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河南回族分布格局研究
回族的来源和历史

回族的来源和历史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
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明代以来河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1368-1949)

明代以来河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1368-1949)明代以来河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1368-1949)河南作为中原腹地,自古文化繁荣,历史悠久。
本文将对明代以来的河南历史文化地理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河南在这段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一、明代(1368-1644)明代是河南历史上的转折点之一。
明朝初年,朱元璋建都南京,改革政策带动了全国的发展,河南也随之受益。
洛阳、郑州、开封等地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明代初期民族融合得到加强,奠定了河南历史和文化的基础。
明代中叶以后,河南逐渐落后。
农田退化,经济下滑,以及与辽东、蒙古的边界争端等因素影响了河南的发展。
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更是使河南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给河南历史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二、清代(1644-1912)清朝建立后,河南成为了清朝的核心地区之一。
清代的河南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河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得其经济迅速复苏。
官府提倡水利建设,修复黄河堤坝,改善了河南的灌溉条件,增加了农田面积。
同时,清朝还加强了对河南的文化教育,提倡儒家思想,兴办学校,推动了河南文化的发展。
清朝末年,河南再次陷入动荡。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冲击了河南的稳定。
同时,西方列强入侵,河南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推动了河南文化的多元化。
但同时也加剧了河南的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
三、民国时期(1912-1949)辛亥革命后,河南成为民国政府的中心之一。
河南迎来了一段较为稳定的时期。
河南大学等高校的设立促进了河南文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快速发展,为河南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但同时,河南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华北农民运动的影响使得河南农民纷纷进行反抗和游击活动,社会动荡成为压在河南发展上的一座大山。
此外,抗日战争的爆发使河南成为了前线,使得河南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综上所述,明代以来的河南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显示出河南在这一时期的变迁与发展。
河南周口地区的回回民族

作者: 张玮[1];胡云生[2]
作者机构: [1]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2]河南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宁夏社会科学
页码: 58-62页
主题词: 河南周口地区;回族学生;清真寺;回回民族;太康县;淮阳;山西洪洞县;河南省图书馆;
一届三中全会;伊斯兰教
摘要: 河南周口地区的回回民族张玮,胡云生周口地区位于河南省西南,有淮阳城关回族镇、太康城关回族镇和沈丘槐店回族镇。
回族人民勤劳勇敢,对周口地区的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河南的回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略而述之,以供回族史研究者参考。
...。
《河南省少数民族分布图》正式发布

2019/10 17
《河南省少数民族分布图》正式发布
为庆祝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郑州举行,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直属单位河南省地图院精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运动会开幕前编制了《河南省少数会议对2019年全市测绘资质巡查、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及第四季度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要求:一
已完成“数字县域”建设工作的县(市),要加强项目建设成果的接收、推广和应用工作。
二是要加快
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后障。
三是要尽快解决全市9座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运行维护和应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全市基准站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会议还对进一步加强县(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监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严明纪律,更好地将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工作要求与许昌市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实际相结合,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努力打造许昌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工作新亮点。
(许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桓高峰)。
我国回族各姓氏来源与分布.docx

我国回族各姓氏来源与分布我国回族各姓氏来源与分布全球王氏网发布 : 2011-5-07 16:17作者 :天柱山阿:在中国回族中,以“阿”音起头的经名很多,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来源。
如在元代的官员中就有阿刺浅、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兰、阿葩实、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马等几十人。
在明代,还有回回天文学家阿答兀丁、阿都刺。
此外,一些回回人将与阿无关的经名改为阿姓的也有。
如清代内务府回回人海里玛,后改阿姓,遂成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
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sf(h6[-|B ] O&p848 艾:回族中的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
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
艾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及江苏等地。
9N&X*O3Yh3\&_W S4]848安:安姓是中国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
唐太宗时,由阿拉伯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因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后人便以此为姓。
此外,于唐贞观初年率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并被安置在维州(今四川茂县),后被授封左右卫大将军、定襄郡公的安息(今伊朗)人安腓汗其子安附国(右戍卫大将军、进爵为开国子)、其孙安思抵(右王铃卫将军、北平公)。
安思恭(高宗任州刺史),也是安姓回族的早期先民。
其后,明代来中国的禄国(今菲律禄)禄王巴都噶 ;叭喀刺第三子安都,其后裔融入回回民族后,也取安姓。
另据《姓氏考略》,安姓是以国名姓氏。
古代安息人或安国(克布哈拉一)人来中国自居不者,以安姓。
《通志 ;氏族略》也,安姓出自安西王后代。
西域学者安清,原是安息国王太子,后到中国,以安息国名首音姓。
《唐 ;宰相世系表》也称;“安氏,⋯⋯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姓。
” 史上的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北部,是我国开通之路,大中西易交往的必之地,也是多留居中国的穆斯林之故国。
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河北及西北地区。
全球王氏网Y7Ax1hQ1yM v"K;t把:回族中的把姓,大多是明代回回入附者和使名的首音。
回族谱序与宗源考略

回族谱序与宗源考略
回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和中国其他地区。
回族谱序是指回族的家谱记录体系,宗源考略是指研究回族家族宗源的方法和思路。
回族谱序是回族家谱的分类和编排方式。
回族家族谱序主要包括族谱的编撰、谱名的命名、辈份的划分和辈序的排列等内容。
在回族谱序中,通常会有纲目、编年、世谱、派谱、支谱、支支、支支支等等。
这种谱序一般以编年的形式记录祖先的世系和后裔的家庭成员,以及与家族有重要关联的事物。
通过回族家族谱序的编撰,可以帮助回族人民了解自己的家庭起源,维护家族的传统和荣誉。
宗源考略是指研究回族家族宗源的方法和思路。
宗源考略主要包括对回族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研究,以及对回族家族谱、家训和家风的分析。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可以了解回族家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探寻其文化和传统的渊源和特点。
同时,宗源考略还可以通过考证和比对不同家族的谱系记录,确定某个家族的具体宗源和家族渊源。
总的来说,回族谱序与宗源考略是研究回族家族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通过对回族家族谱序的编撰和宗源考略的研究,可以帮助回族人民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传承和弘扬回族文化和传统。
从军事权贵到世家大族

从军事权贵到世家大族作者:李永菊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摘要:通过对河南商丘的田野考察和民间历史文献分析,可知明代河南归德府的地域支配体制,经历了从军事权贵到世家大族的演变过程。
明代前期,拥有特权的军事权贵势力强大,在归德地区占据地域支配地位。
明代中叶,赋役改革与清理军屯的措施,限制了军事权贵的政治特权,同时,大批军事权贵的后代经由科举入仕,逐渐形成了以士绅为中心的世家大族,确立了明清之际士绅阶层的地域支配地位。
这种以军事权贵和世家大族为中心的地域支配体制,显然不同于华南地区的民间宗族组织,呈现出明代河南地域社会的特殊发展形态。
关键词:明代;河南归德府;军事权贵;士绅阶层;世家大族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4—0008—06收稿日期:2013-04—15作者简介:李永菊(1979-),女,河南商丘人,河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历史学博士。
随着区域社会史的兴起,明清以来的河南社会变迁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尤其是明代河南历史受到了较多关注。
但是,由于民间文献较为稀少的缘故,河南区域未能像华南地区那样,成为历史人类学的田野基地,只有个别学者对一些具体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尚缺乏整体研究和深入讨论。
因而,我们并不清楚明清以来河南社会变迁的内在脉络。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河南商丘进行田野考察和文献分析的工作。
在实地调查时发现,明代后期归德府出现了很多世家大族,直到今天商丘地区还流传着“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归德四尚书”的民谚,以及“商丘八大家”、“睢州四大户”的说法。
同时,在商丘地区发现的很多墓志上都刻有“归德卫百户”、“睢阳卫指挥使”、“昭勇将军”等身份,在各姓家谱中也记载了历代祖先的“千户”、“百户”、“镇抚使”、“将军”、“戍籍”等身世。
通过对家谱资料的梳理,笔者又发现,在明代后期归德府世家大族的始迁祖中,有很多是明初的军官、勋戚等军事权贵。
河南省回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河南省回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传统能够促进今天各项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而抛弃、漠视传统则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河南回族在河南少数民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河南回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政策在回族地区的具体实施,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民族工作都有重大意义。
本文分别从河南回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具体的论述河南回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
关键字:河南;回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Huinationality in Henan ProvinceABSTRACTThe minori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socialist culture, the fine tradit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today's better and faster, and abandon, ignore the traditional will bring difficult to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Henan Hui ethnic minority in Hena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Hui traditional culture of protection work is a socialist cultural policy 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n Henan province and even the national work of the countr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In this paper, the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of the two aspects of Henan Hui nationality,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enan Hui nationality.Key Words:Henan;the Hui;Traditional Culture;Protection;Development民族文化是指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回族人 口数量较多 , 但河南 回族历史人 口的统
计 , 以说 是一 本 “ 涂 账 ” 14 可 糊 。 99年 以 前 , 于 回族 人 关
口数量 , 无论是官方的, 还是非官方 的, 都属于估计和预 测。如 ,97年称 “ 14 约有一百 万人强 ” …。河南 回族聚 居区村街分 布格局 的形成 是建立在 回族聚居 区村 街范 围、 乡镇区厢范 围和清真寺数量 的扩展 3个特征基础上
“ 山川 ” 目说 : 水 河 “ 条 金 旧渠 自回 回墓 东 北 绕 旧城 与祭 城 水合 ” 同书 又说 : 回 回 营 在 旧州 治 东 ” 由 于外 地 。 “ 。
弱, 出现 了一些 新的 回族 聚落 ; 三是 回族 人 口的小跨度
流 动频 繁 , 民族 杂 居 程度 增 强 。经 过 明清 时期 的流 变 与 重组 , 回汉 民族 广 泛交 错 居 住 的 空 间格 局 逐 步 形 成 和 定
的。
1 回族聚 居 区村街 范 围的扩展 .1 明清时期 , 河南 回族 的空间分 布不断发展 变化 : 一
是分 布范 围 进 一 步 扩 大 ; 是 回族 的 聚 居 程 度 有 所 减 二
“ 里营街” “ 、外营街” “ 、 清真寺街” “ 、 北大街” 多处 回 等 族聚居区。清乾隆十三年( 公元 14 年 ) 郑州志》 78 的《 在
关
键
词 :大散 小聚; 河南回族 ; 明清时期 ; 分布格局
文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33 2 1 )3 0 5 — 5 0 3 2 6 (0 1 0 — 12 0
中 图分 类 号 :K 2 . 98 6
明清时期 , 回回移居河 南又 出现 高潮 , 不仅 人数与 年俱增 , 分布 区域也 逐 渐扩展 到 省 内各 个村 落。一方 面, 由小集中向大分散变迁 ; 另一方 面, 由相对独立 的封 闭性寺坊聚居 区, 变为开放 性象征 聚居 区。可 以说 , 转 回族 “ 大分散 小聚居” 的分布方式最 终形 成是今天河南
第3 0卷 第 3期 2 1 年 6月 01
地 域 研 究 与开 发
ARE S AL RE EAR CH AND DE L MEN VE 0P T
Vo . 0 No 3 I3 .
Jn 0 1 u .2 1
明 清 时 期 河 南 回族 分 布 格 局 研 究
胡 云 生
( 州大学 历史 学院 , 郑 郑州 4 0 0 ) 50 3
摘要 :明清时期 , 回族移居 河南又 出现 高潮 , 不仅人数与年俱增 , 分布区域 也逐 渐扩展 到省 内各个村落。在 分布 格局上 由小集 中向大分散 变迁, 由相对独立的封 闭性寺坊聚居 区转 变为开放 性 象征 聚居 区, 是今天 河南回族分布格 局产 生的基础 。其分布模式 的形成 受文化 融合 、 民族文化认 同、 文化与 经济互动 、 地理等 因素的影响。 同时, 与社 也 会历 史背景 、 民族政策以及 国家与社会关 系的特点有 关。
回民的迁入以及 内部 回民的互移 , 郑州 回族聚居点扩大
到北 下 街 、 真寺 街 、 清 丁兴 里 、 东街 、 阳街 、 南路 西 河 河 城
段、 南顺城街 、 民里等处 。外地迁入 郑州的 , 山西 阜 有
洪桐 县 以及 省 内 的 开 封 、 县 、 县 、 师 等 地 。如 , 襄 嵩 偃 登
为主。明初 , 开封出现 了许多回族 聚居 区。《 如梦 录》 记 载: 开封城内的“ 草三亭又名凤 凰巷 , 回子 居住 , 俱 有礼 拜寺 ” 。在西 门大街府城 隍庙 迤西 , 有皮局 , 俱 回回居 “
住” 。在 周 王 府 西 华 门 西 边 , 街 五 道 , 有 “ 子 居 有 亦 回
型。具体表现为几 户或几 十户 回族 在一城 、 镇 、 一 一村 的一 隅 白 成一个 聚居点 , 乡 自成村落 , 在 在城则 自成街
区 。 回汉混 居 是 回回分 布 区居 住 格 局 的基 本 形 式 , 住 居 区 内 回 回的人 口 比例 相 对 较 大 , 城 镇 的居 住 以板 块 式 在
区, 就是 因 清初 孟 县 桑 坡 的 丁 、 、 、 姓 回族 移 入 而 白 买 拜
l 河南 回回聚居区分 布格局 的变迁
.
Hale Waihona Puke 形成 ; 鹁鸽市 回族 聚居区 , 因为清咸 丰来 自陕西 马姓 是 回族而形成 ; 门关 回族 聚居 区则是 因为来 自南 阳、 宋 荥 阳、 商丘 、 封丘的 回族而形成 。清代 , 开封 已有 以“ 回回” 为名称的村落。如《 清史稿》 : 副总河嵇 曾筠奏 于祥 载 “ 符县回回寨 浚引河” 。清末 民初 , 开封 工商业有 了较 大发展 , 回族人 口也随之增加较 快 , 开封周 围所辖县 的 回族人 口数量 和聚居 区也在不 断增加。如 , 通许县 “ 所 统回教人共计 1 4 2人” 。从明代起 , 2 地方文献开始记 述郑州 回族的情况。据明嘉靖三十一年( 公元 15 年 ) 52 成书的《 郑州志 》 : 载 州城 内有 “ 回巷” 并 注 明这是 回 ,
封颖 阳乡马家寨 、 君召乡火龙庙和石道的回民均 是清初 由偃师 卜 村迁来的。荥 阳也有大量 回回聚居 , 清代乾 据 隆版本《 荥阳县志》 卷二建 置部分记述 回族聚居 区有 丁 家庄 、 丁家凹、 虎家庄 、 法家庄 、 丁家沟 、 帖家沟 、 帖家河 、 丁铁庄 、 铁家顶 、 回回沟等 , 以回回名称及 回回姓 氏命名 村庄者不下十多处 。洛 阳回族 主要集 中在东关 、 窑 、 北
回族 分 布 格 局产 生 的基 础 。
住” 。常茂徕增订《 如梦录》 注称 , 文殊寺街 皆回 民居 住。此外 , 开封 城东北 隅 、 门外也 有 回族 聚居区。清 北 代, 大量 回民从 山东 、 北 、 河 江苏 、 徽 、 安 湖南 、 广西 、 陕 西、 甘肃 、 青海 、 宁夏以及河南其 他地方来 开封定 居 , 开 封回族聚居区得 以进 一步扩展 。如 , 家庙街 的回族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