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中日两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guide download
新能源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政府间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协议
欧盟成员国共同制 定新能源政策,促 进技术创新和产业 升级
美国与日本达成协 议,共同研发电动 汽车及可再生能源 技术
中国与德国签署合 作协议,加强在太 阳能和风能领域的 合作
印度与法国达成合 作协议,推动新能 源项目建设和可再 生能源发展
新能源的国际交流平台
02
国际新能源会议和展览
国际新能源研究机构合作与交流
国际能源机构(IEA):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能源政策对话与合作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EA):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与市场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GEIDCO):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促进清洁能源跨国跨地 区配置与国际合作
YOUR LOGO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新能源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目录
01.
新能源的国际 合作现状
02.
新能源的国际 交流平台
03.
新能源的国际 合作与交流的 意义
04.
新能源的国际 合作与交流的 挑战与机遇
05.
加强新能源的 国际合作与交 流的建议
产权纠纷
技术转让:发 达国家可能不 愿意转让先进 的新能源技术, 导致发展中国 家面临技术瓶
颈
技术标准:各 国在新能源技 术标准上存在 差异,需要建 立统一的标准 和规范,促进 国际合作与交
流
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
政治稳定性:国际政治局势的稳定性对新能源合作的影响 经济利益:各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经济利益冲突与合作机会 贸易政策:各国贸易政策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与机遇 技术竞争:国际间的新能源技术竞争对合作与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日本能源战略调整及中日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

日本能源战略调整及中日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
张季风
【期刊名称】《东北亚学刊》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正>长期以来,能源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今后,中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能源资源竞争,而国内能源需求过快增长,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保障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调整结构、控制总量的任务越来越紧迫。
特别是3·11东日本大地震、大海啸引发的日本核事故,对日本的核电事业乃至全球的核电事业造成巨大冲击,对我国能源安全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张季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16.2
【相关文献】
1.日本能源形势的基本特征与能源战略新调整 [J], 张季风;;
2.能源外交体系促能源战略多元化--分析《中巴能源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对中国能源战略的影响 [J], 杨扬
3.能源外交体系促能源战略多元化——分析《中巴能源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对中国能源战略的影响 [J], 杨扬
4.中日传统能源战略之辩——竞争与合作探析 [J], 吕重犁
5.探求更多共同利益——中日两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 [J], 张季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方在能源和矿产资源等领域的竞争加剧了中日民族矛盾的升温

双方在能源和矿产资源等领域的竞争加剧了中日民族矛盾的升温随着全球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日益紧缺,中日两国在这些领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竞争,更多的是民族矛盾的加剧。
中日两国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差异引起的,这也导致了民族矛盾的不断升温。
在能源方面,中日两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围绕石油、天然气、核能等方面展开的。
中国与日本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国之一,而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中亚地区。
中日两国都试图通过加强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来确保其能源的稳定供应。
然而,在竞争中,由于两国需求量巨大,使得在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
这也导致了中日间在能源领域的矛盾不断升级。
比如,中日之间在东海油田开发方面的争端导致了双方在该地区的军事部署增加,升级了两国关系,甚至引发了一些地区性战争的担忧。
在矿产资源领域,中日两国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钨矿、稀土等矿产资源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而日本却是稀土的主要进口国和消费国。
日本对稀土的高度依赖也使得其对中国的稀土供应存在着极大的依赖性。
中日两国之间在稀土等矿产资源方面的竞争,不仅直接影响到两国的经济发展,也对两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中日之间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争端,就与稀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引发了两国关系持续恶化的局面。
除了竞争领域的扩大,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还反映在两国民族情感的升温上。
中日两国的历史和文化差异,使得两国民族之间的情感一直处于紧张和敏感的状态。
这种情感的加剧,也引发了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
在矿产资源和能源领域的竞争中,两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是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一些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攻击,甚至引发了一些群众的暴力抗议。
这些情绪的升温,也极大地加剧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
总之,中日两国在能源和矿产资源等领域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竞争,更多的是民族矛盾的加剧。
两国在竞争中的种种行为,都反映和加剧了两国之间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矛盾。
双方在国际核安全和原子能源等领域的看法和政策差异加强了中日民族矛盾

双方在国际核安全和原子能源等领域的看法和政策差异加强了中日民族矛盾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国际核安全和原子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显得更加重要。
对于世界各国而言,共同维护国际核安全和充分利用原子能源资源能够带来双赢的结果。
然而,对于中日两国来说,这个问题却始终存在着政策上的争议和看法上的差异,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
在国际核安全领域上,中日两国的看法之间主要存在细节之处。
中日两国都表现出过高度重视核安全问题的态度,为国内的核设施安全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规章制度。
但在实践中,中日两国的反应却大不相同。
日本作为曾经遭受过核灾害的国家,对核安全的控制和管理更为严格,日本国内的核设施安全技术也更为先进。
而中国在加强核安全方面则并不是那么积极,动辄就会有核安全事故发生,相关责任人也没有得到必要的惩罚,导致公众对核能安全抱有极大的疑虑。
在原子能源领域上,中日两国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因此原子能源在日本的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日本民众对原子能源利用的安全性问题十分关注,特别是经过福岛核灾后,日本民众对原子能源的态度更加谨慎和保守。
然而,在中国,核能发展战略被认为是确保经济和能源安全的关键,政府正在大力推动核电项目的建设。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和管理,中国核能的发展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质疑。
另外,在国际核安全领域上,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一些政策上的分歧,使得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得以加剧。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中日两国在核安全技术、设备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影响了两国在国际核安全合作方面的直接参与程度。
两国在核安全领域的政策制定中,还存在着一些观念的不同和立场的分歧,比如,日本坚定主张核裁军,而中国则持谨慎态度,认为只有核裁军国际秩序得以安全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才会考虑核裁军。
总之,中日两国在国际核安全和原子能源等领域的看法和政策差异显然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民族矛盾。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两国需要加强沟通,共同制定更为严格的核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并共同推进核裁军进程。
中日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

中日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近年来,中日两个亚洲经济大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日益突显。
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两国在贸易、投资、技术创新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本文将讨论中日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的现状及其对双方的影响。
一、合作领域1. 贸易合作中日贸易是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既是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最大的贸易竞争对手。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日贸易总额近年来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而日本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机械设备、电子产品、汽车、化工等。
通过贸易合作,中日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加,为推动两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2. 投资合作中日在投资合作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合作。
根据数据显示,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度居亚洲国家之首,而中国企业也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投资。
投资合作涉及多个行业,包括制造业、金融业、能源等。
通过投资合作,双方可以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强产业链的合作,提高经济效益。
3. 技术创新合作中日两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合作。
日本一直以来以其创新能力著称,而中国则是近年来技术创新的快速崛起者。
双方在科研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例如,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中日两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竞争状况1. 产业竞争中日两国在某些产业领域存在着直接的竞争关系。
例如,在汽车、电子产品、航空航天等行业,中日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双方都希望在这些领域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争夺市场份额。
竞争的结果是双方都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选择。
2. 区域经济竞争中日两国也在争夺亚洲地区的市场份额。
作为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他们都希望在亚洲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两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贸易和投资,在区域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协定方面,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能源行业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能源行业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引言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对于国家经济和国际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能源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各国纷纷加大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视,推动了国际能源行业的竞争与合作。
本文将深入探讨能源行业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现状、问题及展望。
国际竞争的现状能源需求与供应的国际竞争能源是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不同国家之间争夺能源资源的竞争愈演愈烈。
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油气、煤炭等传统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
油气资源争夺激烈石油和天然气是当今国际能源市场的主要能源。
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全球石油市场的主导力量。
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等国家在石油输出上具有较大的话语权。
同时,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产出国,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
可再生能源发展竞争激烈随着传统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凸显,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国际能源市场的一大热门。
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渐进入主流能源市场。
欧盟、美国、中国等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能源技术的国际竞争能源技术的发展对于能源领域的竞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各国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争夺核能、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突破。
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一直处于技术竞争的前沿。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与现状能源合作的意义国际能源合作有助于减少市场竞争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共享能源资源,提高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同时,能源合作也能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国际能源合作的实践能源互联互通能源互联互通是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建设能源输送通道,不同国家可以实现能源互补和资源共享,同时降低能源输送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例如,中俄天然气管道、中亚输气管道等就是能源互联互通的典型案例。
能源产业园区建设为了促进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合作,许多国家纷纷建设能源产业园区。
能源外交与国际能源合作

能源外交与国际能源合作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在当今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探求更多共同利益——中日两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

SEEKING MORE GROUND OF COMMON INTEREST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energy field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作者: 张季风
作者机构: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
出版物刊名: 国际贸易
页码: 23-26页
主题词: 中国;日本;能源合作;能源发展战略;共同利益;双边贸易;竞争优势;能源利用效率
摘要:对中日两国能源基本形势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两国的能源形势都很严峻.一是两国都需
要进口大量石油、天然气,而且中国的需求量还在日益增加;二是两国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对象地区又都集中于同一中东地区,这就容易使中日两国利益直接发生冲突.再加上所谓'中国威胁论'、
政治外交方面的冷淡以及国民感情变化等非经济因素,使两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发生了激烈竞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日围绕俄罗斯输油管线之争和最近日本对我国开发东海油气田的无理干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二十一世纪东北亚日本研究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2,1.1万字,独著。
中日两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张季风内容提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加之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近年来世界各国在能源上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中日两国之间也是如此。
俄罗斯石油输送管道之争以及最近东海油气田开发的冲突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中日在能源领域未必只有竞争这一条路。
双方在节能、核电开发、石油储备以及建立“东亚能源共同体”等方面合作的空间很宽广。
加强这些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克服当前的困难和缓解竞争。
关键词:能源竞争 新能源 节能 核电开发 中日合作能源是战略资源,其重要意义恐怕谁都没有异议。
能源安全亦即经济安全。
迄今为止的大规模战争多因争夺能源而起,相反,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又源于能源合作,例如,E U的最初雏形就是欧洲煤炭钢铁联盟。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特别是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石油,自上世纪60年代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以来,其重要战略价值经久不衰。
2002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已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进口依赖度接近50%,今后能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而日本能源石油几乎百分之百依靠进口。
而且两国的石油进口地区又都集中于中东地区。
中日两国在能源领域可谓“狭路相逢”,竞争难以避免。
但是两国在这一领域合作的前景也很宽广,其意义也更重大。
一、中国能源的基本情况1、能源总量供不应求,石油缺口突出从1990年起,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开始接近生产总量,此后供需矛盾越来越紧张。
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为22.1亿吨标准煤,而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供需差达到2.5亿吨标准煤。
如果从单独能源品种来看,石油缺口最大。
我国是石油生产大国,在世界名列前茅。
但由于石油消费量剧增,国内石油产量早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目前我国的经济规模居世界第4位,而石油消费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近10年来,我国原油消费量以年均6%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每年不足2%。
1993年再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石油生产与石油总消费的缺口越来越大(见图1),只能依靠进口填补,而且进口原油的56%来自于中东地区。
到2006年,中国石油进口达19453万吨,超过当年石油生产量(18477万吨),净进口已增至16827万吨,也已接近当年石油产量。
1 如果按经济增长率8-10%计算,到2010年的石油需求量将达4.2亿吨,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2亿吨,进口依赖度将超过50%以上。
图1 我国石油生产与石油消费的缺口日益增大注:石油进口依赖度=(进口石油-出口石油)/石油消费总量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年版。
除了经济高速增长原因之外,石油能供不应求的另一主要原因是中国境内的可采原油和后备储量日益匮乏。
大庆、胜利、辽河等主要大油田经历几十年的开采已不同程度地进入衰竭期,增产潜力不大且采油成本呈上升趋势。
上述三大油田的原油产量占中国石油总产量的比重,1990年为74.2%,2000年下降到58.3%,2002年更下降到53.9%。
2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另一方面国内能源储藏有限,产量日趋缩小,其结果只能依靠增加进口来填补缺口。
这意味着我国能源领域的安全风险系数在相应增大。
2、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刚性化钢铁、火电、建材等高能耗产业仍是我国的支柱产业,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这种重工业型的产业结构是导致我国能源消费居高不下的客观原因。
另外,从能源结构上看,我国常规能源资源主要以煤炭为主。
在已探明的能源资源总储量约8000亿吨标准煤中,煤炭占87.4%、原油占2.8%、天然气占0.3%、水能占9.5%。
由于能源资源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的能源结构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以煤炭为主的刚性化状态。
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4.6亿吨标准煤当中,煤炭 1 《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版。
其他没有标明具体出处的数据均来自此年鉴。
2 程永明《中日在能源安全领域的竞争与合作》,载《21世纪中日关系发展构想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9月。
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1990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年吨0102030405060%石油消费总量占69.4%、石油占20.4%、天然气占3.0%、水电、核电、风电等占7.2%。
3鉴于能源资源秉赋的制约,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
由于煤炭生产和煤炭消费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相当严重,如不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我国能源环境问题也将会变得更加严峻,将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一次性能源消费量构成中,煤炭所占比重较小,而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而我国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却一直很小。
实际上,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能源结构的最大缺憾在于核电所占比重太小。
应当说,我国核技术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核电站却少的可怜。
核电能源占我国一次能源的比重仅为0.3%强,占发电总量中的比重也只有1.5%。
核电落后是我国能源刚性结构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
由于国内外化石燃料资源供需形势日趋紧张,进一步提高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比较困难,今后的主攻方向应当是发展核能发电。
二、日本能源的基本情况1、能源极度匮乏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能源极度匮乏的国家,其中最主要的能源石油99%以上依靠进口。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煤炭曾经是日本的主要能源,能源革命以后,原煤产量越来越少,到目前原煤也是全部依赖进口。
天然气虽然国内能够生产一些,但绝大部分仍需要进口。
日本能源不仅严重依赖进口,而且也同我国一样,石油的进口地区过度集中于中东地区,2006年,日本对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依存率高达89%。
4这意味着日本能源的供给体制十分脆弱,而且风险很大。
当前,随着中东地区的动荡不安,日本将能源安全战略的目光逐渐转向中东地区以外的产油区,尤其是将中亚、俄罗斯、东南亚、中南美以及非洲等产油国和产油区作为其能源进口目标。
2、能源结构趋于合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中东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石油,每桶石油价格只有1.8美元,大大低于当时日本的国产煤的价格。
因此,日本产业界竞相改用石油作燃料,迅速完成了用石油替代煤炭的能源转换。
两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日本认识到了过度依赖石油的风险性,迅速推行“摆脱石油”战略,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并开发新能源。
早在1974年,日本就拟定了发展新能源的“阳光计划”,后来又增加了发展节能技术的“月光计划”。
所谓“阳光计划”主要是指太阳能、地热、风能、潮汐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计划。
所谓“月光计划”(因月亮不需要能源而发光,故命此名)是指通产省技术研究院主持的对高效率煤气3《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版。
4ÿ Œ¡ÿ wâ‘Î`RY*Š _õO }è–Æ0ûvzˆL0 eåg,VýRâVóO 2007/080 0 {,111˜ 0汽轮机、燃料电池和废热利用系统等节能技术研究计划。
上述计划的推行,使日本在开发替代能源和新能源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特别是在太阳能技术、光电池技术和产品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能源的紧张局面。
经过70年代后期开始的艰苦努力,到80年代中期日本终于扭转了过度依赖石油的局面,能源结构趋于合理。
石油在一次能源结构的比例从1973年的77%下降到1985年的56%。
到2004年,日本的一次能源结构中,石油为46.3%,煤炭为21.8%,天然气为14.7%,核电为10.9%,水电为3.6%。
5这种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结构体现了日本的3E(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E n e r g y S e c u r i t y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即经济增长、能源保障和环境保护)能源政策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日本新能源(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开发虽然投资很多,但由于受能源分布情况、自然条件以及技术水平和成本等因素的制约,新能源的增长幅度并不大,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依然很小。
使日本的能源结构趋于合理化的最重要原因是核电站的迅速发展。
三、中日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与摩擦从以上对中日两国的能源基本形势的分析,可以看出两国的能源形势都很严峻。
第一,两国都需要进口大量石油、天然气,而且中国的需求量还在日益增加;第二,两国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对象地区又都集中于同一中东地区,这就容易使两国利益直接发生冲突。
再加上前一段时间所谓“中国威胁论”、政治外交方面的冷淡以及国民感情变化等经济外因素,使两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发生了激烈竞争。
最明显例子就是中日围绕俄罗斯输油管线之争和最近日本对我开发东海油气田的无理干涉。
1996年4月,中俄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正式确认了中俄原油管道项目。
1999年2月,中国石油集团与俄方签署了《关于开展中俄原油管道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协议》,双方根据此协议于1999年12月完成了预可行性研究。
2001年7月17日,江泽民主席访俄期间,中俄双方经过谈判,就原油管道走向、俄方向中国供油数量、原油购销承诺方式和原油价格公式等实质性问题达成共识,并签署了《关于开展铺设俄罗斯至中国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原则协议》,协议中规定该管道自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安加尔斯克经中国满洲里入境,终点为大庆。
该管道从2005年开始供油,每年输油量为2000万吨,到2010年达到每年3000万吨,连续稳定供油25年。
2001年8月,中国政府批准了中方的项目建议书。
一待俄方政府对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将直接转入设计阶段。
然而即将动工的关键时刻,因日本的突然介入而使这条管线的开工拖延了多年。
从2002年,日本积极参与俄远东石油管线建设,争夺远东油气资源。
以20025ÿ Œ¡ÿ wâ‘Î`RY*Š _õO }è–Æ0ûvzˆL0 eåg,VýRâVóO 2007/080 0 {,103˜ 0年1月小泉首相访俄为发端,日本高层官员相继向俄方展开强大的游说活动并抛出援建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管道的90亿美元资金等有利条件,希望俄方改变石油管线走向,兴建一条终点为靠近日本的俄港口城市纳霍得卡的输油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