》:“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 国。”
17
《孙子兵法·势》:“终而复始,日月是 也。”
《韩非子·难言》:“以智说愚必不听, 文王说纣是也。”
《战国策·魏策》:“若士必怒,伏尸二 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庄子·逍遥游》:“汤之问棘也是已。”
18
大约从战国末期开始,“是”有时被当作判 断词使用(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仍作代词)。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属于某一 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性的判断句,必须在主语 和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表示。例如:“北京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王老师是重庆人。” 否定性的判断句,则必须在“是”前加上否定副词 “不”字,例如:“封主任不是我的邻居。”
11
但在古汉语中,用来复指前面所述之 事的代词“是”、“此”,有时也可不用; 这样,看起来判断的形式不明显,但实际 上仍是判断句。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
12
第二,有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只出现谓语。 这是因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在上文出现过, 省略之后并不影响文意表达。这种情况在对话 中较多。例如:
9
(6)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 谓语前面加上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非”的作用是否定整个谓语,译成“不是”, 但“非”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 例如:

古代汉语之判断句

古代汉语之判断句

古代汉语之 判断句
▪ 一、句子的分类 ▪ 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
分出的句子种类 是不同的。
▪ 根据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 句、感叹句;
▪ 根据语气还可以把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 定句;
▪ 根据结构的繁简,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 ▪ 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分为判断句(名词
谓语句)、描写句(形容词谓语句)、 叙述句(动词谓语句).
六、“是”字在判断句中 的使用
▪ 先秦汉语中,“是”字是指示代词,作用 和“此”一样,常作主语。如:
▪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 之过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 3、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四、“为”字在判断 句中的使用 p247
是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实义动词,被称作古代汉语 的“万能动词”。甲骨文意为:役象劳作。一般 不看作判断词,只有极个别应看作判断词。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算是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变为,成为 ▪ 至于赵之为赵,赵之子孙侯者:建立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 ▪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作为 ▪ 大家请看教材p202《长沮桀溺耦而耕》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3:表示较复杂内容
▪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战国
策·冯谖客孟尝君》 ▪ 子野之言君子哉。《左传·昭公八年》 ▪
课堂作业
说明下列判断句的结构形式: 1、张骞,汉中人也。 2、秦,虎狼之国。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南冥者,天池也。 5、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 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 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 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於陵子仲尚存乎? 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 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 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 问齐使)婴儿子,北宫之女的名字。环瑱 (tiàn),耳饰品。出,施行。於(音乌) 陵,地名。索交,结交。
(以上判断句表示比喻)
❖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带着百辆 车乘的是声势显赫的使者)
❖ 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将军。(白居易《轻 肥》。朱紱,本指古代官服上的红色蔽膝, 这里指绯衣;紫綬,紫色丝带,古代高官员 的服饰。) (判断句表示复杂的语义关系)
有时“ 者”字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而这个 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前文所不曾提及或者突然出现的。
六、主语+否定词+名词性谓语(+也)
❖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柏舟) ❖ 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 管仲非周公旦。(韩非子·难二) ❖ 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
❖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 问》。合,纠合,这里指诸侯间的盟会)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 主。族庖,普通的厨子。折,犹“斫”)
❖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 也。(韩非子·五蠹。士,同“仕”,出仕。橐,音驮, 寄寓,这时指寄食于权门)
❖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 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判断句一。

什么是判断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肯定判断)或不是什么(否定判断)的句子。

二。

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以及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古汉语判断句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需要出现判断动词(也称判断动词)“是”字。

那么,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又是作什么的呢?得从不同时期来分析:(一)在先秦,那个“是”是指示代词,在句中充当判断句的主语或者谓语。

例如:(1)作主语1.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2.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4.是乃仁术也。

5.是非君子之道也。

(2)作谓语:1.取之而燕民悦,而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3.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

辅依车,车亦依辅。

虞虢之势正是也。

(韩非)4.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

(韩非)(二)两汉以后:“是”字作为判断词可能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出现,并逐渐在书面语中有所使用,但始终没成为文言判断句的主流。

1.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此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

”俄又复得一,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

”(韩非)2.陈侯喜猎,淫猎于蔡,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

(谷梁传)3.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4.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

(马王堆汉墓帛书)5.余是所嫁妇人之父。

(东汉王充《论衡》)6.问今是何世。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比较∶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三。

古汉语判断句的各种结构形式1·用“也”字煞句①制,岩邑也。

(左传)②虢,虞之表也。

(左传)③余,尔所嫁妇人之父也。

(左传)④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汉书)⑤农,天下之大本也。

(汉书)⑥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同上)2·用“……者,……也”式①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②伍子胥者,楚人也。

(史记)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④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⑤兵者,凶器也。

(《韩非子·存韩》)对比∶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注意:这不是判断句!3。

用“者”字提顿①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②地者,先君之地。

(史记)③兵者,凶器。

(《史记·酷吏列传》)③粟者,民之所种。

(晁错《论贵粟疏》)④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国策)4。

“者、也”均无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②端木赐,卫人。

(史记)③荀卿,赵人。

(史记)④兵,凶器;战,危事也。

(《汉书·晁错传》)⑤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

(韩非子)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5。

用“非”字表否定判断①非吾徒也。

(论语)②是非君子之言也。

(论语)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④是非君子之道。

(孟子)6。

用“诚、即、乃、则”等副词加强判断①子诚齐人也。

(孟子)②吾乃梁人也。

(国策)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④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四·古汉语判断句的实质——仍然强调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这一点。

至于是否有“者、也”,实在是不重要的。

六·古汉语判断句的作用(一)表判断(二)表比喻1、虢,虞之表也。

(左传)2、君,舟也;庶民者,水也。

(唐·贞观政要)曹公,犲虎也。

(资治通鍳)五·为字句问题——王力先生指出:这是“用叙述句的形式表达判断句的内容”,因此这种句子不是判断句!(三)表强调: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比较:沛公必夺项王天下。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比较:父母生我,鲍子知我。

)(四)解释原因:1、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叙述句一、动词作谓语的句子——叙述句1.凡是用动词做谓语,叙述事物的动作、存在的句子就是叙述句。

因为是动词作谓语,所以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句。

如:冬,晋文公卒。

(左传僖公32年)2.也可以用及物动词作谓语,带宾语。

如:晋侯秦伯围郑。

(左传僖公30年)3.也可带补语。

如:初,郑武公娶於申。

(左传隐公元年)4.动词谓语前面可以带状语,后面可带宾语。

如: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僖公4年)5.可以带双宾语,如:公赐之食。

(左传隐公元年)6.也可以用两个动词构成兼语式,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僖公32年)二、注意古汉语中的双宾语——带两个宾语的句子。

1.两个宾语一般是一个指人,一个指物。

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②多予之重器。

(战国策·赵策)③不如早为之所。

(左传隐公元年)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左传僖公30年)“为之”结构有两种可能,一是“为”是动词,后面的名词是“为”的宾语,如:①为之箪食与肉。

(晋灵公不君)——准备了一筐饭和肉送给他。

“之”指饿人灵辄。

②为之驾。

(冯谖客孟尝君)——给他配备一辆车。

二是“为”读wèi,介词,后面的宾语是介词的宾语。

如:①庄公即位,(姜氏)为之请制。

(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为小儿子请求封於制。

因为后面有动词“请”,所以前面的“为”不是动词而是介词。

但是,有些古代的双宾语,到现在却翻译不成双宾语句了。

例如:①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②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孟子·告子下)②天生民而立之君。

(左传襄公14年)三、叙述句中如果要强调宾语,则可以将宾语前置。

又可细分为四种情况:1.用“是、实、之”等提宾助词提宾,例如: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岂为不谷?继先君之好。

②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将灭虢③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鬼神非亲人,惟依德。

④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何厌?2.用“惟”(唯)字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式,表示惟一和排他。

例如:①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 =惟辅德。

——只辅佐有德之人②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只是为了寻求敌人(主力,与之决战)。

③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父母唯忧其疾。

——父母只担忧孩子生病。

(东汉马融注:言孝子不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

)④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

(荀子·王霸)=唯求利。

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结构与此相同3.如果宾语是指示代词“是”字,就可直接前置,不必用提宾助词。

例如:①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寡人是徵=寡人徵是寡人是问=寡人问是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4.当想要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也可将它前置,例如:①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以方城〕为城——把方城山当作城墙〔以汉水〕为池——把汉水当作护城河②〔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孟子·滕文公上·许行)杨伯峻译:用长江汉水去洗涤它(按指丝绸之类织物),用夏天的骄阳去曝晒它,洁白光明得无以复加了。

四、注意叙述句中带动量表示法的句子。

所谓“动量”即表示动作的数量,这在古代有两种表示法:.一般式——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

这时的数词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如:①〔三〕进及溜,而後视之。

(晋灵公不君)——三次前进②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九次(多次)会合诸侯③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三次路过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十次驾车⑤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

(战国策·燕策)——五次、两次、三次2.强调式——当要强调动作的数量时,则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的前面用“者” ,让它同前面的词语隔开,这样,“者”字前面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上升为全句的谓语。

例如:①於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战国策·赵策)比较:鲁仲连三辞让五.被动句——当主语不是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时,句子就含有被动意味了。

古代表示被动的句子可分为两大类:(一)意念上的被动句——从形式上,与主动句完全一样,无法与主动句相区分,仅仅是动词用於被动意义,因此,只能从上下文才能领会出来。

即所谓要从意念上来理解这种被动句。

例如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主语“蔓草”正是“除”的对象,即“除”这一动作的承受者。

②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左传宣公二年)——主语“衮”正是“废”的对象。

③谏行言听。

(孟子·离娄下)——主语“谏(言)”正是要被执行和被听从的。

④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庄子)——从前,周的大臣龙逢被斩,商纣王的叔父比干被剖心,(被逼自杀的)伍子胥(尸体)被扔到江里泡烂。

(二)有标志的被动句——用各种表示被动的词语来显示被动意义。

例如:1.用“於”(于、乎)字引出动作的主动者①郤克伤於矢,流血及屨。

(左传·成公二年)——被箭射伤。

②东敗於齐,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孟子·梁惠王上)——在东面被齐国打败,长子也死在那次战争中;西面又被秦国抢占去了七百里的土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

2.用“为”字表被动,例如: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父母族人,都被杀死。

注意:“为”后面没有出现主动者。

3.汉以后又产生出“为……所”式,例如: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史记·魏公子列传)——我侯赢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了。

②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先动手就控制别人,後动手就被别人控制。

③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敗。

(汉书·霍光传)——征和二年,卫太子被宦官江充败坏。

(江充诬陷太子谋害汉武帝,太子奋起抗争,最后两敗俱伤。

)4.用“见”和“见……於”表被动,例如:①盆成括见杀。

(孟子·尽心下)——盆成括被杀死了。

注意:“见”后没出现主动者。

②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我将长久地被真正的行家笑话。

③(刘波)……后为前将军败,见杀。

(《异苑》卷四)注意:“见”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即从词性说是副词,但实际是表指代作用。

它可以指代说话者自己、说话的对方,甚至也可指代第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