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概况
贵州黔西南州----兴义苗族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贵州黔西南州——兴义苗族兴仁县陈家沟、鲤鱼、木桥、长青的苗族从黔东南黄平、凯里、台江等一带迁来。
第一个移居时期距今约300年,雍正年间黔东南苗族人民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不少人被迫逃亡来县。
第二个移居时期距今约200年,贵州苗族乾嘉起义失败,清军强迫苗民迁徙。
第三个移居时期,距今大约100至140年间,张秀眉领导苗族起义,斗争持续20多年后失败。
贵州“上下游废田不下数百万顷,流亡可复者仅十之二三……降苗所存户口较前不过十之三”,“其民则逃亡转徙,百里无烟。
”苗族人民扶老携幼.翻山越岭向黔西南迁移。
一、语言文字苗族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居住县内的苗族分黔东方言和川滇黔方言,即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
鲤鱼、陈家沟、长青、马路河、木桥等地操中部方言;跑马厂、鹧鸪园龙树脚、营盘山、丰洞等地操西部方言。
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交际中,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词汇。
解放后的新词和外来词,苗语中用音义两借的办法,苗语完全能够精确地描绘和刻画各种事物的形态,表达各种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
建国前,苗族有语言而无文字。
1950至1956年,中央和省组织民族语文科学工作队伍,深入苗族聚居区,进行广泛的调查,创制了苗族文字方案。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贵州苗族调研报告

贵州苗族调研报告贵州苗族调研报告引言:贵州苗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省的苗族自治县和其他一些地区。
经过对贵州苗族的调研,我们对其文化、传统习俗、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报告将主要介绍贵州苗族的概况、苗族文化、苗族经济等内容。
一、贵州苗族的概况贵州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
他们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苗族自治县和其他地区,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市等。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二、苗族的文化与传统习俗苗族文化独特丰富,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苗族人民使用苗族语言交流,具有独立的语言系统。
他们喜欢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女性常常戴着精美的银饰,男性则穿着有着苗族特色的服饰。
苗族人民也擅长制作艺术品,如织锦绣品和制作银饰等。
苗族的传统习俗也十分丰富多样。
例如,苗族人民尊重先祖,常常举行祭祀活动来纪念祖先。
苗族人民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中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表达他们的欢乐和祝福。
让我们深入了解苗族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增进文化交流和促进社会和谐。
三、苗族的经济状况与发展贵州苗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主要种植稻谷和玉米等粮食作物。
苗族人民也发展了特色的农业种植方式,如水田综合农业系统和苗族传统农业技术。
此外,苗族人民还发展了手工业和旅游业。
苗族的手工业产业发达,他们擅长制作种类繁多的艺术品,如苗绣、银饰等。
这些手工艺品以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深受市场青睐。
同时,苗族也发展了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苗族的风土人情和风景名胜。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贵州苗族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其次,苗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一定的保护和传承问题,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苗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确保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的发展。
贵州苗族习俗

贵州苗族习俗贵州苗族习俗 1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最初没有国家文字,但在50年代后期创造了拉丁拼音文字。
现在,大多数人使用中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在大多数地区,苗族人一日三餐都吃米饭。
油炸食品是最常见的一种油炸粑粑。
如果再加点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会更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
民俗禁忌——以苗族为例

(九)新娘出嫁或回门的途中,禁忌与埋死人相遇。如遇上必须绕道,否 则将不吉利。
(十)闺女出嫁时,由哥哥背出门,切忌闺女挨门挨壁;否则会把娘家的 衣禄扫去,娘家会变穷。
(十一)闺女出嫁,忌父母陪送。传说父母送女,会把闺女送进灾难深渊 中去。
no.2 饮食禁忌蛇肉 忌在屋里煮蛇肉和吃蛇肉。
no.3 掉在地上的粮食,如饭、米等,忌讳用 脚去踩。认为用脚踩是不爱惜粮食的表现,会 触怒雷神遭雷打,俗话叫“天打雷劈”。吃粽 粑时丢下的粽叶,忌用脚踩,否则会生暗疹。 no.4 食盐忌讳从别人手里接过来。如到商店 去买盐,营业员把盐放在柜台上,买盐者才能 去拿盐。如果从别人手里接了盐,叫做“接 言”,认为以后会相骂、吵架。 no.5 吃饭时必须把饭菜盛好,在桌上摆半分 钟或一分钟后才能吃;否则叫“对祖先的不忠 不孝”。
(四)腊月三十晚上忌断火种。据说断了火种,是不 祥之兆。
其他
(一) 入葬后一个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入葬后一个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二) 守孝一百天。 入葬后守孝一百天。 (三) 三年内不得办婚事或喜事,不能建屋。 三年内不得办婚事或喜事,不能建屋。 (四) 苗族崇拜“牛皮鼓” 苗族崇拜“牛皮鼓”,视“牛皮鼓”为能通神灵之物,凡丧 葬祭祀活动都要敲“牛皮鼓”,平时则要挂放在“养鼓”人 家特定的地方禁止随意搬动,更禁止随意敲响“牛皮鼓”。 (五) 苗族人家神龛,外人不得触摸 苗族人家神龛,外人不得触摸,忌讳靠墙坐在神龛下,更不 能横睡在神龛下,因为只有死人才横放在神龛下。
no.6 狗肉、团鱼忌上灶。因狗肉、团鱼是厌物,上 了灶会得罪灶神。 no.7 呷饭的时候,忌用筷子敲饭碗。据说,敲了饭 碗会敲去衣禄,是要受穷的。禁忌中途换碗,否则 女要再嫁,男要再娶。 no.8 呷饭的时候,忌对着别人的后背;否则会被认 为是对别人不礼貌。还有一种说法是,那人会长 “背花”(即痈)。 no.9 出门在外,饮酒忌举杯就喝,必须先点几滴酒 落地,以示纪念双方祖先。 no.10 去别人家做客吃饭,忌呷主人的锅巴。因锅 巴是“饭娘”,又叫“饭根”。如果客人呷了锅巴, 是对主人的不尊敬,主人是最不满意的,怕把他家 呷穷。
苗族文化之旅:幼儿园特色美食教学案例

一、引言在学前教育中,特色美食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特色美食教学,可以引导幼儿对不同地域的食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同时也能够促进幼儿对不同民族的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本文将以苗族文化特色美食为例,探讨在幼儿园的特色美食教学案例,带领幼儿展开一场深入的苗族文化之旅。
二、苗族文化介绍1. 苗族概况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建筑和饮食文化,以及浓厚的民族风情。
2. 苗族特色美食苗族特色美食以酸辣为主,尤其是腌制的酸菜、酸汤米粉、酸汤鱼等,口味独特,深受当地人民和游客的喜爱。
三、特色美食教学案例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特色美食教学,幼儿将能够了解苗族饮食文化特色,感受不同民族的饮食风情,培养幼儿的饮食文化意识。
2. 教学准备准备苗族特色食材和调料,如酸菜、辣椒、米粉等;准备相关的图片、图片书籍或多媒体资料,介绍苗族饮食文化特色;准备简单的制作工具,如碗、勺、锅等。
3. 教学过程(1)介绍苗族饮食文化特色,与幼儿一起观看相关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2)展示苗族特色食材和调料,让幼儿亲自感受、闻香。
(3)指导幼儿参与制作苗族特色美食,如酸汤米粉或酸汤鱼,让幼儿亲自动手,体验苗族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4)品尝苗族特色美食,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食的味道和感受。
4. 教学总结与延伸(1)请幼儿回顾本次特色美食教学,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讲述所学到的内容。
(2)激发幼儿对苗族文化更多的探索和思考,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进行延伸教学。
四、我的观点和理解特色美食教学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特色美食教学,可以拓展幼儿的视野,培养他们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并且可以促进幼儿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
苗族文化之旅,通过特色美食教学案例,能够带领幼儿走进苗族的饮食文化,感受苗族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幼儿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美食,亲身体验苗族饮食文化的魅力。
贵州苗族简介ppt课件

苗族服饰图案
纺棉花:
织布:
银饰:
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妇
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昂贵且繁多。有银插 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 环、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 手镯和戒指等,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 银饰可达二、三十斤。苗族用银的观念一是 审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苗族婚俗
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 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 苗族婚礼 接伞、祭祖、吃合欢酒、捉喜鱼等仪式, 送亲人群要在大门外唱“拦门酒”和“牛角酒”歌。 婚宴:年青人结婚时,婚宴之隆重不由分说,贵 州是以酒为浓之乡,一般婚宴里,先是接待客宾之 道,分为“拦路酒”和“迎宾酒”两种,拦路酒可 设多层,但大多数以三层为设,前三层是年青人用 大碗敬酒。
贵州苗族简介
基本概况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 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 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 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 族先民的记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 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 经济作物是麻,棉花,一般是自己种棉花,自己纺 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 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抹黑、抹红:
苗族婚礼
苗族婚礼
谢谢观赏!
芦笙舞:
踩歌堂:
踩歌堂:
苗族礼仪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
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 先请客人饮“拦路酒”和“牛角酒”。如客 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 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 起主人。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概况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概况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WeiningYizuHuizuMiaozuZizhixian)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毕节地区辖县。
位于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
面积6295平方公里,人口88.52万;其中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4.3%。
县府驻草海镇。
区域概况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贵州西大门。
位于贵州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
全县总面积629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森林覆盖率33.28%;县境中部为开阔平缓的高原面,四周低矮,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属毕节地区管辖。
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居)委会。
2009年末总人口126.3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5.1%。
三个主体少数民族中彝族112229人,占总人口的8.9%;回族103379人,占总人口的8.2%;苗族69864人,占总人口的5.6%。
县人民政府驻草海镇。
代码:522427。
高原草场面积大,畜牧业发达。
特产威宁火腿。
盛产黄梨和苹果。
农收产品加工业发达。
县城西边是著名的草海。
中河区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森林面积18 万公顷。
有煤、石膏、铅锌、铁、铜等矿产资源。
产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豆类、荞麦、甜菜。
有火腿、苹果、黄梨、党参等特产。
工业以煤炭、地毯工业为支柱。
贵昆、贵大铁路过县境,是毕节地区唯一一个已通铁路的县。
名迹胜地有石门坝教堂、双霞洞摩岩石刻、草海黑颈鹤保护区等。
地理概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温11.2℃,1月均温3.9℃,7月均温17.0℃,年降水量739毫米。
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台地的地理特征,使这里的光能资源和风力资源为贵州之冠,威宁县城也因年平均日照数为1812小时,被气象学界命名为"阳光城"。
太阳神的无私惠顾,使动植物大受其益,又因地处乌蒙之巅,山脊和空旷地带无静风时刻,春风浩荡,秋风送爽,常年艳阳高照与凉风扑面兼备,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8贵州省5个主体少数民族简介

8贵州省5个主体少数民族简介贵州省5个主体少数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简介1、贵州苗族贵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的苗族有60%住在贵州省,几乎所有县、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松桃、威宁自治县也有一定数量的苗族人口分布。
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各自称“蒙”、“模”、“毛”、“髦”、“雄”等。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过去没有文字,1949年后新创了苗文。
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
村寨多依山建筑,有的靠河溪的山脚,有的在山腰,有的则靠近山顶。
住房以木结构为主,多数为两层,少数为三层。
在山腰上的多为吊脚楼式。
苗族服饰差异较大。
一般说来,男子蓄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腿。
妇女头顶束髻,包头巾、戴手钏、耳环和项圈、穿裙子。
大多娄裙子为百为百褶裙,因居住地区不同,裙子的长短不一,颜色为青、蓝二色为主,也有其它颜色。
上衣开襟,一般不用扣,多以花带束腰。
苗族崇拜祖先,信鬼神,也有信其他宗教的。
主要节日有:苗年、吃新节、四月八、芦笙节、端午节、龙船节等。
2、贵州布依族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均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市、铜仁市、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
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 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
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历史悠久。
是贵州创造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没有文字,1949年后创造了布依文。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居住环境依山傍水,河谷坝区土地肥沃、水源便利,传统农业以水稻耕作为主。
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苗族概况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
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
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
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
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
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
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
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
“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
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
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高部落与“王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
“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
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王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
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先民。
台江境内的苗族先民主要有“黎”和“方”两大部落,“黎”部落有“九江黎”(九个氏族),源于古代“九黎”集团,最初居住在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一带;“方”部落源于古代的“虎方”,居住在今西起黄淮平原,东至山东、江苏滨海一带。
这两个部落联盟相近,紧密相处。
(二)迁徙
l、迁徙原因:台江苗族先民最初由祖国的东海之滨和黄淮平原开始迁徒而来。
《苗族古歌》描述迁徙前的情景是这样的;我们的祖先苦难当/住地的地方平得象木板/到处一片水茫茫/由于战争和艰苦的生活所迫,才不断迁徙。
《迁徙歌》唱道:我们来唱五支祖/六祖爹妈上高山/迁到西方来过好生活......看出当时有六个部落迁徒。
2、迁徒的路线:境内苗族先民迁徒的路线大体是:离开。
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老家后,向安徽、江西移动,再沿南岭山脉西行,到达广西、又沿都柳江北上,到达榕江一带
住很长一段时间,后因人多地窄,又分批分期迁往榕江、剑河、台江交界处,最后陆续迁入台江,形成现在外聚族而后的格局。
《苗族古歌》叙述迁徙的路线曾经过的方休担----粉羊秀寨----纲方细朋----粉羊细乃----翁反翁留----翁整能----奶达----荣良----最滑----荣广----荣更----荣鹞----荣有----翁有空----皆养动散----皆养动所----皆养细躲----掌耶蒙----德日西泥----甩西、天西(今榕江境)----方西(榕江城)----共丢办(榕江沙江六百塘)----娘友娘路(丹寨)----九商兄汪、杨英杨营,党固松计(今剑河县境)等地居住。
又陆续进入台江东南部的南宫、交密、东扛、交江,方召、翁脚、登交等乡村,然后向城郊及西北部地势较低的革东,革一、施洞等地迁徙。
定居台江的时间约在两千年前左右。
社会组织
(三)部落联盟
苗族部落联盟若干个“江略”(氏族)组成,是苗族早期最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
台江苗族先民主要有“方”、“黎”两个部落联盟,民间常称为“九江黎”(即九个江略的黎部落联盟,简称九江,汉籍史称“九股苗”),“十江方”。
这两大部落内部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集会,商议大事。
有的以节日的形式加以固定,在登鲁村和良田九匠,还有部落集会的遗址;有的在战争或重大事情时,联盟以御敌,在今剑河太拥乡的“党固松计”地方,苗族九个部落曾在此立有九个石柱,代表九个部落,然后分支迁往各个地方;雍正十年,曾于台雄杀牛盟誓,反抗清政府在台拱寨筑城设官;清咸丰五年(1855年)3月15曰,以张秀眉为首于今台盘乡掌麻你举行盟誓,起义反清。
这些都是部落联盟的遗风。
(四)江略(又称鼓社)
1、组成和功用。
江略是由若干具有共同血缘的家族组成,也称“鼓社”,是一种氏族组织,同一江略内严格禁止通婚。
江略形成于原始社会而沿袭下来。
苗族在自理自治时期,江略管理整个氏族的生产、祭祀、伦理及纠纷的调解。
审判,以及与别的江略进行军事联盟等事宜、苗族先民就是依靠江略的这些职能来加强内部的凝聚力,维系社会的安定,推动生产的发展和促进文明的提高。
2、鼓主江略内部分设若干个职位,各司其职。
第一鼓主;苗语称嘎略,由江略选举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担任,是整个江略的主持者和领导者,地位至尊。
平时不苟言笑,严守禁规,吃饭穿衣有专人服侍,处处显示祖先的民严。
第二鼓主:苗语称嘎雄,协助第一鼓主处理事务,并专职服侍第一鼓主的衣食住行。
如为第一鼓主披上礼服并先扣第一个纽扣;吃饭时先喂第一鼓主第一口饭,然后第一鼓主才吃;喝酒时,先请第一鼓主喝第一口酒;祭祀时为第一鼓主打伞等。
第三导主:苗语称嘎佬,由会念诵祭词的人充任,其任务除了服侍第二鼓主外,还司职祭祀和念诵祭祖词。
第四鼓主:苗语称顶王,掌管军事。
第五鼓主:苗语称顶宝。
掌管财物。
其余的有待尤柳:由第一鼓主的姐、妹夫或女婿担任,参加有关娱乐表演仪式。
嘎那:负责吹笙。
嘎当:负责制作和摆设桌凳。
喝酿:负责保管象征江略的“玉碗”。
霸糯:由四个会唱古歌的歌师担任,分主客两边,祭祀时对唱古歌。
台江苗族的江略很多,从血缘上,除有九江黎,十江方之外。
从形式上又可分为“黑江”“白江”两种,祭祀时,黑江杀枯牛,踩的是长木鼓;白江杀猪,踩铜鼓。
民国至解放初,从节约出发,很多村寨的黑江渐渐演变为白江,祭祀由繁到简。
3、榔社:苗语称榔,有的由一个大寨组成,有的由居住在同一地域的胞族或若干村寨组成。
榔社如遇重大事件或军事行动,均要举行全榔会议,制定公约,苗语称“告榔”(议榔)。
榔社有固定的议挪坪,坪上立有石柱,义榔时,在此杀牛饮血盟誓,制定榔规及违反榔规的处分办法。
椰社可说是苗族的立法组织,议榔是原始的民主议事制度,榔规是不成文的法律,大多逐步形成后来的乡规民约。
榔社没有常设机构。
有事才议榔,平时,严格执行榔规,相安无事。
榔头一般推举(或公认)公正严格的长者或里老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