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医学免疫学课件 2 抗原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课件抗原

医学免疫学课件抗原
免疫原性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的能 力。
反应原性
抗原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后能够诱导发生反应的性质。
多样性和特异性
抗原的种类和性质具有多样性,同时能够与免疫系统中的 特定受体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
刺激免疫记忆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后,能够诱导免疫记忆的形成 ,使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够迅速并有效地进行免 疫应答反应。
02
医学免疫学中的抗原
医学免疫学抗原的种类
异种抗原
来自不同物种的抗原物质,如 细菌、病毒和异种组织。
同种异型抗原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抗原物 质,如ABO血型抗原和组织相 容性抗原。
自身抗原
正常情况下机体自身产生的物 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免 疫应答,如变性蛋白质、肿瘤 抗原等。
半抗原
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 质,如某些药物和毒素。
蛋白质组学技术
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对目标抗原进行鉴定 和功能研究。
抗原的特异性检测
01
02
03
交叉反应试验
检测抗原与不同抗体之间 的反应,确定抗原的特异 性。
竞争抑制试验
利用竞争抑制原理,检测 抗原与抗体结合的能力, 确定抗原的特异性。
亲和性试验
利用不同亲和力的抗体, 检测抗原与抗体结合的能 力,确定抗原的特异性。
医学免疫学抗原的特点
01
02
03
04
免疫原性
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 特性。
反应原性
能够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的 特性。
特异性
只与特定的抗体或效应细胞结 合的特性。
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抗原物质具有不同的结构 和性质,导致免疫应答的多样

免疫学第二章抗原PPT幻灯片

免疫学第二章抗原PPT幻灯片

效应T淋巴细胞
抗体
Page 7
三、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⑴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具有免疫 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 ⑵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 incomplete antigen)无免疫原性,只有反 应原性的物质。 ⑶载体(carrier)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 蛋白质。
Page 22
第二节 抗原的分子基础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1.化学组成 • 蛋白质抗原免疫原性强; • 糖蛋白、脂蛋白、核蛋白有较强免疫原性; • 脂类、核酸免疫原性很弱;
2.分子量大小 • 分子量 > 10 000dal 免疫原性强; • 分子量 < 10 000dal 免疫原性弱; • 分子量 < 4 000dal 一般无免疫原性; • 一般来说大分子比小分子物质免疫原性强。
白,致热外毒素A-C,关节炎支原体丝裂原,小肠 结肠类耶氏菌膜蛋白等。 2)内源性超抗原:主要为逆转录病毒产物。如:
病毒DNA与宿主DNA整合,表达的病毒蛋白质 产物。
Page 21
SAg的生物学意义:有助于阐明某些免疫现象 和疾病过程的机制与本质。 1、毒性作用:如葡糖球菌肠毒素感染所致的休克 2、自身免疫病 3、继发性免疫抑制 4、免疫稳定
A型血 红细胞
B型血 红细胞
O型血 红细胞
AB型 红细胞
Page 15
③异种抗原(xenoantigen):来自不同物种的抗 原, 但具有极为相似的抗原性。
➢ 异嗜性抗原:这类抗原是指不同物种细胞表 面所具有的相同抗原,由于这类抗原是 Forssman发现的,所以又称Forssman抗原。 这种类型的抗原在临床上可能会引起某些疾病。
Page 24

医学免疫学课件-抗原

医学免疫学课件-抗原

3、功能性抗原决定基
位于分子表面的表位易被BCR或抗体结合的抗原 决定基。
免疫优势基团:抗原决定基中起关键作用的个别化学 基团。
隐蔽性抗原决定基:位于分子内部的、不能被BCR或 抗体结合的抗原决定基。
抗原的结合价:是指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抗原 决定基的数目。
4、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在免疫应答中TCR和BCR所识别的抗原表位不同, 分别称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胸腺依赖抗原分子中, 必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 差异越大,抗原性越强。
2、自身成分
一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处于隔绝的组织器 官、或在出生后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某些自身成分 也具有免疫原性;化学修饰的自身物质。
二、抗原的特异性
1、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是抗原分 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TCR/BCR 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epitope)。
B cell
B cell
B cell T cell
B7 CD28
6、抗原异质性、共同抗原和交叉抗原
抗原异质性:抗原异质性即抗原物质的非均 一性, 同一分子表面可存在不同的表位.
共同抗原(commmon antigen): 两种不同 抗原之间可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
交叉抗原(cross-antigen): 抗体对具有相 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 叉反应。 交叉反应的意义 :诱发自身免疫病
2、分子量大小:抗原的分子量一般为≥ 10KDa
3、结构的复杂性
4、分子构象(conformation)和易接近性 (accessibility) 5、物理状态:颗粒状抗原>可溶性抗原;

抗原-最新医学免疫学课件

抗原-最新医学免疫学课件

相应淋巴细胞 表面受体
相应抗体
表位是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及免疫反应 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抗原结合价 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半抗原---单价抗原 天然抗原一般是多价抗原
2.抗原表位的类型 [1]根据其结构特点分为 (1) 构象表位(非线性表位) 序列上不连续的短肽或多糖,形成特定 的空间构象。 (2) 顺序表位 (线性表位) 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
4. 主要用途: (1)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用来预防接 种及制备动物抗血清 (2)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用于抗 肿瘤与抗感染的辅助治疗。

意娱乐 煵搴精
三、丝裂原
丝裂原亦称有丝分裂原是一种非特异 性地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可刺激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 细胞和有丝分裂,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 的全部克隆。 如植物血凝素、刀豆蛋白A、细菌脂 多糖和聚合鞭毛素等。

载体(Carrier,C)
:大分子,Pro.等 半抗原(Hapten,H): H1、H2、H3 …… 完全抗原(Ag) = C + nH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异物性 特异性
免疫原性的本质 免疫应答的重要特点 免疫学诊治的理论依据
一、异物性★
非己物质 1.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异种物质、异体 物质) 2.改变的自身成分和在胚胎期未与宿主免 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物质。

★ TD、TI 抗 原 的 区 别
TD 抗原 TI 抗原
抗原组成 结构特点 Mφ 等APC参与
细胞性,蛋白质 结构复杂,T表位+B表位,有 载体决定簇 需要
主要为脂多糖、多糖 结构简单,多重复B表位,无 载体决定簇 不需要

免疫学 第2章 抗原

免疫学 第2章 抗原



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并能与 相应抗体或免疫细胞(分子)发生特异性免疫 反应的物质。 两个基本属性: 诱导免疫应答(免疫原性) 与免疫应答产物反应(免疫反应性)

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即引起机体产生抗体或 激活淋巴细胞并与之进行反应的特性。 所以免疫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特异)。 抗原性( 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或 致敏细胞结合反应的特点。 抗原和免疫原的不同之处。 免疫原一定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但抗原不一定都 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半抗原)。
化学合成多肽研究抗原表位 6肽(p20 表2-4) 免疫斑点实验 高通量 生物学方法研究表位 纯化蛋白、水解、分离、转膜、免疫识别、阳 性肽段分离、测序、合成、免疫活性鉴定、关 键氨基酸鉴定(定点突变)。 PVDF膜分析抗原表位(ployvinylidine difluoride)
第三节抗原的免疫特性
颗粒型
名称
免疫刺激复合物 脂质体 生物降解微球 皂苷
非离子型嵌段共聚物 胞壁酰肽类似物 聚磷脂 合成多核苷酸 IFN-γ/IL-2
百日咳毒素(PT) 胞壁酰二肽 弗氏不完全佐剂 油乳剂或乳化 MF96/SAF
合成体

细胞因子
佐剂的机理

储存作用。 增进抗原递呈作用。APC MHC I分子 改变抗原递呈途径。模拟病毒,避开MHCII 刺激抗原APC分泌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细胞因 子本身也能做疫苗佐剂。
3 合成抗原 聚合体,支链或直链。一般是聚氨基酸或聚糖。 4 多克隆激活剂 A、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一类强有力的T、B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机制:MHC-SAg-TCR。 种类:外源性(G+/肠毒素,SE/SEA、SEB) 内源性(淋巴细胞刺激原)

医学免疫学课件:抗原

医学免疫学课件:抗原

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
又称为过敏性反应或变态反应,是由 IgE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如过敏性 休克、药物过敏性皮炎等。
Ⅱ型超敏反应
又称为细胞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是由IgG或IgM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 ,如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等。
Ⅲ型超敏反应
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是由 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局部或全身多处组 织,激活补体、中性粒细胞等引起的 超敏反应,如局部免疫性血管炎、 Arthus反应等。
05
抗原疫苗
疫苗概述
01
疫苗的发现和发展
疫苗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在现代医学 中的重要地位。
02
疫苗的种类和剂型
根据疫苗所预防的疾病和剂型,对疫 苗进行分类。
03
疫苗接种的流程和原 则
疫苗接种的流程,包括初次接种和加 强接种,以及接种原则,如早接种、 足剂量、足次数等。
疫苗种类及成分
传统疫苗
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 类毒素疫苗等,分别介绍其制
抗原与免疫耐受
在某些情况下,抗原物质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耐受,即机体对该抗原物质失去特异性免疫 应答能力。
免疫耐受可发生在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等多个层面,其产生机制包括调节性T 细胞的抑制作用、抑制性受体的表达、抑制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等。
免疫耐受在医学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器官移植、肿瘤治疗等,但也可能会导致自身免 疫性疾病的发生。
2023
பைடு நூலகம்
医学免疫学课件:抗原
目录
• 抗原概述 • 抗原与免疫系统 • 抗原与免疫应答 • 抗原与免疫病理 • 抗原疫苗 • 抗原展望
01
抗原概述
抗原定义
抗原定义为能够刺 激机体免疫系统产 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也称免疫原。

免疫学第二章抗原PPT课件

免疫学第二章抗原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清等。
半抗原
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 疫原性的物质,如某些
药物、激素等。
载体抗原
复合抗原
将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 形成的新抗原,合而成的抗原,
如细菌荚膜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化学性质
某些化学基团的存在可以增强抗原的免疫原 性,如多糖、脂质等。
分子量
大分子量的物质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
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免疫记忆
免疫系统对初次接触的抗原产生 记忆,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
能更快、更强的应答。
04
抗原的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的概念
交叉反应
指不同抗原之间由于结构上的相似性而引发的共同反应。
交叉反应的发生
当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产生的抗体不仅与该抗原发生反应, 还可能与其他结构相似的抗原发生反应。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特定抗原,具有高纯度和可重复性。
抗原的纯化方法
离心法
利用离心机分离抗原,根据密度和大 小进行分离。
过滤法
通过过滤膜去除杂质,常用超滤膜技 术。
离子交换法
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抗原结合,达到纯 化目的。
亲和层析法
利用抗原与配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进 行分离纯化。
抗原的质量控制
纯度检测
01
物理状态
抗原的物理状态也会影响其免疫原性,如颗 粒状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
免疫佐剂
某些物质可以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称为免 疫佐剂。
抗原的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
B细胞识别抗原后分化为浆细胞, 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识别抗原后分化为效应T细 胞,直接杀伤靶细胞或释放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抗原决定基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 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 ,BCR TCR , 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因 其通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 表位(epitope).
不同化学组成和构象的肽链可形 成特异性各异的表位. 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被抗体,BCR ,BCR 或TCR识别的最小靶结构,其性质, 数目,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 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 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 的专一性; 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 仅能与该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 性结合. 性结合.
worm virus bacteria fungi
Microorganisms (bacteria, virus, fungi), parasite, worms Substances(proteins, sugar, lipid and nucleic acid )
第一节 抗原的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 淋巴细胞的能力. 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 (免疫反应性):抗原能与 免疫反应性):抗原能与 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 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MHCⅡ类分子结合 肽结合凹槽 部位
T 细胞
超抗原
TCRVβ 超抗原 抗原肽
MHC-IIα
APC
超抗原激活T 超抗原激活T细胞的特点
强大的刺激能力 无需抗原处理 与T细胞相互作用无MHC限制性 选择性结合TCR V β区 超抗原不仅可激活T细胞,而且可能诱导 T细胞的耐受 超抗原的免疫识别位点分为两类:MHC 结合位和TCRVβ区结合的T细胞表位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根据抗原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h细胞的辅助 根据抗原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h细胞的辅助 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胸腺依赖性抗原( TD-Ag) TD-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antigen, TI-Ag) TI-Ag) TITI-1抗疫原) 完全抗原(抗原或免疫原) 半抗原(hapten) 不完全抗原) 半抗原(hapten)(不完全抗原) 半抗原+蛋白质载体= 半抗原+蛋白质载体=完全抗原 变应原 诱导机体产生超敏反应的抗原。 诱导机体产生超敏反应的抗原。 耐受原 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 + + -
+ + +
+ + + -
+ -
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在极低剂量水平就能活化大量 2%~20%) 细胞或B细胞, (2%~20%)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 强烈免疫反应的特殊抗原。 强烈免疫反应的特殊抗原。
Superantigens
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 线性表位和构象 表位和构
(二)根据抗原决定基结合对象分类 T细胞表位:主要是线性表位,必须先被 APC摄取加工提呈,与MHC结合形成复合 物表达于APC表面才能被TCR识别. B细胞表位:主要存在于天然抗原表面,构 象表位为主.可直接刺激B细胞,不需要 APC的处理和提呈,由BCR识别.
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 类 外源性抗原 APC从外部摄取的蛋白质抗原。 APC从外部摄取的蛋白质抗原。 从外部摄取的蛋白质抗原 内源性抗原 在APC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蛋白、 APC内合成的抗原 如病毒蛋白、 内合成的抗原, 肿瘤抗原等。 肿瘤抗原等。
第五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佐剂 指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后, 指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后,能增强该抗 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延长抗原滞留时间;增强免疫细胞 激活所需要的协同刺激信号;促进吞噬细胞对 抗原的加工处理形成局部炎症;刺激淋巴细胞 的非特异性增殖等。
(二)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强于其 1.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他。 2.分子质量:分子质量多大于1×104。 2.分子质量:分子质量多大于1 分子质量 3.结构复杂性: 3.结构复杂性 结构复杂性:
4.分子构象: 4.分子构象 分子构象:
5.易接近性:抗原表位能 被淋巴细胞 5.易接近性: 易接近性 抗原受体所接近的程度。 抗原受体所接近的程度。易接近性越 好,免疫原性相对越强。 免疫原性相对越强。
Conventional Antigen Superantigen
Monoclonal/Oligoclonal response 1:104 - 1:105
Polyclonal response 1:4 - 1:10
表2-6 超抗原与传统抗原的比较 超抗原 化学性质 T细胞反应频率 APC存在 抗原提呈 MHC限制性 TCR结合部位 传统抗原 蛋白质、多糖等 1/106~1/104 需要 有 有 TCRα、β链的 CDR3 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 毒蛋白等 2%~20% 需要 无 无 TCRβ链的CDR3外侧 非多态区(α螺旋)外 侧
6.物理性状:颗粒性,聚合性强于可溶 6.物理性状:颗粒性, 物理性状 性,单体抗原。 单体抗原。
二 宿主因素
(一)遗传因素:MHC是控制免疫应答的关键 遗传因素:MHC是控制免疫应答的关键 因素 (二)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年龄、
三 免疫方式
1.抗原剂量 1.抗原剂量 2.进入机体的途径 2.进入机体的途径 皮内>皮下>肌内>腹腔> 皮内>皮下>肌内>腹腔>静脉 3.免疫佐剂 3.免疫佐剂
表位类型 表位位置
根据B细胞表位在抗原分子中所处的部位, 又分为 功能性表位:位于抗原分子表面,易与BCR 或抗体结合,免疫优势表位. 隐蔽性表位:位于抗原分子内部,不能与 BCR或抗体结合,可暴露于表面,成为功能 性表位.
二 半抗原-载体效应 半抗原完全抗原同时含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 位,能分别活化T细胞和B细胞. 半抗原必须与蛋白质载体耦联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成为完全抗原后才能诱导免 疫应答,产生抗半抗原抗体.
丝裂原 与淋巴细胞表面丝裂原受体结合, 与淋巴细胞表面丝裂原受体结合,刺激静 止性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DNA合 止性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DNA合 成增加, 有丝分裂. 成增加,出现 有丝分裂.
丝裂原(mitogen) 丝裂原(mitogen)
丝裂原 丝裂原受体
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 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的抗原, 的抗原,亦称有丝分裂原 。
特点: 1.该效应的产生需要半抗原特异性的B细 胞与载体蛋白特异性的Th细胞的参与. Th . 2.半抗原与载体必须耦联或才能刺激抗半 抗原抗体的产生. 3.B细胞与Th细胞的相互作用符合MHC II 类分子限制性. B细胞即是APC,又是体液免疫应答的效 应细胞.
半抗原半抗原-载体效应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初次免疫 二硝基苯酚-牛 丙种球蛋白 二硝基苯酚-牛 丙种球蛋白 二硝基苯酚-牛 丙种球蛋白 再次免疫 二硝基苯酚-牛 丙种球蛋白 二硝基苯酚-其 它载体 牛丙种球蛋白 抗DNP抗体 +++ ± -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种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自身抗原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广泛 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独特型抗原:TCR, 独特型抗原:TCR, BCR, Ig的V区具有 Ig的 的独特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构象, 的独特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构象,可诱 导产生相应抗体,简称独特型. 导产生相应抗体,简称独特型.
结论:载体不仅起运载半抗原的作用, 并且具载体特异性。
三 抗原结合价
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时,一个抗原分 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决 定基的总数称为该抗原的抗原结合价. 半抗原只有一个B细胞表位,只能结合一 个特异性抗体分子,为一价抗原.
绝大多数的天然抗原是多价的
epitopes = 6 valence = 4
第二讲 抗原
主要内容
抗原的基本特性 抗原特异性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分类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抗原(antigen,Ag)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
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并能与免疫应 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即能与T细胞的TCR及 细胞的BCR结合 即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 结合, 促使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促使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 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 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
四 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两种抗原分子中带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 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 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第三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 素
一、抗原自身的因素
(一)异物性 凡是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凡是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接触过的物质,自身 成分发生改变,都会被机体免疫系统视为异物. 成分发生改变,都会被机体免疫系统视为异物. 抗原与机体间的种系亲缘关系越远, 抗原与机体间的种系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 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丝裂原 PHA、ConA、PWM、LPS PHA、ConA、PWM、
Mitogen
Hum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