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中考模拟贵州省遵义市届中考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

中考模拟贵州省遵义市届中考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

中考模拟贵州省遵义市届中考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贵州省遵义市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教育也一直是这里的重要发展方向。

每年的中考是学生们追逐梦想的起点,对于考生来说,模拟考试是很好的练兵机会。

今天笔者将和大家分享一份贵州省遵义市届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

试卷是一张8页的试卷,共有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共35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包括阅读理解和作文,共65分。

选择题部分:客观题客观题部分共有12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12分。

主要考察学生语文素养、智力思维等方面。

1.下列词语中,语音相同的一组是:A.凉快、粮食、量化B.黄昏、荒草、恍惚C.进展、镇定、振幅D.呼吸、变质、膜拜答案:B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山明水秀,人杰地灵。

B. 春日风光,万物复苏。

C. 金融海啸已经来临了……D. 你能确保你的行踪一定不会被泄露?答案:D3.下列词语中,正确使用的一项是:A.聚少离多B.参照物C.何必来回自在D.突破口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粗部分的修辞手法为:A. 整理仓库,打扫卫生。

B.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C. 两位老人在阴凉处坐着,享受着难得的宁静与温馨。

D. 忙碌的城市里,草坪上的蜜蜂自由地飞翔。

答案:B5.下列标点符号中,忽略使用的一项是:A.书信中的问候语B.句子末尾的句号C.多人对话时的引号D.逗号在一些单独的词语之间答案:D6.下列句子中,语病的一项是:A. 今天已经是每周的最后一天了。

B. 我们小区的居民都很团结,关系很好。

C. 枝繁叶茂的大树下,凉风习习,很是舒服。

D. 这本书太有意思了,读得我很入迷。

答案:A7.下列句子中,错误的一项是:A. 让我们互帮互助,努力进步。

B.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主角。

C. 老师通知孩子们:下周要去春游。

D. 这里的饭菜味道真的很美味,值得一试。

答案:B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绿萝垂下来,遮挡住了阳台的一角。

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①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②栖迟:停留,居留。

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⑤吊:凭吊。

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

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遭遇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采用借古伤今的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时,要注意作者和“贾谊”之间的相似之处:遭诬陷被贬。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

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故答案为: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

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023遵义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遵义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遵义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遣意①(节选)【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2.古诗阅读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王维《秋夜独坐》)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3.阅读《行路难》,完成后面小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 的诗句是,。

(2)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古诗阅读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宋]苏轼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

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古诗词赏析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_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1)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眦: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故答案为:⑴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⑵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遵义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遵义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遵义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选项与原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早春的诗。

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

B.要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C.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在诗人的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

(2)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是不是真正否定其“无才思”?2.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宋)戴复古②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③围故井,向来④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淮河边的村庄。

②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

③败垣:毁坏的矮墙。

④向来:往昔,过去。

(1)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________的乐曲最合适。

()A.悲伤凄凉B.高亢激昂C.恬淡悠扬D.轻快活泼(2)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自”字的妙处。

贵州省遵义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贵州省遵义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

贵州省遵义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阅卷人一、积累得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B.著名记者朱启平写下了骇人听闻的新闻报道《落日》,向祖国人民报告日本法西斯签署无条件投降议定书时的场面。

C.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用笔流畅遒劲,行文劲挺奔放,有一泻千里之势。

D.我们旅行社宾馆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各位旅客垂询。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生命的历程中,人们往往丢掉当时觉得不重要的东西,抛掷时毫不____;等到时光逐渐流去,失去的东西在流光中却不停地____,在回忆里逐步被放大。

时光虽缓,渐渐也远逝了,等有一天终于____,光阴却已永不回头。

A.惋惜闪烁醒悟B.怜惜闪耀醒悟C.怜惜闪烁悔恨D.惋惜闪耀悔恨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和外形小巧而“肚量”超大的电子课本相比,笨重的传统图书只好甘拜下风了。

B.学校进行演讲比赛,同学们都当仁不让地推荐能说会道的林飞扬同学代表班级参赛。

C.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还是味觉麻木?D.面对困难,只要我们意气用事,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就会不一而足。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乐府诗集》中的诗是配乐的歌词,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人们津津乐道的“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分别出自《水浒》和《三国演义》。

C.句子的语气主要分为陈述、疑问、感叹和祈使四种,在书面上通过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示。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最新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长寿山居元夕①元好问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

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解析】【分析】(1)这两句诗描写的意象有:微茫的灯火、荒村、满山的黄叶、拥堵着门的大雪,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结合诗歌内容、诗人的经历、当时的背景理解诗人的感情: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

诗句“只留孤影伴黄昏”就非常直接地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一二句的景物描写及“ 三十九年何限事”的感叹,则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以及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故答案为:⑴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⑵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两首诗都写到愁情:《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的________愁情。

(2)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

B. “故人”“昔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

C. “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

D. “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

【答案】(1)思乡(2)A【解析】【分析】(1)从《黄鹤楼》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乡愁,即思乡愁绪。

(2)A理解正确。

B “故人”指曾经的老朋友,“昔人”,过去的仙人。

C “青山”写的是山色秀美之景,但“晴川” ,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D “浮云”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但“ 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概。

故答案为:⑴思乡;⑵ A【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词语的能力。

理解诗歌关键语句不能孤立地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要着眼于全诗,结合全诗内容和主旨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答案】(1)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

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

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

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解析】【分析】⑴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如: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

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

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

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也最令人心碎的落日。

至塞上,方知天地宽广,至塞上,方知生命无际。

⑵比喻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故答案为:⑴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

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

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⑵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

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2.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④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⑥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②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案】(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2)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

如“黎明”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作为答案。

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

如“黎明”到来的时间,从“露水”“最后一颗星”可分析出来。

“黎明”到来的地点可分析“东方”“海上”两个词语。

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

所以可答: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

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

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故答案为:⑴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⑵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⑶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艾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1)联系原著中整首诗歌,说说在这首诗歌中,“黎明”和“灯光”各有什么象征意义?(2)请结合选文,分析艾青诗歌语言的特点。

(3)结合“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等诗句,分析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答案】(1)“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2)①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

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

(又如: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

)②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

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

(3)诗人通过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黎明”和“灯光”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写于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这也是黎明时的景色,但已不仅是景色,而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性的含意。

灯光,在夜里是辉煌的,为田野照明,为行人指路。

但当黎明到来的时候,灯光已经黯然失色了。

黎明,以它辽阔的、无所不至的、清新的光,照向田野,使田野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

灯光,与黎明之光无法比拟,也无法抵挡。

灯光显得窘迫,无论灯光怎样"挣扎",怎样不愿"让位",但已无济于事。

据此可知“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艾青诗歌的语言特点,①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

(又如: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

)说明艾青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

②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

说明艾青诗歌的语言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

(3)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色及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写于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为:⑴“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⑵①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

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

(又如: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

)②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

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

⑶诗人通过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分析艾青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①清新。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②平淡。

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③绚丽。

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