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刻: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如今的必修课,它要紧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所以唱出的歌也基本上取自日子反映日子,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看、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普通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励,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别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降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励)普通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具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操纵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所以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要紧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日子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眨眼,别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味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小姐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别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要紧表如今: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足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如今他们惟独在传统节日、喜庆的生活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要紧有:开年节、四月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拢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少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励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咨询,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特别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个地方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差不多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乏的感受,向来连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

下来!调研中还得知扭仁村是身边人口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达旦的歌声在这也是常有的事。

调查中发觉这个地方的孩子几乎都疑惑可不能这些传统的东西,一方面是他们的父母很少有时刻也没有这份心去教他们,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别喜欢难得静下心来学习。固然这其中更大的是没有被重视起来,社会风气和现状的驱使,大伙儿都在忙于为生计奔波跟本就难以顾及这些。平时的对唱更多注重于各自的一种休闲和爱好,而没有想过怎么继承和进展。这些事实的反映别得别让我们为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感到担忧,即使在这种地点都被利益深深的覆盖那些所谓的爱护政策起到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固然这也别是一具政策那么简单的情况,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别仅需要整体形式的改变(日子水平的提高等),更需要苗族同胞们乐于奉献,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和继承祖辈的传统。这些都需要社会力量和国家政策的相应扶住,怎么说民以食为天惟独在解决了基本的日子保障后人们才干把多余的精力投入到精神世界里。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回来的前一天,麻老师跟说了许多对于苗族文化方面的事,最后还拿出了他自己的一本依照一段发生在清初民国阶段的追求爱情自由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他将用他的一生来继承祖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并将其传承下去……

教学总结

今学期我担任历史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所以,我对教学工作别敢怠慢,仔细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具学期的努力,猎取了不少珍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事情总结。

教学算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别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定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所以,了解和分析学生事情,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疑惑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不过用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同意。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具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别能习惯。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所以,说得太深,没有照应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所以教学效果别如理想。从此能够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事情,实事求是,具体咨询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妨碍。这算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并且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具必别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别充分或者备得不行,会严峻妨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行,倒别如别上课,否则算是浪费心机。”我知道到备课的重要性,所以,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刻在备课之上,认仔细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别中意就别收工。尽管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如此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爱慕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别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办法,算是尽量多说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经过一具学期的努力,期末考算是一种考验。不管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知道到这并别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怎么自我提高,怎么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不管怎么样辛苦,我都会努力,多咨询,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算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点存在别脚,希翼在以后的生活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_2

报告编号:YT-FS-7087-53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xx年7月7日至20xx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 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日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行调研:中国***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万人,土家族有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00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天主教堂、红军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关于赴西安等地学习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报告

关于赴西安等地学习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报告雅砻文化大观源赴内地学习考察组 (2011年4月) 地委、行署: 为了全力打造山南雅砻文化大观源,全面落实张庆黎书记等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深入学习借鉴内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根据2010年12月29日自治区关于雅砻文化大观源专题会议精神,经地委、行署批准,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和山南地区行署办公室、雅砻文化大观源办公室、文化局、旅游局、乃东县和雅砻文化产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组成的雅砻文化大观源赴内地学习考察组一行8人,于3月19日至4月1日赴陕西、云南、海南、江苏四省,对西安大唐芙蓉园、丽江市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迪庆普达措国家公园和独克宗古城、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和槟榔谷、江苏灵山梵宫等文化旅游景区进行了学习考察。 此次学习考察,地委、行署高度重视,所到地(市)大力支持,特别是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给予了有力协助,确保了学习考察活动顺利、圆满完成。学习考察前,其美仁增书记、赵宪忠专员十分重视,对此次学习考察提出了明确要求;行署副专员云丹召集考察组人员对此次学习考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目的和任务、具体事项和考察要求进行了部署、强调。学习

考察中,考察组人员带着目的、带着任务、带着重托,本着对打造雅砻文化大观源高度负责的态度,每到一处,都仔细看、虚心听、详细问、认真记,并召开考察小结会和总结会,找差距、讲感受、谈体会、想思路。一路行来,考察组大开眼界、大长见识、感受颇深、触动很大,为打造雅砻文化大观源学习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此次学习考察,考察组对所到之地谋划文化旅游产业的理念和举措深受启迪,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气魄、手笔和力度无不赞叹,深感内地文化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十分明显。2010年,大唐芙蓉园所在的曲江新区游客量达2500多万人次、综合收入20多亿元,其中大唐芙蓉园进园游客达200多万人次、创收2亿元左右;丽江市接待游客910万人次、综合收入112.5亿元,其中玉龙雪山游客量达235万人次、创收2.1亿元;迪庆藏族自治州接待游客603万人次、综合收入61.57亿元,其中普达措国家公园游客量达68万人次、创收1.25亿元;三亚市接待游客883万人次、综合收入139.64亿元,其中南山文化旅游区游客量达313万人次、创收4.2亿元;无锡市滨湖区接待游客1010万人次、综合收入100.6亿元,其中灵山梵宫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创收5亿余元。“十一五”期间,这些地方无论是接待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速,文化旅游业对加快当地城镇化建设步伐、

西江千户苗寨调查报告

学院: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穆焱红学号:1020020487 班级:旅游师101 实习地点:西江千户苗寨指导教师:宋晓虹 了成绩: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穆焱红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旅管101) 1.前言 调查时间:2012年10月12日——2012年10月13日 调查地点: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目的:通过本次教学实践,了解西江千户苗寨的资源特征,资源组合情况,旅游现状。 2.调查点状况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 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西江苗 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

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除了自然旅游资源,西江也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这也是黔东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 西江人民居住的建筑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鳞次栉比,错落有方,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现在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刻: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如今的必修课,它要紧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所以唱出的歌也基本上取自日子反映日子,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看、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普通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励,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别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降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励)普通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具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操纵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所以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要紧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日子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眨眼,别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味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小姐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别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要紧表如今: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足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如今他们惟独在传统节日、喜庆的生活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要紧有:开年节、四月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拢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少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励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咨询,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特别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个地方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差不多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乏的感受,向来连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

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苗族民间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姜熙 一、选题的背景 1、历史背景 苗族历史悠久,它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九黎部落。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以蚩尤为首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先后与三苗部落发生战争。三苗部落战败后,大多数往西南部迁徙,而少数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后裔,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几次在逃避战争的民族大迁徙中,为了不暴露秘密,他们甚至不得不将文字抹烧,苗族文化只得口传身授,世代相传,所以现在留下的只有那绣在衣服上的“文字”。 苗族历来以能歌善舞、心灵手巧闻名遐迩。苗歌有质朴庄重的古歌,豪迈奔放的飞歌,缠绵动听的情歌,还有酒歌,丧歌等。苗舞有粗犷豪放的木鼓舞,娴雅潇洒的芦笙舞,优雅和谐的铜鼓舞,还有踩鼓舞,板凳舞等。手工艺品有栩栩如生的剪纸、精美绝伦的刺绣、朴实素雅的蜡染、瑰丽夺目的银饰等,无不各具特色、韵味无穷。 苗族历来居住在西南山区,地理比较偏僻,世代口传身授的苗族文化才有幸得以传承下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苗族民间文化,许多苗族民间文化已逐渐消亡,已经到了非拯救不可的地步。 2、学校背景 台江县有14.5万人口,其中苗族同胞占全县总人口的97%,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苗族古歌、反排木鼓舞和姊妹节已列入《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安江、吴通英、唐汪报、万正文、张洪珍、张定祥和姜故代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但仅仅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还远远不够,现最为迫切的是让苗族的子孙们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担当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而完成这一重任的载体就是学校,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

凤凰古城考察报告

凤凰古城 考 察 报 告 姓名:肖梦文 班级:政教10101班 学号:201002020130 考察时间:2013.04.09--2013.04.11 指导老师:杨建华、刘爱芳、朱放良 考察地点:凤凰九景、山江苗寨、 南方长城

凤凰古城考察报告 一、前言及考察目的: 依照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考察<三>的要求,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有一次外出的教学考察任务,为了更好地将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理论与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我班同学,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湖南省凤凰县进行了教学考察。了解到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特别是对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即苗家文化的较深入理解。过去凤凰古城是中国文化的净地而现在凤凰古城已经不是单纯的古文化的汇集地了,而是聚集着古今文化与中西文化。所以通过考察凤凰古城,我们深入地熟悉了中国文化,并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了西方文化,从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体系的认识和比较,更加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使我们较好地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接纳西方文化,以增进中西方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个人与社会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比较思考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好地把握与运用中西文化的比较方法去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考察过程及方法: 总体上本次考察采取实地考察,经过班委与带队老师慎重考虑与前期准备,考察计划如愿以偿。在班委的认真组织下,班委通过比较分析以集体名义联系到了常德中国旅行社,采用包团的形式进行教学考察。本次考察开始之前我提前大家查阅相关资料,积极了解凤凰古城的概况及有名景点,对其进行了观赏,提前做好了相应的考察准备。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全程跟随当地导游,认真听取导游人员的讲解和

关于重庆市彭水县苗族生活习俗田野调查报告

关于重庆市彭水县苗族生活习俗田野调查报告 ——以彭水县鞍子乡苗族生活习俗为例 摘要: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常常在特定的文化仪式和符号中进行。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民族的习俗在不断的消亡,民族的特色风情也在不断地削弱。在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继承民族习俗的传统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以彭水苗族为例,调查苗族的社会生活习俗及文化的发展、传承、逐渐消亡,以此来呼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关键词:彭水;苗族;生活习俗 一、彭水苗族的起源 苗族是彭水自治县的主体民族,2006年年末人口2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6%,全县各乡镇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梅子垭乡,鞍子乡,诸佛乡、新田乡、靛水乡、乡润溪乡等地。 蚩尤是苗族世代相传的祖先。彭水苗族先民最初有三支,一支来自蚩尤部落在琢鹿战败后,向南流徙,其中驩兜部落到彭水后,开发盐业,采丹,成为红苗的发祥地;一支来自湖南的盘瓠部落,其被东汉王朝镇压后,部分迁到彭水;一支来自巴国"属"中的"共人",即板楯蛮中的龚姓。元明时期,彭水多次发生"赶苗(蛮)拓业"的事件,境内少数民族群众或迁居深山老林,或背井离乡,使得人口锐减,男女人口不足万人,出现了"十里无鸡鸣"、"百里无人烟"的悲惨景象。经过明代的"湖广填四川"及清朝招抚四川流民回原籍开垦,迁入了部分苗族后裔。迁入的苗族部分是原彭水"赶苗拓业"时迁出的,一部分是从江西、湖北、湖南迁入的三苗、九黎的后裔。但是由于他们对赶苗事件心有余悸,都讳言苗族,而自称汉族,习汉语,学汉文,着汉装,只在风俗上还保留一些苗族的传统。

彭水的苗族没有苗语传承和苗族文字的记载。彭水苗族文学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由苗族群众创作,在苗民中广泛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是彭水苗族文学的主要部分,其体裁多样,不仅有民歌、情歌,还有传说、故事、谚语等等。1984年,由苗民口述,收集出版了《彭水民间传说》、《彭水谚语》、《彭水民歌》等。彭水民族音乐,在唐代就有记载,有最原始的有劳动号子,打薅草锣鼓,青年男女传情达爱的盘歌,姑娘出嫁时的哭嫁歌,居丧的孝歌,以及平时唱的山歌,最著名的苗歌是鞍子的"娇阿依",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代时,彭水盛行"红裳舞"。 古时的彭水苗人以"跳月为婚"。跳月,即在春天农闲时,父母携带成年未婚的子女, 来到野外,选一个开阔的平地,青年男女按男左女右分列两边,男青年将所蓄长发换成髻,悬在前面,插上鸡毛,缠上苗帨,穿着不长过腰的袄子和短不过膝的裤子,裤袄之间用锦带束起来,手执芦笙;女青年发髻上也插鸡毛,一尺来长的簪子,一寸长的耳环,衣服裤子都绣花边,手执用竹片编成的绣笼,上面以红布装饰起来。跳月开始时,且歌且舞,歌声每尽一曲,后面以三叠慢音作结。跳舞时转腰回头,眉目传情。最后,男女青年大都选中了情人,男青年便背一个中意的女郎去山间幽会,女方大都解下身上的锦带作为信物,赠给男方。父母则在山头上用火烤事先射杀的野兽肉,用竹管吸食咂酒,谈笑取乐。现彭水民间常见的苗族舞蹈是跳花、龙舞、狮舞及摔手辑。 彭水主要是苗族和土家族杂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随着长期的杂居,两个民族之间的生活习俗也在不断地融合,甚至在某些生活习俗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方还保留有苗族的生活习俗气息,如服饰、节日、还有苗族的山歌等等。 二、服饰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

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材料

布依族民族文化调研报告 本报告共分为10大部分:1、布依族民族简介,2、布依族民族建筑,3、布依族节日,4、布依族歌舞,5、布依族服饰,6、布依族饮食、7、布依族体育运动,8、布依族婚俗、9布依族神话传说、10布依族宗教信仰。 一、布依族民族介绍: 布依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总人口2545059人(1990年),其中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 布依族的先民,一般被认为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从民族语言、古称、自称及地理分布考察,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后来由于长期分居,经济文化生活及风俗习惯产生了差异,便逐步形成了布依与壮两个民族。 二、布依族民族建筑: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建筑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淳厚。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座骑”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服饰采风实习报告

主题:黔东南----民族服饰风情美 一调研基本信息 调研时间: 2012年6月17日—2012年6月30日 调研地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调研目的:熟悉少数民族服饰感受少数民族风情激发服装设计灵感 调研方法:实地考察追踪观察文献查阅深度询问 资料来源: 1)询问当地人 2)实景拍摄 3)书籍文献 4)上网查询 5)咨询老师 二调研背景 美丽富饶的黔东南州居住着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畲族、仫佬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以及亻革家、西家等待确认的民族。这里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 郁的高原豪放之气。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创造美好家园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 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积淀着 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美不胜 收的民族民间工艺和民居建筑,编织成了一幅 幅色彩斑斓的苗岭高原风情画,成为黔东南独 具特色的资源。我们将在这里,进行期待已久 的实习采风。 三主要调研结果及分析 1. 启程(6月17日--学校至上海南火车站) 6月17号早晨6点50,平时这个时间,大家都是在梦乡里呢,结果却不然,每个人都期待得睡不着觉,全都提前在车旁等待,等待去往那个圣地,黔东南。那天早晨,天亮的特别晚,半夜看了很多次时间,焦急的期盼着六点五十的到来。

车上大家跟发狂一般,那种程度的“喧哗”,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十二点半左右,安全到达了上海南站。 2.路途(6月17日至18日晚--上海南至凯里) 下午三点半,期待的进入上海南至贵州凯里的火车,我们的旅途开始了!兴奋的我们放声高歌,沉浸在旅途的快乐之中。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都成了吃货和玩货,吃零食,拿着相机记录车内的疯狂与车外的美景,似乎,整个世界都在跟着我们享受这一刻。18日下午五点二十,我们到达了凯里,还没等车停下 来,每个人都在车上抓拍着窗外的震撼 美景。 3.首站南花苗寨至西江千户苗寨 --19 日 早上天还没完全亮,我们便乘着车去 往西江千户苗寨,中间经过南华苗寨, 我们停下了脚步,什么都不要说,拿着 相机,徒步享受它吧! 渡过南华桥,便是南花苗寨,它位于 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村寨依山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掩映在苍翠茂密的林木之中。以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闻名。 微风吹起,一边倚着苗家木楼观 望青瓦旧屋,一边端杯苗家自酿的米 酒细细品味,一份淡淡的悠闲,如美 酒般让人微醉…. 阔别南花苗寨,几个小时的蜿蜒 山路后,我们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

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与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引起原有文化形态的改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这种各民族的深入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而现在正在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也给少数

雷山苗族服饰艺术 苗绣 调查报告

雷山苗族服饰艺术苗绣调查报告本资料由marxistwooden搜集 更多文档请点击 雷山苗族服饰艺术(苗绣)调查报告 2010-09-26 雷山县苗族人民世代居住在雷公山区的山箐沟壑之间,辛勤耕耘,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的苗族服饰工艺文化。 从服饰结构和风格来划分,雷山苗族服饰有西江型(长裙)、也蒙型(中裙)、公统型(短裙)、大塘型(超短裙)四种。 西江型:主要分布在雷山县各乡镇,周边的凯里市、台江县、剑河县、丹寨县均有分布。 也蒙型:主要分布在雷山县达地乡,周边的丹寨县、三都县、榕江县部分村寨均有分布。 公统型;主要分布在雷山县望丰乡,周边的凯里市和丹寨县也有分布。 大塘型:主要分布在雷山县大塘乡、桃江乡,周边的丹寨县也有分布。 苗族服饰势必伴随着苗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而发展、变迁,尽管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典籍对其服饰的发展变化脉络进行清晰的记录,但从零星的汉文文献中,从现存的雷山苗族服饰形制中,仍可以看到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据《楚辞离骚》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配之陆离。"表明当时包括苗族先民在内的楚人好服高冠;《后汉书南蛮传》记载,苗族先民"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宋郭虚若《图画见闻志》记载,唐代"东谢"苗族"卉服鸟章";朱辅《溪蛮丛笑》中说苗族"通以斑细布为之裳"。"高冠"、"五色服"、"卉服鸟章"、"斑布"既表明古代苗族服饰的风格,也说明苗族先民掌握了制作这些服饰风格的技艺。足见苗族先民,曾与中

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服饰文化。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服饰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外族文化的影响, 但仍较好地沿袭了其历史传统风格。现在雷山苗族服饰,无论是服饰的形制,纹饰的造型、颜色的喜好以及织绣、染色的技术都与历史一脉相承。具体而言,雷山四个不同类型的服饰都有用银饰装饰而成的"高冠",特别是西江型、大塘型银冠,特色突出;用各种刺绣、织锦装饰成的"百鸟衣"(也蒙型),鸟纹、蚕龙、蝴蝶妈妈衣袖装饰的"乌贝"衣(西江型)有古代"五色服"、"卉服鸟章"的遗风;蜡染、植物染的花布就是"斑布"传统的延续。 进入21世纪的今天,苗族服饰及其工艺也已经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布料考察,是由早期的葛藤、苎麻植物纤维织布,到与养蚕巢丝织布到植棉纺纱织布并存后,再到现代以棉布、丝绸及化学纤维作为衣料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染料上考察,是由早期的泥矿物、植物染色,发展到当今的植物、化学药物染色交叉进行。然而,苗族服饰作为表达苗族宇宙观、信仰观,以及族源、迁徙、情感、认知、神话、传说、故事和族群意识的符号意义依然延续至今。 雷山县苗族服饰按结构和风格来划分主要有长裙、中裙、短裙、超短裙四种,即西江型、也蒙型、公统型、大塘型四种。四种类型服饰的形成与居住在雷山的四个不尽相同的苗族支系有关。虽因支系不同,服饰有所区别,但都有便装、盛装之分。这四种服饰的便装大体相似。男便装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的大脚长裤,制作简便。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装和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两类。右衽上装结构与男上装中的左衽上装大体一致,唯方向相反。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是传统的苗族女装,无纽扣,以布带束腰。下装皆为裙。有的妇女着右衽上装时,围绣花鸟围腰,系银质围腰练。 西江型盛装:系长裙服饰,上装分内层和外层,内层用手织棉布,靛染成浅蓝色,外层也是棉布,经植物染色成紫黑色,款式为交襟大领衣,领向后倾(当地苗

苗族服饰文化研究综述

苗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民族,其溯源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的 蚩尤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苗族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更是 居少数民族之首。作为其文化的有形载体,服饰文化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其历 史与文化,更深刻的理解苗族服饰的变迁,从而推动其服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焕发新的活力。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著作颇多。以中国知网为例,输入“苗族 服饰文化研究”,全文涉及的有3741篇,主题涉及的有193篇,当然这里是 指中国境内的苗族。这些文章角度各异,内容广泛。故本文就上述主题涉及的 文献进行整理,分类,结果如下。 一、研究现状 (一)写作思路 1.从一般到特殊,即讨论苗族服饰文化的一般性,在举例说明时运用其特 殊性。如刘茜的《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2009),其中在陈述苗族服饰是无字史书时,提及贵州黔东南苗族服饰纹饰中的“黄河”、“长江”、“平原”、“洞庭湖”、“城池”等主题图案,表明苗族祖 先曾生活在黄河、长江和平原地区。又如龙晓飞的《苗族服饰文化深析》(2010),其中在陈述苗族服饰的兵器文化英雄特色时,提及“水梳苗”的牛角形木梳。 2.从特殊到一般,即以苗族的某一代表聚集地为例,总结苗族服饰文化的 一般性。如娄方进的《桐梓苗族服饰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2012)中,以桐梓苗族为例,总结出苗族服饰的图案丰富,美好追究,悠久历史。又 如李宇栋的《浅析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发展现状——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夯沙乡为例》(2012),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总结出湘西苗族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3.以小见大,即以苗族的某一代表聚集地为例,讨论更大范围的问题。如 黎焰的《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对近现代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变迁的研究分析》(2004)中,以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变迁为例,讨论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和如何发展民族服饰文化的问题。又如韦夷,吴俪蓉的《少数民 族服饰文化产业化探析——以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为个案》中,以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化为例,陈述其发展现状,美学价值,从而指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 业化的优势。

苗族调查报告读书笔记6篇

苗族调查报告读书笔记6篇 这本冒险小说的主角叫伊休若,他是一位想到捕鲸船上工作的年轻人,最后虽然如愿以偿,却因此展开一段惊险的旅程,也让原本容易沮丧的他,变得更勇敢、更坚强。 伊休若本来是想先坐船到南达科特的港口,再坐捕鲸船出海,可惜当他抵达港口时,捕鲸船早已出发,却因此遇到一位叫因泰吉的好伙伴。因泰吉是一位鱼叉手,因为遵从守护神的指示,就和伊休若一起搭乘下一班捕鲸船出发。 当他们到毕科特号捕鲸船上时,见到他们的船长,名叫亚贺布,原本慈祥的他,因为被一只叫摩毕。德克的大白鲸咬断了一条腿,从此性格大变,一心一意想杀鲸报仇,船长虽然外表看似冷酷,其实拥有一颗细密的心。 我最喜欢的章节叫「生死决斗」,船长勇於面对自己发生悲剧的事实,勇敢挑战那只叫摩毕。德克的大白鲸,虽然最后毕科特号沉没了,可是我很敬佩亚贺布船长永不放弃的精神。 人生起伏不定,不可能人生没有转折,只有努力不懈、不论输赢都坚持下去的人,在我眼里才是第一。看完了这本冒险小说,我相

信付出一定会有代价。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生,好好过着五彩缤纷的生活,这样才是最棒最美好的人生。 《白鲸记》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工作,而且很有趣,因为它还去自然历史等问题。其他主题包括妄想、宗教、 __和务实、报复、种族歧视、层次关系,和政治。 最近我读了《白鲸》这本书,它主要讲了主人公玛利和他的朋友魁魁格与"裴廓德号"签下契约。狡诈老练的船长亚哈再一次航行中被大白鲸莫比·迪克毁了一只脚。大副试图说服船长放弃复仇,但失败了。最终的交战中,莫比因被激怒,将船撞沉,只有玛利幸免。 “你们来吧,我什么时候都不会害怕的。”——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这句话写出了莫比的心声。虽然看起来结局悲惨,觉得船长是以为勇敢地人,但这是船长自己给自己挖一个坑,然后自己跳下去。若他不因贪婪先去招惹莫比,莫比又岂会反击报复他。其实,这样的例子,光在大自然里就有很多。就比如说有些人在热带雨林中捕蛇,蛇本来对人是没有敌意的,可是我们人类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捕杀蛇,使它们对人类反感而不得不采取一些自我防护的措施,它们只是想保护自己而来抗击人们,时间久了就会变成敌意,而人们却当成了一种对自己的进攻,一种被受害的一方,所以就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的捕杀,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的 调查报告 XX年5月上旬,省政协副主席何报翔带领文史学习委部分委员奔赴湘西,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题调研。5天内,调研考察组实地走访了永顺县、龙山里耶、花垣边城、凤凰古城、吉首等地,观看了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土家族打溜子、土家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国家级保护项目以及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梯玛神歌、酉水船工号子、凤凰纸扎等省级项目表演。并与湘西州政府、政协及文化部门联合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与会领导和专家畅所欲言,认真分析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下一步如何保护和利用积极建言献策。现将此次调研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1.基本概况 湘西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覆盖范围十分广泛。目前,湘西首批进入国家保护名录的有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打溜子、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鼓舞,辰河高腔目连戏

7个项目。第二批公示的有8个。进入全省第一批保护目录的有苗族古老话等22个项目。这些项目涉及范围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等方面。州人民政府公布的全州第一批保护目录有40个,第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35个。各县市公布的保护名录多达400个。这些说明,湘西自治州民间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特点突出,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2.保护情况 全面普查,科学化管理 XX年,湘西启动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到XX年底,全州已完成164个乡镇的1856个村的普查,占全部村的93%,其中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四个县市完成了100%,今年底,全州将完成普查工作。同时初步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档案资料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和数字资料的多功能服务。征集了民间现存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出版了《梯玛神歌》、《土家歌谣》、《土家织锦》、《湖南湘西民间工艺美术》,同时启动了国家级保护项目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 完善保护机制,建立领导机构和培训制度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了以州委副书记为组长,

贵州艺术考察报告

贵 州 艺 术 考 察 报 告 工艺美术学院服装二班 贵州艺术考察报告 由于专业需要,我们学院安排组织我们服装专业于4月3号去贵州黔东南进行了对少数 民族的服装考察之旅,主要目的是看看苗族多彩的服饰,和绚丽的银饰。 可以说这次旅程欢乐几许,难过几许,出发的时候火车上那将近26个小时的车程,让我 们恨透了,但是出发前背着两大包的零食,期待的心情我们依然不能忘记,一路上我们笑得 嗓子哑了,但是绿皮火车的硬座,让我对以前梦想坐着轰隆隆的火车走遍中国的那些心里的 小火苗渐渐熄灭了,我不知道这次意味着什么,我只知道,当我满肚子塞满垃圾食品,满面 油光,上个厕所等半天的时候,我有一种跑回家的冲动。那一路上,大小的山,长短的隧道, 凌晨的时候看见满山的油菜花,我们激动的乱叫,对于平原的孩子来说,一片又一片的油菜 花实在是少的很。火车上难受时候产生的恨意慢慢全部由激动代替了 。 当天晚上,我们在黔东南的凯里落脚,在吃了一天半垃圾食品之后第一次吃了一顿丰盛 的晚餐,大家一个个都像一直饿了很多天的小狼崽,对食物充满了渴望,可想而知,那顿饭 我们吃的是有多幸福。 凯里市区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建筑上的避雷针都设计成牛角的样式,屋顶的设计也模 仿吊脚楼建筑,最独特的是凯里的公交车站站台为苗族木制房屋样式。这些特色非常能吸引 人的关注。 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我们就出发去了台江县,台江位于贵州黔东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史 称“苗疆腹地”,总面积1200余平方公里,人口16.5万,其中苗族占97%以上,被誉为“天 下苗族第一县”。看了姊妹节的开幕式,我被满眼的亮丽服装惊讶到了,哪里都是新奇的, 她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一片亮丽,并不断引来惊艳的目光和掌声。她们身上的银饰多者数十 件,少者一两件,银饰的造型大同小异,只是在头饰上有些标志性区别。这是我所见过的最 好的苗族服饰,恐怕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好的苗族服饰。苗族很多个支系所在的乡镇 女性盛妆表演开始了,虽然从表演上我们感觉不到与其他地方苗族舞蹈的差别,但每队姑娘 们奇特的服饰几乎都有自己的特色,长度、样式、质地、花纹图案各不相同。这些绣满各种 花纹图案的服饰都采用手工制作,绣制手法多种多样,有平绣、绉绣、辫绣、锁边绣、纹绣、 挑花、织锦等等。据当地县志记载,台江苗族的九个支系是以服饰来区分的。从方南、方你、方纠、方翁、方黎、方白、方秀、翁芒、后哨9个不同的服饰型状上就能区分出她们属 哪支苗系 . 每年三月十五的贵州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指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以 及剑河县部分地区的苗族人民在每年春季由妇女们主持的吃姊妹饭的节日。具体时间又因地 而异。节日礼仪古朴独特,最为典型壮观的要数清水江畔台江县施洞地区农历三月十五至十 七的苗族姊妹节。节日以青年女子为中心,邀约情人们相聚同吃姊妹饭、跳踩鼓舞、游方对 歌、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真实地展现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变迁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