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大全 专题06 对数曲线练习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分析
酸碱中和是指一种涉及酸与碱之间反应的化学反应,反应后会形成一种新的盐类物质,并且产生相应的离子水合物,该反应是一种加成反应,可以直接把原来的酸或碱的原子或离子变成水的离子。
酸碱中和反应的滴定曲线是一种表示酸碱中和反应中溶液pH值随着反应的变化的曲线,能够直观地表示酸碱的反应情况,也能够更好地分析反应的最终结果。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是由一组数据绘制出来的,其中包括了溶液中酸碱反应过程中PH值的变化情况,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滴定曲线中上升段、中间段和下降段。
滴定曲线的上升段指的是当溶液中的酸或碱慢慢加入时,pH值一直在上升,表明溶液中的酸或碱还没有发生反应。
滴定曲线中间段表明,随着酸或碱的加入,pH值达到最低点,表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反应的最终结果是pH值趋于7,表明溶液中的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反应结束。
滴定曲线的下降段表明,随着酸或碱的继续加入,pH值开始下降,表明溶液中的酸碱发生了过量反应,反应的最终结果是pH值趋于小于7,表明溶液中的酸碱发生了过量反应,反应结束。
通过分析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酸碱中和反应中的反应结果取决于酸碱的比例,如果酸碱的比例适当,
那么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pH值趋于7,表明溶液中的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反应结束。
但是,如果酸碱的比例过大,那么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pH值趋于小于7,表明溶液中的酸碱发生了过量反应,反应结束。
以上就是关于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的分析,可以看出,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可以更加直观的表示酸碱中和反应中溶液pH值的变化情况,且可以更好地分析反应的最终结果,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
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曲线全

3)化学计量点
NaOH和HAc定量完全反应,滴定产物为NaAc,Ac1碱性不太弱,则
用最简式计算(P155)
c(OH )/c
K
b
c0
/
c
K
w
c0
/
c
K a
1.001014 0.05 1.8 105
5.3106
pOH 5.27
pH 4.30
3.化学计量点
加入NaOH溶液20.00mL时
c(H )/c c(OH )/c KW 107.00 pH 7.00
4.化学计量点后
加入NaOH溶液20.02mL时
c(OH ) 0.1000mol L-1 20.02mL 20.00mL 5.00105 mol L-1 20.00mL 20.02mL
pH 14.00 5.27 8.73
4)化学计量点后
加入NaOH过量后,溶液的pH由过量的NaOH决定。 加入20.02mL的NaOH后
c(OH 1) (20.02mL 20.00mL) 0.1000mol L1 5.0105 molL1 20.00mL 20.02mL
pOH 4.30 pH 14.00 4.30 9.70
c(H ) 2.001010 mol L-1 pH 9.70
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盐酸溶液时,体系的pH变化
V(NaOH)/mL HCl被滴定% c(H+)
pH 0.00
0.00
0.00
1.00×10-1 1.00
18.00 19.80
90.00 99.00
5.26×10-3 2.28 5.02×10-4 3.30
2)滴定开始至化学计量点
强碱滴定二元弱酸曲线-2019高考复习专题——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大全

强碱滴定二元弱酸曲线-2019高考复习专题——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大全L-1NaOH溶液。
有关微粒物质的量变化如下图(其L-1 H2A溶液中滴加0.2 mol·1.常温下,向20 mL 0.2 mol·中Ⅰ代表H2A,Ⅱ代表HA-,Ⅲ代表A2-)。
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H2A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是:H2A===H++HA-、HA-H++A2-B. 等体积等浓度的NaOH溶液与H2A溶液混合后溶液显碱性C. 当V(NaOH)=20 mL时,溶液中存在以下关系:c(H+)+c(H2A)=c(A2-)+c(OH-)D. 当V(NaOH)=30mL时,溶液中各粒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Na+)>c(HA-)>c(A2-)>c(H+)>c(OH-)【答案】C2.已知:pK a= -lgK a,25℃时,H2SO3的pK a1=1.85,pK a2=7.19。
常温下,用0.1mol/LNaOH溶液滴定20mL 0.1mol/L H2SO3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点所得溶液中:V o等于lOmLB. B点所得溶液中:C. C点所得溶液中:D. D点所得溶液中水解平衡常数【答案】A【解析】分析:A.A点溶液中pH=1.85,则溶液中c(H+)=10-1.85mol/L,结合亚硫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分析;B.B点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20mL,此时反应恰好产生NaHSO3,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分析;C.根据亚硫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结合电荷守恒分析;D.D点为加入NaOH溶液40mL,此时溶液中恰好生成亚硫酸钠,根据水解常数与电离常数的关系计算。
详解:A.A点溶液中pH=1.85,则溶液中c(H+)=10-1.85mol/L,H2SO3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为K a1=c(H+)c(HSO3-)/c(H2SO3)=10-1.85mol/L,所以c(H+)=K a1,表明溶液中c(NaHSO3)=c(H2SO3),若恰好是10mLNaOH,由于此时溶液显酸性,则所得溶液中c(H2SO3)<c(NaHSO3),因此所加NaOH体积需<10mL,才能使溶液中c(NaHSO3)=c(H2SO3),即V0<10mL,A错误;B.B点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20mL,此时反应恰好产生NaHSO3,为第一个滴定终点,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HSO3-)+2c(SO32-)+c(OH-),B正确;C.H2SO3的二级电离平衡常数为K a2=c(H+)c(SO32-)/c(HSO3-)=10-7.19mol/L,C点溶液的pH=7.19,即溶液中c(H+)=10-7.19mol/L,则c(H+)=K a2,表明溶液中c(SO32-)=c(HSO3-),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HSO3-)+2c(SO32-)+c(OH-),溶液显碱性,则溶液中c(Na+)>3c(HSO3-),C正确;D.D点为加入NaOH溶液40mL,此时溶液中恰好生成亚硫酸钠,为第二个滴定终点,此时亚硫酸钠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则K h1=K w/K a2=10-14/10-7.19=10-6.81,D正确。
高二化学知识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滴定曲线解析

高二化学知识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滴定曲线解析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之一,它涉及到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而滴定曲线则是研究这类反应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高二化学中酸碱中和反应的滴定曲线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滴定曲线的基本概念滴定曲线是指在滴定过程中,酸碱溶液体积的变化与酸碱反应进程的关系所绘制出的曲线。
它通常是通过将一种已知浓度的溶液(称为滴定液)滴加到待测溶液中,使两者发生中和反应,观察并记录酸碱溶液体积变化的过程。
根据反应的性质不同,滴定曲线可以分为强酸与强碱的滴定曲线、弱酸与强碱的滴定曲线以及弱酸与弱碱的滴定曲线。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讨论强酸与强碱的滴定曲线。
二、滴定曲线的特点及解析1. 初始阶段滴定反应开始时,滴定液以小滴加入待测溶液中,此时待测溶液的pH值较低。
滴定曲线的第一段通常表现为水平直线或轻微的上升趋势,并在该段上方有一个较大的峰值,这是由于待测溶液的酸性较强,滴定液与其反应后,pH值上升较慢。
2. 中间阶段当滴定液继续滴加进入待测溶液时,酸和碱的等浓度点逐渐接近,滴定曲线会出现一个非常陡峭的区域,称为“垂直区”。
在这个区域内,pH值变化很快,对应的体积变化也非常明显。
这是由于滴定液与待测溶液中酸碱反应达到接近等当点(酸碱滴度相等)。
3. 终点阶段滴定曲线的终点处于“垂直区”的最后部分,即pH值随着滴定液的加入呈现急剧上升趋势。
此时,滴定液与待测溶液中的酸性物质完全中和,达到了反应的终点。
可以通过加入指示剂来辅助判断滴定曲线的终点位置,常用的指示剂有酚酞、溴酸亚铁等。
三、滴定曲线中的重要参数1. 滴定终点滴定终点是指滴定反应达到完成的时刻,通常是指观察到滴定溶液的颜色突变或者指示剂的溶色变化。
在滴定曲线中,滴定终点对应于曲线的最陡峭点,也就是pH值变化最为显著的位置。
2. 等当点等当点是指当酸和碱摩尔数相等时,滴定反应的中和点。
对于强酸与强碱的滴定曲线而言,等当点的pH值为7。
高中化学各种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的认识与应用

高中化学各种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的认识与应用1.滴定曲线的认识与应用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是以所滴入的酸或碱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以中和反应后溶液的pH为纵坐标体现中和滴定过程的曲线图。
强酸与强碱互相滴定的曲线图,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形状变化不大,但中间突跃大(即酸或碱溶液一滴之差,溶液pH变化大,出现突变)。
a.分析强酸与强碱互相滴定时的离子浓度大小,只要关注水的电离平衡即可,没有其它平衡影响。
强酸滴定弱碱或强碱滴定弱酸的曲线图,突跃小,较平缓;强酸滴定弱碱的起点低(因弱碱pH相对较小),前半部分形状有差异;强碱滴弱酸的起点高(因弱酸pH相对较大),前半部分形状有差异。
b.分析强碱滴定弱酸或强酸滴定弱碱时的离子浓度大小,不仅要考虑生成盐的水解平衡,而且还要考虑过量弱酸或弱碱的电离平衡与水的电离平衡。
指示剂选择的原则:指示剂的选择不但要考虑变色明显、灵敏,而且要选择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滴定时pH突跃范围相吻合,这样就能准确指示到达滴定终点(即酸碱恰好中和时的pH)。
强酸强碱互相滴定曲线图的应用例1.下图曲线a和b是盐酸与氢氧化钠的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1B.P点时反应恰好完全,溶液呈中性C.曲线a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的滴定曲线D.酚酞不能用作本实验的指示剂解析:认识滴定曲线图是解题的关键,强酸与强碱相互滴定突跃大,且恰好中和时溶液pH=7,故酚酞、甲基橙均可作指示剂。
识图:滴定前pH=1,c(HCl)=0.1mol·L-1,pH=13,c(NaOH)=0.1mol·L-1。
显然a曲线为NaOH溶液滴定盐酸的曲线,曲线b为盐酸滴定NaOH溶液的曲线,P点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溶液呈中性,唯B正确。
例2.298K时,在20.0mL0.10mol·L-1氨水中滴入0.10mol·L-1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滴定曲线 考点深度剖析(解析版)

滴定曲线考点深度剖析【解题思路分析】滴定曲线分析的方法(1)分析步骤:首先看纵坐标,搞清楚是酸加入碱中,还是碱加入酸中;其次看起点,起点可以看出酸性或碱性的强弱,这在判断滴定终点时至关重要;再次找滴定终点和pH=7的中性点,判断滴定终点的酸碱性,然后确定中性点(pH=7)的位置;最后分析其他的特殊点(如滴定一半点,过量一半点等),分析酸、碱过量情况。
(2)滴定过程中的定量关系:①电荷守恒关系在任何时候均存在;②物料守恒可以根据加入酸的物质的量和加入碱的物质的量进行确定,但不一定为等量关系。
【考点深度剖析】一、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1.原理(1)酸碱恰好中和是指酸与碱按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关系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正盐。
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称为酸碱中和滴定。
(2)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开始时由于被滴定的酸(或碱)浓度较大,滴入少量的碱(或酸)对其pH的影响不大。
当滴定接近终点(pH=7)时,很少量(一滴,约0.04 mL)的碱(或酸)就会引起溶液pH突变(如图所示)。
[注意] 酸碱恰好中和时溶液不一定呈中性,最终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生成盐的性质,强酸强碱盐的溶液呈中性,强碱弱酸盐的溶液呈碱性,强酸弱碱盐的溶液呈酸性。
2.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1)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酸、碱溶液的体积。
(2)选取适当指示剂,准确判断滴定终点。
3.实验用品(1)仪器酸式滴定管(如图A)、碱式滴定管(如图B)、锥形瓶、滴定管夹等。
(2)试剂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蒸馏水。
[注意] ①滴定管的精确度为0.01 mL。
②酸性、氧化性的试剂一般用酸式滴定管,因为酸性和氧化性物质易腐蚀橡胶管。
③碱性的试剂一般用碱式滴定管,因为碱性物质易腐蚀玻璃,致使活塞无法打开。
④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变色范围4.中和滴定实验操作(以酚酞作指示剂,用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1)滴定前的准备(2)滴定(3)终点判断等到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在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酸碱滴定曲线解析酸碱滴定曲线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酸碱滴定曲线解析酸碱滴定曲线的特点和解题方法酸碱滴定曲线解析:酸碱滴定曲线的特点和解题方法酸碱滴定曲线是化学实验中用于分析酸碱物质浓度的重要工具。
通过观察滴定试剂与待测溶液反应的曲线特点,可以确定酸碱溶液的浓度。
本篇文章将对酸碱滴定曲线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进行详细解析。
一、酸碱滴定曲线的特点酸碱滴定曲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S 型曲线特点:酸碱滴定曲线通常呈现出典型的S型曲线,这是由于滴定试剂的酸碱性质以及酸碱反应的速率变化所导致的。
在滴定的早期阶段,溶液中碱的浓度较低,滴定试剂迅速与之反应,酸性较大。
而当滴定试剂与酸反应至中和点附近时,滴定试剂的酸碱中和反应速率减慢,最终呈现出一个曲线的拐点。
2. 中和点:酸碱滴定曲线的中和点是指酸和碱完全中和的临界点,也是滴定终点的标志。
在滴定曲线上,中和点是一条陡峭的上升曲线,通常位于S型曲线的拐点附近。
中和点的出现可以通过指示剂的变色来确认,如酚酞指示剂的颜色突变由粉红变为无色。
3. 等速反应阶段:在中和点之后,滴定试剂与待测溶液的酸碱反应已经达到了极端的缓慢状态,这个阶段称为等速反应阶段。
在等速反应阶段,滴定试剂的酸碱中和速率基本保持不变,曲线呈现出一个平缓的水平阶段。
二、酸碱滴定曲线的解题方法在解题时,我们需要根据酸碱滴定曲线给出的信息,推断出溶液的浓度或其他相关参数。
以下是常见的解题方法:1. 求滴定终点的体积:滴定终点可通过观察指示剂的变色来确定,通常是滴定试剂与待测溶液完全反应所需的体积。
这个体积也可以通过找到滴定曲线上的等速反应阶段来确定。
2. 求酸碱物质的浓度:在已知滴定终点体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滴定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以及滴定试剂与待测溶液的化学方程式来计算酸碱物质的浓度。
3. 利用等速反应阶段进行测定:等速反应阶段具有相对恒定的酸碱中和速率和条件,可以用来测定待测溶液的浓度。
通过等速反应阶段的斜率以及相关计算可以得出酸碱浓度的值。
2019届高考化学难点突破06酸碱中和滴定图像分析(学)

高考化学难点突破06酸碱中和滴定图像分析(学)酸碱中和图像是纵坐标表示pH,横坐标表示加入酸或碱的体积,画出溶液的pH随酸或碱加入变化的曲线。
如果纵坐标或横坐标表示的意义改变,那么酸碱中和图像就会发生变化。
以下是最近模拟考试中新出现的几种酸碱中和图像,和大家分享。
一.电导率—体积图像纵坐标表示电导率,横坐标表示酸或碱溶液体积,电导率随酸或碱的加入变化的图像。
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和电荷有关,离子浓度越大、电荷数越高,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反之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弱。
案例1 25℃,向20mL 0.1mol·L—1MOH溶液中滴加0.1mol·L—1 CH3COOH溶液, 所得溶液的pH(对应曲线M)及导电能力(对应曲线N)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MOH是弱碱,其K b=1.0×10—21B. b点溶液中,c(CH3COO—)+ c(CH3COOH)=0.1 mol·L—1C. 水的离子积常数K w:b>c>aD. c点溶液中,c(CH3COO—)>c(M+)>c(H+)>c(OH—)分析:①电导率与导电性成正比;②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电荷守恒;③溶液电导率与离子浓度成正比,与离子数目无关。
解析:由图0.1mol·L—1MOH溶液的PH=11,MOH是弱碱根据平衡常数定义K b=1.0×10—5.,A错误;b点溶液中两者恰好反应,生成CH3COOM盐溶液,c(CH3COO—)+ c(CH3COOH)=0.05mol·L—1,B错误;因为 a b c 三点在一条曲线上,温度相同,水的离子积常数K w相同,C错误;c点溶液中,醋酸过量溶液显酸性,所以c(CH3COO—)>c(M+)>c(H+)>c(OH—),D正确。
点评:水的离子积常数K w只与温度有关。
电荷守恒判断溶液中离子变化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6 对数曲线1.若定义pC是溶液中微粒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则常温下,一定浓度的某酸(H2A)水溶液中pC(H2A)、pC(HAˉ)、pC(A2-)随着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 pH=4时,c(HAˉ)<c(A2-)B. c(H2A)+c(HAˉ)+c(A2-)是定值C. 该酸的电离常数K a1=10-1.3D. 常温下,NaHA的水溶液呈碱性【答案】C2.已知:pOH=-lgc(OH-)。
常温下,某弱酸的钠盐(Na2XO3)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加水稀释,先增大后不变B. 在NaHXO3溶液中:>1C. 向Na2X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显中性时:c(Na+)+2c(H+)=c(HXO3-)+2c(XO32-)+2c(OH-)D. 实线M表示pOH与的变化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A. 溶液加水稀释,c(H+)×c(XO32-)/c(HXO3-)的值不变;B. 在NaHXO3溶液中,= [c(OH-)×c(HXO3-)×c(H2XO3)]÷[c(H+)×c(XO32-)×c(HXO3-)]=K h/K a1,结合pOH=2计算;C.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及中性溶液中c(H+)=c(OH-)进行分析;D.已知 pOH=-lgc(OH-),则pOH越大,c(OH-)越小,当pOH较大时,溶液中的氢离子较多,则c(H2XO3)较大,所以实线M表示pOH与的变化关系;根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Na2XO3溶液加水稀释,水解程度增大,但是溶液中c(HXO3-)、c(OH-)均减小,温度不变,Kw不变,因此c(H+)增大,Na2XO3溶液加水稀释,一直增大,A错误;=[c(OH-)×c(HXO3-)×c(H2XO3)]÷[c(H+)×c(XO32-)×c(HXO3-)]=K h/K a1,根据图像当=0时,溶液的pOH=4,水解大于电离,溶液显碱性,所以K h/K a1>1,即在NaHXO3溶液中:>1,B正确;向Na2X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显中性时: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HXO3-)+2c(XO32-)+c(OH-),C错误;Na2XO3为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分两步水解:XO32-+H2O= HXO3-+ OH-, HXO3-+ H2O= H2XO3+ OH-;水解的第一步程度较大,因此c(HXO3-)/c(XO32-)比值较大,当c(HXO3-)/c(XO32-)=10-4时,溶液的碱性最强,pOH=0;第二步水解受到第一步抑制,水解程度较小,c(H2XO3)/c(HXO3-)比值较小,当c(HXO3-)/c(XO32-)=10-9时,溶液的碱性最强,pOH=0;所以实线M表示pOH与的变化关系,D错误;正确选项B。
3.常温下,二元弱酸 H2Y 溶液中滴加 KOH 溶液,所得混合溶液的 pH 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曲线 M 表示 pH与 lg的变化关系B. a点溶液中:c(H+) ― c(OH-)=2c(Y2-)+c(HY-) ― c(K+)C. H2Y 的第二级电离常数K a2(H2Y)=10-4.3D. 交点b的溶液中:c(H2Y)=c(Y2-)>c(HY-)>c(H+)>c(OH-)【答案】D【解析】详解:A.随着pH的增大,H2Y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溶液中逐渐增大,逐渐减小,lg逐渐增大,lg逐渐减小,因此曲线M表示pH与的关系,故A正确;B. a点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H+) +c(K+)=2c(Y2-)+c(HY-)+c(OH-),因此 c(H+) ― c(OH-)=2c(Y2-)+c(HY-) ― c(K+),故B正确;C.pH=3时,lg=1.3,则K a2(H2Y)===10-4.3,故C正确;D. 交点b的溶液中存在:lg= lg>1.3,因此>101.3,即c(Y2-)<c(HY-),故D错误;综合以上分析,本题选D。
4.25℃时,用0.10 mol/L的氨水滴定10.00 mL 0.05 mol/L的二元酸H2A的溶液,滴定过程中加入氨水的体积(V)与溶液中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H 2A的电离方程式为H2A H++HA -B. B点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为1.0×10-6 mol/LC. C点溶液中,c(NH4+)+c(NH3·H2O)= 2c(A2-)D. 25℃时,该氨水的电离平衡常数为【答案】B5.常温下,将0.1mol/LNaOH溶液分别滴加到0.1mol/LHA溶液和HB溶液中,两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与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K a(HB)<K a(HA)B. a点时,c(A-)=c(HA)>c(Na+)>c(H+)>c(OH-)C. 常温下,0.1mol/LNaA溶液的pH大于0.1mol/LNaB溶液的pHD. 向HB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混合溶液中c(B-)/c(HB)=10[pH-pKa(HB)](已知:pKa=-lgKa)【答案】C6.向XmL0.01mol/L的氨水中滴加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2SO4溶液,测得混合溶液的POH=—lgc(OH-)、温度随加入的硫酸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X=20B. b点时溶液的POH=PHC. a,b,d三点NH3·H2O的电离常数: K(b)>K(d)>K(a)D. c点对应的溶液中:C(SO42-)>C(NH4+)>C(H+)>C(OH-)【答案】C【解析】b点时溶液温度最高,表明此时酸碱恰好反应完全,因1molH2SO4可与2 mol NH3·H2O反应,故X=40,A 错误;恰好反应时生成(NH4)2SO4,溶液显酸性,POH≠PH,B错误;a、b、d三点的温度高低顺序为b>d>a,温度越高,NH3·H2O的电离常数越大,C正确;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等物质的量的(NH4)2SO4与H2SO4,由于NH4+能水解,c(H+)> C(SO42-)>C(NH4+)>c(OH-),D错误;正确选项C。
7.常温下,用0.1 mol/L的氨水滴定10.00 mL 0.1 mol/L的酸HA,所加氨水的体积(V)与溶液中lg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X点:c(A-)>c(H+)>c(NH4+)>c(OH-)B. Y点:V(NH3·H2O) <10.00 mLC. Z点:2c(A-)= c(NH4+)+c(NH3·H2O)D. HA的电离方程式为HA=H++A-【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0.1 mol/L的酸HA的lg=12,则=1012,=1012,c2(H+)=1012K W=101210-14=10-2,c(H+)=0.1mol/L,说明HA完全电离,为强酸。
A. X点:加入5mL0.1 mol/L的氨水得到等浓度的NH4A和HA混合溶液,c(A-)>c(H+)>c(NH4+)>c(OH-),A正确;B. Y点:lg=0,即=1,c(H+)=c(OH-),溶液呈中性,若加入氨水V(NH3·H2O) =10.00 mL,恰好得到NH4A溶液,此时溶液由于NH4+水解而显酸性,故加入的氨水应比10.00 mL大,故B错误;C. Z点为等浓度的NH4A和NH3·H2O的混合溶液,根据物料守恒,2c(A-)= c(NH4+)+c(NH3·H2O),C正确;D. HA为强酸,电离方程式为HA=H++A-,D正确;本题正确答案应选B。
8.常温,某二元弱酸H2A溶液中离子浓度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y为lg [c(HA−)/c(H2A)]或lg [c(A2−)/c(H2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曲线b为lg[c(HA−)/c(H2A)] 与pH的变化关系B. 该温度下,H2A的K a2约为10−4.1C. 若在上图中作lg[c(HA−) /c(A2−)] ~ pH关系图,得到的曲线会与曲线b平行D. 若升高温度,则图中曲线a、b上移【答案】C9.设pC为溶液中粒子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即: pC=-lgC。
25℃时,某浓度H2R水溶液中,pC(H2R)、pC(HR-)、pC(R2-)随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曲线I表明,c(R2-)随着pH增大而逐渐增大B. pH=1.3时,3c(R2-)+c(OH-)=10-1.3mol/LC. 常温下,该体系中c2(HR-)/ c(R2-)·c(H2R)=1000D. NaHR水溶液中: c(Na+)>c(HR-)>c(OH-)>c(H+)【答案】C【解析】分析:H2R H++HR-, HR-H++R2-,随pH增大电离平衡正向移动,c(H2R),开始较大,后逐渐减小,c(HR-)先增大后减小,c(R2-)开始较小,后逐渐增大,pC为溶液中粒子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C越大pC越小,由图像可知:曲线I是pC(HR-)随溶液pH的变化曲线,曲线II是pC(H2R)随溶液pH的变化曲线,曲线III是pC(R2-)随溶液pH 的变化曲线;详解:A. 从以上分析可知,曲线III表明,c(R2-)随着pH增大而逐渐增大,故A错误;B. pH=1.3时,c(HR-)= c(H2R),根据电荷守恒c(HR-)+2c(R2-)+c(OH-)=c(H+)=10-1.3mol/L由于c(HR-)> c(R2-),所以3c(R2-)+c(OH-)<10-1.3mol/L,故B错误;C. 常温下,该体系中c2(HR-)/c(R2-)·c(H2R)=====1000,故C正确;D. pH=1.3时,c(HR-)= c(H2R),Ka1==c(H+)=10-1.3,pH=4.3时,c(HR-)= c(R2-),Ka2==c(H+)=10-4.3,NaHR的水解常数Kh===10-12.7,因此,NaHR水解小于电离,溶液显酸性,c(OH-)<c(H+),故D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类比pH的定义,对于稀溶液可以定义pC=-1gc。
常温下,某浓度的H2A溶液在不同pH 下,测得pC(H2A)、pC(HA-)、pC(A2-)的变化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