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识之判断句.docx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二、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现代判断句要用判断词“是”,古汉语相反,一般不用,这 是古今汉语判断句最重要的差别,先秦汉语中,有很多“是” 字,很象判断词: ①是吾师也。(左传· 襄31)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从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似乎都可以用判断词“是”的 意思去理解,其实“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此”。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 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襄26)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子张)
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 中的判断词“是”相当: ⑤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公孙丑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 “即”或语气词“维(惟)”。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不是判断词,而 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10)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13)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三国志· 失街亭)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主语+者,谓语。
⑤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 情采) 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判断意味没有带“也”的强。
4.主语,谓语。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 屈贾列传) ⑧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汉献建安十三)
判断意味更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 有人认为是判断词,认为是“为”的较古的形式,其实这种 看法是欠妥当的,“维”“为”上古根本不同音,“维、惟” 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们不仅用 在判断句中,也用在描写句或叙述句中。
古代汉语之判断句

古代汉语之 判断句
▪ 一、句子的分类 ▪ 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
分出的句子种类 是不同的。
▪ 根据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 句、感叹句;
▪ 根据语气还可以把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 定句;
▪ 根据结构的繁简,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 ▪ 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分为判断句(名词
谓语句)、描写句(形容词谓语句)、 叙述句(动词谓语句).
六、“是”字在判断句中 的使用
▪ 先秦汉语中,“是”字是指示代词,作用 和“此”一样,常作主语。如:
▪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 之过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 3、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四、“为”字在判断 句中的使用 p247
是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实义动词,被称作古代汉语 的“万能动词”。甲骨文意为:役象劳作。一般 不看作判断词,只有极个别应看作判断词。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算是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变为,成为 ▪ 至于赵之为赵,赵之子孙侯者:建立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 ▪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作为 ▪ 大家请看教材p202《长沮桀溺耦而耕》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3:表示较复杂内容
▪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战国
策·冯谖客孟尝君》 ▪ 子野之言君子哉。《左传·昭公八年》 ▪
课堂作业
说明下列判断句的结构形式: 1、张骞,汉中人也。 2、秦,虎狼之国。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南冥者,天池也。 5、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12)
第六,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謂語前面加 上否定詞“非”,表示否定判斷。“非”的作用是否定整個謂語, 譯成“不是”,但“非”並不是判斷詞,而是副詞。例如: 《左傳·成公四年》:“楚雖大,非吾族也。” 《論語·憲問》:“管仲非仁者與?” 《戰國策·趙策》:“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表示否定判斷的主謂詞組“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作動詞“知” 的賓語)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5)
(三) “„„者,„„”式 這種形式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例如: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 資。” 《史記·張儀列傳》:“陳軫者,遊說之士。”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記·項羽本紀》:“陳嬰者,故東陽令使。” 晁錯《論貴粟疏》:“粟者,民之所種。”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6)
(四) “„„,„„”式 這種形式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例如: 《史記·孟軻荀卿列傳》:“荀卿,趙人。” 《史記·孝文本紀》:“農,天下之本。” 《漢書·文帝紀》:“朕,高皇帝側室之子。” 《詩·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Hale Waihona Puke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3)
一、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及其變體 古代漢語典型的判斷句,是不用判斷詞的。 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四種: (一)“„„者,„„也”式 這種格式中的“者”是輔助性代詞,它的作用是復指前面的名 詞主語;“也”是語氣詞,其作用是幫助判斷,“也”前是直接作 謂語的名詞、名詞性詞語或代詞。例如: 《莊子·逍遙遊》:“南冥者,天池也。” 《戰國策·趙策》:“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 人也,字叔。” 《史記·項羽本紀》:“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有時,判斷句的主語是“者”字結構,如《孟子·離婁下》: “追我者,誰也?”
第11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三)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 1、乃、即、则:副词,加强判断。 副词,加强判断。 、 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如:①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 项羽本纪)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 2、为: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 如: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夫 ?(论语 子路从而后) 论语子路从而后 子?(论语 子路从而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论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非: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不”。如: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 魏策) 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 魏策
4、先秦时代,“是”字一般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 、先秦时代, 字一般是指示代词, 语。 表判断的演变过程可通过以下例句来分析: “是”表判断的演变过程可通过以下例句来分析: ①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 天论) 。(荀子 天论 [“是”复指主语 是 复指主语]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战国策 魏策三) ②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 魏策三) [“是”前有短主语,指代性减弱,“也”还在。] 还在。 是 前有短主语,指代性减弱, 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刺客列传) 。(史记 刺客列传 [“是”前另有代词主语,还有副词,表判断,不表指代, 是 前另有代词主语,还有副词,表判断,不表指代, 但 未脱落。 “也”未脱落。] ④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 封禅书 。(史记 封禅书) [“是”前有主语,还有副词。句尾“也”脱落,完全表判 脱落, 是 前有主语,还有副词。句尾“ 断] “是”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①谓语后“也”脱落;②受 是 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 谓语后“ 脱落; 副词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古汉语中有哪些判断⽅式?(⼆)古代不同的判断句内涵是否相同?(三)古代的判断句句⼦成分如何分析?(四)判断词“是”字溯源。
(⼀)古汉语中有哪些判断⽅式?A类:“……者,……也”及其变式【主语——判断谓语】(1)南溟者,天池也。
《庄⼦》(2)陈胜者,阳城⼈也。
《史记》(3)楚,⼤国也。
(4)南阳刘⼦骥,⾼尚⼠也。
(5)虎者,戾⾍。
(6)天下者,⾼祖天下。
(7)荀卿,赵⼈。
(8)刘备,天下枭雄。
B类:〖⽤副词表判断〗【主语——状语——判断谓语】(9)吾乃梁⼈也。
(辩⽩语⽓)(10)当⽴者乃公⼦扶苏。
(同上)(11)梁⽗即楚将项燕。
《史记》(肯定判断语⽓)(12)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就是)(13)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孙也。
(也是)(14)⾐必⽂采,⾷必粱⾁。
(突出肯定)(15)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也。
《墨⼦》(强调范围)C类:⽤动词“为”表判断。
【主语——谓语——宾语】(17)项燕为楚将。
《史记》(18)是当为河伯妇。
《史记》(19)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20)夫执御者为谁?《论语》(四)“是”字溯源:先秦“是”字主要⽤为指⽰代词,少量作判断词使⽤。
(1)是鲁孔丘与?⽈:是也。
(2)吾不能早⽤⼦,今急⽽⽤之,是寡⼈之过也。
《战国策》(3)取之⽽燕民悦,则取之;古之⼈有⾏之者,武王是也。
(4)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5)此是何种也?《韩⾮⼦·外储说左上》(6)襄⼦⽈:“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桃花源记》(五)判断句的⼏种特殊格式(1)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战国策》(2)良庖岁更⼑,割也;族庖⽉更⼑,折也。
《庄⼦》(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在⽿。
《史记》【以上解释原因】(4)千⾦,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
《战国策》(5)夫战,勇⽓也。
《左传》(6)⼈有亡鈇者,意其邻⼈之⼦。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古汉语中有哪些判断方式?(二)古代不同的判断句内涵是否相同?(三)古代的判断句句子成分如何分析?(四)判断词“是”字溯源。
(一)古汉语中有哪些判断方式?A类:“……者,……也”及其变式【主语——判断谓语】(1)南溟者,天池也。
《庄子》(2)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3)楚,大国也。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5)虎者,戾虫。
(6)天下者,高祖天下。
(7)荀卿,赵人。
(8)刘备,天下枭雄。
B类:〖用副词表判断〗【主语——状语——判断谓语】(9)吾乃梁人也。
(辩白语气)(10)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同上)(11)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肯定判断语气)(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13)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也是)(14)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突出肯定)(15)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
《墨子》(强调范围)C类:用动词“为”表判断。
【主语——谓语——宾语】(17)项燕为楚将。
《史记》(18)是当为河伯妇。
《史记》(19)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20)夫执御者为谁?《论语》(四)“是”字溯源:先秦“是”字主要用为指示代词,少量作判断词使用。
(1)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用之,是寡人之过也。
《战国策》(3)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4)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5)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6)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五)判断句的几种特殊格式(1)持其踵而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战国策》(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耳。
《史记》【以上解释原因】(4)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
《战国策》(5)夫战,勇气也。
《左传》(6)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人之子。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第1节 古汉语的判断句

但這種判斷句在上古很少見,甚至有人(比 如王力)懷疑《史記》裏的“是”爲後人 所改動。 在文言文中,“是”字作判斷詞的句式始終 沒被普遍採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 言文中的判斷句,絕大多數仍然採用先秦 的形式。如: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柳宗元 《封建論》) 然則變化無窮者,地利也。(顧祖禹《讀史 方輿紀要· 總敘》) 例一的“是不得已也”就是“此不得已也”, “是”爲指示代詞,複指句子的主語“殷、 周 之 不 革 ” ;例 二是典 型的 先 秦 判 斷 句 “……者……也”式,不用“是”字。
一、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特點 和現代漢語判斷句相比,古漢語判斷句有其 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古代漢語的判斷句不用判斷詞。
現代漢語判斷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一般要用判 斷詞“是”來聯繫,並幫助表示判斷,否定 判斷就在是的前面加上否定副詞“不”。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尤其是秦漢以前,不用判 斷詞,是由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作謂語, 在判斷句的主語後面加語氣助詞“者”謂語 後面加語氣助詞“也”幫助判斷。如:
“是”的這種復指主語的用法還有: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歟? (《論語· 季氏》)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 所惡也。(《論語· 里仁》)
應該註意的是: 現代漢語的判斷詞“是”正是由這種複指前 文的指示代詞“是”發展來的。它的複指 的作用逐漸減弱,而幫助判斷的作用逐漸 加強,於是由指示代詞轉化爲判斷詞。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 )忠之屬也。”(《左傳· 曹劌論戰》) 虎見之,( )龐然大物也,以爲神。 (柳宗元《黔之驢》) 問何故,對曰:“( )翳桑之餓人也。” (《左傳· 晉靈公不君》)
四、與判斷句有關的幾個詞 1、“是” 古漢語中“是”的出現頻率很高,但它並不 就是判斷詞,尤其在先秦的時候,一般是 指示代詞,作用和“此”一樣,常用來作 判斷句的主語和謂語。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

维
“维(惟)”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 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 但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起 的是引出谓语的作用。如: 尔惟旧人。(《尚书· 大诰》) 这种有“维”的语句,许多情况下主语与 谓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如: 百工维时。(《尚书· 皋陶谟》) 蚩尤惟始作乱。(《尚书· 吕刑》)
⑥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同上) ⑦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 《战国 策· 赵策三· 秦攻赵于长平》 ⑧夫轸,天下之辩士也。 《战国策· 秦第一· 陈轸 去楚之秦》 ⑨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 《战 国策· 燕策二·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 齐》 ⑩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 乘,显使也。” 《战国策· 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 ⑾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榖 梁传· 僖公二 年》 ⑿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 《左传· 成公二年》 ⒀子良;郑之良也;师叔,楚之崇也。 《左 传· 宣公十二年》
主語+謂語+也
3、“……也”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加“也”。例如: ①制,岩邑也。 《左传· 隐公元年》 ②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 宣公二年》 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 僖公四年》 ④龙,德而隐者也。 《周易· 乾第一》 ⑤臣之子,皆下才也。 《列子· 说符》
随堂练习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论语· 为政》 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左传· 僖公三十年》 ④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 子· 天论》
⑤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左传· 宣公二 年》 ⑥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 “为子丘。” 《论语· 微子》 ⑦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 由。” (同上) 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 语· 子张》 ⑨是乃狼也,其可畜手? 《左传· 宣公四年》 ⑩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 之。 《史 记· 魏公子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常识之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常用句式。
其特点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
也就是说,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主体结构往往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主语,后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
翻译时一般译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不是什么”。
判断的标准是翻译中是否有判断词“是”或“不是”。
一、判断句常用形式
1.用“者”或“也”表示肯定的判断。
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该句是用“……者,……也”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
②陈轸者,游说之士。
该句是用“……者,……”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陈轸,是游说的人。
”
③此晋国之宝也。
该句是用“……也”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这是晋国的宝物。
”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该句是用“……,……者也”的形式表示判断,可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
2.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余本非文人画士。
该句是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可译为:“我原本不是文人画士。
”
3.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该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翻译时,可根据语意的需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直接补出“是”作判断,可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
二、判断句常见错误
1.“者”或“也”的形式虽为判断句常见的形式,但并非一用“者”“也”就是判断句。
例如:
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这两句都不是判断句,①句中的“者”可译为“……的人”,②句中的“者”可译为“……的原因”。
2.副词“乃”“则”“即”“皆”等有时也表判断,但这种情况一般较少见。
如果是判断句,句中有“者”或“也”,则“者”“也”表判断;如果句中没有“者”或“也”,而翻译时又必须译出“是”或“不是”,则用副词来表判断。
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该句是判断句,但表判断的是句末的“也”,句中的“则”是为了加强语气,可译为“就”。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该句不是判断句,“乃入见”可译为“于是入朝拜见”,译文中没有出现表判断的“是”或“不是”。
③贱即买,贵即卖。
该句不是判断句,可译为“发现价格低了就买,发现价格高了就卖”,译文中没有出现表判断的“是”或“不是”。
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该句是判断句,可译为“应当立为大王的人是公子扶苏”,其中“乃”表判断,译为“就是”或“是”。
3.有些动词“为”“是”也表判断,但一般不常见。
其中“是”表判断时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为”表判断时要注意和用作动词的“为”的区别。
例如:
①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
该句不是判断句,其中的“为”可译为“作为”。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该句是判断句,但表判断的是句末的“也”,句中的“是”是代词,译为“这”。
③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该句是判断句,表判断的词是“为”。
④枯体即是荣体。
该句是判断句,表判断的词是“是”。
作者:尹杰,王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