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3·1·4“者”“也”均不用的判断句,其结构形式为“……,……”,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这种形式只是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因此读这种句子,在主语后总有或大或小的停顿,再重读谓语来表示断定。
在文言文中,以“……者,……也”和“……,……也”的形式多见,有人说这两种是判断句的标志,这一提法不够准确。因为判断句不只是这两种形式,而这两种形式也并不都是判断句,如:
2·3语气助词常参与其中。判断句常常在主语后面用语气助词“者”字表示提示,在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字煞句。主语是“者”字短语的,“者”字不是语气助词,而是代词,是主语的一部分,从表达效果看,也有提示的作用。“者”“也”的使用相当灵活,有同时使用,有只用“者”字的,有只用“也”字的,有“者”“也”都不用的,还有在平行的两个判断句之后用一个“也”字的。如:
这种形式的判断句,主语后常有一个停顿,用来代替“者”,“也”在此同样起加强语气作用。
3·1·3有“者”无“也”,其结构形式为“……者,……”,如:
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这种形式的判断句使用的极少,“者”仍然是起提顿作用,常用于判断人物身份、籍贯,事物的性质、特点等。
这类判断句中的“乃、即、则、亦”有肯定语气,但肯定语气又不是特别强。
3·2·2谓语前加上“必、固、诚、真”等表示的语气更加肯定的判断句,如: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游黄山记》)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二、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现代判断句要用判断词“是”,古汉语相反,一般不用,这 是古今汉语判断句最重要的差别,先秦汉语中,有很多“是” 字,很象判断词: ①是吾师也。(左传· 襄31)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从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似乎都可以用判断词“是”的 意思去理解,其实“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此”。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 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襄26)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子张)

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 中的判断词“是”相当: ⑤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公孙丑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 “即”或语气词“维(惟)”。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不是判断词,而 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10)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13)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三国志· 失街亭)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主语+者,谓语。
⑤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 情采) 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判断意味没有带“也”的强。

4.主语,谓语。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 屈贾列传) ⑧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汉献建安十三)


判断意味更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 有人认为是判断词,认为是“为”的较古的形式,其实这种 看法是欠妥当的,“维”“为”上古根本不同音,“维、惟” 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们不仅用 在判断句中,也用在描写句或叙述句中。

古代汉语: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
(1)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二)因果判断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了因果关系复句的内容,主语说明事情的结果,谓语说明产生的原因。 翻译时应加上“是因为”。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4)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判断句谓语前,出现的“即、皆、必、则、维、乃、素”等,都
是副词,用来修饰判断谓语,虽然可以按照“是”来翻译,但不能认
定为判断词。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身非木石。《报任安书》 (4)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乃”“即” 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 中的“就”完全相同。
汉语基础课题组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情况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
定判断的句子,表示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从形式上看,判断句
的主语和谓语一般都是名词性成分。
(1)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是皆秦之罪也。《苏秦以连横说秦》 这里的:“是”为指示代词。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判断动词“是”,例“我是中国人”。 古汉语判断句则不用判断动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 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是表示归类、等同是判断句中常见的语义关系,表示比喻也可以归入这种 类型。 二是还常用来解释原因,这样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常要加进跟说明原因有关 的词语,而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是”。 三是用来对有关的事实加以评议,这种句子的主语是评议的对象,谓语则是 评议的内容。

11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1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4.主语+谓语 .主语+ 天下之本。( 史记孝文本纪 。(《 孝文本纪》 农,天下之本。(《史记 孝文本纪》) 贾生,洛阳之少年。( 贾谊论》 。(《 贾生,洛阳之少年。(《贾谊论》) 5.主语+副+谓语(也) 谓语( .主语+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 秋水》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 秋水》) 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 。(《 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 。(《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6.主语+为+宾语(谓语由“为”构成的动宾结 宾语(谓语由“ .主语+ 构) 桀溺曰: 子为谁? 论语微子 微子》 桀溺曰:“子为谁?”(《论语 微子》)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叙述句)颖考叔为( 颖谷封人。 项羽本纪》 (叙述句)颖考叔为(作)颖谷封人。《项羽本纪》
(三)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 1、乃、即、则:副词,加强判断。 副词,加强判断。 、 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如:①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 项羽本纪)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 2、为: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 如: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夫 ?(论语 子路从而后) 论语子路从而后 子?(论语 子路从而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论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非: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不”。如: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 魏策) 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 魏策

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12)
第六,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謂語前面加 上否定詞“非”,表示否定判斷。“非”的作用是否定整個謂語, 譯成“不是”,但“非”並不是判斷詞,而是副詞。例如: 《左傳·成公四年》:“楚雖大,非吾族也。” 《論語·憲問》:“管仲非仁者與?” 《戰國策·趙策》:“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表示否定判斷的主謂詞組“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作動詞“知” 的賓語)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5)
(三) “„„者,„„”式 這種形式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例如: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 資。” 《史記·張儀列傳》:“陳軫者,遊說之士。”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記·項羽本紀》:“陳嬰者,故東陽令使。” 晁錯《論貴粟疏》:“粟者,民之所種。”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6)
(四) “„„,„„”式 這種形式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例如: 《史記·孟軻荀卿列傳》:“荀卿,趙人。” 《史記·孝文本紀》:“農,天下之本。” 《漢書·文帝紀》:“朕,高皇帝側室之子。” 《詩·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Hale Waihona Puke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3)
一、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及其變體 古代漢語典型的判斷句,是不用判斷詞的。 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四種: (一)“„„者,„„也”式 這種格式中的“者”是輔助性代詞,它的作用是復指前面的名 詞主語;“也”是語氣詞,其作用是幫助判斷,“也”前是直接作 謂語的名詞、名詞性詞語或代詞。例如: 《莊子·逍遙遊》:“南冥者,天池也。” 《戰國策·趙策》:“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 人也,字叔。” 《史記·項羽本紀》:“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有時,判斷句的主語是“者”字結構,如《孟子·離婁下》: “追我者,誰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形式如下:一、肯定形式:1、不用判断词,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也)例如:王,人君也;斶chu51四声,人臣也。

《战国策·齐策四》严斶面折齐宣王2、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者,——也。

)如: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冥:古义黑,五行中以黑代水,故本义水。

)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3、有时候“也”字可不用(——者)如: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者”“也”都不用。

如: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二、否定形式: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非——也)例: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

《韩非子》(官:职责。

败:社会的败坏风气。

韩非子引孔子讲学)三、省略形式:“也”字必不可少判断句的主语句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应承上文而省略。

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字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论语》四、附加形式: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和“即”或语气词“维”和“惟”例如:是乃狼也。

《左传》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我马维骐。

《诗经》尔惟旧人。

《尚书》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传》问题:乃、即、和维、惟的异同同:1、都不是判断词2、都可以加在谓语前面3、还常常和副词非结合起来使用异:1、经常出现的时间不同:加乃、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用的较多。

加维、惟的先秦常见,后代不多见。

2、词性不同:乃、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因此出现了判断动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是、即是,作用和“非”相近都是加在判断句谓语前的副词。

维、惟是放在句中的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在文言文学习中,文言句式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在中高考中,文言文句式是必考项,尽管讲解的无数遍,但遇到具体问题还是会出现各种错误。

文言文句式,也叫特殊句式,在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主要分: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前三种句式相对简单,后一种倒装句比较难。

今天我们先来讲解一下文言文判断句的五种形式。

一、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

有以下四种形式:1.“……者,……”表示判断例一:天下者,高祖天下。

——《魏其武安侯列传》翻译: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例二: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淮阴侯列传》翻译:达到象韩信这样的,就是天下无双的国士了。

例三: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翻译:同游的人,有……(略)例四: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翻译:这四个人,分别是……(略)2.“……,……也”表示判断例一: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翻译:作战,靠的是气势。

例二: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

例三: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翻译:我是子瑜(诸葛瑾)的朋友。

例四: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孟子·公孙丑下》翻译:周公(姬旦、周公旦)是弟弟,管叔(姬鲜)是哥哥。

3.“……者,……也”表示判断例一: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翻译:陈胜是阳城人。

例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翻译: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例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例四: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4.“……,……者也”表示判断例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古汉语中有哪些判断⽅式?(⼆)古代不同的判断句内涵是否相同?(三)古代的判断句句⼦成分如何分析?(四)判断词“是”字溯源。

(⼀)古汉语中有哪些判断⽅式?A类:“……者,……也”及其变式【主语——判断谓语】(1)南溟者,天池也。

《庄⼦》(2)陈胜者,阳城⼈也。

《史记》(3)楚,⼤国也。

(4)南阳刘⼦骥,⾼尚⼠也。

(5)虎者,戾⾍。

(6)天下者,⾼祖天下。

(7)荀卿,赵⼈。

(8)刘备,天下枭雄。

B类:〖⽤副词表判断〗【主语——状语——判断谓语】(9)吾乃梁⼈也。

(辩⽩语⽓)(10)当⽴者乃公⼦扶苏。

(同上)(11)梁⽗即楚将项燕。

《史记》(肯定判断语⽓)(12)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就是)(13)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孙也。

(也是)(14)⾐必⽂采,⾷必粱⾁。

(突出肯定)(15)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也。

《墨⼦》(强调范围)C类:⽤动词“为”表判断。

【主语——谓语——宾语】(17)项燕为楚将。

《史记》(18)是当为河伯妇。

《史记》(19)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20)夫执御者为谁?《论语》(四)“是”字溯源:先秦“是”字主要⽤为指⽰代词,少量作判断词使⽤。

(1)是鲁孔丘与?⽈:是也。

(2)吾不能早⽤⼦,今急⽽⽤之,是寡⼈之过也。

《战国策》(3)取之⽽燕民悦,则取之;古之⼈有⾏之者,武王是也。

(4)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5)此是何种也?《韩⾮⼦·外储说左上》(6)襄⼦⽈:“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桃花源记》(五)判断句的⼏种特殊格式(1)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战国策》(2)良庖岁更⼑,割也;族庖⽉更⼑,折也。

《庄⼦》(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在⽿。

《史记》【以上解释原因】(4)千⾦,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

《战国策》(5)夫战,勇⽓也。

《左传》(6)⼈有亡鈇者,意其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渠县职业中专学校张吉轩摘要:古代汉语判断句是文言文中的常用句式之一,判断句的谓语(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主要用来判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同点,但在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判断句;古代汉语判断句;等同关系;类属关系;判断句的活用;语气助词。

一、句子的分类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并且有一个特定语调的语言单位,它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

句子具有表述性的特点。

表,指的是表达客观现实;述,指的是陈述主观意图。

为了研究的需要,人们常按一定的标准对句子进行分类。

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分出的句子的种类是不同的。

1、根据句子的语气可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

如:①他正在开会。

(陈述句)②他在干什么?(疑问句)③你别再赌了。

(祈使句)④你真棒!(感叹句)2、根据表示肯定还是否定可将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定句。

肯定形式有的用“是”,有的不用“是”,有的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否定句一般要用否定副词“不”、“没”、“没有”、“非”等。

如:肯定句: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②你想干什么?③你应该爱惜身体。

否定句:①秋天没有夏天热。

②你不想干什么?③我并非借题发挥。

3、根据句子结构的繁简可以把句子分成单句和复句。

单句的下位句型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如:①他兴高采烈地说着话。

(主谓句)②不准说话!(非主谓句)复句的下位类型有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如:①我们是教师,又是学生。

(联合复句)②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灰心丧气。

(偏正复句)4、在句子的多种分类方法中,按谓语性质的分类是基本的,着眼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可以把句子分为叙述句、描写句和判断句。

叙述句的谓语主要用来叙述主语的动作、行为或变化;描写句的谓语主要用来描写主语的性质和状态;判断句的谓语主要用来判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如:①满天黑云顿时消失了。

(叙述句)②人民的生活富裕得很。

(描写句)③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

(判断句)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作谓语,但我们在识别判断句的时候,不能只看到这一点,应着眼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有的句子的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但不是判断句;有的句子的谓语是谓词或谓词性词组,但它却是判断句。

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描写句)②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判断句)例①谓语“黑质而白章”是名词性偏正词组,但它不是对主语“蛇”进行判断,而是对主语“蛇”加以描写,是说“(蛇)长着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因而该句是描写句,而不是判断句;例②谓语“割”、“折”虽是动词,但不是叙述主语的动作、行为、变化等,而是对导致主语的情况的原因作出判断,所以此句不是叙述句,而是判断句。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一)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1、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事物的同类,主语和谓语所代表的事物一般是不能对换的。

例如: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伤仲永)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例①的谓语“世隶耕”是用来判断主语“金溪民方仲永”的身份,是说金溪方仲永世代属于种庄稼的,而不是属于行医的或其他什么身份;例②谓语“高尚士”对主语“南阳刘子骥”作出判断,意思是“刘子骥是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刘子骥只是众多“高尚士”中的一个。

例③是说主语所代表的人“陈胜”是属于“阳城人”。

这三个句子中的主语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它们的谓语所代表的都是“群体”,“个体”是类属于它的“群体”的。

2、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事物就是谓语表达的事物,主语、谓语对换后,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如:①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①的谓语“范增”是名词,对主语“亚父”作出判断,“范增”和“亚父”是等同关系,意思是“项羽的亚父是范增”或“范增是项羽的亚父”,主语“亚父”和谓语“范增”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

同样,例②~例⑤中的主语所代表的事物和谓语所代表的事物是同一事物,它们交换位置后,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

(二)一般的判断句主语和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等同关系或类属关系,但有的判断句,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以判断句的结构形式表示比喻、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或说明原因等,这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

现分述如下:1、表示比喻,即主语表达的事物在某些方面很像谓语表达的事物。

如: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从逻辑上看,例①中诸葛亮并不是什么卧龙,而是因为他学问高,常自比于管仲、乐毅,隐居在隆中,俟明主而出,又因他住的地方有个卧龙岗,所以时人把他比喻为一条“卧龙”,即隐居的俊杰。

例②中菊不可能是隐士,牡丹也不是富豪,莲更不是什么君子,而是作者依据这三种花的特征,赋予它们象征义,进而分别把它们比作花中的隐士、富豪和君子。

2、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即说话人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却把它压缩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里。

如:①臣本布衣。

(出师表)②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例①中“臣”是诸葛亮自称,“布衣”是用麻、苧、棉等质地的布所制成的衣服。

从字面上看,“诸葛亮”显然不是“布衣”,“布衣”也不是“诸葛亮”。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封建社会有森严的等级制度,连穿衣戴帽都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一般是“官绅衣帛,庶人衣布”。

这样,“布衣”就成了“平民”代称,“臣本布衣”的意思就是“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

例②“夫战,勇气也”也不属于一般的判断句,不能理解为“作战是勇气”,此句其实是在说战争是凭着勇气才能取胜的。

这两个例句是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表达压缩了的较为复杂的内容。

3、古代汉语判断句还有一种常用的灵活用法,就是用带“也”的判断句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后来说明原因。

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庖丁解牛)例①是一个因果复句,在结果分句后面用带“也”的判断句来说明原因。

“吾妻之美我”是主谓词组,与辅助性代词“者”结合,组成“者”字词组,充当表原因的判断句主语。

“私我也”是原因分句的谓语,省略了复指主语“是”。

例②中的“割也”和“折也”是说明“良庖岁更刀”和“族庖月更刀”的原因。

这一例句的意思是,良庖毎年换刀一次,族庖毎月换刀一次,因为他们都不懂牛的生理结构,一是生割,一是硬砍。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分析内容上,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很多相同点,但在形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别。

现代汉语判断句要用判断动词“是”,而古代汉语(特别是先秦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常用语气助词“者”、“也”加强判断,有时也用副词“必、乃、即、亦、诚、皆”等来加强肯定性判断。

古代汉语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格式:⒈“……者,……也”式。

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

这种判断句格式,在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停顿,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煞句,以加强肯定语气。

译成现代汉语时,“者”“也”都不译,直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添上判断动词“是”。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诸葛亮是隐居的俊杰。

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童区寄传)——儿童区寄,是郴州的一个打柴放牛的孩子。

④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唐雎不辱使命)——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最有胆识的人。

⒉“……,……也”式。

这是基本格式的变式之一。

这种格式的判断句,在主语后不用语气词“者”字,只在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字,以加强肯定语气。

译成现代汉语时,不译“也”字,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添上判断动词“是”。

如:①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病)在肌肉里,是用针炙能够治好的。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是一个志趣高尚的人③希世之珍也(工之侨献琴)——(这)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④是岁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⑤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喝醉了能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例⑤⑥须注意,这两句中的“者”都不是语气助词,而是辅助性的代词。

例⑤的“者”是“……的景象”,例⑥的“者”是“……的人”,因而不能把例⑤、例⑥的形式看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者,……也”。

⒊“……,……者也”式。

这种格式主语后无语气助词,谓语后用语气助词“者也”煞尾,加强肯定语气。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是沛公车右的警卫樊哙。

但“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故事两篇)不属于这一格式,因为句中的“者”是代词,应属于“……,……也”式,译为“(晏婴)是齐国很会说话的人”。

⒋“……者,……”式。

在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停顿,谓语后无语气助词,这种格式在古代汉语中较少见。

译文是“者”不译,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添上判断动词“是”。

如:天下者,高祖天下(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⒌“……,……”式。

语气助词都不用的判断句,译文是直接在主谓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如: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七略四库是皇帝家里的书。

②我新鬼(宋定伯捉鬼)——我是一个新鬼。

③作亭者谁?(醉翁亭记)——建造亭子的人是谁?以上三例中,例②和例③的形式须注意,例②中间未断句,不要把它看成偏正词组,误译成“我的新鬼”;例③中“者”字不是语气助词,主语是“者”字词组。

⒍“……,必、(乃、则等)……式。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常用“必、乃、则、亦、悉、诚”等副词加强语气。

虽然它们可以译成“一定是、便是、就是、也是、都是、确实是”,但它们并不是判断动词。

如:①夺项王天下者,和沛公也(鸿门宴)——夺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当立为王的便是公子扶苏。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④鱼,亦我所欲(鱼我所欲)——鱼,也是我所想要的。

⑤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这些都是正直、贤良,能为节义献身的忠臣。

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这确实是关系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⒎“……,是……”式。

用是表示判断,在汉代肯定就有了,只是文人爱仿古,虽然口语中较流行,但书面语言中仍较少。

如:①斯是陋室(陋室铭)——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