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加黑减-原理详解

合集下载

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定义曝光补偿数码相机在拍摄的过程中,如果按下半截快门,液晶屏上就会显示和最终效果图差不多的图片,对焦,曝光一切启动。

这个时候的曝光,正是最终图片的曝光度。

图片如果明显偏亮或偏暗,说明相机的自动测光准确度有较大偏差,要强制进行曝光补偿,不过有的时候,拍摄时显示的亮度与实际拍摄结果有一定出入。

数码相机可以在拍摄后立即浏览画面,此时,可以更加准确地看到拍摄出来的画面的明暗程度,不会再有出入。

如果拍摄结果明显偏亮或偏暗,则要重新拍摄,强制进行曝光补偿。

拍摄环境比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闪光灯无法起作用时,可对曝光进行补偿,适当增加曝光量。

进行曝光补偿的时候,如果照片过暗,要增加EV值,EV值每增加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增加一倍,如果照片过亮,要减小EV值,EV 值每减小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减小一倍。

按照不同相机的补偿间隔可以以1/2(0.5)或1/3(0.3)的单位来调节。

被拍摄的白色物体在照片里看起来是灰色或不够白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简单的说就是“越白越加”,这似乎与曝光的基本原则和习惯是背道而驰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相机的测光往往以中心的主体为偏重,白色的主体会让相机误以为很环境很明亮,因而曝光不足,这也是多数初学者易犯的通病。

由于相机的快门时间或光圈大小是有限的,因此并非总是能达到2EV的调整范围,因此曝光补偿也不是万能的,在过于暗的环境下仍然可能曝光不足,此时要考虑配合闪光灯或增加相机的ISO感光灵敏度来提高画面亮度。

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的曝光补偿范围都是一样的,可以在正负2EV内加、减,但是加减并不是连续的,而是以1/2EV或者1/3EV为间隔跳跃式的。

早期的老式数码相机比如柯达的DC215就是以1/2EV为间隔的,于是有-2.0、-1.5、 -1、-0.5和+0.5、+1、+1.5、+2共8个档次,而目前主流的数码相机分档要更细一些,是以1/3EV为间隔的,于是就有-2.0、 -1.7、-1、-1.0、-0.7、-0.3和+0.3、+0.7、+1.0、+1.3、+1.7、+2.0等共12个级别的补偿值。

亚当斯区域曝光法-网友举例讲解

亚当斯区域曝光法-网友举例讲解

对亚当斯区域曝光理论有兴趣或感觉纳闷的同学进来。

老败给你讲讲,保证和你在别处看到的不一样亚当斯区域曝光理论,如雷贯耳已经n年了。

不知出于啥原因,或许是年轻人对权威的逆反吧,十几年来从未提起兴趣去了解一下。

直到已不再年轻的前几天,Tommy又提起了这个,才决定去了解一下。

Google一搜才发现,这么大名鼎鼎的理论,能找到的中文讲解竟都是些互相抄来抄去、人云亦云的狗屁。

貌似没人能用中文讲清楚,更没人能说出来它在数码时代的今天能有什么指导意义。

中文资料没帮助,看英文的吧。

怎么搜索资料呢?关键词:区域曝光理论, 直译r egional exposure theory,google里还真有个把中国人这样说。

可显然,这中国人发明的,英语里没这一说。

没辙,搜Ansel Adams 吧。

这才知道这个被中国人赋予了这么一个高深名称的理论在英文里叫The Zone System。

其原始的发明人叫Fred Archer(注意不要和Frederick S cott Archer,1813-1857,另一位对摄影术的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Fred Archer 对The Zone System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明了这个0到10区(级)的灰阶(见下面)。

0区是近死黑,几乎全部光线都被吸收。

10区是近死白,几乎全部光线被反射。

其余的区在中间,每区都比前一区光线反射多一倍(翻番),1区与9区相差256倍。

中间的那个第5区光线反射率是18%,叫作中央灰,简称中灰。

Fred Archer另外的贡献是建立了光圈(F)档位系统,并且把光圈档位用这0-10区灰阶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一系统已经成为工业标准沿用至今,被我们每个爱好摄影的人所熟悉。

说到这里,The Zone System的基本概念部分已经讲完。

没啥新鲜玩意嘛!都是摄影理论的入门知识。

亚当斯呢?这关亚当斯什么事呢?没有亚当斯,这套系统就是一个工业标准,普通摄影者并无绝对必要了解这一知识。

《摄影技术》课程标准

《摄影技术》课程标准

《摄影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媒体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是在《设计基础》《图形图像处理》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数字媒体类各专业学生掌握摄影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基本任务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数码摄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数字媒体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媒体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数码摄影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数字媒体类相关职业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数字媒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摄影的基本技巧和操作实践为主线,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将摄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数码摄影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会静物、人像、商业等类型的摄影,初步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

1.掌握照相机的种类,能区分胶片照相机及数码相机;通过阅读摄影器材的说明书,能正确操作摄像设备。

2.熟悉各类照相机型及镜头、附件的组装,根据不同场景,能灵活运用各类曝光模式。

3.掌握快门优先、光圈优先和手动等拍摄模式,能手持或使用三脚架等其他辅助支撑设备完成图片的拍摄。

4.熟悉常见的拍摄景别和角度,掌握基本的摄影构图技巧,能完成人像、风光、新闻、广告等常见的类型摄影,并能运用常见的数码影像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后期处理。

白加黑减

白加黑减

曝光正确是一张好照片的必要条件之一,如何才能做到曝光正确?相机的测光?自己的经验?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
其中有一条法则相信大家都听过,就是“白加黑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画面里白色比较多的时候,要曝光正确就有加补偿;而画面里黑色比较多的时候,要曝光正确就有减补偿。
有人就奇怪了,白色比较多的时候还加?不过曝了?黑色比较多的时候还减?不欠曝了?怎么恰恰相反的呢?但是事实的确就是这么奇怪,不信你可以试试看。
人像照,那么主体是人像(脸),还有背景,这个时候的白加黑减的运用,应该转换为人像(脸)和背景颜色之间的大小和反差关系来确定正补偿还是负补偿。比如一张逆光场景,往往背景会很亮,而脸很暗,那么很多人会说要正补偿,多给脸上打光。但我认为,这个不是完全正确,这个要看情况,一般有2种情况:1.给正补偿。就像大众想的一样,正补偿,但这种情况是有特定条件的,就是一般全身,半身人像,背景的面积远大于人脸部的面积,这个时候(也是大家经常拍摄遇到的场景)才使用正补偿;2.负补偿,这种情况,同样是逆光的情况,但是拍摄人物脸部的大特写,人物脸部的面积远远大于背景的面积,此时人物脸部是暗的,此时给稍许的负补偿,因为整个画面暗部面积远远大于亮部的面积,机器测光值会偏高,我们就给负补偿。
照相机自动曝光表,与反射率为18%的中灰色调基准进行对比并决定照相机光圈与快门的曝光组合。 在平时正常光线照射情况下,照相机都可以正确还原我们所看到的景物。因为在均匀的光线照射下,这些景物的综合反射率接近于18%的灰色调。 如果景物的光反射率超过18%,照相机就认为景物太亮(白)了,就自动减少曝光量,让景物呈现为光反射率为18%的灰色调;反之,景物的光反射率低于18%,照相机就认为景物太暗(黑)了,就自动减少曝光量,让景物呈现为光反射率为18%的灰色调

单反拍照“白加黑减”是什么意思?一分钟看懂

单反拍照“白加黑减”是什么意思?一分钟看懂

单反拍照“白加黑减”是什么意思?一分钟看懂单反拍照的同学肯定经常听到一个名词就是“白加黑减”经常听“白加黑减”,很多摄友其实对这个概念理解都是反的,所以自然拍摄起来就南辕北辙了。

其实白加黑减很简单的一件事。

我们的相机都有测光功能。

测光说白了就是,相机人家有能力,检测到你拍摄的区域里面光线的强弱,然后对于你要求的测光范围进行测光。

比如你用全域测光(评价测光、3D彩色矩阵测光、多重测光),那就是对于整个画面进行测光。

这时候如果你的曝光补偿显示为0EV的话——一般默认在这里。

相机当前的曝光参数——光圈、快门、感光度,就是帮助你拍到一张不亮不暗的照片的参数。

不管你在哪个曝光模式。

用这个参数拍摄整个照片就是0EV的了。

拍到0EV的照片是啥亮度呢?就是不亮不暗中间调。

简单说就是灰色,在纯黑和纯白中间的灰色。

这样一来,你拍摄一张雪景的时候,如果0EV的曝光补偿,你的白雪就变成了灰雪。

因为相机不知道这是白色,以为这里太亮。

对于相机来说唯有拍摄成灰色,才是0EV。

所以拍摄白色场景,你要增加曝光补偿,这就是白加。

相反,如果你拍摄小煤窑的时候,0EV曝光补偿,你的黑煤窑就变灰煤窑了。

因为相机不知道这是黑色,以为这里太暗。

对于相机来说唯有拍成灰色,才是0EV。

所以拍摄黑色场景,你要减曝光补偿,这就是黑减。

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果在雪天拍摄雪的话,用默认曝光这是默认曝光,根本就没有雪的意思。

画面偏白,所以加曝光度加了两档曝光是不是立马觉得顺眼了。

如果拍黑色的时候也同样减曝光,这就是白加黑减了,因为机器测光毕竟是机器,不能有很准确的测光,特别是画面中出现太多的易干扰因素。

你懂了吗?谢谢大家,更新不易,多多关注评论。

摄影基础教程(前期篇)

摄影基础教程(前期篇)
二、曝光和对焦
曝光
二、曝光和对焦
关于长时间曝光:会导致反差增大。 控制反差才能曝光准确。
更无把握的曝光——M档,设置不同曝光组合, 同一画面包围式曝光。
曝光
曝光 曝光方法 半按快门释放按钮锁定测得的曝光值(或M档设置测得曝光值),全按快门释放 按钮进行曝光。 曝光补偿 简称EV,是一种增加或减少曝光值的方式。 原理——相机测得的曝光值,都是一个中性值。 原则——白加黑减(对于数码摄影来说,可以不那么严格)。 目前主流数码相机以1/3EV为间隔,有: -2.0、-1.7、-1、-1.0、-0.7、-0.3和+0.3、+0.7、+1.0、+1.3、+1.7、+2.0
焦平面
二、曝光和对焦
对焦
4.景深、焦平面和锐度
光圈和景深的关系图
二、曝光和对焦
对焦
4.景深、焦平面和锐度
景深、焦平面关系图
二、曝光和对焦
对焦
4.景深、焦平面和锐度
锐度 成像的清晰程度。 和锐度有关的因素: 焦点——焦点平面上的成像锐度最好; 镜头——不同镜头对成像锐度有不同影响; 后期处理——机内设置或电脑软件。
二、曝光和对焦
曝光
二、曝光和对焦
曝光
二、曝光和对焦
b. 测光方法(相机测光系统) 光圈先决(A档)——设置光圈,相机设置快门。多数情况下常用。 快门先决(S档)——设置快门,相机设置光圈。需要高速快门速度时常用。 手动(M档)——自己设置光圈和快门。夜景、有经验者常用。 程序档(P档)——相机控制光圈快门,自己可调整。入门爱好者常用。 自动(Auto)——相机控制,不可调整。想省事者、没有把握者常用。 c. 测光过程 数码单反相机的测光元件, 一般都安装在目镜里面, 通过镜头来测光(TTL测光)。 一般来说,对焦框就是测光区域。 半按快门,进入测光状态。

摄影吴师自通笔记整理课件资料

摄影吴师自通笔记整理课件资料

一、基础一1、测光画面反差不是很大,受光反差不大——评价测光背光照片。

光线反差极大,停电点燃一根蜡烛——局部测光、点测光局部测光、点测光的精确度中庸的测光方式——中央重点,主题和环境存在不大的反差2、白平衡固有色的还原条件色的还原自动白平衡色温——光线的颜色,光线的颜色越冷越偏蓝,色温越高,光线的颜色越偏暖越低,色温越低。

阳光的色温——5200到5500闪光灯——5500阴影——7000阴天——6300阴天光线偏蓝钨丝灯——3200以5000多为界,高于5000多,就偏蓝,低于,就偏暖3、自动对焦测距连续对焦——运动的物体,跟拍。

三四岁的小孩,无法预知其动静4、ISO——相对感光度感光度越低,较多的光线天气晴朗的室外 100——400阴天到傍晚 400——1600黑暗的室内到夜间 1600——6400只要光线允许,光线够强,使用最低的ISO,让更多的光线进来。

抖了糊了闪光补偿控制相机的闪光灯自动闪光灯系统。

非常暗的室外,估计错误,多补光,使用闪光补偿,设置低一点的值。

负补偿。

内置闪光灯有效距离 4米多一点5、测光——调节光圈快门获得正确曝光专业标尺显示游离的光标内置测光表。

使得游离的光标在正中间,一般情况下可以获得准备曝光。

尼康 LV 及时显示 lock游离的光标受到大致的位置6、入门级照相机只有一个拨盘通过屏幕菜单控制中端左边键有两项功能二、基础四快门光圈与各种曝光模式1、视觉的产生眼球凸透镜瞳孔视网膜(传感器)猫眼高感光度2、曝光光圈、快门、感光媒体的感光度快门速度-曝光时间糊了与快门的关系准备的曝光——亮度无异快门控制着进光时间曝光量画面的效果快门速度高的时候,高速运动的瞬间被凝结了快门速度低的时候,一个运动的过程被记录下来了高速快门捕捉瞬间低速快门记录运动的轨迹慢速快门相机相对静止三脚架动静结合慢速快门拍摄水流低速快门拍摄静止的物体比较抽象的效果3、数值越小光圈开口越大光圈与景深景深——景物纵向上清晰的深度小景深照片,前景清晰背景模糊——大光圈,虚实对比很强烈的照片合影小光圈大家都清晰焦点是群体快门与光圈的成级变化T: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F:1、1.4、2、2.8、4、5.6、8、11、16、22……1.4相比于1 进光量减少了一倍A或Av 光圈优先光圈先决风光摄影小光圈实现大景深合影广告摄影师产品所有面都清晰小光圈人像摄影大光圈实现小景深旅行摄影背景杂乱大光圈实现小景深S或Tv 快门优先快门先决速度先决摇摄摄相机固定在独脚架上使用快门速度优先模式的曝光补偿尼康金属感非常厚重黑的非常透亮拍摄白色物体高一点的曝光补偿拍摄黑色物体低一点(负)的曝光补偿细节纹理快门速度设置太高光圈Lo 表示现场光线太少需要放慢快门感光度闪光灯外界光源P模式程序自动曝光模式——自由设置全自动模式——傻瓜模式三、基础五像素白平衡相对感光度P模式——程序自动模式自动完成测光和曝光设置可以自己控制曝光补偿、白平衡、相对感光度、内置闪光灯为摄影者保留了一些自由偷怕闪光灯可控制打开与否高端级别佳能ED系列尼康D300 D400……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的记录原理数码相机传感器 CCD芯片把不同的信号进行转换光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电信号)胶片底片胶片菲林传感器不同形态像素点底片规格决定画幅小画幅中画幅大画幅135底片 32毫米底片宽度35毫米中间24毫米 1—一次性卷片盒的底片——小画幅底片120照相机 60毫米X70毫米 120底片——中画幅大画幅照相机——座机 4英寸X5英寸 8英寸X10英寸画幅的意义画幅越大,底片能够用于放大的底片能够实现更大的尺寸画幅越大,标准镜头的焦距值越大人类文明战争促使照相机改小画幅越小照相机的机动性较强数码相机的画幅全画幅非全画幅——长只有全话费的1.5分之1 佳能 1.6分之一画幅越大,能够实现的像素值越高——同等像素值下,画幅大的照相机记录影像的质量高。

摄影中“白加黑减”的原理理解与应用,

摄影中“白加黑减”的原理理解与应用,

摄影中“白加黑减”的原理理解与应用,展开全文摄影中“白加黑减”的原理理解与应用,“白加黑减”意思是拍摄整体偏亮(白)的场景时要增加曝光,拍摄整体偏暗(黑)的场景时要减曝光。

(通常只有在点测光的时候才应用这个原理。

中央重点测光和区域测光都不需要这样做,因为这两种测光模式首先已经考虑进去了全部场景的光强情况。

)摄影爱好者常常会搞混白加黑减的含义。

好多摄影爱好者认为场景如果已经很亮了,再加曝光不是会过曝吗?同样,拍摄黑暗的场景还要减曝光,难道不会欠曝?有这样的疑问就证明自己对相机的自动曝光原理不是很了解。

简单来说,相机的自动曝光,是根据相机测光的结果来计算的。

而相机的测光系统,是有一定原则的。

这个原则的理论是18%反射率(这个比较深奥),大家只要记住一个结论:相机会把所有东西拍摄成灰色。

这个结论虽然不够严谨,但足够实用。

因为相机会把所有东西拍成灰色,所以如果你拍白雪,自动曝光的结果一定是“灰雪”(欠曝),所以要加曝光;如果你拍黑板,结果一定是“灰板”(过曝),所以要减曝光。

这就是“白加黑减”的道理。

日常拍摄中“白加黑减”有三种情况需要了解。

第一种情况是指为了更准确地还原白色物体或黑色物体的颜色,需要对相机给出的曝光值作适当的补偿。

要是拍摄白色物体时,如(白雪、白色的任何时,通常要作正补偿,即增加曝光量,这样才能得到我们认为正常的白色,否则拍出的白色会发灰。

要是拍摄黑色的相关物体,如黑背景、黑色的相关物体时候,通常就得作负补偿,减少曝光量,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黑色。

第二种情况是针对主体和背景反差较大的时候来判断,在判断前,我们先来明确几种测光模式的概念:1、评价测光:在检测拍摄主体的位置、亮度、背景、顺光和逆光等之后,相机设置适当的曝光参数。

2、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测光偏重于取景器中央,然后平均到整个场景。

3、局部测光:覆盖了取景器中央约8%的面积。

4、点测光:用于对主体或场景的特定部分进行测光。

测光偏重于取景器中央,覆盖了取景器中央约3.5%的面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加黑减】原理详解
在物理光学中,认为色彩的不同,对比色阶的差异,一切均源于物体对光源全色的吸收与反射。

理论上,光照在景物上被吸收得多,则反射会少;如果全反射了,则认为吸收为零;如果全吸收了,则认为反射为零。

在这当中,总有一段的光影色阶,在大多数情形下使景物最适合观看,这就是中间灰色调。

如果用测光表来测量,将景物的中亮色调(白)、中间色调(灰)、暗色调(黑)混合后,计算出景物综合光反射率,就为18%。

俗称:18%灰,或者说18灰。

据此,所有相机的测光就是以18%中间灰为光反射率基准,确定相机的快门和光圈值的曝光组合。

其结果,相机的测光是精准而死板的。

在测光范围内,景物光反射率超过18%,就认为对象太亮了,即过白了,就自动减少曝光量,把曝光组合拉回来;如果景物的反射率低于18%,就认为对象太暗了,即黑了,就自主增加曝光量,就把曝光量组合顶上至18%的曝光量。

这样一来,遇到曝光量接近反射率18灰的景物,则相机表现得尽忠职守,完美再现景物。

但现实总不会那样令人随心所欲,经常是千变万化的。

使得拍出来的片子,该项黑不黑,该白不白。

常常感觉是一片灰蒙蒙的,不论你拥有尼康D200还是佳能5D,也不论你的机子中拥有点测光、加权重点、中央评价测光等。

就是再高档的相机,这时也会表现出一个木瓜脑袋的本质。

最终的曝光组合,还是得让色友你来决定。

是不能全信相机的。

所以依照相机的测光数据,再根据眼前的具体状况,及个人对光影、色彩、
审美的观念,来决定最终的快门和光圈。

否则,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大师了。

解决的办法就是四字经:白加黑减。

即通俗一点说法:过白的景物,让它更白,加光;过黑的景物,让它更黑,减光。

片子的光影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18灰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你的判断正确与否,决定了你对出片成因的把握能力。

这需要学习和历练。

所以在拍摄白色物体时、或白色物体、浅色物体、明亮天空所占比例较大时,就需要在照相机的自动曝光基础上增加曝光量。

在景物中黑色、暗部、深颜色物体所占的比例很大时,需要在照相机自动曝光的基础上减少曝光量。

现在数码相机好用多了,取景或回放时调出“直方图”便一目了然。

但是,如果能掌握曝光补偿的基本原则,就可以实现小范围的逐级补偿,大大提高拍摄的成功率。

这里有个大概的景物反射率和增减曝光,参考数据。

不妨列表如下:银质研磨镜面反射率:92%曝光补偿加档:2档以上;
纯白布反射率:80~85%加档:2档;
新降白雪70~74%加档:1~2档;
白色墙面60%加档:1~2档;
木板45%加档:1/2~1档;
灰色漆20~30%加档:1/2~1档;
嫩叶20~25%加档;1/2~1档;
红色砖20%正常;
明亮砂石、岩石18~24%正常
明亮绿叶15~20%正常
黑色漆10%减档:1/2~1档;
阴暗砂石岩石6~10%减档:1档;暗绿叶1~10%减档:1~2档;
黑色纸1~2%减档;2档以上;
黑色天鹅绒0.5%减档:2档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