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与贵州苗族、侗族乡村传统文化的维系

合集下载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摘要】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本文从苗族民间文化的特点、传统节日与习俗、民间艺术、语言保护与传承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

苗族民间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苗族民间文化正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困境。

为了加强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我们需要增强文化保护意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播,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相信苗族民间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苗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苗族传统节日、习俗、苗族民间艺术、苗族语言、现状、挑战、意识、现代科技、交流、融合、优秀传统文化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习俗吸引着许多人的关注。

苗族民间文化包括了语言文字、建筑艺术、服饰舞蹈等多个方面,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苗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马衔节等充满着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苗族的传统习俗如苗族服饰的绣花、房屋建筑的独特风格等都体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每一个苗族人的责任,也是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加强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才能使苗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也才能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苗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苗族民间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贵州乡村文化传统

贵州乡村文化传统

贵州乡村文化传统
贵州是一个充满着丰富乡村文化传统的地方,这里的乡村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包括民俗风情、手工艺品、节庆活动等,都是贵州乡村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的乡村文化传统受到地理环境和民族特色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土人情。

在贵州的乡村,人们依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和传统,比如婚嫁习俗、祭祀活动、节日庆典等。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除了传统习俗外,贵州的乡村文化传统还体现在手工艺品上。

贵州的手工艺品
以织布、绣花、银饰等为主,这些手工艺品传承了古老的工艺技艺,融合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此外,贵州的乡村文化传统还体现在节庆活动上。

比如,苗族的“吃新节”、
侗族的“抢歌节”、布依族的“龙船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是人们欢庆丰收的时刻,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贵州的乡村文化传统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份宝贵财富,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传统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我们相信,在人们的努力下,贵州的乡村文化传统一定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继续为这片土地增添新的魅力。

侗族文化传统调查问卷模板

侗族文化传统调查问卷模板

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男()女2. 您的年龄:()18岁以下()18-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岁以上3. 您的职业:()学生()国企、事业单位员工()自由职业者()个体经营者()外企、私企员工()其他4. 您的民族:()汉族()少数民族二、侗族文化认知5. 您是否了解侗族文化?()比较了解()一般了解()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6. 您了解侗族文化的途径有哪些?()书籍、杂志()网络、社交媒体()影视作品()参观实地()其他7. 您认为侗族文化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服饰饮食()建筑工艺()其他三、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8. 您认为侗族文化传承现状如何?()非常良好()较好()一般()较差9. 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对侗族文化传承有积极影响?()政府政策支持()民间组织推动()学校教育()媒体报道()其他10. 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对侗族文化传承有消极影响?()人口流失()现代生活方式冲击()文化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其他四、侗族文化体验与参与11. 您是否参加过侗族文化活动?()参加过()没有参加过12. 您认为以下哪些侗族文化活动最具吸引力?()侗族大歌表演()侗族传统节日()侗族手工艺品制作()侗族建筑参观()其他13. 您希望未来能参与哪些侗族文化活动?()侗族大歌演唱()侗族传统节日庆典()侗族手工艺品制作体验()侗族建筑参观()其他五、侗族文化发展建议14. 您认为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侗族文化?()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加大民间组织推动力度()开展侗族文化教育()加强媒体报道()其他15. 您对侗族文化发展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谢您参与本次调查问卷,您的宝贵意见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侗族文化。

请您在填写问卷时,尽量客观、真实地反映您的观点和感受。

祝您生活愉快!(问卷填写完毕后,请将问卷提交至以下联系方式:)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寄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次感谢您的参与!。

大众传媒视野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众传媒视野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众传媒视野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孙蔚蔚;丁筑兰【摘要】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群落相对固定、文化传承相对稳定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受到了现代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大众传媒借助高科技手段,可以全方位地记录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拓展其传播方式与范围,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大众传媒还利用高新技术,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增添了新的元素,从内容、表现手段方面为少数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因子;同时,大众传媒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念,使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传统文化流失、文化失真、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期刊名称】《淮阴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4)002【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大众传媒;民族文化;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作者】孙蔚蔚;丁筑兰【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350000;贵州大学中文系,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3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业在21世纪呈现几何倍的发展态势,渗透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人们的生活观念、人生体验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化群落相对固定、文化传承相对稳定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受到了现代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

一方面,大众传媒借助新的传播形式,方便快捷地记录并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还将高新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在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传统文化流失、文化失真、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

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写道:“文明这棵植株与其说靠成长,不如说更要靠传播。

”“只需看一下日常生活中琐碎的细节,我们就能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自己仅仅是昔日习惯的传播者和修正者。

”[1]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但是,像苗族、侗族、壮族、布依族等民族以往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留主要依靠口述、仪式以及古歌,这些形式受到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很容易失传,其文化传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不利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区。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特点是以歌舞、服饰和建筑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些文化传统是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苗族民间文化面临着丧失和衰败的风险,传承和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传承途径之一。

在苗族地区,应当加强对苗族文化的教育,将苗族的歌舞、服饰、传统手工艺等相关课程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当中。

在教育内容中要注重对苗族文化的深入解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其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苗族歌舞比赛、服饰展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重视社区组织的作用。

在苗族地区,应当设立专门的社区文化保护机构,负责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该机构可以通过组织文化节庆活动、开展传统手工艺培训等途径,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该机构还可以与其他文化组织和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开展相关的研究和交流活动,推动苗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倡导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社会各界应当关注和重视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为相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有关机构和个人投身苗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事业。

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宣传和推广苗族文化,提高公众对苗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注重基层的自发保护和传承。

在苗族地区,可以鼓励和支持苗族人民自行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苗族歌舞表演、传统节日庆祝等,让苗族文化在基层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还可以发挥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开展苗族文化的创新和创造工作,推出更多具有苗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创意作品。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媒介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媒介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媒介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作者:杨惠戴海波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6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意味着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足迹,它将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连接起来,显示出了民族的连续性和生命力。

作为侗民族文化灵魂三宝的大歌、鼓楼、风雨桥正是该族历史发展进程的最佳见证,尤其是侗族大歌,其“以歌为媒、以歌传情、以歌见证民族发展轨迹”的方式使其成为侗族人民最具生命力的文化象征,侗族因此也被誉为“最善于唱歌的民族”。

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也相继走进村寨的各家各户,媒介中不断重复展现或宣传的现代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价值观念无不冲击着侗乡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尤其对那些作为侗族大歌传承主力军的年轻人的冲击更甚。

侗族大歌,这一凝结侗族人民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精神硕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

侗族大歌及其传承方式“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歌队演唱的多声部合唱歌曲,侗语叫‘嘎老’或‘嘎玛’,‘嘎’即‘歌’,‘老’和‘玛’都有‘大’的含义”。

①侗族大歌之所以被称为“大歌”,是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征:第一,曲式结构复杂,声部多。

第二,严肃庄重。

侗族大歌均在大众场合中使用和演唱,如侗族村寨之间互相“吃相思”的迎宾送客的场合、重大节庆的场合等。

第三,它是无伴奏、无指挥的。

演唱侗族大歌时,不需要任何配器和指挥,全凭演唱人员平时严格训练和演唱时的默契一气呵成,非常的完美和谐。

第四,演唱人数众多。

演唱时人员最少要三人,多则几十、上百甚至上千人同时齐唱,场面非常壮观。

“侗族大歌的艺术价值就体现在它自成一体的无伴奏多声部系统,完好地保存了原生性(仿声)的音乐文化,它的这种演唱形式在全国56个民族中是独一无二的”。

②侗族自古就认为“饭养身,歌养心”,“人不唱歌就会老”,正因为如此,在侗乡是人人唱歌、处处有歌、事事用歌,唱歌成了侗家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瑰宝。

贵州千户苗寨的民俗活动如何传承

贵州千户苗寨的民俗活动如何传承

贵州千户苗寨的民俗活动如何传承贵州千户苗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多彩贵州的大地上。

这里不仅有壮观的吊脚楼群,还有丰富独特的民俗活动,它们是苗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寄托。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这些民俗活动面临着传承的挑战。

如何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得以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千户苗寨的民俗活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苗族的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在节庆、祭祀等重要场合表演的舞蹈,舞者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热烈。

还有苗族的刺绣,那精美的图案、细腻的针法,无不展现出苗族妇女的心灵手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苗族的银饰制作工艺也是一绝,精美的银饰不仅是装饰,更是苗族文化的象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民俗活动的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方面,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民俗活动的兴趣逐渐淡薄。

他们更多地关注流行文化和现代娱乐方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

另一方面,一些民俗活动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和师徒传承,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也使得一些民俗技艺的传承出现了断层。

为了传承和发展千户苗寨的民俗活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是关键。

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向年轻一代普及苗族民俗活动的知识和价值,让他们从小就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兴趣小组,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进行授课和表演,让学生们亲身感受民俗活动的魅力。

同时,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如网络、电视、电影等,制作关于千户苗寨民俗活动的专题节目和纪录片,向更广泛的人群展示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创新传承方式至关重要。

除了传统的传承方式外,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虚拟现实等,让民俗活动的传承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开发民俗活动的线上教学课程,让更多的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民俗活动的场景和氛围。

新媒体对苗族苗歌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对苗族苗歌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1年第17期影视传媒381新媒体对苗族苗歌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杨亚文 王小雪 龙虎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

在新媒体盛行时代,改变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刻不容缓,本文则主要以黔东南州台江县的苗族苗歌为例,分析了新媒体技术对苗歌文化的传承方式,和运用新媒体技术将会对苗族苗歌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并对新媒体技术下苗族苗歌该怎样发展提出了相对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苗族苗歌;策略一、概述苗族是一个约有一千多万人口的世界性民族。

其中中国的苗族人口约900万。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省。

苗歌的唱法各异,以贵州黔东南台江县为例,苗歌采取边唱边讲述的形式。

在唱苗歌的时候也会伴有芦笙等乐器的辅助,为歌词曲调增加浓厚的地域民族性色彩。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苗族苗歌由于受到多种干扰因素,在传承与发展上受阻,因此,对于苗族苗歌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及时地去解决。

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更新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和宣传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二、苗族苗歌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文化的冲击,苗族苗歌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苗族苗歌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一)新事物的冲击随着社会的进步,新事物的大量涌入,苗族人民逐渐汉化,苗族人更加向往城市化的生活。

以前每逢佳节人们都会邀上各方好友相聚一堂,在酒前或者酒过三巡之后用苗歌唱出自己对亲人的思念。

在新环境成长下的新一代。

鲜少有人愿意去主动传承和学习苗族苗歌,新事物影响下的苗族传统文化正在流失和淡化。

(二)传承与发展模式单一在民族节日会有来自不同地区的苗族人前来参加苗歌比赛,但只是少部分的中年人会唱,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不会唱苗歌。

在旅游行业中,苗族苗歌从劳动生活走向了舞台表演,带动了苗族苗歌的发展。

在苗族旅游区会有专业的苗歌表演者队,但是表演队在学习中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苗歌的内容,只有少部分的人能够理解苗歌其中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 承 和 发展 。
关键词 : 电视 媒 体 ; 代 性 ;传 统 文 化 现 中图分类号 : 5 GO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3 X( O 1 0 — 0 10 1 7 ~4 3 2 1 ) 2 0 6 — 4
西 江苗 寨 , 于 贵州 省 黔 东南 苗 族 侗 族 自治 州 位
第 3 卷 第 2期 1
21 0 1年 3月
中南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r a fSo t — n rlUnv r i orNa inaie ( u niisa dSo ilS in e ) ou n lo u h Ce ta iest f t y o lt s H ma t n ca ce c s i e
V o .3 O 2 1 1N .
M a .2 1l r 0
电视媒 体 与贵 州 苗族 、 族 乡村 传 统 文化 的维 系 侗
李欣 欣 , 好 曹
( 中科 技 大学 社 会 学 系 , 华 湖北 武 汉 4 0 7 ) 30 4 摘 要 : 过 对 贵 州 黔 东 南 西 江 苗 寨 、 兴 侗 寨 的 问 卷 调 查 和 较 为 深入 的 访 谈 , 村 民 的 电视 媒 体 选择 、 视 与 通 肇 从 电
4 6份 ( 4 西江 1 1 , 1 份 肇兴 2 5份 , 3 回收 率 8 . ) 访 92 ; 谈 个 案共 1 5个 ( 江 苗寨 9 5 西 7个 , 肇兴 侗 寨 5 8个 ) , 关注 电视 媒 体 对 乡村 传 统 文化 、 民 日常 生活 的影 村 响 , 思传 统文 化在 现代 性 冲击之 下 的维 系和发 展 。 反

落” 等称 号 。 肇兴 侗寨位 于 贵州省 黔 东南 苗族 侗族 自治 州黎 平 县东 南 部 , 黎平 县 城 6 距 8公 里 , 黔 东 南侗 族 地 是 区最大 的侗族 村寨 之一 。 兴乡 占地 1 3 方公 里 , 肇 3平
辖 2 2个 行 政 村 、 0个 自然 寨 、 6 5 1 2个 村 民小 组 , 有 45 7 3户人 家 , 1 7 2 0 4人 , 中侗族 人 口占 9 %。肇 兴 其 8
乡 的肇兴 、 兴 中寨 、 兴 上寨 3个 行 政村 9 0户 人 肇 肇 2
家 , 4 6人 , 组 成 的 侗寨 , 称 “ 乡第 一 寨 ” 内 39 所 号 侗 , 有 十二大 陆姓房 族 , 分为 五大 片居住 , 自然地 形成 了
程。 现代 文 化与传 统 文化 较量 中 , 电视媒 体 的作用 体

电视媒 体 与村 民的选 择偏 好
西 江 和肇 兴从 2 世 纪8 o o年代 开始拥 有 电视 , 如
今 电视 的 普及 率 已超过 9 。通过 虚拟 在 场的 现代 O 性 体验 , 民 了解 与 自己生活相 异 的文化 信 息 , 用 村 利 手 头库存 知 识理 解 和想象 处 于社 会 主 流的现 代化 进
雷 山县东 北 部 , 雷 山县 城 3 距 6公 里 , 黔 东 南 自治 距
20 0 9年 7月 、 8月 , 者对 西 江苗 寨 和肇 兴侗 寨 笔 电视 文 化 与 少 数 民族 乡 村 文 化 建 设 问题 进 行 了 调
州首府凯里市 3 5公 里 , 西 江 镇 政 府 所 在 地 。据 是 20 0 7年 底 的统 计 , 江 苗 寨 有 1 8 西 0 6户 苗 族 , 民 居 55 3 8人 , 苗族人 口5 8 人 , 27 占西江 村人 口的9 . , 87 因而称 之谓 “ 千户 苗寨 ” 。西江 苗寨 也是 苗族 的歌舞
侗 寨 与堂 安 、 堂 、 伦 等侗 寨 一 起 , 成肇 兴 侗寨 纪 已 组 风景 区 ,0 7年 6 1 20 月 1日曾被 国家 建设 部列 为第 三
批“ 中国历史 文化 名村 ”源自 。收稿 日期 : O O 0 — 2 2l一 9 O
显示 问卷 中 村 民最 喜 欢 的节 目类 型状 况 , 民对 电 村 视节 目的选 择彰显 其 现代化 的价 值观 念 。
之乡 , 现被 授 予 “ 中国历 史 文 化名 镇 ” “ 国景 观村 、中
查。 本次 调查 采用 定 量和定 性相 结合 的方 法 , 用 问 运 卷 和访谈 法 对研究 主题进行 资料 收集 和 分析 。问 卷 部分 集 中于 村 民的个人 信息 、 电视使用 情 况 、 电视 节
目收视情 况 以及 电视 与村 民观 念 , 投放 5 0份 , 0 回收
现无 遗 , 已植 入村 民 的 日常生 活 , 它 问卷 中有 8 的 7
五 个“ , 团” 取儒 家 经典 中的“ 义 礼智 信 ” 名 称 为 仁 等 序 , 别取 名为 仁团 、 团、 团 、 团 、 团 。 分 义 礼 智 信 每个 团 都建有 自己的鼓楼 、 台 和花桥 。 兴 、 戏 肇 堂安 、 堂 的 纪 侗族 大歌 , 以一 种原 生 态 多声 部 的无 伴 奏合 唱 闻名
于世 , 曾在 法 国、 挪威 等 国表演 时获 得好 评 。现肇 兴
村 民将 “ 电视 ” 为 自己休 闲活 动 的首选 。从 表 1 看 作
中可 以 看 出 , 4 4份 关 于 此 题 的有 效 问 卷 中 , 在 2 有 8 . 的 村 民选 择 电视作 为 获 取 信息 的主 要 渠道 , 54 习惯 性 的行 为选 择 凸显 了 电视 媒 体 的 重 要 性 ; 2 表
传 统 文 化 的 变 革 及 重 建 等 方 面入 手 , 讨 了 电视 媒 体 在 植 入 乡村 的 过 程 中对 贵 州 少 数 民族 乡村 传 统 文 化 维 系 的 影 探 响 , 为 电视 的 普 及 强 化 了村 民对 现 代 文 明 的接 受 能 力 , 统 文 化 在 现 代 性 的 冲 击 下 不 断 变革 与 重 建 , 成 有 机 的 认 传 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