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苗族服装调研报告500字

苗族服装调研报告500字

苗族服装调研报告500字苗族服装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经过多日的调研与采访,现将对苗族服装的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概述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服装以独特的传统风格而闻名。

苗族服装以鲜艳的色彩、精巧的编织工艺和独特的装饰物为特点,呈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

二、服饰特点1.色彩鲜艳:苗族服装以红、蓝、绿、黄等明亮的颜色为主,这些鲜艳的色彩使苗族服装充满喜庆和活力。

2.精巧的编织工艺:苗族服装通常由织布和刺绣组成,采用手工编织,以其细致入微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而著名。

3.独特的装饰物:苗族服装饰有大量的银饰物,如银颈饰、银带扣、银锁骨带等,这些银饰物以其精美的设计和独特的图案给苗族服装增添了华丽的气息。

三、服装款式根据不同的地域和用途,苗族服装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款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1.女子主要款式:女子的主要服装款式有襁褓、半背、对襟、披肩等,其中以襁褓和半背最为常见。

这些款式以其精致的织布和刺绣工艺以及丰富的装饰物而闻名。

2.男子主要款式:男子主要服装款式有长衫、腰马裤、布裙等。

苗族男子的服装注重实用性,多以黑色为主,辅以简洁的纹饰。

四、服装的文化意义苗族服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苗族服装是苗族身份认同的象征,是他们独特的身份标识。

其次,苗族服装还承载着苗族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反映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此外,苗族服装还是苗族传统手工艺的集中展示,体现了苗族人民对手工艺的执着追求。

在对苗族服装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苗族服装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正面临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传统苗族服装的制作工艺逐渐流失,年轻一代对传统服装的兴趣也显著减弱。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苗族服装的文化价值,我们建议加强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同时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到传统服装的制作和推广中来。

以上是对苗族服装的调研报告,请领导批示。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苗族服饰经过上千年的创造和发展,款式丰富而多彩,达170多种,技艺巧夺天工,被公认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雷山苗族服饰艳丽迷人,光彩夺目,是独特的服饰工艺文化。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6%,是苗族聚集较大县之一。

苗岭主峰雷公山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全境,是长江水系清水江和珠江水系都柳江的分水岭,海拔2178.8米,境内山峦重叠,谷深壑幽。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60%。

苗族服饰伴随着苗族社会历史而发展、变迁,尽管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典籍对服饰的发展变化脉络进行清晰的记录,但从零星的汉文文献中,从现存的服饰形制中,仍可以看到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苗族先民“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宋郭虚若《图画见闻志》记载,唐代“东谢”苗族“卉服鸟章”;朱辅《溪蛮丛笑》中说苗族“通以斑细布为之裳”。

“高冠”、“五色服”、“卉服鸟章”、“斑布”既表明古代苗族服饰的风格,也说明苗族先民掌握了制作这些服饰风格的技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服饰较好地沿袭了其历史传统风格。

现在的雷山苗族服饰,无论是服饰的形制,纹饰的造型,颜色的喜好以及织绣、染色的技术都与历史一脉相承。

雷山四个不同类型的服饰都有用银饰装饰而成的“高冠”,特别是西江型、大塘型银冠,特色突出,用各种刺绣、织锦装饰成的“百鸟衣”(也蒙型),鸟纹、蚕龙、蝴蝶妈妈衣袖装饰的“乌贝”衣(西江型)有古代“五色服”、“卉服鸟章”的遗风,蜡染、植物染的花布就是“斑布”传统的延续。

雷山县苗族服饰按结构和风格来划分主要有长裙、中裙、短裙、超短裙四种,即西江型、也蒙型、公统型、大塘型四种。

西江型盛装:系长裙服饰,上装分内层和外层,内层用手织棉布,靛染成浅蓝色;外层也是棉布,经植物染色成紫黑色,款式为交襟大领衣,领向后倾(当地苗语称“乌贝”)。

衣袖、衣襟、衣领为刺绣装饰部位,图案多为双头龙、蝴蝶妈妈、宗庙及各种花、鸟、鱼、虫等。

贵州苗族服饰研究报告

贵州苗族服饰研究报告

贵州苗族服饰研究报告
贵州苗族服饰研究报告
苗族是贵州省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就贵州苗族服饰进行研究。

贵州苗族服饰以其独特的工艺、精美的刺绣和富有特色的图案而闻名。

苗族男子通常穿着长衫、短衫、长裤、短裤等。

他们的服饰主要以黑色为主,黑色袍子,黑色长裤,黑色鞋子,给人一种稳重和庄重的感觉。

苗族妇女的服饰则更为繁复多样。

她们的服装通常由上衣、裙子、牛子裤和头巾组成。

上衣分为长袖和短袖,刺绣精美,图案多样,让人不禁赞叹苗族女子的刺绣技艺。

裙子通常是一种腰身部位贴合的裙子,多以黑色为主,搭配上各种颜色的刺绣,使整个裙子显得绚丽多彩。

妇女们还会佩戴银饰物,例如银项链、银手镯、银耳环等,增加整体造型的华丽感。

此外,苗族族群主要根据地域和婚姻状况的不同,还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服饰。

例如长顶苗、大屯苗等苗族分支,他们的服饰颜色和款式独特,可以区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而苗族的已婚妇女在特定的节日或仪式上则会穿上妇女礼服,礼服上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的图案,非常值得研究和欣赏。

总的来说,贵州苗族的服饰文化独特而丰富。

这些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苗族文化和传统的一种体现。

通过研究苗族
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的历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同时,苗族服饰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设计灵感,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创作。

苗族服饰调研报告

苗族服饰调研报告

苗族服饰调研报告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省份。

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其中服饰文化是其重要部分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特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服饰文化受到多个历史时期的影响。

据传,早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苗族先民就开始使用皮革制作衣物。

而后在唐宋时期,苗族与中原文化交流频繁,开始采用丝绸等材料制作服饰,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苗族服饰风格。

二、苗族服饰的特点苗族服饰有着鲜艳多彩的外观和独特的创作方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花纹丰富:苗族服饰常常以各式各样的花纹进行装饰,如绣花、插花、压花等,丰富了服饰的视觉效果。

2. 缝制精细:苗族服饰采用手工缝制,注重细节处理,常常有精致的刺绣、珠片等装饰,彰显出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3. 色彩鲜艳:苗族服饰的色彩非常鲜艳,常常以红、绿、黄、蓝等明亮的色彩为主,传达出苗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4. 造型独特:苗族服饰的造型独特,如女性的长衫、马褂,男性的长袍、裹腿等,凸显了苗族人民的特有风格。

三、苗族服饰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文化传承:苗族服饰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传承和发展苗族服饰,可以进一步弘扬苗族文化,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经济发展:苗族服饰的独特风格和高品质成为了旅游和民族工艺品市场的热门产品,为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 民族认同:苗族服饰的特点和独特之处,也成为了苗族人民民族认同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穿戴苗族服饰,苗族人民可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特点。

它不仅对苗族人民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也对现代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加强对苗族服饰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苗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苗族服装分析报告总结范文

苗族服装分析报告总结范文

苗族服装分析报告总结范文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独特的文化和服装风格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这篇报告总结了苗族服装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苗族服装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辨识度。

苗民族的服装以花纹和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色彩鲜艳多样,透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在服装材质方面,苗族民众常用的是粗细相间的棉纱、布和丝绸等,这些材质透气舒适,适合多山地区的气候特点。

另外,苗族女子的服饰中常见的银饰也是苗族服装的一大特点。

银饰在苗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着美丽、富裕和幸福。

其次,苗族服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苗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他们的服装反映出了劳动与生活的实用性。

苗族男子的主要服装是长衫和裤子,而女子则着装更为丰富多样,既有长裙、上衣,又有披肩、包头巾等。

每一种服饰背后都蕴含着社会地位、年龄和婚姻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苗族男女在服装上的差异也体现了性别角色的分工和家庭结构的特点。

最后,苗族服装承载了苗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苗族服装在刺绣、染色和纹饰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技艺和独特的工艺。

苗族人民通过服装表达了对于自然、生命和传统价值观的敬畏和赞美。

服装上的图案和纹饰往往寓意着吉祥、祈福和幸福,这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俗与宗教信仰的融合。

综上所述,苗族服装不仅仅是一种穿戴工具,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服装通过色彩、材质和纹饰等方面展现出了苗族人民的独特风格和价值观。

同时,苗族服装也蕴含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深入研究苗族服装,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和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云南文山苗族服饰文化特点研究

云南文山苗族服饰文化特点研究

云南文山苗族服饰文化特点研究云南文山苗族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文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苗族服饰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美丽传统与精湛工艺。

本文将对云南文山苗族服饰文化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特色特点以及当代传承发展情况。

一、历史渊源苗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其服饰文化的渊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

据史料记载,苗族服饰在唐代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服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云南文山地区,苗族服饰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成为当地的重要文化象征。

二、特色特点1. 花格图案苗族服饰以其独特的花格图案而著称,织锦工艺精湛。

苗族妇女的服饰上常常绣有各式各样的花格图案,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花格图案中常常融入了苗族人民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 银饰装饰苗族服饰中的银饰更是其独特之处,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是苗族妇女不可或缺的配饰。

这些银饰制作精美,款式多样,每一件银饰都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花裙苗族妇女的主要服饰是花裙,通常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身穿着一种类似西装的上衣,下身则是风格独特的花裙。

花裙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经常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整体风格优雅迷人。

4. 雕花帽苗族妇女的头饰也是其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雕花帽是苗族妇女的标志性头饰,造型独特,雕工精湛,常常被视为苗族妇女的象征。

三、当代传承发展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服饰文化在当代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方面,苗族服饰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现代设计师和工匠们加入到苗族服饰的创作与制作中,推出了更多创新的苗族服饰产品,使得苗族服饰文化更具时代感和现代气息。

苗族服饰也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云南文山地区,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苗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举办了各种苗族服饰文化展览和演出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关注苗族服饰文化,推动了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文化在芦笙芒筒齐奏的恢宏神韵里,向您展示服饰斑烂、银潮滚滚、歌舞翩翩的动人场景。

使你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都感受到苗族服饰文化,使你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苗族服饰文化的环境之中,感受它与其他服饰文化的极大差异。

您若感受到了这种差异,将是我们举办首届中国黔东南苗族侗族服饰文化节的欣慰。

为使您更快更好地对苗族服饰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特撰此文。

苗族服饰文化伴随着苗族历史发展而变迁,了解苗族发展的历史,有助我们理解苗族服饰变迁的文化背景。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

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

战国时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

这个“三苗”或“三苗国”的地域,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带。

春秋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区被称为“荆蛮”。

“三苗”后裔“荆蛮”势力的兴起,大约在商朝前,成为后来掘起的楚国的主要居民之一。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区而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等。

到唐、宋及其以后时期,苗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国南方再度呈现出自己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各王朝的注目。

各中央王朝与苗族的关系亦日渐密切,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增强,于是“苗”遂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

现在苗族分布的状况,大约成形于汉唐时期。

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古歌《跋山涉水》这样描述苗族先民的迁徙:“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人住在水乡边的地方;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居,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众要从水乡迁去。

”“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

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方。

”他们追赶着太阳的足迹,他们相信“西方万重山,山峰顶着天,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

”苗族先民在压迫中迁徙,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迁向陌生的领地。

苗族服饰文献综述

苗族服饰文献综述

苗族服饰苗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湖南与四川地区。

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中,服装与银饰成为苗家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符号。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所以对于苗族服饰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苗族历史的回顾。

苗服形成的历史渊源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

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

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

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

同样也正因为这样,造就了苗服所独具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关于苗服的产生民俗界有多种观点,但是有一点是比较统一的:苗服的产生是多次迁徙与抗争的产物。

冯悦在《苗族服饰记在衣上的史诗》做如下描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祖先雄居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这片阔富饶的土地上,然而部落间的战争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故土被迫南迁,传说当时姑娘们舍不得故土的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她们含着泪用千针万线把那些美丽的动植物绣在自己的衣裙上,带到很远的地方去并将这种服饰传给她们的后代,今滇黔旁乌蒙山区的花苗服饰,据说就是对故园山水、田林的记录。

”石鑫进在《论述湘西苗女服》中叶对此做了侧面论证“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较小,一律穿刺绣花衣,包赭色绣花帕,配以诸多银饰。

自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分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极大。

”苗服的地域特点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

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

另有湘西型苗族服饰考察资料称百余种。

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服饰
苗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湖南与四川地区。

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中,服装与银饰成为苗家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符号。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所以对于苗族服饰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苗族历史的回顾。

苗服形成的历史渊源
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

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

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

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

同样也正因为这样,造就了苗服所独具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关于苗服的产生民俗界有多种观点,但是有一点是比较统一的:苗服的产生是多次迁徙与抗争的产物。

冯悦在《苗族服饰记在衣上的史诗》做如下描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祖先雄居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这片阔富饶的土地上,然而部落间的战争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故土被迫南迁,传说当时姑娘们舍不得故土的奇花异草和
珍禽异兽,她们含着泪用千针万线把那些美丽的动植物绣在自己的衣裙上,带到很远的地方去并将这种服饰传给她们的后代,今滇黔旁乌蒙山区的花苗服饰,据说就是对故园山水、田林的记录。

”石鑫进在《论述湘西苗女服》中叶对此做了侧面论证“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较小,一律穿刺绣花衣,包赭色绣花帕,配以诸多银饰。

自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分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极大。


苗服的地域特点
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

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

另有湘西型苗族服饰考察资料称百余种。

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

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

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

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

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

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
米,上衣花饰用彩线挑以各种几何图案。

妇女盛装银饰繁多。

川南苗族服饰川黔滇型,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

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

色调较浅,花饰不多,银饰亦少。

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

女装上衣多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

以挑花为主,兼用蜡染。

贵阳、安顺、安龙等地的花溪式女装,其披领酷似一面旗帜,俗称「旗帜服」,花饰也多。

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

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少。

在池家涵的《黔西南苗族服饰研究》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阐述。

苗服图案的艺术特点
邓散木在《篆刻学》中说“中国文字,源于象形艺术,衍六书,既尽文字只用,而其结构仍不失艺术之价值,对于今世病其艰于流通,然中国一切艺术,无不基于文字。

”这说明古文字形义纹饰,用于服饰不仅存在且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苗族服饰的传统图案
1、几何图案
几何形植物有四角花、八角花、树、团花、蔗叶。

几何纹中运用较多的,还有回字纹、菱形纹及大片由字纹挑花或
织花、蜡染的回形纹、菱形纹、锯齿纹组成名花卉。

2、动物图案
苗服图腾图案纹饰中动物的纹饰叶十分丰富,造型更加奇特,特别是在制作过程中独有的工艺手法的运用,使动物图案纹饰变得更加夸张,更显示出其独有的韵味和魅力。

3、植物图案
在苗族植物纹饰中,云波纹饰最常用的一种它不仅是构图的主要配饰,而且是不少苗族支系的主题纹饰。

4、其他图案
以上在成雪敏的《湘西苗族服饰图案的现代应用》中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

苗族服饰的形式美
一对称之美
对称,又称为匀齐,是美学形式美法则之一,即在假定的中轴线或中心点的两侧上下配置同型同样的纹样,并呈现出形式相同、分量相等的纹样和色彩。

对称式有左右对称四面对称及多面对称上下对称。

对称法则是苗族服饰和银饰在形式上遵遁的基本法则。


二对比与统一之美
对比与统一是指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在一起,虽然使人产生鲜明强烈的视觉感而仍具有统一感
的现象。

对比关系主要通过视觉形象色调的明暗、冷暖色彩的饱和与不饱和,色相的不同,形状的大小粗细长短曲直高矮凹凸宽窄,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高低远近,形态的虚实黑白轻重动静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来表现,它形象地体现了哲学上矛盾统一的辩证观。

三节奏与韵律之美
节奏从自然中来,也从生活中来,例如自然界中鸟的羽毛、兽皮的斑纹、鱼鳞的排列、贝壳上的涡旋纹、水的涟漪等都是有节奏感的; 韵律是指诗歌、音乐中的音律、旋律,后来泛指一切艺术中具有音乐之美的事物。

节奏是韵律的基础,韵律是节奏的升华和提高。

节奏具有规律性的重复并体现出统一来,而韵律具有起伏回旋、疏密有致、抑扬顿挫并能体现出变化来。

节奏和韵律在苗族服饰、银饰中得到广泛运用,如苗族服饰中的“凤戏牡丹”鲤鱼跳龙门”这两个纹样中都有节奏韵律之美。

在形体上和结构上的渐大渐小,在色彩上的渐强渐弱、渐深渐浅等。

如牡丹的形象比凤凰的形象稍大一些,鲤鱼的形象
比龙门的形象突出一些; 牡丹的颜色由浓到浅,鲤鱼的鳞片色彩不一等等, 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苗族服饰中所蕴含的节奏与韵律这一形式美法则,使人们在欣赏苗族服饰时就会获得如同音乐般的美感。

以上观念出自吕怡萱的《简析苗族银饰与服饰所蕴含的形式美》。

苗服的制作工艺
苗族服饰大致分100多种服饰类型,其中一部分类型只采用刺绣或辅以织锦装饰,另一部分类型则以刺绣、织绵与蜡染并用。

在蜡染的服饰类型中,中支苗族仅有几支,西支苗族较为普遍,东支苗族基本上没有。

刺绣、织绵在色彩的丰富性、鲜亮性和材质、工艺变化表现的质感、立体感与图案纹样的丰满等视觉效果及经久耐用性诸方面均胜于蜡染的单调、平板,这也许是苗族服饰普遍喜欢使用刺绣、织绵的原因。

为了取得悦目的观赏视觉效果,苗族刺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精湛的多种刺绣技法与质材的巧妙搭配方法。

有些技法非常独特,如扁带绣、梗绣、锡片绣、各个服饰类型都有一至二、三种主要的绣法,各种绣法与服饰的质材、纹样变化构成各自的类型和刺绣风格。

黔东南凯里一带苗族刺绣针法多达一二十种,基本绣法大致有平绣、锁丝绣、扁带绣、梗边绣、布帖绣、堆绣、锡片绣、打籽绣、挑绣、数纱绣等常用的绣法。

有些类型的刺绣有时常由几种技法配合在一起,使图形纹样更具有起伏变化的丰满富丽的视觉效果。

以上观念出自吕怡萱的《简析苗族银饰与服饰所蕴含的形式美》
研究发现及认识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黔东南的苗族服饰保存最为完整比较有代表性,以后将要以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服饰作为研究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