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一常识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_音韵学常识解读

古代汉语_音韵学常识解读

·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全 名《大宋重修广韵》,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1008)陈彭年, 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 》、《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广韵》 是宋 代的官韵, 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 是研 究汉语古音特别是中古音的重要材料。
第四节 四声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四声: 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 声、去声;而在古代汉语中的四声,通常 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 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 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以北京话为例,说明“平分阴阳,入派三 声”的规律。( 苏大)
作藩《音韵学教程》
安顺《音韵学通论》
《汉字文化》, 2001年第2期
·(2)“娘日二纽归泥” “娘日二纽归泥”这个结论是章太炎提出 来 的。意思是说中古汉语的“娘”母和“日”母 在上古汉语中是没有的, 它们在上古归入 “ 泥”母。
· 古无轻唇音 (北师) · 娘日归泥(北师) · 古无舌上音(北师)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韵母
· 韵母: 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 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 韵: 把主元音、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 单位,也称韵部。 · 凡属同一韵部的字,其韵腹、韵尾相同,有无韵 头或韵头是否相同不论。 · 韵类: 是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韵类不仅要 区别韵头,而且要区别声调,所以韵阳声韵 (南京师大) · 把先秦三十韵部按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分类
(南师大) · 上古音 韵脚 韵 · 默写王力上古三十韵部。(苏大 2006) · 阳阳对转(北师)
· 写出黄侃古韵二十八部的名称, 并按阴阳入三类 分类。(北师)
· 按韵尾的不同写出王力三十韵部的阳声韵。(苏 大)
· 举例说明王力三十韵部中相配的阴声韵、阳声韵、 入声韵在语音上的差异。 (苏大)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的历法1、年和岁2、月3、晦、朔、望、胐、弦4、日、时、刻、分、秒5、四时、节、候6、盈缩、定朔定气、闰月、岁差干支纪历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以六十为一周期。

干支纪历分纪年和纪日。

古代的官职1、官吏的选拔制度夏、商到西周: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养士、对策或献策、军功入仕(“任人惟贤,因功受禄”)察举又叫荐举,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做法。

任子制度是指勋臣子弟依靠父兄的官秩和功劳而被保任为官。

东汉后期:察举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隋代到清末:科举制2、中央官制秦代: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廷尉、典客、治粟内史;中尉将做少府,大夫,郎。

汉代: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九卿:太常、光禄勋、中大夫令、太仆、宗正、少府;大理、大行令(大鸿胪)、大农令(大司农);执金吾,大匠,大夫,郎;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常侍、给事中。

3、地方官制秦代:郡(郡守、尉、监御史)县(县令或县长)制汉代:郡(太守、督邮)、国(相);州或部(刺史/牧、司隶校尉)隋代:废郡,只存州县两级唐代:州(刺史)/郡(太守)、县;道(黜陟使)、镇(节度使)宋代:州(知州)县(知县);路(转运使)元代:行中书省;县(县尹)明: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县(知县);巡抚、总督清:省、道、府(知府)、州(知州)、县(知县)4、品阶勋爵品:古代把职事官分为若干等级,称为“品”阶:古代给只有虚职的官员分的等级勋:古代酬赏军攻的称号,亦分等级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十八)古书的注解一、古注概述古代人对书中的字词句段和篇章的解释,叫古书的注释。

主要可以分为传、笺、章句、集解、疏五类。

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

古代汉语常识

古代汉语常识

古代汉语常识(一)(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查检字音和字义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式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音序法)⑴汉字拼音。

现在通行的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⑵注意字母。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按照注意字母的顺序排列。

⑶平上去入、一百零六韵。

在古代,也按平上去入四声、一百零六韵(平水韵)排列的。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这就是所谓的部首检字法,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例如,“口”部是三画,排在“木”部(四画)之前;同在“口”部,“吹”字四画(部首笔画不算),排在“味”字五画之前。

第一部用部首检字法的字典是《说文解字》。

3、按号码排列(注意繁简字变换)流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一般是方形,都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分为十种,用0至9是个号码来代表。

四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是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每字得四码P654、按义编排《尔雅》十九篇即按义编排。

如“兄”,“弟”在“宗族”中查。

“间”(秦汉以前没有此字),jiān、jiàn、xián•《新华字典》目前最常见的字典。

它收字(包括繁体字、异体字)在一万个以上。

⑴適當的收了一些古書中的常用字⑵在有些字的义项中也收了一些古代的用法⑶还收了少数古汉语中特有的双音词(又称复音词)•《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记录普通话语汇的中型词典。

它对所收的一万多单字,注音比较准确,释义比较情当,并收了一些古字古义,对初学古汉语的读者,是很有帮助的。

•《古汉语常用字典》收字3700多个,2000多个双音词,按汉语拼音排序,收的是常用字,注意词义的辨析。

•《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其收字四万七千多个(47035)。

这本字典按部首排列,全书共分214个部首。

这些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标分的十二集中,没记又分为上、中、下三卷。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摘要:一、古汉语的起源与演变1.古汉语的起源2.古汉语的发展与演变二、古汉语的语音特点1.声母2.韵母3.声调三、古汉语的语法特点1.词序2.助词和介词3.量词和代词四、古汉语的词汇特点1.单音节词2.词义的变化3.成语和典故五、古汉语的文化影响1.诗词歌赋2.经典著作3.汉字书法正文:古汉语,又称为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口语,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古汉语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汉语的起源与演变可以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资料追溯到。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汉语逐渐分为两大部分:文言文和白话文。

文言文主要用于书面表达,包括文学作品、历史记载、哲学著作等;白话文则是口语的记录,如小说、话本等。

文言文与白话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古汉语的发展。

古汉语的语音特点是其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在声母方面,古汉语有三十六字母,包括双唇音、齿龈音、硬腭音、软腭音等。

韵母方面,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

古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序、助词和介词、量词和代词等方面。

在词序方面,古汉语常常调整词序以突出句子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

助词和介词方面,古汉语助词丰富,介词多用于表示时间、空间等关系。

量词和代词方面,古汉语量词较为丰富,代词有多种形式,如人称代词、疑问代词等。

古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单音节词、词义的变化和成语典故等方面。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许多现代多音节词在古汉语中为一个单音节词。

词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词多义、异义词、同义词等方面。

成语典故是古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语和典故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

古汉语在文化方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在诗词歌赋方面,古汉语的音韵和修辞手法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

在经典著作方面,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著作多采用古汉语书写,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文献。

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1

古代汉语1的六书的名称和次序。

许慎以为六书是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托其事,令长是也。

2、(1)①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之法,它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成分的纯粹的表意字,指事、象形、会意;一类是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②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2)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往往作为汉字的部首来写,部首是表意的主体,多指名词。

(3)指事绝大部分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

(4)形声字是由义符和音符两个部分组成的:义符表示字的意义,音符表示字的读音。

三、字典辞书1、(1)汉语字典辞书的主要编排方式: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划排列、按编码排列。

(2)字典辞书的主要注音方式有字母、直音和反切。

2、《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延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基础上编成的。

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

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笔划少的部首排列在前面,同部首的字再按笔划数目排列,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

如果这个字又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

此书对字的注音和释义主要是引用前人的意见很少有编者自己的见解。

它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外,一般还引用古注,这对我们查阅字的古音古义,无疑是有帮助的。

王引之的《字典考证》纠正了它的引书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韵订误》又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共八类五千九百多条。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一、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

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这本字典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以笔画为序,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注音后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其注音采用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释义则罗列旧说、排列古注、分别义项、引例为证。

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对其错误进行纠正,是查阅《康熙字典》时的重要参考著作。

3、《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按照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4、《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采用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5、《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采用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先解释单字的字义,其次再解释复音词或词组的意义和用法。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内容:
1. 儒家文化:古代中国的主要文化流派之一,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孝道、仁爱、礼节等价值观。

2. 道家文化:古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流派之一,主张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修身养性、天人合一。

3. 法家文化:古代中国的主要政治思想流派之一,主张法治、重视法律权威,强调效率和严格执行法律。

4. 诗词与文学:古代汉语文学以诗词为主要形式,有诸子百家、史书等各种文学流派,代表作品包括《诗经》、《离骚》等。

5. 历史事件:古代汉语文化中涉及众多历史事件,如封建王朝的更替、社会发展的变迁,例如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起等。

6. 书法与绘画:古代中国书法与绘画被视为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着重于笔墨的技法与意境的表达。

7. 传统节日:古代汉语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反映着中国人民的信仰与价值观。

8. 宗教信仰:古代汉语文化中涉及众多宗教信仰,如儒教、道教、佛教等,每一种宗教都有特定的信仰体系和仪式。

这些都是古汉语文化的一个简要概述,实际上古汉语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古代汉语的常识

古代汉语的常识
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赋可以分为骚赋、古赋、骈赋、文赋。
骚赋:指的是模拟《楚词》而写的一种赋。汉初的骚赋是楚词转变成赋的开端。
古赋:指的是骚赋以外的汉赋,一般采用问答体的形式。
骈赋:主要指六朝赋,他是有古赋发展而来的。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赋的铺陈夸张的特色。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方面,也摆脱骈偶平仄的桎梏,在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体例: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笺云后面的注是郑笺。圆圈之后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一书所收汉魏以来各家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的体例是先举出所疏经文或注文开头和结尾的两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再疏解。疏的内容一般很长。
注解术语:
曰,为,谓之: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作用:1、释义2、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差别。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名称,只带直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骈体文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一、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二、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三、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類型
舉例
讀音
假借字 (本字與假借字)
古今字 (古字與今字)
異體字 (本體與異體)
早→蚤 莫→暮 泪→淚
相同或相近 相同或相近
相同
意義 无关 相同 相同
形體 不同 不同 不同
用字的時代 同时代用字 不同时代用字 同时代用字
假借字
(一)本无其字的通假字 ※ 為本字另造新字
例字
假借义
本義
莫 否定性無定代詞 然 代詞或形容詞詞尾 其 代詞或語氣詞 乎 疑問語氣詞 午 十二支的第七位 ※ 兼有表本義與假借義兩種功能。
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的識別: 使動是“使賓語怎樣樣”,是客觀的結果;而意動則“認為賓語怎麼樣”或“把賓語當 作什麼”,多是主觀的看法或觀念。 1. 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從斫而小之,則王怒。 2.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
3.
形容詞的意動用 法
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 語具有認為賓語怎麼樣或 把賓語看作什麼的意思。
俗。 2. 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 3. 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 4. 帝壯超節。皇帝認為班超的氣節
壯烈。
(王)名詞的活用 類型
說明
1.
名詞用作一般動 詞
這種情況相當普遍。
例子
1. 踵門而告文公。 2. 範增數目項王。 3. 狐死首丘,代馬而風。
2.
名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主濁 使它所帶的賓語具有該形 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 態。
1. 宣子說,乃輕幣。 2. 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 3.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 食。 4. 彊本而節用, 則天下不能貧。
3.
韋→圍
須→鬚
6. 古字用於表示它的引申義,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
益→溢 景→影 丞→拯 原→源
7. 古字用於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引申義造今字:
取→娶 解→懈 家→嫁 士→仕
告→誥
支→肢
道→導
8. 古字用於表示本字,又為它的假借義→途
厭→饜
異體字
異體字:是指讀音相同,意義相同,而形體不同的文字。
煙→烟 譌→訛 (以上聲符不同)
蹟→迹 村→邨 剩→賸 猿→猨 (以上形符聲符都不同)
和→咊 鞍→鞌 羣→群 裏→裡 雜→襍 (以上相對位置不同)
螡→蚊 靁 →雷 纍→累 曐→星 (以上或省形或省聲)
第八節 古代漢語被動意義的表達方式 (一)語義上表示被動的句子
(二)古代漢語被動句式的類型有哪些?
其→箕 采→採 員→圓 韋→圍 取→娶 昏→婚
州→洲
2. 有些是古字改變形符成為今字:
說→悅 赴→訃 斂→殮
沒→歿
振→賑
張→脹
3. 有些是古字略加變形成為今字:
母→毋 不→丕 大→太
閒→間
陳→陣
4. 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
亡→無 伯→霸 鄦→許
辠→罪
5. 古字假借為其他用途,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
隊→墜 段→鍛 匡→筐 或→域
式。
介賓結構作狀語。
3. “見”字句
“見+及物動詞”的被動句 1. 人皆以見侮為辱。
式。
2.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4.
“ 為……所…… ”字句
“為(介詞)+名詞(施 事)+所+及物動詞”的被 動句式。
1. 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 2. 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 “已:副詞做狀語;為胡:介賓結 構做狀語“
昏暮 燃燒 畚箕 呼叫 擣臼的棒槌
表本義的後 起字 暮 燃 箕 呼 杵
例字
假借义
本義
之 代詞或連詞
動詞往,如“自楚之滕”
夫 指示代詞
男子,如“匹夫匹婦”
烏 疑問代詞,如“烏有此事也”
烏名,如“愛屋及烏”
汝 第二人稱代詞
水名
則 連詞
法則,效法,如“以身作則”
※ 為假借字另造新字(假借字與後起本字的關係,是古今字的關係)
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的意動用法,就是把 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 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 事物。
1. 友風而子雨。 2. 孟嘗君客我。 3. 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 禮,而夷之;進於中國,而中國 之。
表示處所
1.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 之。 2. 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王。
表示行為的工具或依據
1. 有的是文字結構類型的不同:前一字都是會意字,後一字都是形聲字,加点古书使用频率高
泪→淚 看→ 嵩→崧 埜→野 羴→羶
2. 有的同是会意字,但成分不同:
明→朙 棄 →弃
3. 有的同是形声字而成分或位置不同,这种情况最多:
遍→徧 綫→線
歌→謌 啼→嗁
杯→盃 勳→勛
睹→覩 蜨→蝶
溪→谿 (以上形符不同)
第十節 古代漢語詞類活用 (一)什麼叫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尤其是上古漢語裡,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表達習慣而靈活運用,在 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基本功能。
(二)詞類活用有哪些類型? 用於一般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
(三)動詞的活用
類型
說明
例子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
1.
不及物動詞的使 動用法
例字
本義
假借義
為假借義造 的後起本字
辟 刑法
避開

戚 一種斧鐵類武器
憂愁

烏 烏鴉
感嘆詞“嗚呼”

采 採摘
文彩,色彩

(二)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早→蚤 飛→蜚 叛→畔 拒→距
伸→信 修→脩
疲→罷 偶→耦
尿→溺 寤→牾
古今字
古今字: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1. 有些是古字加上形符成為今字:
常用於復指賓語的代詞有 “之”“是”
1. 吾以子為異之問, 曾由與求 之問。
2. 君亡之不恤,而羣臣是憂。
4.
代詞“是”作賓語有時不需要復指就可以置 1. 君子是則是效。
於動詞之前。
2.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在介賓結構,“是以”“是用”中,代詞 5. “是”也是前置賓語。
1. 是以腸一日而九迴。 2.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是以”等於“以是”,“是用” 等於“用是”,都是“因此的意 思。
1. 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 2. 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 3. 失期,法皆斬。
4. 名詞用作狀語 表示對人的態度
1. 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 奴虜使之。 “把秦軍當作奴仆俘虜那樣使喚” 2. 倡優畜之。 “當作樂人、伶人那樣的畜養”
表示比喻,這往往是形容 某些動作行為的方式。
1. 射之,豕人立而啼。 2.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3.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
被動句式的類型
說明
例子
1. “於”字句
1. 兵破於陳涉,地奪於劉氏者,何
“及物動詞+於(介詞)+ 名詞(施事者)”的句式
也? 2. 郄克傷於矢,流血及屨。 介賓結構作補語,翻譯時放在謂語
前面。
2. “為”字句
“為(介詞)+名詞(施事 1. 必為新聖笑矣。
者)+及物動詞”的被動句 2. 今為赤帝子斬之。
2. 君何患焉? 3. 曰:“奚冠?”曰:“冠素。” 4. 沛公安在?
5.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2.
否定句中代詞賓 語前置
在否定句裡,指示代詞或 人稱代詞作賓語時,一般 要前置。
1. 日有逝矣,歲不我與? 2. 臣未之聞也。 3.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4.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
3.
用代詞復指的賓 語前置
(四)形容詞的活用
類型
說明
例子
1.
形容詞用作一般 動詞
形容詞充當為謂語的句子 在一般情況下是描寫句。
1. 益烈山澤而焚之。“放大火燒” 2. 楚左尹項伯者,素善留侯張良。 “與……友好”
2.
形容詞的使動用 法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主濁 使它所帶的賓語具有該形 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 態。
1. 宣子說,乃輕幣。 2. 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 3.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 食。 4. 彊本而節用, 則天下不能貧。
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 的意思。 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 ,如果帶上賓語時,一般
1. 莊公寤生,驚姜氏。 2. 項伯殺人,臣活之。 3. 養備而動時,則天下不能病。
是用動使動。
2.
及物動詞的意動 用法
及物動詞本來就帶賓語, 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動沒有 區別;區別在於意義上。
1.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2. 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5. “被”字句
“被(介詞)+名詞(施事 1. 臣被尚書召問。
者)+及物動詞”的被動句 2. 亮子被蘇峻害。
式。
被尚書:介賓結構做狀語。
第九節 古代漢語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一)賓語的位置
古代漢語賓語前置類型
說明
例子
1. 吾誰欺,欺天乎?
1.
疑問句中疑問代 詞賓語前置
疑問代詞:誰、孰、何、 奚、曷、安 疑問語氣詞:乎、邪、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