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文化研究综述
苗服文化调研报告

苗服文化调研报告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苗族的服饰文化更是独具特色。
下面就对苗族服饰文化进行一次调研报告。
苗族女性的服饰以“蝴蝶装”为代表,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蝴蝶装由上衣、银饰、围巾等组成,最具特色的是头上戴的银饰,有“防头饰”之称。
防头饰通常由银质制成,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
银饰上的图案多取自苗族历史和传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除了防头饰,苗族女性还喜欢在颈部、腰部、手腕等位置佩戴银饰,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此外,苗族女性的蝴蝶装还注重色彩的丰富和装饰的细致。
上衣通常由手工编织的布料制成,色彩艳丽,图案独特。
围巾也是苗族女性的重要装饰品,常常用来搭配上衣,起到增加层次感和美化整体形象的作用。
在男性服饰方面,苗族男性则以“马褂”为代表。
马褂是一种传统的开襟短袍,通常由丝绸、棉麻等材料制成。
马褂主要有蓝色、白色、黑色等几种颜色,而且也注重绣花和雕刻的工艺。
苗族男性在重要场合会穿戴马褂,展示自己的身份和文化底蕴。
苗族服饰文化的调研发现,苗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具有高度重视。
无论是防头饰还是马褂,都是代表了苗族人民对于美和自身身份认同的一种追求。
苗族服饰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苗族传统文化的途径。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深对苗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和了解,并努力传承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苗族服饰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通过这次调研,不仅让我对苗族服饰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我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苗族服饰文化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发扬。
苗族服装调研报告500字

苗族服装调研报告500字苗族服装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经过多日的调研与采访,现将对苗族服装的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概述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服装以独特的传统风格而闻名。
苗族服装以鲜艳的色彩、精巧的编织工艺和独特的装饰物为特点,呈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
二、服饰特点1.色彩鲜艳:苗族服装以红、蓝、绿、黄等明亮的颜色为主,这些鲜艳的色彩使苗族服装充满喜庆和活力。
2.精巧的编织工艺:苗族服装通常由织布和刺绣组成,采用手工编织,以其细致入微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而著名。
3.独特的装饰物:苗族服装饰有大量的银饰物,如银颈饰、银带扣、银锁骨带等,这些银饰物以其精美的设计和独特的图案给苗族服装增添了华丽的气息。
三、服装款式根据不同的地域和用途,苗族服装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款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1.女子主要款式:女子的主要服装款式有襁褓、半背、对襟、披肩等,其中以襁褓和半背最为常见。
这些款式以其精致的织布和刺绣工艺以及丰富的装饰物而闻名。
2.男子主要款式:男子主要服装款式有长衫、腰马裤、布裙等。
苗族男子的服装注重实用性,多以黑色为主,辅以简洁的纹饰。
四、服装的文化意义苗族服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苗族服装是苗族身份认同的象征,是他们独特的身份标识。
其次,苗族服装还承载着苗族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反映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此外,苗族服装还是苗族传统手工艺的集中展示,体现了苗族人民对手工艺的执着追求。
在对苗族服装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苗族服装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正面临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传统苗族服装的制作工艺逐渐流失,年轻一代对传统服装的兴趣也显著减弱。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苗族服装的文化价值,我们建议加强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同时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到传统服装的制作和推广中来。
以上是对苗族服装的调研报告,请领导批示。
云南文山苗族服饰文化特点研究

云南文山苗族服饰文化特点研究引言: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而文山苗族是云南省云南苗族自治州的苗族群体。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其中服饰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对云南文山苗族服饰文化的特点进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和传承苗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一、服饰的种类和特点云南文山苗族的服饰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分为男女两种,且各自有着不同的款式和风格。
以下是对云南文山苗族服饰的分类和特点的介绍。
1. 男装(1)上衣:云南文山苗族男装上衣一般有长袍和短褂两种款式。
长袍多为黑色或深蓝色的丝绸制作,有时还会有金色或银色的花边装饰。
短褂则较为简洁,一般为单一颜色,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颜色和花纹。
(2)下装:男装下装主要是宽松的长裤,通常为黑色、蓝色或灰色。
(3)配饰:云南文山苗族男士一般佩戴头巾,上面会有不同的图案和花纹,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男士会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头箍等。
2. 女装(1)上衣:云南文山苗族女装上衣的特点是长袖、蓬松和宽松。
衣服一般由丝绸或棉布制成,面料多为鲜艳的红、绿、蓝等颜色,上面还会有精美的刺绣和花纹。
女装上衣还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直领,一种是圆领,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民族传统。
(2)下装:女装下装主要为裙子,面料和颜色与上衣相配,也有不同的款式可供选择。
传统的苗族裙子一般为蓝色和黑色,长度一般到膝盖或脚踝,下摆处有精美的刺绣和装饰。
(3)配饰:云南文山苗族女士的配饰很丰富,如银饰、头巾、手镯、项链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士的头饰,苗族女性喜欢在头上戴花环,一般有七花和十二花两种款式,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婚姻状况。
二、服饰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云南文山苗族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是苗族长期生活和文化的产物。
这些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还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1. 宗教信仰:云南文山苗族人民信奉传统宗教,对服饰有着神圣的敬畏和崇拜。
贵州苗族服饰研究报告

贵州苗族服饰研究报告
贵州苗族服饰研究报告
苗族是贵州省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就贵州苗族服饰进行研究。
贵州苗族服饰以其独特的工艺、精美的刺绣和富有特色的图案而闻名。
苗族男子通常穿着长衫、短衫、长裤、短裤等。
他们的服饰主要以黑色为主,黑色袍子,黑色长裤,黑色鞋子,给人一种稳重和庄重的感觉。
苗族妇女的服饰则更为繁复多样。
她们的服装通常由上衣、裙子、牛子裤和头巾组成。
上衣分为长袖和短袖,刺绣精美,图案多样,让人不禁赞叹苗族女子的刺绣技艺。
裙子通常是一种腰身部位贴合的裙子,多以黑色为主,搭配上各种颜色的刺绣,使整个裙子显得绚丽多彩。
妇女们还会佩戴银饰物,例如银项链、银手镯、银耳环等,增加整体造型的华丽感。
此外,苗族族群主要根据地域和婚姻状况的不同,还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服饰。
例如长顶苗、大屯苗等苗族分支,他们的服饰颜色和款式独特,可以区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而苗族的已婚妇女在特定的节日或仪式上则会穿上妇女礼服,礼服上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的图案,非常值得研究和欣赏。
总的来说,贵州苗族的服饰文化独特而丰富。
这些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苗族文化和传统的一种体现。
通过研究苗族
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的历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同时,苗族服饰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设计灵感,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创作。
苗服文化调研报告

苗服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文化深厚独特,传统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
二、服饰分类苗族传统服饰可以分为男性服饰和女性服饰两大类。
1. 男性服饰苗族男性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衣、裤、鞋三件。
其中,苗族男性的上衣多为长袍式,表现出稳重和庄重的特点。
下身穿戴的裤子较为宽松,舒适度较高。
鞋子通常采用布鞋、草鞋等。
2. 女性服饰苗族女性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繁复多样,装饰效果丰富。
女性上衣通常为一件式或两件式,采用刺绣工艺进行装饰,给人一种精致华丽的感觉。
下身穿戴的裙子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蓬蓬裙、褶裙等。
鞋子则采用红色布鞋为主,经常加上花边、刺绣等装饰。
三、服饰特点苗族服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每个地区、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
在传统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刺绣、花边、珠片等装饰,彰显出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艺术才华。
2. 色彩鲜艳苗族服饰的色彩非常鲜艳,常见的有红色、蓝色、绿色等。
在苗族传统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人们会选择更为艳丽的服饰来增添喜庆气氛。
3. 重视刺绣工艺刺绣是苗族服饰的重要元素,苗族人民擅长刺绣工艺,能够将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绣在服装上。
刺绣工艺不仅丰富了服饰的视觉效果,也传递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祝愿。
四、现代影响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苗族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穿着传统服饰的情况逐渐减少。
然而,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仍然很强,许多人在特定的场合中依然会选择传统服饰。
综上所述,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虽然现代化的影响使得传统服饰穿戴的情况减少,但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然十分重视。
苗族服饰调研报告

苗族服饰调研报告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省份。
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其中服饰文化是其重要部分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特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服饰文化受到多个历史时期的影响。
据传,早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苗族先民就开始使用皮革制作衣物。
而后在唐宋时期,苗族与中原文化交流频繁,开始采用丝绸等材料制作服饰,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苗族服饰风格。
二、苗族服饰的特点苗族服饰有着鲜艳多彩的外观和独特的创作方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花纹丰富:苗族服饰常常以各式各样的花纹进行装饰,如绣花、插花、压花等,丰富了服饰的视觉效果。
2. 缝制精细:苗族服饰采用手工缝制,注重细节处理,常常有精致的刺绣、珠片等装饰,彰显出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3. 色彩鲜艳:苗族服饰的色彩非常鲜艳,常常以红、绿、黄、蓝等明亮的色彩为主,传达出苗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4. 造型独特:苗族服饰的造型独特,如女性的长衫、马褂,男性的长袍、裹腿等,凸显了苗族人民的特有风格。
三、苗族服饰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文化传承:苗族服饰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传承和发展苗族服饰,可以进一步弘扬苗族文化,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经济发展:苗族服饰的独特风格和高品质成为了旅游和民族工艺品市场的热门产品,为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 民族认同:苗族服饰的特点和独特之处,也成为了苗族人民民族认同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穿戴苗族服饰,苗族人民可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特点。
它不仅对苗族人民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也对现代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加强对苗族服饰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苗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苗族服饰文献综述

苗族服饰苗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湖南与四川地区。
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中,服装与银饰成为苗家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符号。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所以对于苗族服饰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苗族历史的回顾。
苗服形成的历史渊源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
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
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
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
同样也正因为这样,造就了苗服所独具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关于苗服的产生民俗界有多种观点,但是有一点是比较统一的:苗服的产生是多次迁徙与抗争的产物。
冯悦在《苗族服饰记在衣上的史诗》做如下描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祖先雄居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这片阔富饶的土地上,然而部落间的战争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故土被迫南迁,传说当时姑娘们舍不得故土的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她们含着泪用千针万线把那些美丽的动植物绣在自己的衣裙上,带到很远的地方去并将这种服饰传给她们的后代,今滇黔旁乌蒙山区的花苗服饰,据说就是对故园山水、田林的记录。
”石鑫进在《论述湘西苗女服》中叶对此做了侧面论证“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较小,一律穿刺绣花衣,包赭色绣花帕,配以诸多银饰。
自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分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极大。
”苗服的地域特点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
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
另有湘西型苗族服饰考察资料称百余种。
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
苗族服装调研报告

苗族服装调研报告1. 研究背景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区。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苗族传统服装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调研苗族服装的样式、特点和演变,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苗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2. 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苗族服装的样式和特点,我们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和途径,包括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和专家访谈等。
2.1 实地考察我们选择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为实地考察的目的地。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参观了苗族村落,观察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服装习俗。
我们还与苗族手工艺人交流,了解了苗族服装的制作工艺和工具。
2.2 文献查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我们对苗族服装的历史演变和独特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阅读了关于苗族服装的专题论文、研究报告和书籍,这些文献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3 专家访谈我们还采访了苗族服装专家和研究者,了解了他们在苗族服装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通过专家的指导和建议,我们的研究更加准确和全面。
3. 研究结果3.1 苗族服装的样式苗族服装主要包括上衣、裤子、腰带、鞋子和头饰等。
苗族人民以蓝色为主色调,装饰有红色、黄色和绿色等色彩,给人一种鲜艳、热情的感觉。
苗族服装采用绣花、织锦和刺绣等工艺,以花纹和图案为主要元素。
3.2 苗族服装的特点苗族服装独具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女性服装饰有较多的绣花和刺绣,衣袖和裙摆比较宽大,并配有腰带和银饰。
- 男性服装注重实用性和耐久性,以靛蓝色为主要色调,裤子上配有银饰。
- 苗族鞋子是苗族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编织、绣花和刺绣等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3.3 苗族服装的演变苗族服装的演变与苗族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转变密切相关。
从古代到现代,苗族服装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在现代社会,苗族人民在保留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也接受了一些新的元素,使苗族服装更加多样化。
4. 结论通过对苗族服装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苗族服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样式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民族,其溯源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的
蚩尤时代。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苗族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更是
居少数民族之首。
作为其文化的有形载体,服饰文化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其历
史与文化,更深刻的理解苗族服饰的变迁,从而推动其服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焕发新的活力。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著作颇多。
以中国知网为例,输入“苗族
服饰文化研究”,全文涉及的有3741篇,主题涉及的有193篇,当然这里是
指中国境内的苗族。
这些文章角度各异,内容广泛。
故本文就上述主题涉及的
文献进行整理,分类,结果如下。
一、研究现状
(一)写作思路
1.从一般到特殊,即讨论苗族服饰文化的一般性,在举例说明时运用其特
殊性。
如刘茜的《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2009),其中在陈述苗族服饰是无字史书时,提及贵州黔东南苗族服饰纹饰中的“黄河”、“长江”、“平原”、“洞庭湖”、“城池”等主题图案,表明苗族祖
先曾生活在黄河、长江和平原地区。
又如龙晓飞的《苗族服饰文化深析》(2010),其中在陈述苗族服饰的兵器文化英雄特色时,提及“水梳苗”的牛角形木梳。
2.从特殊到一般,即以苗族的某一代表聚集地为例,总结苗族服饰文化的
一般性。
如娄方进的《桐梓苗族服饰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2012)中,以桐梓苗族为例,总结出苗族服饰的图案丰富,美好追究,悠久历史。
又
如李宇栋的《浅析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发展现状——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夯沙乡为例》(2012),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总结出湘西苗族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3.以小见大,即以苗族的某一代表聚集地为例,讨论更大范围的问题。
如
黎焰的《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对近现代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变迁的研究分析》(2004)中,以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变迁为例,讨论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和如何发展民族服饰文化的问题。
又如韦夷,吴俪蓉的《少数民
族服饰文化产业化探析——以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为个案》中,以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化为例,陈述其发展现状,美学价值,从而指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
业化的优势。
4.以大见小,即苗族服饰文化的某一部分仅仅作为其叙述某一更大问题的例子。
如吴国华,蒲军的《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研究》(2006)中,苗族银花冠,百褶裙仅仅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婚服的例子出现,全文的重点在于中西方婚礼服饰在色彩、款式、习俗与信仰等方面的对比。
(二)涉及地区
苗族人口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因此这些文献涉及的地区众多。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50篇样品,排除主题非以地区性苗族为主的19篇,整理剩余31篇文献所涉及地区,结果如下:
表1 涉及地区
(三)涉及学科
将主题涉及的193篇文献进行学科分类,结果如下:
表2 涉及学科
(四)研究层次
将主题涉及的193篇文献进行研究层次分类,结果如下:
表3 研究层次
二、评述
(一)从写作思路:从一般到特殊类的文献数量较多,大约占总体的40%。
文献内容大多涉及苗族服饰的分类,款式,图案,审美,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等,或详或略,重点各异,总体上内容大同小异,缺乏新意,概论性质明显;从特殊到一般类的文献数量很多,几乎占到总体的半壁江山。
文献内容大多立足
于考察,实践,详细充实,多以陈述其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主。
总体上内容深入地区,贴近实践,创新性很强;以小见大类文献数量较少,内容详尽,理论研究水平较高,多为研究生所做的课题研究成果;以大见小这类文献数量很少,多为出现在杂志,报纸上的普及常识性短文,内容言简意赅,通俗
易懂,研究水平很低。
故整体侧重于理论研究,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二)从涉及地区:涉及黔东南,湘西,贵州苗族服饰文化研究的文献较多,特别是黔东南地区,这得益于黔东南为我国最集中的最典型的苗族聚集区,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人口的四分之一,近200万人,几乎为该地区总人口的一半,覆盖了整个黔东南,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保存完好,在服饰文化方面,它
更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区,被誉为“苗族服
饰博物馆“;涉及云南昌宁,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化研究文献较少,而涉及云
南文山,黔西南,黔西北,湘贵,贵西北,广西隆林则更少。
故研究涉及地区
较为集中,全面性方面略有不足(表1)。
(三)从涉及学科:涉及旅游,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民族学,轻工业手
工业,文化学科的苗族服饰文化研究文献较多,尤其是旅游和美术书法雕塑与
摄影专业;苗族服饰文化因其的独特性,款式的多样性,工艺的奇特性,内涵的丰富性等优势,极具可观赏性和旅游价值,而服饰中的精美而多样的图案,构
图方式则为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提供了活生生的蓝本。
涉及行政学及国家行政
管理,中国文学,中国民族与地方志,考古,工业经济,体育,文化经济,中
国古代史和出版学科的苗族服饰文化研究文献较少;其他学科则更少。
故研究
方向偏向文科,理科方面研究不足(表2)。
(四)从研究层次:研究层次为基础研究(社科)的最多,表明苗族服饰
文化研究的文科化,即偏重于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自科),行业指导(社科),大众文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文艺作品和政策研究的研究
层次较少;而其他研究层次则更少。
故研究层次偏重于社科类,自科类不足(表3)。
三、展望
根据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该类研究越来越重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如苗族服饰图案应用于现代包装的可行性,云南昌宁市政府如何运
用“五个一工程”保护苗族服饰,讨论苗族服饰现状,出现的问题,保护性开
发的措施,政府应该如何有所作为等等。
但是愚以为,苗族作为一个国际性的
民族,研究范围不应局限于国内,可以关注国外的苗族,如其发展现状,对应
举措等等;作为一个分布广泛的民族,四川,海南的苗族却鲜有提起,他们的
服饰文化又有何种特色呢?另外,保护苗族服饰文化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
苗族自身,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茜.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J】.民族教育研究,2009,(4).
[2] 龙晓飞.苗族服饰文化探析【J】.民族艺术,2010,(6).
[3] 娄方进.桐梓苗族服饰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N】.遵义日报,2012,3,29,(008).
[4] 李宇栋.浅析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发展现状——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夯沙乡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
[5] 黎焰.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C】.民族服饰文化遗产研究,2004.
[6] 韦夷吴俪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化探析【J】.学理论,2011,(3).
[7] 吴国华蒲军.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研究【J】.美与时代,2006,(12).
[8] 周向东.“五个一工程”保护昌宁苗族服饰【N】.云南日报,2009,11,12,(007).
[9] 万昌胜.浅谈三穗南部苗族妇女服饰文化内涵及传承与保护【N】.贵州民
族报,2013,5,31(B03).
[10] 卿少宁.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及其开发【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1,9,(3).
[11] 杨世章.黔西南苗族服饰文化概论【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2,1,(1).
[12] 夏晓春.苗族服饰文化的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0,18(10).
[13] 吴正光.苗族服饰与自然崇拜【N】.中国文物报,2012,8,29,(004).
[14] 刘邦一.试析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2007,(5).
[15] 王维其.苗族服饰的多样化及其文化共性【N】.贵州民族报,2013,7,26,(c03).
[16] 曾云华.一套华服所能承载的——从“区分”和“认同”的角度看苗族服饰【J】.剧作家,2011,(1).
[17] 曾祥慧.与“文化生境”竞合的“文化符号”——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1,(6).
[18] 张和平,罗永超,肖绍菊.研究性学习与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实践研究——以黔东南苗族服饰和侗族鼓楼蕴涵数学文化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09,12,18,(6).
[19] 刘程.浅析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的审美与文化价值【J】.艺术空间,2008,(8).
[20] 蔡红燕.族际通婚背景下的苗族服饰文化认同——以云南昌宁土皮太村苗族为例【N】.河池学院学报,2012,12,32,(6).
[21] 杨洪文.生命本能的色彩体现——黔西北苗族服饰文化解读【N】.毕节学院学报,2007,(2).
[22] 王爱青.台江县学校教育传承中苗族服饰文化现状考察【N】.凯里学院学报,2009,2,(1).
[23] 龙湘平.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研究【N】.吉首大学学报,2007,3,(2).
[24] 王斐.苗族服饰文化的情感美学内涵解读【N】.柳州师专学报,2010,10,(5).
[25] 安丽哲.民族服饰文化遗产应如何保护?——苗族服饰调查带来的思考【N】.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01).
[26] 武力宏.浅谈服饰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N】.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