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文化

合集下载

苗族服饰文化苗族人的服饰有着怎样的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苗族人的服饰有着怎样的文化

苗族衣饰文化苗族人的衣饰有着如何的文化>苗族衣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

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修较单一,不及女装娇艳与丰富。

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

便装是平常衣着的服饰,其色彩花式及装修不及节庆时成婚时穿的盛装娇艳。

假如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记,那么衣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到的艺术作品。

《辞海》里记录“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苗绣已同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起并列收入。

”苗族刺绣、衣饰正如着名艺术大师刘海粟夸赞的:“苗女刺绣鬼斧神工,湘绣苏绣比之难免得俗,拥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远景。

苗族衣饰以醒目的色彩、复杂的装修和回味无穷的文化内涵着称于世。

苗族衣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担,进而拥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

因为历史的长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奇的色彩,没法完整解读,这也是苗族衣饰图案所拥有的独到魅力。

苗族衣饰图案是件跟着苗族服饰衣饰发展起来的装修艺术,到现在仍应用于平常的衣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拥有适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联合的特色,被给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先人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说。

苗族衣饰,历史悠长。

因为历史的原由,苗族衣饰向来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录。

但从苗族衣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衣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固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激烈的认可感,靠世代口授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移流浪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衣饰文化中间,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衣饰,世代“穿”承,永不忘却,因此,苗族衣饰被誉为“无字史册”和穿在身上的“史册”。

走进苗族文化

走进苗族文化

走进苗族文化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苗族文化,了解他们独特的艺术、服饰、音乐等方面。

一、苗族的传统服饰苗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色调,融入了许多独特的元素。

男子的服饰通常由宽松的上衣、长裤、头巾等组成,而女子则有色彩斑斓的蓬裙、上衣、披肩等。

值得一提的是,苗族女子的蓬裙非常有名,被誉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些服饰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苗族的美丽与神秘,更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手工艺的精湛。

二、苗族的独特音乐苗族音乐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苗族的歌曲多以山歌、情歌为主题,歌词含义深沉而浪漫。

苗族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和独具特色的乐器而闻名。

苗族人民善于演奏簧风琴、苗族竹管、拉筝等乐器,这些乐器都带有浓郁的苗族特色,使人们在欣赏乐曲时仿佛置身于苗族的山水间。

三、苗族的传统艺术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苗族蜡染艺术被誉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手工艺和艳丽的颜色吸引了广大的游客和收藏家。

苗族蜡染通过将蜡烛熔化后滴在布料上,然后进行染色、刮蜡等过程,最终呈现出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苗族蜡染作品既充满了苗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热爱。

四、苗族的节日庆典苗族拥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了激情和喜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芦笙节。

每到芦笙节的时候,苗族人民会身着传统服饰,奏响芦笙、舞动蓬裙,在欢歌笑语中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

芦笙节不仅是苗族人民表达感恩和喜悦的方式,也成为了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重要旅游活动。

在走进苗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苗族独特的服饰、音乐和艺术,还能感受到苗族人民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崇尚自然的精神。

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机会。

苗服文化调研报告

苗服文化调研报告

苗服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文化深厚独特,传统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

二、服饰分类苗族传统服饰可以分为男性服饰和女性服饰两大类。

1. 男性服饰苗族男性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衣、裤、鞋三件。

其中,苗族男性的上衣多为长袍式,表现出稳重和庄重的特点。

下身穿戴的裤子较为宽松,舒适度较高。

鞋子通常采用布鞋、草鞋等。

2. 女性服饰苗族女性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繁复多样,装饰效果丰富。

女性上衣通常为一件式或两件式,采用刺绣工艺进行装饰,给人一种精致华丽的感觉。

下身穿戴的裙子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蓬蓬裙、褶裙等。

鞋子则采用红色布鞋为主,经常加上花边、刺绣等装饰。

三、服饰特点苗族服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每个地区、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

在传统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刺绣、花边、珠片等装饰,彰显出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艺术才华。

2. 色彩鲜艳苗族服饰的色彩非常鲜艳,常见的有红色、蓝色、绿色等。

在苗族传统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人们会选择更为艳丽的服饰来增添喜庆气氛。

3. 重视刺绣工艺刺绣是苗族服饰的重要元素,苗族人民擅长刺绣工艺,能够将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绣在服装上。

刺绣工艺不仅丰富了服饰的视觉效果,也传递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祝愿。

四、现代影响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苗族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穿着传统服饰的情况逐渐减少。

然而,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仍然很强,许多人在特定的场合中依然会选择传统服饰。

综上所述,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虽然现代化的影响使得传统服饰穿戴的情况减少,但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然十分重视。

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文化(关于苗族文化的四大精粹服饰、银饰、蜡染、苗绣你知多少)

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文化(关于苗族文化的四大精粹服饰、银饰、蜡染、苗绣你知多少)

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文化(关于苗族文化的四大精粹服饰、银饰、蜡染、苗绣你知多少)古朴潇洒的芦笙舞;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源远流长的手工刺绣、蜡染;声名远播的苗药这是来自苗族的绚烂魅力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以大为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

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

以重为美因为苗族银饰不是单一的形式,在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

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

在每个苗族家庭户主,都会穷尽财力,为女儿打制一身精美的银饰,装饰在服装上,谁家姑娘身上的银饰越多越重,就显示出这家越富有。

整套银饰要打造半年:单独打制一套银帽(凤冠),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在体积不大的凤冠架上焊接上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铃等饰物,少则几十件,多则几百件。

如果一个人做的话,则需要20多天时间;打制一整套银饰,则需要半年的时间。

10多岁开始学习蜡染,一画就是20多年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

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

榕江苗族祭鼓社,要用彩蜡绘制十面旗幡,飘飘屹立于仪仗队之前。

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绣的历史渊源悠久,其装饰纹样的夸张变形,针法丰富多变,色调古朴协调而又鲜艳明丽。

这些,都使苗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希望这些美丽的存在一直保存下去也希望手工艺人们能够永远坚持自己的匠心。

苗族服装的介绍

苗族服装的介绍

苗族服装的介绍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是一个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他们的服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服装以华丽多彩、独具特色而闻名。

男性苗族服装主要包括长衫、马褂、袍子等。

长衫是苗族男子的主要日常装束,通常由丝绸或染色棉布制成。

长衫的领口、袖口、下摆等处都会绣上精美的花纹,色彩鲜艳夺目。

马褂则是苗族男子的正装,常常用于重要的场合,如婚礼、节日等。

马褂的款式独特,胸前常常绣有龙凤、花鸟等吉祥图案,给人一种庄重大气的感觉。

袍子是苗族男性的一种特殊服饰,通常用于丧葬场合,象征着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

而苗族女性的服装则更为华丽多姿。

苗族女子的主要服装是长衫、蓬蓬裙和对襟袄。

长衫是苗族女性的日常装束,和男性的长衫相似,但更加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

蓬蓬裙是苗族女子的重要特色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绣花而闻名。

蓬蓬裙由若干层裙摆构成,每一层都有精美的刺绣,色彩斑斓,给人一种绚丽多彩的感觉。

对襟袄是苗族女子的传统上衣,常常搭配蓬蓬裙一起穿着。

对襟袄的面料多为丝绸,上面绣有各种吉祥图案和花纹,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除了上述主要服饰,苗族还有一些特殊的服饰和饰品。

例如,苗族男女都喜欢戴银饰,银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苗族人民热爱和追求美的体现。

苗族女性喜欢戴银项链、银耳环、银手镯等,这些银饰通常都非常精巧,用银丝编织而成,给人一种精致细腻的感觉。

此外,苗族女性还喜欢戴花冠,花冠上常常插满了鲜花、丝绸和珠子,给人一种华丽而浪漫的感觉。

苗族服装的独特魅力不仅体现在其华丽多彩的外表,更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中。

苗族人民通过服装来表达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也通过服装来展示他们的美丽和自信。

苗族服装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设计和制作工艺,以及对细节的精雕细琢。

苗族服装的流传和发展不仅丰富了苗族文化,也为整个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苗族服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设计和华丽多彩的外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特色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特色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特色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各自拥有独特而绚丽的服饰文化。

这些服饰不仅是美丽的装饰,更是民族历史、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生动体现。

苗族服饰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精美的刺绣而闻名。

苗族女性的盛装通常包括头饰、上衣、裙子、腰带和配饰等部分。

头饰往往高大华丽,有的形如牛角,有的饰以银花。

上衣多为短衣或披肩,绣满了各种图案,如龙凤、花鸟、蝴蝶等,色彩鲜艳夺目。

裙子则有长裙和短裙之分,长裙多为百褶裙,裙摆宽大,绣有精美的花纹;短裙则更加灵动活泼,展现出苗族女子的青春活力。

腰带也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彩色丝线编织而成,上面还会缀有银饰。

配饰方面,苗族女子喜欢佩戴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等,这些银饰不仅美观,还具有辟邪和象征吉祥的意义。

侗族的服饰同样别具一格。

侗族女性的服装多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显得端庄素雅。

上衣为对襟式,领口和袖口绣有精美的花纹。

裙子为宽松的长裙,通常以侗布制成,裙摆处绣有彩色的条纹。

侗族女子的头饰也很有特色,通常会用彩色的丝线将头发盘起,再插上银簪和鲜花。

侗族男子则多穿对襟短衣和长裤,腰间系着布带。

在重要的节日和场合,他们也会戴上银质的项圈和手镯,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布依族的服饰则体现了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

布依族女性的服装多为大襟短衣和长裤,衣服的领口、袖口和下摆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以花卉和几何图形为主。

她们还会佩戴头帕,头帕上绣有各种花纹,并用银质的发簪固定。

布依族男子的服装相对简洁,多为对襟短衣和长裤,腰间系着腰带。

水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马尾绣而备受瞩目。

水族女子的上衣多为对襟式,领口和袖口绣有精美的图案,衣摆处还会缀有流苏。

裙子为长裙,以蓝色和绿色为主色调,上面绣有各种水族特有的图案,如鱼、虾、水波纹等。

水族女子的头饰也很有特点,通常会用银质的头饰和鲜花进行装饰。

彝族的服饰则充满了豪放和热情。

彝族女子的服装多为右衽大襟衣,领口和袖口绣有精美的花纹,衣摆处还会缀有流苏。

苗族的传统风俗

苗族的传统风俗

苗族的传统风俗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独特的传统风俗是他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

以下是关于苗族传统风俗的一些参考内容。

1. 苗族服饰:苗族人民的服饰独具特色,以细腻手工刺绣、独特的图案和鲜艳的颜色而闻名。

女性常穿着以花纹、银饰等装饰的手工织锦服,如青年女子的"花衫",中年妇女的"青球"等。

男性则多穿着蓝色或黑色的衣物,搭配银饰品。

这些服饰无论在婚礼、节日或其他重要场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示出苗族人民优雅而独特的魅力。

2. 苗族婚礼:苗族的婚礼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时刻。

婚礼通常会持续三天三夜,期间充满了喜庆、热闹和各种传统仪式。

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婚礼游行,新娘穿着精美的苗族婚纱,伴随着锣鼓声和苗族传统音乐,游行前往新郎家。

在新郎家举行祭祀仪式,由长者代表两家祈求新人幸福美满。

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和传统的食品。

3. 苗族建筑:苗族人民居住的建筑也是苗族传统风俗的重要体现。

他们建造的房屋多数为木质结构,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

苗族的传统房屋被称为"吊脚楼",顶部悬空,支撑在高高的木柱上,可以容纳多个家庭共同居住。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能有效抵御洪水、悬崖峭壁等自然灾害,还是苗族人民社会生活和互动的重要场所。

4. 苗族节日:苗族人民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苗年"和“龙船节”。

苗年是苗族的新年,一般举行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之间。

苗年期间,人们会观看舞龙舞狮、击鼓传花、祭祀祖先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迎接新一年的丰收和幸福。

而龙船节则是苗族人民纪念祖先和迎接丰收的传统节日,以敬神、划船、赛龙舟等活动为主。

这些节日不仅能体现出苗族人民对世界和自然的敬畏,还可以加强族群的凝聚力和社会秩序。

5. 苗族舞蹈和音乐:苗族人民以歌舞和民族音乐而闻名。

苗族服饰简介

苗族服饰简介

苗族服饰简介苗族是中国传统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又体现了苗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苗族服饰的特点吧。

一、苗族男装1.上衣:苗族男子的传统上衣被称为"坎龙",这种上衣的特点是宽肩窄袖,并且较为宽松,使用的材料一般是棉布和麻布。

坎龙上衣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襟式的,一种是叉襟式的。

叉襟式坎龙上衣两侧分叉,穿着方便,很多苗族男子都喜欢这种样式。

2.下装:苗族男子的传统下装被称为"长裤",使用的材料和坎龙一样,通常是棉布和麻布。

长裤的特点是口袋比较多,裤脚也比较宽松,方便行走。

另外,苗族男子还喜欢单腿绑带或两腿绑带等装饰品。

3.配饰:苗族男子喜欢佩戴一些银饰,如银耳环、银脚镯、银项链等。

这些银饰有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如银耳环代表爱情和忠诚,银脚镯则代表健康和长寿等等。

二、苗族女装1.上衣:苗族女子的传统上衣被称为"襸衣",这种上衣通常是长袍式的,使用的材料也是棉布和麻布。

襸衣的特点是开襟或斜襟,领口、袖口和底部都有色彩鲜艳的绣花装饰,有的还有流苏或挂珠等饰品。

2.下装:苗族女子的传统下装被称为"笠裙",这种下装以蓝色、黑色、青色为主色调,上面还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往往是花鸟、虫鱼等,极具民族特色。

笠裙的特点是紧身、较短,可以秀出苗族女子的纤细腰肢和筷子腿。

3.配饰:苗族女子最爱佩戴的就是银饰了。

传统的银饰品种类很多,有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等。

有些银饰还用龙、虎、鹰等动物形象来表现,寓意着力量、自由等。

此外,苗族女子还爱戴发簪、头巾等装饰品。

三、苗族儿童装苗族儿童服饰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男孩子穿的一般是短衫、束腰裤或短裤等,有的还有玉佩或银饰的点缀;女孩子则穿着小襸衣、裤裙、笠帽等,同样也会佩戴一些银饰,如小耳环、项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历史上的苗装五、历史上的苗族服饰变迁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本民族文字典籍缺乏。

清以前的汉文字典籍对苗族记载又过于简略,对其服饰描述往往寥寥几句,另一方面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亦十分稀缺。

所以,我们很难像苗族学者沈从文先生复原中华民族服饰变迁脉络那样去复原苗族服饰的发展脉络。

没有办法复原上古、中古的苗族服饰,这是一件憾事。

或许这正是作者以后努力的方向。

从“三苗墅首”这句古话来看,仿佛苗族人民的头部装饰变化比较缓慢。

时至今日,在贵州大方、水城、纳雍一带的被称“小花苗”的苗族支系男女仍将红色的毛线混入发内盘在头上。

织金、盘县、毕节等县的苗族女子更是将大把假发或毛线掺发盘结,这或许就是“三苗发首”的遗风。

可是,我们不能据此风俗而要妄断苗族服饰变化的缓慢,没有发展。

其实,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可能不踏着与时代同步的节拍,不可能不受到时代风潮的冲击。

苗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他们居住在中南、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与中原民族及其他民族相邻而居,接触在所难免。

前文提到的战争与迁徙过程中把过去生活地方的山川、河流和城郭做成衣服穿在妇女和儿童的身上,并世代传承至今日。

那么我们要问,在这次演变之前呢?他们穿的是怎样一种服饰呢?从这则传说中我们不难窥见苗族服饰是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的。

民族的服饰变迁是民族文化变迁之一,它同民族的其他文化变迁一样,受到内力和外力两方面的驱动。

变迁呈自发性、自觉性的和被迫性或强制性的。

自觉性、自发性的变迁一般表现为渐进的、局部的增减状态。

这种变迁主要是由于纺织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引进使用等原因。

当然,作为一个民族,也可能因为本民族倡导的改革等,加速了民族服饰的自觉变迁,这种变迁也可能表现为突进的方式。

被迫性或强制性的变迁一般是由于封建王朝政令或统治民族的强制措施造成。

这种变迁常常表现为突发性的,传统的服装为新服装取代。

从这层意义上讲,服装的保守与反保守常常成为政治化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爆发民族战争的诱因。

苗装在其历史上,经历了自觉性和强制性的变迁。

如果将清代文献记录的苗装和“苗图”中描绘的服饰与后来的服装及现存的苗装相比较,从中不难发现苗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迁特别在当代更是十分明显。

其中,男装的变化,显得更为迅速。

从各类“苗图”及田雯《黔书》、乾隆时期的《贵州通志)、爱必达《黔南识略》、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李宗的《黔记》的记载中清楚看到清代绝大部分苗族支系依旧保持有别具风格的男装。

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的田雯《黔书》记载:生活在贵阳一带“东苗”、“西苗”支系的苗族“男椎髻,著短衣,色尚浅蓝,首以织花布束发”。

居住在贵定县平伐司一带苗族“男子披草衣,短裙”。

<苗蛮图册》绘制的82幅图中,几乎每一幅部有椎髻男性,且都是民族服装打扮图三十九,绘有5个男人猎虎图,其中靠近虎的一人左手执木牌,右手执镖,一人执长镖随后,另三个殿后者同执一弩。

他们的装扮为,执木牌走在最前者头戴铁盔,肩、胸、腿都穿有护甲。

其余四人没有穿甲衣,他们装束为椎髻束发,长衣短裤,衣色青黑,裤长至膝部,绑腿赤足。

画面上的文字是这样写的:“九股苗在兴隆卫凯司……头戴铁盔。

前有护面,后无遮肩,用铁皮围身,铁片缠腿。

健者能左手执木碑(牌),右手执镖,口衔利刃,行走如飞,携带药弩名臼偏架,三人共矢,发无不贯。

”图十四所绘“红苗”男子装束是椎髻,穿交襟宽袖上衣,束腰。

下为中长裤,绑腿赤足。

124j应该说,<黔书)、<苗蛮图册)所反映的是清初的苗族服装面貌。

到清中后期,这种男装亦有了明显的变化。

据田雯(黔书》记载,居住在都匀府之陈蒙烂土、天坝(今之福泉、麻江等)一带的“夭苗”支系“缉木叶以为上服,衣短裙”。

乾隆年间的(苗蛮图册)图二十一“天茁”说明文字也这样写:“缉木叶为衣,著短衣(裙)。

”而80多年后的道光年间,罗绕典写《黔南职方纪略>时记载“夭家苗,平越有之。

男女衣俱尚青。

女工纺织,善染……”再没有了“缉木叶为衣”的痕迹。

同书又记番州(今惠水鸭绒、鸭寨)“谷蔺苗、八番(苗)老户,然皆剃发改装,与汉俗同”。

说明在清中后期以后,苗族男人改装的现象增多。

当然,这种改装,有与外界接触增加,受外族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市场的纺织布料的影响,产生了变迁。

再以“谷蔺苗”为例。

他们之所以出现到道光年间就改装,“与汉俗同”,是因为他们与市场、与外界发生联系密切有关。

这个支系苗族妇女善于纺织,她们纺织的布称为“谷蔺布”。

这种布很早就成为商品,流通于市场,<黔南识略)说“其布最精密,名谷蔺布”。

<苗蛮图册)图四十二附文说:“谷蔺苗”“女纺织最精,入市人争购之。

俗云:欲作汗衫裤,须得谷蔺布”。

当然,改装是对男人而言的。

直到当代,1992年作者到过去“谷蔺苗”居住的贵州惠水鸭寨、鸭绒一带调查时,仍见到善织的风气,部分苗族妇女仍珍藏有民国时期的古衣裙。

清代苗装,不论男女,自发性变迁比较快的地区是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相处的地区、苗族人民迁徙频繁的地区。

如早在(元史)就有记载的“平伐苗”,在《黔书)、《苗蛮图册)也有记载,图册之图六二附文说:“平伐苗在贵定新添营。

男子披草衣,着短裙。

妇人穿短衣桶裙,长簪绾髻。

”<黔南识略》也说,有别于“青苗”、“花苗”、“仲家”、“仡佬”等的“在干伐者曰平伐苗,花衣短裙,妇人桶裙,绾髻……”但在罗绕典的(黔南职方纪略)却全无“平伐苗”的记载,前后只有七八十年的时间。

当然,或许是迁走了或许是融合了。

从罗氏书中看,平伐司在道光年间已是“民多苗少”。

据成书于嘉庆十八年的李宗防(黔记)载,当时生活在施秉、余庆、黄平一带的“仡兜苗”“男子衣服同汉人,妇人细褶长裙”。

诸如思州、镇远、石阡、铜仁等过去“苗疆”地区也出现同类情况。

这种看似自然变迁的现象其实与明代开始的移民屯军政策,特别是清初高压政策有极大的关系。

在整个苗族地区,应该说直到明代,其社会基本状况还是或为“无土司所辖”之“化外”之地区或是在“土司”、“土目”的管辖之下的基本沿袭自唐代开始的“羁縻”州县地区。

苗族社会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点,苗族服饰在这种氛围中自主发展。

清朝建立以后,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改变了。

翻开史籍就能清楚地看出,雍正年间,东起湖南湘西,西至云南、四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同时,清王朝在苗族地区或改土官设流官或“开疆”设制,安营设堡,镇压苗民,霸占苗田,屯田移民,苗族人民相对稳定安宁的生活完全改变了。

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里大量记载了移民涌入以后苗田被强行典卖,苗民失去土地或迁徙或沦为佣工的资料。

如卷五记载乎越(今福泉)一带情况:“及主削乎播难(按:播州苗民起义),苗户凋零,十存一二,经督抚……重为厘定,将旧日荒芜苗产丈量定赋,听各有客民愿占籍者酌价缴官,此又客民居苗地耕苗产之原也。

”不能不说,清初大量移民、屯军屯田,把苗族不自觉地融入到多民族的社会之中,这是加速苗族服饰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苗装迅速变迁、消失的重要原因是受历代封建王朝的强制同化政策影响。

中国历史上不乏以改装达到统治的政令。

而清王朝的“剃发留头”政策更是残酷和严厉。

这种政策虽然遭到苗族人民的反抗,但反抗又遭致更残酷的镇压,纵贯清朝200余年时间“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的苗民起义,就是对清王朝的屠杀政策和强制同化政策的抗争。

每一次起义的失败又遭到更残酷的杀掳和强制性改装。

据民国<铜仁府志)摘自前志的资料说明这块过去被称为“红苗腹心”地区,自“前明设府以来,其遥远者土司不能辖。

顺治十五年,知府梁懋宸率众至铜鼓滩攻杀之,追逐数十里,苗始知惧”。

后来苗族起义反抗,雍正“九年讨平之”。

乾隆、嘉庆年间,石柳邓起义被镇压,“改松桃为直隶厅,更设苗弁,自守备迄外委一百余名,隶以苗兵,听其约柬。

由是风俗顿改,饮食衣服与汉无殊”。

镇压这次苗族起义有功,被任命为“总理苗疆边务”大臣的傅鼐在“善后事宜”中就强制苗族“发则不论生熟苗人,皆令剃之”。

125j比起清初“唯寨长剃发”来更加严厉。

因此,湘西、黔东“红苗”地区,自嘉庆元年以后,“男皆剃发,衣帽悉仿汉人,惟项带银圈一二圈,亦多不留须者。

……近城女苗闲学汉装”。

时至清末民初,过去的“红苗”地区男装几乎全部消失,女装也逐渐“满服”化,没有了过去用斑丝、红布作成的褶裙。

服饰色彩也由过去的尚红到光绪年间以后的尚青(光绪<铜仁府志·苗蛮):“青布裹头,衣尚青布……近则少妇多用浅蓝,亦名月蓝。

”),所以说,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强制改装在民国时期杨森任贵州省主席时亦下令执行过。

甚至发生委派官吏、动员学校学生在道路上设卡强制“剪发换带”的事件。

再次,苗族服饰变迁还来自苗族内部精英分子的改革倡导。

历史上,倡导苗族服装改革比较著名的是黔东南锦屏县境内清水江、亮江沿岸地区和雷山县西江及其周围地区。

道光年间,锦屏县娄江苗族举人、黔西州学政杨学沛在娄江、偶里、稳江、铜坡等“二十一早半”地区倡导进行改革,内容涉及婚姻、乡规、服饰等。

服饰改革主要针对妇女。

规定头饰:未婚者蓄长发,加红绒线编成辫垂后或盘于脑侧,红绒头垂下左肩;已婚者将发绾髻于脑后,不加红线,插以弯弥(银簪)。

平时不包帕,干活时搭布巾于顶抵尘灰。

戴小手环,上装:衣作矮领,袖长及腕,腰宽大,衣长及臀,左衽大襟,两侧开叉,布扣,束蓝或绿色宽腰带。

下装:改褶裙为筒裤。

衣裤布料颜色不限。

并把改革内容碑刻昭告。

此项改革影响颇大,至今不但此地,且邻近的大同、秀洞、铜鼓、小江、九寨及至天柱高酿、湖南靖州县与锦屏毗邻地区多数仍袭其装型制。

[2,)清末民国初,以雷山县西江地区为中心亦出现了一次服装改革,这次改革以后,过去的褶裙和多襟绣花衣“欧贝”(译“雄衣”)演化成为节日、婚庆、走亲访友的盛装。

出现了一种以紧袖短上衣,贴身长裤为日常生活装、劳动装的服饰款式。

这种服饰迅速流传到丹江、台拱、凯里等邻近地区,成为今巴拉河流域仍在流行的服装式样。

注释[1]“传统苗服创新展”罗麦瑞(序),台北,1993年。

[2]<战国策·魏策)。

[3)15)I了儿真1]伍新福<苗族历史探考),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

[4]宋代朱熹<三苗记>把当时他任职的谭州(治今长沙)境内苗,溯源于古代“三苗”。

明代郭子章(黔记)云:“苗人,古三苗之裔也。

”明代杨慎(滇积记)说:“苗者,三苗之裔,自长沙沅辰尽夜郎之境皆有之。

”清代田雯(黔书)说:“古称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则鄢郢以上皆苗也。

”今<苗族简史)亦持此观点。

[6儿8]<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

[9]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资料)第4集<苗族古歌·跋山涉水)。

[10][16](寻甸苗族故事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